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生后太子妃咸鱼了上一章:第 67 章
  • 重生后太子妃咸鱼了下一章:第 69 章

沈宜秋扫视了一眼众人,缓缓道:“灵州是我的故乡,我以先父先母之名起誓,与这座城池共存亡!”

庞四双膝打颤,再也忍不住,扑通一声跪倒在地。

身后的将士也都跟着放下了手中的兵刃,只听铁甲哗啦啦响成一片,顷刻之间,数百将士齐齐下拜。

沈宜秋敛衽,抚了抚裙裾,向着众将士缓缓跪下,再拜叩首。

三军将士尽皆愕然,四下里鸦雀无声。

如隔云端的当朝太子妃,在向他们叩首。

沈宜秋慢慢直起身:“谢谢诸位,替社稷,替百姓,替殿下,替我,守住灵州城。”

纤柔的声音在如水的夏夜中飘荡。

良久,将士中爆发出一声呼喊:“誓死捍卫灵州城!”

三军将士齐声高喊:“誓死捍卫灵州城!”

声音响彻云霄,犹如一道铜墙铁壁,守卫了这片从未被大河淹没的土地,守卫了数十万灵州百姓的梦乡。

尉迟越一番威逼利诱,哄着吐蕃大皇子上了自己的船,然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集结兵力,准备粮草辎重,只用了两日,便带着两千禁卫精骑、七千河西军、两千州府兵和吐蕃大皇子的五千骑兵,浩浩荡荡向灵州进发。

急行两日,吐蕃大皇子方才回过味来,燕国太子倍道兼行,火急火燎地往灵州赶,显然是没有别的援军到。

早知如此,他便不该这么爽快地答应发兵,合该拖他几日,让他不得不让步,不过这时候再后悔已经来不及了,若是这时候翻悔,恐怕那二十万朔方军和河西军就直接拐道去吐蕃了。

尉迟越在众人面前气定神闲,只要回营帐中独处,便焦躁得无以复加。

比之别人,灵州于他而言更多了一重意义——那是小丸的故乡。

他要替社稷保住灵州,也要替他的小丸保住家。

战报一封封传来,他的脸色一日比一日沉,城内守军已是强弩之末,支撑不了几日了。

而邠州援军该至未至,城中必定人心浮动,若是乱起来,后果不堪设想。

他们行军的速度超过一百五十里,已经接近极限,但他仍嫌不够快,恨不能胁下生翼飞到灵州。

四月廿三,大军距离灵州城终于只剩三日的路程。

是夜,尉迟越与兵部侍郎等人商议到深夜,回到帐中,草草洗漱一番便躺在床上。

连日行军,他的躯体已经十分疲累,可心神仍旧静不下来。

他心中隐隐有股不安,可又说不上来是为什么。

他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各种念头在他脑海中绞成了一团乱麻,也不知过了多久,他才迷迷糊糊睡过去。

梦中,他似乎又回到了上辈子死后,他正飘荡在灵堂里,看到沈宜秋跪在他棺柩前。

他隐约记得有什么事要发生,却想不起来。

就在这时,沈宜秋忽然站起身。

尉迟越心头一凛,蓦地回想起来,连忙上前阻拦:“小丸!”

然而他是个无形无迹的鬼魂,沈宜秋看不见他,也听不到他的声音。

他挡在她身前,她却径直穿过他。

尉迟越明知她听不见,还是忍不住大喊:“小丸!”

