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生七零年代农家女上一章:第 95 章
  • 重生七零年代农家女下一章:第 97 章

关上门之后,李母要去倒茶,沈一鸣拦住了,“外婆,水就不喝了,我今天过来是接你们去我们家那边吃饭的。我和单单,还有小聪,都拿到通知书啦。”

“都拿到了?”李母和李父一脸的惊喜。

看到沈一鸣点头,两人顿时笑的合不拢嘴。“好啊,真是好啊。都是好苗子,以后这个国家的未来,都要靠着你们这些年轻的知识分子啦。”

“也需要外公和外婆这样的老师教导才行。”

“你们去了京城那边,那边的老师更好。”李父高兴道。

因为知道是去庆祝,所以李父和李母都愿意跟着沈一鸣一起去。两人换了身衣服,就跟着沈一鸣一起出门去沈家吃饭。

出门看到李文昌了,李父当做没看到一样。要不是一鸣在这里,他肯定还要大发脾气的。

“爸……”李文昌见他们要走,连忙喊了一声。

李父和李母都当做没听到,跟着沈一鸣就往楼下走。

他们不说,沈一鸣也不问。当做没听到没看到。

见沈一鸣这个态度,李父倒是挺欣赏的。到了车上,反而主动的和沈一鸣说起了李文昌的事情。

“还是为了他那个不成器的女儿。说是那边的环境差,而且因为之前犯了错,连参加高考的资格都没有。为了让她回来,就来求我,让我去走关系,弄到省城大学来。一鸣,你说我能这么做吗?别说是她了,就是单单,我也不会同意这么做的。”

沈一鸣道,“今天第一次恢复高考,上面要求统一招生。这种时候,不能打破这个规矩。外公的顾虑是正确的。”

“是啊,连你都知道的道理,他还不知道。白活了那么多年了。”李父说起来就气。

他就不明白了,自己怎么生了这么个不通透的儿子。

另外一边,左单单和左聪也在家里附近找了公用电话给左家屯那边打电话报喜。

听到了好消息之后,李惠和左大成高兴极了。

要不是年底忙,他们肯定要去省城看看的。“对了,你们小年有时间回来吗。你三叔和李素丽同志要结婚了。前两天领的证,准备小年办婚礼。”

左单单想起李素丽的考大学的事情,问道,“李素丽同志拿到通知书了吗?”

“还没呢,你爸爸这几天也一直往公社跑呢。再说了,这事儿不着急。要是实在不行,明年继续考。”

左单单想想也是,真正比起来,七八年的考试更加完善一些。

两人打完电话回到家里的时候,李父和李母也刚到沈家。

亲眼看到了三人的录取通知书,两人都是满脸欣慰。他们这个年纪了,就希望下一代能够过越来越出息。

因为太高兴,李母还允许李父喝了两杯。

沈一鸣要开车,没敢喝,倒是左聪跟着一起喝了酒。喝的满脸通红的。

听到沈一鸣说,省里还要有人来采访左单单,李父又喝了一杯。

“说起来,单单啊,你到底是怎么学的。有些知识可不是短时间能掌握的。”李父也是好奇道。

左单单闻言眉毛微微的往上抬了抬,然后一脸深沉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作者有话要说:么么哒。

明天见。八点要是不见,亲们两点见哦。

☆、第142章 第142章

说完之后看着大家都目光深沉的看着自己, 左单单感慨道, “我觉得学习唯有勤奋这一条路才可行得通, 世界上的天才,都是九十九分靠努力, 一分靠脑袋。那时候我虽然没上高中, 可我知道我热爱学习,所以我每天只要一有时间就偷偷的看书。把以前的初中课本背的滚瓜乱熟的,左聪放在家里的高中课本也被我翻了个遍儿。我不想让我爸妈难受, 所以这事儿连我爸妈都不知道。要不是外公问起, 我也不会提了。”

左聪红着眼睛道, “姐, 难怪你每次来看我,都要叮嘱我好好学习。你要是能读高中就好了。”

李父也没想到外孙女对于学习竟然如此的热爱与执着,让他更加觉得惋惜。又觉得感慨,“果然这世上就没有什么一蹴而就的事情。学习更是如此,唯有单单这样坚持苦熬,才能有所收获。单单啊,要是别人来采访, 你就把你的学习事迹和别人说清楚。让其他人都能够学习你的精神。不管在什么困境里面, 都不能丢了书本和知识。”

“……”她有个啥学习事迹啊,大肚子的时候坚持看书算不算?一出月子就开始备考能说吗?

