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想买。”连蔓儿道。虽说说好了公中出钱。但是这个金丁香有点贵。“姐,咱不都用公中的钱,咱把自己的钱添上买,行不?”

“公中给你俩出一吊钱吧。”张氏看了金丁香,也很喜欢,就说道,“你们俩一人五百文,剩下的钱你们自己个出。”

这样只要她们每个人再凑出二百多文钱来。就可以将两对金丁香买下了。年轻的女孩子,谁不喜欢黄灿灿的漂亮首饰,连枝儿的眼睛也亮了。

连枝儿和连蔓儿这些天在铺子里干活,挣的工钱一直都攒着没怎么花。现在差不多有一百文钱的样子,刚才从连守信那里又一人要了五十文钱。

“那不还差一百五十文那。”连枝儿道。

“…让我和我姐预支一个月的工钱,行不?”连蔓儿跟一家人商量。

“娘的工钱也咋花,”张氏就道,(除了平时给小七的,张氏的工钱也在连蔓儿那攒着)“这样吧,这一百五十文,娘给你们出一百文,剩下那五十文。从你俩下个月的工钱里扣。”

“好诶。”连蔓儿立刻道。

“娘,那你这几个可就没钱了。”连枝儿对张氏道。张氏一个月的工钱,也只有一百五十文,去掉这一百文,还有平时零碎给小七的,剩下的就很有限了。

“我也没啥地方花钱。”张氏说着话,看了连守信一眼。不管怎样。她都比连守信强了好些。连守信的工钱早就被支光了,恐怕还预支了不少。不知道连守信明年的工钱还有没有剩!

连蔓儿高高兴兴地从钱袋里取出钱来,给那伙计。那伙计收了钱,又拿出两只小小的盒子来,将两对金丁香装了,递给连蔓儿。

“小姑娘,东西收好了,今天集上人多。…再想买啥。就到我们这铺子来,保管满意。”显然,这个伙计希望连蔓儿她们成为铺子里的回头客。

出了首饰铺子,一家人就往集上来。

离着老远,就听见噼里啪啦的鞭炮声。等走的近了,才发现。原来集市大门口两边都是卖鞭炮的摊子,为了向人们展示自家的鞭炮最为响亮,摊子的主人一会就要放些鞭炮,几个摊子在一起,结果这鞭炮声就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小心点。”张氏将连蔓儿和小七往自己身边带了带,在她看来,那鞭炮就是在人群中炸响的,这要是稍微有点差池,被鞭炮给炸了可怎么办。“孩子他爹,要不,咱从另外一个口进吧。”

“娘,另外一个口,也是这样。”五郎就笑道。

每到过年的时候,这些卖鞭炮的都会抢先占领集市的入口,似乎生怕人们找不到他们似的。

“爹,咱买鞭炮吧。”小七一点都不害怕,从张氏怀里挣脱出来,拉扯着连守信道。

认为鞭炮危险,恨不得让孩子们离的远远的,但是又不能阻止孩子们买来玩。每年怀着这样纠结担忧的心情,看孩子们放鞭炮的父母,想必为数不少。

张氏不想靠近卖鞭炮的摊子,但是有担心连守信和两个儿子,所以只能跟在后面。

好在连守信买东西痛快,三下五除二买了一袋子鞭炮,一家人就继续往集市里走。

“我姥给了咱两只母鸡,那咱再买只公鸡。”在卖活鸡、鸡蛋的一溜摊子前停下,连蔓儿建议道。

“行。”张氏点头。

最后,一家人挑了一只毛重大约四斤的大红公鸡,还有三十只鸡蛋。

“今年再扎一只鸡毛掸子吧。”连守信低头看了看提在手里的大公鸡。

“尾巴上的毛给我,我扎个毽子玩。”连蔓儿道。大公鸡的尾羽有红有蓝有黄,每一根似乎都闪着光。挑中这一只,不仅是因为重,另一个原因就是这只公鸡的羽毛很干净漂亮。

一家人在集市里转了一圈,每个人的手上都提了东西,这才从集市上出来。他们是推着板车来的,在进首饰铺子之前,就寄放在一处熟人的铺子里了。出了集市,他们把平板车取了出来,把买的东西放上去,还有一些东西要在临街的铺面里买,所以他们就推了车慢慢地走过去。

“咱那糖,就在富达买吧。”连守信道,“前两天二郎还跟我说,说是让我缺啥就上他老丈人家的铺子里买。”

