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蔓儿给李氏,张王氏,张采云和没来的胡氏的那些小百货自然也都包好了,装上了车,张采云刚才在屋里就看到了这些东西,喜欢的了不得,李氏和张王氏也很开心。

连老爷子收了张青山送过去的礼,也让人送了两匣子点心过来。连蔓儿看那两个点心匣子十分眼熟,就想起来,这是前几天宋家的老夫人托他们给连老爷子和周氏捎来的。连老爷子和周氏都没舍得吃,一直留着,现在给了张青山做回礼。

逢年过节,庄户人家走亲戚,很多都是买上两包槽子糕。而这样的槽子糕,收礼的人家大多也舍不得吃,而是留着给别人送礼。大家都是如此,这样的两包槽子糕很可能要经过很多人的手,最后,甚至有送回最开始送礼的人家的情况。

而点心匣子,是比槽子糕更高档的礼。连老爷子和周氏这么做,就不奇怪了

连蔓儿还知道,宋家老夫人送的那盒鹿茸片和高丽参,已经被连老爷子打发二郎给送到镇上的当铺,当了些钱出来,留着要一家过年。至于那几个尺头,连老爷子和周氏则留下了,因为口粮虽然有了,但是一家老小还都要添置衣裳。

按照实际情况来说,连老爷子和周氏的一切供给都是充足的,并不需要够的这样俭省算计,但是他们要顾着上房一大家子人口的衣食,也只能如此。

转眼就是冬月底腊月初,何老六媳妇那几口人并没有从老宅搬走,听说是他们给周氏磕头认错,说好了,等开春就搬出去。

连蔓儿对此时并没有关注,一家人挑了个晴朗的好日子坐车进了城,今年有些年货他们要在县城里置办。

进了县城自然是去柳树井胡同的宅子落脚,张氏和连枝儿是第一次来,在看过了宅子,连记百货铺子和连记酒楼,后来又去看了租出去的铺面之后,张氏欢喜的都不知道说什么了。

“这些,真的都是咱们家的。”张氏还故意问连蔓儿。

“当然了,娘。”连蔓儿笑着答,连续确认了好几次,张氏才相信了。

看过了自家的铺子,接着就是去逛别的铺子,娘儿几个首先来到了县城最大的银楼。这次,连蔓儿略过了银首饰,直接奔赤金的首饰去了。

“姐,咱挑自己喜欢的。娘,你也自己挑。”连蔓儿告诉连枝儿和张氏。

一两金十两银,而且县城的大银楼,这额外的手工费用也不是青阳镇上的小首饰铺子可比的。连枝儿和张氏一开始还有些犹豫,不过被连蔓儿劝说着,又想到家里葡萄酒,还有鱼塘和荷塘的收入,娘儿两个也就放开了。

连蔓儿首先就帮张氏挑了一对龙凤赤金镯子,两只镯子各重约一两二钱,然后又挑了一对各重二两的泥鳅背赤金镯子。

连枝儿见那龙凤镯好看,就也挑了一对。

“娘啊,该给我姐置办嫁妆了。”连蔓儿抿嘴笑道。

第五百五十四章 变故

连枝儿的脸就微微有些泛红。

关于连枝儿的嫁妆,张氏和连守信其实在连枝儿定亲后,就开始陆陆续续地置办了。比如说去太仓的时候,张氏买了许多的棉花,那就是为了给连枝儿做陪嫁的被褥。又比如说,连守信在建新房买木料的时候,格外买了些,那也是为了给连枝儿做陪嫁的,比如说陪嫁的大小柜子,箱子,甚至子孙桶等。现在在连家的跨院,就有木工正在做着这样的木工活,由连蔓儿家爸包吃住,并付给工钱。

