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守信就皱了眉。上一封信收到也没几天的工夫,这又是急信。相隔几百里地,要通知他的急信会有什么?

“这、不会是他爷、他奶咋地了吧。”

五郎和小七还没回来,连守信就让连蔓儿把信拆开,念给他听。

这封信和上一封不同,只有两页信纸,还没写满。

连守信听完了信,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原来不是连老爷子和周氏不好了,相反,这信里说的是一件大大的好事。

连秀儿要出嫁了,信上所写的日期,就在六天之后。连老爷子让连守信和周氏过去送连秀儿出阁,要他们一家人能去的都去,还有连守礼一家,也都要去。

“是哪家,干啥的,信上说没说?”张氏就问。

“没。”连蔓儿摇头,连老爷子在信里只说定了亲事,就要出嫁,关于连秀儿的婆家只说了是太仓县的官宦人家,似乎家境非常好的样子。“估计是着急发信,就没往细里写。”

可不是得着急吗。这送信要工夫,她们收到了信,准备准备,路上还得几天的工夫。这成亲的日子定的又是这样的紧迫。

是啊,这日子定的也太急了吧。

“这亲事应该是现定的吧。我继祖哥和大嫂那天来,还没提这回事那。”连蔓儿就道,“娘,我记得你那天还问我大嫂,说我老姑的亲事有没有啥眉目。我大嫂可说还没影那,是不是?”

就是连老爷子的上一封长信里面,也没提过这件事。

“是。”张氏点头答道,“这么一说。可不是咋地。这前前后后才多少天啊,这亲定的快,成亲也快。不是说官宦人家讲究吗,咱也不懂这些。”

“太仓那边的规矩。兴许跟咱这的不一样。”连守信就道,“再说,这个事,也没啥定例。有慢的,也有快的。娘那不是特别着急秀儿的婚事吗。”

“那倒是,只要人看妥了,别的东西都快。秀儿的嫁妆。他奶给预备这些年了,啥都应该是现成的。对方又是官宦,家庭条件好,那啥啥也应该是现成的,就是现准备,人家准备的也快。”

“看来我爷和我奶还是跟去对了。”连蔓儿就笑,“别的不说,这才几天啊。我老姑的亲事就成了。还是嫁到官宦人家,在咱们这,怕是困难。”

县官不如现管。连秀儿这个县丞的妹子,在太仓和在三十里营子,分量是不一样的。

连秀儿要成亲,要大家伙都去,这是件大事。等连守礼下工回来,连守信、连守礼这两家人就聚到一起商量。

要去人吗?

“这不像近边儿的,离的这么老远…”连守礼就发愁。在场的所有人,到过的最远的地方,也就是锦阳县城。死百里地的外府,他们甚至从来都没想过。

“那就跟给我秀娥嫂子下奶似的。咱准备礼,让人捎过去?”连叶儿就道。

镇上赵文才家要给赵秀娥去下奶,人还没有走。

由此更可见,连老爷子这封信来的有多急,也说明了他来信的频繁,连蔓儿想。

连守礼和连守信对视了一眼。

“这要咱不去人。怕是…”下面的话不用说出口,大家也明白。

给赵秀娥下奶大家不去还没关系,可是连秀儿出嫁,他们如果不去,那连老爷子和周氏那边,会放过他们吗?

连蔓儿几乎都能想象得到,周氏会如何的发狠、痛骂他们。

而若是按照常理来讲,妹妹出嫁,当哥哥的家里是应该去人的。当然,那是人家关系处的正常、处的好的人家。

“都去,这不可能。家里离不开人,就去两个人吧,把咱的心意带到了。”连守信想了想,就说道。

连守礼点头。

张氏也没说什么。张氏贤惠,不管到什么时候,她这个贤惠的本色都没有变。这是连守信的福气。

那由谁去那?

