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明玉对林氏怒道:“太太要认高家姑娘的事你既知道,为什么不劝太太?太太便不听,你为什么不回爹爹?如今倒要姑爷说出来,丢脸都丢到亲家那里去了!”

林氏忙站起来,低着头不敢回话。

郑明珠眼尖,见郑明玉与陈颐安交换了一个眼色,陈颐安便起身笑道:“都是小弟的不是,大舅兄请息怒吧,不过是些小事,自己一家人,说过了便算了。”

郑明玉道:“妹弟虽这样说,我是不依的,妹妹嫁过去不到两年,太太就赶着送二房去给妹弟,这是什么意思?叫亲家太太怎么想?妹妹在夫家怎么立足?”

陈颐安忙笑道:“大舅兄言重了,明珠孝敬母亲,疼爱妹妹弟弟们,一家子都说她好,我们两个也还和睦,大舅兄不必担心。”

郑瑾沉着脸听了半晌,此时一拍桌子:“都给我住口!”

朱氏吓的一抖,脸色惨白,郑明玉郑明珠连同陈颐安都赶紧站了起来,郑瑾知道郑明玉与朱氏一向不睦,但郑明珠却十分亲近敬重朱氏,就是因为这样,他才一向认为是郑明玉故意挑剔继母,只不过郑明玉既是公主独子,又是长子,且性情酷肖郑瑾,在郑瑾心中样样都好,十分倚重,是以虽说有些不满,却也没当回事。

此时他心中也难免疑惑起来。

郑瑾便问郑明珠:“珠儿,你来说,到底怎么回事?”

朱氏心中升起一丝希望,郑明珠的性情她知道,也从来没把她当对手,一直都觉得郑明珠不过是受陈颐安的挑唆,才与以往有些不同的。

此时朱氏见郑瑾问郑明珠,忙说:“珠儿你按实说罢,我可是一片心为了你啊。”

郑明珠愕然,这朱氏到底是对郑明珠多有信心,才会认为郑明珠在这个时候还会维护她?那天她的表现难道还不够明显?

郑明珠沉默了一下,这才一五一十的把那天的事说出来,什么表舅舅表妹,什么二房,她说:“女儿与相公虽说是年轻夫妻,却是一贯和睦,虽有姨娘不守规矩,婆婆也亲自处置了,女儿无意为相公纳妾,更何况是这样一位表妹,请爹爹明鉴。”

郑瑾道:“什么表妹!你哪里来这样的表妹!既有这样的事,你为什么不立时来告诉我?”

朱氏登时脸色青白,几乎摇摇欲坠。

郑明珠沉默半晌,终于流泪道:“女儿…女儿以为这也是爹爹的意思。”

这才真的是最重的一击!

直击到郑瑾的心上,他虎目泛红,手掌握拳,微微颤抖,好一会儿,郑瑾才长叹一口气,对陈颐安道:“姑爷这样护着珠儿,我把珠儿交给你也就放心了。”

他虽不大理后宅琐事,又信任朱氏以致耳根子软,却不是个笨的,今天陈颐安来做的这一全套把戏,郑瑾此时已经十分明白了。

陈颐安心照不宣,躬身道:“岳父言重了,明珠是我的妻子,我自当爱护她。”

郑瑾点点头,看一眼朱氏,见她楚楚可怜的站在身前,又看一眼自己高大英俊的大儿子,便说:“林氏进门也三年了,一向稳重周全,你太太这些年来一直操持家务,如今也该享享清福才是,从明日起,家里的事就由林氏来主持吧。”

68姨妈来了

朱氏一震,不可置信的看向郑瑾:“老爷…”

她不过是背着郑瑾给郑明珠送了一次二房,认了一个表侄女,这追究起来不过是处事欠妥罢了,怎么就把管家这样的事全夺了?

朱氏不由道:“老爷,媳妇虽好,到底年轻,家里亲戚还认不全呢,这就要她掌事,只怕闹出笑话来,不如我慢慢教她才好。”

郑瑾冷冷的道:“有些亲戚,不认也罢。”

他看向林氏:“玉儿已经封了世子,今后这国公府迟早也是你们来当家,如今交给你也是应该的,家里大小事也罢了,门户要清净,不能让人看笑话。”

郑明珠看林氏一脸平静,并不推辞,只是道:“爹爹吩咐,媳妇知道了。”

果然还是脸面最为要紧!

