菡玉慢慢踱到驿馆背面。原来野蔓丛生的树林经过战火显得愈发芜杂凌乱,有的树被拦腰斩断,有的连根刨起,翻出其下黄褐的沙土。树丛前三三两两横了几道旧栅栏,柱子上还残留着半张告示,大意是前方危险天黑莫行之意。

林中果然连路都改了样,原先那条石子小径不知埋没在了何处,斜着倒叫人踩出一条坑坑洼洼的土路来。菡玉深一脚浅一脚的沿着土路往林中走去,远远瞧见银白的光亮,似是明月映在水上的反光。

她心里一动,也不看脚下,急着要到那荷塘边去,不料一脚踩了个空,竟是平地里被人挖了条又深又宽的壕沟,沟底还插了许多削尖的树棍竹篾。她意外踏空,哪里来得及反应,手只搭了一下沟壁,身子歪斜着就要栽下坑去。

正是天旋地转,耳畔生风,忽觉一片黑影笼罩上方,右手手腕被人提住,竭力往上一拉,翻身稳稳落在沟侧地面。

菡玉失声惊呼:“卓兄!”竟是他!竟又是他……

他略一愣怔,握在她腕间的手忘了松开。他的手瘦骨嶙峋,然而异常有力,好似铁箍紧扣,勒得腕骨都隐隐刺痛。他侧对着她,仅仅尺余的距离,她从未离他这样近过,近得可以看到他下巴瘦削的轮廓,半隐在宽大的斗篷阴影里。而那一身黑袍将他全身乃至面目都尽数掩盖,与记忆中的模样全无二致。

只是片刻,他旋即放了手,退开两步,那隐约露出的一点下巴也看不见了,完全融成一道漆黑剪影。

“这里不安全,多加小心。”

他的嗓音低涩,像生锈蒙尘的乐器,变了音调。许多年没有听过他的声音了,乍一听来有些陌生,但又立即能判断出就是他。而他说的话,竟也是和她第一次遇见他时一样的。他对她说的第一句话,也不曾变。

只是她自己变了。

菡玉也略退半步,对他躬身拜道:“承蒙恩公两度搭救,救命之恩无以为报,请受在下一拜。”

他沉默不言,过了好半晌方问;“你识得我?”

菡玉苦笑道:“此事说来话长。我也只知道你是姓卓。”

“我叫卓月。”

以前她跟随他那么久,几乎可以说是生死与共,都不知道他的名字,现在居然第一次交谈就被他告知姓名。菡玉略感讶异,忙回道:“在下姓吉,草字菡玉,吉运之吉,菡萏之菡,碧玉之玉。”

“菡玉,玉……”他重复了一遍,声音逐渐低下去,听不清说的什么。忽然一转身,背对她道:“我得走了。”

菡玉问:“不知卓兄府上哪里,仙乡何处?日后有机会或可前往拜会。”

卓月道:“我也正要前往蜀地,路上或许还会遇到的。”不等她回话,脚下如风,转瞬便走得远了。

菡玉追上去喊道:“后会有期!”话未说完已不见了他踪影。她望着他离去的方向,心中微叹,又不免疑惑。莫非他是认识韦见素,所以知道他们要入蜀?

后来路上二人果真偶尔也有遇到。卓月和菡玉一行走的路线速度都大致相仿,隔几天便能在驿站附近碰到。他当然不会住在驿站里,她知道他患有恶疾,才会瘦得那般形销骨立,一向独来独往远离人群,几次相遇都是在偏僻无人之处。

他似乎并不惊讶她认识他,也没有再追问原委,她自己当然更不知道从何说起。他们说过的话很少,总是刚打过几句招呼,他便迫不及待地要走,从不在同一处地方多作停留。每次她都觉得有满腹的话要说,但真的见了他,又一句都说不出来了。就好像曾经推心置腹的知己好友,许多年不见,骤然重逢,却无论如何也回不到当初的亲近了。何况他并不知道那一切,她对他而言只是一个刚见过几面、偶然出手救过的初识。

