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白的麻花进了油锅便慢慢膨胀起来,颜色也变了,直到变成金红色,这时候大姑就用笊篱捞出来放在一旁的盆中,递给宁婉,“你尝尝。”

宁婉揪下一块,也不顾烫放到口中,吸着气吃了下去,“真酥!真香!真甜!”

这时大姑早又做了一个麻花放到锅里炸着,“你也试试,做坏了也不怕,大姑再重新把面揉好。”

什么事都是看着容易做起来难,在大姑手中十分听话的面到了宁婉这里就不老实起来,细长的面断了两次,两根又不肯合在一处,还好有大姑帮忙重新摆弄一回,终也成了一个麻花进了油锅,炸好了竟也似模似样。

再做了几个,毕竟熟能生巧,宁婉便能做出与大姑差不多的麻花了。

大姑就说:“我们自家做没有那么多油,因此慢慢一个个做一个个炸,大户人家的厨房里是要烧一大锅油的,一次炸十几二十几根麻花,那时手脚就要快了,否则有下油锅时间差太多,有的焦了有的还没熟呢。”

宁婉就笑,“我现在的手艺只能一个个地炸了。”

“多练练就好了,”大姑就又告诉她,“这是酥麻花,还有脆麻花,那样的话就要多放酵面少放油,别的都一样,炸出来是脆的,也很好吃。还可以在麻花上面沾了芝麻再炸芝麻麻花,多放鸡蛋做蛋酥麻花,听说还有面点师能将豆沙馅放在麻花的面中,炸成带馅的麻花呢。”

早饭自然就是麻花,大姑又用黄瓜鸡蛋做了汤,大家吃着香喷喷的麻花,再喝一碗汤,宁婉就赞,“这早饭真好吃,我回家了也炸了给娘尝尝。”

大姑就说:“你娘有你,可真是享福了!”又似有意无意地看了一眼喜姐儿。

宁婉赶紧说:“我家里人少,上面又没有兄嫂,我自然就要多干点活儿了。”

正说着,两个嫂子回来了,原来她们一大早去虎台县里买东西去了。昨日在大姐夫家里吃了饭,今天大姑一定是要招待爹和自己的,早饭吃的虽然好,但却不算正式的饭菜。

果然大姑看了儿媳妇买回来的东西,点了点头,向宁婉说:“上次我回娘家,吃了你包的排骨饺子,回来就向她们说有多好吃,今个儿也让你尝尝大姑烙的三鲜锅贴。”

“那爹和我就有口福了。”宁婉笑着,心里却突然觉得大姑真好强,一大早起来炸麻花,中午又要烙锅贴,似乎在告诉自己她也会做很多好吃的!

爹过了一会儿才回来,原来他比宁婉起的还早,但开城门时就进了虎台县,把山货送了重新折回了梨树村。

午饭自然是在大姑家吃的,却把大姐夫一家都请了过来,只有万婆婆要帮忙照顾小孙子与坐月子的大姐留在家中了。

第73章 锅贴

梨树村毕竟离虎台县近,因此除了寻常肉菜,还买了虎台县里最有名的老恒记酱肉。百年老店做出的酱肉,寻常人家怎么也做不出来的。

但是宁婉其实对酱肉只是一般,当年她在赵家早吃腻了的,爹前些日子也买过,她更想看看大姑怎么做三鲜锅贴。

锅贴的面是要用烫面的,但是这开水中是要加上些盐,如此面皮才不容易破。烫过面后用冷水和起来,放在一旁饧一饧。

更重要的拌馅,新鲜的小河虾去了头和壳剥出肉,略切上几刀,鲜蘑菇用水淖一下攥干再切成丁,猪肉剁成末,这三样加在一起正是三鲜。

大姑谁也不信不过,一定要自己拌馅。先在猪肉里加些鸡汤澥开,然后放入虾肉、蘑菇丁,还有油、盐、酱油、葱末、姜末、花椒粉,顺着一个方向用力搅。

面和馅都备好了,就可以擀皮了。锅贴与饺子不同的地方就在这里,皮不要要擀成圆形,而是长方形,包的时候两端也不似饺子一般捏严,而是略留出口,这样包好的锅贴就像一个个小枕头一般。