至于其他陪嫁的东西,张氏也在一点点的准备。

庄户人家嫁女,一般有两件纯银鎏金的首饰,那就是还不错的人家。金钗布裙,才是庄户人家最常见的情况。不过,以连蔓儿家现在的条件,连枝儿的陪嫁,金首饰自然是不会少。

所以,连蔓儿看连枝儿选了龙凤镯,就故意打趣她。

“枝儿啊,你稀罕啥,随便挑。”张氏就道。

虽然张氏这么说,但连枝儿却是极为懂事的女孩子,她只挑了一对赤金龙凤镯,一对金丁香,又挑了两根金簪子,就不肯再挑了。

“这个挑的就过年的时候戴吧,真要给我姐准备嫁妆,到时候咱再请人打圈套的头面。”连蔓儿想了想,就道。

张氏觉得连蔓儿说的有道理,就点了点头。

连蔓儿给帮着张氏和连枝儿挑选完,她也没忘记自己。连蔓儿给自己挑了一对各一两重的虾须镯。又挑了一对同样的给连枝儿,另外她也给自己挑了赤金的龙凤镯,金丁香,小凤尾金簪。镶珠小金钗。她还挑了赤金的压发和扁簪,都是和连枝儿一人一份。另外,连蔓儿还挑了几个金戒指。有素金的,有镶嵌的,打算回去一家人分了戴之外,剩下的还可以送人。

除此之外,连蔓儿又另外挑了四个赤金璎珞的项圈,四个不同样式的金锁片,这是五郎。连枝儿,小七和她自己一人一套的。他们已经有了一套银的,现在正好又添一套金的。

挑完了金首饰,连蔓儿和连枝儿,张氏一起挑了些花样精致的银首饰。临出门时,银楼的掌柜又拿了几对极漂亮的金镶玉镯子出来,连蔓儿又和连枝儿一人挑了一对。娘儿几个花出去一整包的银子,一人收获了一匣子的金首饰,连枝儿和连蔓儿的自然最多,张氏却不肯多买。

最后,连蔓儿还问了银楼的掌柜,有没有手艺好的匠人,能够打造成亲的全套金头面的。要掌柜的推荐给她们。连枝儿不急着成亲,但是头面可以提前慢慢的打制,毕竟慢工出细活。

从银楼出来,一家人又奔了皮货铺子。因为早和铺子的掌柜打了招呼,她们一进门,就被请进雅室待茶。那掌柜的亲自带着人,捧了铺子里最上好的皮子让她们挑选。

连蔓儿就挑了几件灰鼠,几件银鼠,又挑了几件秋板的貂鼠。

连蔓儿自己打算做一件灰鼠的皮裙,一件灰鼠的皮袄,再加一件银鼠的马甲。至于貂鼠皮,她打算做一个貂鼠的昭君套,再做一件貂鼠的大毛披风。

这还是考虑到自己正在长身体,做多了,明年穿着不合适,要不然,连蔓儿肯定要多做两件。连枝儿却说只要做一件灰鼠的马甲就行了。

“蔓儿总要出门,我又不出门,做这么多衣裳干啥。”连枝儿如是说道。

其实,连蔓儿明白,连枝儿是问过了掌柜这灰鼠皮,银鼠皮和貂鼠皮的价格,觉得太贵重了。再加上刚才在首饰店里花的钱,又考虑到家里要为她添置嫁妆,又要花用大笔的银钱,所以自己就想俭省一些。

俭省却是不必,但不必要的浪费却是可以避免的。即便娘儿三个里面花钱最不心疼的连蔓儿,其实在消费上面,也是颇为理性的。

按照连枝儿的年纪,她的身量也还能长。

“…这一批的皮子格外的好,好几年没出过这么好的皮子了。”那掌柜的见她们低声商量,就在旁边笑道,“就是现在不急着做衣裳,买下来,留着以后再做,也划算的很。”

掌柜的话,正应了连蔓儿的心思。

“娘,咱就多买几件。到时候咱们看,给我姐陪送做成的衣裳也行,陪送毛皮也行啊。”连蔓儿就道,“现在买了,也省得到用的时候,找不着好毛皮。”

