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棉三厂也不可能捐款给任何一所大学。

厂子是国家的,钱也是公家的,袁洪刚不能看谁顺眼就给谁送钱。

副厂长不行,厂长也没有那个权限!

港商就不一样了,港商的钱都是自己的,想怎么花就怎么花。王广平就被杜兆辉多花的300万打脸,脸从单位疼到家,真是看什么都不顺眼。

冉淑玉把他手里的包接过,现在领导们都习惯带一个公文包,不拎包没有小车接送的是不体面。王广平只有公文包没有小车接送,他平时也表现出来不介意,在单位特别朴素。

今天火气比较大,公文包是扔在冉淑玉手里的。

“广平,今天你在单位…”

出门儿时候不是挺高兴的么,冉淑玉最能感受王广平的情绪,这两天王广平精神头很足,好像说要搞什么港商给大学捐款的事,想把这一块弄起来,在单位也算有说话的底气了。

现在这莫名其妙的邪火,让冉淑玉不解。

王广平这邪火没发在冉淑玉身上,就有人顶上了,差不多前后脚,王建华带着夏子毓回家。

“妈,今晚包点饺子吧,让子毓拌馅儿!”

夏子毓做这些还挺拿手,王建华希望父母能接纳夏子毓,总会给夏子毓争取一些表现的机会。夏子毓笑盈盈的,“阿姨拌馅儿吧,揉面擀面皮累,我来做。”

这话说的多有水平,就算冉淑玉瞧不上夏子毓,也觉得别的年轻女同志,做不到夏子毓这样小意讨好。

自从补习班的麻烦后,王广平从不和夏子毓直接交流,她在王家出没,王广平子当她是空气。

今天王广平心情实在太差,夏子毓就被殃及池鱼了!

“建华,你整天往家里跑什么,有时间多在学校用用功,别人能吃食堂,你为什么不能吃?不要比吃穿住行,要比就比学习,特别是你的外语,本来就是薄弱科目,多下点功夫!教育部搞英语竞赛,证明以后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中都会越来越看重外语…世界不一样了,你要抓住机会,农村考上的学生都能参加竞赛,你多和优秀的同学来往,一定也能更优秀!”

王广平是教育儿子,王建华被说的发愣,夏子毓也被戳了痛处。

亲爹还能叫儿子少回家啊,那是叫夏子毓少来!

农村学生参加英语竞赛,说的是夏晓兰。

多和优秀的同学来往,可能不是特指,却也指桑骂槐嫌王建华眼光差。既然要在农村带个对象回来,干嘛不提溜那个优秀的,夏家两姐妹,王建华是眼睛瞎还是咋回事,非得找夏子毓是吧?

夏子毓有什么好,要是够优秀,怎么不见各种竞赛上有她!

不止是英语竞赛,有大学生的身份,出风头的机会很多,只要有实力——整天舔着脸往王家跑,心思都没用在正途上,难怪被她堂妹甩的远远的!

夏子毓眼睛里泛着水光,这就是干部领导说话的风格,平时不说话,原来在这里等着呢。

夏子毓脸皮再厚也扛不住,何况王广平拿她和夏晓兰比。

比得过就好了,比不过不是戳人心窝子吗?

“建华,我好像有点不舒服,我先回学校了。”

王建华去拉,夏子毓挣脱他的手,一下子出了屋。

“子毓…”

“你给我站住,你要跑出那个门,你就不用回来了!”

王广平的脾气不是开玩笑,王建华迟疑了两秒,就被冉淑玉抓住机会给拉住手臂。冉淑玉把门反锁着,把王建华往屋里推:

“听你爸的!你说她发什么脾气,你爸训你,她还承受不了?”

王建华眉头能夹死一只苍蝇:

“妈,我爸那是指桑骂槐!”

冉淑玉冷笑,“指桑骂槐怎么了,自己不努力,还不许人说?你找夏子毓,我和你爸本来也不同意,她还不如柳教授的女儿呢,人家柳珊对你不好?你也是,什么样的女孩儿没见过,被一个乡下的迷了心窍,你说她要和她堂妹一样优秀,我和你爸能拦着?那天带她到联谊会上,你看是什么光景!”

冉淑玉的话让王建华无从辩驳。

一家三口今天是把窗户纸捅破了,直到此时,王广平和冉淑玉都不接受夏子毓,只靠王建华一个人苦苦坚持。他觉得自己是英雄,抵抗住来自父母的压力,才算对得起夏子毓的付出。

是夏子毓不够优秀吗?

不,两人好上时,夏子毓是十里八乡最优秀的女孩儿。

王建华要是考不上大学,就是个下乡知青,根本配不上夏子毓。是到了京城后,夏子毓的优秀陡然没那么显眼了,有了夏晓兰的对比,更不能昧着良心说夏子毓多优秀。

环境变了,夏子毓的本事没跟着涨,王家夫妻自然看不起她。

王建华双手撑住脑袋:

“您二位要有意见就冲我来,别拿子毓她妹妹去刺激她,她俩关系不好,您就别往伤口上撒盐了!”