也许这样是最好的,没有那段过往,他活得好好的,与她仅仅是点头之交,她便不必亏欠他了。她的全部心意都可以给另一个人,即使那人已经不在了。

她总是晚一步,总是在失去之后,才知道要在乎、要挽留。她侥幸可以让时光倒流,挽劫难于未然,却忘了及时挽住自己的机缘。他死了,化作马嵬驿池塘边荒冢下的一堆白骨,再也不会活过来。而这一次,却没有了重来的机会。

从金城县出发后,一行人便直向西南而行。韦见素有了那日经历,故意绕开马嵬驿,免得菡玉再触景伤情。一路上倒也顺利。

行进了十来天,已进入蜀东山地,山中栈道难走,行速缓慢。抵达距成都尚有八百余里的普安郡上亭铺时,听闻驿路信使来报,数日前上皇接到群臣表,即率公主皇孙等从成都出发,目前也接近上亭铺。当时天色将暮,韦见素便下令停驻上亭驿站,准备在此等候太上皇驾临。

日间天气本就不晴朗,到了傍晚愈发阴沉,竟然淅淅沥沥地下起小雨来。韦见素领着迎驾队伍立于山石高处眺望,远远就见栈道中一队疏落人马迤逦而来,军士扈从共约五六百人,护在中央的两名老者穿蓑衣斗笠,手持竹杖,互相扶持着蹒跚而行。走近了一看,果然是太上皇和高力士。陈玄礼紧随其后,一身甲胄,虽也是须发皆白,但比他二人还是要健朗挺拔些。

韦见素见太上皇作此山野打扮,行止随性,雨具简陋,连忙命人取来雨伞,亲自执伞走下栈道上前去迎接。

韦见素自去年奉宝册至灵武传位,不见太上皇已一年有余。太上皇一向身骨健朗,又有年轻的贵妃相伴,虽年过七旬,却比一般的六旬老翁还要显得青壮。但这次再见,完全是古稀龙钟之貌,一年之中竟比韦见素为相这几年变得都要快。他不竟想起马嵬驿中太上皇面墙而立的背影,大约就是从那时起急速地衰老下去,不由心下怆然。

太上皇精神倒不错,老远就招手唤他:“韦卿,韦卿!”

韦见素把手中雨伞交给高力士,方下跪参拜。太上皇伸手扶起,看了看他发冠笑道:“韦卿,一年不见,你怎么长了这么多白头发呀?”

高力士也笑着插嘴道:“陛下只看见别人添了白发,却不知自己长得比别人还要多哩!”

太上皇哈哈大笑:“你别说我,你自己也好不到哪里去!”看见韦见素身后的人,不禁感慨道:“只有吉卿还是青春年少,十多年来竟然一点都没变。吉卿啊,你到底多少岁了?”

菡玉想了想才回答:“臣今年三十有六。”

“才三十六岁啊……”太上皇捻着胡须,“还不到我一半年岁。”

高力士接道:“臣比陛下小一岁,正好是三十六的两倍。”

太上皇对韦见素道:“咱们几个老头子,就数韦卿最年轻吧?”

韦见素道:“臣比高将军还要再小一岁,今年七十一。不过论起周岁来,还是够吉少卿的两倍大的。”三人俱望向菡玉,抚掌大笑,弄得菡玉也忍不住笑出来,只有陈玄礼侧目看着路旁一直不言语。

太上皇道:“不对,我记得玄礼好像不止比我小两岁的。玄礼,你和韦卿谁大谁小?够不够吉卿的两倍啊?”

