晋阳地面上,谁有那么大的手笔,眼都不眨便拿出两万多石粮食供养百姓?一不跟官府打招呼,二不敢光明正大,赈济灾民都偷偷摸摸如同做贼似的,他图什么?

李素心情越来越沉重。

他相信世上有好人,好得纯粹,好得令人发指像个傻子,可是,随手拿出两万多石粮食不求名不求利无私赈济灾民的好人,实在是亘古未闻,大奸大恶的表象往往是大善大义,赈济灾民本身没错,但偷偷摸摸养在不见天日的山坳里,显然里面就有问题了。

不仅有问题,而且有麻烦,这个麻烦很大,是一个价值两万多石粮食的大麻烦。

仔细端详卫从礼的表情,李素又问了几个问题,有的问题卫从礼答了,有的答不上来,直到李素确定卫从礼肚里的东西已被掏干净后,这才挥了挥手,命人将他带下去,当然,待遇不变,还是管吃管喝管住,甚至允许他离开县衙,前提是他有这个胆子离开。

“殿下,咱们怕是遇到大麻烦了。”李素苦笑着朝李治道。

“因为有人藏匿灾民?”

“对,管吃管住,每顿还都吃米饭和面饼,晋阳地面上的灾民被他们照料了一大半,殿下,你相信他们纯粹出于好心么?”

李治飞快摇头:“好心没有这般鬼鬼祟祟的道理,赈济灾民本是行善,大灾之年,朝廷燃眉之际,有人愿意挺身而出,官府求之不得,绝不会怪罪,好好的一件善事搞得如此神秘鬼祟,这里面怕是有事。”

李素笑了,连后知后觉蠢萌蠢萌的小屁孩都看出了不对,看来今日果然挖出了一桩惊天大案。

“接下来怎么办?咱们要不要调动兵马,先把那山坳端了?”李治肃然问道。

李素摇头:“千万别端,一切还没明朗之前,切记不可打草惊蛇,就当不知此事,日子该怎么过就怎么过。”

扭过头望向王桩,李素道:“王桩,你马上派人把孙县令召回来,晋阳这般境地,下乡搜寻难民已无用处,让他马上回来主持晋阳大小事务,今日寒意已减,艳阳高照,怕是雪灾过去了,叫他发动灾民回家春播,虽然春播农时已过,也可种点豆子绿菜油菜等各种耐活的作物,总之不能让好好的田地空着,这些事孙县令比我懂,让他去办,抓紧时间办!”

王桩领命而去。

再看向方老五,李素道:“方五叔,烦你从殿下的禁卫和咱家部曲里挑一些灵醒又会说本地话的弟兄,乔扮成灾民出城,四散于晋阳各个村庄周围,扮作逃荒的样子,记住不要主动寻找那些藏人的山坳角落,如果有人接近,鼓吹某个地方有吃有喝,就跟他去,混入那些地方,细心记下所见所闻,想办法把消息递出来。”

方老五领命。

回头又望向李治,李素叹了口气,神情凝重地道:“殿下,咱们恐怕必须调动并州兵马了。”

李治缩了一下脖子,讷讷道:“真有这么严重了吗?只是几千个藏在山坳里的灾民而已…子正兄,调动兵马非同小可,一旦调动却又未能成事,或是事情并没有那么严重,回到长安咱们可都要向父皇领罪的,就算父皇不追究,朝堂那些言官令官也不会放过我们…”

“想象,殿下,你必须发挥想象…”李素沉声道:“几千个灾民只是表象,晋阳有十万以上的百姓莫名其妙不见了,他们应该都藏在类似于山坳那种地方,最重要的是,有个神秘的人物或势力每日给他们提供饭食,晋阳县流言肆虐,有人频频煽动灾民闹事,甚至有胆子殴打县令,刺杀差役,各村庄匪患严重,打家劫舍,甚至灭人满门,把这些乱象捏合起来,殿下,你还觉得晋阳无大事吗?”

李治愕然呆滞。

良久,李治似乎也想明白了,脸色时白时青,挣扎犹豫半晌后,终于狠狠一咬牙:“成!我听子正兄的,这就向并州大都督府调动兵马!”

