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生豪门望族/锦绣权色之嫡女为尊上一章:第 170 章
  • 重生豪门望族/锦绣权色之嫡女为尊下一章:第 172 章

周乾在萧明瑜额头落下一吻,“此事你拿主意,朕不干涉。对了,孩子们的伴读人选,你有主意了吗?”

“倒是看中了几家,不过还是要等亲自考察过后才能做决定。长康真的不出面拿主意吗?万一我给孩子们选的伴读不合长康心意,那该如何是好。”萧明瑜笑着问道。

周乾笑着回答,“朕相信你的眼光,你看人的眼光肯定是没错的。”

萧明瑜得意一笑,“我也觉着自己的眼光很不错。对了,昨儿叶衡进宫请安,他的事情皇上可有安排?”

“你觉着他适合做什么?”周乾笑着问道。

萧明瑜大笑起来,“他既然那么熟悉西北,同西凉王的关系匪浅,不如就让他去西北做父母官吧。不过皇上还是要提醒他一声,可别到了西北就忙着挟私报复。以前他流放西北,当地的官员都是秉公办事,并不存在故意刁难的情况。既然如此,他也不能故意刁难下面的人。若是知道他挟私报复,皇上定有办法收拾他。”

“明瑜,你可是给朕出了一个天大的难题。朕之前一直在犹豫,到底要如何安置此人。西北那地方,朕也有考虑过,不过朕一直在犹豫此事。派叶衡过去,以他同西凉王的关系,此举是有利有弊。不过朕没想到,你倒是比桢更干脆。”

萧明瑜笑道,“那是因为我是盘观者,私下里说的话可以不用负责任,自然可以想说就说。皇上是一国之君,一言一行,下面的人都要揣摩,对很对人都有莫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皇上慎重本是应当。”

周乾抱起萧明瑜,“还是明瑜了解朕。那你同桢说说,派叶衡去西北的好处。”

萧明瑜就一条条的将好处列出来。西北那地方牛鬼蛇神太多,尤其是建立了毛纺厂之后,那地方就是冒险家的乐园。所以当地的地方官,需要稳重,需要有身份有背景,如此才能压得住人。同时不能死板,需要懂得圆滑处世。加上当地地理位置的特殊,还需要有大局观,能够把握大方向,对局势做出准确的判断。这么多年下来,萧明瑜对叶衡此人也是有所了解。能够满足这些条件的,目前叶衡居首,所以派他去最为合适。当然萧明瑜也给周乾出了个主意,从恩科里挑选一些得用的人才,放到西北去历练。过个几年,周乾也不用为朝廷缺乏了解西北的人才而发愁。

萧明瑜这个建议很好,周乾同萧明瑜一起,连夜将这个计划完善。等到时机成熟后,就将此计划抛出来,让朝臣们执行。

至于萧明瑜这里,则是在忙着挑选伴读。到了约定的时间,大家都将家中适龄的孩子带到宫里。趁着天气好,萧明瑜在御花园设了宴席,派人暗中观察那些小子们的表现。

等到宴席开始后,萧明瑜亲自考察,先是让每个孩子介绍自己一遍,观其言行神态。接着又请先生们考察所有孩子的功课。与此同时,萧明瑜还派了人,调查这些孩子的出身经历,家中父母关系,兄弟姐妹关系如何。

通过一整天的精挑细选,萧明瑜总算挑选了四个伴读出来。壮壮和豆豆一人两个伴读。至于福气和慢慢,两个小家伙还小的很,等读书要到几年后了。四个伴读中,就有韩湘的孩子。对于韩家的打算,萧明瑜是心知肚明,萧明瑜也没拒绝韩家这样的安排。毕竟文官的想法同武将是不一样的。韩阁老年龄大了,那个首辅的位置做不了几年,就会让出去。一来是退位让西安,而来也是还权给皇帝。

周乾虽然是韩阁老一手扶持上去的,但是不代表君臣二人一辈子都能和睦相处。当周乾帝王思想根治的时候,若是韩阁老不知道主动退出的话,很可能会发生某种萧明瑜不想看到的场景。

这是萧明瑜所担心的,萧明瑜也一直在留心韩家的态度。见韩家将孩子送来做伴读,萧明瑜是很欣慰的。这说明韩家对于将来的路要如何做,已经有了一个很明确的目标。

果然如萧明瑜想的那样,这日韩老太太进宫来见萧明瑜。祖孙两人聊着家常,后来韩老太太就主动说起韩家的事情。“你大舅舅离开京城好些年了,老身着实想念。皇后你看,能不能同皇上说说,让你大舅舅回来。”

“你外祖父年龄大了,很多事情都力不从心。估计再干个几年,就要致仕养老。届时有你大舅舅在身边,老身也能安心一些。你说是不是?”

萧明瑜笑道:“外祖母放心,此话我会带给皇上,皇上会做出定夺的。”

韩老太太来表了态,表明韩阁老不会粘连权位,周乾不用担心韩阁老对他形成掣肘。萧明瑜将这个意思明确的告诉了周乾。

周乾先是蹙眉,接着又舒展眉头,感叹了一句,“韩阁老乃朕之肱骨,朕如何舍得。”

萧明瑜笑道,“皇上,江山代有人才出,君臣二人能够好聚好散,其实也是一桩美谈。而且韩阁老的确年龄大了,精力有些不济。”

“不行,朝中还有许多事情离不开韩阁老,韩阁老至少还要帮朕两年。至于韩士卿,朕会仔细考虑。”

萧明瑜没将这个意思转告给韩家,只是让人带话给韩家,让他们稍安勿躁。就在这一年的的七月,周乾下旨,召韩士卿回京。韩家顿时明白,当初让萧明瑜传达给周乾的话,起了作用。韩阁老又是惆怅,又是欣慰。惆怅是自己很快就要离开内阁首辅这个位置,将来致仕了,还不知道能做什么打发时间。欣慰的是,韩家后继有人,只要不犯错,不站错队,至少还能继续荣华富贵一百年。

韩老太太就见不惯韩阁老那惆怅的样子,做给谁看啊。韩老太太就让韩阁老别老惦记着那点权利。韩阁老要是不退位让贤,儿子们又怎么能够上位,皇帝那边说不定也会猜忌。时日久了,难保皇帝不想收拾韩家。届时就算有萧明瑜在皇帝身边周旋,一切都来不及了。而且说不定还会影响帝后感情,陷萧明瑜于不利境地。可以说,韩阁老一个人的决定,关系着无数人的前途。牺牲一个,成全大家这不是很好吗。

韩阁老哭笑不得,“老太婆知道什么啊?”

