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身空间:重生80年代上一章:第 84 章
  • 随身空间:重生80年代下一章:第 86 章

“颖颖——”俞和光刚好找过来,看到了颖颖,赶过来时,和那年轻人打了个照面。

“太像了!”这不仅是颖颖的感觉,面对面的两个男人,也很是诧异地停下脚步。

“请问——”两人几乎同时开口,也同时停下,又同时说“对不起!”

颖颖看懂了丈夫的意思,毕竟,大哥俞曙光丢失的儿子,就是这个年纪,婆婆也说过好几次,那孩子小时候很像俞曙光。

俞和光和大哥就有**分像,那就是说,侄子和他,也是很像的了。

“请问你在哪里工作?这是要去哪里”俞和光终于艰难地开口,虽然有几分冒昧,但他不肯放弃这一丝希望。

“哦,我是医科大学的,还有半年毕业,我这是去火车站,送同学回家。”

第310章 了解

小伙子的普通话里,带着轻微的山东口音,颖颖和俞和光对视一眼,都有些失望。侄子在京城丢的,大概不会跑到山东去,这是两人共同的想法。

就在这时,思阳醒了,她大概尿湿了,不舒服,哇哇地哭起来。

年轻人非常懂事地帮俞和光拿包袱,还背过身子,挡在上风口,俞和光感激地看了他一眼,把孩子交给颖颖,也挡在她前面,颖颖给思阳换了尿布,见她还是哭个不停,猜想是饿了,她的奶也涨得难受,见两个男人背着自己,挡住了众人的视线,把解开衣襟,给宝宝喂奶。

“请问,你们是北京人吗?”那年轻人和俞和光聊天。

“是的。”俞和光回答,“你也是吗?”他说这话的时候,心里还抱着微茫的希望。

“我是在徐州长大的。”徐州和山东接壤,难怪说话有点像。

俞和光有些失望,换了话题:“你这是要做什么?”

“我回学校。”

“学校不是放假了吗?”

“我要考研究生,过年回家,亲朋往来,怕没时间学习。”

俞和光见年轻人如此上进,很是欣赏,有心邀请他来家里过年,又想到大嫂二嫂不是很和睦,便改了主意:“那,我能在过年时,给你送点饺子吗?相遇就是缘分,何况咱俩这么像。”

年轻人摇摇头,但又改变了主意,不好意思地道:“那太打扰了。”

“没事,没事。”

颖颖喂饱了孩子,把衣服收拾整齐:“我们走吧。”

很巧的是,俞家和医科大学在一条公交线路上,年轻人依然帮他们拿着包袱,颖颖抱着孩子,俞和光拉着皮箱,三人一起去坐公交车。

原本,俞和光和颖颖打算坐出租的,毕竟带着孩子,挤公交很不方便,何况两人又都不差钱,但此刻,俞和光只字不提出租的话,颖颖猜出他还是不肯死心。

俞家人,没人不为丢失的俞向阳痛心,若是能找到他,哪怕对方不肯认亲,但知道他还活着,在干什么,家人心中总是好过一些。

因为来车站回家的学生很多,返回的人流相对比较少,公交车上并不挤,年轻人和颖颖他们坐在汽车最后排。思阳吃饱了,也睡好了,乖巧地睁着黑溜溜的大眼,好奇地左看右看,嘴路咿咿呀呀的说着谁也听不懂的火星话,颖颖则嗯嗯啊啊地和她应和,俞和光见她们母女并无不适,放心地和那年轻人聊天。

“我小学时叫根保,报名上初中时,觉得实在太土,便央求语文老师帮着改了个名儿,语文老师很喜欢看《平原游击队》,便给我起了其中男主角的名字,叫张向阳,回到家后,爷爷很恼怒,给我改名叫张永善。”

颖颖惊讶地看过去,俞和光丢失的侄子,便是叫俞向阳,难道这冥冥之中,真有神仙吗?

“张永善,也不比张向阳好呀,你爸爸为何这么恼火?”