烙锅贴要用平底锅,先刷上一层油,烧热了再把包好的锅贴整齐地摆在上面,然后大姑拿过一碗凉水,在里面兑了些面粉搅一搅,哗地一下洒在锅贴上面,立即就拿起锅盖把锅严严地盖了起来。

锅贴是要闷烙的,大姑站在灶旁等了半刻,侧耳细听着锅里的声音,突然说了声“好了!”揭开了锅盖,又拿了一勺香油淋过,略再等了一下就拿一个小铲子从四周开始铲锅贴。

锅贴早烙得表面金黄,里面的馅滋滋地响着,香气四溢。但这还不算什么,真正难做的是上面的一层面皮。原来刚刚洒的水中有面粉,现在水干了那些面粉就变成了一层薄薄脆脆的皮,又被刚刚的焖烙变成了浅浅的黄色,且这层面皮并不均匀,有厚有薄,甚至有的地方还是空着的,看起来就像一个特别的图案,十分地美丽,将所有的锅贴都粘连在一起。

而铲锅贴的时候,是要将所有的锅贴连同这层面皮一同铲到一个盘子里去的。当初摆放锅贴时就是按盘子的大小摆的,现在也正好装一满盘,就是有一个脱离了那层薄面皮都要算是失败。

当这些锅贴以当初在锅里的形状原封不动地到了盘子里时,宁婉不觉得“哇!”了一声,“大姑,你太厉害了!”她并不是恭维,而真心佩服,大姑对烙锅贴的火候掌握得太好了,一丝都不差,只要差了一星半点,也不能烙成这么好看的锅贴,而味道,虽然还没尝,但是已经能想到有多鲜香适口了。

大姑便笑着,“这算什么,先给大家端上去,再烙几锅我们吃。”

在大姑家吃过午饭,又去了与大姐道了别,宁婉就随着爹回家了。

一头毛驴上放着大姑和大姐两家送的白面、梨子还有麻花、酱肉等等东西,另一头宁婉就坐在上面,爹在前面牵着两头毛驴,不知不觉地哼起了小调。

宁婉听着就知道爹一定是喝多了,平时他再也不哼小调的,尤其是在自己面前。只是她什么也不说,只坐在毛驴上笑着听,爹虽然有点跑调,但还是很好玩的。

就在宁家父女出门这两天,三家村出了一件大事,郭秋柱到胡家村里偷东西被抓住了。

原来郭秋柱在家一向不肯好好干活儿,因此时常被郭老爷子打骂,然后他就更喜欢跑出去乱逛,饿的时候便随意偷些东西吃。三家村的人知道了自然处处提防,他便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偷到了胡家村。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

胡家村里丢了几次东西自然留了神,几个壮小伙子堵住了他,见是三家村的人,便打也没打,只是让人送了回来。

其实这样比打他一顿还要丢人呢,毕竟挨了打,这事也就算了了,毕竟偷的也没有贵重东西,不过是些吃食,谁又有什么办法?三家村的人通常抓了他也不过打一顿放了。

眼下胡家村送了人,很明显是想让三家村好好处置,不要让他再去胡家村偷东西了。想也理解,平静的小山村里,平时都是夜不闭户的,现在突然出来一个贼,大家根本接受不了。

三家村的人其实也早有这个想法,只是先前看在郭老爷子的面子不好意思提,现在便都借着胡家村被窃的事劝郭老爷子好好管一管孙子。

郭老爷子被气个半死,只得将郭秋柱捆了关在家里。

宁梁听了于氏告诉他,默然半晌,“郭老爷子早该这样了。”毕竟郭秋柱偷东西,宁家大房因为家里的地离山脚下最近而损失最大,尤其是那片黄豆地,已经有一大片黄豆地里豆秧都被拨走了,就是留下秧苗的,上面也几乎没了豆荚。

把郭夏柱关了起来,虽然不是长久之计,但是起码能让两个村子清静些时日。

农家人最看不得浪费田地,宁梁便趁空儿把那片地重新翻了,先种了一片萝卜,过了几天又种了一片白菜。

俗话说“头伏萝卜、二伏菜。”这些说的就是秋菜,三家村这里一般都将第一季菜罢园空出地来再种,成熟了就储存着冬天吃。

罢园就是将地里的东西最后一轮收获后再不要了,就比如在城镇县城附近的农田,每到这个时候就要将一些早熟的农作物罢园,然后种一大批的秋菜,入冬时卖到城里,一年就有两次的收成。三家村地处偏远,自然不可能种大量的秋菜卖出去,因此家家通常只把菜园里一部分菜摘了罢园种些秋菜自家吃。

