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你咋能不知道那。你也带着我行不?”小七就靠着连蔓儿撒娇。

“这我可说了不算。”连蔓儿就道,“你还记得从家里出来的时候是咋说的不?”

“记得,记得。”小七连连点头,“姐。你放心,我肯定每天好好做功课,让咱哥满意。”

这次进城,除了这辆车里坐的连蔓儿、小七和服侍她们的丫头小喜。还有另外一辆车里面坐的连守信和五郎。

这两辆带棚的骡车,也是连蔓儿家最近才置办的。赶车的是家里的长工,另外小厮小福这次也跟了来。跟五郎和连守信坐在一辆车里。

家里面留下张氏和连枝儿,不过一切都安排的井井有条,也不用担心。家里,外面有管事韩忠照看,还有鲁先生也能帮忙,里面有韩忠媳妇服侍。连家那边现在陈掌柜完全能料理的开,至于庄园上的杂事还有长工头大力等人。酸菜作坊那边也省心。张氏和连枝儿差不多只要每天核对核对账目就行了。

本来小七也是要被留在家里的,是他自己非央求着要来。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本身又聪明讨喜,但凡家里有什么好事、热闹是、新鲜事,总是少不了小七。最后。大家都同意带小七进城,不过条件是不能将功课给落下了。

有鲁先生,还有五郎教导,私塾那边变得有些可有可无。不过,若没什么大事,小七还是坚持每天去上学。

车辆进了城,连蔓儿的车就跟在前面五郎的车的后面,走了一段路,骡车拐进一条小巷。最后在一个角门前停了下来。

小厮小福就忙下车去敲门,他刚到了那门前,那角门就从里面推开了。从里面走出一个衣帽整齐的中年男子出来,和小福一起将角门大开,两辆骡车便一前一后进了角门。

进了角门,就是一个极宽敞的院落。骡车在院子里停住。小喜就将跳下车,然后才又将连蔓儿和小七扶下车来。

五郎和连守信也下了车。

“四老爷、大爷、二姑娘,二爷…”那中年男子忙向几个人打躬作揖,口内寒暄。

“刘牙侩,不用这么客套。”五郎就道。

那人还是行了礼,抬起头来,却是红脸膛,年纪大约在三十五六,一张脸常年带笑。

这人的名字叫做刘福顺,是这县城里有名的牙侩,和吴玉贵、吴家兴父子颇有些交情。连蔓儿家要在县城置办产业,就托了他。之前,五郎和连守信曾经往县城来过几趟,和这刘牙侩都相熟了。

“蔓儿,你看看,这地方行不行?”五郎就对连蔓儿道。

连蔓儿就四下打量起来。

这是刘牙侩在县城帮着寻的一座前店后院的宅院,前面是四间二层临街的门面房,门面房后面带着一个大院子。这院子又被一道墙分隔为两部分,中院没有正房,两侧厢房分别为仓房、厨房,除此之外还有马厩,仓房地下还有地窖。而后院,单独来看,就是一个完整的人家,有正房四间,左右厢房各三间,后面还开有后门,直通外面的小巷。

连蔓儿现在所处的,就是中院。

她家托刘牙侩在县城寻铺面、宅子,这是刘牙侩帮着寻的一处,五郎和连守信都来看过,很是中意,现在带了连蔓儿和小七来,是让连蔓儿再看看。如果连蔓儿也中意这处宅院,那么今天就能把这桩买卖给定下来。

连蔓儿先在中院看了一圈,又去前面的店面瞧了。这店面临着的是广冒街,店面处在街南侧。广冒街处在县城人口密集之处,这店面原来是杂货铺,因为店主人有事要回老家,所以急着出兑。

杂货铺里的货物已经出清,只剩下一些空空的柜台。

连蔓儿上了二楼,将临街的窗户打开,看到附近房屋密集,街道四通八达,街上人流往来不断,又问过刘牙侩,说是附近并没有杂货铺之后,连蔓儿的心里就有七八成愿意了。

不过,她没有立刻表态,而是从楼上下来,又去看了后院。见房屋布局中规中矩,又看屋檐,然后又进屋看屋顶、梁柱等,都是真材实料,也并不老旧,连蔓儿这才暗暗地点头。

那刘牙侩知道连蔓儿是能做主的,因此十分殷勤,问一答十。

“…货架子、柜台都是现成的,立刻就能开起铺子来。这屋里的桌椅,也都是好木头打的,这样式在县城也流行。只要搬了行李来,就能住。…原主人说是奉送,不算钱。”