张永善摇摇头:“我也不是很清楚,只隐约记得,小时候回乡下爷爷奶奶家,有街坊在背后指指点点,说我是买来的,好像说,我被送到老家时,曾经说过自己叫向阳。”

俞和光和颖颖都惊呆了,难道…

“你,你的小腹上,是不是有一颗红痣?略偏右?”俞和光说话都有些结巴了。

年轻人纠正道:“略偏左。”

俞和光一拍脑门:“对,偏左,照片是反的。”

“他真是大哥的孩子?”颖颖十分惊讶。

“还有待验证。”俞和光已经激动得语无伦次,继续追问年轻人,“你的牛痘种在右胳膊上,对不对?三个。”

“是!”年轻人也是激动万分,“一般人都是两个,我为什么是三个?”

“第三个是烫伤,并不是种牛痘出来的,记得,那是你两岁的时候,我带你出去玩儿,夏天,你只穿着白色的无袖小汗衫,就在家门口的街道上跑,不小心摔倒,刚好地上有个烟头,烫到了胳膊…”

张永善激动万分,脸色通红,眼圈都是红的:“你是我哥哥?”大概觉得年龄差距大,他补了一句,“是小叔叔?”

“叔叔!”

颖颖觉得这事儿太巧了,巧得她都不敢置信,这时候她居然觉得胸口处的玉佩热乎乎的,难道,是她的空间显灵了吗?这也太让人难以置信了。

停了停,俞和光试探着问:“你那边的父母,会不会阻拦你认下我们?”

张永善的神色有些复杂,他摇摇头:“大概不会,我七岁时,妈妈怀孕生下二弟,就把我送回到了老家,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后来,他们还有了三弟和小妹,我对于他们,可有可无吧,这些年,我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前两年老人相继去世,我以为这世上,再也没人惦记了…”

张永善的话语里有掩饰不住的哀伤,颖颖忍不住红了眼圈。

俞和光也心中恻然,伸手在永善的肩头拍了拍:“别难过,你亲生的爷爷和奶奶还在,你爸爸也在世,咱们一大家人,一直在找你。”

张永善听出俞和光话语里的隐含之意,追问:“我的母亲呢?”

“她去世了,已经快二十年了。”

听到这话,张永善欢喜的脸上,浮出一抹哀痛:“她得病了吗?”

俞和光摇摇头:“那一年,国家都乱了,莫说咱家,你妈妈是——自尽的。”

颖颖不想让他在即将和亲人见面时,太过伤心,便插话道:“你是怎么上学的?我是说,你在北京,总是需要费用的。”

虽然张永善的养父母和他不亲近,但若是对他尽了相应的义务,这恩情,依然是不可磨灭的。

张永善摇摇头:“我有助学金,假期里也有找事情做。”

“你做什么?”

张永善脸红了,低声道:“什么都做,我刚才去火车站,是想看看,那边需要卸货的人不,北京天冷,冬天经常从大同运煤过来…”

颖颖见过火车站卸煤,那超大个的方形铁锨,一铲煤足有十多斤,没有力气吃不了苦的人,根本干不不了这个,看着张永善略显消瘦的身体,她心里一阵阵抽疼,这孩子,得有多不容易。

第311章 回家

俞和光拉过张永善的手,摊开他微蜷着的手指,看到手掌上厚实的茧子,又一次红了眼圈,这哪里是一双学医者的手,简直比乡下老农的还粗糙。

张永善猜出俞和光的想法,他憨厚地笑了一下:“祖父身体不好,八一年包产到户,家里的重活都是我干的,别看我瘦,有劲着呢,我经常在火车站卸货,真的不算什么。”

俞和光这么大的时候,也被下放在水利工地,那种逼迫着释放全身力气才能承受的苦和累,他有深刻的体会。

虽然张永善满脸笑容,好不在意,他还是忍不住安慰地拍了拍张永善的手:“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乏其身…”

张永善郑重地点头:“我就是这么想的,再说,我很年轻,多干活还有助于锻炼身体呢。”

看到他这样乐观,俞和光十分欣慰。

颖颖却听出了不对劲,张永善那么小就干农活,他的养父养母呢?还有,他留在京城,难道真的就是为了挣生活费?

“你不回家,一是为了在这里找活儿干,还是不想见他们?”