话音未落,只听“砰”一声震响,像是有人在他胸口重重捶了一下,将他的心脏击得粉碎。

他回头,视野里一片殷红。

尉迟越蓦地从床上坐起,冷汗浸透了中衣,他仍旧记得梦中那刀绞一般的痛苦,忍不住躬起身。

半晌,他才略微缓过来些,正要起身喝口茶,帐外响起侍卫的声音:“殿下,派去灵州的斥候有要事启禀。”

尉迟越擦了擦额头上的冷汗:“叫他进来。”说罢披衣起床。

片刻后,那斥候走入帐中,行了一礼,对尉迟越道:“启禀太子殿下,廿二夜里灵州守军哗变……”

尉迟越脸色一沉,他最担心的便是此事。

那斥候却接着道:“不过哗变很快就平息了。”

尉迟越心里微微一松,拿起茶杯抿了一口:“怎么回事?将来龙去脉告诉孤。”

斥候踌躇片刻,咬咬牙道:“回禀殿下,是太子妃娘娘出面止息的……”

话音未落,只听一声脆响,太子手中的茶杯掉落在地,裂成了两半。

第116章 前夜

尉迟越的视野暗了一瞬,浑身的血液仿佛停止流动,凝结成了冰,彻骨的寒意渗透他的四肢百骸。

他慢慢看向枕边的木函,里面收着分别以来沈宜秋寄给他的所有书信,一共十一封,其中有六封是在“回京”路上寄出的。

每一封书信,他都翻来复去读过无数遍,早已经烂熟于胸。

可他仍旧走到床前,颤抖着手打开木函,将叠得整整齐齐的信笺展开。

这时他才明白过来,自己连日来的不安究竟是因何缘故。

小丸听说灵州被围,令周洵带着禁军将士回救,她自己又怎会心安理得地置身事外?她的书信又怎会那般若无其事,不提灵州的战况,也不露半分忧虑?

这些信,根本就是提前写好的,只是为了安他的心。

而他竟然信了。

他竟然信了!

尉迟越不觉冷笑,仇恨啃啮着他的心,他恨自己。

侍卫见太子脸色煞白,连嘴唇都脱了色,不由唬了一跳:“殿……殿下,要不要仆去传医官?”

尉迟越摆摆手,以手掩面,静静坐了片刻,然后站起身,披上外衣,穿上铠甲,对侍卫道:“传孤的令,命两千禁军即刻拔营,只带一日粮草,辎重兵不必跟随。明天日落之前,我们要赶到灵州。余下人马以最快速度行军。”

那侍卫一愣,随即道:“遵命!”

灵州城中,太阳再一次落下。

沈宜秋站在城楼上,望着斜晖脉脉照耀悠悠的河水,满目金红,分不清是残阳还是血。

援军仍然未至,今日一战下来,城中的守军只剩下不足五百。

周洵平静地说出这个数字:“明日是最后一战。”

沈宜秋嘴唇动了动,想说什么,可发不出声音。

周洵对谢刺史道:“上回使君要以羊酒犒劳将士,周某说以待来日……”

年轻的将军轻叹了一声,露出个少见的微笑:“如今周某却要替将士们向使君讨口酒喝了。”

谢刺史点点头:“该当的,谢某这就着人去办,尽快给周将军和将士们送去营中。”

说着道了声失陪,往台阶走去。

周洵叫住他:“使君,一会儿周某叫人去府上取就是,今夜使君还是多陪陪家人吧。”

谢刺史的脚步一顿,转过身,嘴唇哆嗦了一下,最终什么也没说,只是遥遥地向他作了个揖。

当夜,谢刺史还是亲自带着家仆,将羊群和几车美酒送到军营。

不多时,军营中便升起了堆堆篝火,四处弥漫着炙羊的香气和醇酒的芬芳。

沈宜秋、周洵、谢刺史、邵泽与牛二等人围坐在火堆边,架在火上的烤羊滋滋冒着油,油滴落到火中,火苗便往上一窜。

周洵从腰间拔出匕首,往羊腿上一戳,再拔出来,带出一股血水,他不满地挑挑眉:“怎么还没熟?是不是火太小了?”