连蔓儿就又从屋里出来,穿过正房和西厢房之间的月洞门。来到屋后。这屋后是个小小的花园,种着几株腊梅,还有两棵桃树。后墙上有青砖门洞,两扇木门紧紧地锁着。

“…这腊梅冬天开花,可好看了,跟别的花的香气还是另一股劲。…桃树已经能挂果了,明年就有桃子吃。这可不是毛桃,是大蜜桃。”

刘牙侩介绍完花园里的腊梅和桃树,又从腰间拿出钥匙。将后门的锁打开,让连蔓儿看。这门外是柳树井胡同,两侧住的都是中上等的人家

见院子里里外外地看了一遍,连蔓儿心里就有了主意,向五郎点了点头。

五郎会意。知道连蔓儿也看中了这所宅院。

这整座宅院共有房屋二十三间,前店后院,正符合一家人商定的要求。

连蔓儿家的家业扩大,五郎如今又是秀才,需要经常来往县城,在县城置办一处房舍已经成了必须。而且,以后来往府城的时候,在县城有这样一所宅院,也方便很多。

而且。她们也需要一个店面,一处仓库。

连蔓儿家田庄上的出产,需要销售到各处去,虽然在三十里营子也有很多人上门购买,但是如果在县城开了铺面,那么她们田庄的出产辐射范围就会增大许多。

县城人口多、商业更加发达。交通更加便利。在县城开铺面,进一步扩大自家田庄出产的名气,又为买家提供了便利,那么销量自然会增长。

而锦阳县城,只是她们从三十里营子向外面的世界迈出的第一步。以后,借着这第一步、第一个台阶,她们的出产销售链还会扩大到更多、更远的地方去。

毕竟,只有将销售发展起来,才能将土地上的出产转换成流通的货币,从而达到富的目的。

连守信、五郎和连蔓儿都中意这处宅院,小七当然没意见,那么接下来的事情就相当顺利了。刘牙侩很快就将原主人请了来,又请了左右邻舍来做见证,当即就写房屋的买卖契约。

这个时候的房屋买卖,和田地买卖类似。一种是私下交易,不经过县衙,这样可以省下不少的税银。但是如果采用这种方法进行的房屋买卖,一般在买卖契约,也就是房契上只写明售房的人,以及牙侩和见证人签字,买房人的姓名并不出现在契约上。

而这个年代,房契是房产的唯一证明文件。这种方式买卖房屋,任何持有房契的人,就是房屋的主人。因此就有房契丢失,从而房屋易主,又有假冒行骗等勾当出现。

连蔓儿早就听吴家兴说过这方面的事,因此,她们家的一切田地买卖都采用的是另外一种更有保障的,也就是正规的方式。房屋买卖,当然也要如此。

这种方式买卖房屋,首先是要去县衙购买官府统一印制的房屋买卖契约,然后,经由买卖双方填写契约,双方并见证人、牙侩签字,之后,将签署好的契约送到县衙,缴纳一定比例的税银。如此,房屋的过户手续就在官府入档备案,以后,就算房契丢失,或是出现什么争议,只要翻查县衙的备案资料,就可以补办房契,一切争议,也要按备案内容来解决。

刘牙侩准备的很充分,一早就从县衙买了契约来。整个前店后院的宅院,包括里面的一应布置和家伙事,共需价银一百二十两。很快就一众人签好了买卖的契约,连蔓儿这边兑出银子来,除了价银一百二十两,还有六两银子的税银。价银交给原主,税银的五两五钱则是交给刘牙侩,由刘牙侩负责去衙门,交付税银、将过户手续入档,最后再将盖了衙门印章的契约拿回来。

这契约,就是这所宅院新的房契,自然是由连蔓儿仔细地收了起来。

第五百三十七章 连记百货

店面和宅院都买下来了,连蔓儿就让小喜去收拾屋子,又给了小福银钱,让他看着各处有什么急需的东西,就马上去购置。她们从三十里营子来,是带了行李的,并打算在县城住上一些日子。