很快,两骑快马从晋阳县出城,一骑向北,一骑向南,两封红翎军报分别发往长安和并州,李治在发往并州的调兵文书里附上了半块鱼符,还有李治和李素的联名大印。

晋阳离并州很近,它本就是归属于并州辖下所治,并州大都督府的兵马主要为了防备北方的突厥和薛延陀,当然,也兼治晋地民乱,毕竟是高祖龙兴之地,又与北方敌国接壤,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大都督府自大唐立国后便存在,哪怕李世民已经灭了突厥和薛延陀,大都督府也一直未曾裁撤。

两日后,并州大都督府收到了李治的鱼符和调兵文书,大都督府沙场点兵,两万府兵整装披挂南下,直奔晋阳。

第三日,晋阳北面石窟村的偏僻山谷里忽然杀出两千灾民,两千余灾民摇身成了乱民,乱民当场击杀石窟村里正,并将村里仅剩的十余位老弱妇孺屠杀殆尽,李素和孙县令等人闻讯大惊,匆忙调集禁卫兵马围剿平叛,乱民却已不知所踪。

第四日,晋阳城外的村庄又杀出三支人马,挥舞着长棍横刀,将巡弋的差役击杀后迅速撤退,不见踪影。

接连数日,晋阳处处烽火,突然间陷入了兵荒马乱之中。

李素和李治心中焦急,然而李素还是冷静地下令撤回追缉的禁卫兵马,收缩防御,仅以守卫晋阳县城为目的,任由城外烽烟四起,李素自岿然不动。

当日晚间,一名神情鬼祟的年轻男子来到晋阳县衙正堂外,向值守的禁卫递上了一封书信。

禁卫将书信递进内院,李素展开书信后神情一凛,马上召见此人。

年轻人穿着很朴素,或许不应该叫朴素,叫破烂才贴切。

一身粗布衣裳,脚下蹬着一双露出了脚趾的草鞋,肤色黝黑,年纪轻轻却满脸皱纹,走在乡道上与寻常的逃荒灾民并无任何区别,长相也普通得很,是那种让人看过一眼后能够迅速把他忘记的类型。

县衙内院的厢房内,方老五亲自领着李家部曲四处把守,李素和李治很低调地接见了此人。

一见面就分出了等级高低,年轻人见到李素和李治后马上抱拳躬身行礼,道:“常顺拜见晋王殿下,拜见李侯爷。”

“常顺?你隶属哪个官衙?是什么身份?”李素皱着眉,扬了扬刚才递进来的书信,道:“为何你有陛下亲笔御书的书信?”

常顺笑了笑,露出一嘴的白牙,跟他黝黑的皮肤搭配起来非常亮眼,像黑夜里的星星。

“隶属哪个官衙请恕小人不能说,不过…”常顺笑着朝李治看了一眼,道:“晋王殿下想必是见过小人的。”

李治一脸迷茫,垂头思索许久,方才一拍大腿,道:“你是常伴伴身边的人!我去年曾在甘露殿见过你。”

常顺笑道:“殿下好记性,时隔一年还能记得小人模样,小人倍感荣幸。”

李素不解地道:“常伴伴是谁?”

李治道:“常伴伴名叫常涂,是父皇的贴身内侍,在太极宫的地位很特殊,除了父皇,谁的命令都不听,而且他曾在父皇面前发下重誓,将来父皇若龙御归天,他必殉陵以随。”

经李治确认,又有李世民的亲笔书信,李素终于解了疑惑,对常顺的身份再无怀疑。

同时李素心里也暗自一凛。

那个随侍李世民身边的“常伴伴”恐怕不是简单人物,他的职责绝非每天给李世民端茶递水那么清闲,眼前这个常顺是常涂的身边人,在晋阳如此危急紧张的关头,带着李世民的亲笔书信来到这里,他的身份显然也绝非送快递的那么简单…

由此推断,就像李素暗自掌握着长安城一股隐藏于地下的势力一样,李世民的手里也掌握着一股任何人也无法探知究竟的势力,这股势力的首领,恐怕就是他身边的内侍太监常涂了,眼前这个常顺,就是常涂手下的一员干将。

想到这里,李素暗暗出了一身冷汗,心中不由有些发虚。

皇帝果然都是精明之辈,越英明的皇帝秘密越多,李素曾为自己在长安城拥有一股地下势力而暗暗窃喜,现在看来,恐怕自己高兴得太早了,以李世民的精明,实在不知道他到底有没有发现李素的这股势力,或者,他早已发现了,只是默不出声,就像农户养猪一样,等到养肥了再一刀宰了…

想到这里,李素眼皮直跳,一股危机感骤然袭上心头。

常顺自不知这短短的片刻,李素竟想到那么深远,见李素抿唇不语,常顺主动打破了沉默,道:“殿下和侯爷出长安赴晋的同一天,小人便奉陛下旨意同时出了长安城,只不过二位贵人是仪仗出行,而小人则是乔装百姓,二位在明,小人在暗,其实这些日子,小人已暗中跟着二位贵人好些天了,只不过二位一直不曾察觉罢了…”

说着常顺露出钦佩之色,望向李素道:“倒是侯爷手下有一位老兵很厉害,在晋州时小人差点被他怀疑,多亏小人急中生智装傻卖乖,这才打消了他的怀疑…”

