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佳豪失望地垂下眼帘:“我好不服气啊,上天这也太不公平了。”

“佳豪,爹就是觉得你能耐,却还不如这几个日子好过,这才天天想来想去,你要是觉得爹说得对,那就改改吧,啊?”

林佳豪咬了咬嘴唇,没再说话。

老林禁不住失望极了,他低声说了一句:“你念书倒是很聪明,怎么不懂得大道理呢?”他起身走开,林佳豪在背后想要驳斥,最后放弃了。

吃过饭,姚静雯磨磨蹭蹭地收拾了桌子,进厨房洗碗,她眼睛逡巡地看了看屋里的其他女人,林老娘绝对不会在没人逼迫的情况下进厨房的,林燕和林欢刚才做了那一大桌子菜,这会儿更是不可能再干活,还好林月华跑过来,她大概知道自己的母亲是个懒货,微笑着说道:“妈妈,我和你一起洗碗。”

“月月,你有没觉得,爸爸不挣钱,在这个家里的地位越来越低了?”从三年前开始,姚静雯眼里的林月华,就不是小孩子,她有什么无奈何不顺心,都是和女儿说的。

“这话怎么讲?”

“哪有这么一大堆脏碗筷子留给妈妈一个人洗的?我都干了三天了。”

“妈妈,不是说和二叔、三叔他们家轮流来吗?明年二婶若不是这么干的,你再提意见呀,今年怎能这么说呢?”

姚静雯很是气闷:“我嫁给你爸爸,难道就是给这一大家人当奴隶的吗?”

“妈妈,我都十二了,还没怎么见过你干活的。以前活儿谁干的?我大姑难道天生就是你的奴隶吗?”

“月月,你越来越过分了,我养你多少年,你和你大姑来往这才几年?你这没良心的,竟然胳膊肘往外拐。”

林月华不高兴地撅起了嘴巴:“没见过你这么不讲理的。大姑说,要想公道,打个颠倒,凡是都要换位思考一下,这才能辨得清到底孰是孰非。”

“你今后再也别去大姑家!”姚静雯气哼哼地道,她这时有点后悔,虽然女儿跑到两个姑姑家,沾了点小便宜,可这心和自己离得远了啊,太不划算了。

“我不!整天跟着你,什么见识都没有,大姑比你聪明多了,就是小姑也比你好,你看她给我做的衣服多漂亮!你开个小破店,挣的钱越来越少。”

姚静雯气结,她的小超市附近又有人开了一家,这边的客流大减,她都快抓狂了,女儿还往她伤口撒盐。

“小姑说她们的生意也越来越难做。淘宝店家越来越多,仿版出的也特别快,可她们还不照样在激烈竞争里利润节节攀升?就你,做啥啥不成!”

姚静雯眼泪都快出来了。

“好了,好了,妈妈,你再坚持几年,我就长大了,我将来肯定比你能干,为你争光!”

姚静雯不知该笑还是该哭,脸上的表情要多别扭有多别扭。

第二百三十八章 纷扰

林燕不知道家里表面平静,暗地里还这么波涛汹涌,她和黄伟良吃过饭,便回家了。

黄家以前的人都不太和这边来往,关键人家孤儿寡母,他们都没怎么照顾,后面不好意思打扰。自从黄伟良去村里投资开始,黄家远房的近支的,都来拜访,黄伟良本着只投资,不借钱的原则,打发了一批,总算是不偏不倚,谁也没得罪地应付过去了。

但黄家人过年前后来的人还是挺多的,让林燕觉得有点烦了,玉良嫁的时候,黄家才几个本家来帮忙呀,现在一下子冒出那么多,让她不能不鄙视他们。她觉得黄伟良既然已经给家乡投资,这些人有了很多优惠政策,就应该沉下心来,借此东风好好努力,而不是肖想一些有的没的。

他俩回到家,玉良夫妇还没走,他们两人经过一年的考验,现在成熟多了,手机卖场在张峰奇走了之后,销售并没有出现波折,他俩在最初的担心过后,信心大增,半年下来,也培养出来一份淡定从容的气势,不像刚开始那样。叫林欢当参谋,买了几次衣服,玉良和葛明顺也对怎样穿衣有了感觉,现在他们自己买的衣服,也让他俩在人群里很显眼。

一家人坐在沙发上,看虎子和果儿在客厅跑来跑去地玩儿,葛明顺小心地看了玉良一眼:“你在家陪大妈,我去卖场看看?”