眼下既然家里又有了一块空地,就不必将菜园里的菜提前罢园了,毕竟离秋天霜降还有些日子,还正能再收些菜,农家过日子用心着呢。

种了秋菜,大黄米就熟了。大黄米也叫糜子,是三家村这边成熟最早的粮食,只要一百天左右大黄米就能长成,因此每年不到秋天就能收粮了。大黄米还有一个优点,那就是特别耐干旱,又不必非要肥沃的土地,十分省心省力。

大黄米的味道也是三家村这边人非常喜欢的,大家用它做饭、包粽子、做点心,过年时吃的豆包也是大黄米面做的,是比高梁米要精细的粮食。只是因为产量不如高粱,所以各家种的并不多。

接着绿豆也应该摘了。原来绿豆荚一向是陆续熟的,若是不及时摘下,过熟之后绿豆荚裂开,绿豆就从里面跳出来,落到了地上,损失就大了。因此到了这时节大家便会时常看看绿豆荚长得怎么样了,及时收获。

绿色豆荚有一多半变成了黑褐色,若是粗收就将绿豆秧苗拨下晒干再用石磙子将豆子压出,但是宁家种的不多,过日子又是十分精细的,因此宁婉与春玲、罗双儿隔上两三日便去田里摘回一筐筐的豆荚,回来晾晒起来,这样就几乎没有白丢了的。

还在伏天里,就到了立秋。秋风一起,早晚有了凉意,但是白日中天空蓝得连一丝云都没有,大大的太阳直直地晒下来,比夏日时还要热上几分,大家就都说“秋老虎发威了。”

经过秋日的太阳,三家村的地里全变了样,成片的高粱穗突然间全变红了,远远地看着就是一片红色的海洋,十分地壮观,三家村的人称之为“晒红米”,也就是说高粱熟了。

高粱是三家村里最主要的粮食,高粱的收成如何,直接决定这一年的年景,因此这时三家村人早已经准备好了割高粱的两种镰刀。一种大镰刀,先用它将高粱割倒,然后再用割穗镰刀把穗子割下,打成捆运到场院里晒,然后再脱粒去皮就成了能吃的高粱米了,当然磨面也可以。

俗话说一秋抵三春,就是秋收的时候要比春耕还要辛苦几倍。

三家村的女人们通常不做田里的活儿,就是春耕时也只做饭送饭就行了,但唯有在秋收的时候,大家都要下田收粮。

这正是因为收粮食的时间实在是太紧张了。粮食没熟时自然不能收,可是熟了就要立即收回来,若是耽误了时间,一场不期而至的雨水就会让一年的收成损失惨重。因此这时候要抢收。

宁梁自然是家里农活的主要劳力,宁婉将自己裹得严严地跟着爹下了田。并不是她娇气,村里的女子都是如此,就是男人也穿得十分严整。原来高粱的叶子边缘十分锋利,一不小心就能将人的皮割破,如果不包严了,秋收后免不了就要伤痕累累。

爹在前面将高梁割倒,宁婉跟在后面把高粱穗子割下,杆和穗分放在两边,待收割了一块地,两人返身回来先将高粱穗打成捆,至于高粱杆倒是不急,将来有空时再弄就行。家里的小毛驴这时也用上,打好捆的高粱穗便由小毛驴驮着送走,省了不少人力。

中午时父女二人牵着小毛驴顺便驮了一捆高梁杆回家,娘早在盆子里打好了水,“先洗洗,饭菜已经摆在桌上,多吃点,干农活累着呢。”

第74章 甜杆

宁婉进屋先把一根甜杆递给娘,“爹找了两根,我刚吃了一个,这个是给娘留的。”

收高粱虽然是很累的活儿,可是也有有趣的事,就比如有这时候能吃到甜杆。原来有的高粱如果没结出穗,高粱杆就会特别的甜。剥去高粱杆上的外皮,将里面雪白的芯咬在嘴里,一股又清又甜的水就流了出来,比泡的糖水还要好喝。

于氏看看丈夫和女儿就笑了,果然折下一段甜杆吃了起来,“真甜。”

