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当你糊涂那,原来你看的挺清楚。”张氏毕竟是有些怨气的,“她有谁,她心里就有她自己个。就顾着她一个人舒坦了,别人都憋屈死。”

“这不咱不都熬出来了吗。”连守信忙道。“她再咋吵吵、咋骂,咱过耳不听就行了。”

周氏现在,确实是再不能对她们造成什么实质性的伤害了。

“也就得这样宽自己的心。”张氏就叹道。

真当周氏的骂是唱歌啊,也就是她们性格温和,心胸广,换了别人,不正面回击,背地里做些什么。也够周氏喝一壶的。而周氏,也已经为了她这个性格付出代价了。比如连秀儿如今的下场,还有平嫂那一回,也包括现在,周氏的“芳名”远播。

“她心里大概也知道,她提的那事。咱肯定不能答应她。她这骂我,也是骂给老宅那些人看的。”连守信顿了顿,就又道,“她骂我,我都这么乖乖地听着。她骂别人,他们别人谁敢不听啊?”

“爹,你说我奶是舀你立威啊?”连蔓儿就笑着问,而且连守信还甘心配合,这是种什么样的精神?

“差不多就是那个意思吧。”连守信道。

“不这样,就立不了威了?”连蔓儿又问。

“那个…”连守信有些答不上来了。

“爹,你这样,我奶可不会领你的情。”连蔓儿就道,“要是习惯了,以后还得变本加厉。”

连蔓儿故意往严重里说,因为她不愿意看到连守信被骂的样子,哪怕他说他是装的。

“爹,你为我们想想。”连蔓儿对连守信道,“你知道看你在我奶跟前那样,我娘,还有小七,我们心里多难受吗。”

大家就都看着连守信。

“我、我又做错了?”连守信喃喃道。

是做的过了,连蔓儿心里想。

“对我奶的名声也不好。”小七接着道,如果周氏还有名声的话。

“那、以后不这样了…”连守信想了想,就道。

不知道到底是哪一句话打动了连守信,或者两者都有,从那以后,连守信果然就避着周氏,周氏骂不到连守信,气不顺,就变本加厉地在老宅骂起人来,一天三顿,偶尔还有夜宵,老宅的人无一幸免,当然也包括连老爷子在内。

第六百五十二章 旧衣

盛夏多雨,而成熟的麦子最怕的就是雨水,因此,冬小麦收割时机的掌握极为关键,不能早也不能晚,而且收割的速度要快,也就是庄户人家嘴里常说的抢收。

这是跟老天抢时间,抢收成。

要收麦子,家里的长工自然都去,还有从罗家村的庄子上调来的长工,另外连守信还花钱请了许多的短工。

除了这些人,还有亲戚来帮忙的。吴玉贵和吴家兴父子,张青山带着两个儿子和两个儿媳妇都来了。连家这边,连守礼也暂时放下了手里的木工活,和赵氏一起来了。老宅那边,连老爷子也说要来帮忙,被连守信给拦住了。

庄户人家的习惯,是活到老、干到老,不到闭眼的那一天,他们就不会停止劳作。连老爷子就是在庄稼人中,也是最勤劳的。老宅现在不到二十亩的地,并不用连老爷子耕种,可连老爷子还是亲力亲为,平常不下地干活的时候就侍弄菜园子。

可麦子收割这个活,却是最累人的。而且又是盛夏,大太阳地里晒一会就像是火烤一样。连守信当然是无论如何都不会答应连老爷子来帮忙。

“…地里人手都够了,雇了不少人。”连守信告诉连老爷子,“你老一早一晚,不太热的时候来看看就行。…爹,你老病了那么一回,得处处加小心。”

“那也行。”连老爷子也没太坚持,他知道现在连守信那边真是不缺人手。不说花钱雇短工,就是不花钱,连守信发话要人帮忙,那上赶着去帮忙的人也多的是。他要真的去帮连守信割麦子,连守信还得找人照看他,要真是累着了,那就不是帮忙。是给连守信添麻烦。

这半年多的光景,连老爷子在面对连守信的时候,是越来越通透,脾气也和顺了许多。

“我就不去了,你大哥、二哥,他们俩也算了,不是我心疼他们,是怕他们去了。活干的不咋样,还得给你添乱。”连老爷子又对连守信道,“继祖那孩子,干活也不大行。平常我带着种那几亩地还凑合。…就让二郎他们兄弟几个去吧,你自己看,要是他们干的不行,你就把他们给打发回来。”

连老爷子这样说,可比过去硬是要将连守仁、连守义贴给连守信要通情达理了许多。他也是看明白了,要在连守仁、连守义这一辈上和连守信一家亲近,是太艰难了。那么下一辈,也就是二郎这一辈,还是有希望的。

连守信对自己侄子。尤其是过去也辛辛苦苦种地,没有纨绔习气的侄子,还是有感情的。

连守信并不需要老宅的人帮忙,但是他也明白连老爷子的心意,连老爷子说的这样软和,连守信就答应了。

“就让二郎来吧,别的孩子还小。这个活他们干不了。”