两家人相互看了看,从各自的脸上,他们明白了,…没人愿意去。

商量了半天,也没有好人选。本来连守礼和连守信,只要去一个就行了。但是连守礼不愿意去,连守信一想到张氏和孩子们都不去,就他一个,离家乡几百里地,要独自面对连老爷子和周氏,尤其是周氏,他也不愿意。

不愿意是不愿意,连守礼不去,那他就得去。

“要不,就我去吧。”连守信道。

“孩子他爹,你要走了,咱这个大院子,还有早点铺子…,这每个男人支应,也不是回事。”张氏就道,“要不,就我和她三伯娘去。”

“那也行。”赵氏答道,不过看她的表情分明是不愿意去。

可是只让张氏和赵氏去,这几百里地,没个男人,让人不太放心。五郎和小七还要上学,而且他们俩年纪也小。

还是吴王氏带着吴家玉来串门,帮他们解决了这个难题。

正好这两天,镇上有一个商队要去河间府,路过太仓。吴家兴家一条街上,跟他们只隔了四个门口,有一户姓陆的人家。这户人家有一个大杂货店、还开了一个压粉条的作坊,这次是要跟着商队去河间府送一批货,回来再捎带脚儿地带点那边的时新货物发卖。

“他家有一辆马车,挺宽敞,坐三四个人没问题,有时候也拉拉脚儿啥的。我去跟他们说说,要是他们愿意走一趟,那你们谁去都行,管保放心。”吴王氏就道,“咱这都是乡里乡亲,我们在一条街上住着,挺说的来。这些年,我都品着了,他们家最本分、可靠。我就敢给他们打包票。”

吴王氏就回镇上找陆家的人说这事,一说就成了。

陆家这次本来打算去两辆大车,一辆是陆家老大赶车,另一辆是雇的车夫。现在,就将家里那辆轿车也带上,赶车的是陆家的老二。

这次的商队,共有大车将近二十辆。这条路,也是陆家爷们兄弟们走熟了的。陆家兄弟就在青阳镇上住,颇有些家业,又和吴家要好。所以,这次特意让二儿子给张氏赶车。

连蔓儿家里就准备了一桌饭菜,请了吴家和陆家的人来吃饭。这见了面,坐下来一叙谈,原来都不是外人。

连老爷子的信,有一次就是人陆家给捎过来的。

陆家老爷子和张青山是原来贩马时候的老相识。

连蔓儿在旁边冷眼瞧着,见陆家老爷子和那两兄弟都面相端正,举动、说话间都稳重、正派,也跟着放下了心。

有陆家的马车,这一路到太仓的安全就没问题了。赵氏就吞吞吐吐地,略露出点不愿意去的意思来。

“娘,那我跟你去得了。”连蔓儿就道。正好她还担心张氏去了,身边没个人,会受周氏的气。

“我跟先生商量了,跟私塾请几天假。”五郎就道,“有我去,路上更方处。耽误的功课,回来鲁先生帮我给补上。”

五郎显然是深思熟虑,而且已经安排好了。

“我也去。”小七就道。

一家人商量了一番,决定张氏带着连蔓儿、五郎和小七四个人去。李氏和张采云暂时先不回家,就陪着连枝儿,帮忙操持家里的事。等张氏回来,她们再回家。酸菜作坊当然就都交给连枝儿了。早点铺子那里,有连守信,还有赵氏和连叶儿帮衬,样样都是妥当的。

“这个添箱的礼,咱给准备点啥?”张氏就和连守信商量,“这个要是准备少的,她奶又得生气。”

“我哪懂这个,你看着准备呗。”连守信让张氏做主。

张氏就有些发愁。

“娘,这有啥好愁的。我奶给咱燎锅底的礼就在那摆着,咱就按那个标准准备。”连蔓儿就道,“咱还得考虑着我三伯娘家。我爹和我三伯,和我老姑那是一样的兄妹,咱两家最好一样。”

张氏就问赵氏准备给连秀儿啥添箱礼。

赵氏也在发愁,已经先预备出一份给赵秀娥下奶的礼了,这还没喘口气,又要给连秀儿添箱。她们三口人现在都有收入,也没啥花销,但要备礼,还是觉得有点紧巴。

“我和叶儿她爹商量了,打算在镇上买一对绸枕套,再…加两条被面。”赵氏就道。

“娘,那咱就照我三伯娘这个来吧。”连蔓儿就道。赵氏这份礼,在庄户人家的来往中,算是很体面、拿得出手了,值几百个钱。

虽是这样说,最后真正备礼的时候,还是加厚了一些,除了和赵氏给的一模一样的一对绸枕套之外,另外还准备了两个尺头。

“你三伯家不去人,咱去好几口人那。”张氏就道。

这天,娘几个收拾好了,就坐了马车,直奔河间府来。

连蔓儿有些期待,她想知道,连秀儿到底嫁了什么样的人家。

第四百二十六章 太仓县衙

三天后的晌午时分,张氏、连蔓儿、五郎和小七一家四口终于站在了太仓县的县衙前。

太仓县的县衙坐落在太仓县城中央大街的东段,在大街的北侧。连蔓儿下了车,极目张望了一下,眼前一座粉白的照壁,之后是一座宣化坊,再往后才是县衙的大门。看这县衙里面屋宇森森,至少有几百间的房舍。