谢刺史“呵呵”笑起来,他生着张微胖的圆脸,笑起来越发像个和气的长辈,站起身,将烤架翻了一面:“周将军莫心焦,急火炙烤是不成的,外头焦了里头还没熟。”

周洵嗯了一声,便用那匕首撬开酒坛的封泥。

沈宜秋把酒碗分好,六个人,七只碗。

周洵抱起酒坛,将澄清的酒液注入碗中。

沈宜秋端起一只碗,将酒液洒在土中:“仅以杯酒,奠亡灵。”

众人端起酒碗,默默将满碗酒一饮而尽。

周洵赞道:“乌程若下,偏了使君的好酒。”

谢刺史笑道:“周将军见外了,好酒当酬壮士,喝到老夫肚子里却是暴殄天物。”

说罢他又替众人斟了一碗酒,端起酒碗,想说点什么,可平日出口成章的三甲进士,此时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松龄鹤寿”、“长乐无极”这些吉祥话此时说都不合适了。

沈宜秋道:“敬谢使君。”

谢刺史连声道惭愧。

周洵也道:“使君忠君爱民,襟怀宽广,令周某感佩。”

众人纷纷向他祝酒,谢刺史几乎有些无地自容:“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本是谢某分内事。”说罢仰头将酒一饮而尽。

又满上一碗,对众人道:“诸位义薄云天,援救灵州,谢某无以为报,唯有满饮此杯。”

这时羊肉终于炙熟了,周洵用匕首割下羊腿肉分到众人盘中,肉皮烤得金黄,里面却鲜嫩无比,咬一口便是满嘴肉汁,众人都啧啧称赞。

到了这个时候,恐惧和不安反而淡了。

远处有人吹起筚篥,打起羯鼓,有人随着鼓点起舞,越来越多的将士加入他们的行列。

有个年轻的士兵是胡旋舞的好手,舞得兴起,忽然一跃而起,在半空中打了个旋,越到火堆的另一边,引来阵阵喝彩。有人效仿他,谁知没学成,脚踩在火堆里,烫得跳脚,引得众将士笑作一团。

沈宜秋看了好一会儿,站起身道:“诸位尽兴,我去城墙上走走。”

邵泽放下手中啃了一半的羊肋骨道;“我随娘娘同去。”

沈宜秋摇摇头:“不必,表兄慢用。”

牛二郎道:“仆吃完了,仆随娘娘去。”

沈宜秋劝不止,只得由他跟来。

两人一前一后骑着马,慢慢踱到城墙下,下了马,登上城墙。

沈宜秋靠在阑干上,静静望着贺兰山的方向。

牛二郎听其他侍卫说,太子妃的父母就葬在贺兰山的山脚下。

他默默立在她身后三步远的地方,不敢乱说话。

半晌,他看见太子妃的背影轻轻颤抖,肩头耸动,显是在无声地哭泣。

牛二郎有些手足无措,踟蹰了一会儿,还是走近了一步,小心翼翼道:“娘娘没事吧?”

沈宜秋摇了摇头。

牛二郎又走近一步,挠了挠后脑勺:“娘娘,夜里风凉,仆护送娘娘回府歇息吧?”

沈宜秋转过脸道:“无事。”

她脸上的泪已经拭去了,但声音瓮声瓮气的,显是哭过。

牛二郎这才发现,这个他奉若神明的太子妃,其实也才十五六岁,还是个小娘子,与他的三娘差不多大。

大难临头怎么会不害怕呢?

他在衣摆上擦了擦手心里的汗,结结巴巴道:“娘娘莫着急,说不得……说不得明日一早援军就到了呢?”