甭管左单单咋想的,李父觉得左单单的这种精神还是很值得赞扬和学习的。他可知道很多知青到了地方上之后,就放弃自己,多年不碰书本了。

虽然外界因素很重要, 可是自身更重要。

单单从小生活在农村,受到的教育也比较落后,她都能够对学习多年不放弃。一边劳作一边学习,还能取得如此成就,正可以用来警醒现在的年轻人啊。

临走的时候,李父还让左单单把她的事迹写出来,整理成稿。即便人家不报导,他也要拿到学校里面去给学生们传阅。

左单单谦虚的笑了笑。等两老坐上车走了,她长舒了一口气,然后摸了摸额头的虚汗。

她突然想到了一句话,一个谎言要靠千千万万个谎言来圆……

看着怀里的沈右右同志,左单单小声教育,“你要是没有你妈我这张嘴,你就别学你妈的作风。”

沈右右对着他妈笑了起来。他最喜欢妈妈陪他玩了。

沈一鸣回来的时候,沈右右正在房间的床上玩手指头,左单单同志正在旁边书桌上伏案写字。

他走过去瞄了一眼,见左单单同志并不是在写长篇大论。而是在翻阅他的那本老成语词典。然后在旁边的本上写着翻到的成语。

悬梁刺股、凿壁借光、孙康映雪……

沈一鸣道,“左单单同志,你这是准备干什么啊?”

左单单回头看他一眼,“准备写稿子啊。”

沈一鸣一听就知道她的打算了,揶揄道,“单单同志,你刚不是说的挺溜的吗?什么九十九分的努力,还有什么偷偷的看书,这不是你自己亲身经历吗?”

“沈一鸣你少说风凉话。你是嫉妒我比你考得好吧。我告诉你,我还真没努力学,我这人吧天生脑袋聪明。说起来可能你不信。我摔脑袋之前,我过目不忘。后来摔了之后才变成这样的。但是我之前学的知识还是在的。但是这种话肯定不能在外面去说,那样显得我太骄傲了,也起不到教育作用。所以我这才准备花心思写一篇引人深思,感人肺腑的文章出来。我容易吗?”

“嗯……”沈一鸣忍住笑,然后一个劲儿的点头,“是很不容易啊。你写你写,我来带孩子。来右右,咱们出去玩,你妈妈这会儿文思泉涌,咱们可不能打扰她了。”

见自己被抱起来了,知道要出去玩,小右右高兴的挥手,对着爸爸露出大大的笑容。

左单单用了两天的时间。还真的洋洋洒洒的写出了一篇小故事出来了。

读的时候,她自己都抹泪。

稿子刚写完,没二天就有人上门来了。是省里宣传部的干事,说是省里领导亲自过问了这件事情,要让左单单作为一个典型宣扬一下。

两个干事,男同志孙干事拍照,女同志王干事负责记录。两人在屋里到处挑地方,最后决定挑巷子这边的一块青砖墙前面进行采访。

这样的环境比较接地气。

沈一鸣不在家,外婆就和左单单在一块儿坐着。沈右右在他妈妈怀里乖巧的看着陌生人,时不时的对人露出灿烂的笑容,然后惹得这两个陌生人时不时的摸摸他白嫩的小脸蛋。

沈右右知道,每次别人只要摸他,就是要和他玩,于是笑的更灿烂了。

似乎是意识到自己老是摸人家孩子不大好,王干事赶紧儿进入正题。

王干事道,“左单单同志,你不要紧张,”

左单单淳朴的笑了笑,“咱们农村人没见过这场面,不过我尽量配合你们。”

外婆也道,“我孙媳妇平时出门少,都在家里干活。”

王干事听了这话,觉得正好,又多了一个宣传点,嫁到城里来的淳朴的农村媳妇。

“左单单同志,请问你平时是怎么复习的,才考了全省第一名呢。我们知道,你之前只上了初中,而且后来一直没接受别的教育,一年多以前才嫁到省城来。考试消息发布的时候,你好像才出月子不久。”

