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天气,李林甫的病愈发地重,心肺都出了毛病。今天比昨日乍然变冷,他肺疾加重,呼吸困难,十几个京师名医会诊也没诊出个所以然来。这间屋他连住了十多天都没有搬,只因为他的身体已经受不起搬动的劳累。

这条走廊边有一间是李林甫的书房,莲静往那头走时,李岫和司勋员外郎崔圆一同从书房里出来,手里拿着一份奏折。崔圆在李林甫的众多党羽中本排不上号,但如今李林甫旧部纷纷作墙头草,剩下的里头崔圆就算是职位较高的一个了。李岫和他说了几句话,把手里的奏折递给他,崔圆点点头,拿着奏折从另一边走了。

莲静疑惑,走过去想要询问。李岫看见莲静,也朝她迎过来,问她:“菡玉,你是来找父亲的么?他今日恐怕不能见你了。”

莲静见他愁眉不展,也不好问崔圆之事,遂道:“右相现在如何了?”

李岫道:“大夫正在里头看着呢,只说是天候关系,也没有什么办法。”

病入膏肓,命数到了,华佗再世也回春乏术啊,请大夫来看也只能聊作安慰了。莲静拍拍李岫肩膀道:“子由,你不必担心,右相他……”想说几句话安慰李岫,却实在不知再说什么好。李林甫的状况,大家都已经心知肚明了。

李岫摇头道:“你不必安慰我了,我自己心里有数。大夫也私下跟我说过,今年这个新春……怕是危险了。”

莲静勉强安慰他道:“尽人事,听天命罢。尽了自己心意,也就无愧了。”

“唉,只怪我们这些为人子的没本事,要不然,何至于让父亲落到这般田地呢?”李岫悲从中来,“三个多月前父亲本有所好转,可他不顾自己病体,坚持要上朝理事,又受气郁郁,这才病情加重,一发不可收拾。若是我们兄弟有经世之才,能帮父亲分忧,他就不会积劳郁结成疾了。”

莲静道:“这也不是你的责任,右相权势隆盛,朝中早就有人虎视眈眈,便是右相本人也难以应付,何况是你呢?”

李岫神色忽然变得凌厉:“都是那个杨昭!”

莲静手一抖,急忙从他肩上拿开。

李岫怒道:“都是杨昭!若不是他想夺父亲的权,哪会有后来这诸多事端?父亲病情转坏,也是被他气的!朝中要是没有他,父亲何至于此?”他怒到极处,狠狠一拳捶在廊柱上。

争权夺利,谁说得上对,谁又说得上错呢?而且杨昭他……莲静软语劝道:“子由,杨昭如今权势倾天已成事实,你我也无法扭转乾坤了。”

李岫道:“我不管他权势多大,只要能让父亲好起来,做什么我都在所不惜!有权有势又如何?我才不惧他!”

莲静道:“杨昭此人精于权术,连右相都被他挤兑,何况是你呢?千万不要意气用事以卵击石呀。”李岫向来不好争强,性子也软善,就算为了父亲憋了一口气,又哪会是杨昭的对手?

李岫道:“我当然没那个本事跟他斗,而且父亲现在这样……就算我斗得过他,父亲也回不来了。我只希望父亲这最后几个月的日子能过得舒心些……”

莲静忙问:“子由,你意欲何为?”

李岫抹了抹脸,说:“菡玉,南诏寇边,剑南军屡击不退。杨昭领剑南节度,蜀人已多次要求他赴蜀督战了。如果我们借机奏请遣他赴边,定能将他赶到蜀地去……”

莲静脸色大变:“不可!”

李岫看她如此着急,讶道:“为何不可?杨昭离开京师,父亲眼不见为净,不是可以不必再为他而气郁?而且,”他狠狠地咬了咬牙,“南边战乱,杨昭他到了战场上,若是……正好一举除去这个祸害!”