郑瑾用这种方式来给女儿儿子交代,林氏不推辞,便是答应了这个条件。

郑明珠在心中吁了一口气,至少多少还了一点林氏的情分。

其实真正追究起来,朱氏这两件事在后宅中并不算大事,也不过是报生母之恩以至于处事失措而已,郑瑾这样处置,是因为觉得郑明珠受了委屈。

虽然他无意中当了许多年的后爹,但在他的心中,分量最重的还是郑明玉和郑明珠。

郑明珠想通了这一点,眼泪一直就忍不住。

上了回家的马车还在流泪,陈颐安奇道:“你这是怎么了,怎么还在哭?我还以为你先前是硬挤的呢。”

郑明珠哽咽难言,哪有空理他。

她想到的是自己的亲爹,虽然唐家爹爹和郑瑾的作为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但对她的爱却都是一样的,他们都爱她。

直到回了甘兰院,郑明珠才终于擦干了眼泪,丫鬟们见大爷急匆匆的拉了少夫人出去,半天之后少夫人竟哭着回来,都吓坏了,一声儿不敢出,珊瑚和翡翠只轻手轻脚的给郑明珠换衣服,又端了大铜盆洗脸,墨烟也忙着伺候陈颐安换衣服,天气已经渐渐热起来,郑明珠换了件月白色竹叶薄缎衽衫,陈颐安瞧她眼睛有点肿,粉光融融,又吩咐丫鬟:“拿冷帕子来给你少夫人敷一敷眼睛。”

又对郑明珠笑道:“你瞧你这样子,她们还以为是我欺负你了呢。”

郑明珠低头不语。

陈颐安又劝道:“岳父还是疼你的,大舅兄更是一向念着你,你哭一场也就罢了,别生分了才是。”

郑明珠点点头,这才问他:“你和哥哥早说过了?”

怪不得早上火急火燎的拖着她回去,想必是太子的旨意就快到了,他要赶着旨意之前去,才能算‘禀报’,也才能达到他的目的。

不然,人都送去了,他还能去找什么由头?

陈颐安笑道:“自是没有,我再不省事也不至于去跟大舅兄说要给岳父送两个女人。”

郑明珠不大信:“真的?我先前就看你们两个眉来眼去的,一唱一和,说的头头是道,真没先商量过?”

陈颐安叫屈:“真没有,你就这样不信我?多少大事还没来得及商量呢,这样小事,有什么可商量的,随手办了,谁还不明白么?”

郑明珠无语,好吧,算你们雄韬伟业,她还有一个疑问:“你当着太太的面给自己的岳父送人,就不怕别人议论?妨碍清名?”

这种做法,多少有点议论吧?女婿倒管了老丈人的房里事。

陈颐安冷笑道:“她敢管我房里的事,我就敢管她府里的事!她没办到的事,我却办得到!”

他见郑明珠有些忧虑,便笑着在她脸上捏了一把:“你太太那样精明,难道你想得到的,她还想不到?外头若是有一丝议论,那一日的事自然也照样传出去,又不是我做在前面,前头的事真说出来,真议论的,还是你太太,只是岳父未免有些受牵连。”

郑明珠点点头,真传出去,朱氏一个对继女“不慈”的议论跑不了,但郑瑾自然也会没面子,不到必要,当然不要传出去才好。

又歇了一阵子,待郑明珠不大看得出脸上哭过的痕迹了,才又重新换了件雪荷色金丝折枝莲花交领长袄,梳了妆,描眉擦粉,遮了微肿的眼睛,抹上胭脂,与陈颐安一起去荣安堂伺候午饭。

桌子中间摆着一大钵热腾腾的虫草炖鸽子,陈夫人的午饭按例是六个菜两个汤两个点心,今天大约是因着陈颐安和郑明珠都过来吃饭,又加了些菜,摆满了一桌子。

吃了饭,喝茶的时候,小姐们都过来了。

陈颐安却说有事要出门,陈夫人道:“才刚回来,又有什么事呢?”