过年放假这几天,正是卖场黄金时代。他们今天就开门营业了,两人早上来之前。先去卖场巡视了一遍,葛明顺大概觉得,媳妇应该多陪陪岳母,娘俩说说知心话。这才说这句话的。

“就让虎子在这里玩,我陪你一起去吧。”玉良笑着站起来,走到门口。穿上大衣,又帮葛明顺取下衣服,葛明顺受宠若惊,赶紧接过来穿上,扭头笑着告别,带着玉良离开。

林燕观察到玉良对葛明顺温柔又爱怜,知道她俩的危机解除。葛明顺现在熟练了。也不显得比张峰奇差多少,他可比张峰奇帅多了,据说,卖场里的小姑娘得了葛明顺的表扬,比拿几百块奖金还兴奋。玉良现在对丈夫,那可是盯得很紧的。葛明顺哪里见过媳妇这么宝贝他啊,心里爽得像空调吹着一样,对玉良比以前更是珍惜。

黄家人对这样的情况当然非常欣喜,林燕看着婆婆容光焕发的脸,她没想到,去杨树湾村投资,最高兴的竟然是老太太。黄母年轻离婚,备受歧视。顶着那些浅薄短视的家伙的冷言冷语,辛辛苦苦带着一对儿女长大,现在儿子女儿日子好过,在村里人羡慕的眼神里,她以前的愤懑、不平和心酸委屈,全都消失了。甜蜜和满足的心态,让她精神焕发。

黄伟良是个大孝子,他始终对母亲特别在意,特别好,但也没能想到母亲还有这样的心结,看到那次回老家之后,母亲的情绪特别愉快,竟然比以前显年轻了,黄伟良明白过来,自己无心之举,竟然能让母亲高兴,他既意外又惊喜。

林燕和黄伟良这个年,比以往热闹,杨树湾的人来了一群拜年,闹腾了一天,庞家营的当然也会来,日子很快就过了初五,国家规定的假期很快结束了。

初十这天,没想到黄有良又来了。他来了就来了吧,竟然带了好大一群人。初三带着村里的干部,还有几个在饲料厂的小头目等来拜年,这一次,是陪着镇上的领导来的。

林燕面对一屋子人,急急忙忙上茶点送香烟的忙完,林老娘打电话过来:“燕,家里来了客人,你能回来做饭不?”

“我这边也有十来个呢,回不去。娘,谁来了?”

“咱村人,找你爹的。”林老娘说话语气明显有点懊恼,姚静雯做菜的水平不行,林燕若是不去,她大概不好叫另外两个媳妇的,毕竟轮老大媳妇值班不是?林家要想有面子,老娘就得亲自上阵,要她干活,那还不要了老命了?

林燕放下电话,笑了一下,娘身体还行,动动也对她有好处,她没有多想,忙自己的事情去了。

去林家的人,还是小有来头的,林老娘刚打电话时,只有几个乡邻,到了十一点,村长带着镇长和镇委一个副书记到了,把老林紧张地两手都不知道该往那里放。

现在国家考核干部,第一就是你辖区经济发展的怎么样,明州镇的赵镇长,是才调过来的,他在辖区转了一圈,这个镇子村民种植果树的多,以前的经济指标比较好,可这几年,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偏远山区的道路通畅了,那里的水果因为温差大,含糖量高,口感好,价格和销路都比平原地界上的好,明州镇早些年发家的农民把土地转租,进城买房做起了生意,镇上的经济一下子衰退下来,先是从全县经济发展前五名掉了出来,去年更是掉到中游,原来的镇长挨了批评,调到县农牧局去了,新镇长是县里经济发展最好的大桥镇副镇长,他在大桥干了多年,当然知道即使是农村,经济要发展,光靠土地那是远远不够的。

怎样才能招商成功,促进明州镇经济来个飞跃呢?赵镇长上任第一项任务,就是广开渠道招商引资。他不知怎么得知,Y市晚报表彰的企业伟燕公司的内当家林燕,是他辖区的人。这让他顿时来了精神,觉得这里值得投入精力,可以一搏。

“赵镇长,据说林燕是个小气的人,我们这次找她,不一定有结果。”村以前张姓和林姓平分,但后来张家人渐渐多了,这几年村长选举,转来转去都是张家人的事儿,这一任村长张宏伟,也是张家的,他对林家这边的事情,也就道听途说,不是很清楚,见镇长动问,便老老实实把听来的,林燕不肯帮堂弟的事情说了一遍。

赵镇长还有点不信,专门去林军民家走了一趟。

林军民的平菇生产,刚好赶上过年,价格销路都很好,正趾高气扬用鼻孔看人呢,镇长来了。

赵镇长当然提前做了工作,一上来把林军民大大表扬一通,说农村就需要他这样有技术有闯劲的年轻人,林军民高兴得找不到北,他想有了镇长支持,自己就能弄到贷款,也能迅速发展起来。