莲静稳住心神,劝他道:“杨昭正当得宠,他岂不知道战场危险,哪这么容易说走就走?到时候倒打一耙,只会对右相更不利。子由,你听我一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杨昭不来找我们的麻烦就是万幸了,千万别去招惹他!”

李岫道:“他既然是剑南节度使,剑南有战乱,他自然应该前去平乱退敌,无可非议,如何倒打一耙?我刚才和崔员外商量过了,他也赞同我的做法。”

莲静想起刚才看到崔圆拿走了一本奏折,心中大叫不好,连忙问:“刚才崔员外拿走的就是奏请遣杨昭入蜀的奏章?”

李岫道:“是啊,崔员外说他正要进宫,所以就让他代为传达了。”

“代为传达?难道不是崔员外上的奏章,是你的?”

李岫道:“我不过是个内廷将作监,哪能上这样的奏章。崔员外也说以我们的地位,言轻力微,陛下必不会当回事,还是以父亲的名义上奏才有效。”

这个崔圆,他到底是给右相办事,还是给杨昭办事啊?莲静心理暗暗骂了崔圆一句,忙道:“这奏章千万不可递上去,快去把崔员外追回来!”

李岫道:“崔员外刚刚就是往宫里去的,这会儿只怕已经进宫了。”

李林甫宅第离皇宫很近,算算时间,崔圆已经见到皇帝也说不定。莲静低咒一声,拔腿就往外跑。

赶到皇宫见着皇帝,果然晚了一步,崔圆已经把署着李林甫名字的奏折递给皇帝了。要巧不巧的是,奏章里想要赶到蜀地去的人,也正好在皇帝身边。

莲静瞥了崔圆一眼,后者脑袋低垂,毕恭毕敬地立在阶下,一言不发。

皇帝对崔圆道:“南诏区区弹丸小国,何足为惧,不过就是仗着吐蕃给它撑腰。剑南有留后李宓领军,六月里刚击退吐蕃六十万大军。杨卿在朝中担任要职,是朕的左右手,让他去剑南领兵打仗不是大材小用么?”

崔圆唯唯诺诺,不作回应。

杨昭却上前奏请道:“陛下,南诏欺我剑南远离京师,重兵不达,屡次寇边,更与吐蕃勾结,无视我天朝圣威!都怪臣身在京城管理不力,才会使南诏如此猖狂!臣请赴蜀,亲自领兵作战,击退南诏,杀一杀吐蕃的气焰,为陛下扬威南疆!”说罢单膝跪地,请求皇帝准许。

皇帝讶道:“杨卿,你真愿意亲自去剑南领兵打仗,对抗南诏?云南那边距京千里,路途遥远,穷山恶水,又有战乱,实在是凶险之地啊!”

杨昭道:“剑南是臣所领,南诏犯边,侵略剑南,抗击南诏臣义不容辞!臣若是因为凶险便畏缩不前,任凭大好河山落于敌手,岂不成了大唐的千古罪人?臣还有何颜面再见陛下呢!”

皇帝犹豫道:“卿一片赤心为国,朕都知道。但是云南实在险恶,朕怎么放心让卿孤身前去呢?”

莲静趁机奏道:“陛下,杨大夫只是一名文官,这领兵打仗冲锋陷阵之事,理应由武将去做。大夫精于朝事,若让他解下朝中职务,反去带兵打仗,不是扬短避长么?”

杨昭看她一眼,驳道:“吉少卿此言差矣。我虽然现任文职,却是行伍出身,早年一直在蜀地军中任职,对南疆也熟悉。而且我身为剑南节度使,亲自入蜀必然能使剑南军士气大振。试问朝中还有谁比我更适合呢?”

皇帝道:“杨卿文武双全,领兵打仗自不在话下。只是卿身负朝廷重任,这么一走,朝事如何处置?朕只是担心朝中少了卿这样一根顶梁之柱,无人能接下卿的重担啊!”

