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苦姑娘儿!”王幼恒笑着接了篮子。

“蔓儿,”连枝儿拉了拉连蔓儿的衣袖。姑娘儿是乡下的土物,一般只有女孩子们嚼着玩的,并不合适送给王幼恒。

连蔓儿可不这么想,她有她的打算。

“幼恒哥也认识苦姑娘儿啊,”连蔓儿笑,“我听咱村里的老人讲,这个东西对嗓子特别好,能去火,当药材用很好的。幼恒哥,你拿回家去,知己泡水喝,送人,或是配药,还能给人治病那。”

“这确实是好东西。”王幼恒道。他一直在和王太医学习医术,最近看了一些医案,里面也有些有效的偏方,其中就有提到用苦姑娘儿治疗小儿百日咳、咽喉肿痛的。苦姑娘儿性寒,利咽喉,利肠,是药食兼用的好东西。

连蔓儿听了心中大喜,王幼恒也知道这苦姑娘儿的妙用,那她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方便多了。

“原来真的有这么多的用处。幼恒哥,那我们多采些来,拿到镇上去卖好不好?”

“要去镇上卖,那不如就卖给我家药铺好了。”王幼恒道,现在已经是秋季,是时令病常发的时候。王太医赶回镇上,就是去琢磨药方。若是苦姑娘儿入药,既方便有效,成本也不高。

“真的?幼恒哥,你要多少?”连蔓儿忙问道。

“你们有多少,我就要多少。”王幼恒笑着答道,“蔓儿,这苦姑娘儿,你要多少钱卖?”

“幼恒哥说多少,就是多少。”连蔓儿很痛快地道。

“那好吧,这事我就能做主,每斤给你们五文钱,怎么样?”

“五文钱?”连五郎惊叫出声。

“少了些?”

“不,不是,是太多了。”连五郎道,“幼恒哥,你是好人,别因为照顾我们,自家吃亏。”

“是啊,幼恒哥,你要苦姑娘儿,我们进山给你摘啊,不要钱的。”连枝儿道。

连蔓儿几乎要撅嘴了。

王幼恒就笑了起来,想起他父亲说的,连家四房都是极厚道的人。

“你们别误会,我是真的要买这个东西,我家几个药铺,都要用的。”王幼恒道。锦阳县城几个大镇的生药铺都是他家的本钱。

连蔓儿就扭过头,问连五郎能摘多少苦姑娘儿。

“挺多的,能有几百斤那。”连五郎道。

“我都要了。”王幼恒道,苦姑娘儿在乡下有人种,却每家不过三五棵,要大量采购很难,这也是他们没有早就将苦姑娘儿入药的缘故。现在既然有多的,他当然肯收。

“那一会,我们就把东西给你送去啊,幼恒哥。”连蔓儿忙趁热打铁道。

“还是我派车来接好了。”王幼恒道。他知道连家没有马车。

“不用。”连蔓儿忙摆手,要是王幼恒打发车来,动静就大了,那山里的苦姑娘儿可是天生天长的,让别人知道了,她还怎么赚钱。从这里去青阳镇上,不过二三里路,路也好走,还是他们自己送去更好。

“也好。那我回去等你们。”王幼恒道。

“行。”连蔓儿点头道。

那边的车夫又来催促,王幼恒就上了马车,往镇上去了。

连蔓儿拉着连枝儿、五郎和小七走到一边。

“咱们马上回家,吃了饭,就上山去摘苦姑娘儿,送到镇上去。”连蔓儿道。

“摘苦姑娘儿不算事,可怎么送到镇上去。”连枝儿问。

“家里有平板车,只有三里路,我自己就能送去。”连五郎道。

“…这件事咱们要保密。”连蔓儿道,她要赚私房钱,这才是关键。

求推荐票票,晚上很可能有二更哦。

第十八章 王家药铺

二更,求推荐、求收藏。

“连爹娘也要瞒着?”小七问。

连蔓儿想了想,还是点头。这两天她冷眼看着,张氏和连守信手里真是一文钱都没有,想来是从没有私房钱的观念。若是他们知道了这件事,要把钱交给周氏,那可就麻烦了。

连蔓儿和连枝儿、五郎、小七商量妥当,这才回到家里。周氏看见他们挖的野菜又好又多,也没说什么。连守仁兄弟三个还在镇上没有回来,连家的午饭很简单,就是黍米稀饭、窝窝和咸菜。因为心里有事,几个孩子飞快地吃了午饭,就回了厢房。