韩老太太白了他一眼,“老身什么都知道,你那地方一撅,老身就知道你要…”

“行了,亏你还是一品诰命,说话这么粗俗。”

解决了孩子们的伴读问题,萧明瑜就打算着手整理后宫。这件事情一定需要魏太后的帮助,魏太后在后宫几十年,对宫里的情况极为熟悉。萧明瑜既然要清理后宫,自然要将这尊大佛给请出来。

这一次魏太后没有拒绝,很干脆的答应了萧明瑜。她来坐镇,萧明瑜尽管动手。另外还给了萧明瑜一份名单,还派了两个嬷嬷在萧明瑜身边出谋划策。

萧明瑜照着名单上的人,一个一个的见面谈话,总算将宫里的情况给弄清楚了。等弄清楚宫里的情况后,萧明瑜就对后宫来了一次大清洗。先是将部分不合格的还有年龄大的宫女们都送出宫。有家人的,给一笔钱让她们回家。不愿意回家,或者没有家人的,萧明瑜可以帮她们解决生计问题。当然,活不会轻松。

至于宫里的太监,萧明瑜也同样进行的清洗。对于太监,萧明瑜的观感很复杂。这部分人因为身体的残缺很可怜,但是往往也是这部分人,手段最残酷,最没有人性,最脑残,利益熏心。偏偏按照规定,宫里不得不使唤太监。

萧明瑜没有要挑战世俗,更没想急匆匆的去挑战宫规。对于不合格的人,直接冷血的赶出去,给一笔安家费,就当是仁至义尽了。

后宫清理人手,影响甚大。而且又是这样大规模的。更何况萧明瑜入主后宫才区区将几个月,就这么迫不及待的要将后宫的人清理干净,这怎么得了。朝堂上就有了反应,就有人弹劾萧明瑜身为皇后不仁不慈。宫中并没有发生什么大事,为何无缘无故的将那么多人遣送出宫。这就是不仁不慈的表现。

与此同时,有人上书,请周乾选秀,充实后宫。整个后宫,真正属于周乾的女人就知有萧明瑜一个,着实不像话。就算萧明瑜生了四个儿子一个女儿,那又如何?身为皇帝,怎么可以只有养个女人,这肯定是因为萧明瑜善妒。于是在不仁不慈之外,萧明瑜又多了一个罪名,就是善妒。萧明瑜做妒后,岂不是给天下女人树立了一个榜样。那以后家中女人都有样学样,岂不是乱套了。这决定不行,朝臣们一定要说服皇帝选秀,充实后宫,分薄萧明瑜的宠爱。只有这样,大家才有机会。不然的话,机会就全都捏在了萧家韩家和刘家手里面,谁会甘心?

周乾对于此事的反应,是直接将朝臣们的题本扔在他们的脸上。说先帝刚刚去世数月,你们这些做朝臣的就逼着皇帝选秀充实后宫,这是要陷他于不孝的境地吗?民间都有为父母守孝三年的规矩,为何到了皇上身上就要例外。就算为了朝政,名义上只守孝二十七日,那也只是名义上,也只是关于朝政方面。不代表皇帝的私生活也要遵从二十七日的例外。

以后谁还敢提起选秀充实后宫,周乾表示,定要严惩。连基本的孝道都不知道,还有什么资格为官。

朝臣们纷纷跪下,请周乾收回成命,历来皇帝都没这么讲究的。周乾不为所动,说从今以后,他就是要这么讲究。此事不容再议,谁在敢多说一句,直接滚出去,官位收回。

周乾登基数月,留给朝臣的印象一直是一个稳重温和的人。而这一次,因为萧明瑜,周乾第一次展现出他身为帝王的强硬态度,这让朝臣们顿感措手不及。不过周乾的理由还是站得住脚的,故此朝臣们只能妥协。打算在孝期内不再提选秀这事。如此一来,不少人就感觉很失望。过个两三年,家里的闺女都成了老姑娘,哪还有机会进宫选秀,留在皇帝身边。跺脚,真是失望,萧明瑜果真是妒后。出身微末之人,怎能为后。

至于萧皇后不仁不慈的事情,周乾就说,那是朕的家事,莫非朕的家事也需要诸位爱卿的同意吗?如此说来,诸位爱卿的家事,是不是也要朕首肯才能有所举措。比如买卖仆人,打发下人这等事情?

朝臣们就说周乾是胡搅蛮缠,这根本就是两回事。天家无私事,天家的家事就是国家的大事。周乾想用这个理由将朝臣们打发,没那么容易。

周乾冷笑,表态,后宫就是天家的家事。天家的家事只要不涉及立储这样关乎国本的事情,那都是家事,上升不到国家大事的层面。还是说大家太闲了,没事干,所以一天到晚就盯着宫里头那点鸡毛蒜皮的小事情?要是如此的话,周乾冷笑一声,他不介意给大家多安排点差事。于是当天早朝上,周乾就下了几道旨意。对几个叫嚷的最凶的人,都安排了新的差事。全是出差巡视,但是却不给任何处置权利。仅仅只是巡视,将见闻禀报到朝廷就可以。没有处置地方官员的权利,那这份巡视的差事,就成了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而且很明显,周乾这是打击报复。他们巡视的内容,肯定也得不到周乾的重视。如此一来,这巡视的差事,顿时就成了苦差事。

被迫接受这份差事的数人,顿时叫苦连天,等到一退朝,就围在韩阁老身边,要求韩阁老为他们说说话。他们都是一心为国为民,为什么要遭遇这样的对待。还有那萧明瑜是韩阁老的外孙女,韩阁老是不是应该管管,教导萧明瑜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皇后。

