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生后太子妃咸鱼了上一章:第 80 章
  • 重生后太子妃咸鱼了下一章:第 82 章

不知是不是方出浴的缘故,他的薄唇特别鲜润,双眸像洗过一般干净,可又蒙着层水汽。

沈宜秋只瞥了一眼便不敢再看,赶紧把目光从他身上扒拉下来,深恨自己叫美色冲昏了头脑。

尉迟越将她这想看不敢看的情态看在眼里,嘴角一挑,便即向她俯下身去。

沈宜秋清醒了些:“陶奉御说过还要调养半年才能成孕……”

“我知道,”尉迟越一边说,双唇一边蹭到她耳垂上,声音喑哑,“今夜我单伺候你……”

……

小半个时辰后,沈宜秋瘫软在床上,用浑身上下仅剩的一丝力气拉住衾被捂住自己的脸。

尉迟越隔着被子抱住她,晃来晃去,语气中的得意简直要溢出来:“小丸,别害臊了,有些人是会如此的……”

沈宜秋呜咽了一声。

尉迟越又道:“你躺着别动,我把你抱到榻上,叫宫人把被褥换了便是。”

沈宜秋闻言,立即从被子里伸出一条胳膊拽住他:“别,我自己换……”叫宫人看见床上的情形,她往后都不必见人了。

尉迟越无可奈何:“你躺着歇歇,我去换吧。”

顿了顿道:“别担心,换下来的我投入浴池里,谁也看不出痕迹。”

沈宜秋又呜咽了一声:“你别说了……”

尉迟越摸了摸被子,摸到她的头,凑近她耳边道:“左右要换,不如再来一回?”

沈宜秋瓮声瓮气地道:“尉迟越!”

太子像是偷吃了饴糖的孩童,乐不可支:“不逗你了。”再逗下去说不定就没下回了。

太子殿下哪里做过这些事,铺的被褥一点也不平整,好在沈宜秋折腾得有气无力,将就着睡了一晚。

太子妃舒坦了,舍己为人的刘玉珏不上不下,免不得又去沐浴了一回。

翌日破晓,太子神清气爽地醒过来,第一件事便是叫来贾八,悄悄吩咐道:“你去平康坊找玉璜,替孤带百两金给他,就说是刘玉珏所赠,别叫旁人知晓。”

太子殿下向来抠门,贾八还从未见过他这般大手笔,又是赏一个小倌,不禁有些惶恐。

尉迟越瞪了他一眼:“敢瞎想,同你阿兄一起去扫茅厕!”

贾八道:“可……可是,他若问起殿下何故赏他,仆该怎么说?”

尉迟越抚了抚下颌,微露赧色:“饮水思源。”

第135章 治病

沈宜秋醒转过来,忆起昨夜的事,仍旧有些头晕目眩,不觉红了脸,她不是未经人事的少女,但上辈子光顾着忍痛,实在称不上什么欢愉,敦伦敦伦,敦的便是一个“伦”。

然而昨夜太子一反常态,像疯了一样,将“伦”抛到了九霄云外,她也差点疯了,礼义廉耻都忘得一干二净,只知道浑浑噩噩地随着他的节奏沉沉浮浮。

尉迟越的那些举动不止难以启齿,单是想一想都让她面红耳赤,恨不得挖个地洞将自己埋起来。

哪里是敦伦,分明是敦不伦。

沈宜秋的思绪成了一团乱麻,然而她没有闲暇去理清,一只修长好看的手撩开了帐幔。

她一见那只手,不免又想起这只手做下的事,头脑中轰地一下炸了。

穿戴整齐的尉迟越站在床边,撩开帷幔,便看见沈宜秋红着脸坐在床上发怔,凌乱的长发委了满枕,在想什么显而易见。

尉迟越喉结动了动,俯身扣住她的后脑勺,在她唇上吻了一下,本来想的只是轻轻一啄,可甫一触到她的双唇,他立即改了主意。

他一手托住她的腰,一手顺着她的肩头和手臂摸索到她的手,与她十指紧扣。

沈宜秋不自觉地仰起脸,有些喘不过气来,在他偶尔抽离的间隙呢喃道:“我还没洗漱……”