第六百零六章 并州兵至

李素听懂了,常顺说的“老兵”是指方老五。

嘴角扯了扯,李素失笑摇摇头,还是看低了方老五的本事,除了厮杀搏击本事外,骑术也不错,难得的是心思单纯且忠肝义胆,今日才知道,反侦察的本事居然也不错。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李素顿时觉得身边有了方老五,用起来真的很顺手。

至于常顺的存在,李素倒是一点都不意外。

从李世民派他出长安时他便想清楚了,要处理晋阳之乱,李世民绝不会只派他和李治这一路人马,必然留有暗手,这跟信不信任无关,对帝王来说,再信任一个人也不可能毫无保留地把希望全部寄托在他身上,总归要留一步暗棋,用来查遗补缺也好,用来制衡也好,总之必须要保留一个从容进退的空间。

常顺的存在,就是李世民落下的一步暗棋。常顺,常涂,都姓常,常涂的身份又是李世民贴身的内侍,掌握着一股神秘的势力,那么眼前这个常顺的身份想必不低,应该是被常涂引为心腹的那一种。

想清楚这个关节,李素的目光闪过一抹莫测的光芒,深深看了常顺一眼。

常顺似有所觉,扭头与李素的目光相触,随即很谦逊地朝他笑了笑,有种不言而明的默契。

很好,都是为帝王服务,职业不分贵贱也不分明暗,皇帝怎么说就怎么做。

没搭理一脸他乡遇故知惊喜的李治,李素悠悠地道:“既然不知你隶属哪个官衙,本侯就直呼名字了,常顺,陛下遣你为暗路,与我们同赴晋阳,你的职命是什么?这个问题你方便说吗?不方便就当我没问。”

常顺笑了,露出一嘴白牙,道:“这个可以说,侯爷多虑了,小人离开长安前陛下有过嘱咐,小人领了一批人暗中跟随二位贵人,是为了暗中将晋阳之乱弄清楚,二位贵人在明,那么多双眼睛盯着您二位,有些事情必然无法查,也查不到,小人不一样,小人本是灾民打扮,可谓滴水入海,隐于市野…”

李素沉声道:“晋阳这几日的乱象你也见到了,常顺,你查出什么了吗?”

“正因为晋阳最近乱象频生,处处有乱民屠掠良善,对抗官府,小人今晚才不得不亮出身份,面见二位贵人…”机警地扭头朝门外看了看,常顺压低了声音,道:“小人这些日子带领手下在晋阳察访,发现颇有蹊跷,原是二十万左右的人口,因灾而纷纷迁移,往往举村倾巢而出,按说灾民逃荒,不论去哪个方向,首先应该向晋阳周边城池迁移,有木活工活手艺的,遇到哪些地方招工便顺势留下,挣口饭吃,没有合适活计的则举家继续前行,可奇怪的是,小人仔细算过出晋阳的各条大道小路的人数,发现路上经过的人数合计起来,竟远远达不到晋阳逃荒百姓的人数,也就是说,有的灾民还没走出晋阳地界便莫名其妙消失不见了!”

说着常顺斜眼一瞥,不经意似的从李素二人脸上飞快扫过,却愕然发现李素和李治一脸平静,并无任何意外或吃惊的表情,就连一向咋咋呼呼大惊小怪的晋王李治也是一副面若平湖的模样,稚嫩的小脸蛋上写满了“我早知道”几个字,并且隐隐还带着几分含蓄的得色。

这下轮到常顺吃惊了,只是常顺常年跟随常涂生活在太极宫中,早已练就了泰山崩于前亦面不改色的涵养,见二人似乎并不意外,常顺表情平静地继续道:“…小人当时颇觉意外,察觉到此事非同小可,于是马上遣手下查访,惭愧的是,小人手下无能,接连十多日的查访并无收获,百姓失踪之谜仍未解开,直到今日早间,石窟村南面山中忽然杀出两千灾民,将石窟村屠掠一空,当时也是运气好,小人的一个手下恰好在石窟村拜访里正,见灾民杀至,手下急忙躲在一个水缸中,亲眼目睹了两千灾民烧杀掳掠后扬长而去,我那手下也是个灵醒人,趁着灾民们离开石窟村时不声不响跟了上去,混在灾民人群中,由于人数多杂,倒也没被人认出来…”

“那群灾民出村后没回山上,反而一路向北行进,一直走了四十多里路,进了一座无名山,到山腰时,顺势拐进了一条似乎是新铺成的山道,沿着山道往里走,竟是一番新景象,山道里面树连树,石连石,天然一层屏障遮蔽四周,中间一块崎岖嶙峋的空地,上方巨树参天,枝节遮天蔽日,里面足可容纳五六千人,手下当时便明白近日晋阳百姓神秘消失的原因了…”