张永善眼中闪过一丝黯然,他低低地“嗯”了一声,见颖颖眼神满是疼惜,他挺了挺胸,反而安慰道:“没关系,反正,祖父和祖母都过世了,我也了无牵挂了。”

“他们,对你祖父和祖母也不好,对吧?”

张永善点头:“是的,以前爷爷奶奶身体还好,地也是生产队统一耕种,他们不回来还行,后来分了地,家里老的老少的少,他们还是一年都不回来看一眼,哼,不回来,我们也不去求他们,我什么活儿都能干,就是后来我读了高中,也坚持每天下午放学骑自行车回家锄地除草,爷爷和奶奶一直到去世,也没有受什么委屈。”

“你,你读高中还种地,能行吗?尤其是老人身体不好的时候。”颖颖看着眼前,只有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实在难以想象,他十七八读高中时,到底是如何度过那么困难的日子。

张永善摇头:“那段时间,的确不行,我休学了。祖父病倒在床,祖母身体也很不好,我每天做饭、帮祖父擦洗,还要趁他睡了,去地里干活,祖父也曾好了一阵子,可是没想到,春天来了,春暖花开,却猛地下了一场雪,祖父只是感冒了,肺炎引起心脏病,就那么去了——”他十分难过,略停了停,才继续道,“他是在祖父过世后才回来的,祖母气得不搭理他,办完丧事,他就走了。其实,祖母身体也非常不好,他根本没有接过去赡养的意思。哼,即便他要接,祖母也不会去,祖母说,他有我呢。

我没想到,祖母,祖母去得那么突然,我本来打算不读书了,好好种地,照顾她老人家,谁知,祖母悲伤过度,伤了身体,祖父去世五七那天,她和我还有族里的人,在灵前祭奠,一个头磕下去,她就没起来。”

说到伤心的地方,张永善用手背在眼睛上抹了一下,养大他,和他相依为命的老人去世,即便是都过了好几年,他回想起来,还是难过不已。

“这回,那夫妻俩都回来,说是要接我去徐州市,竟然把祖父和祖母居住的院子卖了,我不想面对他们,死活也不肯跟他们走,而是去了原来那所中学,他当时还假惺惺的给我一百块,我不要,他们,心好狠,祖父祖母尸骨未寒,他们就把家卖了,连我种出的粮食都卖了,村里人骂他们没良心——”

“那你后来怎么生活?”

“祖母去世不久,麦子就熟了,祖父祖母共分了三亩半的地,能收两千五百多斤的麦子,我给学校交了五百斤,是一年的口粮,其余的卖了,交过农业税,还剩一百二十块钱,这就是我读高三和大学的全部费用,因为我户口在徐州,收过麦子,村里就把地收回了,所以,我考了大学后,除了第一年回去,给老人上坟,就再也不想回去,也不想要他们的钱。

颖颖知道医科大学学制五年,他既然明年毕业,那就是在北京已经读了四年半的书了。

“你一直没回去?”

“大二暑假大三过年回去了,二弟上初中,他们让我回去辅导功课。”说到这里,张永善叹口气,“他们生小妹的时候,把二弟放在老家读书,祖父也希望,他的亲孙子能像我一样,是个读书郎。”

重情重义又坚强能干,看着脸上满是倔强和自豪张永善,俞和光和颖颖,都为有这样的亲人感到骄傲。

公交车晃晃悠悠,终于到了海淀区,俞和光在家门附近下车,颖颖抱着女儿,张永善拿着包袱,俞和光拉着皮箱。

一路上,俞和光心情特别难过,儿子丢了,老婆失忆,他都不知道该如何才能瞒过父母,虽然他和大哥商量好,说是阳阳病了,留在郭镇,可还是怕父母一再追问,谎言出现破绽,事情瞒不下去,老人受不了这样的打击,现在,他带着几分侥幸,希望侄子的出现,爸爸妈妈一时半刻想不起阳阳来。

终于到家了,俞和光鼓起勇气,敲了敲门,是保姆香婶儿来开的门,看到张永善,不由得愣住了:“这是——”

“我大哥的儿子,俞向阳。”俞和光说的是张永善小时候的名字。

听到外面说话声,俞爸爸隔着窗户问:“是和光回来了?”