韩阁老打哈哈,一句实话也没有,突出重围,赶紧朝暖阁走去。心里头在想,老夫才不会帮你们,不仅不会帮你们,老夫还要落井下石。竟然敢对萧明瑜动手,事先还敢隐瞒,老夫不弄死你们,就算是格外开恩。

事情传到后宫,对萧明瑜的事情没有半点影响。萧明瑜要做什么,继续做下去。任何人敢提出质疑,萧明瑜直接打发出去。在这件事情上,萧明瑜同周乾一样,同样展现了身为皇后的强硬态度。

若是连身边伺候的人都有问题,试问一家老小如何能够安寝?竟然还敢说她不仁不慈,萧明瑜冷笑,她会让这些人见识什么叫做真正的不仁不慈。

萧明瑜在书房召见沈民有,将名单交给沈民有。这些敢诋毁她萧明瑜的人,都不是省油的灯,多半都是出身世家。既然这些人有胆子出头,萧明瑜不介意给他们上一节生动的课程,名字就叫,不要惹女人。

沈民有得了名单后,就去办事。这些世家,名下都有许多产业。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产业,家中子弟才能安心的当官,才能在朝中混的如鱼得水。

萧明瑜现在要做的就是,断了这些人的根基。沈民有的动作很快,准备了十来天后,就开始行动。全面狙击这些世家的产业,无论是商铺海贸还是田庄,凡是这些世家的产业,都遭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打击。

到这个时候,这些世家才知道萧明瑜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女人,更不是一个简单的皇后。没有动用任何朝廷的力量,就让这些世家灰头土脸,可见萧明瑜暗中势力有多强劲。也是到了这个时候,世人仿佛突然醒悟了一般,这才意识到萧明瑜的商业帝国早就是一个巨无霸。有懂商业的,同时对萧明瑜有所了解的人,将萧明瑜名下的产业粗略的算了算,顿时惊住了。萧明瑜这是天下首富吧。身为皇后又是天下首富,这如何得了。就连江南的那些号称最富有的盐商,同萧明瑜的商业帝国相比,什么都不是。人家一个浪花,就能将你掀翻。

怎么办?难道要任由发展下去吗?弹劾?弹劾什么?弹劾皇后经商吗?这根本就站不住脚,也没有真凭实据,而且皇帝周乾明显护短。那该如何办,官面上不行,那就从商业上狙击萧明瑜的商业帝国。

可是势力没人家大,从商业上来狙击,根本就是自讨苦吃。一时间,大家都陷入了沉思。这个萧明瑜,当年就闹出了好大的风头。沉寂了几年,以为消停了,却没想到人家只是由暗转明而已。真是岂有此理。

------题外话------

开始更新番外,争取明天将更新时间固定下来,谢谢大家的支持

第236章 番外二 经营

晚上,萧明瑜还有周乾陪同孩子们一起用饭。用过晚饭后,周乾带着孩子们去书房问话。萧明瑜则是去了偏殿,看望双胞胎兄弟。福气和慢慢长得挺好的,白白胖胖,很是可爱。最关键的是,两个小子都不闹腾,只要吃饱了,就安静玩耍,极少苦闹。一般也就是饿了或者尿床的时候才会哭一哭,表达一下不满。

萧明瑜亲了下孩子的额头,心道这两小子是打算做个安静的美男子吗?为何还没有妞妞小时候闹腾。不过两兄弟之间可是相爱相杀的节奏,好的时候,两人能够抱在一起睡觉,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分开了还要哭。不好的时候,你拍我一下,我拍你一下,福气还用脚踢,一点都不客气的。不过矛盾来的快,去的也快,等睡一觉,两兄弟又和好如初。

最让萧明瑜有意见的是,福气见不得慢慢吃东西,只要见了慢慢在吃,他一定要跟着吃,而且要吃慢慢的那一份。就算福气也有东西吃,他也要将慢慢的那一份抢过来,然后将自己的那一份丢给慢慢。仿佛就是慢慢吃的那一份,比他自己吃的那一份更香一样。萧明瑜对此,根本无法理解。孩子小,不能讲道理,暂时就只能顺着他们的意思来。

这会两兄弟正在榻上玩耍。福气虽然小,可是在两兄弟之间,已经明显是领导者。慢慢只有听从的份,偏偏慢慢也爱听福气的,从来就不知道反抗一下,还傻呵呵的笑着,开心的很。不过福气也不是一味的欺负慢慢。在福气的小脑袋里,能够欺负慢慢的,只有他一个人,其他人都不行。母后也不迟行。瞧这孩子护短的德行,萧明瑜有时候真的是哭笑不得。

听动静,书房那边已经问完了话。萧明瑜将福气还有慢慢交给奶娘照顾,起身去隔壁书房。

周乾正在揉眉心,一脸烦躁的样子。

萧明瑜走上前,替周乾揉着眉心,轻声的问道,“皇上这是怎么呢?难道是那三个孩子又调皮了,惹了麻烦吗?下面的人都不知道同我说一声,我也好教训教训他们。”

周乾摆手,“不是孩子们的事情。三个孩子,除了妞妞有些跟不上进度外,壮壮同豆豆都很聪明懂事。先生也是称赞的。”

萧明瑜就问道,“既然如此,那皇上在烦心什么?朝堂上最近没什么大事发生吧。”

周乾握住萧明瑜的手,“明瑜,以前没坐上这个位置的时候,朕对这个位置,无比的渴望。仿佛只要得到了这个位置,人生也就达到了巅峰。可是等真正的坐上这个位置,朕才明白,一切才刚刚开始。千头万绪,都要朕一人决断,朕深觉疲惫。”

萧明瑜蹲下身体,同周乾对视,“皇上应该换个思路来想,你是这个国家的领导者,只要大方向不出错,那你就算是个好皇帝。至于具体的事情,就该交给下面的人去做。制定好奖惩制度,做好的该得到什么样的奖赏,就按照规定奖赏。做错的,不管是什么,就按照规定惩罚。如此一来,皇上岂不是轻松呢?再说了,天下之大,人才何其多也。这个不行,总有那一个。就算朝堂上没有合心意的人才,大不了皇上忍耐几年,等皇上自己培养的人才成长起来后,皇上就轻松了。”