陈玄礼讪讪一笑,避而不答:“陛下,外头雨冷风寒,快些进驿馆里头去吧。”眼光从菡玉脸上一扫而过,她的笑容也不由淡了下去。

韦见素缩了缩肩,打破沉寂道:“是啊,这天可真冷。”

太上皇道:“韦卿,别看你年纪最小,身子骨还不如我们两个老的呢。我们俩走了这一路,浑身都热腾腾的冒汗哩。”

韦见素道:“陛下年轻时练过武带过兵,如今老当益壮,臣一介文官,每日除了躺着就是坐着,身板当然没法和陛下相比。”

太上皇道:“年轻的时候啊,年轻的时候长安到成都这点路哪要走一个多月?当年诛韦后时,我从潞州潜回京师,也是足足两千多里路,只用了五……”他伸出手掌比了比,又笑着缩回去,“算啦,好汉不提当年勇。”

韦见素正待开口,菡玉却率先抢道:“如果真换作陛下年轻时,就不需要走这两千多里路了。”

此话一出,韦见素和高力士都不作声了。沉默了片刻,太上皇叹道:“吉卿,百官中朕最无颜以对的,就是你了。”

菡玉低头一拜:“臣不敢。”

太上皇接着说:“朕记得早在天宝六载,你便以天象向朕示警安禄山有反状,朕不以为意,反增禄山兵力;天宝九载时,朕欲封安禄山为王,卿又进言力劝,朕不但不听,还将你贬官;天宝十三载,卿与陈希烈等同请昭禄山入朝为相,朕却恶卿忠言逆耳,听信了杨昭谗言。卿入朝十年,向朕言禄山反意不知凡几,朕没有哪次是听进去的。天下人皆知禄山必反,唯朕不觉,以致酿成今日之祸,朕悔之晚矣。”

菡玉道:“亡羊补牢,未为晚也。如今圣人已收复两京,安禄山身死,安庆绪兵败亡匿,史思明、蔡希德等叛军大将被我军牢牢牵制,战况初定,相信不用多久便可平乱,贞观、开元盛世犹可期。”

太上皇道:“我是不成啦,这个担子得由皇帝、广平他们来接了,只希望我有生之年还能看到天下太平的一日。”摆了摆手,侧耳听了一阵,问菡玉等三人:“你们可有听到驼铃声?”

高力士道:“蜀地哪会有骆驼?”

上亭驿依山而建,突出于山石之外。菡玉往驿馆屋舍望去,只见山腰上一座阁楼,四方檐角都挂了一溜铜铃,被风吹得叮当作响,便说:“陛下,那是檐下铃动。”

太上皇又问:“那你们可知那铃声所语为何?”

韦见素和高力士相视一眼,都摇摇头。太上皇自嘲道:“它们是在说:三郎郎当!”

一时其余三人都沉默不言。太上皇又问韦见素:“韦卿,这个驿站叫什么名字?”

韦见素答道:“因地处上亭铺,故名上亭驿。”

太上皇道:“朕给它改个名字,叫郎当驿。以后不管谁走到这儿,都叫他知道有个郎当的皇帝也来过这里,叫他莫学我,自己郎当也就罢了,切莫郎当别人、郎当天下!”

高力士忍不住喊道:“陛下!……”

太上皇却挥手制止他,说:“外头确实有些冷,天也暗了,咱们进驿站去吧。”

一一o月膧

太上皇和高力士都已年过七旬,体力大不如前,从上亭驿出发后,行程便比原来慢了许多。好不容易出了蜀地,道路平坦了,陈玄礼却突然发起病来,连马都骑不了,只能躺卧在车内。来时只走了十多天的路程,回去花了将近两倍时间。

十一月廿二,太上皇一行抵达凤翔。每隔几日都有驿路信使往来传递,皇帝此时也得到了消息,派兵前来迎接。恰逢陈玄礼病重,太上皇便在凤翔滞留了一日。

凤翔还保留着皇帝当初的行宫,太上皇便下榻此处,一墙之隔就是原先的武库,现在改作了郡库。菡玉早上起来,就看到韦见素和副将带领一队士兵往郡库而去,人人都把甲胄脱了和兵器一起拿在手里。菡玉心下疑惑,追上去问:“少师,你这是去做什么?”