尉迟越轻嗤了一声。

沈宜秋立即领会了这声轻笑中的涵义,想起昨晚的荒唐事,双颊烫得要烧起来,连带耳朵和脖子根也变得通红。

他们今日要带那胡僧去蓬莱宫替张皇后诊治,太子不敢太过火,不多时便松开了沈宜秋。

……

不一会儿,沈宜秋梳洗停当,匆匆用了点羹汤点心,便与尉迟越一同登上马车,前往蓬莱宫。

两人早已商量好了,暂且不将那胡僧治好祁十二的事明说,只当是太子的人寻访来的,免得生出期许来,治不好却又大失所望。

那胡僧非但脾性古怪,生得也是其貌不扬,眇了一目不说,剩下一只眼睛黄不黄绿不绿,猫眼似的,嘴上生着几根稀稀拉拉的黄胡须,长得过分的下颌往上挑,乍一看像只重台履,红鼻尖却往下钩,鼻尖多出一坨,好似赘瘤。

形容丑陋便罢了,入宫觐见也不愿换上太子准备的僧伽服,仍旧穿着自己那袭破破烂烂看不出颜色的僧衣。

尉迟越和沈宜秋见多了所谓的高人和隐士,大多行止不羁、状似癫狂,不过是彰显卓尔不群,以此自高身价。

故此他们一眼便看出这胡僧并非惺惺作态,他走在金碧辉煌的大殿中便如闲庭信步,是真的不将富贵权势看在眼里。

到得甘露殿,张皇后听儿子说明了来意,并未放在心上。

她的病根是如何落下的,她自己一清二楚,知道尉迟越四处寻访名医不过是白费功夫,不过儿子要尽孝,她不好拂了他的意,不管他从哪里找来什么奇形怪状的名医高人,她来者不拒便是了。

尉迟越生怕一会儿那胡僧惹恼了嫡母,预先对她道:“这位高僧是化外之人,不拘礼俗,若有冒犯之处,还请母后海涵。”

张皇后点点头,便即宣那胡僧入殿觐见。

胡僧泰然自若地走进殿中,也不向皇后行礼,只是目不转睛地盯着她的脸看。

饶是张皇后见多识广,见到那胡僧的衣着和形容也不免有些吃惊。

那胡僧的大燕官话倒是说得不错,将张皇后的症状、得病的因由、医官的诊断、所服的药方都细细问了一遍,又将她的指甲、舌苔、眼白等各处都查看了一遍,末了皱着眉摇摇头。

张皇后本来也没抱什么希望,也谈不上失望,笑着对儿子媳妇说:“早说这是陈年旧疾,跟了我多少年了,半截身子入土的人,治不治的都一样……”

尉迟越和沈宜秋对那胡僧寄予厚望,见他摇头,心便往下一坠,他们活过一世,都知道张皇后早逝,时间所剩无几,若是连这样高明的医者都治不好,恐怕是难有转机了。

两人正失落,那胡僧却道:“若是二十年前遇到贫僧,立即施救,倒是都能保下,如今根深蒂固,完全拔除是不必想了……”

太子和太子妃听他这话似乎有余地,不由喜出望外。

张皇后却是眸色一黯,侍立一旁的女官秦婉亦是瞳孔一缩。

皇后不慎服下毒物,娩下一个成形的男胎并且落下病根,便是二十年前的事。

那胡僧语焉不详,却隐隐绰绰指着二十年前那桩事,若非张皇后知道当年的知情者全都被皇帝灭了口,那毒物的来源也查得一清二楚,她简直要怀疑这胡僧也参与了当年的事。

那些宫廷秘辛他无由得知,能看出她的病因,还能估算出她中毒的时间,可见他的医术确实出神入化。

尉迟越对那胡僧道:“若阿师能缓解一二,孤亦感激不尽。”

胡僧用独眼盯着皇后看了片刻:“这位檀越至多剩下三四年寿数,贫僧竭尽全力也只能再延六七年。”

秦婉大惊失色,虽然她也知道张皇后的身子每况愈下,可那胡僧说当朝皇后只剩三四年好活,岂非大逆不道?

然而尉迟越和沈宜秋都是经历过一世的人,上辈子张皇后的确如那胡僧所言,只撑了三年。

本来尉迟越还有一丝狐疑,如今也打消了,对那胡僧深施一礼:“无论如何,请阿师尽力而为,孤感激不尽。”

这胡僧替人诊治,一向是先诊视,看能不能治,若是不能治便作罢,若是能治再谈代价,算得童叟无欺。

尉迟越一早便与他说定,若是能治,这代价便由他来偿付。

一国太子躬身行礼,那胡僧却连眉头都未动一下,没有半分诚惶诚恐或是受宠若惊,心安理得地受了,然后摆摆手:“感激就不必了,若是檀越要治,便来谈价吧。”

尉迟越道:“阿师尽管说。”

那胡僧将手伸进衣襟里,扪了只虱子,又往秃脑门上抓挠了两把:“只能延数年寿命,这要价倒也不能太高……贫僧最近合一剂药,缺了一碗孝子血,不知檀越舍不舍得。”

尉迟越还未作答,张皇后“腾”地站起身:“将这胡言乱语的妖僧赶出去!”