“我就奇怪了,一提到她那个堂妹,夏子毓就吞吞吐吐的,我看里面有什么隐情,你的态度也怪,你今天把话给我讲清楚!”

冉淑玉咄咄逼人,王建华退无可退。

终于还是说到了这个问题。

王建华心情太复杂了,有时候他也想带回家的是夏晓兰,父母可能更容易接受。但这想法太对不起子毓,王建华也不敢往深里想。

现在还有啥好说的,夏晓兰和周诚处上了对象!

“妈,我都告诉您,您以后别为难子毓…其实我一开始是和夏晓兰好过,后来发现和她不合适,才和子毓走到一起。就问这个,夏晓兰特别恨我俩,一路穷追不舍,从豫南到了京城!”

626:坦白(4更)

终于说出来了!

压在胸口上的大石头搬开了,王建华感觉好轻松!

冉淑玉的眼睛大张着,就连王广平也没想到。

“…你和夏晓兰好过?”

冉淑玉想起第一次见那女孩儿,连她都看愣神了。要没有华清大学四个字杵在夏晓兰身后当背景板,那就是个小妖精啊。冉淑玉不喜欢小妖精,但男人们喜欢,尤其是年轻的,扛不住小妖精勾勾手指!

和夏晓兰好过,再瞧上夏子毓,冉淑玉都没办法理解的选择。夏子毓长得不丑,和夏晓兰摆在一块儿,浓眉大眼睛的,差别很大。

浓眉大眼是英气,夏子毓偏偏是个说话细声细气的人,瞧着就不够爽朗。要冉淑玉评价,夏子毓有点造作。

这眼睛是瘸了吧!

冉淑玉想不通亲儿子的选择。

挑个不好看的,还不优秀的,放着甜瓜不要,往家里抱个白瓤瓜?

“等等,你这话没说清楚,你先和夏晓兰好,再和夏子毓好,夏晓兰想不通是正常的…夏子毓阴阳怪气的,还不能提她堂妹了?”

王广平没想到这里面还有内情。

他日子过得不顺畅,看什么都不满意,对夏子毓最为看不顺眼,也坐到椅子上默默听着。

冉淑玉不是好蒙骗的,王建华支支吾吾:

“我和子毓考上大学那会儿,夏晓兰初中毕业在家务农,谁也没想到她一年后能当高考状元…”

那也不算选择错误,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夏子毓显然更适合。

王广平在心里默默评价。

建华不是选错了,是只看到当时,眼力不够,没有看到一个人真正的潜力。王广平挺失望,但知道不能怪儿子,最宝贵的那几天在乡下耽误了,整天见到的都是挑粪的老农和黝黑的村妇,没有能让王建华交流进步的人,眼光自然就欠缺了!

王建华说的含糊,王家夫妻也不傻。

冉淑玉觉得不把这事儿搞清楚,王家说不定会后患无穷。

“夏子毓使手段了?”

要把王建华从夏晓兰手里抢走不容易,就算夏晓兰当时还看不出有大出息,至少是个漂亮的花瓶。

王建华耳根发红,“子毓没有使手段,我们是相见恨晚,志同道合!”

冉淑玉真想呸一声,什么志同道合,多半是刻意迎合。

冉淑玉也不觉得一个村姑能和她儿子志向一样,她心里原本就有猜测,现在根据王建华的态度,最终就确认了。恐怕是夏子毓不要脸勾引了建华,年轻人气血旺盛经不起诱惑,尝到了女人的滋味,当然被夏子毓给套住了。

冉淑玉认为自己猜中了真相。

夏子毓搭上了清白身子,才挤走了夏晓兰。夏晓兰心高气傲,恐怕不能接受,这才参加了高考,一路杀到了京城。还比着王建华找对象,挑中了周家的儿子…冉淑玉一瞬间脑补了不少,夏晓兰脑子聪明,城府也不浅。

夏家两姐妹,竟都不是省油的灯!

“不对,你还藏着事儿没说清楚,建华,你可要给我和你爸交个底,等人家找上门来,我俩至少要有个准备吧?”

