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生后太子妃咸鱼了上一章:第 49 章
  • 重生后太子妃咸鱼了下一章:第 51 章

尉迟越扣着她的腰往身前一揽,乜了小世子一眼,然后在太子妃两边脸颊上重重地各亲了一口。

第84章 发怒

当日傍晚,四公主遣人将小世子接回凝云院,沈宜秋看着乳母抱着孩子离去,眼中满是不舍。

尉迟越搂着她的肩头低声道:“那么喜欢孩子,改日我们也生一个。”

随即想起这一日夜的遭遇,不禁迟疑起来,太子妃连别人的孩子都捧在掌心,若是有了自己的孩子还得了。眼下她要调理生子,倒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转念一想,他和小丸的孩子必定聪慧过人、玉雪可爱、通情达理,决计不会像四公主家的小儿那般无赖。

想起他和小丸的孩子,他的心尖便是微微一颤,仿若熏风拂动柳梢。

他和小丸的孩子,他细细咀嚼这几个字,不禁有些恍然。上辈子他也曾无比期待沈宜秋为他诞下皇子,但那是因为他盼望嫡子,可现在他只是想要一个他们俩的孩子,无关嫡庶,无关江山社稷。

沈宜秋闻言垂下眼帘,孩子是她上辈子最大的遗憾,若是这一世能有个自己的孩子……她不敢想下去,若是期望再一次落空,她不知道自己能否承受。

她不知道怎么回答尉迟越的话,只是含糊地“嗯”了一声。

尉迟越只道她害羞,便也不曾放在心上。

沈宜秋的月信如期而至,围猎自是去不成了,热汤也没法泡,每逢此时她总是格外嗜睡。沈宜秋镇日窝在寝堂中,尉迟越便在东轩处理政务,往年围猎,太子的战绩总是遥遥领先,这一年却只打得一只兔子——还是日将军打来的。

日将军身世大白,也不用再藏头露尾,大摇大摆地带着兔子入主少阳院,平日专门照料它的小黄门也跟着到了少阳院。

那小黄门伶俐讨喜,只一日便与沈宜秋身边的宫人内侍混熟了,尤其是对素娥,更是姊姊长姊姊短叫个不住。

素娥见他嘴甜,也喜欢与他说话,一来二去,不免说起日将军前几日养在北边宫苑中,那小黄门道:“眼下好了,殿下要看小日将军也不必来回跑,那日他半夜三更过园子,奴真是吓了一跳。”

素娥心中一动,连忙问道:“是哪一日?”

小黄门道:“就是贤妃娘娘生辰那日,廿三。”

素娥脸色一变,“啊呀”叫出声来,便即转身往殿中疾步走去。

沈宜秋正歪在榻上查看前日从东宫送来的节礼单子,见她匆匆忙忙走进来,笑道:“出什么事了?”

素娥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娘子,奴婢该死。”

便即将那小黄门的话禀明,自责道:“全怪奴婢,听了只言片语便来搬弄口舌,平白叫娘子与殿下生了嫌隙,奴婢百死莫赎。”

沈宜秋忙扶起她来:“你遇事来告诉我,何罪之有,何况我也并未放在心上。”

想起尉迟越那日大半夜悄悄出去,竟是这么回事,不觉失笑,随即有些愧疚,她虽然一笑置之,但终究误会了尉迟越,却是她小人之心了。

素娥听主人说不曾将此事放在心上,难免暗自生出另一种担忧来。娘子嫁入东宫以来,太子如何待她有目共睹,可她待太子虽恭谨,态度始终是淡淡的。

若是她稍微上心些,得知夫君夜会别的女子,必定心烦意乱,又怎会如此镇定?

素娥不由想起压在衣笥底下的那只小木盒,想起盒子里的旧帕子和长命缕,心中暗叹一声,莫非娘子还是……她不敢往下想,只道:“娘子宽仁,这才不怪罪奴婢,奴婢搬弄是非,合该领罚。”

沈宜秋知她倔强,若不罚她,此事在她心里恐怕过不去,便道:“那就罚你三个月俸。”

素娥这才谢了恩。

沈宜秋想了想又道:“我们来骊山时带了些衣料子,你替我找找,有没有细白叠或是益州高杼缎,若是没有,厚实些的吴绫或蜀绫亦可,要素白的。”

素娥道:“娘子做什么用?”

沈宜秋道:“做贴身衣裳。”

素娥登时明白过来,喜道:“奴婢这就去!”

沈宜秋见她喜上眉梢,不禁有些啼笑皆非,她身边这些人嘴上虽不说,想必也替她担着心。

可上辈子有太多事横亘在她和尉迟越之间,她心知许多事并非是谁的错,她可以将往事放下,却早已没了风花雪月的心境——便是上辈子,她又何尝有过?