赵镇长他很仔细地询问了林军民的技术水平、经营方式等方面问题,觉得养香菇确实是明州镇发展的一个方向,当说到林军民因为资金不足没办法扩大生产时,他趁机询问林军民求助林燕遭拒的事情。

林军民虽然言语中很多诋毁林燕的地方,但赵镇长还是听出了事情的原为:林燕要林军民准备那些资料是应该的,并不是林军民所说的故意推诿,得出这样的结论,赵镇长精神大振,他派人打听好了,便安排了今天的拜访之行。

镇长当然不会林家吃林老娘她们做的饭,有干部早就在附近的酒店订了席面,赵镇长很技巧地向老林表示,他是来慰问明州镇的著名企业家林燕的,他希望老林能引荐一下。

林燕好容易让黄伟良做代表,出去陪来客吃饭了,还以为自己能偷得浮生半日闲呢,爹爹却带着明州镇的一群干部过来,邀请她去商讨家乡发展大计。

实在推辞不得,林燕只好随着他们出门,再说,林燕手里那么多钱,也得找个投资渠道的,虽然生意难做,她完全不用这么奔波,但她还年轻,现在就在家里无所事事,每天做做美容,练练瑜伽的打发日子,还是有点太无聊了。人就是这么复杂,太忙碌,觉得很累,可太悠闲,也觉得没意思呢。

赵镇长听说黄伟良让同行请走了,心里立刻有点懊悔,觉得上班前,就该到这里来拜访。他得到的资料,伟燕公司也不过几千万资产,还能让他分一杯羹吗?

不管心里怎么想,他都得打起精神,到了饭桌上,因为林燕是个女士,茅台换成了葡萄酒,敬酒也变得文雅起来,大家象征性地沾沾唇便罢。赵镇长觉得能当女企业家的,一定都是八面玲珑的主儿,碰上林燕这么朴实,说话一是一二是二的,一时还不知道怎么办,不过,他可不会忘记来的任务,饶了好几个圈子,林燕都不接茬,他只好赤膊上阵,单刀直入地问林燕,肯不肯投资,为家乡父老乡亲做点好事。

“赵镇长有什么合适的项目推荐给我?”

赵镇长尴尬又后悔,觉得自己准备工作没做到家,来得冒失了,但他在镇上也做了很多调查,肚子里也不是一点东西也没有,他提了几个方面:果品加工、养殖和菌类生产,但他说得空泛,林燕没吭声。

“林董,只要你有意愿,咱们镇时刻欢迎你回去,我也会准备好项目,尽快送过来供你挑选。”

“好吧,我也希望自己的家乡能早日腾飞。”

赵镇长虽然有点遗憾,但林燕的态度让他看到希望,他还是觉得不虚此行。

第二百三十九章

赵镇长第二次来的时候,黄伟良还在家,男人在一起,说话方便多了,或者,他们有自己的沟通方式,不像对林燕这样不知道话该怎么说才好。

黄伟良对他提出的投资邀请,一时无语。

赵镇长很紧张:“上次我们来,林董曾问起有什么合适的项目,这次我们准备的非常充分,和县里的农牧局进行了沟通,请了专家进行过论证,应该能使农民和企业家双赢的。”

黄伟良见是妻子答应的,便招手让在收拾茶盘的林燕过去,他这几天被老家的人缠住,没有听见老婆给他说过这方面的事情。

林燕见赵镇长拿来的项目,是在镇上建一个干菇加工厂,还有一个菇类批发市场,有点怀疑地抬起头,她的家乡,有这么大的客流吗?

赵镇长还真是有备而来的,他立刻解释道:“以前不是有个国道通过咱镇吗?前不久还有条省道通车,刚好和国道在咱镇交汇,这样,省内和省外客商很容易过来,你若能进行干菇加工,肯定能吸引鲜菇过来。县里给了很大优惠,这个蘑菇批发市场三年不收税,就是批发市场的摊位,也只收成本费,咱们当地的消费又低,客商过来,无论住店还是吃饭,都花不了多少钱,再说,我们离X市很近,从我们这里批发的蘑菇,能直接进入大城市的菜市场,我想这些是很有吸引力的…”

见林燕点头,赵镇长信心大增:“咱们镇的土地,百分之八十种植的是果树。每年剪下的枝条都烧火做饭了,真是太可惜了。还有,农林大学的教授说梨园秋天能种蘑菇,我们镇的梨园。有八万多亩呢,这笔资源要是充分利用起来,那可是能创造一笔巨大财富的…”