一个村姑找上门他们当然不怕。

一个华清大学生,听着挺骄傲,王广平在高教司上班,只有他把大学生收拾的服服帖帖的,也不会怕。

但夏晓兰找上了周家,冉淑玉就不敢小瞧对方了。

王建华支支吾吾,把夏晓兰被乡下的流氓骚扰,他坚定划清两人界限,和夏子毓到京城的事一说。

“我也不知道,后来听说村里说的特别难听,夏晓兰也撞过墙自杀。”

这算是王建华最愧疚的地方,他认为自己对夏晓兰的“容忍”都因为夏晓兰那次自杀。

后来夏晓兰性格大变,当众不给他脸面,王建华自认是百般忍耐。

他那时候,是能站出来替夏晓兰分辨几句的,邻村的流氓张二赖有没有碰过夏晓兰,王建华清楚着呢。扯坏了袖子而已,后来流言的凶猛,超过了王建华的想象。

其实也有端倪的,不过王建华心虚不敢面对夏晓兰,也急着离开大河村那鬼地方,和夏子毓到京城开始新生活,就把夏晓兰一个人留在了舆论的旋涡中心。

连王广平的眼神都变了。

“建华,你太让我失望了。”

明明有更好的解决方式,偏要选最蠢的。

都是被夏子毓那蠢货影响的,抢男人不善后,现在被人找上门来了吧?

“你和夏晓兰有没有…”

王建华也就牵过一次手,夏晓兰害羞的很,根本不让他碰。

殊色逼人,王建华也不敢造次。

王建华觉得他妈好像有点失望,王广平则是干咳一声:“建华,这事是王家的一个隐患,一个女学生可能没什么本事,却不能小觑她未来的婆家…这事儿你是被夏子毓连累了,你想想,你该怎么做,我们家又该怎么做吧。”

王建华在仔细思索王广平的话。

冉淑玉忍不住脱口而出:

“不让她嫁进周家不就行了!”

父子俩同时转头看她,冉淑玉的脸上浮现出潮红:“别人办不到,你办不到吗?周家瞧上她,肯定不是瞧中她的出身,她也就只有个学历拿的出手,要没有华清学生的身份…周家听到她以前的流言,也要考虑下整个家族的名声吧?广平,一想到这女孩儿来京城就是为了让建华不舒坦,我心里就瘆得慌。”

高教司的副司长奈何不了一个大学生,那才是笑话呢。

可让他去对付一个女大学生,王广平罕见的没有一口答应。

真是荒谬!

他还要不要身份了?

“关阿姨,我说完了。”

这口锅她真是不背都没办法。

就算那是“夏晓兰”的过去,她也从来没想过要隐瞒。一个谎言总需要更多的谎言来遮掩,坦荡的小人比虚伪的君子更值得信任,说出来了,关慧蛾可能就是更排斥她——以前不说还能用关慧蛾没问来推脱,现在关慧蛾问了夏大军的事,夏晓兰要讲清楚,当然要从头开始说。

为什么厌恶夏家,连亲生父亲也不想认,总有个原因吧?

关慧蛾面无表情的,夏晓兰也拿不准她的想法,可能最近两人相处的不错,原本洒脱的夏晓兰,此时也像在等待“判决”。

627:又不是一个圈子!(1更)

关慧蛾以前是医生。

事业女性,思想也不是那种老封建,但在80年代,她对男女关系的看法,显然不可能真的和21世纪一样开明…夏晓兰的“过去”真是太精彩了,关慧蛾一时都反应不过来。

关慧蛾不是觉得夏晓兰乱搞男女关系,能坦然说出来的,就是心里没鬼的。

越是遮遮掩掩的,越有问题!

夏晓兰也不是无动于衷的,瞧那淡定的样儿,关慧蛾能察觉到夏晓兰在偷瞄她。

夏晓兰可能希望得到她的鼓励,关慧蛾张张嘴,却没能吐出完整的句子。

真的能一点都不介意?

夏晓兰是她儿子的对象,不是关慧蛾的女儿啊!

当妈的会心疼女儿过得崎岖,刘芬绝对毫无原则站夏晓兰一边,哪怕从前的“夏晓兰”是真的有好吃懒**慕虚荣的毛病,刘芬也不可能对她不好。亲妈总是对自己孩子充满希望,别说是性格有毛病,就是杀人放火的罪犯,好多亲属也觉得能改好!

夏晓兰眼巴巴的看着呢,关慧蛾也不骗她:

“这事儿我得和你叔叔说一下。”

夏晓兰人品什么样,关慧蛾不能说是绝对的信任,既然周诚都知道哪些乱七八糟的流言,周诚都没管,关慧蛾哪怕心里有疑虑,也不可能马上对夏晓兰翻脸。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从陌生到熟悉,从熟悉到亲密,夏晓兰和关慧蛾刚好处在将熟未熟的坎上,说要百分百信任夏晓兰,关慧蛾办不到。

夏晓兰站了起来:

“给您添麻烦了,我也不知道王家是这个圈子的。”

以前的“夏晓兰”只以为王建华是城里来的知青,不晓得人家是落难的**。现在的夏晓兰和周诚认识,倒是早看出来周诚背景不简单,感情就是那么发生了,夏晓兰还能因为王建华是京城人,就把周诚给排除掉?

王建华和周诚认识,两人的背景有交集,这事儿夏晓兰不知道啊!