韦见素道:“是上皇吩咐的,要将士们卸甲归入郡库。这事本该陈将军安排,他身体不豫,我只好越俎代庖一下了。”

菡玉不解:“去西京尚有七百里,上皇为何要将士们卸下兵甲?”

韦见素迟疑了片刻方回答:“圣人已派精兵来迎接上皇。”

菡玉一怔,问:“圣人派了多少人来?”

韦见素道:“三千。”

菡玉闷声道:“上皇只带了六百人随行护卫而已。何苦逼老父至此!”

韦见素吃惊道:“少卿!你怎么能……我知道你只是一时气愤,有口无心,不过以后千万别再说这样的话了。”

菡玉垂首低声道:“多谢少师提醒。”

韦见素叹了口气,说:“少卿,我正好有事要和你商量。上皇将入长安,正要遣使告知圣人,不知少卿愿不愿意走这一趟。”

菡玉问:“圣人不是已经知道上皇将归,还派了精兵前来迎接吗?”

韦见素道:“但……圣人尚不知今日卸甲入库之事。”

菡玉不禁苦笑道:“我是圣人派来奉迎上皇的,上皇又让我回去报告这件事,倒是合宜得很。”

韦见素忙道:“上皇只命我遣人回奏,这是我的主意。”

菡玉问:“那少师为何要让下官去?”

韦见素犹豫了许久,方说:“上皇准备……取道马嵬驿。”他觑着菡玉脸色,见她面庞一下变得煞白,连忙说:“这不上皇正要遣使入京,少卿如果前往,就不必……”

菡玉却道:“少师,下官斗胆,此事能否另委他人?”

韦见素道:“少卿,你真的要……”

“少师对下官体察入微,下官铭感五内。我……无妨的。”菡玉勉强一笑,转开话题,“对了,陈大将军病况如何?明日能否起程?”

韦见素道:“太医令天天照看着,都说陈大将军这病来得奇怪,瞧不出个所以然来。或许就是因为他一向健朗,平时连个风寒都不得,真上得身就是大病。今早略有好转,当不碍明日行程。”

其后陈玄礼果然一路状况都还良好,月底顺利到达马嵬驿站。当天傍晚下榻时还好好的,太上皇亲自指使内侍讲他安置好,自己才回房歇息。过了三更,众人都已熟睡,照看陈玄礼的家奴小僮却突然大声呼救,高喊“大将军不好了”,把太上皇都惊动了起来,一时间吵吵嚷嚷人声鼎沸。

菡玉和韦见素一同赶到陈玄礼房外时,太上皇已经召来了太医令,给陈玄礼舌下压了千年人参,又在周身要穴连下数枚金针,总算吊住了一口气,这才灌汤服药,慢慢缓过劲来。

韦见素步入房中,瞥见病榻上的陈玄礼,吃了一惊:“才几个时辰不见,陈大将军怎么就成了这副模样?”

菡玉朝病榻上看去,远远就见陈玄礼气息奄奄地歪在枕上,面如金纸,双目深陷,眼窝乌黑有如描墨,竟是三分像人,七分像鬼。她心里也不由打了个突。

太上皇一直站在病榻边,听太医令说陈玄礼暂无大碍才放下心来,由高力士搀扶着到进门处坐榻上坐下,大松了一口气道:“玄礼这病着实凶猛,所幸有惊无险。”

高力士小声道:“陛下,臣观陈大将军病况,另有一念,不知当讲不当讲。”

太上皇道:“你跟我还说套话,只管说来!”

高力士道:“臣以为,陈大将军得的恐怕不只是病。”

太上皇问:“这话什么意思?什么叫不只是病?”

高力士道:“像是……邪症。”一边说一边觑向陈玄礼病榻边众人,果然见侍立一旁的小僮听见“邪症”二字,向他瞄了一眼,脸色微变。高力士立即对那名小僮喝道:“你,过来!”