安排妥了,连蔓儿、五郎、小七和连守信依旧到前面店面来,商量着该如何布置。

这家店面,连蔓儿她们早在家里的时候,就商量好了,主要就是用来推广、出售自家田庄上的出产。

“咱们家地里打的粮食,往后尤其是春小麦、冬小麦,咱们都能磨了面,也分成几等,就在这里卖。”连蔓儿指着店里一处柜台说道,“还有葡萄酒、莲子、菱角、藕,这些也要摆到柜台上,对了,这里还要放几个大木桶,咱们家鱼塘里的鱼、虾、蟹,就放在这卖…”

“不只咱们家的,往后咱们村别人家的春小麦、冬小麦,咱们也能收上来,也拿到这来卖。”五郎就道。

这个店铺,不仅要成为她们自家田庄产品的销售窗口,同时还可以造福村里的人,甚至相邻的村庄,青阳镇上的其他村庄,也会因为她们而受益。

“这么大的铺面,光是卖咱自家的出产,我看还有不少富余的地方。”连守信四下看了看,就说道。

“除了卖咱们田庄上的出产,咱还可以继续经营别的杂货,就像别的杂货铺那样。”连蔓儿就道。

她刚才已经打算好了。这一楼,就经营她家田庄上的出产,在加上日用的烟酒糖茶、果子、点心等,也就是入口的东西。而二楼,则可以经营布匹、各类绒线、花线、胭脂香粉等化妆品,以及一切日用的小百货。

甚至。村子里木匠们,比如说连守礼制作的桌椅板凳都可以摆上柜台出售。

“姐,那咱这铺子,就叫连记杂货铺?”小七问连蔓儿道。

这个年代的杂货铺,名副其实,所出售的货物品种非常的丰富多样,但是。再大的杂货铺也没有经营生鲜食品以及米面这些东西。

可连蔓儿家的铺子却主要就是为了经营这些东西而开办的。

“咱不叫杂货铺,”连蔓儿心中一动,说道,“干脆,咱这铺子。就叫做连记百货。”

百货,百样货品,应有尽有。

“这个名字不错,既新奇,又好听。”五郎就先点头道。

一家人很快达成一致,这家店铺就取名为连记百货。

有了铺子,就要尽快开张。那么人手,就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连蔓儿家不可能,也没有人来亲自经营。还是要按照连记早点铺子的方式。请一个好的掌柜,全面负责铺面的经营,除了每个月丰厚的月钱,另外年底还要根据这一年的盈利发放分红。另外再请一个账房,与掌柜之间保持相对的独立。另外店里的其他伙计,则完全由掌柜来负责。

“掌柜有现成的。”五郎告诉连蔓儿。原来的主人家要南回。但是掌柜的却是本地人。那掌柜的做杂货铺也有了些年头,一应的事情都是精熟的,而且口碑不错。五郎就想,她们要开连记百货,干脆就还用原来的掌柜。

别小看掌柜,好的掌柜能维护住不少的客户。比如说这周围的居民,看到原来的杂货铺又开业了,虽然东家换了人,但是掌柜还是那张熟面孔,自然也就不会对这新铺子产生陌生的感觉。

继续雇佣原来的掌柜,对连记百货的生意是非常有利的,连蔓儿当然没有理由反对。

“这家铺子原来的账房也回老家了,我已经跟老杨打了招呼,让他帮着寻合适的人。”五郎又告诉连蔓儿道。

老杨,也是县城一位有名的牙侩,与吴玉贵、吴家兴父子俩,还有与刘牙侩都相熟。刘牙侩在房屋、地产买卖中是第一人,而老杨则是在雇工、人口买卖方面最有人脉。

这家杂货铺原来的掌柜姓蒋,是个精明强干的中年人。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待久了,难免就会产生感情。蒋掌柜愿意留在这里干,只要连家给的待遇不太差。当他得知连家要继续雇佣他做连记百货的掌柜,而且待遇和权限还比以前优厚了,蒋掌柜自然十分高兴,向东家几个人保证,他一定会好好干。