沈宜秋扯了扯嘴角,点点头,沉默了一会儿,又道:“牛大叔,我对不住你们。”

牛二郎唬了一跳,几乎要跪下来:“娘……娘娘折煞牛二了……仆一个下贱人,怎么当得起……”

沈宜秋摇摇头:“还有周将军和他麾下的将士,是我把你们拖来的……”

若说灵州将士拼死守城是职责所在,那些禁卫军将士却是因为她才葬送了性命。

她还把舅父舅母唯一的儿子带到了灵州。

沈宜秋忍不住掩面低泣起来,然后慢慢蹲下来,抱着膝,啜泣慢慢变成嚎啕。

牛二郎觉得她好像要把心肺一起哭出来,急得不知如何是好,嘴里不住喃喃:“莫哭,莫哭……没事的,定会没事的……”

他的三娘小时候爱哭,他口笨嘴拙,不知道怎么哄,就只会说莫哭。

想起惨死的女儿和远在庆州的老妻,他的眼眶也红了起来。

沈宜秋的哭声慢慢微弱,直到完全停止。

她吸了吸鼻子,慢慢站起身:“我们回去吧。”

回到刺史府,她回到院中,简单洗漱一番,换上寝衣。

她屏退了刺史府的婢女,坐到案前研墨。

砚池中的墨很快浓稠起来。

她取了张信笺,拈起斑竹笔管,蘸饱墨,开始给亲故们写信。

明日若是城破,这些书信说不定也会毁去,大抵寄不到亲友的手上,不过图个心安罢了。

第一封写给舅父舅母,满纸的惭愧与歉疚。

他们视她为亲女,自她失怙,他们便是她唯一真正德亲人,四岁以后,只有嘉会坊的小院子可称家。可她却将他们唯一的儿子带到灵州,将他置于九死一生的险境。

第二封写给表姊邵芸,祝她一世平安喜乐,无忧无虑。

可惜她信中时常提到的那位小郎君,她或许无缘得见了。

她一直不曾向人吐露过,其实表姊的性子最像她故去的阿娘,每每看见她,她便想起她那一生洒脱自在,不为世俗羁绊的母亲。

第三封写给张皇后,谢她知遇之恩,亦祝她身体康健。

她虽不知,他们却是做了两世的姑媳,只可惜这一世还未来得及深交,便要离别。

她还未来得及将长安到灵州一路上的风光画成画卷送给她,如今恐怕不能够了。

第四封写给两位良娣,她答应过要赶在六娘生辰前回长安,与他们泛舟湖上,钓鱼捉虾吃船菜,可惜早早备好了有灶的船,她却要爽约了。

还有十娘,不知又和了什么新香?她不在东宫这段时日,藏书楼中的古谱可曾练熟?她最懊悔的便是临行前未能好好话别。

第五封信给素娥、湘娥,第六封给李嬷嬷……

第七封,给尉迟越。

沈宜秋将信笺展平,蘸饱了墨,笔尖悬于纸上,却一时间不知该写什么。

一滴墨落下来,像泪滴一样洇开。

她搁下笔,又抽了一张纸展平,对着空白的信笺发了会儿怔,几次提起笔又搁下,砚池中的墨干了,她加了几滴水研开,不一会儿却又干了。

不知反复多少回,她看了一眼更漏,竟然对着空纸坐了一个多时辰。

她犹豫再三,终于还是提起笔,似乎有很多话,可又不知从何说起,又似乎说什么都是多余。

妾再拜,郎君足下:伏惟努力加餐,勿念。

她想再加两句,却不知还能说什么,终是轻轻叹了一口气,将所有书信叠好,放进木函中,用蜡封好。

他们两世夫妻,却似乎总是差点缘分。第一世纠缠十二年,做了半生怨耦,这回开端似乎好些,可惜看不到终局了。

若是有来世……她忍不住想。

转念一想,此生却已是来世了。

第117章 城破

这一夜,灵州城里千门万户,不知多少人难以入眠。

沈宜秋熄了灯烛躺在床上,望着黑黢黢的帐顶,只盼着夜长一点,再长一点。

然而视野还是一点一点亮起,先是依稀能分辨轮廓,接着是帐幔上的折纸桃花,再接着是纱帐的青色。

她从枕下摸出尉迟越用一块于阗白玉佩换来的小胡刀,紧紧握住。

太阳还是如常升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