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蔓儿嘟了嘟嘴,就不再说话了。

连老爷子心中不满周氏,因此瞪了一眼周氏,“别总说那用不着地。”

连老爷子的语气有些重,周氏听了脸上就不好看起来。

“爹,娘,那我们先回去了。”连守信赶忙道。

连老爷子仔细地打量了连守信和张氏,见他们虽然有些尴尬,却也没有恼怒和愤恨,心中就是一松。他知道这夫妻两个都是厚道的人,不会和周氏一般见识。同时,连老爷子又暗自叹了口气,他看的出来,连守信是有些伤心的。儿子、媳妇是好的没话说,可也经不住周氏总是这样,长此以往,就是亲生的骨肉,这情分难免也会慢慢淡薄下去。

“那行,今晚上也没准备啥饭菜,就不留你们了。老四,明天早上开始,你们那边就别开火了都到上房来吃。”连老爷子又说道,语气格外的温和、亲切。连家正要办事情,他不想在这个时候和周氏闹腾,儿子和儿媳妇懂事,包容周氏他只能对儿子和儿媳妇更好、更高看几分来作为弥补。

“行。”

连守信和张氏就应了,就不在上房多停留,带着连蔓儿回了西厢房。

连枝儿在家看家,已经闷好了几口人的饭,还煮了几个咸鸡蛋。她们家现在没有养鸡,自然也没有鸡蛋。这咸鸡蛋还是用张青山送来的鸡蛋腌的。

“娘,把这丸子也热热,大家伙一起吃吧。”连枝儿捧了一碗的油炸丸子道。

连蔓儿几个晌午是在吴玉贵家吃的饭,连枝儿因为看家没有去。连蔓儿在回来的路上,看见还有卖炸丸子的,就买了一些,用油纸包了带回来给连枝儿吃。

“这不是蔓儿她们买给你的?你自己吃吧。”张氏就道。几个孩子这样友爱,她这个做娘的看着心里是很高兴的。

“娘,我吃了好几个了,这些还是大家一起吃吧。”连枝儿坚持道。

“那好,我枝儿可带材了。”张氏就笑道。这带材也是她们这的土话,是夸连枝儿懂事,知道谦让。当然,如果换做是饱读诗书的人家,怕是会用孔融让梨的典故来夸赞连枝儿。

张氏就将丸子一个个切开,又片了白菜片,将这两样一起用油炒了,一家人就坐下来吃晚饭。咸鸡蛋和白菜片丸子都是很下饭的菜,一家人吃的很香,很快就吃完了晚饭。

“明天怕是没工夫了,今晚上咱就把下个集的酸菜腌出来。”张氏收拾了碗筷,就和大家商量道。

一家人都是勤快人,都没有异议,立刻就开始忙碌起来。连守信这次也帮着切菜、攥菜,他们夫妻两个怕累坏了几个孩子,因此干活更卖力气,一家人忙活到亥末时分,终于腌好了一缸的酸菜。

这次腌的量比第一次多了一倍,因此用了一个半大的瓦缸。

将菜腌好,大家已经累的手软脚软,收拾了收拾,就都上炕准备睡觉了。

“花儿的添箱,咱该送点啥好?”张氏躺在炕上,没有一下子就入睡,而是和大家商量给连花儿添箱的事。

“二伯娘和三伯娘她们都送啥?”连蔓儿就问。

“你三伯娘可不正为这事发愁那。”张氏就叹气道。

“三伯娘一文钱的私房也没有,那还送啥啊。”连蔓儿就道。

“按理说她们还没分家,啥也不用送。是你奶发话了,说这是侄女出嫁,不管咋地,都得送点东西,要不然不好看。”张氏道,“你三伯娘跟我说,她就还剩下嫁过来的时候陪嫁的一对枕巾,是她最后的东西了,打算留给叶儿的,没办法,只能给花儿添箱。”

“那二伯娘打算送啥?”连蔓儿又问。

“差不多也就是那些个东西。”张氏道,“咱家送啥好那?”

“娘,你打算送啥?”连蔓儿就问。

张氏就支起身子,看着连蔓儿。

“蔓儿,咱家有啥东西,你不都知道,你说咱送啥好?”