连蔓儿这还是第一次看见这个年代的县衙,上次去锦阳县城,因为心里有事,急着赶路,也没想过绕道县衙看一眼。

陆家的老二将马车停在一边,就从车上将连蔓儿她们带的两个包袱背在了身上。

“姨,我送你们进去吧。”

从家里出来的时候,武家兄弟打了包票,要保证张氏母子几个的安全,说好了,要将人妥妥当当地送到地方。陆家老二也实诚,没看见人来接,就打算把她们直接送进去,看见了太仓连家的人,他再走。

“哎。麻烦你了,小武。”张氏就笑道。

陆家的老二大名叫做陆炳武,年纪不大,只有十七岁,却极老成。这一路上,多亏他鞍前马后地,将从来没出过远门的娘儿几个照顾的十分妥帖。

大家就往大门口走,刚走过宣化坊,就见大门里急匆匆地走出来两个人。

“四婶,你可到了。”

连继祖和蒋氏从门里迎了出来。赵文才一家比张氏娘儿几个早出发一天,张氏让他们到了之后,跟连老爷子说一声,她们今天到。

大家相互见礼、招呼过后,蒋氏和连继祖就将张氏娘儿几个往里面领。

“四婶,咱快到家里。…就等你们了,我我爷和我奶着急上火的,就怕你们赶不上。”蒋氏笑着道。时间太赶。明天,就是连秀儿发嫁的日子。

蒋氏和连继祖都看见了陆炳武,却没打招呼,也没想着去接陆炳武背着的包袱。

不说连继祖。蒋氏却是个到了去的人。连蔓儿心里想,看来这是大爷和大奶奶做惯了,将一身普通打扮的陆炳武看成是下人了。

连蔓儿就扯了扯张氏的衣角。

“继祖,继祖媳妇,”张氏会意,就对连继祖和蒋氏引见陆炳武,“这是咱们镇上陆家的炳武。我们这次来,一路上多亏了这孩子照应。”

张氏这样说,那就是要连继祖和蒋氏用待客的礼数对陆炳武。

“啊。”连继祖这才和陆炳武打招呼,却依旧没想着去接陆炳武拿着的包袱。

蒋氏暗暗推了连继祖一把,连继祖才向陆炳武伸出手。

“没事,这包袱不沉,我拿着吧。”陆炳武就道。“姨,我帮你们送进去。”

一众人就接着往里走。这太仓县的县衙。和一般的官邸一样,都是前衙后邸的布置。进了大门,一路向里走。到了仪门跟前。

“里面就是大堂。”蒋氏望仪门里面指了指,轻声地说道。

连蔓儿就往里面看了看,只看见一座庄重的大堂,外面有三三两两衙役打扮的人或站或坐,正是晌午,想必知县也要歇息,因此这些人才可以这样散漫。

连守仁是县丞,他的衙邸还不在这里,而是从仪门向东,进了一个侧门。再往里面走了一段路,才来到一座独立的小院。

这才是县丞办公和居住的地方。小院共有两进,第一进三间房舍,两边是县丞办公的地方,中间一间穿堂,如今穿堂的门大开。穿过穿堂。下了台阶,又是一道影壁。绕过影壁,是座小小的天井。

这就是县丞的内宅,连老爷子一大家子人就是住在这的了。

连蔓儿游目四顾,将这个小院落打量了一番。这院子里,有上房三间,左右各有厢房三间,西厢房有一间屋子屋顶的烟囱正在冒烟,有饭菜的香气飘了出来。

天井内是青砖铺地,四周种有树木,因已经是入冬时节,树叶早就落光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树枝,看上去颇有几分寥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