说到这里,李素和李治脸上的表情终于有了变化,二人对视一眼,轻轻点头。

常顺这时明白了,原来自己查到的东西,二位贵人怕是早有察觉。

“手下当时便觉得事关重大,不敢久留,趁势落到队伍最末,然后不着痕迹地退出了山道,快马回城向小人禀报,小人亦觉得事非寻常,急忙将所有手下全部召集,并将他们遣往晋阳附近的所有山川树林等能够隐蔽藏身的地方,接连寻找五日,终于小有收获,手下百余人不分日夜寻找,找到了十处可疑的地方,由于害怕败露行迹,手下不敢近前查看,但守在外面多日,估摸八九不离十了…小人深觉事关重大,不敢推延,只好现身面见二位贵人,将此事告之。”

说完常顺从怀里掏出一份羊皮地图,在李素二人面前徐徐展开,地图画得很粗陋,但上面画的十个小红圈却分外醒目。

李素顿时露出喜悦之色,这个消息对他来说,实在太重要了,今晚见到常顺很有收获。

捧起地图,李素眯着眼仔细端详很久,道:“可曾打探出谁是幕后指使?”

常顺摇摇头:“小人惭愧,不曾探得,或许…若能多些时日,小人有把握将幕后之人揪出来。”

李素淡淡一笑:“能怀疑的人不多,晋阳地面上谁最有权势,谁最有名望,谁家产最丰,谁对天家不满等等,掰着手指算,数来数去不超过十个,常顺,你照这个思路去查,必然事半功倍。”

常顺笑了笑,道:“多谢侯爷提醒,小人明白。”

说完又向二人行了礼,常顺身形一闪,消失在深沉的夜色中。

人走了很久,李素仍看着常顺消失的方向,久久不发一语。

自从吩咐王直驻扎长安东市,收买结交市井城狐社鼠和游侠儿,李素一直小心翼翼,生怕一不小心踏错一步,陷自己和家人于万劫不复,所以李素甚少动用这股属于自己的势力,哪怕王直这两年已将这股势力发展得愈发壮大,李素仍不敢轻易动用,甚至还嘱咐王直将大权交给信任的心腹手下,令他也逐渐退居于幕后。

李素一直对自己的谨慎很满意,他觉得自己做得虽然不算天衣无缝,但也应该没落入过有心人的眼中,直到今日见到常顺,察觉到李世民手中也掌握着一股强大的神秘的势力后,李素这才悚然惊觉,原来自己还是小瞧了天下英雄,特别是小瞧了那位简直已将“英雄”二字刻在脸上生怕别人不知道似的的皇帝陛下。

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这股势力,到底有没有被李世民发现?若是发现了,自己当如何应对?把话说重了,在大唐国都长安城里,你鬼鬼祟祟搞出这么一股势力到底是何居心?安个“欲图不轨”的帽子不为过吧?若将来有一天李世民突然发难,自己如何度过这道劫波?

想到这里,李素不由眼皮直跳。

原本对自己的未来有着充足的信心,也有着几乎完美无缺的谋划,可是今日看来,这些对未来的谋划有漏洞有缺陷,回到长安后愈发要小心行事了。

三日后,并州两万大军到达晋阳,在晋阳城外五十里安营扎寨。

军报入城,李治和李素整理衣冠,出城迎军。

刚走到西城门外,便见远处飞驰而来百余骑,为首一人头戴翅盔,身着铠甲,年约四十多,一把黑亮的长须随着马背的颠簸而迎风飘展。

李素和李治二人在城门外站定,含笑看着远处百余骑驰近。

离城门百丈处,为首一人忽然扬手握拳,百骑如一骑,动作整齐划一地一齐勒马,马儿纷纷长嘶停步,然后百骑同时一偏腿,翻身落马,朝李素二人步行而来。

饶是李素见识过大唐骑兵的风采,此刻也忍不住暗暗赞叹一声。

由细微而见真著,单看这整齐统一的动作,百人如一人的严整军容,便知并州兵马是何等的骁勇剽悍,将领治军是何等严谨扎实。

治军不但严谨,而且对君臣之礼也分外讲究,将领在百丈开外便勒马步行,显然正是对李治这位皇子的尊敬,上下尊卑分得很清楚。

直到为首的将领越走越近,李素的眼睛也越睁越大,眼中的惊喜之色也越来越浓。

将领目不斜视,走到李治面前后摘下头盔,朝李治躬身一礼,道:“臣,并州大都督府长史李绩,拜见晋王殿下。”

第六百零七章 自乱阵脚

十足的惊喜,他乡遇故知的感慨,特别在这个没有安全感的地方,一位长辈率领千军万马从烟尘中出现,满身披挂佛挡杀佛的剽悍架势,李素感动得快哭了。

李绩仍是长安时的老样子,没见多少变化,表情有些严肃,身躯也不是程咬金那种标准的魁梧悍将身材,无论面貌还是身材,看起来倒像是一位学富五车风度翩翩的中年读书人,戴上翅盔,身披铠甲以后,更多了几分说不出的儒雅意味,颇有几分三国周郎的儒将神韵。

依礼拜过李治后,李绩这才转过身,看着李素笑了笑,然后说了一句令李素感动得飙泪的贴心话。

“李家的臭小子,眼里只有你家程伯伯是吧?烈酒香水绿菜一车车的往程家送,给老夫的却只有零星半点,多半还是程老匹夫挑剩下的,厚此薄彼至斯,当老夫死了么?嗯,见你就想抽你!”

