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大人瞥了一眼捧着黄金呵呵直笑的夫人,脑海中念头转了又转。

能得皇上金口褒扬,自是他这个臣子最大的荣幸,只是如何能教这褒扬,带来更多的实惠呢?

季大人忽然有了主意,取出收在夫人妆匣内的酸梅汤方子,狠狠地亲了一口,随后出了府衙后堂,叫了管事来。

“把这方子交到夫人开的酒楼大厨手里,告诉酒楼管事的,这乃是御品的酸梅汤,陛下喝了都赞不绝口。”

管事接过方子,小心翼翼地收在怀里。出了府衙,却并未直接去夫人开的酒楼,而是先去了自家相好,卖酒娘子潘寡妇的家中,献宝似地将玉版宣上抄着的方子取出来,给相好的看。

“赶紧抄下来!这可是皇上喝了都说好的酸梅汤方子。你抄下来,随便卖给哪个生意好的酒楼茶肆,都能得不少银子。”

潘寡妇接过方子,取过纸笔细细抄得了,将之还给管事。

管事谄笑着一把抓住了潘寡妇的手,“说,娘子你如何谢我?”

换来潘寡妇好几个香吻。

两人腻歪了片刻,管事这才收起了方子:“我还得去给老爷办差,娘子你晚上等我!”

这才揣了方子去夫人开的酒楼。

而潘寡妇,待他前脚一走,后脚便整了整衣襟,抿一抿云鬓,带着家中的婆子,往县里最大,笙簧缭绕,鼓乐喧阗的未醒居酒楼而去。

如此不出几日,松江府内,大小酒楼茶肆,俱打出了御品酸梅汤的招牌。一时之间,药房内乌梅山楂甘草价涨,田野间刺玫果儿一物难求。

第十七章 一场相遇(1)

方稚桐带着僮儿奉墨,一路行来,只见酒旗招展,茶幡飘扬,个个都招呼路过的客官进去,尝一尝御品酸梅汤。衣冠鲜丽的酒女在门前摇着青罗小扇,朝他招手。

“公子,天热口渴,快来奴家店里喝一杯正宗御品酸梅汤,解渴消暑罢。”

方稚桐一笑,“小娘子你说你家的正宗,她说她家的正宗,倒教在下为难了。”

“自然是奴家店里的正宗!”娇媚的酒女一咬唇,红润饱满的嘴唇,几乎要滴下汁子来,“公子喝过便晓得了。”

奉墨在方稚桐身后嘀咕:“家家都说自己是正宗的,小的看,个个都不如汤老伯茶摊的味好。”

方稚桐回身,以扇子轻拍他的脑袋,“你倒是识货。”

奉墨捂着头,嘿嘿直笑。

“去,进去给公子买碗酸梅汤,装在葫芦里带走。”方稚桐支使书僮。

奉墨衔命而去,不一会儿,捧着葫芦回来。

方稚桐取下葫芦上的塞子,就着葫芦嘴喝了一口,咂了咂味道,塞上塞子,丢回给奉墨。

“味道倒是有些像茶摊做的味道,只是细微处仍有不同,略显逊色,烟火熏烤味更甚。”

“公子果然厉害!小的就尝不出这些微的不同。”

方稚桐哼了一声,“走,先去探望先生。”

他这两日被母亲拘在家中待客,无聊得紧了。

月望诗会那日,他以一首“舟过吴城驿,苍茫暮景斜。古刹淹日月,生计半鱼茶。碧草眠黄犊,青山映白沙。风光长似此,何处不为家”的诗句,受到知府大人与督学大人嘉奖,得了两方有“香彻肌骨,磨研至尽,而香不衰”之美誉的徽墨。

回到家中,祖母与父母亲得了消息,均高兴不已。祖母当晚便到小佛堂里,向家中列祖列宗烧香祭告,方家兴耀有望。

父亲则拍着他的肩膀说:“不愧是我方进的儿子!有出息!”