左单单听了这话之后,脸上露出了回忆的神色,“我从小就喜欢读书。一直和我弟弟坚持读了小学,初中……那时候我们的学习成绩都很不错。不过我们农村主要是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咱们要赚工分才能吃粮食。我毕竟比我弟弟大几岁,所以就先回家参加劳动了,从那以后也没有机会再读书。可我心里有一种想法,我不能放弃书本,不能放弃学习的任何机会。每天劳作之后,我会偷偷的找时间看书。那时候几个堂姐妹住在一个房子里,为了不打扰她们休息,我就偷偷的在门外看书。咱们农村没电灯,只有油灯。油灯耗油,也不能为了咱们自己的事情就耗油,于是月光足的时候,我就偷偷的借着月光读书,没那么亮的时候,我就去厨房里面点了木头棍子看书,那个火容易灭,一灭就要点着。为了看书没办法。冬天还是最好的。那雪一下,银装素裹,特别亮堂。而且冬天冷,人就特别精神,也更有利于我读书……”

王干事和孙干事听了,都觉得鼻子酸酸的,眼前仿佛还能看到这位左单单同志在夜晚,偷偷的在门外看书的样子。

“……春天最困难,人容易犯困。我有次劳动的时候,田边有一种小灌木上面的刺扎在手里,特别疼。我就偷偷的弄了回来。困的时候,就扎自己一下。又不受伤还提神。”

疼啊,真是疼。王干事和孙干事听了,都觉得浑身被刺扎了一样。

“……后来结婚之后,条件就好一些了……”

“也不好啊。”外婆抹泪道,“说起来也怪我这身体不好。”她咳了咳,“我平时也不能干活,还要单单照顾我。白天也没时间看书。晚上那一会儿又不舍得浪费电。后来怀着孩子很辛苦,又不能熬坏了身体。一直耽误着。出了月子之后知道要高考了,她还得一边带孩子,一边读书……”

沈右右睁着黑溜溜的眼睛看着他太奶奶哭,见她在抹眼泪,也跟着扁嘴嚎了起来。

外婆道,“瞧,孩子一哭就得哄。”

左单单:“……”赶紧拍了拍自己乖儿子。“不哭不哭,妈妈在呢。”

沈右右就不哭了,歪在妈妈怀里继续玩。

“真是不容易啊。”王干事感慨道。舒了一口气,“左单单同志,请问是什么让你有了这种坚持。”

“这还是要从知识青年支援农村开始说起……我想着,知识青年来我们农村,是因为我们农村人知识少,所以才需要他们支援建设。可是都是兄弟姐妹,咱们不能总是依靠他们来支援我们,我们得自己成长起来。我们虽然是农村人,可我们都有一个祖国母亲,我们都是亲兄弟姐妹,那脑袋瓜子都是一样的。所以我有信心只要我努力学习,我也能和城里的知识青年们一样,获得知识,成为农村的知识青年。我们农村有了农村知识分子,我们农村人自己就有了建设家乡的力量,这些城里来的兄弟姐妹们,就能回家和父母团聚了。”

多么伟大而又朴实的想法。就是这样的想法,让这位农村姑娘多少个日日夜夜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学习啊。

王干事紧紧的握住了左单单的手,“左单单同志,感谢你给我们讲述了这样的经历,我一定会如实报道的。”

左单单腼腆道,“这些其实都不是很重要的。只是我自己个人的一些事迹而已。不过如果真的要报导,我还是希望能够能给大家一个建议。”

“什么建议,你说,我记着。”王干事笑道。

左单单认真道,“看书不能盲目的看书。课本基础知识一定要抓牢。就如同盖房子,夯实地基,房子才能牢固。要多看报纸,多看文件,读书人不能死读书,要和国家一起进步。要多做题,只有通过不断的做题,才能找到自己的不足。”

王干事赶紧刷刷刷的书写,这可是文科第一名的学习建议啊,很重要!

“最后,我想表达一下个人想法: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学习。知识,是可以改变命运的。感谢党,感谢祖国恢复高考,让我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学习,回报祖国。”

“啪啪啪啪……”王干事和孙干事一起鼓掌。

沈右右也高兴的拍了拍小手掌。

因为在左单单这里得到了太多的感触,王干事回到单位之后,立马着手开始整理稿子。将左单单的事迹整理成个人事迹故事。稿子写好之后,立马交给上级领导审核。

领导看完之后,直接拍板,“很好,既体会了劳动人民勤劳的精神,又告诉了其他人,读书没有捷径可走的。又深刻的表达了对中央恢复高考的感谢和知识分子高考之后回报祖国的决心。发下去,省里的报社都刊登。”