陈颐安笑道:“先前紧着回来办事,有两件要紧的事搁着没议,我去看看,用不了多久就回来。”

说着就走了。

不一会儿,就有丫鬟进来回:“三姨太太的轿子已经进二门了。”

洪妈妈忙走出去,不一会儿,丫鬟们打起帘子,一叠声的报:“三姨太太来了。”一阵脚步声,洪妈妈引着几个人绕过多宝阁,走了进来。

郑明珠和小姐们都站了起来。

郑明珠看过去,最前头的那位穿一件灰蓝色锦缎通袖袄,五官虽可见有点与陈夫人相似的秀美,却是皮肤粗糙黝黑,两边脸颊都带一团红,一看便是饱经风霜的样子。

这位自然就是卫姨妈了。

她的身后跟着一男一女,男孩子约有十七八岁的样子,虽说一样粗糙黝黑的样子,到底是男孩子,倒显得颇有点男儿气,而且身形挺拔,落落大方,并不显畏缩。

那个女孩儿,十二三岁模样,手大脚大,长的壮实的很,圆滚滚的身子,走进来的时候,一步一步都走的很敦实,和郑明珠身边这些娇滴滴的妹妹,简直是鲜明的对比。

卫姨妈见着陈夫人,还没说话,眼泪就流了出来,连忙福身行礼:“大姐姐…”

陈夫人连忙亲手扶住她,眼圈发红:“妹妹总算来了,我盼了好几天了。”

卫姨妈又忙叫自己的儿子女儿给陈夫人磕头:“这是大儿子江俊,十八了,小时候大姐姐倒是见过他一次,这是江月,大姐姐也是第一次见吧。”

卫江俊手脚利落的磕了头,卫江月却显得很笨拙,扎手扎脚的,陈夫人忙叫起来,丫鬟奉上早准备好的表礼,卫江俊是几匹缎子,衣服鞋袜,卫江月是一副赤金的头面。

陈夫人又叫自己的儿媳妇和女儿们给卫姨妈见礼,和卫家兄妹见礼,卫姨妈一个个拉着手看,不住口的夸:“都是花儿一样的姑娘们,大姐姐好福气。”

陈夫人说:“淘气的很,还有她们的几个兄弟,回头再见吧。”

郑明珠是表嫂,自然也备了表礼给卫家兄妹,还有两匹刚送来预备夏季做衣服的细葛布,是单孝敬卫姨妈的,卫姨妈没料到,连忙笑道:“这如何使得,你是外甥媳妇,该我给你才对。”

郑明珠抿嘴笑道:“姨妈要赏我,我自然不会推辞,我孝敬姨妈难道就使不得?我得了这料子,原也是挨着长辈们孝敬过去的,姨妈既来了,就一齐带回去了,还省的我打发人跑腿呢。”

卫姨妈这才收下。

她冷眼看了,卫姨妈虽然如今早比不得陈夫人了,可是也尽量不想失礼,给小姐们连她备的表礼也很厚,虽不是什么稀罕东西,不过是南京的一些特产,江南特色的绸缎瓷器,却也看得出准备的颇为用心。

并不是那等眼皮子浅的人。

郑明珠在心中就对这位命运多蹇的姨母印象不错。

两边都见了礼了,这才都坐下来说话,无非说些多年不见的情形,因卫姨妈情形不同,陈夫人自然不欲往深了说,只是宽慰的话说了些,便说起今后的事来。

卫姨妈倒是爽朗不计,听陈夫人问起今后,便笑道:“还能有什么事呢,这次我跟着俊哥儿上帝都来,虽说是不放心他一个人在这边没人照料,最要紧的还是想替他相个媳妇。”

又一眼看到旁边坐着的众位小姐,知道不好在她们跟前说这些,便不再说下去,只是说:“不过也急不来,倒是能多与大姐姐亲近些日子,却是难得。”

陈夫人便笑道:“既如此,你们便住我这里吧,到底便宜些,在外头置房子虽说不难,只又要现买人,你们初来乍到,又怕买到不干净的人牙子那里出来的,不知根知底的如何使得。”