连守信说着话就笑了,二郎成人了,知道帮老丈人拉生意了。

“他就是不说,咱也得这么着。”张氏也笑道。

去富达有点绕远,不过富达杂货铺是赵秀娥的娘家开的,庄户人家重视人情,一般买东西都会照顾认识的店铺。在谁家买不是买的,这钱让亲朋好友去赚去,不比让别人赚去好。而且他们更信任熟人、亲朋不会骗他们。

到了富达杂货铺,连枝儿和五郎看车,连蔓儿和小七跟着连守信和张氏进了铺子。

要过年了,铺子里的人比平时多。连蔓儿一进门,就往柜台里看,赵秀娥的爹赵文才和大哥赵富贵,还有两个伙计都在,赵秀娥的娘正往里屋走,掀起门帘,连蔓儿就看见了赵秀娥。

赵秀娥的娘进了里屋,门帘落下来。赵秀娥没有看见连蔓儿。

闺女嫁的近,又不和婆婆、奶婆婆住一块就是有好处啊,可以随时回娘家,连蔓儿想。

赵文才和赵富贵抬头看见连守信来了,忙笑着招呼。

连守信和张氏走过去,寒暄了几句,就说要买一斤红糖、一斤白糖。

“富贵,你给你四叔称去。要最好的,一样要二斤。”张文才对赵富贵道。

赵富贵答应一声,就去称糖。

“要不了那么多,一样就要一斤。这还不知道多早晚能吃完那。咱庄户人家,拿这个可当金贵东西。”连守信忙摆手道。

“那是别人家,老弟你有房子有铺子,还在乎这些。”赵文才笑着道,“这不用你花钱,是老哥哥送给你的。”

“真要不了那么多。”连守信道。

“谁还不知道我们家,家底薄。”张氏就道,“老赵大哥,你瞧得起我们。你这么说,我和你兄弟都高兴,要是大家伙都说我们家福,那你侄子以后好娶媳妇。”

赵富贵已经称好了糖,包好了递过来。红糖一包两斤,白糖一包两斤。如果要退,还要把包打开。

“这…”连守信没有立刻就接。

“老弟你拿着,不要钱,算我送你们的。”赵文才就将两包糖硬塞在连守信手里。

红糖和白糖都是精贵的东西,一斤糖的钱能买两斤大米,有的庄户人家,一次都是一两二两的买。连守信一次一样要一斤,是存着照顾赵家的生意的心思。

“用不了这么多,…哪能不给钱。”连守信呐呐地道。

连蔓儿看了看,就从钱袋里数出四斤糖的钱,翘起脚尖,放在柜台上。

“行,那就买四斤吧。”连守信就把糖接住了。

“这咋还给钱那,不说了吗,不要钱。”赵文才就道,一边将钱往连守信和张氏这边推。

张氏自然又把钱给推了回去。

“老赵大哥你忙,我们先走了。”不想在铺子里多待,连守信、张氏带着连蔓儿和小七就往外走。

赵文才从柜台里走出来,将他们送到门口,脸上一直带着热情的笑容。

“…我这铺子里啥东西都有,要买啥就往这来,咱们都不是外人,我不能挣你们的钱。”站在门口,赵文才大声的道。

第二百一十四章 过年

一家人推着车子走,好长的时间,没人出声。

五郎没跟着进铺子里,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发现气氛有些怪异,就悄声问连蔓儿。

连蔓儿就将事情原原本本的都说了一遍。

五郎长长的哦了一声。

“反正…糖这东西,也放不坏。要不咱吃完了,还得再买。”连守信道,说话的语气不同于平常,很有些自我安慰地道。

张氏没有说话,不过表情也有些纠结。

连守信和张氏两口子,人老实,但是并不傻。赵文才的“热情”让他们有种很不舒服,很别扭的感觉。

成功的买卖人都讲究待人热情,但很会拿捏度,会热情的让人舒服,而不是赵文才刚才给他们的那种感觉。而刚才在店铺里,连蔓儿明明瞧见了,对待其他客人,赵文才和赵富贵表现的都很正常。

想招揽主顾,生意人一般的做饭是给添称,就是多称一点东西,或者额外给添些别的东西,或是少收几个钱。别看那么一点点的让利,却能让人高兴,也乐于接受。

连守信和赵文才是平辈,怎么会平白要两斤糖的馈赠。赵文才不会不懂这个道理。

精明颇有余,厚道很不足。这是连蔓儿这次对赵家父子的印象。

就如同吴玉昌单独给赵秀娥的嫂子开了一桌席,因为赵家是新亲,所以格外给面子。她们这次被多买了两斤糖,那么下次那。赵家就是这样消耗着新亲的体面和连家对他们的人情的。赵文才这么做,真的聪明吗?他难道以为别人是傻子。他还指望他们再到他这铺子里买东西吗?