母亲则张罗着,要好好地庆祝一番。

表妹鲁贵娘更是在花园中“偶遇”他,细声细气地对他说:“恭贺表哥在诗会中荣得三甲。我为表哥绣了个玉堂富贵纹的扇套…”

说话间她身后的丫鬟静静递上一个扇套来。

方稚桐看了一眼扇套,再望一眼羞嗒嗒半垂着睫毛的贵姐儿,如何也不想收下这扇套。

虽则两人是表兄妹,然而男女七岁不同席不共食,贵姐儿眼看都要行及笄礼了,这东西他若是收了,难免要授人以柄。再想起母亲与姨母一副乐观其成的样子来,他便以回房做功课为由,火速离开花园,回了自己的院子。

后来连着下了几日的雨,等到梅雨暂停,先生东海翁家的下人上门送了消息进来,说是老先生因梅雨潮闷,偶感不适,延请大夫诊治,说是老先生年纪大了,本就脾胃不合,又兼天气闷热,夜间贪凉,受了些少风寒,须得将养几日。弟子们这几日都不必去了。

方稚桐这才寻了望先生家探病的因由,从家中出来。带着书僮奉墨,拎了母亲从家中库房里挑的顶好的莲子、贡枣并龟苓,往庆云山庄去。

这一路行来,不时听见这家叫卖“正宗御品酸梅汤”,那家自称“御用珍品酸梅汤”,好不热闹。

方稚桐却倏忽想起谷阳桥头,闲云亭前卖酸梅汤的亦珍来。

这满大街都在叫卖酸梅汤,她家茶摊的生意,可受影响?

待奉墨买了未醒居的酸梅汤回来,他一喝,就知道这酸梅汤的方子,一定就是那茶摊小娘子家的方子,只不知哪一道的手法不对,所以滋味略有出入。

方稚桐淡淡蹙眉,脑海里那双清亮亮生机勃勃的眼挥之不去。

奉墨见公子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样,便乖觉地撑了伞,跟在公子身后,一路过了县里最繁华热闹的地段,往景家堰而去。

上了谷阳桥,离着老远,方稚桐已看见桥下一张在齁湿闷热天气一动不动的茶幡。

生意想是冷清,那大眼小娘子正在茶摊里同小丫鬟垂头讲话,露出一截白生生的脖颈,方稚桐不由得停下了脚步,只想这样远远的,多看她几眼。

他身边的两个大丫鬟,原是祖母与母亲放在他屋里贴身伺候他的,奉砚温婉,奉池泼辣,可是在他跟前服侍他换衣穿鞋,一向也爱半垂着头,嘴角噙一抹笑,露出一截雪白颈背来,一副欲语还羞,任君采撷的模样。若不是祖母与母亲管得紧,两人又互相掣肘,恐怕早齐齐做了通房。

他向来也不拘着奉砚与奉池,为了争宠当着他的面或者背地里做得那些小动作,使些小手段。这样的事,他在父亲身上,见得多了。

家里母亲是父亲的原配,出身本就好,又连着生了大哥与他两个嫡子,上侍奉守寡的婆婆,下操持内宅一应事务,可谓劳苦功高,便是父亲也分外敬重母亲。

然则再是敬重母亲,父亲也还是纳了三个如花似玉年轻貌美的妾室,外出经商,与人饮酒应酬时,带出去随行伺候他。屋里的通房丫鬟,更是有好几个。

这些人在祖母和母亲跟前,装得老老实实的,可是一旦到了父亲跟前,撒娇做痴,手段百出,只为吸引父亲的注意。

母亲是主母,要端着正室温良贤淑的架子,心中再恨那些姨娘,也要咬牙撑着做出一副大度的样子来。

方稚桐依稀记得他年幼时,母亲曾又有过一次身孕,全家上下,都期望母亲能生个女儿出来。母亲也满怀希望,夏日坐在园子里的藤萝花架下头,一针一线地绣着小小的肚兜,脸上是再美丽不过的温柔笑意。

可是父亲从南地进货归来,一并带着一个充满野性之美的南蛮丽人回来,说是他在南地进货时,收在身边的侧室。母亲虽然当时面上一丝不露,笑着喝了新姨娘敬的茶,赏了一对翠玉雕花的镯子,当晚却动了胎气,直疼了一天一夜,最后生下个浑身青紫气息全无的女婴来。