秋天的中午是很热的,还没有到秋收的时候,连家的人习惯中午的时候睡午觉。等着大家都

歇下了,几个孩子这才起来,五郎和连枝儿去推平板车,连蔓儿和小七准备篮子和麻袋。

“你们这是要干什么去?”张氏没睡着,看见了问。

“娘,我们出去玩。”连蔓儿道。

“大中午的,外面热着那,还是在家歇着吧。”张氏道。

“我们有阴凉的地方,哥说还给我找鸟蛋吃。”连蔓儿道。

她们回来的时候,将烤鸟蛋给连蔓儿吃的事跟张氏说了。

“娘,我们把平板车推走了。蔓儿和小七走累了,就让他们坐板车上。”连五郎道。

“去吧,别走太远,早点回来,小心别把车弄坏了。”张氏嘱咐道。

几个孩子历来都让人放心,连蔓儿的脸色红扑扑地,显然出去了一趟,精神都好了许多,张氏心一软,就不忍阻拦了。

他们推着车出了村子,这次没有往田里走,而是沿着小路,往西边走,走不多远,就看见一座低矮的山麓,郁郁葱葱地,若隐若现地能看见一些墓碑。连蔓儿就猜到那必然是南山。从南山脚下又往南绕过去,周围就变得荒凉了起来,平地变成了连绵起伏的丘陵,田地就少了,灌木、矮林多了起来。

从矮林中的小路继续往南走,前面地势高了起来,草木更茂密了。

“是我来捡树枝的时候发现的。”连五郎一边走,一边说道。

连蔓儿看周围,多是低矮的山坡,夹着些深深浅浅的沟壑,都长满了灌木杂草。连五郎显然对这里十分熟悉,拉着车三绕两绕地就走到一块低洼的平地上。

“就是这。”连五郎停住脚道。

一簇簇,一丛丛,都是苦姑娘儿秧子,上面结满了苦姑娘儿,好些已经红了,还有很多依旧青绿色的。

“咱们只挑红了、熟了的摘,那些青的,等过些天红了,还能再摘一次。”连蔓儿道。

连蔓儿、连枝儿、连五郎和小七就将车子放在一边,都提了篮子,开始粉头摘姑娘儿。等篮子摘满了,就送出来,装到车上的麻袋里。

没有风,太阳很毒,一会功夫连蔓儿的额头就见了汗。汗水又顺着鬓角直流到脖子里,感觉很不舒服。可连蔓儿一点都不想抱怨,她心里是快乐的。

连枝儿、连五郎和小七更不用说了,都干的相当起劲。几个孩子都是做惯了活计的,也就多半个时辰的功夫,就将附近能摘的苦姑娘儿都摘完了。

连蔓儿看了看,她们摘了整整六个麻袋的苦姑娘儿。一只麻袋她们四个一起抬,都相当的吃力。这六只麻袋加在一起,估计着起码有四五百斤。

连五郎将麻袋整理好,又在上面盖上了一层草帘子。他和连枝儿在前面拉车,连蔓儿和小七在后面帮着推,从山里绕出来,这次没进村里,直接上了官道,一直往镇上去了。

这个时辰,路上的行人也不多,他们紧挨着路边走,有路边大树的阴凉,这时又有了些风,倒也不算特别的辛苦。只是,他们毕竟还是小孩子,推着四五百斤重的东西,走的很慢。连五郎和连枝儿都走的汗津津的,为了不让弟弟和妹妹累着,他们都使出了吃奶的劲头。

不到四里的官道,他们走了大约不到两刻钟的功夫,青阳镇就在眼前了。

连蔓儿想起一个问题。

“王家的生药铺怎么走?”