本来她和王建华也没啥,两人旧情复燃绝对不可能,介于之前的矛盾,说有仇还差不多,夏晓兰就是觉得不说吧,到时候王家再兴妖作怪的,让周家特别被动…她闲得无聊也不会坑周诚的父母啊。

夏晓兰把什么破事儿都说了自己也轻松。

唉,撞墙自杀这种事,真是太丢人了,夏晓兰都不好意思说。

关慧蛾听着也违和,站在她面前的夏晓兰很聪明,不像是被人耍的团团转的啊?

夏晓兰尴尬的要命:

“年纪小,不懂事…”

不行,周家不能再待了,关慧蛾和周国斌要怎么想,夏晓兰也控制不了,她赶紧起身告辞。

都中午,关慧蛾还想叫她吃饭,夏总跑的比兔子还快。

周国斌一回家,关慧蛾把夏晓兰说的事挑挑拣拣说了,周国斌第一反应是莫名其妙:“你问她这些事做什么?”

这不是戳伤疤吗?!

和王建华是还没好上,就算好上了有分手,也是处对象不合适而已。

女孩子是的自尊自爱,那也不能矫枉过正,连话都不和异性说吧!

“行行行,就你一个人开明,我是老封建!我这不是想关心下她和家里人的关系,话题是她自己说的,哪知道拔出萝卜带出泥,她把家里的矛盾一股脑讲给我听…这脑子不傻啊,怎么这样实诚?”

关慧蛾好郁闷,能考上华清的智商,不知道有些话不能在婆家说么。

别说85年,那就是再过30年,300年,以婆家人的立场来看,总希望未来儿媳妇“冰清玉洁”的。尽管不太现实,那也有这期待,不然为啥未婚男找离异女,男方家拼命反对的那么多!

华国的封建思想,见过才三十多年呢,哪有那么容易消除。

周国斌看了妻子一眼,“她为什么实诚,你真不知道?”

一次性把所有疑似黑历史的过去都交待清楚,免得以后别人用这些事攻击她,夏晓兰这做法恰恰是最聪明的。

今天可能是临时聊到了这话题,夏晓兰直接就说了。

这种做法是夏晓兰的聪明,也说明她信任周家人,觉得关慧蛾不会听了之后马上翻脸不认人。

关慧蛾不说话,心情很复杂。

她最开始真的一点也不喜欢夏晓兰,就算到今天,那也不说是全盘的肯定,但夏晓兰的坦荡,又是关慧蛾欣赏的地方。

“我这不是顾及到和王家都在一个圈子里,抬头不见低头见的。”

“我们家,什么时候和姓王的一个圈子了?”

周国斌的语气里有自信。

周家人在工作上都够努力,整体是蒸蒸日上,王广平在农场呆了8年,那是不进则退,看看现在复职后努力想融入圈子,却也是格格不入。

周国斌就不认为自己和王广平是一路人,自然没有一个圈子的说法!

关慧蛾被他噎的无话可说,颇有点恼羞成怒:

“那是谁说她和周诚不合适的,好啊,现在让我一个人继续当恶人,你倒是洗干净脚摇身一变成了宽容开明的大好人!”

得罪老婆是很可怕的。

周国斌发现自己的好茶都被收了起来,他认真盯着杯子里漂浮的茶梗子看了半天,唯一爱好的就是喝茶,拿点茶渣子糊弄人,比不给饭吃还难受。

难为关慧蛾,不知道从哪里翻出来的茶梗子,还带着发霉的味道!

周诚的隔离审查结束,也不知道妻子告诉夏晓兰没有,人家姑娘实诚,那也不能让人家一直提心吊胆的。

夏晓兰老实交待了黑历史,也算给周家交了底。

听说周诚的隔离审查结束,她猜周诚多少会觉得委屈,真想出现在周诚面前抱抱他,可惜她连周诚在哪里都不知道!

军嫂光荣,受到别人的称赞。

这一句“光荣”后面,包含了多少伴侣的离别?

夏晓兰还特意去了解过,沪市的第一个寻呼台是1983年就有的,京城这边还没有动静,估计是要在这一两年开通,具体时间她确定不了。

她愁的是,就算有了传呼机,部队能允许使用吗?

夏晓兰老老实实抽出一张纸,给周诚写信。等周诚回陆军学院,总能收到这些信,也让他知道自己的惦记。

下一阶段的短期目标,是拿下英语竞赛的名次!

628:决赛来了!(2更)

时间过得飞快。

杜兆军那边没了消息,夏晓兰没太在意。

这人在鹏城还有一摊子事,总不会一直留在京城。夏大军虽然救过他,杜兆辉觉得自己也补偿了,为他死的人都有,是要补偿夏大军,也不会把对方当成亲爹供起来——亲爹杜琤荣,杜兆辉也不见得有多尊敬,要是杜琤荣现在把杜家全部交给杜兆辉,大少爷翻脸肯定比翻书还快!