杨昭道:“朝中有左右二相辅佐陛下,少了臣一个小小的御史大夫,哪会有半点影响?”

皇帝道:“右相久病不能理朝,左相双拳难当四手,多亏了卿帮他分担,朕才能高枕无忧。卿虽不是宰相,却胜似宰相,只不过比他们少这个名头罢了!”

此话一出,莲静崔圆都吃了一惊。皇帝这么说,分明就是把杨昭当作宰相对待了。

杨昭道:“陛下太抬举微臣了。右相抱病,臣才斗胆逾越,暂时替右相料理朝政。等右相康复,臣定当还政于右相。”

皇帝道:“右相年事已高,就算能康复也没有以前的力气了,哪比得上卿春秋正盛呢?右相也真是,自己身体不好不能理事,卿为他担下重责,他却非要把卿遣到千里之外的剑南去。也不想想,没有了杨卿,谁来接他撂下的烂摊子?”

杨昭道:“右相也是以国家荣辱为重,才会让臣前去剑南。有右相十数年打下的底子在,臣哪需要花什么力气,坐享其成罢了。陛下请放心,臣此去剑南必竭尽所能,尽早击退南诏,返朝继续为陛下分忧解劳。朝事若因臣而有半分耽误,都由臣一力担下,不叫陛下多劳心力!”

皇帝叹道:“若朝中官员都有卿这份心,朕哪还需要费心,早就可以颐养天年了。卿所务不过御史大夫之名,所行却是宰辅之实啊!卿暂且去蜀中料理一下军务,朕屈指待卿回朝,还当入相。”

皇帝亲口允诺将以杨昭为相,莲静闻言心头大落,崔圆却是欲忧还喜。杨昭大喜过望,连忙伏地拜谢道:“臣先行谢过陛下恩典!臣此去剑南必不负陛下厚望!”

皇帝令他平身,又道:“卿远行在即,家里又没个主事的帮你张罗,这几日就进宫和贵妃、三夫人见见面,说说家常话罢。”

杨昭道:“陛下,臣孤身一人,贵妃与三夫人又不便出城相送。臣斗胆请求陛下遣人以亲属之礼送臣一程。”

他是皇帝舅子,皇帝又宠信他,如此要求皇帝也不会拒绝。

皇帝道:“这是当然。朕本来想让力士为卿饯行,但他年岁也大了,这几日身子又不爽快……”正想着派谁去好,忽见杨昭看着一旁的莲静,灵光一现,“太仆少卿是朕左右,不如就由他送卿出城,卿以为如何呀?”

杨昭道:“太仆寺掌陛下乘舆,太仆少卿至则如陛下亲至。陛下如此恩待微臣,臣身死亦难酬陛下隆恩!”说着连连拜谢。

皇帝道:“卿切勿说这样的话,朕还等着卿回来入相呢。”站起身来亲自将杨昭扶起。

莲静暗中乜一眼杨昭,无奈地叩首领旨。

杨昭此次赴蜀并非大军出征,身边随行不过数百人,也没有什么隆重的仪式。他将要前往蜀地督阵的消息一传开,立刻有无数官员请求为他送行,但都被他一一谢绝。他尚未成婚,也没有家眷,到出城的时候竟只有太仆少卿吉镇安一人带了少许仪仗,奉皇帝之命前去送行。

“菡玉,再饮一杯。”杨昭执起白瓷酒壶,把莲静刚刚饮毕的酒盅重又斟满。

所谓“亲属之礼”,就是像他的亲人一样,一张桌子陪他吃饭吗?莲静端起酒杯,浅抿了一口。辛辣的酒液滚入喉间,烧得胸口从内而外泛出一团热气,伴随着烈酒的气味从鼻子里透出来。她打了个酒嗝,皱起眉头,不太喜欢这酒的味道。

呼啦啦一阵北风吹来,扬起满地尘沙。亭子四面没有遮挡,风沙便吹进席间,桌上毫无热气的菜肴上都覆了一层薄薄的沙土。莲静低头看自己喝了一半的酒杯,几粒灰尘落进杯中,沙粒沉淀下去,薄灰便飘在液面上荡漾。

菜都凉透了,他准备吃到什么时候?饯行而已,不过就是举杯意思一下,他还真当筵席似的吃了?