卫姨妈笑道:“我们也用不了什么人服侍,早惯了,不过寻一两个看看门,扫扫院子之类的也就是了,我也不是与大姐姐虚客气,有多大头戴多大的帽子,人不能总想着以前的日子,总得往前看,如今这个样子,还讲什么虚排场呢?人家看着也不像,如今把孩子们养大了,能见着俊哥儿成家立业,卫家有后,以后到了地下,我也就能见他爹了。”

说着,眼泪也就忍不住下来了。

卫江俊不安的动了动,低声劝道:“娘,好容易见着姨妈,这样高兴的日子,怎么又哭起来,叫姨妈看着也伤心。”

卫姨妈忙擦了擦泪,对陈夫人说:“大姐姐对我好,我有什么不知道呢,不过是放心不下俊哥儿,他如今做生意,三教九流都要打交道,断不能住在侯府,横竖我们寻的屋子也近,日后我得闲了,就进来与姐姐说话,也是一样的。”

郑明珠在心中微微点头,这位姨妈倒是明事理,知分寸,并不打算着要在姐妹身上捞些什么便宜。

69明珠的主意

陈夫人知道自己这个妹妹从小儿就有自己的主意,再劝不回来的,且她说的也很有道理,做生意自然来往人口繁杂,侯府门户森严,不是随意可进出的,卫江俊住进来反而不方便,便说:“妹妹既这样说,也罢了,只妹妹那边屋子,若缺了什么,或是有什么事,必要打发人来告诉我,不然我可是不依的。”

卫姨妈便笑着应是。

郑明珠在一边笑道:“母亲,依媳妇看,不如把表妹留在府里,姨妈在外头照顾表弟,哪有闲照顾表妹呢,咱们府里妹妹们又与表妹差不多一般儿大,正好一处玩耍亲近。”

卫表妹听说,在一边大声道:“我不用娘照顾!我自己会做饭!”

声音很大,侯府的小姐们都开始一怔,随即掩嘴笑起来。

卫姨妈便说:“不许乱说话。”

卫表妹嘟嘟嘴,不说话了。

卫姨妈对陈夫人赧然道:“这孩子,一两岁就跟着我去了那边,野惯了,什么也不懂,大姐姐别笑话。”

郑明珠思忖,这一家三口里,卫姨妈到底还是过了二十年养尊处优的贵女日子,虽说十年流放生涯,但那种礼仪教养却也似烙在骨子里了一般,或许说话的声调是稍微大声了一点。

可是卫表妹就明显不同了。

正如卫姨妈说的那样,她从小就生活在流放之地,回来已经是十来岁了,不仅是教养举止,便连身材容貌也是不一样的了。

卫家表弟稍微好些,算算时间,他在六七岁之前,还是公子少爷的。

陈夫人笑道:“妹妹这么说可就见外了,月姐儿率性开朗,很是可爱,倒是我这媳妇说的有理,你就让月姐儿住在我这边,她们姐妹本来也是一起住的,就在后面院子上去的锦莲榭,有安哥儿媳妇照管着,又请了宫里的嬷嬷教规矩,请了女先生学女红针线,认认字,月姐儿跟着你你又要分心照顾,还不如也让她跟着她表姐妹们上上学。”

卫姨妈颇为意动。

她们家的身份,虽说不敢奢望今后许个高门大户,但也想有个略好些的女婿,女儿从小儿吃苦,在教养上十分吃亏,自己在外头照顾儿子,把女儿留在侯府,既是比在外头安全放心,又能跟着这些表姐妹,多少受些熏陶,不再这样野,倒也是好事。

卫表妹一脸警惕的盯着她娘,卫姨妈刚点头说了个好字,卫表妹就跳了起来:“娘,我不要,我不要在这里住!”

