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蔓儿,”连花儿就有些惶急,她好不容易让连兰儿帮忙,摆脱了孙大娘和小红,就是要单独和连蔓儿谈一谈。这样让连蔓儿回去,那她的苦心可就白费了。“咱姐俩好久没一起说说话了,蔓儿,你…”

“花儿姐,要说话。干啥这么着急?咱回屋子里去慢慢说呗。”连蔓儿扭过头来,淡淡地说道。

“蔓儿,是有些要紧的话,不太方便…蔓儿…”连花儿央告道。

连蔓儿的脚步略顿了顿,改变了刚才的想法。听听连花儿要说些什么,起码可以了解现在的连花儿是怎样想的。打算要什么。

知己知彼很重要。

这么想着,连蔓儿就将手里的菜篮子交给了张采云。

张采云接了篮子,就用目光询问连蔓儿,她怕把连蔓儿一个人留下,连蔓儿会吃了连花儿的亏。

连蔓儿冲着张采云眨了眨眼,以前去县城宋家,她都不怕连花儿,现在是在她家的地盘上,还怕连花儿会耍出什么花样来吗?连花儿要是想耍花样,那么吃亏、丢丑的绝不是她,而一定是连花儿。

让张采云先回去送菜,连蔓儿还将两只小奶狗也打发跟着张采云回去了。

“花儿姐,有啥话你就说吧。”连蔓儿扭过头来,正视着连花儿道。

青石板小路上只剩下她们两个人,连花儿的眼神不由得暗了暗。

这次找连蔓儿私下里谈话,并非出自她的本意。可她却不得不来。现在的她,娘家爹是河间府太仓县的县丞,却把持着一县的刑狱等实权,一家子在太仓过的风生水起。不仅不再需要到宋家打秋风,上两次有人来,还给她送了价值不菲的礼物。

本来是连守仁他们要依靠着宋家,现在虽然宋家还没有事情求到连守仁的门上,但是两家之间的关系已经有了转变。宋家虽说上一代也捐了官,然而实际上却在行商。而连守仁却是科举出身,做着朝廷的命官。

若论门第,连家高出了宋家。

在宋家,她现在可以挺直腰板、抬着下巴做人的。实际上,在连继祖第一次送了厚礼到宋家,并告诉了她太仓的情形之后,她就去找了宋海龙的娘。

她想要把闺女带回自己的院子里,自己抚养。

当然,这个要求,并非像表面上的那么简单。拿回闺女的抚养权,让老夫人向她让步,代表着很多的东西,也是她计划的在宋家掌权的第一步。

可是,老夫人轻轻巧巧地就驳回了她的要求。只要她“好好将养身子,为宋家多多开枝散叶,不要因为别的事情,妨碍了这人伦大事。”老夫人还推心置腹地跟她说,在宋家,没有比生下男孙更大的事、更大的功劳。除此之外,老夫人还说了很多,比如说以后这个家都是“你们”等等。

总之,最后她是无功而返。

在宋家,吃穿用度上,她几乎是要什么有什么,老夫人待她的态度也一贯的慈和。只是家中的事情。她依旧插不进手去。

说心里话,她是有些畏惧老夫人的。连蔓儿要债那件事,老夫人没说什么,但是她总觉得老夫人抓住了她的把柄。不一定什么时候,就要发作。而英子的事情,则让她在老夫人面前颜面尽失。老夫人说了话。最后,还是将英子打发去了太仓,老夫人那边才缓和了。

连花儿觉得,虽然她第一胎生了个闺女,但是只要等她再生一个男孩。在宋家,就没谁能大过她,也就是说,到时候老夫人也要退到她后边。现在,她正为了这一目标努力着。

在此过程中,她还是顾忌着老夫人。

连蔓儿家得了御赐牌楼,老夫人很重视,暗示她要和连蔓儿家处好关系。现在五郎又中了童生。老夫人得到消息,立刻就让宋海龙和她来送礼。这次,更是明示。让她与连蔓儿一家人多亲近。

她还打听到,老夫人之所以这么看重连蔓儿一家,还是因为得到了消息。五郎与沈家的九爷一起参加的府试,并且很受沈家的礼遇。

连蔓儿一家的发迹,让她始料未及,心中发酸。而老夫人眼看着对连蔓儿一家的重视、礼遇程度超过了对连守仁、古氏一家,这更让她又妒又恨,又惴惴不安。

连继祖考了多年,也不过是个童生,看看人家五郎。第一次就考上了。这要是接下来又一举考过了秀才,那就跟原来的连守仁平起平坐了。而在老夫人眼里,连守仁又怎么能跟五郎比。