若说杜兆辉对这事儿有什么执着的,不是夏晓兰很漂亮,而是夏晓兰让杜少爷不顺心。

夏晓兰又不能为他带来好处和利益,还让杜兆辉不开心,他肯定就记住夏晓兰了。夏晓兰也是占了长相的便宜,杜大少对漂亮的女孩儿的容忍度稍微高点。

王副司长要和杜少爷别苗头,被杜兆辉用钱给砸回去了。

夏晓兰能好好上课生活不受影响,是杜兆辉对漂亮女孩儿的宽容——事实上,是鹏城的投资计划敲定,整个工程就要启动,杜兆辉作为负责人,他不能继续在京城浪。

可就一个夏晓兰让杜兆辉眼前一亮,先入为主嘛,杜大少在京城就没有其他入眼的。

其实他还挺像认识下几位女演员,向导尽心尽责给杜少爷普及一下国情,内地的女演员和香港不同。内地那是有正规单位的,平时拿工资,拍戏再拿一份报酬,什么大明星不大明星的,都当成是一份工作在认真上班呗。

杜兆辉想撩,人家只想正经处对象,撩到手了,不好“分手”。

杜兆辉的兴趣马上被打消了,深感无趣,回了鹏城。

没有了刘天全扯后腿,琤荣集团在鹏城的事务全部由杜兆辉说了算,对生意有利的人,杜兆辉很舍得下脸面,一时鹏城真是结交八方之友,短时间内的进展,跑赢了刘天全之前两年的发展…幸亏刘天全现在不管鹏城的业务,要不也要气死。

刘天全意气风发,在重新规划杜家的走私路线呢!

转眼到了1月下旬,资金充裕,也不惜人工,京城的三个店面装修都有了大体的框架。

刘勇反正在京城,手上的钱还算宽裕,干脆把他在南锣鼓巷的院子给整理了下。

也不是大修,他对翻修古建筑没有经验,夏晓兰这个半吊子忙着竞赛和期末考,也没时间去设计,刘勇就是把院子里乱搭建的小房间拆掉,还了院子本来的面目。

再找人把屋顶的瓦片全翻新,门窗刷了同样颜色的漆,买了必须的家具在屋里放着,能住人就行。

反正这次的工人,刘勇全给带自己家住着了,抠门的刘老板又能在住宿费上省一笔。

什刹海的那个院子,本来就保存的比较好,刘勇只敢翻捡下瓦片,别的都没动。

夏晓兰说这个院子要留到以后“做作业”,大一学的比较浅,还没叫大家上手,到了大二,学习深入了,夏晓兰就想要实践。

古建筑的改造,和普通的装修是两回事,夏晓兰现在功夫还没到,也没那个经济条件和时间,暂且把院子原样放着。

“舅舅的院子也放着,现在就简单收拾下,能住人就行。”

瞅瞅,这就是亲舅舅呢,无条件宠夏晓兰,她说咋办就咋办,把院子拆平了重建也行的!

1月20号的时候,夏晓兰就在报纸上看见了首届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的消息,教育部要为这次决赛造势了。

迄今为止,国人认可度比较高的英语节目是中央台的《followme》,教材最有名的是徐国璋主编的大学《英语》教材,从60年代到今天,夏晓兰这批学生,用的还是徐老编写的那套教材,“南王北徐”是外语教学界中流行的说法,其中“北徐”指的就是徐国璋老师。

报纸上说了,徐老要担任决赛的评委!

报纸上还有徐老的一个采访,学英语要“无法无天,天不怕地不怕”。

“徐老师是评委呀…”

307寝室里,吕燕可羡慕呢。她也是每天抱着录音机不放手的,课余时间花了很多功夫在英语上,可惜当时连复试都没有进。

吕燕学英语的劲头很足,大家私下里猜测她多半是想出国的,徐老师从建国后就在京城外国语学院任教,吕燕就羡慕夏晓兰能和徐老师近距离接触。

“徐老师虽然是评委,我也不一定能说上话的。”

评委和选手的接触不会太多,又不是后世什么“好声音”,还能和评委老师组队呀!没有导师,不分阵营,评委和选手没深入交流的机会。

夏晓兰对徐老师也很神话的,85年的英语教材是徐老师主编的,夏晓兰上辈子上大学那会儿,英语教材还是徐老师的版本。她95年上大学的,徐老师好像是94年去世的…这个德高望重的英语教育家,语言学家,也只有九年的生命了。

夏晓兰忽然发现,参加英语竞赛,或者说生活在80年代的另一重意义。

许多像徐老这样的大师级人物还活着,她这辈子跳上了更高的平台,能和大师们正面接触,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

建筑领域的,她见过宁彦凡了,马上又要见徐老,这个波澜壮阔的年代啊,镶嵌了太多明珠。

25号大早,夏晓兰蹑手蹑脚的起床洗漱。

林老师就等在宿舍楼下,还有两句话要嘱咐夏晓兰:

“你也看报纸了,这次决赛的评委们个个都有来历,有教育部的领导,也有徐国璋老师那样的专家,并且有电视台录像,你们比赛的过程最后要播出的…稳中求新,新颖要有尺度!”