“闭嘴!”卫姨妈低斥,卫表妹显然很怕她娘发怒,坐回椅子上不敢再吭声了,只是一脸不情愿,又去看她哥,希望她哥给她求情。

只是卫江俊显然也想到了留下对他妹妹的好处,便装没看到。

卫姨妈见女儿这样的举动,越发坚定了主意,便对陈夫人笑道:“大姐姐说的很是,只是月丫头顽劣的很,我很怕她欺负她妹妹们,外甥女婿又不好管教她。”

陈夫人笑道:“妹妹说的什么话,我看月姐儿就好。你只管放心,安哥儿媳妇自然明白的,她便是好性儿,不好怎么着,还有我呢。”

这便是商量定了。

郑明珠虽知这是烫手山芋,可是她的确心中怜惜这表妹,卫姨妈一生命苦,表妹从小也是吃苦,留在侯府自有诸多好处,总是一件好事,这才开口提出来。

卫表妹见娘亲已经和姨母商量定了,自己眼看就要被拘在这到处都是规矩的侯府了,越发坐立不安,一脸发愁,郑明珠在一边看着,觉得很有趣。

陈夫人见了笑道:“孩子们总拘着坐在这里也不自在,不如让她们姐妹出去一处玩。”

“正是。”郑明珠笑道:“玩到一起了,表妹就舍不得走了。”

陈夫人便叫嬷嬷们带了小姐们去花园玩,又嘱咐陈颐宽:“你是大姐姐,好生带着妹妹们玩,不要淘气。”

陈颐宽应了,就带着几个小姐出去。

陈夫人又打发丫头:“去厨房拿些新鲜果子,宫里才赐下的点心到花园去,叫小姐们用,好生服侍着茶水。”

这才和卫姨妈拉着家常,又问他们如今的营生。

卫江俊便答道:“原是回了金陵后,舅舅把他老人家的一个织坊交给我,我就跟着大掌柜学着到各地收了丝,交到织坊织成布匹缎子卖,因这两年丝收的多了,织坊又招了不少人,出的缎子也多,我听说同样的缎子,运到帝都来卖价格高约三成,便在这边盘了铺子试一试,若是好,也算多一条路子。”

郑明珠观察他的神情,见他虽说是听说,但却是很笃定的样子,知道他绝对不止是打听而已,必是早就试过水了,便笑道:“江南丝绸虽说在帝都卖的价高,但织坊之间货色价格差别却不小,不知表弟这织坊特色是什么?”

卫江俊心中一动,这位表嫂倒颇知行情,他就笑道:“舅舅这织坊原是老坊了,开在锦城,沿袭的是锦城老金雀花坊的手艺,最讲究颜色。”

这些事情,郑明珠心中有数的很,当年她身边那位廖三娘子,一代刺绣大家,对各地各坊料子、丝线如数家珍,唐家虽然绸缎生意做的不大,但唐白月接手后做的极有特色,关了两间普通货色的铺子,只在朱雀大街留了一间大铺子,专做高档尖货量少的品种,只可惜,刚刚有了点名声,却骤逢大变,廖三娘子出京,铺子也不知道现在如何了。

郑明珠想起刚才卫家送的礼,便笑道:“原来是老金雀花的手艺,他家的香云锦自是一绝,就是帝都不大得见,只怕人家不认得。”

锦城老金雀花坊四绝,小金雀花坊四绝,都曾在唐白月那间铺子卖过,虽说是由廖三娘子主理,郑明珠多少也知道些。

卫江俊眼睛一亮:“表嫂真是见多识广。”

他送侯府表嫂以及众位表妹的缎子就是自己织坊产的香云锦,没想到这位表嫂只看了一眼,便随口道破。

郑明珠笑道:“香云锦颜色虽好,就是厚些,这个时候虽然还不很热,但也差不多是在做夏衣了,表弟的铺子里还该主推七丝罗和花软缎才是。”

饶是金陵长大的陈夫人和卫姨妈都听的一头雾水,可是卫江俊却点头笑道:“表嫂说的是,我也是这样想的,就是不知帝都风气,是七丝罗为主,还是花软缎为主。”

七丝罗暗花为主,每种颜色都有七种同色深浅极其接近的丝线,以那一种极其细微的差别,而使织出来的罗缎在行动间颜色微变,如水般荡漾。素净雅致,却又光彩夺目。

花软缎则是以颜色的强烈对比制造出闪色效果来,十分艳丽。

郑明珠说:“都使得,有人爱艳丽,也有人爱素净,花色不是问题,如今要紧的是,帝都向来以杭绸为主,近年来蜀锦也渐渐进来了,锦绸虽好,却也只有新老两个金雀花坊的货才算上等,产量不高,少有外传,帝都却少有人知道。”

老金雀花坊也好,小金雀花坊也好,对外也都统称锦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