“是我,爸爸,我回来了——”

俞和光示意张永善先在外面站一会儿:“我先让爷爷和奶奶含上速效救心丸,不然见你太激动,心脏承受不了。”

“好!”

俞爸爸和俞妈妈,对儿子要求他们先吃药,还有些莫名其妙:“有什么天大的喜事,能让我们激动得要死要活的?”

尤其是俞爸爸:“我见过的风雨多了,早就宠辱不惊。”但他还是从善如流,从上衣口袋拿出药瓶,倒出一粒来,压在舌头下面。

“爸爸,你瞧这是谁?”颖颖一手抱着女儿,一手拉着俞向阳(张永善),进了客厅。

第312章 聚会

丢了近二十年的大孙子,忽然找回家来,俞家老两口一时欢喜地不知该如何是好,盼了好久,小儿子夫妇终于回家了,老两口刚才还在念叨,可是此刻也顾不上他们,而是一人拉着一只大孙子的手,红着眼圈,一个嘴里念叨着:“向阳,你可回来了,可想死奶奶了。”

另一个则说的是:“做梦也想不到,爷爷有生之年,还能再见你面,爷爷这下,终于可以闭上眼睛了。”

俞和光在一边劝道:“爸爸、妈妈这是怎么了?还不让向阳坐下?我这就给大哥打电话。”

是啊,谁也没有亲生父亲更惦念儿子,俞家老两口一个人抹着眼泪,一个人感慨万千,都听小儿子的劝,坐到沙发上,俞向阳也红着眼圈,坐在祖父祖母中间,任由他们将慈爱的目光,黏在自己身上。

俞曙光还在上班,幸好不是在开会,而是一个人在办公室研究中央最近发出的政策文献。听到弟弟兴奋得有些异常的声音,他一时也惊住了:“你说什么?小光!”

“向阳,我找到向阳了。”

“他在哪里?”

“咱家,我带他回来了。”

俞曙光还想再问,但知道电话上也不好说清楚,何况离家也不过半小时路程,他收起手里的文件,锁好办公室,给办公室主任打了声招呼,便让司机送自己回家。

办公室主任五十多,快要退休了,他和俞曙光共事也有三四年,这还是头一回看到他神色匆匆,提前下班。

“俞主任也有失态的时候,呵呵!”不过,在这样重要的部门待了半辈子,他也知道不能传闲话,感慨了一声,也就过去了。

俞曙光回到家,果然看到一个和自己年轻时非常像的年轻人,坐在父母身边。

“这是你父亲,叫爸爸。”俞妈妈拉了拉俞向阳的手示意道。

说来也怪,俞向阳和养父毫无亲情,看到俞曙光,心中却不由生出一股暖暖的儒慕,或许,冥冥之中,这就是血缘吧。

“爸爸!”第一声,俞向阳只觉得嗓子干哑,声音极低,他对自己很不满意,轻轻咳嗽一声,又郑重地叫了一句:“爸爸!”

俞曙光泪流满面:“向阳!”

其实,俞曙光以前就把儿子叫“阳阳”,刚才,他差点就这么喊了,只是想到弟弟的孩子,话到嘴边,忍住了。儿子找到了,他欣喜若狂,可是侄子却丢了,弟媳妇受不了打击,精神上还出了问题。

上天为何如此捉弄人,让他们家,丢了一个孩子,才找到另一个宝贝?使得这欢喜里面,便夹杂了心酸和难过,让人的心却没法舒展起来。

俞爸爸和俞妈妈还不知道小沐阳的事儿,自然只有一肚子的欣喜,他给二儿子俞胜光打电话,让他一家都回来,晚上,俞家大小也聚一次。

换做以前,颖颖会下厨帮香婶儿做几个菜,这回,她却因为自己还要哺乳,便从附近饭馆叫了几个菜,香婶儿买了条四斤重的大鱼,加了嫩豆腐和豆芽菜,做了一盆豆花鱼,还烧了一只大公鸡,另外拌了四个凉菜,摆了满满一桌子,看着十分丰盛。