五郎才多大的年纪,以后前途不可限量。就算连花儿她自己不想承认,她也知道正途出来的官,与连守仁那种捐的官在官场上可是大不一样。连守仁现在是县丞。要升官,只有一个字“难”。而正途出来的,有老师提携、有同案、同年的人脉关系,一步步高升指日可待。更有一种,一开始就进了翰林院,那以后封阁拜相也未可知。

连花儿并不认为五郎的运气会那么好,她心里不服气,可是她又什么都做不了,只能暗恨自己没有争气的兄弟。女人再怎么聪明能干,都比不上有个好父亲、几个争气的好兄弟。

眼看着连蔓儿一个乡下丫头,因为父兄而身份越来越尊贵,连花儿一口气憋在心里,常常心里想着,要连蔓儿她们突然遭了什么难那才合她的心意。这件心事,身边无人可以诉说,竟做了病,让她有时候梦见连蔓儿落了难,大笑而醒,有时候却做噩梦梦见连蔓儿凤冠霞帔地要她跪拜,因而半夜惊醒。

醒来之后,还要过日子。面对众人偶尔的提问,她总是做出一副和连蔓儿一家很亲近,她待她们很好的样子,同时又忍不住明里暗里地贬低连蔓儿几个。

而来到连蔓儿家,她却要格外做出亲近的样子。只是上一次,连蔓儿一家待她虽不失礼数,骨子里却淡淡的,有心人一看就知。而这次,不仅没让她进后院,还让张王氏说话来敲打她。

孙大娘和小红是老夫人的人,专门伺候她出门做客的。这一回去,肯定会将这些事都禀报给老夫人。

在没有怀上男孙之前,她不得不哄着老夫人,因此才会来找连蔓儿。这么陪着小心,低声下气,她是想向连蔓儿求和。

“蔓儿,你还记得我出嫁前,咱们姐妹在后院说过的话吗?”

第四百九十六章 针锋相对

听连花儿这样说,连蔓儿一下子就明白了她想做什么。连蔓儿只哦了一声,就看着连花儿,不置可否。

连花儿是打定了主意来的,自然不会因为连蔓儿态度冷淡而退却。

“蔓儿,还是你说的,一笔写不出两个连字,咱们是嫡亲的堂姐妹,就要相互帮衬着,才是正理。万万没有相互拆台的道理。在家里是这样,以后大家都出了门子,也应该是这样。”连花儿诚挚地说道,一边还觑着连蔓儿的反应。

连蔓儿的嘴角不由得漾起一丝冷笑。

“花儿姐,你好记性。那你是不是也还记得,说话的时候除了你和我,还有谁?我为啥要找了你去后院说话?”连蔓儿就看着连花儿问道。

世界上,就是有这么一种人。她处于优势的时候,就百般不将别人放在眼里,百般的算计。而当她落到了劣势了,就选择性地忘记了她曾经的恶行,反而要用道德、亲情、大道理这些她自己完全踩在脚下的东西来约束、要求别人。

一切,都是为了她自己的利益。别的人、事、物,一切的一切,都只不过是工具。

听连蔓儿这样问,连花儿的眼神就闪烁了一下。她怎么会不记得那,那次她可是吃了亏,还挨了连叶儿的打。只是为了能够顺利出嫁,才忍了下来。

“蔓儿,过去的事…。叶儿不已经出过气了吗。咱们姐妹间,你就别记仇了。要不,我再给你陪个礼?”连花儿看着连蔓儿的脸色,尽量地陪着小心道。“蔓儿,你也看见了,那之后。我可没再做过别的。你的话,我记在心里了。一直想着,能帮衬帮衬你们和叶儿。就是,宋家规矩大,我一个新媳妇,得先把脚跟站稳了,才能想别的。”

“那高利贷的事怎么说?”连蔓儿可不会被连花儿这样小意儿给哄住。“不是你答应的好好的,你借的钱你来还。后来拖欠着不还,差点害得我们家破人亡的,那不是你干的事?”