周乾笑笑,“你说的也对。不过朕初登大宝,凡事都该过问。全交给下面的人去办,谁知道那些人是不是阳奉阴违。”

萧明瑜笑道,“既然皇上担心下面的人阳奉阴违,那就让都察院勤快一点,多分担一点,多帮皇上监督。”

“都察院那帮人,每日里就知道盯着朕,不知道干实事。”周乾是一肚子怨气。

“既然如此,皇上何不在都察院之外,再设一个部门,专职监察各个部门做事情况。或许就放在都察院名下也行,另外安排人领导就行了。他们这些人要同都察院的御史区别开来。不要只盯着官员的一言一行,而是要盯着各个衙门的情况。比如地方衙门判案情况,户部衙门每一笔钱的用途,其中可有贪墨。工部衙门,每一次建造项目,可有纰漏。或许可以将这个衙门叫做审计。对审计,专职审计其他衙门的用钱用人情况。至于人事和官员的操守,依旧是吏部和都察院的指责。这是我的一点浅见,也不成熟。若是皇上觉着有那么点道理,不妨同内阁商议着办。若是觉着我说的都是废话,皇上就当笑话听听。听过了就忘了吧。”

周乾皱眉深思,“审计?此事朕要好生想想。”

转眼,周乾又露出笑容来,“每次朕有什么烦心事情,只要到明瑜你这里来坐坐,说说话,心情就能变得很好。”

“那皇上以后天天来,孩子们也会很高兴。就当是放松身心,如此才能休息好,第二天才能精神饱满的投入工作中。”

周乾笑道,“你说的对,朕不该将那些烦心事情带入其中。同你们在一起的时候,朕就该将那些事情抛开。”

萧明瑜笑着说道,“此话对也不对。我是皇上的妻子,皇上有烦心事情,自然可以同我说,我也愿意替皇上分担一二。偶尔说不定还能帮上一点忙。我只是担心皇上为国事操劳,不注意自己的身体。纵观古今,多少帝王就是因为年轻的时候不爱惜身体,到了老年,总是各种病痛,各种不甘心。难道皇上也想步入那样的后尘吗?此话有些鲁莽,长康不会生气吧?”

周乾笑着摇头,“你多心了。你一心为朕着想,朕怎么会生气。朕只是在想,朕是不是用错了方法。为何短短几月,朕就感觉到了疲惫。”

萧明瑜笑道,“让内阁的人去忙吧,就如之前所说,皇上只要把握住大方向不出错,就是一个好皇上。”

周乾笑着,却没应声。显然这话并没有深入周乾内心。萧明瑜也不勉强,观念不同,有些事情只能循序渐进,不要妄想一簇就成。

当晚,夫妻二人好一番缠绵温存。周乾沉沉睡去,萧明瑜却睡不着。她侧头看着周乾,短短数月,周乾的面容上增添了一种说不出的味道。或许可以称之为权势的浸染。萧明瑜有一种恐惧,会不会有一天,周乾会被权势左右,成为权势的奴隶。这是一种很可怕的结果,萧明瑜不想面对这个结果。、

萧明瑜叹气,她如今同周乾说话,多多少少还是要顾忌一点周乾身份上的变化,不能再同王府时候那样随便。毕竟他是帝王,身边随时都有人伺候。若是不注意,在人前落了周乾的面子,那真的是很糟糕。未免潜意识里缺少对周乾权势的尊重,在日常生活中,萧明瑜都会很注意一些细节,比如称呼,比如语气,比如态度。

可是萧明瑜不想让夫妻二人的感情变成平常帝后一般,相敬如宾。更不想后宫多出许多的女人。

萧明瑜在思考,在反思,她要怎么做,才能将这一切都办好。如何能够继续维持两人的感情,保持基本的情况不变。这需要思考,需要智慧,更需要耐心。

萧明瑜很少去正阳宫,那毕竟是处理政事的地方。也很少去暖阁,即便周乾在暖阁的时候,多半没有外人在。不过偶尔萧明瑜也会做好点心,亲自给周乾送过去,尤其是周乾忙着政事忘记了午膳或者晚膳的时候。

为了日子不过的那么平淡,萧明瑜也会安排一些小节目,为彼此的生活增添一些色彩。只要周乾过来,萧明瑜就会拿出时间来同周乾说话聊天,引导周乾将心中的烦闷,和对朝政的一些不满说出来。夫妻二人对朝政有商有量的,如此一来,彼此之间也就加深了感情,加深了信任。

也因为这个原因,周乾每次处理完了政事,最先想到的就是来到凤仪宫,来到萧明瑜的身边,让萧明瑜陪着一起说话。

豆豆这个小鬼头,有一次突然问萧明瑜,“母后是在害怕吗?是不是害怕父皇有了别的女人?”

萧明瑜听到这话是从几岁的豆豆嘴巴里说出来的,心情很难描述,总之心情很复杂。“豆豆为什么这么说?”

豆豆偏头想了想,“因为我看到母后有些紧张,很在乎父皇的样子。儿子还听人说,等父皇出了孝期后,宫里就要选秀,届时会有许多女人进宫。而且就算如今没有选秀,宫里面长得好看的宫女也不少。这其中有很多人,都在想着如何能够引起父皇的另眼相看。母后是在为这些事情紧张吗?”