她放下酒杯,看了看远远避开的随从,大概是在冷风中站得太久,身姿都僵硬了。“杨大夫,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他右手握着空杯,玩了一阵,放下来去拿酒壶,另一只手却始终放在桌下不曾拿上来。“时候还早呢,你急着回去么?再陪我喝两杯。”说着又要往莲静杯中斟酒。

莲静用手盖住杯口:“大夫,下官已不胜酒力了。”

“是吗?”他笑着抬头,看到她脸颊上两片淡淡的红晕,“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再与你把酒共酌了。”

莲静道:“大夫文武全才,智勇双全,蜀军有大夫坐镇指挥,不日便可制胜退敌。陛下不都说了么,要屈指等待大夫还朝呢。”

杨昭笑问:“回来之后,还能这样与你共坐一席,开怀畅饮么?”

莲静恭恭正正地回答:“大夫得胜班师回朝时,庆功宴上,下官必也会与诸位同僚一道敬大夫一杯。”

眸光一闪,他放下酒壶,突然问道:“吉少卿既有报国之志,又正当年盛,想不想在沙场上一展抱负,建功立业,成就一番作为?”

莲静一愣,说:“若是为社稷民生,下官义不容辞。”

杨昭盯着她,眼中有一丝异样的亮彩:“既然如此,不如你跟我一同赴蜀罢。”

莲静惊愕地望着他:“大夫,这……”蜀地边陲战事正开,没有皇帝的任命,哪是说去就去的?何况她还只是个给皇帝管厩牧辇舆的太仆少卿。他怎么突然起了这种荒诞不经的念头?

还没说完,他就笑了出来:“说个玩笑,少卿不必惊慌。南疆蛮荒之地,又有战事,哪是少卿这样的人去的地方呢?”

莲静含糊道:“南疆的确混乱……”然后便不知该怎么接续下去,索性低了头不说话。

过了一会儿,听到他轻轻唤了一声:“菡玉。”她抬起头来,见他正直勾勾地盯着自己,眼光晶亮如夜光杯中琼浆玉液的流彩。她心里一慌,急忙又低下头去。

“我就要远行,去那蛮荒战乱之地,难道你没有话要跟我说么?”

她心中更加纷乱,如同沙子落进酒中,轻的慢慢地漾开,重的慢慢地沉下去。她喃喃道:“你快去快回罢。”想了一想,又补上一句:“如今朝事全靠大夫挑着。”

“就这样?没别的了?”

她点点头,又摇摇头。

“没别的话,那我可走了。”他忽然站起,对守在远处的随从大喊一声,“时候到了,启程!”

莲静抬头,他已从她面前疾步走出亭阁。随从听到他的命令迅速集结过来,牵来他的马。莲静追出亭去,他正好跨上马背,双腿一夹就要纵马跃出。莲静急忙喊道:“等一等!”

杨昭勒住马,居高临下地看着她:“吉少卿,你还有什么事?”