张氏征求连蔓儿的意见,连蔓儿说送啥,只要礼节上过得去,就送啥。

连蔓儿心中不免有些小小的得意,她现在是不是能算得上是当了多半个家那。

“那咱就比照三伯娘来呗。”连蔓儿想了想,就道,“我姥姥送咱的毛青布,不是还没用完,就扯三尺给花儿姐做添箱吧。”

乡村人家都不富裕,送人家尺头并不讲究整个整个的送,而是几尺几尺的送。三尺毛青布作为添箱,也算是中规中矩。

张氏在银钱物件方面历来有些散漫,听连蔓儿说要送毛青布,就想把剩下的毛青布都给连花儿。连蔓儿说送三尺,张氏想了想,也就点了头。她们也不是富裕的人家,一家人明年的鞋脚都要用毛青布的。

“行,就送三尺毛青布。”张氏道。

几句话决定了一件大事,而且还是连蔓儿的主意,连枝儿伸出手捏了捏连蔓儿,脸上带着欢欣的笑。他们几个小的,心里都有一个共识,连蔓儿当家做主,就是他们当家做主。

第二天,大家依旧早早的起来,刚洗漱过,连秀儿就走过来,让张氏到上房去做饭。

“这几天,你就多辛苦些。”连守信小声道

“这还用你嘱咐。”张氏笑了笑,就去了上房。

连家的早饭,预备的是高粱米饭和炖豆腐,大家伙就像没分家的时候那样,又聚在一起吃饭了。张氏自己分出去,当了这些天的家,做事越发的利落,对周氏依旧恭恭敬敬,不管周氏说啥,都应的十分干脆。

连老爷子坐在炕头,看着满屋子的儿孙,笑的最为开怀。

吃过了早饭,连守信和连守礼就开始在外面搭棚子。张氏、赵氏和何氏撤下饭桌,将碗筷都洗了,就商量着去西屋,给连花儿送添箱的礼。

连蔓儿拉着连叶儿也跟了过去。

连花儿的神色有些矜持,不过还是难掩喜色,端端正正地坐在炕上,见她们进来,就细声细气地打了招呼。

“二婶、三婶、四婶,快请坐。大嫂,帮我给几位婶子倒茶。”

蒋氏答应了一声,作势就要去沏茶。

“继祖媳妇别忙活,咱这都不是外人,不用这些。”张氏忙道。

几个人都在炕沿上坐下来,少不得夸赞连花儿几句,就将添箱的礼,拿了出来。

张氏的是三尺毛青布,赵氏的一对布面绣花枕巾,何氏的是个木盆。

“花儿啊,你可别嫌弃,你婶子俺穷啊,这还是你婶子俺从嘴里省下来的,东凑西凑,才买了这个木盆,是俺的一片心。”何氏咧着嘴笑道。

连花儿的目光只是在三样东西上面扫过,并没有停留。连家的情况她当然清楚,自然不会将几个婶子送的东西放在眼里。

古氏这个时候从外面走进来,笑着说了几句客气话,然后就有村中和连家有来往的人家的妇女来送添箱的礼,张氏等人就在旁边陪着说话。

连蔓儿就在旁边瞧着,看大家伙送的添箱不外乎就是几尺布、枕巾、脸盆,还有自家绣的包袱皮等。

大家少不得夸赞连花儿,什么鸡窝里飞出凤凰了,什么长的如何白净,如何俊,又夸连花儿是有福的,古氏做娘的也有福等等。

连花儿一直端坐在炕上,听众人不住口地夸赞,一开始还有些自得,渐渐地就觉得乡村的妇女说话粗鄙,夸赞人也不过就是那几句话,便有些不耐,就向古氏使了个眼色。

古氏立刻明白了连花儿的意思,就陪笑着将众人让到东屋来。

连蔓儿落后了几步出来,带上西屋的房门,没有立刻就离开,结果就听见屋里连花儿跟连朵儿在抱怨。

“…你跟娘说,再有村里送礼的,别来这屋了,一群乡下婆子,烦都烦死了。”连花儿见众人都出去了,就小声嘱咐连朵儿道,“看看送的这些东西,扔到县城的街上都没人捡,要是拿到海龙哥家里去,我还不得被人笑死。”

吃过了晌午饭,连蔓儿站在院子里,看连守信和连守礼搭大灶,就听见大门外马车声响。

“这是有远客来了。”

第一百三十章 耢忙

小七正站在大门里,听见马车的声音,就走出去看,接着就惊喜地叫了起来。

“是姥姥来了。”

随着小七的喊声,张庆年背上驮着小七,已经赶着车从门外进来了,车上面坐着的正是张氏的母亲李氏和侄女张采云。

“爹、娘,我姥姥来了。”连蔓儿忙向屋里喊了一声,就先跑去迎接李氏。

张氏听见声音,立刻从屋里走了出来,连守信也将手里的活计交给二郎,两口子连同五郎和连枝儿都满脸笑容地迎了上来。

张庆年将车停稳,张采云就笑着跳下了车。

“蔓儿。”