请来的妇科圣手对祖母说,七活八不活,怎么如此不小心,都这么大月份了,一直养得好好的,就忽然动了胎气呢?夫人生产伤了根本,恐怕今后再难有孕。

自打那时候,祖母就将他抱到跟前去养了。大哥则跟着父亲进出,由父亲亲自教导。

母亲从彼时起,一日日同父亲相敬如宾,疏离客气,全副心思都放在大哥和他身上,一边主持中馈,一边冷眼旁观那些姨娘勾心斗角。

他至今都还深深记得,一日祖母与身边的嬷嬷哄了他午睡,他年幼贪玩,本想假装睡着了,待祖母与嬷嬷出了碧纱橱,就悄悄爬起来玩大哥从外头给他带回来的九连环的。哪曾想,听见祖母幽幽叹息一声,对嬷嬷说:

“这孩子养在我这里,但愿能躲过那些是是非非。那些个姨娘,如今是没有自己的儿子,这往后要是有了,还不知会怎么折腾。”

嬷嬷压低了声音,他听得不是很真切,“…蛮人,擅使毒虫,夫人喝了她敬的茶,孩子就…”

祖母随即低声轻斥:“这话你也就在我跟前说一句,要是传出去,只怕拖了你出去打杀了。他们的事,我不管,由得他们去。我只管把桐哥儿好好地教养大了。你也把我的院子给我管严实了,谁要是跟那几个蛇蛇蝎蝎的坑瀣一气,想要害我的桐哥儿,不必心慈手软,该打杀的打杀,该发卖的发卖,一个祸害也不留!”

嬷嬷应“是”,祖母便有些意兴阑珊,“我也有些乏了,想睡一会儿,你也下去罢。”

他赶紧闭上眼睛,假装熟睡。脑海里却不断回想起祖母与嬷嬷的对话。原来,母亲肚子里的妹妹,是父亲新纳进门的姨娘害死的。以后她们若是有了自己的儿子,还会设法来害自己。

这样的念头一旦在脑海里扎根,便再难拔除,使得他从小就对姨娘妾室之流深恶痛绝。

便是表妹鲁贵娘,小时娇蛮霸道,如今再如何做出一副娇滴滴羞嗒嗒的样子来,他也无法兴出一点点喜爱之情来。

反倒是桥下那素不相识,卖茶汤的小娘子,一瞪眼一垂睫,都教他魂牵梦系,只遥遥望见她一片雪白的脖颈,他都心口“噗通噗通”跳得厉害。

书僮奉墨跟在少爷身后,不防他蓦然停下脚步,便一头撞在了他的后背上。

奉墨“唉哟”一声,退开半步,边摸着自己的鼻子,边瓮声瓮气地问:“少爷,怎么停下来了?”

方稚桐这才继续前行,下了谷阳桥,经过闲云亭,来在茶摊跟前时,装作不经意地瞥了茶摊一眼,只见茶摊里与往日并无不同,只多出一个干净的细竹笼屉来,上头罩着碧纱罩。

汤伯一见他带着僮儿经过,忙笑着招呼他,“方公子,有日子没见了。可要吃一盏酸梅汤,再来两块新做的绿豆沙馅儿的松糕?”

方稚桐微笑,“待我自先生家回转,定要来尝尝这绿豆沙馅儿的松糕。”

奉墨跟在他身后,只见少爷步履轻盈,衣带当风,整个人都似浇足了水的青葱,挺拔了许多。

奉墨偷眼觑了觑茶摊,只见一个黑黑瘦瘦的丫鬟并一个其貌不扬的小娘子,不由暗暗吐了吐舌头。少爷屋里的奉砚、奉池,哪一个不比这两个美艳?据说近日在府上做客的表小姐也是极美的。也不晓得少爷何以如此激动。

第十八章 一场相遇(2)

方稚桐到了庆云山庄,向门上递了拜帖,不消半刻,门上便开了角门,请他入内,有衣着朴素的下人将他引至一间花厅,上茶,请他稍坐。

过了一会儿,张老大人的长子出来待客。

方稚桐示意奉墨送上自己带来的礼品,“得知先生偶感不适,学生特来探望,这是小小礼物,不成敬意。”

张大老爷身边的长随接过礼物去,张大老爷客气地拱手,“家父只是偶感风寒,方公子特地前来探望,家父老怀大慰。奈何大夫叮嘱,这几日须卧床静养才是,所以不能亲见公子,还望方公子海涵。”