莲静没料到他突兀地说走就走,脱口而出叫他停下,现在他问起来,又真没有什么话可以说。她愣愣地盯着他的坐骑。马背几乎有一人来高,她站在马前,平视只能看到他深紫官服下玄色的裤腿和长靴。腰间的金鱼袋正垂在他左手侧旁,一根丝绦穿进他掌中,又从下方穿出来,那丝绦上系的佩玉,便被他牢牢握在掌心。

她小声说:“万事小心……早点回来。”话一出口,只觉脸上发烫,腹中烈酒仿佛又烧了起来,腾起一团一团的热气。

“菡玉,你终于说了一句我想听的话。”他看着她低垂的脑袋,脸上寒霜渐渐化开,融成一泓春水。他突然一旋身从马背上跳了下来,拉起她便往回走。走出十余丈,远处的人听不见他们说话了,他才停了下来。

莲静匆匆一抬眼,瞥到他眉眼间尽是笑意。她想要抽回手来,却被他紧紧握着,挣脱不得。

“我不会有事的。”他掰开她的手,把一样东西放到她掌中,“等我回来,很快。”

说完转身大步走回原处,上马离去。

玉石还带着他手上的温热,润润地熨着她的手心,上头的花纹因为长久的摩挲而变得光滑。她紧紧地攥着,紧紧地攥着,凸起的尖角硌痛了她的手掌。手心里出了一层薄汗,她的手臂僵在身侧,竟没有勇气抬起来。远处的背影越来越不清晰,奔马扬起的尘灰终将它掩盖。而那模模糊糊的烟尘中,似乎还能看到他盈笑的眉眼,让她不敢眺望。

“吉少卿,大夫已经走了,我们也回头罢。”随行的差役撤去酒肴,收拾好东西,向她请示。

“走了……”她睁一睁眼,长路的尽头,扬起的尘土也平息下去,人已远走,不见踪影,但耳边分明还听到他轻柔却笃定的语调:“等我回来,很快。”

她抬起手,手指因为太过用力有些僵硬发抖,费了好大力气才把手张开。

一朵玉雕的莲花,在她掌心里静静绽放。

二七o莲恸

李岫以李林甫之名奏请遣杨昭赴蜀,皇帝对李林甫本只有些许微词。谁知贵妃听到这个消息竟对皇帝大哭大闹,怒斥那上奏章的人歹毒心肠,竟想害她兄长。李林甫平白就被扣了个大帽子,加上听说皇帝允诺杨昭回朝后以他为相,气得肺疾加剧,咳出血来。

十月皇帝驾幸骊山华清宫,李林甫也跟着搬到昭应县的宅第养病。他的情况一日不如一日,到十一月里已经是昏睡的时候多、清醒的时候少,出气多、进气少了。杨昭和贵妃的这一出双簧更加深了皇帝和右相之间的沟壑,李林甫生命垂危,皇帝也只偶尔派个小黄门来问一声。

李林甫见皇帝对自己如此疏冷,知道自己是圣眷不再,加上杨昭临行前皇帝说的那些话,明白皇帝就指着他两腿一蹬把这个相位让给杨昭了。他窝着一口气,心里烦闷,偏偏自己又病成这个样子,每回闭了眼就不知道还能不能睁开,忧懑地不知怎么办好。愈是抑郁病就愈加重,尤其是肺疾,都到了无痰可咳、只会喀血的地步,人人都知道他是熬不过这个冬天了。

李林甫一倒下,他那些年轻姬妾和幼小儿女全都乱了阵脚,家里头成日凄风苦雨,一干事情全都由几个成年了儿子扛着。李岫在李林甫二十五个儿子里也算大的了,有几个在外任职的哥哥还没赶回来,其它的这时候都想着怎么趁机把当家的权给抓在手里。李岫素来不喜与人争抢,事父又孝顺,便日日守在父亲病榻前。

一开始还有官员来探望,慢慢的客人也少了,哥哥嫂嫂们又忙着在长安那边争家当,李林甫到临终时竟落个无人搭理的下场。李岫看人情凉薄如此,见父亲奄奄一息的样子,不禁悲从中来,又想起辞世的母亲和早夭的妹妹,纵是男儿有泪不轻弹,这段时间也不知掉了多少伤心泪。