宁婉就又一面洗手一面说:“等下午我看看能不能找到‘谷霉’,那个比甜杆还好吃。”谷霉也是高粱地里很特别的东西,这样的高粱同样没有结穗,但是与甜杆又不一样,在结穗的地方却长出了一个白色的东西,吃起来又香又甜。

其实不管是甜杆还是谷霉,都是高粱没长成,但是因为很少见,味道又好,大家见了它们不但不生气反而都是高兴的,只是这种东西也不能多,如果多了家里收的粮食就少了,那就会是非常糟糕的事了。

下午又去了地里,父女两人将毛驴拴在地旁,奋力地收着高粱,余老爷子走过来笑着说:“宁二郎,我找你商量点儿事。”

宁梁便直起身笑道:“余叔,有什么事只管说。”

余老爷子指着毛驴说:“你们家的驴这会儿也不用,能不能借我家送几次高粱穗?”原来余家的地离村里的场院最远,割下的高粱穗用人力背到场院里也不是一件轻省的活儿,他见宁家用毛驴送高粱穗,便过来借驴。

宁梁一向是好说话的人,但是对自家的两头小毛驴却是十分爱惜,只怕借了别人累坏了,又不好直接回绝,因此便迟疑了一下说:“只是这两头驴性子有些犟,只听家里人的话。”

余老爷子自然知道宁梁再宝贝他的两头驴不过了,但他却不是不讲理的人,且三家村里也有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借了人家的东西用自然是不能白借的,因此赶紧笑道:“我也不白用你家的驴,你看…”

宁婉从余老爷子一开口时就立即有了打算,现在赶紧笑吟吟地插话,“爹,要么我牵着两头毛驴去运高粱,余家来两个人换工?”用毛驴运粮,绝对顶得上一个壮劳力,两头毛驴正好换两个人来帮自家收粮。

秋收的时候,各家的活都紧着呢,但是余老爷子也明白家里出两个劳力换两头毛驴运粮也算值了,因此就点了点头说:“也好,我让家里过来两个人帮忙收粮,正好婉儿过去帮忙运粮。等我们家的粮都运到了场院,再重新将人换回来。”

既然说好了,宁婉便牵着两头小毛驴去了余家的地头,而余家也过来了两个人帮宁梁收割。两头小毛驴跑了十几趟,便将余家堆在地里的一垛垛高粱穗运到了场院,而宁家地里这时多了两个男人干活儿,也积了不少的高粱穗…

用毛驴换工的法子确实不错,两家都不亏,活儿做得也更快了,大家也省了力气。很快又有别家人来商量换工,却只能排到明日,接着又将后日也排上了。

宁婉见状心里高兴,她虽然肯干,但毕竟是个半大的女孩儿,又能有多少力气?怎么也顶不得半个人用的,但是如此换了工,家里的农活便至少快上一倍。

宁家今年秋收比往年都要难。在三家村,秋收时都要先顾自家的地,就是春玲和罗双儿也不能再来宁家帮忙,而各回了各家,眼下只能靠自家人。往年家里爹娘两人再加上宁清下地,宁婉在家做饭送饭,也算是有三个半劳力,但今年二姐嫁了,娘身子重了,只剩宁梁带着宁婉着实吃力。

正因为有了小毛驴,便给家里平白添了两个壮劳力。到了晚上,宁梁到了家先给小毛驴加了豆料,又帮它们梳梳毛,“今天多亏你们了!”回了屋里再身于氏称赞女儿,“还是婉儿脑瓜儿转得快,我看余叔的本意也不过是想给家里几斗粮食饲料什么的——我还真不想要,这换工却对我家再好不过了。”

于氏听了自是开心,她不敢下地,只怕肚子里的孩子受不住,但留在家里又担心粮食不能及时收回来,原本心里一直焦急着,眼下就笑,“婉儿自然是最机灵的!”

连收了三四天的高粱,宁家二房人多地少,看着自家的高粱就要收完,宁大伯便让大江哥和春玲嫂子先过来帮工。有了大江哥和春玲嫂子,家里的人手又宽裕了些,又紧着干了几天,终于在霜降前将高粱都晒到了场院里。

虽然还要经过晾晒、脱粒等才能真正将粮食收到家里,但是收成基本可以确定了。爹与村里许多在人在场院里看过饱满的高粱穗,回到家里还笑着,“今年的年景特别好,大家都说一亩地能出四石粮!”