“我哥,小七,还有我爹,这过年咋地也得一人也做上一件两件的吧。”连蔓儿又道。

听连蔓儿这么说,张氏自然没有异议,当下,娘儿三个就挑了许多的毛皮,让皮货铺子的人直接送去她们在柳树井胡同的宅子。

接下来,娘儿三个又逛了几家铺子,买了各色的尺头,又选了些南边运来的干货,干果蜜饯等,林林总总的东西大包小包地几乎塞满了车子,才心满意足地回了柳树井胡同的宅子。

皮货铺子很快就将她们挑的皮货送了过来,连蔓儿又打发人请了县城有名的裁缝过来,给娘儿三个量身量,选皮货,选尺头,定衣裳的样式。

张氏是一身皮袄,皮裙,一件皮大氅。连枝儿和连蔓儿也是一身的皮袄,皮裙,大毛的披风。连蔓儿和连枝儿另外还定做了昭君套,灰鼠袖筒。连蔓儿额外多一件银鼠的马甲。

至于连守信,五郎和小七则是一人一件皮袍子,五郎多一件皮大氅,小七多一件皮披风。

连蔓儿在皮货行的时候,额外买了熟好的鹿皮,又叫了县城有名的鞋匠来家里,给一家人一人定制了一双鹿皮靴。

为了采办年货,一家人在县城住了两宿,第三天吃过早饭才坐车回了三十里营子。

到家之后,钟管事就迎了上来,将买回来的东西从车上卸下来,进了屋,钟管事刚要向连守信禀报事情,外面就禀报说二郎来了,要见连守信。

“老爷,老宅那边大当家奶奶昨天不见了。”钟管事就忙对连守信道,“周围都找遍了,没找着。”

古氏不见了,连蔓儿正在收拾东西的手不由得停了下来,心想,古氏终于不见了!

而二郎现在急急忙忙地过来,恐怕就是为了这件事。

连守信就叫人让二郎进来。

“四叔,你可回来了。”二郎一进屋,看见连守信,一张焦急的脸上,顿时就露出松了一口气的表情。

连守信就问二郎出了什么事。

“是我大伯娘出事了,昨天说出去捡柴禾,结果到晚上都没回来。”二郎就告诉连守信,“我们出去到处都找了,没看见人。这都过了一个晚上,人还是没信儿。我爷和我奶都着急上火,昨天晚上就让我和三叔过来找四叔,四叔你没回来。四叔,我爷说让你回来后,赶紧回老宅一趟,商量商量这个事咋办。一个大活人,不能就这么没了啊。”

古氏不见了,老宅的人找不到,所以来找连守信帮忙。

“二郎,你先回去,让你爷和你奶别着急,我马上就过去。”连守信想了想,就说道。

二郎答应了一声就走了。

“上房这事啊,咋一件接一件的,就不能让人省省心。”张氏就皱眉道,继续收拾着手里的东西。

连守信虽然跟二郎说了,立刻就去老宅,但等二郎走了半晌,他也是该干啥干啥,并没有要去老宅的意思。

古氏不见了,连蔓儿一家人都不着急。三十里营子周围的民风淳朴,从来没有恶件发生过。古氏不见了,他们都认为古氏是主动的不见的。

也就是说,古氏自己跑了。

“我早就想着了,他奶那么折腾他大伯娘,他大伯娘还能忍多久,这不就跑了。”张氏一边收拾着东西,一边说道。

至于古氏能跑到哪里去,似乎只有一个选择。而古氏能够跑的掉,应该是有人帮忙的,这帮忙的人十有就是连家上房的某一个或者某几个人。

所以,真是没什么好担心的。

“我就不信我爷他们猜不出来我大伯娘去了哪。要是着急,昨天咱没回来,他们就该打发人去县城找。那么多口人,又不是没人。”连蔓儿就道,“非要等咱回来,还弄的这么着急忙慌的,真不知道我爷他们是咋想的。”

“听你们说宋家待花儿的情形,他大伯娘这去了宋家,能有啥好招待吗。”张氏就摇头道。

好招待不好招待的先不说,古氏这次去,是丢连家上房的脸,这一点是肯定的。

一家人正说着话,小福就又来禀报,说是二郎又来了。

“这是催咱们了。”五郎叹气道。

连老爷子又打发人来催促连守信过去,连守信无法,只得跟了二郎去。至于五郎,还有连蔓儿几个则都没跟过去。这么简单的事情,连守信一个人过去,很容易就能解决了。

连守信跟着二郎去了老宅,一会的工夫连叶儿就急匆匆的跑了来。

“…我大伯娘是带着朵儿一起不见的。”连叶儿红涨着脸说道,“刚才我和我娘回家,我家前几天卖鸡蛋的钱没了!”