莲静时常过来看一看,但她毕竟是外人,不好守着别人家的病榻,李岫又坚持不肯离开父亲的左右,所以每次都是探望一下、说几句话就走。李林甫是没有指望了,她心里清楚得很,但他是毕竟是她的上司,曾经提拔过她,李岫又是她的好友。每每看到李林甫呼吸微弱、面如金纸的衰弱模样,她便心里什么怨言都没了,无法把他和昔日骄横跋扈、谄上欺下、为所欲为的宰相联系起来。她总记着那日在花园里李林甫说起夭折的小女儿时的情态,那情景挑起了她深远的记忆,让她心头又酸又软,几次几乎忍不住陪着李岫滚下泪来。

这日莲静去探望时恰逢李林甫醒了过来,李岫扶着他喂了一点稀粥。李林甫勉强喝了半碗,却又全都吐了出来,吐到最后,黄胆水里竟现出丝丝红色。

李岫强忍住眼泪扶父亲躺下。李林甫迷迷糊糊的,叫了一声:“陛下。”

莲静连忙接口道:“陛下刚派人过来探望右相,见相爷正在歇着才没有打扰。陛下还赐了相爷数十盒珍贵药材,都堆在这里呢。”随手往地上一指。

李林甫哪有力气抬头去看她指的地方,听说皇帝派人来看他,脸上漾出一丝喜色,说话也有了一点力气,说:“陛下赏赐怎么能就堆在这儿。小八……”

李岫忙应:“是的父亲,我这就叫人仔细收起来。”

李林甫又说:“陛下有没有带什么话来?”

莲静道:“陛下只说,要右相放下心好好养病,他在华清宫为右相新备了一汤,还等着右相前去,君臣同欢呢。”

李林甫泛出一丝笑意,缓缓道:“陛下有这份心意,老臣就知足了……”大概是多说了几句话,加上刚才呕吐,这时已感疲倦,慢慢的眼睛就合上了,又陷入昏睡。

李岫再也忍耐不住,转过身去小声抽泣。

莲静安慰他道:“子由,你别伤心,右相他……他一定会好起来的。”

李岫泣道:“父亲都这个样子了,还有什么办法让他好起来呢?爹,他……他不会再好了!”那语气竟似无助的孩童。

她忽地想起许久以前那个冬日的黄昏,也是这样寒冷的天气,幼小的孩子指着父亲远去的背影,委屈而气愤地喊着:“爹,他、他不会再来了!”而她的母亲只会垂泪。

她心神一恍惚,不知自己怎么突然想起那么久远的事。然而那情景从她脑海里一闪而过,心头已被划痛。她轻轻按了按心口,回头看看病榻上昏睡的李林甫,仿佛又听到他说:“小八,昨儿个夜里,我梦见你十九妹妹了。”

病榻上的人忽然动了动,嘴唇蠕动一下,含含糊糊地又叫了一声:“陛下。”

李岫道:“你看他,整日就知道念着陛下,连睡着时的呓语也都只有这两个字。可是他再也不能看到陛下了。”

莲静忽然说:“若能见陛下一面,或许真能好转。”

李岫抬头看着她。莲静又道:“右相在位近二十年,和陛下君臣一场,陛下也许还会念当年情分。我去求一求陛下试试。”

李岫摇摇头,愁眉不展。

莲静说做就做,也不回自己住所,直接往骊山华清宫去了。骊山就在昭应县内,莲静快步走了一刻多钟也就到了。华清宫不比禁中宫苑深阔,不一会儿通报上去,皇帝就下令召见。

皇帝正和贵妃观赏歌舞,这里也不是议政大殿,贵妃还在一旁不曾遣开。皇帝问:“卿此时突然求见,莫非是有什么大事?”