高粱通常的产量在每亩三石多,到了四石就是很少见的了,也不怪全村子人都很欢喜着呢。

于氏也笑,“今年毕竟是马年呢!”

“果真是风调雨顺,从春天起就是应该下雨的时候就下雨;夏天那些山溪涨水也不过一场虚惊;到了秋天,又是一连十几天的大晴天。”爹就说:“高粱穗还要再晒几天,我想趁着这个空去一次虎台县。”

宁家往虎台县送菜的时候久了,两边越来越熟,望远楼等几处酒楼里的山货便全由宁家供了,秋收前宁梁多送了几次,又打了招呼,眼下有了时间自然要再送些东西过去,太久不去只怕生意会断了。

于氏和宁婉都心疼,“这些日子太累了,总要在家里歇上一天再去吧。”

宁梁不肯,自顾自地将家里的干蘑菇、干木耳、干猫爪儿菜收携带出来装在筐里,“累是累了些,但是家里吃的好,所以身子一点也没亏着,你们就放心吧!”

宁婉看爹的一张脸虽然晒得黑黑的,但黑里透着红,十分地光泽,果然没有亏了身子。家里自秋收收起就没断过肉,娘每天中午都要蒸一盘肥瘦相间的野猪肉;或炒或蒸几个鸡蛋;馒头都是白面的——这伙食绝对够得上年节时吃的了。

村里人到自家帮工时就常笑说,只为这顿饭,就愿意来帮工呢。

宁婉便也不再拦着了,却拿出几根甜杆和谷霉,“爹,这个给望远楼掌柜家的孩子,他们在城里住着见不到这些东西的,一定能喜欢。”

先前宁梁还不肯带这些土物,只怕掌柜的看不上,后来见掌柜的竟不嫌弃,因此每次去的时候都要随手带些乡下的土物,因此家里便特别留出来的。虽然是做生意,但是慢慢出有了人情往来,彼此的关系才能越发地好了呢。

俗话说春种秋收,秋天就是收获的季节,粮食收完了又接着收菜。这时菜园子里的菜大都数都罢了园,因为经了霜菜就变了味,不再好吃,此时便都摘了下来,唯猪冬瓜却不怕霜,只留在地里,经了夜间圆滚滚瓜身上便挂了一层白霜,煞是好看,吃的时候味也更胜平日。

白菜、萝卜是秋菜的大头,用刀砍下白菜白天放在院子里整齐地摆成一排排的晾晒,晚垒起来用旧被子盖上,萝卜也放在院中晾着,过些天天后水份就少了许多,那时就可以收起来了。

眼下正要晒萝卜干、腌酸菜。

萝卜切成手指头粗细放在盖帘上晒,晒上几天要加上盐揉一揉再晒,干了之后收起来,待到冬天时拌些酱油早餐时吃再好不过了。

而腌酸菜便要麻烦些,先将家里两口腌菜的大缸洗净,把白菜外面的帮去掉在开水锅里涮一下然后一棵棵地码在缸里,摆一层酸菜撒一层盐,将大缸摆满了之后,又在上面压上一块大石头,这时用凉开水将缸灌满没过白菜,再蒙上一层油布,然后便隔三差五添些水就行了,总要过上一个月酸菜才能吃呢。

家里的事情忙得差不多了,大家便急着上山采山货。先前宁婉就向爹娘说过,秋天的山货才是家里最挣钱的,果然不错。

宁家收了大量的山核桃、榛子、松子,还有一些山楂、山葡萄等等。宁婉带着春玲、罗双儿两个每日从早忙到晚,湿气还重的干果要先晾晒,然后用大铁锅加了沙子炒熟再送到虎台县;而山楂和山葡萄直接装筐里送走,县城里有人专门收,他们或是自己用或是卖到更远的地方,山楂做糖葫芦,听说京城里的人尤其喜欢吃,山葡萄酿酒,味道再醇不过了。

三家村人自然也知道怎么做糖葫芦,怎么酿酒的,但是大家通常都不大做,一则是做了很难运到山外,再就是因为糖太贵了舍不得自家吃。

如今宁婉却让爹从虎台县里买了几斤白糖,这是要比三家村人平常吃的红糖还要贵许多的,酿了几坛酒,又做了糖葫芦。

第75章 孕事

对于酿山葡萄酒,宁婉还是颇有心得的,赵太太每年都酿,她最喜欢喝山葡萄酒,还特别备了一个金杯饮酒。宁婉跟着她也学会了酿酒品酒,甚至还知道了那句李太白的诗“葡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青黛画眉红锦靴,道字不正娇唱歌。”