真是人小鬼大,小小年纪,也没人教导这些,他怎么就全明白了。萧明瑜招手,让孩子走到近前,然后笑道:“豆豆,你看到了事情的表象,在你这个年纪,这很难得。对此,母后要表扬你。但是你也仅仅只是看到了表象。至于内里深层次的原因,你肯定还没想过。今日母后就告诉你。一个人的幸福,不是靠别人给予,更不是靠老天赐予,而是靠个人的努力经营。学习需要经营,交朋友需要经营,婚姻更需要经营。你想想,两个本来不熟悉或者根本不认识的人,突然有一天就要生活在一起。你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习惯爱好,她有那样的习惯爱好,两人会有很多的不同。但是既然要生活在一起一辈子,总不能你不容忍我,我也不容忍你,整日里为了点小事吵闹。如果那样的话,这日子就没办法过下去了。这个时候就需要包容,需要经营。通过包容彼此的缺点,通过用心的经营生活,夫妻二人才能够和和美美的过下去,两人之间的矛盾才会日渐减少。”

萧明瑜顿了顿,“当然,生活中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某一方,多半都是女方无底线无原则的包容和妥协,另外一方我行我素,从来不考虑对方的感受,仿佛一切包容和妥协都是理所当然一样。长此以往,妥协的那一方,会开心会快乐吗?她不会开心快乐,这种忧愁甚至是扭曲,甚至会影响到孩子,造成孩子对某些事情的极端看法。这样的例子,想来你也见过吧。”

豆豆将萧明瑜的话消化了一下,“母后说的,儿子有些懂了。”

“所以说,夫妻关系需要双方的用心经营。如今你父皇贵为帝王,整日里为国事操劳。于是很多家事,都必须由母后来考虑。你说母后在紧张,这话其实也没错。母后的确有在紧张。但是不是紧张你所说的女人,而是在紧张母后跟不上你父皇的变化。所以母后必须重新打起精神来经营我们夫妻的感情,经营我们的生活。明白吗?”萧明瑜轻声细语的说道。

豆豆点头,“儿子明白,母后好辛苦。”

萧明瑜笑了起来,“并不辛苦。走了这条路,就要承担这些压力。身份发生了变化,心态上自然也要进行调整。母后不是一个顽固不知进取的人,反而母后很乐意反省自己的不足,努力去改进。”

“母后真好。”

萧明瑜抱着豆豆,“至于你说的选秀,还有那些女人的事情。至少目前是没有的。而且选秀也不是单纯的选秀。每一个想要进宫来选秀的女人,身后都代表了一个家族或者某一方的利益。你可知道,为何朝中对母后不满的人,有那么多吗?”

豆豆一脸懵懂。

萧明瑜说道,“只因为那些人,不能从母后独霸后宫中获得那怕一点点的利益。或者获取的利益太少,达不到他们的期望值。所以他们要反对母后。因为母后有你们四兄弟,所以他们很清楚,他们撼动不了母后的地位。于是他们就想出另外一个办法,那就是选秀。将利益相关的女人送进宫里来,分薄母后在你们父皇那里的宠爱,从而从中获取相应的利益。朝臣们说,天家无私事,从某种程度来说,这句话也是对的。因为后宫同朝堂总是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母后就联系着韩家,刘家,萧家。甚至中州一系的官员,都很自觉的靠了过来,无形中成为皇后一排派。所以朝堂上很多人都会反对母后,盖因为利益分配不均。这世人啊,不患寡,而患不均。人心之自私,在此事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豆豆轻蹙小眉头,“这些事情好复杂。”

“对于现在的你来说,这些事情自然很复杂。你现在也无需去理解母后说的这些话。记在心里,等你长大了,再翻出来回味一番,或许那时候你就能理解母后的这番话,究竟是什么意思。”

豆豆点头,“儿子明白了。母后说的,儿子都会记在心里头。儿子的课业还没完成,儿子先告辞了。”

豆豆跑着出去,到了门口,惊住了,“父皇?大哥?”

萧明瑜听到动静,走了出来,笑道,“原来是皇上来了,壮壮怎么也在。”

周乾面无表情,壮壮脸皮还没修炼出来,没周乾那么厚。萧明瑜一问,顿时尴尬起来,总不能大方承认,是陪着父皇在偷听吧。真是尴尬死了。豆豆提醒了一下壮壮,壮壮回过神来,赶紧给萧明瑜和周乾告辞,带着豆豆跑了。同时庆幸,好歹躲过一劫。

萧明瑜一脸坦荡的看着周乾,轻声一笑,“真是难得,皇上竟然会偷听。”

周乾一本正经的说道:“朕是光明正大的听,而非偷听。”

萧明瑜掩嘴轻笑,“我说不过皇上,不管是光明正大的听,还是偷听,总归我的心意皇上都已经了解了。那皇上就不想说点什么吗?”

周乾大步走进书房,四下看看,似乎是在用这个方式转移一下注意力。萧明瑜跟在后面,将门关上,从后面突然抱住了周乾,“皇上真的不想说点什么吗?”

周乾握住萧明瑜的双手,终于笑了,“你想让朕说什么?”

“说说感想吧,难道皇上听了那么多的真心话,就没一点感想吗?”

周乾笑道,“好,朕就说说感想。豆豆这么小,就懂得这些事情,朕很意外。你同豆豆说的那些话,很好,讲的很有道理,让孩子们受益匪浅。就是朕,也不免思索了一番。你所谓的经营,不仅仅可以用在生活中,也可以用在朝政上。朕想了想,朕之前是不是太过急躁了一点。是不是没有沉下心来好好的将事情过一遍。若是朕有更多的耐心,或许今日局面会大不相同。说来说去,朕继位不过半年而已,如今还是景福三十三年。要到明年才会是广明元年。这一年,本就是用做过渡,一切照着旧有的规矩去办,并没有什么不好。至少能让老臣们知道,朕是个念旧的人,朕是不会忘了他们的功劳。他们大可不必那么紧张,紧张到事事都要反对朕。”

萧明瑜高兴起来,“没想到臣妾说的那番话,还有这样的作用,臣妾很高兴。”

周乾也真心的笑着,“朕也很高兴。每当朕遇到难解的事情的时候,只要朕身边有你,一切难题都能够迎刃而解。明瑜,朕离不开你。”

萧明瑜笑道,“我也离不开皇上,孩子们更离不开皇上。”

周乾得意一笑,“看来朕是魅力无穷。朕要不现在就满足你。”

萧明瑜轻轻的捶了下周乾,“皇上是想要白日宣淫吗?就不怕消息传闻出去,皇上被大臣们啰嗦?届时皇上耳朵根子不清净,可千万别来我在和里抱怨。”

周乾苦笑一声,“这做皇帝啊,看似高高在上,权势无边。实则处处都有掣肘,处处都要受到限制。”