莲静回道:“臣从右相府上来。”说着眼梢微抬,飞快地扫了一眼贵妃。原本意兴阑珊的贵妃,听到这句话果然神色一变,虽然还在玩手里的乐器,耳朵却立起来了。

莲静便把李林甫的近况说了一遍。皇帝听完,只不紧不慢地说了一句:“朕这几日都不曾顾及右相病体,是朕疏忽了。卿就拿朕一道手谕,传随行在骊山的太医署博士去给右相诊治罢。”

莲静听他语气冷淡,心下一凉,说:“右相却只心心念念念着陛下。”

皇帝道:“他也是一片赤心。”然后便再无话。

莲静直言道:“右相一片赤心,只想还能再见陛下一面。”

皇帝微恼道:“可惜他不在朕近侧。”

莲静明白皇帝对李林甫是再无情谊了,索性孤注一掷,拜伏于地道:“陛下圆了右相这个心愿,便可召……”

话未说完,却听到贵妃的抽泣声。皇帝忙问:“妃子为何伤心?”

贵妃泣道:“陛下,右相到底也与陛下相交二十余年了,陛下也曾赞他爱护陛下远甚他人。如今他重病弥留,陛下却连瞧也不肯去瞧他一眼,莫说群臣知道,连臣妾听了也觉得寒心呢!”

皇帝最见不得贵妃伤怀落泪,听她语中又有责怪自己寡恩之意,连忙辩解哄劝道:“朕哪里是不肯去瞧他,只是右相病重不胜劳累,所以才暂且搁下。朕这不是已经让吉少卿去太医署传博士给他医治了嘛!等他略微好转,朕就亲自去他家里探望,好不好?”

贵妃抽噎道:“陛下果然有情有义,是臣妾错怪陛下了。只是右相他……想来就让人觉得可怜。”说着那珍珠似的泪滴又扑落落地滚下来,叫皇帝看了好不心疼。

皇帝连哄带劝,好不容易才把贵妃的眼泪止住,连忙叫近身内侍过来,带着丰厚的赏赐代皇帝前去相府上探望。

第二日皇帝听内侍回报说李林甫病情有所好转,便要到李林甫住处去探他。李林甫在位时横行无忌,结了不少仇怨,这会儿他病重垂危,仇家当然要落井下石。再加上李林甫与杨昭的仇隙,现下谁都看得出来杨昭是稳操胜券了,当然要巴结一把。于是跟在皇帝身边的近臣纷纷进谏,有的说李林甫肺疾会传染他人,有的说病榻不祥,更有说李林甫听信术士之言以天子镇邪驱病,都劝皇帝不要去李林甫住所。皇帝是拗不过贵妃才去探病,自己并不愿意,便顺水推舟。但又怕贵妃那边不好交待,便登上骊山山腰的降圣阁,让李林甫在自家院子里远远地看一眼,就算见过了。

李林甫听说皇帝要见他,病情略有好转,能进一些食物了,但仍是下不了床,只能由仆人抬了他的床榻到庭院中。他今日精神很好,甚至能称得上是神采奕奕,眼光也特别清明。李岫和莲静还没看见,他就指着远处喊道:“陛下!陛下!”

两人顺着他所指看去,只见山腰的降圣阁凸出于山岩之上,只有香炉大小,那香炉盖似的屋檐下隐约有一些人影,其中一人手持一块红巾朝这边挥动。满山都是灰黄墨绿的颜色,这一点鲜红便格外惹眼。红巾之后,模模糊糊的明黄颜色,仿佛绯红云霞边缘透出的朝晖,给红霞镀上一层金边。

李林甫老泪纵横,挣扎着要起身拜谢皇帝,但身体实在虚弱,还没下床便差点晕厥过去。李岫忍住眼泪道:“父亲,还是由孩儿代您拜谢陛下罢。”

李林甫无力地倒回榻上,只得同意。李岫便代替父亲向远处的皇帝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礼。皇帝那边见他们回拜了,不一会儿就离开降圣阁。李林甫远远望着兀立于山腰、空荡荡的降圣阁,又呆了许久,还不肯离去。

李岫劝道:“父亲,陛下已经回宫了。外头冷,您也户回房去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