到底是武将,说话办事雷厉风行,李绩说完抬脚便朝李素踹去。

李素大惊,急忙往旁边一闪,迟了,反应太慢,没闪过,屁股仍被扎扎实实踹了一脚。

“李伯伯您息怒,息怒…”李素使劲瞪了一眼旁边幸灾乐祸窃笑的李治一眼,陪笑道:“李伯伯您真误会小子了,每逢年节小子都依足了礼数给各位功勋长辈送了心意,每家都是一样的,真是一样的…哎呀,李伯伯,您不能再殴打朝廷县侯了…”

当着小屁孩的面被踹了两次,李素此刻只觉得面上无光,心中怨念顿生,小屁孩那么崇拜自己,在这个年代好不容易圈了个粉丝,而且是傻白甜型的粉丝,被这两脚一踹,估摸粉转路人了,损失惨重。

李绩踹过瘾了还冷笑:“可算是出息了,还县侯呢,啥猴儿来着?不管啥侯,在老夫面前有资格摆名号吗?还说没有厚此薄彼,程老匹夫隔三岔五几大车烈酒绿菜的往家里搬,轮到老夫了,还得每逢年节才见着孝敬,过分的是老匹夫还经常抱一坛酒来老夫家里炫耀,喝酒就喝酒,非要在老夫家里喝,喝完了在老夫家耍酒疯,打打砸砸的,老夫家里的前堂这两年都重修过五六次了,李家小娃子,这笔账是不是该算你头上?”

“啊?”李素愕然,然后飞快眨着眼,心中暗自揣摩李绩这番话里的逻辑…

老流氓爱炫耀,老流氓耍酒疯…这笔账弯弯拐拐的怎么就算到自己头上了?费解啊,这位长辈的逻辑到底怎么个路数?

“李伯伯实在冤枉小子了,小子对各位长辈都满怀敬意,尤其对李伯伯您,更是钦佩得五体投地,只恨不能日日登门恭聆伯伯教诲,怎会做出这等厚此薄彼之事?程伯伯确实经常往家里搬酒啊绿菜啊什么的,可是那些东西…不是小子送的啊,您老与程伯伯相识多年,程伯伯的性子想必您老…啊,呵呵。”

李素毫不犹豫地把程咬金卖了。

李绩神情稍缓,点了点头道:“看来倒确是误会你小子了,程老匹夫是个匪类,做事不讲究,那些东西多半是从你家抢去的。”

“您老英明。”

李绩对李素的态度很满意,点了点头,顺嘴又骂了几句程咬金,温文儒雅的名将,骂起老流氓来嘴毒得很,看来平日里积怨不小。

以前就看出来了,大唐的几位开国名将一个个都是剽悍的狠角色,这些年跟着李渊李世民南征北战杀人屠城,说他们是老杀才一点没夸张。

虽说都是老杀才,论战功论杀人的数量,拎谁出来都不相上下,可将军们私底下却不是那么和睦,凑一起就是天大的灾难,骂娘打架互吐口水猴子偷桃,什么下作招数使出来都面不改色,至于程咬金和李绩的恩怨,大抵应该从当初平灭东突厥开始说起,所以二人的真人PK次数不少,至少李素就亲眼见过三次以上,属于老冤家了。

说是冤家,但其实还是抱团的,平日里争来吵去,抄兵器互砍也有过,反正大家都清楚,李世民也不太喜欢武将之间关系太亲密,于是又吵又打的,既能顺了圣心,又过足了打架的瘾,然而一旦朝堂里文官叫嚣了,要搞事了,武将们便非常默契地团结起来一致对外,文斗武斗轮番上场,还有一个完全把脸皮藏裆里的程咬金上蹿下跳,顺着队伍指着那些年迈体衰的文官要跟他们单挑,言称必取项上人头云云,常引得文官武将们集体鄙夷。

名将们的恩怨,却苦了李素,见了面逢人就得叔叔伯伯的一通叫,这个叔叔那个伯伯的,横竖都互相看不顺眼,都觉得李素慢待了自己,偏心了别人,李素在夹缝中生存,这边陪笑那头行礼,苦不堪言,出了长安城都免不了被这些老杀才们挤兑。