“支持这些的技术人才。我们有没有?”这是林燕最关心的,林军民技术水平到底如何,还有待时间检验,但他一个人,才能发多少光和热?实在是远远不够用啊。

“有,我们和农林大学下属的职业技术学院签署了合作协议,他们的毕业生在咱这里实习。到时候,会有几个带队的老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当然也会对咱们的养菇户进行指导了。”

“林董,黄董,县里的农科站也给我们派来一个常驻技术员。这是农林大学毕业的,在咱县上工作了好几年的了,他的技术很过硬,曾经得到过省里的表彰。”

林燕觉得赵镇长确实是下了功夫,禁不住欣慰地点了点头。黄伟良和林燕交换了个眼神,对赵镇长说道:“我们两人会尽快去一趟,对你说的这些进行考察,我希望咱们能合作成功。”

赵镇长见这两位这么痛快,脸上立刻溢满笑容。这个项目要是推广成功,哪怕每亩梨园增加一百多块收入,镇上的增收就是近千万,还不算部分农民专门种蘑菇增加的收入。他前几天又去了一趟林军民的菇场,才两亩地的大棚,一季平菇。就收了好几千块,这一年下来,每亩地的收益,比种水果还好呢。

明州镇若是照这样发展,两三年内必然会有个大跨越,赵镇长似乎看到了自己光明的前途,脸上的笑容更加真切和热情:“林董,黄董,我们热切盼望你们早日来到,欢迎你们对我们即将建立的鲜菇批发市场选址进行指导,还有其他配套设施也亟待你们这样有经验的成功企业家去投资建设。”

“好的,我们会尽快去的。”黄伟良点头。

送走赵镇长一行,黄伟良有点忧虑地问林燕:“你做期货,到底挣了多少钱?这么四下洒水,能顾周全不?”

“我不是给你说了好几遍嘛,咱们现在身价上亿了呢。”

“可,你一次就给了刘海林三千万,在杨树湾和庞家营投资,又有两千多万,你还把咱们以前的国家贷款都还了,那又是一千多万…”

林燕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都是我没说清,我意思是,咱们光在期货这一块,挣的钱就上亿了,除了给国家交税,咱们有七千多万的流通资金,虽然我们投资花了一部分,可以前投资的,不还收回了很多钱嘛,我现在打算投出去的,是咱们去年的利润啊。”

黄伟良想想,笑了一下,他其实对这些数字更敏感,只是他谨慎惯了,唯恐老婆花超支,还有就是,他不知道林燕会不会像在自己家乡一样,刚开始计划投资不到一千万,最后竟然追加了一倍还多。

“伟良,不要担心,海林那里的钱,说好只给他用一年的,过不久那些钱该回笼了。明州这边的投资完成后,我就不再打算拓展阵地了,咱们只需要做些巩固根据地的事情就行了。”

黄伟良点头,就算他想要在有生之年做出成绩,但他又不是刘海林那样的财迷,有事情要他扎扎实实做下来,他也就满足了。

一星期都不到,赵镇长又派人来,邀请林燕和黄伟良回家乡。

正是春风吹得人陶醉的美好季节,林燕看了天气预报,在接连三天晴好的艳阳天只后,他们启程上路了。沿路的柳枝,已经柔软地摆动着纸条,桃树上都冒出小鼓包了,用不了几天,就会桃花笑春风了啦。

蘑菇批发市场建在离两条公路交汇处不远,林燕去时,四面已经插上了旗子,赵镇长说征地手续也办好了,因为市场三年不收费,由镇上和县里投资修建,批发市场外的宾馆和饭店由私人投资。离批发市场不远,就是干菇加工厂的地址,离公路不远也不近,应该不担心污染问题,和批发市场的距离也合适,林燕和黄伟良都感到满意。

赵镇长还给了林燕一些干菇生产的设备和技术支持方面的资料:“这是我们去农林大学和农科站咨询时见到的,顺便拿了过来,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谢谢了!”林燕接过来交给身边的小秘书黄琼林,因为现在事务越来越多,林燕不想让人打扰家里正常的生活,给自己找了个随身的秘书,帮忙接电话和安排工作时间,她这样随意的态度,也是给赵镇长提醒的,若是对方还打什么小算盘,她可不予理会的。

赵镇长官场混的,当然明白林燕的意思,见自己好心被误解,略有点不高兴,但一想到同行中好些人雁过拔毛,用尽心思聚敛财富,只有苦笑而已,不再和林燕在这小事上计较,他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邀请林燕和黄伟良参观林军民的菇场。他想让林燕知道,支持家乡菇类生产,对农民增收这一块会起到多么巨大的作用。