方稚桐知道先生年纪大了,身体健康要紧,自是识趣,只坐了一盏茶的功夫,便借口还要去探望同窗,自先生家告辞出来。

“走,少爷带你吃酸梅汤去。”方稚桐拿扇子敲了敲奉墨的头顶。

“少爷,您还要喝啊?”奉墨撑着伞,跟紧了他。

主仆二人一路说话,来到闲云亭里。

“去,买两碗酸梅汤,要两块绿豆沙馅儿的松糕,再配两样茶果送进来。”方稚桐一撩衣襟,靠着近茶摊的阑干,坐在凉亭内的长凳上。

奉墨衔命,下到亭外,对着汤伯道:“今儿换换花样,来两盏酸梅汤,两块绿豆沙馅儿的松糕,并两样茶果。”

趁机瞟了黑瘦的招娣一眼。心道,果然有其主必有其仆。这小姐貌不惊人,连带丫鬟也是丑的。

转而一想,若是丫鬟长得闭月羞花,小姐却是个其貌不扬的,成日看着比自己还美的丫头,还不得抹脖子上吊啊?

招娣老实,奉墨一双眼滴溜溜望她身上招呼,她也只是微微朝后缩了缩。

亦珍抿了抿嘴唇,随即一笑,“这位小哥,一共一百八十文。”

奉墨一抬眼,看见亦珍一双似笑非笑的眼,赶紧低下头,自袖笼里取出荷包里,数出一百八十文钱来,双手奉上。

亦珍笑吟吟地接过铜钱,又细细数了一遍,这才放进收钱的漆匣里,随后取了细瓷碟子,揭开笼屉上头的碧纱罩,拿两片薄竹片夹了两块松糕,垫在清翠的粽叶上头,盛在描花碟子里,一并放在托盘上,由招娣送进凉亭去。

方稚桐取过汤盏来,轻啜一口,微微眯起眼来,回味片刻。

果然还是汤老丈茶摊的酸梅汤味道醇厚酸爽,方稚桐轻喟。

因是老主顾了,汤伯记得每位常客的口味,他的这碗酸梅汤,较一般人浓些。不似那些个酒楼茶肆,千篇一律,浓淡一概相同。

他又拈起一块白净软糯的松糕来,隐隐能看见里头淡淡颜色的豆沙馅儿,闻起来,带着一丝桂花独有的冷香,咬一口,甜蜜且柔韧,十分有嚼头,倒是从未吃过。

方稚桐不由得暗暗点头,这小娘子家的茶摊,倒也不是那等束手待毙,独一味酸梅汤上吊死的。反而很有些头脑,仍卖她的酸梅汤,亦不曾张扬涨价,只另做了新鲜糕点来,不怕没有生意。

不知恁地,他偏偏就想逗一逗她,便捱着栏杆,问下头的亦珍:“其实,这满大街叫卖的御品酸梅汤的方子,原是你家的罢?”

亦珍此时正在茶摊里暗暗欢喜,她向母亲新学得的松糕,第一日拿来叫卖,便颇卖出些去。虽说这满街都有人卖御品酸梅汤了,但喜欢她家酸梅汤的老顾客,照样还是会到茶摊前来,吃一盏酸汤子,见有新的松糕,多少也会赏脸尝一块。

亦珍看新老客官的反应,想必这松糕,还是不错的。

这会儿忽然听见头顶上有人如此一问,下意识抬头,望进一双乌亮带笑的眼里去。

亦珍一愣,随后白了他一眼,心道:与你何干?

迅即低下头去,只当不曾听见。

方稚桐被这一双白眼惹得,轻笑起来,眼角眉梢便带上了一抹艳色。

奉墨在一边见了,不由得格外着意多看了亦珍一眼。

自他跟在少爷身边,他只有幸见过一次,少爷似这般打心里头欢喜的浅笑。

只一次。

还是少爷得了东海翁老先生的青眼,收做了弟子的那回。

旁的时候,少爷哪怕是笑,也不曾露出这样的颜色来。

奉墨想不明白,一个茶摊里姿色平平的小丫头,能有什么让少爷如此开怀的?