虽然这几句诗有点不正经,特别是再后面的两句简直不能拿出来说,宁婉偶然听到了却只装不知道的,但是她心里却觉得还是用金杯饮葡萄酒更好,总胜似“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凄凉意境。

现在她将山葡萄用山溪水冲洗干净,把葡萄粒捏碎放进坛子里,加了适量的糖,什么时候搅拌,什么时候再加糖,什么时候滤汁,什么时候酒成密闭她再清楚不过,因为在赵家沉闷的日子中,她慢慢地与赵太太一样,特别沉迷于此道——用来打发时间。

至于糖葫芦的做法就简单多了,山楂去了籽串在一根细棍上,锅里用小火熬糖,看白色的糖熬成半透明的金黄色糖浆时,将山楂串放在糖浆里蘸满糖,放在涂了一层油的盘子,等凉下来就能吃了。

宁婉没料错,娘顶爱吃糖葫芦了,春玲嫂子也爱吃得很,她吃了一根却又拿了一把生山楂接着吃了起来。宁婉便笑,“别舍不得吃,再来一根。”

春玲嫂子就说:“我吃这个也一样,倒觉得比糖葫芦还合口味呢。”

娘便笑着问她:“你是不是又有了?”

春玲嫂子一笑,“才觉出不久,倒让婶子瞧出来了。”

宁婉方才醒悟过来,道了声“恭喜了,”就又埋怨道:“嫂子怎么不早说,这些日子这么忙,若累了怎么好?”

春玲一笑,“我身子壮,没事的。”怎么也不肯去歇着,反而道:“婉儿,你们家里的事还让我做着吧,等月份大做不动时再让给别人。”

原来春玲嫂是怕失了这个活儿,宁婉就笑了,“那也不应该瞒着我。家里的活儿有轻有重,嫂子只做些轻省的吧。”

春玲直摆手,“我没事的,先前我生老大时就没耽误过干活儿!”

这时于氏便向宁婉和春玲使了眼色,她们两人马上明白过来赶紧停住了,又找别的话说:“今天这糖熬得正好,就是因为火侯掌握得好。”

“是啊,我也觉得正是这样呢。”

又偷眼看罗双儿,见她已经转了过来,低头摆弄着地上的一堆榛子,将它们都摊开晾着,然后依旧头也不抬地去弄松子。

就在几天前,郭老太太晚饭后在家门前骂了罗双儿足有两个时辰,原因就是突然发现宁雪有了身孕,而先嫁进门半年多的罗双儿还一点动静儿也没有。然后从那天起,每天晚上都要将罗双儿骂上一回。

在梦里,罗双儿也一直没有孩子,这也是她在郭家地位越来越低的原因之一。先是郭老太太和郭大娘经常骂她,然后就更加明目张胆地欺负她,后来她们就挑唆郭夏柱打罗双儿。

最初的时候,郭夏柱并不肯听家里人的,反倒帮着罗双儿,可是时间久了,郭夏柱越发地盼着孩子,终于也对罗双儿不满起来,夫妻情分越来越差,虽然不会真动手打人,可是他慢慢地不怎么说话了,又时常喝起酒来,一喝就是喝得烂醉。

罗双儿曾对宁婉说过,她宁愿郭夏柱打她,因为那样她就不必如此难过了。甚至她还悄悄告诉过宁婉,她其实上吊自杀过,只不过人已经挂了上去,只是那绳子突然断了,她落在地上摔得半晌没起来。后来罗双儿虽然不再往绝路上走了,但是她一向郁郁寡欢,而宁婉虽然也尽力劝她,可她自己也有一大摊不如意的事,因此两人说上几句话之后就都不由得唉声叹气起来。

因此她们都没有办法。

娘生过儿子,还有三个女儿尚且因为没有子嗣而被婶娘欺负,罗双儿嫁过门一年多了没有怀上,家里上面又有两重厉害婆婆,日子着实难过。而这种事情,别人又帮不上忙。甚至宁婉也不能像对别人一样随口安慰罗双儿一声,“孩子早晚会有的。”因为她知道罗双儿一直没有。