“这就是做好皇帝的代价。凡是想要做皇帝的人帝王,都得遵守基本的游戏规则。不过要是皇上立志做个昏君,这些规则对皇上来说就什么都不是。皇上想要打破,想要做任何想做的事情都可以。只要皇上不怕悠悠众口,不怕天下人非议,不怕死后骂名。”萧明瑜促狭一笑。

周乾哭笑不得,“你这么一说,朕还真不敢去做昏君,不敢承受被天下人唾骂之痛。明瑜,权利是一个很奇怪的东西,总会让人不由自主的迷失自己。你是朕的贤内助,所以你一定要时时刻刻的提醒朕,不要让朕走错了道路。”

“那皇上会一直谦虚接受别人的意见吗?”萧明瑜很认真的问道。

周乾表情一僵,然后想了想,郑重的说道,“朕不敢说绝对,但是朕会尽量,尽量做到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朕也打算广开言路,让世人都清楚,朕是立志要做一个明君。”

第237章 番外三 皇后有钱

朝廷这几年,因为手上捏着好几个赚钱的产业,按理说朝廷不该缺钱花的。不过有句话叫做量入为出。既然朝廷收入多了,那开销的地方自然也就跟着多了起来。景福帝那些年,真心没替继承人攒下多少钱。

如今进入八月,眼看又是一年秋天来临。秋高气爽的季节,本应该很高兴的,却不料两湖水灾,受灾地方广泛。一时间要求赈灾的折子就如雪片一样被送到宫里,送到周乾的案头前。

这个时候,不少人就想起了年初发生的事情。大年初一一大早,先是宫里面发生火灾,接着又是太祖挂像莫名其妙的掉落下来。当初就有人说今年不是个太平年,还曾做过各种预测,其中就有水旱灾害。

不过年初景福帝出事,大家都以为年初一的示警是应在了景福帝身上。等景福帝过世后,大家对那什么不是太平年的说法,都丢在了一遍,谁也没放在心上。可是如今,都入秋了,两湖竟然突然发生水灾,灾情还这么严重,这如何得了。

赈灾,这是肯定的。因为灾情来的太不是时候了,很多农作物还在地里没收获。水灾一来,今年的秋收是泡汤了。不过也有秋收比较早的,但是这毕竟是少数地方。总归,再请很严重,光是靠地方上的积粮,根本就无法安置那么多的灾民。更要命的是,水灾一来,很多老百姓的房子都垮了。眼看秋天一过,冬天来临,过冬是个大难题。明年开春的春耕,同样也是个大难题。意思就是,不光要准备赈灾的粮食,还需要安置老百姓的房舍,以及准备明年春耕时期的种子和农具还有耕牛。

一时间,千头万绪都需要周乾这个做皇帝的来定主意。赈灾是肯定的,可是户部能拿多少钱出来,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派谁去赈灾,如何防止贪墨,如何防止欺上瞒下,让赈灾的粮食和银钱都能落到老百姓的手里,这是一个极大的难题。而这一次的灾情,不仅仅是在考验灾区老百姓的生存能力,更是在考验周乾做为皇帝的执政能力。无数人都会盯着周乾,看看这位新出炉的帝王,在遇到这样的大事情面前,到底有没有能力,有没有魄力,有没有计划性。总之周乾面临着登基以来最大的难题。

户部有钱,不过户部要花钱的地方也很多。周乾叫户部拿钱出来赈灾,户部尚书也痛快,就两百万两,多的没了。还说这是往年的积存,可全都拿出来了。周乾做为皇帝,可不能赶尽杀绝,让户部重新变为穷光蛋。

周乾大怒,两百万两听起来很多,其实分到两湖的灾民手中,一人还不能分到一两。这点银子如何赈灾。而且后面还有很长的冬天,还有来年的春耕。这次赈灾,周乾让人做过一次预算。而做预算的就是萧明瑜手里的人。对这些人的能力,周乾是信任的。预算出来的结果,想要很好的安置灾民,将所有考虑到的问题都解决掉,至少需要八百万两。就算打个折扣,让灾民吃不饱饿不死,但是能有地方安置,来年春耕不受影响,少说也需要五百万两。少于这个数目,灾民少说要死两成,而且来年的春耕,和灾民的安置,都会受到影响。五百万两里面,还是考虑了损耗和部分贪墨情况。意思就是萧明瑜已经尽量在为朝廷打算,给出了一个有事实根据,有数据支撑的数字。结果到了户部官员手里,就变成了一句话,没钱。

此刻,周乾很愤怒。他突然想起萧明瑜当初提过的审计。是该让人好好审计审计户部的钱都去了哪里?除了每年的税收以外,户部还有其他的进项,什么肥皂厂,香皂厂,纺织厂,还有四通快运,这些都是萧明瑜折腾出来的,户部都有分子在里面。有这么多赚钱的行业在手里面,户部竟然敢理直气壮的说没钱,一副皇帝你打死我,我也拿不出钱的无赖样子,真心将周乾给气的一佛升天二佛出世。

审计果然很有必要。不过这玩意不是立马就能推行的。而且现在也来不及了。

周乾也很强硬的对户部表态,五百万两拿不出来,那么至少要拿三百万两出来。这是其一。其二,户部今年的秋税还没收上来。既然如此,江南那地方的秋粮不用交给户部,直接转运到两湖去。凑足两百万两的粮食,户部的任务就算完成了。

户部尚书同侍郎们,反正有资格上早朝的那几个人,全都跪下了,痛哭流涕啊。说户部可怜啊,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皇帝要征调江南的粮食,本是应当。可是一下子抽调两百万两,这是要逼死人啊。皇帝难道不做仁君要做暴君吗?抽调粮食还不够,竟然还要户部另外出三百万两。户部尚书哭了,“皇上,你干脆杀了微臣吧。微臣实在是做不到。”

其凄惨的模样,当真是闻着伤心,见者落泪。好些官员都同情起户部的几个老爷们,这么大的年纪了,哭成这个样子,这演技当真是杠杠的。看来有必要同户部的官员们学学,以后在皇帝面前哭的时候,也能做到收放自如,演技爆表。