林老师说的是上次复试的事。

夏晓兰不想拿名次就罢,要想拿名次,就别在决赛时再偏题了!

夏晓兰和林老师走着,和华清另外3名选手汇合,包括季江源在内,大家精神都不错。

坐着校车去比赛现场,200号人呢,全走完流程,也要花上半天时间,外语系的教授在校车上也在讲策略:“你们今天的对手,来自全国各所大学,不要把目光只盯着京大等学校,京城外国语学院的选手,也是你们的强劲竞争者…”

629:晋级前20强才行(3更)

夏晓兰知道的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初赛在每年的4月份举行。

不管是初赛和复赛,都是在大学当地举行。

而夏晓兰如今参加的竞赛不惜劳师动众,将各地进入决赛的选手请到京城来,可见教育部的重视。

“说明你们肩膀上都肩负着使命,首届竞赛的影响力大,以后年年都能举办。”

要夏晓兰说,是去年“英语”正式加入了高考科目,不分文理科都是主考科目,教育部搞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是为了正面宣传,调动广大考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外语系的带队老师让大家警惕京城外语学院的竞争对手,这学校比综合实力肯定是不如华清、京大,要说语言类么,那是全国都拔尖的。

专业的,吊打一群非专业的,不知道咋回事儿,外语学院只有3个进入决赛的。

“因为外语学院英语专业的都没报名,这也是徐老的意见。”

林老师的语气轻快,她对徐老也是很尊重的。

现在京城外国语学院共开设有28个语种,英语只是其中的一种,除开英语,也就说进入决赛的3名选手都是学其他语种的——很好很强大,不愧是专业老大哥地位。

华清大学两名外语系的学生,脸色都变了。

夏晓兰倒是觉得没什么,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本来就是专门的语言类大学,要是其英语专业的也来参赛,其他大学还玩什么玩?

也是第一届竞赛,还没有经验。

以后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会分为a、b、c、d四类,a类是研究生,b类是英语专业的本、专科生,c类是非英语专业的本、专科生,至于d类,则是体育类和医学类的大学生参加。

就该专业的和专业的去拼,业余的和业余的玩儿才对。

现在嘛,各种制度还没完善,81年的时候能考托福了,可在85年,折磨大学生们多年的英语四六级考试还没面世呢!

这次决赛就在京城外国语学院举行,外语学院在西三环,和京城师院的距离不超过3公里,夏晓兰忍不住问林老师:

“您知道今年京城师院有学生进入决赛吗?”

林老师想了想,不太确定:

“好像有1个…唉,贺老师,京城师院是不是有1个学生进入决赛?”

贺老师就是替夏晓兰四人开小灶的教授。

他慢吞吞从兜里掏出一张纸,抖开一看,“是有1个,怎么忽然问起了京城师院了?”

这种对手,贺教授都不放在眼里的。

只有一个,总不会是夏子毓和王建华,夏晓兰记得这俩人英语成绩都不算特别好。这俩人是83年高考的,那时候英语成绩还没有完全计入总分。

“没什么,我有个老乡在京城师院。”

夏晓兰冲着贺教授腼腆一笑,季江源在闭目养神,脑子却在高速转动。夏晓兰问京城师院,应该是顾及着她那个讨厌的未来姐夫,就上次来华清的小子,叫王建华的那个。

王建华是高教司王副司长家的,王司长之前还来过华清大学。

王家的风评不太好,上次补习班的事儿,京城好多人都知道了、

他倒是想和夏晓兰说一说,事情接二连三的发生,夏晓兰现在真是和他“划清界限”,季江源想说也不能说了。

如果是那个王建华,确实够讨厌的。

季江源也不明白,夏晓兰和周诚处对象呢,王建华还敢找上门叽叽歪歪的,周教官看起来可不好欺负。季江源不喜欢用“特权”和“阶级”将人划为三六九等,但有些人喜欢,他不得不入乡随俗。那要照华国的国情,王家是比不上周家,季江源本人就深有感触。

季江源想说话,又意识到自己如今在夏晓兰同学眼里,恐怕也和王建华一样讨厌,他就继续闭着眼睛装睡了。

要夏晓兰说,季江源是想多了。

她真正讨厌的还是季雅,季江源是被牵连的,肯定得排在王建华后面。

王建华又要排在夏子毓后来,谁是“杀人凶手”,谁才是不能被原谅的。校车摇晃着,到了京城外国语学院,还不到早上八点。

夏晓兰跟着林老师几人一起吃早饭。

这些都不要个人出钱,全是学校承担。想想也是,要让外地的学生特意来京城参加决赛,还得自掏腰包,买车票都要吓退一帮人,出门在外还要吃和住,一般学生也承受不起!