情爱一事于她从来是奢侈,这一世她更是别无所求,只要自在两字。

但是这一世她与太子虽成婚只有数月,却比上一世亲近许多,那一日在山谷中他坦陈心事,令她生出些知己之感,较之上一世的形同陌路,却又胜出许多。

尉迟越为君为人都无可指摘,若得一世举案齐眉,未尝不是幸事。

她怔怔地出了一会儿神,素娥已带着两个宫人抱了十来端衣料来:“娘子,咱们来时只带了这么些,素白的都在这里了,西域白叠布却是没有。”

沈宜秋收回思绪,让宫人们将衣料摊在床上,挑了一端竹枝纹吴绫,一端益州高杼缎,吴绫用来做裈裤和袜子,高杼缎做中衣。

挑完料子,她让宫人将余下的收起来,又向素娥要了剪刀、尺子和色墨,便即开始画线裁剪。

她的女红虽一般,但这些衣裳是做惯的,便是时隔数年,每一条线的长短尺寸仍旧烂熟于心,片刻便将布片裁好,接着用手将料子揉软——小时候阿娘身子还算旺健时,总是亲手替她和阿耶贴身衣裳,便是这样将衣料揉软,如此一来,新衣穿在身上便如半旧衣裳般舒适。

用了半个时辰将衣片搓揉好,她便飞针走线地缝起来。

半日功夫缝了半条裈裤,她估摸着尉迟越公事办得差不多了,便将布片、针线都装进箧笥中收起来。

从这日起,每当尉迟越去书斋中理政,沈宜秋便在寝堂中做针线,倏忽过了数日,转眼便是廿九。

这一日张皇后和德妃、淑妃等一众宫妃要来华清宫,东宫的两位良娣也一起过来。

东宫的车马先到,沈宜秋与两位良娣好几日未见,一见面便有说不完的话。

到薄暮时分,蓬莱宫的车马也到了,可其中却没有张皇后。

一问,原来皇后前日旧疾发作,眼下卧病在床,因怕太子和太子妃担心,命甘露殿诸人将消息瞒下,眼看着出发在即,无法成行,这才叫德妃带了消息来。

张皇后素有旧疾,只是她不喜欢麻烦旁人,每次犯病都悄无声息,远不如贤妃的便宜病那般声势浩大。

沈宜秋闻听此讯,心中很不好受,张皇后是怀胎时坐下的病,遍延名医也无法根治,上辈子没看到尉迟越登基便仙逝了。

今岁皇帝执意要在骊山过年,元旦大朝会设在华清宫宫城外的观风楼前,将百官和内外命妇都召了来,蓬莱宫中便只剩下皇后与一些没位份的掖庭美人。

张皇后膝下没有一儿半女,母亲已逝,无有姊妹,向来宠爱的几位公主都已出嫁,又要携驸马来骊山伴驾,自然不能陪在她身边。

沈宜秋心中难受,夜里辗转反侧,久久不能入睡,终于鼓起勇气唤了一声“殿下”。

尉迟越立即道:“怎么了?”口齿清晰,显然也并未睡着。

沈宜秋抿了抿唇道:“妾有个不情之请……”

话音未落,便听太子道:“你也在担心母后?”

沈宜秋心头一暖,她一直以为太子与皇后不甚亲近,听见这个“也”字,便知他也记挂着嫡母。

她道:“妾想去蓬莱宫为母后侍疾,求殿下允准。”

尉迟越退后一些,看着她的眼睛:“你明日去东内,何时回来?”

顿了顿道:“打算和孤分开过年?”

沈宜秋默然不语,骊山与长安之间几十里路,乘马车一日来回着实勉强,她明日去探望皇后,便赶不回来与太子一同过年了。

她料想太子断然不会答应,只是不争取一下心中难安,听他话里的意思,果然十分不豫。

她心中失望,却也无计可施,成婚第一年便与夫君分开过年,便是在寻常人家也不成话,何况在天家,可说惊世骇俗。

他没有怫然作色已是涵养过人了。

正欲阖上眼再不提此事,忽觉腰间一紧,却是太子扣住了她的腰。

尉迟越在她脸上一通乱亲,这才道:“不愧是孤的好小丸,心地好又孝顺。”

沈宜秋不禁喜出望外:“殿下准了?可若是分开过年……”传出去终究于太子和东宫的声名有损。

尉迟越却道:“谁说孤要与你分开过年。”

顿了顿道:“明日我去求阿耶,我们一起去蓬莱宫陪母后过岁除。”

沈宜秋惊道:“元旦大朝会怎么办?还有岁除的夜宴……”元旦皇帝不但要受百官朝拜,还要接见万国来使,太子断然没有缺席的道理。

况且帝后不和,尽人皆知,太子不出席岁除夜宴,却去蓬莱宫陪嫡母,皇帝定然会不悦。

尉迟越却道:“孤陪你们用完晚膳,连夜赶回骊山便是。”