太上皇与高力士知交多年,明白他定是有所发现,也不说话,且看高力士处置。

那名小僮年纪尚小,不过十二三岁,自己主人又昏迷不醒,自是全没了主见,被高力士一喝,就在原地扑通一声跪了下来。

高力士走过去问:“大将军最近有无异常举动?”

小僮立即道:“小人不知……没有!”说完才觉察自己此地无银,更是抖如筛糠,吓得就快要哭出来。

高力士也不急着追问,绕陈玄礼病榻转了一圈,拍了拍被褥道:“都快腊月了,怎么只铺这么薄的褥子。大将军有恙在身,可不能冻着。来人啊,给陈大将军拿厚褥来换上。”

小僮一听此言,扑到榻边双手按住褥子喊道:“不能换!”

高力士问:“为什么不能换?”

小僮眼泪直掉,扒住褥子不放手:“不能换就是不能换!”

高力士怒喝道:“大胆家奴!前几日看你不管上车下榻都不许人动陈大将军身下褥垫,我就觉得不对了!快说,是不是你在大将军卧具上做了手脚,害得大将军重病至此?”

小僮边哭边说:“我没有!”双手却还死死按住被褥不放。

高力士道:“来人!将陈大将军挪开,搜查卧具!”

小僮这下是真的急了,哭喊道:“不要动我家大将军!这是他的救命符哇!”整个人扑上去护着陈玄礼。

高力士命人把他拖开,太上皇忽然道:“且慢。”又问小僮:“你说什么救命符?别急,慢慢说清楚。”

小僮道:“那你先答应不动我家大将军的被褥。”

高力士双目一瞪,被太上皇拦住,温语道:“如果你是一心护主,我们自然不会为难。”

小僮这才放开陈玄礼,跪下答道:“我都是奉大将军之命。那日在凤翔,大将军让我找城中道士画了一道符,放在他的被褥下。从那之后,大将军的病果然好了很多。可是今天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又加重了。如果再把符拿走,大将军就……”说着又忍不住哭了起来。

太上皇问:“什么样的符?能不能让我们看一眼?”

小僮点点头,掀开陈玄礼枕畔的被褥一角,自己却吃惊喊了一声:“啊!怎么会!”

众人凑上去一看,被褥下果然露出一角符纸,但奇怪的是这符居然不是黄的,而是如灰烬似的焦黑色,仿佛被火烧过一般。但要说是火烧吧,符纸明明是压在被褥下的,形状都还完好,上面朱砂画的符文也一笔不差。

几个人面面相觑,都觉得此事蹊跷,却又不知如何处置。高力士道:“陛下,去年这里曾有血光,陈大将军是三军之首,会不会是……”

太上皇道:“怎么能怪玄礼,他不过是……”顿了一顿,转道:“玄礼病了二十多天了,治病还是要靠汤药针剂,不可尽信怪力乱神之事。让太医令好生治理,明日……移贵妃墓时,请道士一并做场法事吧。”又命赏赐小僮,便回自己住处歇息了。

众人虽满腹疑惑,但也只好暂且压下,各回居处。

韦见素一直在菡玉近旁,见她从看到那张符纸起便面色不对,这时更是神情恍惚,出了门就往那方向去,连忙叫住她:“吉少卿,你要去哪里?”

菡玉黯然道:“我睡不着了,想出去走走。”

韦见素道:“这三更半夜的去哪里走,少卿还是回房休息吧,切莫多想。”

菡玉道:“少师既答应让我跟来,就是知道我心意的。除了三更半夜,我还有什么时候可以去看他呢?”