第五百五十五章 嫌疑人

“叶儿,你是刚发现钱丢了的,那你最后一次确定钱还在是啥时候。”连蔓儿忙就问道。

“就是前天我和娘上镇上赶集,把这俩月攒的鸡蛋给卖了。回来,我娘就把卖鸡蛋的钱放进葫芦里了。这两天我们也没谁去看,就是刚才我娘让我拿钱去买块豆腐,我才发现卖鸡蛋的钱全都没有了。…加上前几次卖鸡蛋的钱都放在一起的,一共有一百二十六文钱,全都没了,一个大子都没给我们留下。”

连叶儿气呼呼地说着话,到最后,语气里已经带上了一点哭腔。

庄户人家,养一窝的鸡鸭,下了蛋自己却舍不得吃,攒够了一定的数量,就会拿到集市上去卖。卖的的钱,除了必须的东西,也是不舍得花用,一个铜钱一个铜钱地积攒起来,非常的不容易。

连叶儿家里三口人都有现钱的收入,这在庄户人家中是少见的。但是,他们还是省吃俭用,甚至比一般的人家还要俭省。除非过年过节,连叶儿家这三口人是一个鸡蛋鸭蛋也舍不得吃的。

一百二十六文钱,应该是她们攒了好几个月才攒下来的。而这笔钱,在一般庄户人家眼里,可以算得上是一笔“巨款”。

在庄户人家眼睛里,偷钱和偷别人家的一两捆柴禾,或者别人家园子里的一两颗菜蔬,其性质的恶劣程度是不能比的。何况还不是几文钱,而是一百多文钱。这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容忍的恶行。

三十里营子民风淳朴,尤其是连家老宅所在的那条街,几乎可以达到日不关门夜不闭户的境地。连家老宅里每天十二个时辰,都有人在。连叶儿家丢了钱。可以断定,偷钱的人一定住在老宅内,是内鬼。

这让人不能不想到正寄居在老宅内。平时就有偷盗习惯的何家几口人。而就在连叶儿家卖鸡蛋的钱丢了的同时,古氏和连朵儿不见了,这使得嫌疑人又增加了。

古氏和连朵儿都是小脚,要自己走三十里路去县城,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可如果有了足够的钱,这两个人就可以租车代步。

那么到底是何家的谁偷了这钱,还是古氏和连朵儿偷了这钱那。

“叶儿。你们卖鸡蛋的钱放的地方,除了你们自己知道,老宅那院子里还有谁知道。”连蔓儿就问连叶儿。

“蔓儿姐,我和我娘放钱都很小心的。”连叶儿就道。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除了她们自家的三口人。是没有别人知道卖鸡蛋的钱存放的地方。

“那你们屋里别的地方是不是被翻过。”连蔓儿又问。

“没有,啥也没动,就是钱没了。”连叶儿这么说着,突然好像想起了什么,啊地叫了一声,“我想起来了,那天我和我娘往葫芦里面放钱的时候,好像老何家二小子就在外屋。肯定是他,肯定是他偷看了我们放钱的地方。就偷了去。”

连叶儿说着,就激动起来。其实一发现钱被偷,她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何家的人。

“那这两天老何家那几口人都出去上哪去了。”连蔓儿急忙问道。她这么问,是存了万一的希望,若是老何家的几口人没出门,肯定就是还没有将偷的钱花掉。那么就有希望将钱给找回来。

“我不知道啊,蔓儿姐。”连叶儿皱眉道,“你知道,我和娘每天大都待在这边的铺子里,没事我们都不愿意回去。”

“没关系。”连蔓儿想了想,就道。在连家的老宅住了这么些日子,这三十里营子几乎没人不知道,何家的两个小子爱偷东西。而且这村里,真想完全避过大家伙的耳目做什么事,那也是很不容易的,何况备受“关注”的何家几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