又对儿子道:“三郎,你怎么也叫这些神神叨叨的人蒙骗了?”

尉迟越忙请罪:“母后息怒。”

张皇后道:“你贵为储君,当为社稷保重身体,不可听信妖言,伤及自身。且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虽未生你,却承你唤一声‘母后’,你若自伤,便是不孝。”

尉迟越恭顺道:“儿子一时失察,谨遵母后教诲。”

那胡僧饶有兴味地看着,一点也不心急,时不时扪只虱子玩,发出“吧嗒”一声轻响。

张皇后仍旧未消气,尉迟越忙命黄门将那胡僧带下去。

他受嫡母教养多年,还是第一次见她发这么大的火。

他与沈宜秋两人好言安抚了半日,反复保证不会听信这妖僧的妖言,张皇后方才慢慢平静下来。

张皇后身子本来就虚弱,发了一通火,便觉疲累不堪,叫宫人扶她躺下。

尉迟越和沈宜秋侍奉她喝了汤药,又在床边陪了一会儿,这才起身告退。

回到东宫,尉迟越方才叫人将那胡僧带到跟前,对他道:“阿师别见怪,不知母后的病如何治?是服药还是行针?”

胡僧以为方才太子一番做作,不过是在嫡母跟前装个样子,博个“孝子”的贤名,这样的人他见得多了,不想太子又召他来问话,倒是始料未及。

他想了想答道:“服药即可,贫僧写个药方与你,都是寻常药物,并不难得。”

尉迟越当即颔首:“好,阿师何时取血?”

胡僧道:“随檀越之便,收了诊金,贫僧便写方子。”

尉迟越便即命黄门去请医官,准备伤药、纱布和洁净的匕首。

一切准备停当,那胡僧从背囊中掏出个化缘用的小陶钵。

沈宜秋本来还想在碗上做做文章,一见胡僧手里的陶钵,脸便是一白,便即阻止道:“殿下不久前还受了伤失了不少血,还未将养好……”

尉迟越一笑:“早知有用,当日就该拿个碗接着。”边说边从托盘上取了在火上烧过的匕首。

沈宜秋听他还有闲心说笑,气得瞪了他一眼。

尉迟越知道她这是心疼自己,心头一暖,柔声道:“别担心,你转过头去别看。”

沈宜秋压根不肯理睬他,对那胡僧道:“皇后娘娘亦是我母后……”

尉迟越一横眉,冷声道:“休要胡言!”

胡僧哈哈大笑,来回打量两人:“有趣,有趣。”

半晌方才道:“你和他有你和他的因果,此事却不是你们之间的事,不是旁人能替的。”

沈宜秋还想说什么,尉迟越轻斥了一声“胡闹”,便毫不犹豫地向自己左臂上割了一刀。

鲜血如注,淌到那口脏兮兮的陶钵里,沈宜秋的眼前顿时模糊成一片。

那胡僧满面红光,时而大笑,时而快速说着他们听不懂的胡语。

血注了半钵,那胡僧忽然眯缝起独眼,探头往钵里瞧了一眼:“够了够了。”

尉迟越有些诧异,这分明还只有半碗。

医官忙上前替他止血、敷药、包扎伤口。

那胡僧却郑重地捧起碗,一脸如获至宝的模样,然后走出殿外,翻着一只独眼,朝着天空拜了数拜,嘴里念念有词。

接着,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那胡僧突然将半碗宝贵的“孝子血”泼在了庭院中的青砖地上,殷红的血顿时流了满地。

第136章 信任

所有人都大惊失色,沈宜秋算得处变不惊,也变了脸色。

她一早听说那胡僧喜欢折腾人,自以为做好了准备,便是他敢要太子一碗血,她也并未感到惊骇。

什么孝子血入药这种鬼话,她一开始便不信,孝不孝顺不都一样是人血?