而且宁婉觉得,郭老太太这一次痛骂罗双儿,虽然有宁雪怀孕的原由,但其实她那样恶毒地骂人,不只有对罗双儿的不满,也含着对自家的恨,因为罗双儿在自家帮忙,也使得她因此而被骂得更惨。

这些感觉虽然不能明明白白地说出来,但是大家心里却都有数儿,因此宁婉与春玲勉强找了些话说了一会儿后也再说不下去了,平日里时常欢笑不已的宁家院子里一片沉寂,大家都只低头做事儿。

到了罗双儿走的时候,宁婉看出她的踌躇,她其实一点也不想回郭家,只是不得不回,便拉住她的手,“再过些日子就把房子盖起来,搬出去住就好了。”

罗双儿勉强一笑,“我也盼着呢。”但她的眼睛里却没有一点的笑意,很显然,罗双儿已经意识到了,就算她搬出了郭家,但只要她没有孩子,随时还会被奶奶婆婆和婆婆两人辱骂,而且如果时间再久,三家村内其余的人也会瞧不起她的。

好在这一天罗双儿回到家并没有挨骂,原来郭秋柱又跑了。自上次郭老爷子将郭秋住绑在家里,便不许他随意出门,秋收时也紧紧地盯着他。但是宁雪有了身孕,郭老爷子大约觉得郭秋柱有了孩子就能定性了,因此便放松了警惕。

三家村的人也好,胡家村的人也好,自听了消息便都紧张起来,也不知郭秋柱这一次会偷到哪里,会不会惹些别的祸患?郭家自然是更担心的,因此郭老太太已经没有心思再骂人了,只是把照料宁雪的事交给了她。

第二日罗双儿再来宁家便带着宁雪,又小心地向宁婉说:“她平时很老实的,不会捣乱,到了中午我带她回家吃饭。”

宁婉哪里会在意一顿午饭?更何况在她对罗双儿与别人完全是不同的,先前梦中两人相互相依偎帮扶的情谊罗双儿不知道,她却是永远也忘不掉的,因此只笑道:“你若中午回家还要给一大家子做饭做菜的,就不必走了,带着宁雪在我们家吃吧。”

罗双儿就道:“那我少要五文工钱。”

“你怎么就这样拘泥起来了?”宁婉一笑,转向宁雪说:“雪姐,你自己在凳子上坐着吧,有什么事只管说。”

宁雪看着宁婉指了指树下的长凳,便乖乖地走过去坐下了。于氏见了就说:“雪儿真听话,二婶给你拿糖葫芦吃。”说着转身回了灶间取了支糖葫芦给了宁雪,宁雪也不知谦让,接了便吃了起来。

于氏便小声向宁婉和罗双儿说:“雪儿是文疯子,留在家里不要紧的。”原来在三家村这边,称这些头脑不大灵活的人为疯子,若是老实听话的就叫文疯子,打人闹事的就叫武疯子。又叹,“这孩子也是可怜!”

宁雪在娘家时的日子便不好过,到了婆家也是一样,并没有人真正关心她,因此长得细骨伶仃,现在肚皮已经微微已经在破旧的衣服下面突了出来,却显得更加瘦弱。又因她脑子不清楚,什么时候有了身孕也不知道,如今看来竟比春玲嫂子的月份可能都会大上一些,眼下正将糖葫芦吃得嚓嚓响,可见是馋得很了。于氏一向心软,此时便满眼的怜意,“中午就让雪儿跟我们一起吃饭,我给雪儿弄些好吃的,让她也好好补一补。”

宁婉一笑,三家村中虽然也有坏人,但是不论好坏都摆在表面上,却不会暗地里算计。郭老太太乐于罗双儿把宁雪带到自己家来的,为的只是少供宁雪一顿饭,却不会有旁的心机。而娘也好心让宁雪吃些好的,再想不到留孕妇吃饭会担什么差错。若是在赵家,女人有孕了便十分小心,而大家也都会刻意躲着,只怕不小心沾上。

罗双儿就感激地说:“我其实不应该麻烦二婶和婉儿的,可是我还是想多挣些钱,然后与春柱去青岩山送子观音庙里进香,听说那里特别灵验。”

青岩山的送子观音庙十分地有名气,只是那里路途遥远,去一次十分不容易,上香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宁婉听了就道:“你若攒了钱,还不如找大夫好好看看呢。”原来罗双确实去过青岩山送子观音庙,可是花了不少的银钱,却什么用处也没有。

三家村人平日里便很少请大夫,眼下罗双儿就问:“不生孩子的病也能看吗?”