“9001030是笔试题,考完笔试才是口试。口试题怎么考,平时也反复在练习了,你们按照正常的水平发挥就行。”

口试却是练过很久了。

也不复杂,分为三部分,第一是英语自述,就是用英语介绍自己,说说为什么喜欢英语之类的,时间控制在3分钟。

第二是故事复述,先听一段音频短文,听完给1分钟组织语言和整理思维的时间,然后用自己的方式开始复述这个故事,时间要控制在5分钟以内。

第三是抽个话题,围绕这个话题阐述自己的观念,就像夏晓兰上次复试抽到了环保,这类题目出现的频率很高,这个时间也是5分钟。

一个学生的口试部分就要15分钟左右,全国200个学生,岂不是要3000分钟,换成时间是50个小时?

教育部显然早有准备,笔试在1030分结束,收卷后马上就进行阅卷。

最终能走到口语部分的,不过是20名选手。

被淘汰的180名选手,都是此次英语竞赛的“三等奖”。

剩下的20名选手,电视台就要来录像了,剪辑出表现精彩的在电视上播放,夏晓兰觉得挺有噱头的,就是竞争的过程比较残酷。

她觉得被淘汰的180名“三等奖”,出国当交换生的几率基本为零。

怎么着,也要闯入口试环节才行。

夏晓兰舒展了一下手指,笔试题的难度究竟有多大,她心里也没底的,她念大学那会儿,也就参加过四级考试,后来自学英语是用在工作中,完全没有考过雅思和托福,无从知道自己的水平标准。

高考英语满分不算,对夏晓兰来说太简单了。

630:摄制组的忙碌(4更)

8:30分,就开始领准考证了。

按学校来的,全国一共就200个学生进入决赛,还真有的大学是挂零鸭蛋!

真要进入决赛的,学校送学生来参加决赛的经费肯定是有的,再穷的学校不至于抠门成这样,好歹是国家公立大学。

林老师把准备好的个人照片交上去,发准考证的让她自己贴,贴好后刷刷盖上章,林老师就挤出来了。

把准考证发夏晓兰手上,还不忘嘱咐夏晓兰别紧张。

“好好发挥,你可以的!”

林老师也算摸到底了,当时华清参加复试的,绝对有英语水平不输夏晓兰的,怎么最后就夏晓兰进入决赛了?她发现夏晓兰特别擅长应试,别管题难题简单,夏晓兰拿到卷子特别淡定。

不着急就先赢了一半,有的人平时学了一肚子知识,到考试的时候紧张到想不起来,有一百分实力都没用,还不如只有八十分实力的,稳打稳扎,把所学所知都用上了!

所有人都不知道,这时候电视台已经架起了摄像机在拍。

今天的空白带子批的足够,随便他们拍,回去再慢慢剪能用的镜头呗。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呢,足足200人凑一块儿,天南地北的都有,这样全国性的竞赛才能搞出这样的场面。

“多拍点素材,你看那边,还没考试就哭鼻子,是没信心呢?”

“那是哪个学校的,人瞧着挺精神。”

哭鼻子的是误会,是眼睛里进了东西。

瞧着挺精神的就是夏晓兰了。

她哪怕把自己裹得像个球,那也是最漂亮的那个球,主要瞧着还有点眼熟,咦,是在哪里看过的感觉。

“是不是去年国庆游行那个?”

豁然大悟,的确是。

那个华清的仪仗队员,停顿了3秒的特写镜头,事后掌机的同志好悬没挨处分。

幸好上面的领导没说什么,整个舆论也是好的,都以为是电视台故意捕捉的特写镜头,青春漂亮,干净有活力,给人正面积极的印象。

直播就容易出各种问题,录播就没那么多顾忌。

好看精神的女学生为什么不能多拍两个镜头?回台里领导要有意见再剪掉呗。直到学生们拿着准考证进入考场,摄像机才关掉。

“刚才那个女生,是华清的吧?”

“是,不知道能不能进入口试环节,她要上电视效果肯定好,一些观众瞧着会眼熟。”

人也很优秀,不仅有脸蛋,还有脑子。

仪仗队能参加,英语竞赛人家能杀到决赛,智商是没啥好怀疑的了。电视台也不容易,节目要有看点,肯定得照顾下观众的情绪,那同样是参加英语竞赛的大学生,谁不想看个赏心悦目的?