调动并州兵马来晋阳,说来还真只能由李绩率领。因为这是李绩职责范围内的事。

众所周知,并州大都督府的大都督是李治,一个十二岁的小屁孩当然没能力统领千军万马,所以这位大都督至今为止都是“遥领”,说穿了其实是个名分而已,并无直接的统兵权。并州真正统兵的是李绩,他是并州大都督府的长史,职位看着不大,但实权不小,权力几乎等于大都督了,当然,权力再大,兵马是绝对不能随意调动的,这次李治调动兵马是因为李世民事先便给了调兵的旨意,李绩是依旨行事。

见了面,闲话也寒暄过了,李素指天发誓回长安后给李伯伯送两大车烈酒,而且当着程家人的面送,李绩顿觉有了面子,于是平息了怨气,心满意足地被李素迎进了县衙。

坐进县衙后院,李绩的脸色严肃起来,这个时候要说正事了。

“说说吧,怎么个章程,老夫刚领兵至此,两眼一抹黑,晋阳到底出了多大的事,值得调动并州两万兵马?”

李绩捋须扭头望向李素,神情严肃道:“李家娃子,兵马调动非同小可,你若小题大做,回到长安怕是罪责难逃,你可要拿出个充分的理由让老夫信服,老夫才好说话,若是一些鸡毛蒜皮的理由动了干戈…”

李绩说着阴恻恻一笑:“…不等朝堂令官发难,老夫今就把你吊城楼上抽废了。”

李素急忙道:“小子自有理由的,李伯伯您懂小子,小子不是不知轻重的人。”

李绩大马金刀地一挥手:“细细道来!”

李素当即从晋州到晋阳这一路所见所闻详细说了出来,由始至末,事无巨细,包括个人对晋阳局势的预测和担忧,都说得非常中肯客观。

说了整整一个时辰,李素这才把整件事交代清楚,李绩的脸色却越听越凝重,待李素说完后,李绩捋须点了点头,道:“照你这么说,晋阳如今已在一触即发的边缘,前两日山上忽然冒出乱民屠掠村庄便是预兆,嗯,情势危急,确实该调兵了…”

李素叹了口气,道:“如今晋阳全乱了,小子从晋州调来了粮草,要安抚百姓,粮草自是不缺的,至少对付三四个月不成问题,但小子这些日在晋阳,却渐渐发觉有些东西比粮草更重要,幕后那人必然也囤积了大量的粮草,所以灾民不一定非得靠官府赈济才能活下去,官府能给他们的东西,幕后之人也给得起,甚至比官府给的更好,至少官府就不可能拿香喷喷的米饭和面饼来赈灾…”

李绩哼了一声,道:“幕后之人那是赈灾么?分明是用这些粮食换灾民给他们卖命!几顿米饭便动摇了我大唐的社稷,欲图窃取江山,呵呵,倒是打的一肚子好主意。”

扭头瞪着李素,李绩道:“小娃子,你有什么头绪没?”

李素苦笑道:“若说头绪,小子自然有些想法的,只不过…此事重大,只消踏错一步便可能酿成大祸,小子如今竟有些缩手缩脚,不敢施为了。”

李绩赞许地看了他一眼,道:“难得这个年纪,居然有老成谋国之心,小娃子当初在西州闯下的偌大名头,看来不是虚妄所得。小心谨慎是对的,晋阳之乱,其祸首不在乱民,而在那幕后之人,欲平其乱,杀乱民不仅无济于事,还会惹出更大的祸端…小娃子,老夫是领兵之人,陛下的旨意上说以晋王殿下和你为主,眼下情势紧急,你可拿得出章程?”

李素想了想,道:“首先,并州兵马虽至,但不可随意平乱,尤其不能拿乱民开刀,免得落人口实,引人诟病,但是兵马既至,便须做出黑云压城的姿态,否则不足以震慑宵小,所以,小子想请李伯伯下令,并州兵马向晋阳城方向继续推进二十里,然后驻扎,并且摆出整军备战的态势…”

李绩饶有兴致地看着他:“然后呢?”

李素笑道:“然后,我们就不必急了,等着对方先乱阵脚,并州这两万兵马是我们的重要砝码,两万府兵对对方来说是个巨大的心理压力,必然打乱了他们的某些部署,或许他们以前的谋划是天衣无缝的,但因为并州的两万兵马压境,他们或许因为慌乱,或许因为恐惧,那些天衣无缝的部署难免出现漏洞,小子等的就是这个漏洞。”

李绩点头道:“是个法子,只不过,就算他们出了纰漏,你怎么就能看出来呢?”