户部官员鄙视,你们这群没良心的,这会看着我们哭吧,有你们哭的时候。等到那时候,就轮到我们户部的官员看你们的笑话。哼,届时我们倒是要看看,你们又是怎么哭的。

韩阁老也站出来,替户部的官员说话。五百万,真心拿不出来。这一点韩阁老能够保证。户部是有那么多银两,可是其中一部分是天下官员的俸禄,一部分是给皇室宗亲们的爵禄,一部分是答应给军队的。还有工部吏部都有钱放在户部那边。这么七分八分,户部自己还能掌控的流动资金,最多两三百万。户部尚书也算厚道,将大头都拿了出来。再逼着户部多拿一百万出来,同时还要截留江南那边的秋粮,估计真的要逼死几个人。

韩阁老提醒周乾,不论江南那边有没有两百万的秋粮,只要这旨意一下,下面的地方官立马就会多加摊派,届时江南的老百姓可就要遭殃了。两湖的老百姓遭受的是天灾,江南的老百姓遭受的是人祸。未免人祸降临,还请周乾收回成命,不要逼迫过甚。至于赈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周乾之前的要求太过急切了一点。既然赈灾要延续到明年春耕时节,那就慢慢来嘛。先将眼前的难题解决了,再说后续的。至于安置问题,这会还是秋天,在野外对付一下也行。等过个一两个月,再考虑安置老百姓的问题,其实也不迟。想来老百姓也能理解朝廷的难处。

周乾被气的不行。这群老油条。连韩阁老都站出来替户部说话。看来户部真的没多少钱,也不能真的逼迫过甚。不然这些官油子们,定能找出招数来给他添堵。

于是周乾在韩阁老的劝说下,从善如流的妥协了。同意户部先出两百万两赈灾银。江南那边,先将收上来的秋粮都运送到两湖去。至于人工损耗,都算在里面。到最后同户部结账。

朝臣们满意了,皇帝能够从善如流,这就是文官集团的一次胜利。大家对周乾的好感也多了点。好歹不是个蛮干的人。好歹给下面办事的人留了点余地。

下场后,周乾又单独见了内阁几位大佬,将赈灾的章程商议了出来。至于谁做钦差,别的人周乾信不过。于是直接点名了韩士林,萧明桢同行,就当是历练。与此同时,还要派军队保护震慑。本来周乾是想让刘长卿出山的,有刘长卿出面,任何牛鬼蛇神都不怕。不过刘长卿地位高,要他出面,似乎是大材小用了点。用韩阁老的话说,杀鸡焉用牛刀。

于是又另外点了两个人,其中一个就是宋子敬。周乾不待见宋子敬,不代表周乾就忘记了宋子敬当年对他的帮助。若非宋子敬,先太子还死不了。这个恩情,周乾是记得的,所以这一次就给宋子敬一次历练的机会。希望宋子敬不会让他失望。

周乾这样的安排,很多人都大皱眉头。怎么用的人都是皇后一派的人马。皇帝这是什么意思?想要表明什么吗?

韩阁老不动声色,周乾身为帝王,在无人可用的情况下,用自己熟悉的人,这是理所当然的。为何都是皇后一派的人马,谁让皇后这边的人个顶个的能干了。韩阁老倒是希望周乾能将注意力从韩家转移到魏家身上,可是谁让魏家没有个能干的,拿得出手的人来。韩家作为皇后的外祖家,这个时候自然要多多出力。至于萧明桢,人家皇帝借着机会培养自己的大舅子,难道也有错吗?至于宋子敬,人家皇帝不计前嫌,这不是一个很优良的品德吗?

那些喜欢猜疑的人,都是小鸡肚肠,都是上不得台面的东西。

虽然周乾如愿的安排了自己信任的人去赈灾,但是周乾的心情依旧很不好。等忙完了政事,周乾就来到凤仪宫,在萧明瑜的面前抱怨起来。“那些人怎么敢,朕真想杀了他们。一个个仗着朕不敢对他们动手,个个都蹬鼻子上脸,简直是岂有此理。”

狠狠的锤打桌面,发泄着心中的怒火。

萧明瑜揉了揉眉心,“皇上不必在意这些,怒气伤身,身体才是最重要的。”

“朕怎么能够不发怒。那是朕的子民,不是那些当官的子民,他们自然不在乎。他们在乎的就是自己的官职,自己的家产,自己的儿孙。对老百姓,他们可有一点点怜悯之心。朕一想到如今的情况,想到灾民们的生活,朕就想打开杀戒,让这些人都知道什么叫做官员。”

“皇上万万不可冲动。”在萧明瑜看来,周乾不仅仅是在发泄怒火。做了帝王,也将周乾潜藏的暴虐基因给引导了出来。动不动就要杀人,无论如何,萧明瑜都觉着不合适。世界上的事情,不是只有通过杀人才能解决的。杀人,不过展露了帝王的无能和残暴,而且还是治标不治本,本就存在的问题不会因为人的死去就会消失。说到根本上,还是制度的问题。

萧明瑜给周乾顺气,“皇上放宽心,我已经给冯长根去了信。他在南方,我让他购买一批粮食送到灾区去。这个时候,就是要防止有奸商哄抬物价,让灾民们的情况雪上加霜。既然如此,我们就自己运粮过去,平抑物价。不过这样做,肯定会遭受来自四面八方的阻力,届时还需要皇上从政策上支持。最好下个旨意,谁敢在灾区,趁机哄抬物价,囤粮不售,就该得到某种严厉的处置。二舅舅那边也要提醒一声,届时最好杀鸡儆猴,让所有人都看到朝廷对此事的决心,让所有粮商都不要抱着侥幸心理。”

周乾冷静下来,“你说的对,朕的确该下一道旨意,对于奸商严惩不贷。对于不作为的官员还有中饱私攘,大发灾难财的官员,都要严惩。一旦发现,即刻免职,解送京城,交三司处置。”

萧明瑜点头,“皇上既然冷静下来,不如我们一起来商量一下细节吧。”

周乾望着萧明瑜,“刚才是朕冲动了,没有吓着你吧。”

萧明瑜摇头,“皇上放心,我没有那么脆弱。”

周乾苦笑一声,“明瑜,你能给朕多少帮助。”顿了顿,又自嘲的说道,“朕真是悲哀,本是国家大事,却需要你私人出面给予帮助。”