大嫂梅雨姗和二嫂张璨璨都是天擦黑才进的家门。

“妈妈,我本来打算早点回来呢,没想到部里刚好有事儿,一直忙到下了班。”梅雨姗十分愧疚地给俞妈妈道。

俞妈妈十分通情达理,她摆摆手:“工作要紧,家里的事情,你不用操心,有小光两口子呢。”她看了看梅雨姗身后“小晴——,来,奶奶抱抱。”

梅雨姗前年冬天,生了个女儿,俞家两辈子,才有这一个女儿,俞妈妈十分珍爱。

梅雨姗笑着看了看俞和光和郭颖颖,虽然满脸笑容,但神情却透露出一丝的倨傲。

颖颖丢失的记忆,都是她觉得不舒心的,包括和梅雨姗的唔咀,她抱着思阳,愣愣地看着,不知道梅雨姗那个动作,所谓何来。

俞妈妈心里却是一阵内疚。

说起三个儿媳妇,最好的还数郭颖颖,她却只把小孙女抱了小小一会儿,就还给当妈的,见到大孙女,却是这样的亲热,若是小儿媳妇吃醋,也是她这当婆婆的处事不公。

俞爸爸也看到老婆眼中闪过的不悦了。

大儿媳妇和二儿媳妇闹了两年家务,把老两口给教下了,为了今天的和悦气氛,他们当老人的,都得多长个心眼,事事考虑周全。

“来,思阳,爷爷抱抱。”俞爸爸道。

“爸爸,思阳和你不熟,晚上抱了会哭的。”颖颖解释道。

俞和光接过女儿,坐到父亲身边:“来,思阳,这是爷爷,快,叫爷爷!”

俞爸爸被逗笑了:“呵呵,她还小呢。”

“可是,爸爸,她知道你是爷爷呢,瞧她看着你。”

小思阳大大的黑眼睛,的确盯着俞爸爸,看到老人对她笑,她也露出四个米粒一般大小的白牙,笑。

俞爸爸的心顿时柔软得不行,伸手想抱抱孙女,想起颖颖刚才的话,最后放弃了,只用手,轻轻揉揉思阳的肩膀,思阳咯咯笑起来。

一旁的俞妈妈也被吸引了,她虽然抱着俞晓晴,眼睛却看着俞思阳。

张璨璨看见了,对着梅雨姗撇嘴,意思是,婆婆真心稀罕的,是老三家的女儿,对你的女儿,不过是表面好而已。

梅雨姗转过身,脸色阴沉下来,她也是那么想的。

俞曙光刚开始极爱梅雨姗的,结婚后,才晓得自己心目中的女神,是个极其拔尖要强的,可以说,别人对她,一个眼神不对,她都会在心里打个来回,品咂一番,猜测对方到底是什么意思,他劝过,也开导过,说家里不是外交场合,父母兄弟也都不是外交官,喜怒哀乐都表现在脸上,或许,变了脸色,是想起外面的事儿了,和梅雨姗无关,无奈,梅雨姗已经习惯成自然,还是那样斤斤计较。

时间长了,俞曙光只得由她,但不许梅雨姗在家给父母甩脸子。

第313章 斗嘴

梅雨姗是外交部工作的,哪怕心如黄连,脸上也能笑颜如花。看到丈夫盯了自己一下,她微微吸气,调整了一下情绪,转过脸,已经是一派风和日丽,云淡风轻的模样。

张璨璨撇嘴,但却把脸转到颖颖这边:“我说你也是,怎么就能狠下心把儿子放到乡下,一年多没见,爸妈都想得狠了呢。”

梅雨姗也凑过来:“可不是么,颖颖,小沐阳又乖巧又俊秀,实在是招人疼呢,每次你们离京后,爸爸妈妈都要黯然好几天。”

老人最稀罕家人在一起,看到孩子远行,一年里难得见一次,当然心里不高兴,这跟孙子长得好不好没多大关系,梅雨姗这样说,是影射俞朝阳淘气,还长得不好。

张璨璨和梅雨姗斗了两年气,如何听不出?她微一撇嘴,却抽了一张纸巾,在眼角按了按:“颖颖,说实话我可羡慕你俩了,一儿一女,给个神仙也不换呢。”