便如他要富商散尽家财,要为宦者辞官,不过是变着法子作弄人罢了。

但她还是低估了此人折磨人心的手段。

虽说太子一样是流半碗血,可他若是装模作样拿去和药,心里多少还好受些,可他却当面直接泼在地上,任谁也受不了。

随着他那轻轻的一泼,沈宜秋身体里的血仿佛都停止了流动,身子不由自主地一晃。

幸好一个宫人眼明手快地扶住她。

那小宫人叫沈宜秋的脸色唬了一跳,放血的是太子,可太子妃的脸色却比太子还苍白,连嘴唇都脱了色。

在场诸人中,只有太子眉头也未动一下,只对目瞪口呆的医官道:“有劳药藏郎继续包扎。”

一众侍卫中,贾七反应最快,当即抽出刀架在胡僧的脖子上,横眉立目道:“你分明说是取血和药,却为何将殿下的血随意泼洒?”

那胡僧脸上看不出丝毫惊惶,反而惬意地打了个呵欠,眯缝着眼道:“贫僧一时又改了主意,不要这血入药了。”

说罢便用那黄不黄绿不绿的独目打量太子。

尉迟越道:“贾七,不得无礼。”

顿了顿又道:“既已给了阿师,自由阿师作主,只望阿师信守诺言,为皇后医治。”

胡僧笑逐颜开:“好说,好说。”

尉迟越便命黄门将预备好的笔墨纸砚呈上。

那胡僧倒也爽快,提起笔便写,不一会儿便写了二十多味药。

尉迟越打眼一瞧,的确都是寻常药材。

他有些起疑,张皇后罹患重症,仅凭这些随便哪家药铺都能买到的药材,真能治好么?

不过疑人不用,横竖他那半碗血是收不回来的,但凡有一线希望,也要尽力试一试。

药藏郎替太子包扎好了伤口,凑上去看那胡僧写的药方,不由皱起眉,一脸欲言又止。

尉迟越看在眼里,命人将那胡僧带去客馆歇息,待他走后,方才问药藏郎:“这药方可有不妥?”

药藏郎斟酌着道:“回禀殿下,倒不能说不妥,只是这药方没有道理,像是不通医理之人随意凑在一处……”

尉迟越目光动了动:“若是服用,对身体可有妨害?”

药藏郎捻着须道:“这倒是不会。”

尉迟越颔首:“孤明白了。”

药藏郎又道:“殿下失了这么多血,这几日需好好静养,伤口也别沾水,仆写个温补的方子。”

尉迟越道了声“有劳”,这时才后知后觉地感到头晕目眩,胳膊上的伤口也痛起来。

他抬眼看向沈宜秋,恰好对上她的视线,只见她面无血色,紧抿着嘴唇,眼中尽是担忧。

仿佛有一缕轻风吹进他的心坎里,那点不适和疼痛顿时无足轻重了。

他站起身,沈宜秋默不作声地走过来。

太子身边的小黄门本要去搀扶,见太子妃上前,便识趣地让开。

沈宜秋扶住他没受伤的那条胳膊:“妾扶殿下回去歇息。”

尉迟越感到她的身体在轻轻颤抖,他在她胳膊上轻轻捏了一下:“别担心,无碍的。”

沈宜秋乜了他一眼,只见他额头上冒了虚汗,脸上毫无血色,哪里像是无碍的样子。

尉迟越嘱咐在场之人切勿将今日所见之事泄露出去,便与沈宜秋一起坐着辇车回了承恩殿。

一回殿中,他便让黄门立即去请陶奉御,将那胡僧写的药方给他查看。

陶奉御却比那年轻的药藏郎谨慎许多,将那药方钻研了许久,又皱着眉沉思半晌,捋了捋白须道:“这药方初看似不符医理,但细看,又似乎自成一体,方中有延胡索、阿魏、婆罗门参等胡药,内中医理似源出西域,可是出自异域医者之手?”

尉迟越并未将胡僧之事告诉陶奉御,生怕他有先入为主的偏见,眼下听他如此说,不由一喜,颔首道:“陶奉御好眼力,确是得自胡医。不知此药母后能否服用?”

皇后的病一向是陶奉御在治,每隔几日他便去甘露宫请一次脉,对张皇后的病情了如指掌,立时明白过来,太子这是不死心,又从哪里延请了名医来。

尚药局很多医官对胡医嗤之以鼻,陶奉御倒是没那么狭隘,在他看来,只要能治病救人,有疗效,正统与否无关紧要。

他已经束手无策,若是有能人异士能将张皇后医好,倒是功德一件。

他回想了一遍张皇后的脉案,又将那方子上的药逐一检视了一遍,点点头道:“此方即便无效,也不会妨害娘娘。”

尉迟越道:“那便有劳奉御,下回去甘露宫请脉时将此方写给母后。”

陶奉御一惊:“老朽不敢居功。”

尉迟越道:“母后最相信陶奉御,此方若出自奉御之手,定然事半功倍。胡医之事,有劳奉御守口如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