林军民最后一茬平菇已经采收,正在把废旧料运出来,见到赵镇长,非常高兴地迎上来,他也看到林燕了,态度有点生硬的点头致意,林燕也不动声色地点点头,算是打了招呼。

赵镇长状似随意地问起林军民投入产出的情况,林军民很兴奋地介绍他收入了多少钱,这话固然是回答赵镇长的,也是向林燕炫耀。

黄伟良没有搭理他,一声也没吭,林燕却渐渐皱起了眉头,以她掌握的资料,林军民的投入产出比要比其他同行低。这话她本来可以不说,但她一是看不惯林军民浮躁的样子,二也是觉得大满叔不容易,不为别的,看在大满夫妇精心照顾老爹的份上,她也应该指出林军民的不足。

“军民,你有没算过你的投入和产出,比别人家的高还是低?是不是做到了利益最大化?”

“当然,我们这算是比较好的了。”林军民不屑地撇了一下嘴。

“军民,你扔掉的那些废料袋子里,怎么每个里面都有一截发黑了呢?你的培养料根本没有物尽其用吧?是不是有别的杂菌污染了培养料?”

“这是正常的,我之前已经采取过正确的消毒措施。”见林燕还想说什么,他又强调道,“我以前工作的菇场也是这样的。”

林大满夫妇听见林燕说的第一句话,就走了过来,他当然担心儿子说什么不合适的话,也怕林燕在镇长跟前说儿子坏话,毕竟,儿子背后说了不少林燕不好的话,他怕人报复。

“大满叔,我记得中央电视台八套节目,专门介绍过一个养菇大师,养平菇时,不会出现这种霉料现象,若我们也能做得那么好,不是会增加不少收入的吗?咱人力物力都出了,没的在这最后一步出现缺失。”

“对!对!”大满婶子连连点头,被林军民狠狠瞪了一眼。

大满却不理会儿子的黑脸,他急切地问林燕:“燕,你能联系到这个养菇大师不?”

“好像他常年做这方面培训的,我回去在网络上帮你查一下。”

“我自己会查!”林军民非常不悦地低声说了一句。

大满叔看到镇长在和黄伟良说话,没注意这里,狠狠瞪了儿子一眼:“你个不知好歹的东西!”

第二百四十章

林燕伸手做了个拦阻的手势:“大满叔,现在的年轻人,不喜欢别人违拗自己的意思,时间长了,他自然知道我到底是好心还是歹意。”不等林大满再说什么,林燕已经往黄伟良身边走去,镇长在那里,这一家人不会跟上来的。

她现在认清,林军民是非不分,你对他好,他认为是应当的,对他有一点儿疏忽,他就会对你有意见,这样的人不能打交道。以前看大满叔夫妻俩人不错,没想到儿子却没教育好。她想起了林佳豪,林军民是独生子,大满夫妇肯定和老林惯林佳豪一样,努力满足儿子的要求,对思想教育这一块,就放松了。

黄伟良给赵镇长提出了一个很严峻的问题:“蘑菇批发市场是政府的,那广告投入和维修费用谁来管?县里还是镇上?现在国家不让收农业税,咱镇上也没什么企业,镇上哪里来钱做这些呢?”

赵镇长好一会儿不说话,几个人出了菇棚,他才说道:“我有个同学在省电视台,他能帮我申请到公益广告,我还想申请中央电视台的公益广告。至于维修费用,批发市场低收费,不是不收费,这个也能够用。”

黄伟良摇头:“这远远不够的,要想让这个批发市场红火起来,没有立体轰炸式那样的大力宣传,根本不行。”

“县招商局派人去几个大的蘑菇批发市场招商,这个效果应该还行吧?”

黄伟良和林燕对视了一眼,他们忘了这个茬儿了。但这个招商局的功能有多大,他们可不清楚,当然这个时候,不敢妄下结论。

“你们这里。收集到了愿意来做生意商人的信息,就和我联系吧。”黄伟良这是要看他们的工作做得怎样,才决定会不会投资的。赵镇长的脸上浮出一丝苦笑。林燕后来才知道,他曾经反对政府行为,提出按市场规律进行,但县里有位实权人物不同意,他想安排一个自己的亲信过来当官,毕竟,只要有工程。就有油水。

黄伟良和林燕,本来就嫌官场的人难缠,听到这个消息,对在这里投资的兴趣大减。在说还有杨树湾那边的事情要忙,林燕安排小秘书跟进。就把这里的事情放了下来。

没想到事情过了半个月,晁恩忽然过来了,询问她们投资明州镇的的意愿到底是不是真心的,林燕便把自己的顾虑说了一遍。

晁恩一笑,对黄伟良说道:“呵呵,有人把状告到了Y市政府,那个捣乱的家伙已经被调走了,我想接手这个市场,咱们哥们合作一把如何?”