“那是当然,”宁婉就帮她出主意,“等空了你先去镇上找谢大夫看一看,如果谢大夫看不好可以再去虎台县,或者安平卫,那里有好几家医馆呢。”

罗双儿听了,便下了决心,“等家里的房子盖起来,我再攒钱看大夫!”

从这天起,罗双儿来做事便都带着宁雪了,因宁婉不肯扣她的工钱,干起活来便更肯出力了,又因为春玲也有了身孕,她便将所有最累的活都包揽了下来。

这时郭秋柱也回来了,谁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这些天吃什么住哪里,只是从他身上带了伤略能猜出一二。

谁也没想到的是,郭老爷子终于下了决心,将他送到了军中——也是多伦百户所,整个安平卫里时常需要补充兵源而又难以招到人的地方,当然给的兵饷也多,郭老爷子将郭秋柱一年的兵饷带回来了一半便有八两银子。当然,郭老爷子回来向大家解释,“这八两银子都给秋柱的孩子留着,家里再不动的。”

三家村的人都赞同,“正是应该如此。”心里颇为郭秋柱离了村子高兴,从此便可以安稳了,再不必担心郭秋柱的祸患。想来胡家村众人应该也都一样的吧。

然后郭老爷子又以同样的快速为郭小燕订下了一门亲事,对方是十几里之外周村里的一个老鳏夫,年纪足足是郭小燕的两倍还多,听说家里穷得叮当响,聘礼也只拿了二两银子,但郭老爷子都不在意了,已经与男方定下了腊月里迎亲的日子。

第76章 顺利

于氏生产是在傍晚时发动的,这天宁梁去了虎台县还没回来,只宁婉与娘在家。见娘额头上沁出汗来,宁婉心里愈发急了,赶紧扶了娘躺下,去隔壁喊了大娘来帮忙,声音急得都发了颤,“大娘,你先陪着我娘,我去胡家村请胡大娘。”

大娘倒不以为然,“你娘先前生过四个儿女了,这一次肯定顺利。”又告诉宁婉,“先给你娘下碗面,里面卧上两个鸡蛋,再烧一锅热水。”说着便将宁家的炕席卷了起来,铺上了干草,将于氏挪到了干草堆上。

也不只农家,就是虎台县里富贵人家生孩子也都给产妇铺了干草,然后在上面生产的,因此孩子出生了也叫“落草”。

于氏早经历过的,趁着疼得轻的时候赶紧挪过去,又向幺女笑道:“没事的,我先前生你们几个时都极顺的,你别害怕,只听你大娘的就好。”

宁婉却还是不放心,又求了大江哥帮忙请胡大娘,自己到灶间和面擀面条,做好了将鸡蛋面条喂给于氏吃,“娘,你多吃点,一会儿好有力气!”

于氏本不想吃,但她还是勉力地吃着。大娘在一旁便将生孩子要用的东西一样样摆了出来,剪脐带的剪子、小孩子的衣裳尿布包被、装滚水的大盆等等,宁家早预备好了,现在倒都齐全。

面条吃了半碗,于氏便再吃不下了,摆手说:“我觉得我就要生了。”又让宁婉出去,“你还是孩子,不好在这里,出去吧。”

宁婉哪里肯走?帮着大娘将一样样的东西理齐整放好,冲了红糖水喂娘,又拿帕子帮她擦汗。

这时大娘突然叫了起来,“先出来一只手一只脚!”原来她虽然帮别的妇人生过孩子,但是还是第一次看到先出来手脚的,因此便傻了。

宁婉虽然不大懂生孩子的事,但是也曾听人说过生孩子先出头,先出手脚便是横生倒养,最为危险可怕。因此脑子里轰地一下,整个人都呆住了。

就在这时,胡大娘到了,三步两步地跑上前,急忙在水盆里拿香胰子洗了手,“先出手脚没关系,赶紧推回去!”说着便将那伸出来的小手小脚推了回去,转身又把宁婉推出门,“你赶紧出去,没成亲的姑娘不能留在产房!这里有我和你大娘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