王干事立马马不停蹄的去联系各大报社。

于是第二天,省里的报纸上面出现了各种标题。

《省文科第一名左单单同志成长事迹》

《省文科第一名左单单同志的学习精神》

《省文科第一名左单单同志教你如何学习》

…………

作者有话要说:么么哒。

☆、第143章 第143章

各大报纸都在进行报导。外婆出去遛弯, 回来了就带回来一堆报纸。在家里给左单单和沈右右读了一遍之后, 就准备收好了, 以后给老沈家一代代的传下去。作为教育子孙后代的教材。

左单单看了报纸之后,先是微微的心虚了一下, 随即想到, 自己这也是为了起到教育作用,才这样说的,总不能说自己是穿越的, 或者自己天生异禀吧。那样也太误人子弟了。她这可是为了你好我好大家好。恩, 没毛病。

关于左单单的报道一出来, 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一些没有收到通知书的年轻人在看到左单单的事迹之后, 重燃信心,准备再战高考。毕竟一个农村的姑娘,能够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坚持学习,才最终获得了第一名的荣耀。而他们在下乡之后,才真正的认识到了读书不易的道理。又因为觉得环境艰苦,所以确实多年没再拿课本了。

相比之下,失利也是情理之中, 但是他们不会放弃, 一定会比左单单同志还要努力学习,明年再战高考。

而且看到左单单是因为想让下乡青年早点回家而努力读书。知识青年们都很感动。觉得她是他们的无产阶级兄弟姐妹。

而农村的人这边在各大生产队长读了左单单的事迹之后,也很受鼓舞。特别是左单单所说的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让老乡们很是感触。

同样是农村子弟。左单单同志因为坚持读书学习,现在不止是大学生了, 而且还上报纸了。而他们之前因为不重视孩子们的学习,自家娃娃们可还在地里找吃的呢。

要改变命运啊,要成为大学生,就要好好学习,重视娃娃们的学习。

于是家长们都开始琢磨着要送家里适龄儿童坚持读书了。要是家里出个大学生,以后那是大学生家庭了,走出去也有面子啊!

左家屯这边受到的影响是最大的。

毕竟左单单和左聪算是屯里读书最多的两个年轻人了。当初他们还觉得没啥用,老左家还那么穷。那么大的娃娃不干活挣工分,读书干啥啊?

可现在再看看人家,都考上大学了。而且左单单还上报纸了,连省里领导都表彰她了。

这说明读书是正确的。娃娃们就是要多读书,才能有出人头地的机会啊。

这不,刚放过了寒假,又有一批家长们过来找左大成商量,问问开年能不能送娃娃们去学校。甭管五岁六岁的,先送去读书。多读一两年也是好事儿,以后没准就能考上大学了。

还找左大成和李惠打听,如何教出大学生来。

左大成尴尬的不得了,他还真不知道孩子们咋读书的。于是让李惠来和大家说。

李惠道,“刚刚大成给你们念了,那文章的意思就是,读书要刻苦。咱们做大人的只能教育孩子要自己努力念书。只有好好念书了,以后才能去外面读大学。单单过几天就要回来了,到时候让单单和你们讲。”

一听左单单要回来了,那可真是太好了。

左水生还跑家里来和左大成商量,让左单单回来的时候,在小学里面开个座谈会。讲讲个人心得。

毕竟是上过报纸的人呢,还是华主席的带领下考入大学的第一批大学生。这么荣耀的事情,必须宣传,必须找人学习。到时候让他们三都上台说说。

“……”左大成不好意思道,“这是不是有些太过了。”

左水生抽了口烟道,“啥过了,你现在不能把你当他们的爹,你就是一个地方上的干部,必须做好宣传工作。”

左大成连忙点头,然后立马去给沈一鸣打电话,和他们提前说这事儿。

省城这边,沈一鸣接了电话之后,应了这件事情,和左大成随便的聊了两句之后才挂掉电话。

放上电话过了一会儿,王总编从办公室里出来,叫沈一鸣到办公室去。

其他人见沈一鸣去了办公室,脸上都露出了几分不舍的情绪。他们知道,沈一鸣就要离开报社了。要去读大学了。

办公室里,王总编一脸不舍。

“一鸣,你的申请我这边已经看到了。不过我觉得你还是考虑一下吧,我们可以给你留着位置,等你读完大学之后,再想回来,随时回来……哎,我也知道,你们未来的舞台更加广阔。”