“你能操劳下来吗?”黄伟良很担忧地说道。

“我只负责宏观把握。具体事情,是曼云表弟来做。这孩子虽然年轻,但很有闯劲,做事情也老练。”

“那好吧,你快点动起来,我随后就开始。”黄伟良对晁恩的能力很佩服。觉得他欣赏的人肯定也错不了,便爽快地点头了。

“晁恩,你怎么想的,能做这么个决定?”林燕觉得特别奇怪,她知道,投资建市场,若是做起来,那是一本万利的,全市场的商户,都是给他打工的,换做别人,林燕肯定觉得不错,但晁恩身体不好呀。

晁恩笑了一下:“亲戚来鼓动的,没办法。”别人怎能奈何不了他?看来他早先积累的人脉肯定对投资这个市场有帮助。

林燕和黄伟良不管这些,只要有利可图,又利国利民,他们何乐而不为?

又接连去了几次明州镇,林燕都没有回村,大满叔托人捎信,说媳妇生了孙子,请老林去吃喜,林燕听老林回来说,村里来了个老师,教大家种植蘑菇,老师讲的和林军民做的有点不一样,大满叔让儿子跟着老师学习,军民不高兴,爷俩这几天正闹腾呢。

“这孩子,他也不过是职业学院毕业的,就是跟人家老师学的,自己干了几年,就觉得翅膀硬了,不听老师话了。”

“爹,有的人是不撞南墙不回头的,你别担心了,咱家日子过好了就行。”林燕不过这么随口一说,没想到引出了老林的伤心和担忧:“我现在才觉得,佳豪就跟这个军民一样,不听话,犟的要死。他就是比军民读书好了些,本事大点而已。”

林燕没说话,老爹现在才知道这个儿子原来是有缺点的?以前可是怎么看怎么觉得林佳豪完美啊。

老林叹息了一会儿,踯躅地走了,自从去年的手术后,老林明显老了,身板不那么挺得笔直,走路也不脚下生风了。林老娘在小区找了对退休的老年夫妻,每天帮着做饭,打扫卫生,一个月五百块钱。这对老夫妻挺会算账的,他俩早上从老林这边拿了钱,溜溜达达去买菜,回来到林家,一个做饭,一个打扫卫生,吃过饭,收拾了厨房,两人回去休息,早上和晚上给这边送两碟小菜,一小锅稀饭和两个馒头就行了,不费什么事儿,不仅自己两个人的菜钱省下了,还有工资拿。

林家的四兄弟,每人每月给老林交三百块,算是老爹的赡养费,老林还想在凉台卖馍夹菜,被林佳平和林佳彬阻止了。

林燕这天在家,一边和婆婆聊天,择着韭菜,准备做饺子,李慧来了。

林燕看她眼圈发红,心里一阵紧张:“怎么了李姐?”

“呜呜,振亚要去留学呢,我舍不得呀。”

林燕见她哭得这么伤心,心里还有点觉得怪怪的,就算和孩子相处的好,也没有这么深的感情吧?不过,想到李慧对人很热心,振亚又是那么一个阳光又直爽的孩子,她又觉得可以理解了。

“别哭呀,到底怎么回事?”

“呜呜,我本来想着,男孩子出去闯一闯也没啥,萍萍好容忍听我的话,考了国家公务员,不说出国的话了,可振亚又来了这么一出,我真舍不得,林燕,他要是和萍萍一起去美国,我都不觉得什么,可他,要去靠着中东的欧洲国家,呜呜,那里成天人体炸弹的,呜呜,我和他爸都劝不住,他是学飞行器的,说申请了好几个国家都不成。”

难怪如此,换做林燕,也觉得难过呢。林燕听李慧阻止不住振亚,过来就是诉诉苦,心里不那么憋屈,便叫了她一起包饺子,说说闲话,宽慰宽慰李慧。

下午,林燕和黄伟良要去接儿子黄鹏翔回来,转眼,孩子开学都一个月了,他们开车顺路送了李慧回家。以前都是向辉夫妇和他们一起去,这次向辉有事不能来,他们要接两个孩子一起回去。

学校门口一如既往,车很多,他们步行走到学校门口,刘鸿飞已经出来了,他兴奋地招着手跑过来:“阿姨,我们学校有十个交换学生名额,大概有黄鹏翔呢。”他的大嗓门惹得一边接孩子的父母都往这边看。

“呵呵,这不是老黄吗?”林燕一扭头,竟然是魏岳民,自从去年接孩子遇到过一次,一年多他们再也没见过。

“吆,是老魏啊,也接孩子呢?”