沈宜秋待要说什么,尉迟越道:“非是为了你,孤本就要去。”

说罢将她脑袋往胸口一按:“快睡,不然明日有你受的。”

沈宜秋将头靠在男人胸口,听着一声声有力的心跳,心中一片宁谧,不一会儿便睡了过去。

翌日一早,尉迟越便起身前去紫云观向皇帝请安辞行。

皇帝素来起得迟,太子足足等了一个时辰,才等到皇帝醒来。

问安寒暄毕,尉迟越将事情一说,皇帝的脸色便是一沉,昨日得知张氏拿乔,拂他的面子,他已然憋了一肚子火,听见太子这话,更是大光其火,便即疾言厉色道:“皇后不在,宴会可以由德妃主持,你这个太子不在,朕上哪里找人替你?”

尉迟越跪倒在地,可脸上却没有什么惶恐之色,沉声道:“圣人以孝治天下,母后寝疾,为人子者理当侍奉在侧,请圣人成全。”

皇帝斜睨了儿子一眼,冷哼了一声,嘴角肌肉抽动:“你只知向嫡母尽孝,朕与你生母呢?”心中冷笑,说得这般冠冕堂皇,无非是看张家手里握着北衙禁军的虎符,这才巴巴地赶去讨好张氏。

尉迟越再拜道:“儿子无能,无有两全之策,还请圣人恕罪。”

皇帝一挥袖子,寒声道:“你要去便去,元旦大朝也不必出席了。”

尉迟越仍是那副泰然自若、八风不动的模样,眉头都未皱一下:“遵命。”行礼谢恩,便即辞出。

皇帝气得砸了一只香炉两套茶碗。

尉迟越走在回廊上,身后不断传来瓷器碎裂之声,他却恍若未闻。

第85章 岁除

尉迟越回到少阳院,沈宜秋早已将车马、行装准备停当。

两人登上马车,尉迟越又吩咐黄门将未及批阅的奏疏搬上马车。

沈宜秋道:“东宫无人在这里也不好,六娘和十娘既来了,让他们多留几日吧。”

尉迟越知道他是心疼两位良娣舟车劳顿,又怜他们难得出来玩一趟,故此寻个借口让他们多留几日罢了,便点点头:“你安排便是。”

沈宜秋见他神色恹恹,知道他方才去紫云观,定然与皇帝不欢而散,当下便不再说话。

尉迟越靠在车厢壁上,疲惫地阖上眼睛。

天家父子不比寻常父子,但要说没有一点父子情分,那也是言过其实。

皇帝初登大宝那几年也曾有过数年的励精图治,尉迟越年幼时仰望父亲,便如望着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可他一年年长大,却要看着曾经仰止的高山一点点坍塌,夷为平地不算,简直要陷落成个大坑。

即便两世为人,他也无法做到心如止水。

尉迟越捏了捏眉心,拿起一封奏疏开始阅览。

沈宜秋见惯他争分夺秒、废寝忘食,也不以为怪,便即拿出一卷诗文集子,打算趁着路上无事聊以消遣。

谁知还未来得及展开,手中的书卷便被尉迟越抽了去。

男人看了她一眼,蹙了蹙眉,责怪道:“车行颠簸,伤眼睛,还容易头晕。”

沈宜秋抿了抿嘴,忍不住道:“那殿下怎么还看?”

尉迟越的眼睛仍旧盯着奏书:“孤勤于习武,不比你气血两虚。”

沈宜秋叫他的强词夺理气笑了:“伤不伤眼与气血有何干系?”

尉迟越抬起眼看她,嘴角微微扬起:“太子妃莫非是在心疼孤?”

沈宜秋佯装没听见,转过脸去看车外的景色。

尉迟越笑着将奏表收起,正色道:“孤听你的,为了小丸保重身体。”

沈宜秋又气又好笑:“殿下要为了社稷万民保重身体,妾何德何能……”

尉迟越长臂一舒,环住她的肩头:“太子妃大可不必妄自菲薄,社稷可不会心疼孤。”

沈宜秋只好告饶:“妾知错了,妾不该多嘴。”倒招出他那么多浑话来。

尉迟越最喜欢她这副羞恼又无可奈何的模样,当即将她往怀中一带。

沈宜秋栽进太子怀中,脸颊贴在他胸膛上,顿时羞惭得烧红了脸,车厢中虽只有两人,可织锦车帷之外,便是大队的随从侍卫,这般亲昵着实有失体统。

尉迟越先前在紫云观中与皇帝闹得不欢而散,本来心绪甚是不佳,眼下却松快了不少。

他知沈宜秋素来端重,也不敢过火,更怕她以为自己浮浪轻薄,只在她腮边吻了一下,便拉她卧倒下来,让她枕在自己腿上:“睡会儿。”