连花儿就抿了抿嘴,虽然有些不安。但是她既然来了,当然是做好了准备。

“那时我没好意思当你说,蔓儿。我心里的苦,也就我自己受着。有啥办法,谁让那是我的亲爹娘那。”连花儿抬起袖子遮了脸,呜呜咽咽地道。

连蔓儿就眨了眨眼,心里好奇起来,不知道连花儿会怎样圆故意拖欠高利贷的事。

连花儿呜咽了两声,才将衣袖放下。那眼圈周围以至于半张脸就都红了,真的好像是哭过,刚擦干净了眼泪的样子。

“…那个钱,我早就算着日子,给你大伯和大伯娘送过去了。我还嘱咐他们,赶紧回村里。也别非等着到日子。提前把债给还了,也让咱爷、还有咱这一大家子放心。”连花儿扯了扯手里的帕子,向连蔓儿说道,“都安排好了,我也就没去查问。直到你来县城找我,我才知道,他们竟并没有如数把钱送回村里还债。”

“我那时候,真是又气又急。可我为人子女,还能怎么样。我又不好在你面前把这事说出来,又不能说我钱已经还了,就不管家里了。后来还不是我,拿了你姐夫的私房把债给还上了?为了这事,后来我陪了多少的小心。”

竟然将事情完全推到了连守仁和古氏的头上,将她自己撇的干干净净。不仅如此,依着连花儿这么说,连花儿那还是忍辱负重,大大的好人、孝顺女子。

“花儿姐,你现在这么说。当初,我大伯和我大伯娘可不是这么说的。”连蔓儿斜睨着连花儿道,“再说了,花儿姐,那钱是你借的,我们谁也没花过一文。怎么想法子还,你都是应该的。我们因为你受累,难道,还要我们感激你?”

“不,不是。”连花儿连忙摆手,“我就是把这事说说清楚,免得蔓儿你误会我。我还钱当然是应该的。我在心里感激大家伙,尤其是四叔和四婶。四叔和四婶心眼儿都好,有长处,别说当着人面,就是背后里,也从不说人的长短,对自家人,那更是有担待的。”

有长处,是三十里营子的乡村土语,并不是有优点的意思,而是说为人有涵养,不会斤斤计较于小事,值得长期交往、相处的意思。

“都说好人好报,看我四叔、四婶,这不是有了好报吗。蔓儿,你看你们现在这个日子,还有五郎,眼瞅着就能考上秀才。这都是你们为人心善,才会有今天啊。有这样的日子,那过去的事,蔓儿你还有啥可记在心上的那。”连花儿就对连蔓儿陪笑道。

连蔓儿瞟了连花儿一眼。庄户人家若遇到纠纷,严重到自己不能解决的时候,会找来人说和。而连花儿上面那一番因果报应的话,正是很多来人最喜欢拿来劝说那吃了亏的人的。

连花儿这次可真是放下了身段,先是一番恭维,给她一家人都戴上了高帽子,然后又用上了来人说和事情的必杀技,这是让连蔓儿不计前嫌,彻底的原谅她。

似乎如果她们和连花儿计较,那就不是善良的人,就不会有好报了。又似乎,她们能过上如今的好日子,并不是自己努力的结果,而是因为包容连花儿的结果。

简直是此有此理啊。

原谅连花儿,那是她们心胸宽大。不原谅连花儿,那是理所当然。连花儿没有任何立场来要求她们任何事。

“花儿姐,你说我们是好人,那就是说,你也承认,你是恶人?好人有好报,那恶人是不是也该有恶报?”连蔓儿就笑着问连花儿。

连花儿顿时张口结舌。

“蔓儿,过去的事,咱就让她过去吧。咱们是嫡亲的堂姐妹啊。咱们闹的僵了,也是让别人看笑话不是。于咱们谁都没有好处。…我已经不是从前了,我都改了呀,蔓儿。”半晌,连花儿才又重新找回了她的舌头,“蔓儿,你要是觉得我哪里做的不好,对我有啥要求,你尽管说。别的我不敢说,就是这钱…”

连蔓儿扬起手,打断了连花儿的话。

“花儿姐,你说嫡亲的堂姐妹,还说你改了。那要三郎哥娶英子,就是你改好了的证明?花儿姐,你挺能说,可你做的事,让我们咋敢相信你。”连蔓儿质问连花儿。

连花儿再次张口结舌,她没想到连蔓儿的消息这样灵通,连这件并没有成功的事情都知道了。

“这里有误会…”连花儿略一慌乱,立刻本能地辩解,“再说,他跟咱们没法比。二伯家的和你们家的没法比。他们的人品,跟四叔、四婶的人品没法比。蔓儿,咱们姐妹可比他们亲近多了。”