五郎也将店铺的安排和蒋掌柜说了,除了连家田庄上提供的货品,其他的杂货类,从进货到出售,都交给蒋掌柜负责。毕竟蒋掌柜精熟此行,什么样的货品销路好,从哪里能够进到物美价廉的上品,他都是知道的。

这样的安排,蒋掌柜自然愿意,就说要赶紧收拾店铺,雇伙计、进货物,好尽快开张。

“在那之前,咱得把这店铺的窗户换了。”连蔓儿走到窗前,说道。

“怎么换?”五郎就问。

“我知道,”小七就笑着道,“来的路上,姐跟我说了。姐说到了这看,要是有中意的铺面,第一个,就得把窗子全换成透亮的琉璃窗。”

“全换成琉璃窗,那可得一大笔钱。”蒋掌柜听见了,就道。

别说是在这锦阳县城,就是辽东府的府城里,也就是大户人家的住房还采用琉璃窗,这店铺用琉璃窗的,几乎没有。就算有用的,也只是一扇、两扇,没有全部用琉璃窗的。

几乎所有的店铺,都和普通的住户一样,采用木格子窗。只是在窗子外,设置有可拆卸的木板。白天铺面营业的时候,就将木板都拆下来,晚上停止营业,则再将木板安上去。这是几乎所有店铺都采用的一种防盗措施,同时,路过的人,只看窗户上的木板是否拆下来了,就知道这家店铺是否在营业,而不会去管那店铺的门是开着还是关着。

也因为这样,一般说到店铺开张、开业的时候,都说开板,而若店铺停止营业了,则说是关板了。

“全换成琉璃窗,花费是大了些,但是这钱花的值。”连蔓儿就道。

全部换成琉璃窗,首先就可以改善店铺内的照明。试想,以同样价格卖同样商品的两家店铺,这买主是愿意进那宽敞明亮的店铺,还是愿意走进灰暗的、光线不足的店铺那?

琉璃窗不仅利于采光,而且因为它是透明的,外面路过的人不用走进店铺,就可以看见店铺里摆设的商品。

连蔓儿打算换琉璃窗,自然也打算了要做展示的橱窗。这展示的橱窗做好了,吸引了顾客的眼球,自然也能将顾客吸引到店铺中来。

而且,全锦阳县城,这连记百货,首先名字就叫的新奇、响亮,再换上全副的琉璃窗,那么即便是不买东西的人,也会被吸引当着看新奇来看上两眼。

既然来看了,那么顺便进门来买两样必须的东西,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根本就无需别的宣传,只这两样,口耳相传,就是对连记百货最有效的推广。

作为连家在县城开的第一家铺子,连蔓儿舍得投入,同时也期待着将来巨大的收益。

蒋掌柜颇为能干,商量定了,他立刻就去着手安排。

连蔓儿则又回到后院,小喜已经将她的卧房铺设好了。暂时没有账房,她在县城的这几天,还要先充当账房,凡是这宅院和铺子准备开业的一切花销,都要从她这里支取。

晌午,小喜下厨,一家人简单地吃了一顿饭菜,刘牙侩就又来了。这次,他是要带着几个人去看另外一家铺面。

除了经营自家田庄出产的店铺,连蔓儿还打算盘一家店铺,做酒楼的生意,主营的自然还是已经有了口碑的连记包子。

一连看了三家要出兑的店铺,连蔓儿最后选定了九层塔前街的那一家。

这九层塔前街位于锦阳县城最繁华的商业区,周围商铺林立,锦阳县城两家最大的客栈就在这九层塔前街上。九层塔前街往南,只隔了一条街,就是位于县城正中的县衙。而锦阳县城最有名的景点,九层塔,就在九层塔前街的后身。

九层塔,是一座佛塔,据说始建于二百多年前,历来是锦阳县城的标志性建筑。而在本朝建国后,九层塔就用来供奉在建国期间,锦阳县城几次血战,立下了汗马功劳,为国捐躯的将士的英灵。

据说,在九层塔的最顶层,供奉的是一位沈家将军的牌位。这个沈家,自然是府城的那个沈家。

九层塔周围遍植花木,期间有假山奇石、亭台楼阁,九层塔下则有锦阳县最大的河流锦河流过,河岸两侧种满了垂柳,每天春暖花开,游人如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