萧明瑜得意一笑,“谁让我是富婆。再说我们是夫妻,皇上有难处,我作为妻子,自然要尽力帮助。冯长根那边,大约能够筹措将近一百万两的粮食。不过或许会有缺口,因为冯长根一旦大量购买粮食,必然有人会哄抬物价。加上路上的损耗,或许等粮食运到灾区后,已经去了三成。”

“能剩下七成已经算是不错。朝廷运送过去的粮食,朕估算能剩下五成落到灾民手上,那都是极为清廉的。”说完,周乾又是自嘲一笑。

萧明瑜又说,她打算出面,组织京城的贵妇们募捐。当然这样的募捐是有好处的,萧明瑜将以皇后的名义给予参与募捐,尤其是金额较大的人一个殊荣。比如诰命夫人。萧明瑜就提醒周乾,届时此举肯定会在朝中引起非议,希望周乾做好准备。最好能够化解困局,将被动变为主动,让朝臣们也都跟着募捐。

周乾同萧明瑜将募捐的细节商议了一番,然后各自行动。

过了两天,萧明瑜就集体召见了十几个命妇。大家说话的时候,萧明瑜就展露出愁苦之色。请来做托的大表嫂庞氏,就关心的问萧皇后为何忧愁,可是有什么烦心事。不妨说出来,大家出谋划策,说不定就替萧皇后解决了难题。

萧明瑜幽幽一叹,就说起皇帝周乾,这些日子食不下咽,每日都要处理政事到深夜。她作为皇后,自然替皇帝担心。了解到是因为赈灾的事情,就想着将自己的私房拿出来。只不过作为皇后,私房也是有限的。毕竟萧明瑜明面上的产业也就是那些嫁妆而已。如此一来,这点银钱对于赈灾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

当即庞氏就表示,她会捐钱出来,替皇后分忧解难。

萧明瑜很高兴,说不能让大家白做好事。凡是捐款赈灾的人,她以皇后的名义,都会给予嘉奖。捐款人不限贵妇或者名门闺秀。若是名门闺秀们也来捐款,萧明瑜好表示可以保媒,或者亲自夸赞,助其名声更上一层楼。

这人活在世上,尤其是这些贵妇们,讲究的不就是一个体面。一听说,捐点银钱出来,就有这等好处,大家岂能落后。不过这个金额,还是需要考虑一下,总不能越过皇后娘娘。

萧明瑜淡然一笑,很痛快的说道,她会从私房里拿出十万两助朝廷赈灾。但是这笔钱不会交给朝廷,因为担心被贪墨。萧明瑜以皇后的名义,另外组织人来安排赈灾的事情,会将每个人捐钱的数目记录下来,会让人记录每一笔钱的用处,账本会半月一送,让大家一目了然。总归一句话,不能糟蹋了大家的爱心。

贵妇们就表示不需要,她们都相信萧皇后。萧明瑜却很坚定,一定要这么做。其实这也是在为周乾成立审计做准备。这是萧明瑜同周乾一起商量出来的办法。

捐款的数额,萧明瑜出了十万两,庞氏就表示没萧明瑜有钱,她就以私人名义出个两万两。有这两人做表率,贵妇心里头也就有谱了。不能比萧明瑜这个皇后多,但是也不能比庞氏的少。毕竟韩家好几个儿媳妇,每个儿媳妇都出钱,合起来也是一大笔银钱。

有出三万的,有出五万的,也有只出一万的。萧明瑜表示无论多少,都是一番爱心,她都会记在心里头。

十几个贵妇捐的银钱凑在一起,加上萧明瑜出的十万两,合起来都有将近四十万两。这着实出乎了周乾的预料。

后续的情况也是周乾没有预料到的。大家齐捐款的消息传了出去,很多人就动心了。这可是在皇后面前露脸的机会啊。以前想找机会同皇后娘娘套近乎都找不到,花了无数钱,也没同皇后娘娘说上一句话。如今机会送上门来,只需出点银钱,就能得到皇后娘娘的另眼相看,这么好的买卖岂能不做。

于是第二天,又有很多人要进宫,表示要捐款。萧明瑜来者不拒,让人做好登记。然后在宫门口做了一份告示,将所有捐钱的人物姓名身份都写上,昭告天下,让天下人都知道,这些人都为灾民们献出了一份爱心。同时萧明瑜还让人立碑,将献爱心的人的名字刻在石碑上,让后人敬仰。

一时间,捐钱者接踵而来,为的就是一个名,一个好名声。而且这股风潮还蔓延到民间,尤其是那些大商人们,都纷纷表示愿意出钱出粮,只要朝廷肯给他们一个好处。出现这种情况是周乾和萧明瑜都没预料到的。

周乾同萧明瑜紧急商量,萧明瑜的方案有两类,一类办法是减税,用募捐的金额减免几年的税赋。二是赐予民爵,没有实质的好处,也不会有朝廷俸禄或者朝廷官职。仅仅只是朝廷对他做好事的一次认可。但凡有民爵的人,家中子弟无论是商户还是什么身份,都可以参加科举。另外有了民爵的人,也可以享受一点点秀才的好处,那就是件官不跪。

周乾对两个方案都有些犹豫。两个方案都是好方案,但是朝堂上那些老顽固怕是不会轻易松口。本来属于读书人的好处,竟然给了有几个臭钱的商人,朝堂上的官员们怎么愿意。萧明瑜就提议,官宦子弟若是肯如同商人一样捐钱捐粮,同样可以给予民爵。不过萧明瑜提议,民爵的获得一定要设置门槛。最少五万两起,最好设置十个等级。具体的细则,周乾可以让智库团们来解决。

萧明瑜同周乾在紧急商量对策,朝臣们的心也不平静。瞧瞧家里的娘们们,得了皇后娘娘的夸赞,名字上了石碑,一个个都斗了起来,说话嗓门都大了不少。很多老爷们们都不是滋味。什么时候竟然让娘们们走在前面了。瞧着周乾最近脸色不好看,莫非是在怪罪大家,做微为男人,做为朝堂官员,连个女人都不如。女人都知道赈灾,男人们还一毛不拔,一分钱都不肯拿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