王总编说完,心里挺不是滋味的。

说实在的,沈一鸣在这里上班这么长时间,办的事情都是漂漂亮亮的。让他很满意。甚至他都准备培养沈一鸣做他的接班人了。

谁知道突然高考,沈一鸣就跑去参加高考,而且还考上了。

事情太过突然,又觉得似乎在情理之中。这个年轻人,是该有更大的天地了。

沈一鸣满含感激道,“谢谢总编对我的包容。不过我这去读大学,最起码就是几年的时间。我也不能占着这份资源。您放心,我就算走,我也要对我们报社负责。不会随便推荐人的。我向总编您推荐的这个人很不错,我之前给您的那些稿子就是他写。而且他父亲也是公安厅的干部,和咱们部队也算亲戚关系了。有总编您的栽培,以后也是一位不错的青年才干。”

沈一鸣说到这份上来了,王总编也没多说什么了,而且沈一鸣这也算又给他牵了一条线了。

“好,一鸣啊,不管以后在哪里,都不要忘了咱们报社啊。你可是咱们这里走出去的人才。不能给咱丢面子。”

王总编笑呵呵道。

沈一鸣站起来行了个军礼,“牢记领导指令。”

下班之后,沈一鸣就给京城那边拨了个电话。和通讯员说找左东山的,就挂了电话。

过了一会儿,电话响了起来。那边传来左东山的声音。

沈一鸣笑道,“东山叔,您什么时候回来啊,我们这边的老朋友还准备请您吃饭呢。”

左东山听出他话里的意思了,笑道,“我这还得打申请呢,等申请通过了就没事。一鸣啊,咱们这可真是不巧,你来京城之前,我估摸着就要回去和你们吃饭了。一鸣啊,东山叔感谢你的这顿饭啊。”

“东山叔,当初的事情我一直感激您,再造恩情铭记在心。一顿饭而已,还不足以表达我的感激。”

“好,咱们不说谢了。你一顿我一顿的,算不清楚。等回来了,咱们喝一杯。今年过年,我可能就要回去了。”

沈一鸣笑道,“那我在这边把酒温好。等着东山叔回来喝一杯。”

过小年之前,沈一鸣这边就交接了工作了。车子暂时没还,挂在楚大姐的名下继续用几天。等去京城之前还。

在家里收拾了一番,就准备一起回左家屯去喝喜酒,外婆这次也坚持要一起去。自从左单单嫁到了沈家之后,她还没去过亲家家里。

这样也太失礼了,现在她觉得自己身体比以前强多了。加上家里又自己开车去很方便,总要亲自去一趟。

见外婆坚持,左单单就和沈一鸣在车后座放了棉被,让沈右右和外婆坐在后面,用棉被盖着。暖暖活活的又柔软。

沈右右就喜欢坐车,一上车就知道要出去了,眼睛鼓溜溜的到处看。

外婆看着他,就觉得原本不舒服的身体又好多了。

为了照顾外婆,所以车子也没开那么快,上午吃饭,一直到下午五点多钟,才到了左家屯。

李惠他们早就知道左单单他们要回来了,一直在院子门口往路上瞧。房子就在入屯里的位置上,一眼就能看到路上有没有车子。等看着熟悉的车子回到了屯里的时候,李惠就高兴的喊了一声,迎接出来了。

她可知道,今天沈一鸣的外婆要来,那可是长辈,必须迎接。

左奶奶听到动静从屋里出来了,刚到门口,就看到沈一鸣开的车子停在家门口。沈一鸣和左聪从车里下来之后,又赶紧开后面的门接后面的外婆和左单单下车。

左聪这边扶着左单单下来,又帮着抱沈右右。另外一边沈一鸣也扶着外婆出来了。

外婆下车之前已经整理了衣服和头发,虽然坐了大半天的车,依然精神抖擞的。看了一眼,就看到了左奶奶了。问一鸣,“这位是单单的奶奶吧。”

沈一鸣点了点头,外婆就笑着走过去,握住左奶奶的手,“老姐姐,恭喜啦。”

左奶奶感受到了外婆的热情,先前拘谨的感觉也放松了,觉得这个城里老太太也挺好说话的,于是也笑着道,“还麻烦你这么远赶过来。”

“不麻烦,再远我也要赶过来和老姐姐见见面。老姐姐教育了这么好的孙女嫁到我们沈家,我可要亲自来道一声谢才行。”

听到这话,左奶奶笑歪了嘴。作为长辈,自然希望自家出去的女儿孙女能得到跑婆家的赞美,这样才显得她们这些长辈会教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