汤伯听见亭子里方稚桐的笑声,抬头一看,见他一霎不霎地盯着小姐的头顶,心中一惊,忙清咳一声,询问道:“方少爷觉得这新做的豆沙馅儿松糕味道如何?”

方稚桐缓缓收了笑,“这味道么,倒是好的,比赤豆沙馅儿清爽,又十分细腻。”

“方少爷若是觉得味道不错,小老儿再给您包两块回去。”

方稚桐展开折扇,摇了摇道:“再包个十二块罢,四个一包,扎得好看些。”

一边示意奉墨赶紧掏银子。

奉墨摸了块四、五钱重的碎银子出来,递出去,接过三个用细麻绳扎得方方正正的油纸包来,暗道:少爷这是着了什么魔了?家里还缺点心吃不成?单少爷屋里的奉砚,就是个极懂冷热的,素日里做的杏仁酪,酥油泡螺,那是他们这些下人小厮想都不敢想的吃食。也不见少爷如何喜欢。偏偏这小小茶摊里的一味点心,却教少爷眉开眼笑的。

方稚桐自是不晓得僮儿心中的猜疑,只笑睇着垂首不语的亦珍的头顶心,嘀咕:“这也换不来抬头一笑么?”

然后便带着书童出了闲云亭,悠悠而去。

亦珍等他去得远了,方才抬起头来,朝他远去的背影望了一眼。

她因生得容色寻常,又穿得朴素,随汤伯一道出来摆茶摊一旬之久,倒也不曾遇见欺男霸女的恶少。惟独这个方少爷,对她总是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样。

他的嘀咕,亦珍是听见了的。

笑?笑什么笑?!亦珍在心里轻啐,自去亭子里收拾了,所以未曾注意到老家人汤伯略带忧心的眼神。

自来了松江府,投亲不遂,夫人决意购置屋舍,在华亭县落脚,一家孤寡老弱在此间安身立命,靠在谷阳桥下支茶摊卖茶汤茶果维持生计,也有十年之久了。虽则夫人小姐平素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对外头的事未必知晓,但汤伯却是知道的。

这方公子今年十五岁,比自家小姐大了两岁,乃是松江府鼎鼎有名的大善人大富贾方员外的嫡次子。

说起方员外来,也自有一番传奇。

方员外父亲去世得早,留下一间生意尚可的绸缎铺子。这方员外也是个敢闯敢干的人物,见南来北往的贾不仅把松江产的绫布、三纱木棉布销往全国,甚至还大批运往海外,赚得盆满钵满。而一海之隔的帛琉等国所需之量颇大,其中尤以棉布为甚。

方员外彼时刚出了孝期,娶了少时订下的苏州胡家二房的嫡三小姐为妻,生下嫡长子不久,遂禀过了老夫人,带着两船店里的绸缎棉布,出海到海外去了。如此音信全无足足隔了三年之久,才带着满船的银钱财物,回到松江。后来方员外用这笔银钱打通了松江府上下关节,又捐了个员外郎的闲职,生意从此一帆风顺,遍布大江南北,远及海外。素时修桥铺路,建学施粥,博了个方大善人的美名。

方二少爷是方员外生意发达后得的次子,因生得貌美容仪,人又精灵机敏,故有“貌似潘安,才如宋玉”的美名。方员外自己未曾考取功名,嫡长子又要继承家业,所以将所有的希望,都放在了次子身上,冀望他能好好读书,将来能光宗耀祖。故此对他管得是极严的。

汤伯还听说方二少爷幼时由方老夫人带着去西林禅寺上香,偶然遇见一个在寺中挂单的游方和尚,那和尚一见他,便说他与佛法有缘,倘使随他出家修行,他日必有大成。

这方老夫人如何肯?自是万万不肯的。

那和尚倒也并不强求,道方二少爷乃是有缘人,他这才破例点化,既然老夫人不愿,那便罢了。只是方二少爷紫微星在夫妻宫,不可早婚,否则家宅不宁,多争执,甚而硬克刑伤。须得十八岁后,方能天府同偕老,婚姻美满,万事大吉。

方老夫人自是不信那游方和尚的话,带着孙子求见了住持方丈法扁王,将事情前后经过说了,法扁王只说:佛法无边,信则有,不信则无。

方老夫人思来想去,自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