韦见素听她把话说得这么直接,反倒不知如何劝她好了,只好眼看她望荷塘边去。又想起去年那一场变故,太上皇、高力士、陈玄礼、菡玉和他自己,还有跟随太上皇的将士,竟又一起聚到这马嵬驿来了,真是如一场幻梦。

月末的后半夜,那一弯如钩残月也不见影踪,只靠几点零落星子照亮。驿站周围树木茂密,这个时节只剩光秃秃的树干,暗夜里张牙舞爪地伸出枝桠。菡玉走了许久,隐约觉得周围高大的乔木少了,只有一蓬蓬低矮的灌木藤萝,而脚下踩着的地面也比之前松软,才恍然明白她想寻找的荷塘,也如相府中的一样,成了平地。

这寒冬腊月的竟还有鸟栖在枝头上,她转身的霎那,那鸟受了惊吓,从树梢上扑落落地振翅高起,“呱呱”的叫声在夜空中回荡,凄恻绵长,也不是她熟悉的杜鹃,只是一只黑乌鸦罢了。

这么一回头,迎着微弱星光,她倒认出了那棵树,虽然叶子落光了,树冠还是繁茂如伞,树身向塘中微微倾斜,如水边探身揽影的女子,凝固了姿态。从她第一眼见它起,就是这个模样,以后不管再过百年千年,也永远都是这样了。

树下的坟茔经风雨冲刷,比一年前坍下去不少,周围尽是齐膝的枯草。再过几年,这座荒冢就会完全夷为平地,谁也不会记得这里埋了一名曾经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倾国权臣。贵妃尚可移冢,他却连立一块墓碑、燃一炷香都不能。他留下的,只是史书上万世可见的骂名,和她心底不为人知的刻痕。

她在坟墓旁就地坐下,手抚着坟头上杂乱的枯草,用最平常的语气说:“相爷,不管人间地下,你到的地方总是不得安生。”

就像她心底最深处,永生永世都将不得安生。

“陈大将军重病垂危,是不是你做的?他年纪那么大了,不剩几许春秋,你又何必再为难他呢?当初他也只是别人的马前卒,鸟尽弓藏,晚景凄楚,你就留他给太上皇做个伴吧。”她伸手进怀中掏出那支碧玉笛子来,“我为你吹奏一曲‘镇魂调’,可去人心中怨尤,你以前也吹过给我听的。我吹得没你好,你且包涵些。”

她双手有些抖,试了好几下都对不准吹孔。她深吸了一口,弯下腰去把双肘压在膝盖上,总算稳住了笛身,急忙凑近去吹,笛子在她下唇一滑,吹出一声喑哑走调的音节。

“嗒”的一声,那样大一颗泪珠,落在冰凉的玉笛上,又顺着笛身滑下,渗进她僵硬的五指缝中。紧接着第二颗、第三颗,如无根的雨、断线的珠,肆无忌惮从她眼眶中坠落。

她伏在荒草遍布的坟冢上,泪水顺着面颊浸入荒草下的黄土。双手扣着泥地,她不敢太用力,怕抠破了泥土,好像她倚着的还是他的胸膛,那个总是向她敞开、让她可以放心依靠、悲伤时尽情哭泣的怀抱。

可是她错过了,这一生她都错过了。

四野一片空寂,只听到她自己隐忍的呜咽。她哭得浑身颤抖,又不敢大声嚎啕,怕驿站里的人听到。

“你要索命……为什么不来索我的……不来找我……”

一只手忽然搭在她肩膀上。她猛然回头,夜色中昏暗模糊的黑影,与她期盼的似有相近,但却不是。

“别哭了。”那个干涩的声音说,然后他递过一方巾帕来。

菡玉站起身,接过方帕胡乱擦了擦脸。“卓兄。”

“人死不能复生,伤心也无用,不如好好过自己的日子。你还这么年轻,往后路还长得很,总会遇到更好的人的。”

菡玉闷闷地说:“不会有更好的了。”

“更好……”他声音轻缓,像是叹息,又像嘲讽,“他甚至都不算一个好人,不是么?”

菡玉正当悲痛,气从中来:“你又不认识他,怎么知道他好不好?在我眼里,他就是最好的。”她心里恼怒,话中不由也带了讥讽之意,“你甚至都不算认识我,不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