李素笑道:“眼下晋阳是这个样子,虽说有点乱,但也不至于太乱,官府与乱民之间其实形成了一种微妙的短暂的平衡局面,如果今日之后,突然发生了某件不同寻常的事,这件事的性质足以打破这个平衡,那么,这件事就是他们的漏洞,顺着这件事往里面挖,挖到谁就是谁,更何况,李伯伯领兵到来之前,小子心中多少已有了一点模糊的猜测,有了一个大致的方向,数日之内,这些模糊和大致的东西,大约会慢慢清晰的。”

李绩大笑:“好个狡猾的小娃子,原来存了守株待兔的心思,这法子确实不错,不杀乱民也好,免得朝中那些碎嘴子的令官啰嗦,小子倒是顾得周全。”

李素笑道:“兵法云:‘敌不动,我不动,敌若动,我乱动’,就是这个道理,小子也是拾前人牙慧罢了。”

李绩笑声顿敛,皱眉道:“‘敌若动,我乱动’是哪本兵法书上写的?简直狗屁不通,小子你胡说八道便罢,莫扯什么兵法,小心老夫抽你。”

李素眨眼:“或许是《孙子兵法番外篇》?小子也记不太清了。”

当日晚间,并州两万兵马忽然拔营,向晋阳方向推进,推进二十里后,大军扎下营盘,营盘扎于开阔平原地带,同时,一支约莫五千人的兵马奉命离营,在深沉的夜色中飞驰而去,这支兵马去往何方,执行什么命令,连营中将领都不清楚。

第二天,晋阳城四周仿佛一个被点爆的火药桶,乱象愈演愈烈。四个方向皆有乱民从山上忽然冒出来,对山下的某个村庄屠掠一番,不同的是,这次屠掠过后,好几支乱民似乎很有默契地在某个地方汇合,两支,三支,四支乱民队伍合为一支,然后飞快窜入山林内不知所踪。

很有意思的变化,李素越来越肯定自己的猜测了,果然,两万并州兵马对幕后之人形成了一定的震慑和干扰,他们已渐渐没了安全感,于是主动调整了策略,化零为整,将小支的乱民整合起来,拧结成一股大的势力,用以应对并州兵马。

策略是没错的,及时的,换了李素是那幕后之人,或许他也会选择这么干,可惜的是,他们猜错了李素调兵的目的。

李素调兵不是为了剿灭乱民,说实话,尽管明知平乱是自己的职责,可李素终究是草根出身,不到万不得已,不会选择对乱民动刀,乱民其实都是愚民,他们的命运是身不由己的,在这人人自危的大灾之年,谁给一口吃食他们就跟谁走,盲从的人总归是愚昧的,可愚昧并不是一个人该死的理由,该死的是那些愚昧他们的人。

调兵是为了震慑,为了让对方自乱阵脚,并州兵马到来的第二天,就出现了各小支乱民合为一大支的现象,对李素来说,这是对方自乱阵脚的先兆,是个不错的兆头。

“子正兄,自从并州兵马来到晋阳以后,我看你脸上的笑容也多了些,是不是也和我一样觉得踏实了,没人敢害咱们了?”李治仍旧每天围着李素转,明明是王爷的高贵身份,却偏偏有一颗小跟班的心。

李素叹了口气,小屁孩似乎有点悲观啊,千里迢迢跑到晋阳来出差,脑子里想的不是怎样把事情办好,而是怎样保命,难怪后来连自己的老婆都搞不定,硬生生成就了一位女皇…

“殿下,我脸上的笑容多了些,不是因为并州兵马,而是因为…我笑起来很好看,所以应该多笑一笑,会笑的男人,运气通常不会太差的,因为丑男人是没心情笑的,所以他们又丑又倒霉…殿下,你也不丑啊,来,笑一个。”

李治:“…”

早已习惯了李素的风格后,李治还是很给面子的挤出一个笑脸,比哭还难看的那种。

“子正兄,我其实知道,你对晋阳的乱象已有了计较,对不对?那该死的幕后之人你恐怕已猜得大概差不离了吧?”

“那么容易猜到,别人还怎么跟你愉快玩下去?说实话,幕后之人是谁我真没猜到,目前我唯一的结论就是,可以肯定,那个幕后之人…”

“怎样?”李治急不可待地问道。

李素瞥了他一眼,慢吞吞地道:“可以肯定,那个幕后之人…一定是个坏人!”

李治瞠目结舌:“…”

这辈子走过最长的路,就是这句废话的套路…

“殿下,你说,幕后之人是坏人吗?”

“…是。”

“所以,我的结论很正确,对不对?”

“…对。”

李素笑抚李治的狗头,露出了欣慰之色。

这种欺负小孩子后满满的变态快感是肿么回事?