**的升旗兵,选的都是五官端正的呢!

希望英语竞赛精彩点,台里还派了个主持人来,就怕教育部的领导们会把容易出彩的口试环节搞得干巴巴无趣。有个经验丰富的主持人调动气氛,效果才会好。

还得安排观众配合鼓掌,为了配合教育宣传,电视台也很尽心,这次拍摄筹备的时间不短,包括口试环节要怎么拍才有看点,和主办的部门都反复沟通过。

“对了,中午还得和部里的领导吃饭,现在赶紧多拍点镜头。”

摄制组的其他人纷纷点头,大家扛着机器从考场外面走过,拍了学生们奋笔疾书的画面。这些镜头都很有意思,有的人表情轻松,有的人满脸严肃,特别是进入口试环节的20名同学,把他们笔试的镜头翻出来一对比,节目效果就出来啦。

200个学生,被分在5个考室。

拍完这组镜头,还要拍学生们离开考场的。

学生们考完了,不代表他们的工作完成了,阅卷的镜头也要有,整个节目的编排要有完整性。时间这么紧,教育部的领导还要请吃饭,中午饭肯定得像打仗一样赶。

摄制组在考场外走动,尽管轻手轻脚的,哪能一点动静都没有,知道电视台已经开始拍摄,还是影响了一部分学生的专注力。

上电视这种事,夏晓兰以前可能还要在意下仪容,现在她哪有空去理会外面的摄制组。

题量特别大!

这种竞赛都是一样的套路。

拿满分基本不可能,就看谁能在规定时间内拿最多的分,这需要考生学会取舍。

一道2分的题纠结了几分钟都举棋不定,有这时间都拿到多少分了?

夏晓兰是争分夺秒刷题,收卷的铃声响的时候,她迟疑着写下最后一个单词,好险连作文都写不完。这些题,考的真是古怪又刁钻,生僻词很多,夏晓兰拿到都发麻,联系上下文猜呗,还能怎么办!

“停笔了,都不许再写了!”

监考老师挨个收考卷,夏晓兰确认自己名字和学校写对了就不迟疑交了卷。

走出教室,林老师就在那里等着。

“走吧,好好休息下,中午一点就知道阅卷结果了。”

林老师看夏晓兰的眼神就是看爱徒,贺教授其实也挺喜欢夏晓兰,开小灶的过程中说她很有语言天赋,问她要不要转到外语系——外语系又轻松又高端,优秀毕业生都是翻译或者外交部,哪里像建筑系,以后分配工作很辛苦。

夏晓兰坚持留在建筑系,她对建筑的热情刚刚燃起来,学完一学期的基础课程,怎么会转系!

杜兆辉还说世界上没几个知名的女建筑师,夏总是很不爽的。

考完试就是阅卷,所有学生都在焦急的等待阅卷结果,电视台的摄制组也忙活了一上午,拍了批改试卷的镜头,他们就要赶紧吃饭。

教育部的领导说要一起吃饭,摄制组的人只能急冲冲赶去。

“这位是高教司的王司长,高教司的詹科长…”

饭店包厢里已经坐着不少人,除了教育部的领导,还有这次的主评委徐国璋老师。

老爷子今年已经70岁,头发白了,人也瘦,太阳穴和脸颊的地方布满老年斑。摄制组的左右看看,不知道该坐在哪里,王司长倒是很热情:

“电视台的同志们都辛苦了,知道你们拍摄任务很重,那也不搞虚礼面子事了,赶紧落座吃饭!”

631:走后门的夏同学(1更)

詹科长偷偷想翻白眼。

英语竞赛的事,根本不归王广平管,前些天闹得笑话还不够大家看么。

高教司一口气接到四所大学的投诉,司长都快把自己的头发揪光了,王广平这才老实多久啊,又想抢功劳还是怎么的?

詹科长就冷眼瞧着王广平接管了整个局面,礼贤下士和摄制组的人亲热,不知道要耍什么花样。

当一个人不要脸,偏偏还是上级时,就很不好对付。

詹爱群身边坐着的就是徐国璋老师。

老人家没理会这满堂的热闹,慢慢的夹菜吃,詹爱群将一盘软糯的炖肘子往徐老师面前端:

“您老受累了。”

徐国璋咽下嘴里的食物才摇头:

“小詹同志,这种竞赛是好事,我愿意多受累几次。”

竞赛就有输有赢,徐国璋不是觉得这样的输赢有意思,而是竞赛能带来正面效应。老爷子从1949年起就在外国语学院执教,70高龄依然在教育一线,81年的时候徐国璋就成了博士生导师…愿意当英语竞赛的评委,也想有更多的人了解英语,对英语产生兴趣。

竞赛嘛总有个输赢奖励,教育部还会送优胜者去国外当交换生,徐教授自己就曾留学英国,年轻人多出去走走是有利的,开阔视野和胸襟,人生那么长,说不准有多少磨难,胸襟开阔的更能扛过!

詹爱群给他端肘子,徐教授也没拒绝。

王司长招待完摄制组的,又掉转头来捧徐国璋。

等詹爱群出去结账的时候,王司长端起酒杯:

“我最后敬大家一杯,诸位都辛苦了。”

“王司长太客气了。”

王司长一杯酒先干为敬,脸色都憋红了,似有什么难言之隐。

有眼色机灵的就问王司长,再三劝说,王司长才为难道:“家里有个小辈,进入了决赛,不知道能不能闯入口试环节。”

包厢里有一瞬间的寂静。

王司长的热情相待,陡然就有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