“嗯呀,我这几天来得次数比较多,我家那个臭小子,也在交换学生名单中呢,呵呵。”

“哦?这样啊,我还不知道呢,到底怎么回事?”

魏岳民简单介绍了一下情况,没想到还是有个学生给美国一家物理杂志写信引起的,中介机构听说此事,趁机煽风点火,好几个家长都被说动了,想让孩子去国外见识见识。

好容易才等到黄鹏翔走出校门,黄伟良向魏岳民告辞离开,一家人都上了车,黄鹏翔也没有多说话。刘鸿飞却按耐不住,急切地问道:“鹏翔你到底去不去美国?”

林燕忽然能够理解李慧的感觉,她的心都跳到了喉咙眼,似乎随时都能蹦出来,她明知道儿子这种书呆子,很适合搞科研,要想有成就,去科技更发达的美国学习确实是好事,但她这时才发现,自己特别舍不得,心里忽然纠结极了。

林燕的目光求助一样的看着丈夫,好像他一说话,事情就不存了在似的。黄伟良一声不吭,刚才和魏岳民在一起说话,脸上也是没一点笑模样,他是不是也和自己一样?真搞不懂魏岳民怎么还能笑出来,难道炫耀比亲情还重要吗?

刘鸿飞觉察到了车上气氛压抑,最后也不说话了,到了家里,黄鹏翔才低声说了一句:“妈妈,我觉得我该去,我将来,想去普林斯顿大学读书,我想学物理专业。”

尽管林燕心里非常不舍,但还是坚定地点点头表示支持。黄鹏翔过了好一会儿,才低声说了一句:“我就是舍不得妈妈,舍不得爸爸,还有奶奶和妹妹…”

林燕眼前一片模糊,她都不敢眨一下眼皮,唯恐眼泪下来让孩子看到,过了一会儿,她才看到儿子早就扭过头去,根本没看她。

“这是做什么?如果小翔要去做交换学生,咱们可以随时去看他的,用得着这么难过吗?”

黄伟良情绪恢复,强撑着过来安慰他们母子。

第二百四十一章

没想到第二天,黄鹏翔的辅导员来了,他说这是一些中介机构搞的小动作,并不是学校组织的,让大家不要上当,还说以黄鹏翔的成绩,将来考上北大清华没问题,没必要去国外看异族人的脸色。

黄伟良和林燕唯唯诺诺,客客气气送走老师,等傍晚黄鹏翔回来,这才把老师的话转述给了孩子。

“妈妈,我还是想去,在那边做一年交换学生,刚好用这段时间申请一个美国大学,我就想去普林斯顿大学。”

林燕没办法,这孩子从高中开始,对物理极度着迷,而国外的教学,似乎更能激发孩子对科学的认识,“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报纸这样评价钱老的质问:这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既然中国教育,有这么大的一个硬伤,林燕也没必要强压着儿子听自己的话,最后说不定还害了孩子。

“还是满足孩子的心愿吧,反正,他们没有经济上的压力,今后想孩子了,就去看看他。”黄伟良对林燕这么说,看来,他也是那么想的吧。

做好了决定,林燕拿起黄鹏翔给她的名片,和那个专做留学的中介机构打电话联系。

接下来一个多月,林燕的心思都让这事给占去了,没有去过明州镇,有时在家闷了,就去和李慧说话,有时两人会相对着掉几滴眼泪,即对孩子长大、他们终于要展翅飞翔感到欣喜,又对他们离开大人的庇护、去一个陌生国度生活充满担忧,还对不能经常看到他们依依不舍。

这天从李慧家里返回,林燕依然闷闷不乐,黄伟良从庞家营回来,挺高兴地给她说,干菇厂土建已经结束。大概知道老婆的心思。吃过晚饭,黄母带着果儿去外面玩儿,她拉着老婆进了卧室。

黄伟良不是个口才很好的人,一时也不知怎么安慰妻子。只是用胳膊把老婆拢在怀里:“现在都叫地球村了,想小翔了,我们干脆办个投资移民,在那边安个家也可以的。”

“听说最少得居住半年才能拿到绿卡,咱妈年纪大了,在那边连一个说话的人都找不到,我肯定不会去的。你还得打理这一大堆事儿。叫我怎能舍得把一家人都扔下,自己过去呢?不行的。”

“那你想小翔了,就办个旅游签证,过去看看孩子,现在这个很方便的,美国那边接收小翔的家庭,居住在高档社区,治安也相对不错。你放心吧。”

“我没有担心,只是难过。”

黄伟良想了想,越这么说。老婆越是钻在里面出不来,还是说别的吧:“明天,咱们一起去一趟明州镇吧,那里的干菇厂的流水线也装了几天了。”

“哦!这阵子把事情都扔给你,累了吧。”林燕的心思终于考虑到了别的,不好意思起来。

看老婆打起精神,仔细端详自己的脸,黄伟良赶紧凑了上来:“你看看我是不是瘦了?”