接下来几天,李素反而清静下来了。清静下来的他却一反常态,没有像往常那样躺在院子里晒太阳,而是钻进了晋阳县衙办公的二堂,没事翻阅起晋阳县志,更奇怪的是,李素居然表现出对晋阳县志饶有兴致的样子,厚积盈尺的县志一本一本的翻阅,每一本每一句话都看得很用心。

李治被李素的表现吓坏了,这根本不是他认识的李素,这是被鬼上了身的李素!他认识的李素怎么可能这么勤奋。

吓坏了的李治急忙叫来了方老五,指着书房里认真看书的李素,然后告诉他,你们家侯爷已经连看了三天书没挪窝了,方老五也吓坏了,这根本不是他认识的侯爷,侯爷不应该这么勤奋…

看书啊,多么稀奇的事,侯爷府上内院确实有书房,书房里确实也有书,可李家人都清楚,侯爷的书房充其量就是摆个样子的,证明自己是个读书人的摆设,实际上李家书房里的书侯爷一本都没看过,连翻一下的兴趣都没有,任由那些书摆在架子上被虫蛀,蛀坏了再去东市买几本继续摆着。

如今赫然看到侯爷居然在看书,而且一看就是三天没挪地方,方老五也吓到了,这是被鬼上了身的侯爷啊!

就在李治犹豫要不要请大夫给李素瞧瞧时,李素终于搁下手里的晋阳县志,打着呵欠伸着懒腰走出了屋子。

门口,李治而方老五一脸呆滞地看着他,李治嘴唇嚅动几下,刚准备说话,被李素打断。

“别说,也别问,累死我了,我先睡觉,睡到自然醒,谁叫跟谁翻脸,就酱紫。”

第六百零八章 打破平衡

县志这东西每个县都有,这是历朝历代编史的重要资料,每个县衙都有专门的书吏负责编撰,妥善保存。

李素这几天看的也是这个东西,有关晋阳历史上发生的一切,从魏晋到当朝,每年地方上发生的大事件皆有记载,这些记载都是最真实的,可信度很高。

一闭关就是三天,发了癔症似的昏昏噩噩,出了屋子都有点魂不守舍,典型的鬼上身症状,难怪李治和方老五等人惊慌失措。

李素没理会众人的担忧,回房倒头就睡,这一觉睡得舒爽,一睡就是一整天,中间方老五端了饭菜过来,见李素睡得熟也没敢叫醒,饭菜热了一次又一次,就在李治和方老五拿定主意打算请大夫时,李素这才伸着懒腰,一脸神清气爽的出了房门。

守在门外的李治和方老五高兴坏了,有种泪流满面的冲动,上前正要问候,却见李素抬头望天,一脸疑惑兼纠结。

“怎么天黑了?醒得不是时候啊,生物钟乱了…”李素喃喃自语:“要不,回去再睡一觉?”

说睡就睡,扔下门口两位正酝酿情绪准备煽情的家伙,李素转身又往屋里走去,显然打算继续大睡一场。

“慢着!子正兄,再睡就死了,您先一刀剁了我再睡!”李治急坏了,一把拽住李素的衣袖。

“谁死了?”李素神色不善的瞪着小屁孩,王爷咋了?乱说话照抽,不信你以后当了皇帝还会报复我。

李治陪笑,拽着衣袖的手却丝毫不松。

“我死了,您再睡我就急死了,真的…晋阳如今烈火烹油,情势迫在眉睫,您选择在这个时候关上房门看书睡觉,是不是…呃,子正兄,我知道你必有了计较,咱们一起从长安出来的,有啥计较你好歹先跟我说一声,让我心里有个底才是啊。”

可怜巴巴的小眼神,一脸萌萌的哀求之色,眉眼间依稀跟小兕子有几分相似,可爱得不要不要的。

李素指了指天,道:“天黑了,所谓日升而作,日落而息,此时已是‘息’的时候…”

“你大白天已息过了,实在不行,好歹留句话再息啊!”李治急了。

李素叹了口气,看来睡不成了。

招手唤过李治,李素笑着凑在他耳边轻声道:“殿下想想,如果你是那幕后之人,当朝廷已遣重兵压境,自己以前的部署谋划全部打乱,这个时候你会怎么做?”

李治毫不犹豫地道:“投降朝廷,不能再执迷不悟,投降才是唯一的出路!”

李素:“…”

愿望不错,三观也正得不能再正,而且很耳熟,典型的警察与绑匪对峙的语气,可惜代入感不强,太过理想化了,反正李素不觉得幕后之人会做这种选择,事情已经到了这一步,跟朝廷已是水火不容了,断没有回头路可走,投降了也逃不过一个死字,就算失败也得硬着头皮撑到亲眼见到失败的那天,然后再悲壮切腹抹脖子。

“殿下你这么说,咱们没法聊啊…”李素叹了口气道。

沉吟片刻,又朝方老五招了招手,李素凑在他耳边如此如此吩咐了一番,方老五一脸疑惑之色,抬头看了看李素严肃的神情,二话不说领命而去。

“子正兄,子正兄,你跟他说了什么?快告诉我!”李治更急了,留给他的悬念一桩接一桩,小屁孩已有被逼疯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