“采云姐。”

小姐妹笑嘻嘻地拉了手,就忙回身将李氏从车上扶下来,这个时候张氏和连守信就到了。连守信帮着张张氏和连守信就到了。连守信帮着张庆年卸牲口,连蔓儿、连枝儿、五郎和张采云就将包袱和篮子还有车上铺的被褥都提了下来,张氏上来搀扶李氏。

“娘,你咋来了,这大老远的。”张氏见了自己的娘,欢喜的都不知道该说什么了。连花儿出嫁,作为亲戚,张家是要来添箱的。不过,只要张氏的嫂子王氏来就可以了,并不需要李氏亲自出面。李氏之所以来,自然是想看闺女张氏。

“我早就想来了。”李氏一边和张氏往里走,一边不住地打量着张氏。张氏的面色红润,精气神也极好,李氏看了,心中不免十分高兴。

大家先将李氏、张庆年和张采云让进西厢房,连蔓儿和连枝儿快手快脚地端上来红糖水,还端了一碟镇上买的小点心,让李氏几个吃。

连守信和张氏就先问张青山身体可好,又问候了张家的其他人,然后又询问家中正在忙什么。

“你爹身子硬朗着那,家里人都好,不用你们操心。”李氏说着话,四周打量了一番,见屋里收拾的干干净净,似乎比上次来的时候还整齐了许多,连守信、张氏连同几个孩子的气色也比上次的要好。

“蔓儿是不是长个了?五郎好像也高了,呀,我枝儿都快成大姑娘了。”李氏打量着几个孩子,欢喜地道。

“我这小外甥也长胖了。”张庆年抱起小七来举了举,笑着道。

连蔓儿左右瞧了瞧,心说李氏心里是真的有他们几个,将他们的变化都看在了眼里。

“…那次回去,我这心里就一直放不下你们,现在这一看,知道你们过的好,我这心啊,才算放下来。”李氏叹气道。

“大姑,我奶可惦记你了,做梦说梦话,还说你那。”张采云就道。

“娘,都是我不好,让你替心。”张氏眼圈就红了。

“我是你娘,我不操心你,心谁。”李氏拍了拍张氏的手,“你这不是过的不错,以后都这样好好过,娘也就不挂心你了。”

“嗯。”张氏的鼻子抽了抽,点头答应。“娘,你就放心吧,我们现在过的可好了。”

接下来张氏和连守信就和李氏、张庆年聊起这些天的事。

“好,好。”李氏听的连连点头,“你们买地的事,我们听人说了。我和你爹替你们高兴,那天晚上,你爹还特意多喝了二两酒。”

“你们让人捎的茶叶,你爹喝了,说这些年,还第一次喝到这么好的茶叶…就是咱们村的刘秀才,也说那是难得的好茶叶,一两怕是要值十几两银子那…”李氏又笑着道。

张氏欢喜的脸都有些红了。这些年,她自己没有钱,在连家也当不了家,除了每年过年的时候,连老爷子和周氏安排的那些年礼,她自己并没有能力孝敬张青山和李氏什么,反而要老两口周济她。为此,张氏有时候想起来,心里就会不好受。现在听说张青山很喜欢他们送去的东西,张氏如何能不高兴那。

几个人又说了一会话,李氏就让张采云把他们带来东西都拿上来。

“这是今秋收的果木,给你们留的。”李氏指着那几篮子水果道,篮子里有深紫色的李子、青碧碧的大鸭梨、红彤彤的山楂和大枣。

“这是八里香。”李氏又指着蒙的严严实实的另一个篮子道,“就这么蒙着,放柜子里再捂几天,就能吃了。”

张氏也是山里长大的,对这些水果都熟悉的很,也非常喜欢。

“我看现在就差不多了,我都闻着香味了。”张氏就道。

“大姐最爱吃八里香。”张庆年就笑道,“家里还有两篓子,娘说替你捂着,等你过年回去吃。”

张氏有些急迫地站起身,将那篮子八里香放进柜子里,这才慢慢地走了回来。连蔓儿在旁边,清楚地看见,张氏方才是走到柜子那边,偷偷地抹去了眼角的泪水。

李氏又指给张氏看,原来她还带了些干蘑菇、干木耳,还有半篮子鸡蛋来。

“娘,您是长辈,我们是小辈,您来看看就行,咋带这老些东西,让我们做小辈的心里咋过的去。”连守信就道。

“也不是啥金贵的东西,这些果木、蘑菇和木耳就是山上长的,这鸡蛋是家里的鸡下的。这些,都是给我外孙和外孙女们吃的。”李氏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