林燕摸摸他被风吹得粗糙了的皮肤:“你该去美容院做护肤保养了。”

“哈哈哈”两人都笑起来,黄伟良一直认为去美容院的男人都是娘娘腔,林燕这么说。是在逗他玩呢,林燕情绪好多了。

“下楼吧,我们和果儿玩会儿。”黄伟良拍了拍老婆肩膀,林燕点点头。

第二天,林燕去了一趟明州,出了城才想起来。自己在家郁闷这些天,错过了桃花烂漫的季节,果园里已经是葱绿一片,毛茸茸的小桃儿隐藏在碧绿的树叶间,悄悄地成长着。明州镇是Y市最早种植果树的乡镇,一进入这个镇子的地界,沿途几乎看不到庄稼,不是桃树就是苹果、梨树,其中还有很大一片葡萄园。

“前一阵来明州,风景特别美,红的白的粉的花儿,一片接一片,看得我车都不会开了。”

“我去年来过。”林燕心里遗憾,嘴里还逞强,把黄伟良逗得呵呵笑起来。

明州镇早在几年前Y市的村村通中,修好了公路,这回还集资修了从省道到蘑菇批发市场的路,以及通往干菇厂的路,路边栽的小树,也都能拍着小手掌,在风中表示欢迎的心意了。林燕这才多久没来,变化竟然这么大,赵镇长的能力还真挺强的。

“也有晁恩的功劳。”大概知道林燕想什么,黄伟良解释。因为卢曼云是领导干部,晁恩是不可以经商的,但这确让他更好的发挥作用,他表弟没少打着卢曼云和晁恩的旗号办事,当然还有晁恩事先给人打了招呼,才让表弟上门的。

香菇批发市场不远,是水果批发市场,这是二十年来明州自发形成的,赵镇长上任,把零零散散的商家移到了一处,这一片土地,现在是明州镇的“经济开发区”。

干菇厂正在进行机电安装,蓝色的厂房内有很多工人师傅正在忙碌,林燕是学机械的,对这些比较熟悉,她仔细检查流水线旁边放置的机器零件。

“怎样?”黄伟良问。

“一般。”林燕对丈夫做了个鬼脸,“这种机器嘛,马马虎虎而已,怎能造得精度很高呢?”

两人一边说,一边随意走动,林燕忽然看到一个人准备安装滚子,按道理轴要比滚子内套做得大,安装时把滚子放进热煤油里让它涨大,套进轴之后冷却,滚子内套就和轴紧密连接,这样可以保证滚子和轴的轴线重合,而这里的轴比滚子内套小,他们用了销子管上。这种滚子转动起来,就有点偏心,消耗能量,噪音大,时间长了容易磨损。

林燕从安装工人手里接过那个滚子看了一下:“叫你们检验员过来,这样的产品显然不合格的,怎么能到了安装现场?”

黄伟良马上明白是怎么回事,他二话没说,去了监理办公室。

没过一会儿,监理工程师王工和安装工程师石工都过来了,乙方安装的头头陈素民也来到跟前,林燕举了举手里的滚子:“这种偏心滚子到底装了多少个在流水线上?我现在要求。全部设备拆了重装。”

“这个滚子我们打磨这么光,粗糙度完全符合流水线要求,你看,我们还使用的进口不锈钢材料。”陈素民着急地辩解。

林燕一看他是个外行。皱了皱眉没有搭理他。

监理工程师老王被黄伟良锐利的眼神盯得一头汗水,他偷懒了,没有在现场盯着,这些问题,一般人是不懂的,只有开始使用,能耗大。并且了几年之后滚子更换率高,业主弄不清问题,只能摸摸鼻子自认倒霉,乙方没想到林燕是学机械的,还在机械加工车间工作了十年。

安装工作停下来,黄伟良仔细检查了监理工程师的工作报告,发现他很多项目都没填,这个懒家伙。打算在最后的时间里,随便填写点数据蒙混过关,只有关键的几个数据。他仔细检查了。

林燕要求按照技术文件,每一步的检测都必须进行,安装了三天,现在要全部拆下来,陈素民脸红脖子粗的,在一边打电话给老板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