一句话把梅雨姗说得一脸不高兴,她只生了一个女儿,哪里来的一儿一女?张璨璨是在影射她,是个后娘,有个便宜儿子。

以前,俞家人虽然伤心丢了孩子,梅雨姗却没什么感觉,今天,全家人为俞向阳回归庆幸不已,只有梅雨姗,平白无故地出来这么大个儿子叫妈,心里很不舒服。

若俞向阳没有丢失,她进门就当妈,梅雨姗也不会答应和俞曙光结婚。

造化弄人,她现在女儿都有了,还能怎么样?只得咬牙忍了张璨璨的嘲笑。

只有颖颖,有些莫名其妙,她明明只有一个女儿,哪里来的一儿一女?还有,这几天,她在梦里,也总是看到一个小男孩,和思阳长着一样的大黑眼睛,站在一个黑漆斑驳的宅门前面,一脸委屈的表情,让人看着心疼不已,她还奇怪为何有这样的梦呢。

难道,那是她的儿子?

自己为何要把儿子放到一个陌生的乡下地方?颖颖百思不得其解。

俞和光坐在一边,听大嫂和二嫂不断提起沐阳,心里特别焦急,唯恐颖颖有什么不妥,刚好,思阳困了,张着小嘴打呵欠,他便让向阳挨着祖父坐了,自己抱着孩子来找媳妇。

颖颖接过孩子,给婆婆告罪一声:“妈,我哄她睡觉去了,你们继续吃,不用管。”

俞妈妈知道香婶儿还在厨房,炖着一锅鲫鱼汤,便对颖颖点点头,思量着,一会儿给她留上一大碗,也足够了。颖颖抱着孩子回了屋子,俞和光这才稍稍松口气。

他多了个女儿,又没有带儿子回来,总得有个合理的解释,他想了又想,还和大哥统一了说辞:颖颖想要个女儿,为了办出准生证,不得不对外宣称沐阳有遗传病,放在郭镇,由外公外婆看着,等几年,他调动工作不在丰城了,再把儿子接到身边。

虽然这托词有些不靠谱,俞妈妈当时就有些不高兴:“你怎么能把孩子放到乡下?带回来我们养着,不更好?”

俞和光摇头:“咱们这里毕竟是京城,不好保密的。”

俞妈妈虽然想孙子,有些不高兴,却没有多说什么。

一顿晚餐,虽然三个媳妇表现欠佳,但主旋律还是愉快温馨的。俞向阳虽然在乡下长大,却知书达理,还是个医科大学的高材生,这让俞家人深感欣慰。

第二天,俞曙光便和俞向阳去了派出所,虽然事情过去了将近二十年,但他的回归,还得通过警察局。

虽然距离过年,也就十来天时间,可是俞曙光好歹是正厅身份,小小派出所对这个案子,还是非常重视。

不到北京,不知道官小,俞曙光这个正厅级,实在不算什么,可对于只是科级派出所所长,平日里工作却更是战战兢兢,谁知道这个正厅干部,身后有没有站着一个正部级或者一个国家级干部呢?再说,哪怕一个正厅级,碾死他这个小蚂蚁,还不是轻飘飘的事儿?于是,他很快就将俞向阳的事情报了上去,等上级批准,立刻派人去徐州调查。

俞向阳闻讯,自愿给公安同志当向导,他也想回去,祭奠一下养祖父母,感谢他们对自己的抚养之恩。

俞和光的学习期,从年后才开始,他怕徐州那一家人为难侄子,也陪着他一同前往。

本来,是俞曙光打算去的,是俞和光顾虑哥哥的身体不好,唯恐他受了气,或者被人推搡。

从向阳叙述中看出,他的养父母,似乎不是通情达理、仁爱厚道的。

至于颖颖留在京城,俞和光也比较放心,那天的晚餐之后,两个哥哥都带着嫂子走了,平日里大家上班,都忙忙碌碌的,没时间来父母这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