“不知道二伯、二伯娘,还有二郎哥、三郎哥他们听见你这话,该咋想。”连蔓儿眯着眼看连花儿道。

“蔓儿你…”连花儿就皱了眉,心里又着急又是气恼。她都这样低下身段,和连蔓儿解释了半天,可连蔓儿竟然软硬不吃,一句句地将她的话都顶了回来,让她理屈词穷。

连蔓儿则打量着连花儿。她知道,连花儿的脾气有些急,能跟她赔小心陪这么半天,应该是性子在宋家被磨平了些,而且是真的有事求她。

而现在,连花儿似乎是就要耗尽耐心和伪装了。

“花儿姐,我没你脑子好使。你说了这老些,总该是为了点啥,要不,你就跟我直说,大家都省事。”连蔓儿想了想,就对连花儿道。

连蔓儿不想给连花儿好脸色,不过同时,在目前,她也不想将连花儿逼的狗急跳墙。与连花儿辩理,是让连花儿知道,她们不是那么好糊弄的,让连花儿收敛,不敢再做什么小动作。

“蔓儿,我不都说的清清楚楚的了吗。咱们都让过去的事过去,一笔写不出两个连字,相互扶持着,这多好啊。”连花儿只得道,“别让人看着咱们生分,出去讲究不好。”

连蔓儿暗笑,是今天对连花儿和连兰儿的招待,还有张王氏的敲打,让连花儿害怕了,有了危机感,所以才来找她花言巧语地,想哄她给她做脸那。

“这的看你咋做了。”连蔓儿想了想,就道。“生分不生分,这事挺难说。又不单招待你一个人…”

连蔓儿和连花儿相对站着,连蔓儿是背冲着自家的大门,脸冲着官道的方向,而连花儿则是相反。连蔓儿这边跟连花儿说着话,就看见两个人快步地从官道下来,走小路转眼就到了连花儿的背后。

“这是花儿不?”

连花儿闻言就转过身,等看清来人,她立刻紧紧地皱起了眉头。

那两人却是喜笑颜开。

“哎呀,大外儿女儿啊。”

第四百九十七章 纠缠

来的是一男一女,男的正是英子的爹,而那个女的则是英子的娘。英子的爹经常在村里走动,英子的娘却不大出门,还是英子在三十里营子“出名”了之后,连蔓儿才经过众人的指指点点,认识了她。

这夫妻两个,今天都穿了一身的新衣裳,那英子的娘头上还簪了两朵红艳艳的绒花,脸上也抹了脂粉。

连蔓儿从没近距离看过英子的娘,今天就不由得仔细地将她打量了两眼。样子的娘个子略矮,背微驼,窄条脸,脸上满是皱纹。看那模样,年轻时也并不是个有姿色的。这对夫妻,能够生出英子的那个容貌,也算难得。也难怪他们会对英子给予那么大的“期望”。

两个人打扮成这样,见面就这样亲热的招呼连花儿,看来是得了信,就是奔着连花儿来的。以前都是英子的爹出面,这次英子的娘竟然也来了。难道是去了一趟太仓,英子的爹对自家连守仁老丈人的身份更加确定,因此更加有了底气,打算让英子的娘也出来会会“亲戚”?

连蔓儿这么想着,就瞟了连花儿一眼,连花儿的脸已经黑了。

外儿女儿,是乡村对外孙女更亲热的昵称。不过也并非严格限于此,连蔓儿就听见有人对外甥女也这么叫的。

连花儿自恃身份高贵,对于英子的爹和娘这样叫她,自然是羞恼异常。

“花儿姐,那你们说话,我先回去做饭去。”

连蔓儿暗笑一声,扔下一句话,扭身就走。让连花儿去应付这两个人吧,反正事情也是她招惹出来的。

“等等我。”连花儿哪里愿意搭理这两个人,就转身要追上连蔓儿。

可惜。却被英子的爹伸手给拉住了。

“大外儿女儿,你回来了?咋不打发个人给我们捎个信,也让你小姥姥陪你唠唠嗑啥的。”英子的爹腆脸笑道,又将呆站在旁边的英子的娘往连花儿跟前拉了拉。

“跟咱大外儿女儿说句话啊。你。”英子的爹催促英子的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