沈宜秋挣扎了一下,没挣过他,便从善如流地阖上了眼。

不知睡了多久,她恍惚醒来,睁开眼睛,却见尉迟越的裘衣盖在自己身上,他右手轻轻搭在她背上,左手中执了一卷奏书,正全神贯注地阅览。

察觉到她醒了,他立即将手中奏书放下,轻咳了一声道:“才走了半程,你再睡会儿。”

沈宜秋知道自己一睡他又要拿起来看,摇摇头:“妾睡醒了。”便即坐起身。

两人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不时看看窗外风景,剩下一半路程很快便走完了。

一行人在华灯初上时分抵达长安城。此时坊门早已关闭,高立的坊墙阻挡不住歌管欢笑与声声爆竹。

因皇帝将元旦大朝会改到骊山,除夜的长安城不如昔年那般热闹,可除旧迎新的气氛仍旧笼罩着整座都城。

蓬莱宫北据高岗,从这里南望,整个长安城尽收眼底。

甘露殿飞凤楼,张皇后凭栏而立,往城中望去,只见各个坊曲中的楼观寺庙灯火通明,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万千灯火映亮了夜空,令星月无光,便似天上星河落到了地上。

张皇后伫立良久,对身旁女官道:“你听得见罗城传来的爆竹声么?”

女官秦婉道:“奴婢年迈耳背,不比娘子好耳力。”

张皇后笑道:“你我同岁,怎么说得好似七老八十……”

说到一半不禁失笑:“老了老了,我们都老了。”

秦婉忙道:“娘子春秋鼎盛,只有奴婢一人老。”

张皇后笑道:“既是同岁,要老也是一起老。”

秦婉道:“不然。娘子寿比南山,奴婢福薄命短,同样的岁数,奴婢垂垂老矣,娘子算来还不过是个垂髫的小娘子呢。”

张皇后道:“你这张嘴啊……”

不禁朗声大笑起来,一旁的宫人内侍都凑趣地笑起来,笑声久久回荡,慢慢止息,如同筵席将散时稀疏的箫管。

张皇后脸上笑意渐隐,怅然道:“这会儿该饮屠苏酒了罢?”

秦婉知她说的是华清宫的岁除宴,心中恻然,佯装若无其事道:“晚来风凉,娘子早些回殿中去吧。”

张皇后笑着摇摇头,自嘲道:“老了,真是老了,人也变积粘了。”

一行说,一行下楼,眼前一晕,脚下一个踉跄,秦婉唬了一跳,忙去搀扶她:“娘子小心!”

张皇后推开她的手:“只是绊了下,哪里就要你扶了。”

甘露殿中灯火辉煌,帷幔都换成了喜气热闹的纹样,金瓶中插着红梅,窗户上贴了许多彩帛金纸剪成的花胜。

宫人内侍们生怕皇后孤凄冷清,着实下了一番功夫,卯足了劲将这甘露殿装饰得喜气洋洋。

可强撑出的热闹,非但徒劳无益,反增落寞凄凉。

筵席已经摆好,大大一张食案上摆满了金盘玉碗,海陆珍馐应有尽有,可是用膳者只有一人。

张皇后与秦婉情同姊妹,但毕竟有主仆之分,不能邀她同席。

她抬头看了眼侍立在一旁的宫人内侍,每个人的脸上都堆满喜气洋洋的笑容。

秦婉捧起酒壶,往舞凤纹金杯中注了半杯屠苏酒,澄黄酒液入杯,药味随着酒香弥漫开来。

时人有在岁除饮用屠苏酒的习俗,饮时阖家老幼齐聚一堂,按照年齿,自幼及长,一一饮过,求个添福添寿的意头。

张皇后默然片刻,端起酒杯饮了,椒的辛,柏的苦,酒的辣,一起入喉,呛得她忍不住捂着嘴咳嗽起来。

秦婉忙替她拍抚。

张皇后呛咳了一会儿,掖掖眼角的泪花,笑道:“想我当年,这样的薄酒能饮几坛子……”

话只说了一半便摇头:“又提当年勇,果真是老了。”

秦婉想说点什么宽她的心,可口舌仿佛锈住一般,什么也说不出来。

皇后执起玉箸,兴致勃勃道:“让我尝尝这珑璁餤做得如何。”

她病中本就没什么胃口,吃了一口便觉腻味,勉力吃了半块,又尝了几样,便即投箸。

她笑着对宫人和黄门们道:“你们也去用膳吧,我这里留两个人轮流伺候便是,大节下的也不必拘着,樗蒲六博局开起来,输了算我的。”

众人都道要留下侍奉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