“看来,咱以后还是别上他们这买东西了。”连蔓儿就认真地道,“就算是亲戚,咱也不能让人家不赚钱,总吃亏啊。”

“以前咱也没跟老赵家交过事。…好像和咱不是一路人。”连守信想了想道。

“秀娥她嫂子在坐席的时候…”张氏就低声将赵秀娥的嫂子在坐席时的所作所为和连守信说了一遍。

“我听咱娘说了,”连守信道,“看来他们老赵家就是这样的门风,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哎,秀娥那孩子…”张氏叹了口气,没有接着往下说。

一家人就这样对赵家的人品达成了一致的看法,都决定以后要保持距离。

前面就是粮店,这次是小七和连枝儿在外面看车。其余的人进了店。连守信拿了两个袋子,一个袋子装大米,一个袋子装白面。大米买了二十斤,其中五斤孝敬连老爷子。十斤孝敬张青山,剩下那五斤,他们打算留着过年的时候吃。白面也买了二十斤,十斤孝敬张青山,十斤自家吃。

之所以面比米多,是因为大米饭,她们一家人都更偏爱面食。

连蔓儿看见粮店里有糯米,又买了两斤。

之后又去酒铺子里买酒,连蔓儿仗着人小嘴巴甜。又像掌柜的要了一小块酒药。

买年货的最后一站,是张屠夫的肉铺,三斤顺顺溜溜的肋排,再加上两根大棒骨。

“四兄弟,你家那豆芽菜发好了没有?”接过钱,张屠夫就问连守信。张屠夫家这过年要请客,那天给连家杀猪的时候。就和连守信说了,要买十斤的豆芽菜。连蔓儿家的早点铺子用的肉,都是从张屠夫这买的。日子长了,在价钱上张屠夫就让了一些。另外,他知道张氏发了豆芽再卖,但凡他家里有事要买豆芽,都是从连蔓儿家买。不仅如此,有人办酒席从他这订肉。他总不忘说一句,连家的豆芽菜好,给连蔓儿家招了不少的主顾。

“明天就发得了,要十斤是吧,明天我让孩子给你送来。”连守信就道。

“那不用,明天你们那有人请我杀猪。我自己过去拿。”张屠夫笑着道,“四兄弟,我正月初四请客,你可得来。”

从镇上回到家里,已经过了晌午了。一家人简单地吃了饭,就带了米和酒到上房来。

“一大年了,就这几斤米,二斤酒,是我们一点心意。爹娘别嫌少。”连守信送上米和酒,说道。

连老爷子忙摆手,说不要。

“你们刚分家,才吃了几天饱饭?干啥花这个钱?就该留着那钱过日子,我这啥也不缺,不能要你们的东西。”

“爹,这是我们孝敬你们二老的。说啥,你也得收下。”张氏道。

“都买了,也没法给人退回去。”分说了半天,连老爷子才让了步,“这样吧,这酒我就留下,这米你们拿回去,给蔓儿和小七两个多熬两顿大米粥喝,比让我自己吃,我还乐呵。”

“爹,你就别惦记她们了。”连守信道,“家里也买了几斤,过年给她们吃。”

最后连老爷子还是将东西收下了,两坛酒就摆在柜上,周氏让连秀儿拿了个盆,将五斤装了进去,把空袋子还给张氏。

“过年那天,你们一家都过来。”连老爷子就道。这是说要连守信到上房来一起过年。

“爹,过年我们就自己过吧。”连守信道。

“这个年还是一起过,明年,你们再自己过年。”连老爷子坚持道。

连守信有点犹豫,目光望向张氏。

“爹,咱还都在一个院子里,我们就是自己个开火吃饭,和往年也没啥不一样的。”张氏道,这是坚持自己家单独过年。

“哎,你们自己有主意了。”最后,连老爷子叹了口气,没有再继续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