“就在前大街上,咱们赶集的时候去过的,蔓儿你忘了?”连枝儿笑道。

连蔓儿就不说话了。

青阳镇很是繁华,前大街更是镇上最繁华的街道。街面很宽,都铺的是青石的地面,两侧都是各种铺面,两三层的酒楼就有四五家。即便不是集日,街道上也是人来人往,很是热闹。

“到了。”小七叫了起来。

在街道北面,是五间的一个大铺面,朱漆牌匾上济生堂三个鎏金大字,极是苍劲古朴。这济生堂是王家祖上传下来的产业,在锦阳县有许多分号,声名很是响亮。

连五郎将车停在药铺门口,他和连枝儿看着车。连蔓儿就带着小七往药铺里走。

连蔓儿刚迈步进了药铺,立刻就有小伙计迎了上来。他见来的是个没留头,没系裙子的小姑娘和以个小男孩,脸上的笑容也没有变。

“小姑娘是买药?”小伙计问两人身后并没有跟着大人,就问连蔓儿。

“我是来找人的,麻烦小哥帮我通传一声。”连蔓儿脆生生地道,“我们是三十里营子的,和你们三少东家说好了,来送东西。”

济生堂的王大王掌柜正站在柜台后面,看见连蔓儿态度大方,说话清楚,就从柜台后面走了出来。

“是连家的…三姑娘吧。”王掌柜道,“我们三少爷都和我说了。东西在哪?”

“这是我们王掌柜。”小伙计道。

“王掌柜安,”连蔓儿便福了一福,指着门外,“就在门外。”

“这样,那请三姑娘到后面坐,我这就让人把东西搬进来。”

王掌柜一边打发伙计去通知王幼恒,一边带着人出来,将几麻袋的苦姑娘儿往后头搬。

连蔓儿跟着王掌柜进了后院,看着伙计们将苦姑娘儿倒出来过秤,就见王幼恒匆匆地走了过来。

“蔓儿,没想到你们来的这样快。”

第十九章 赚到了钱

“幼恒哥。”连蔓儿笑着打招呼,心里道,时间就是银子,不快怎么行,她还怕拖的久了,王幼恒变卦那。

王幼恒走过来,摸了摸小七的头。

“这里交给王掌柜,蔓儿,你们跟我到屋里坐坐,喝杯茶吧。”

连蔓儿、连枝儿、五郎和小七就跟着王幼恒到客房,就有小伙计端了茶水和点心送上来。

连蔓儿大大方方的坐了,连枝儿和五郎有些拘谨,都坐的笔直,就是小七也坐的端端正正地,虽然对屋里的摆设好奇,还对桌上的点心眼馋,却不肯东张西望。

“走的热了吧,这是酸梅汤,冰过的,喝着还能解渴。”王幼恒让道。

果然是酸梅汤,淡褐色的茶汤上面还飘着细碎的桂花,没有喝,就能已经能感觉到那酸酸甜甜的气息了。

几个孩子都没动手。

“在我跟前,你们可别拘谨了,还是小时候那样才好。”王幼恒笑道,“蔓儿的伤还没全好,这是蜜桔茶,也还不错。”

王幼恒将连蔓儿面前的茶,端起来,递给连蔓儿。

连蔓儿只得接了过来,茶汤是淡淡的青黄色,飘着橘子特有的香气。连枝儿、五郎和小七见连蔓儿喝了茶,也都端茶喝了。

王幼恒又起身,拿了块点心给小七。

小七没敢接,而是扭头看连蔓儿,连蔓儿就轻轻点了点头。

“谢谢幼恒哥。”小七这才接了点心,慢慢吃了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