到了收麦子那一天,连蔓儿一家都起了个大早。小七今天依旧要去念园和沈谦一起念书,但是连蔓儿已经和沈谨说好了,这几天就不去了。

张氏、连枝儿、连蔓儿娘儿三个,虽然不用下地割麦子,但是她们要亲手料理这两天大家的伙食。

吃过早饭,连守信就换上了下地干活的夏布衣裳,一身短打出去。带着众亲戚、长工、短工们收拾了农具,套上车,浩浩荡荡地往地里去了。

老宅那边,不仅二郎来了,四郎和六郎,还有连芽儿也跟了来。

“…让我过来。帮着烧火…”连芽儿攥着自己的衣襟,怯生生地道。

“大热的天,哪用的着你烧火,跟着你蔓儿姐吧。”张氏就将连芽儿拉过来,让连蔓儿带着她。

至于四郎和六郎,说是要下地帮着割麦子的。连守信也没说啥,就让他们都上了车,一起下地去了。他并没打算四郎和六郎两个帮着干多少活,不过是吃饭的时候多加两双筷子罢了。

庄户人家办各种大小事情,人来耢忙、帮工,也有和主家关系极好的人家的半大孩子来蹭吃蹭喝的,这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连蔓儿见连芽儿穿的是粗布衣裳,手肘、膝盖处都有补丁,看那针脚竟然颇为细密平整,就猜并不是何氏的活计。

“芽儿,你这衣裳,都是谁给补的?”连蔓儿拉了连芽儿进屋坐下,问道。

“是、是俺自己个补的。”连芽儿就答道。

“六郎那衣裳,是不是也是你给补的?”连叶儿在旁边,也问了一句。

今天连蔓儿家来了许多人,除了下地干活的那些,还有吴王氏、吴家玉、连叶儿,都是来帮着做饭的,张采云自然也也在。李氏没来,因为要在家里带孩子、看家。

“嗯哪。”连芽儿又点头答道。

大家都不禁摇头叹气,连芽儿这也算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吧,这个穷,可不是单单指物质上的贫乏。

连蔓儿也去了老宅几次,知道连芽儿穿的这身,应该就是她最好的衣裳了。她想了想,就开了自己的柜子,拿出一套八九成新的夏布衫裙来。

这还是她前年做的,今年已经短窄了,不过放一放还是能穿的。

连蔓儿将这衫裙在连芽儿身上比了比,连芽儿比她瘦小,这套衫裙正好合连芽儿的身量。

“应该差不多。”连蔓儿比过之后,就道,“芽儿,这天热,你把你那衣裳脱了,换这套吧。”

连芽儿依旧攥着自己的衣襟,虽然看着那套夏布衫裙的目光中有喜悦和羡慕,但是却不敢伸手来接。

除了天生的性格因素之外,被忽略的小孩,尤其是生长在老宅那种环境里的,胆子小真的并不让人意外。

连蔓儿自己是特例这不用说了,连叶儿变成现在这样,那也是被逼的。

“芽儿,你别害怕,这里都是咱们自家的人。这套衣裳,我也没穿几次,你要是不嫌弃,就给你了,做套换洗衣裳吧。”连蔓儿就又笑着道。

“拿着吧,芽儿,是你蔓儿姐给你的。”连枝儿在旁也道,一边想着自己有没有合适连芽儿穿的衣裳,也该找出来。

张采云、连叶儿和吴家玉也在旁边劝说。这屋里没有大人,都是差不多年纪的小姑娘,连芽儿从一开始的拘谨,慢慢地也放松了许多。

连芽儿在大家伙劝说下,换上了夏布的衫裙。这夏布还是当初吴家给买的,薄而不透,穿上之后自然比那粗布的舒服、凉爽了许多,而且这布的颜色也染的极正,上面还有张氏和连枝儿绣的花。

这样大年纪的小姑娘,谁不喜欢漂亮衣裳那。连芽儿眼睛眨也不眨地看着镜子里的自己,脸上露出又是高兴、又是羞怯的表情。

张氏走过来,看见连芽儿穿了连蔓儿的衣裳,也笑着夸赞了几句。

换上新衣的连芽儿,对自己的旧衣裳依旧十分小心,规规整整地叠好了,想一直拿着又不合适,可想放在哪里,似乎又不放心似的。

“…放这吧,你放心,没人动的。等你回去的时候,就是你忘了,我们都帮你记着,给你提醒,让你拿回去。”连蔓儿就道。

连芽儿这才将旧衣裳放下。

几个小姑娘们嘻嘻哈哈地说笑了一阵子,临近晌午,她们也都到前院去,帮着干活。

张氏没让她们进厨房。

“烟熏火燎的,又是这个天,你们就做那阴凉地方,把菜给摘了、洗了就行。”

厨房里做饭的除了韩忠媳妇,另外还叫了几个庄户的媳妇来帮忙,张氏和吴王氏甚至不用自己亲自动手,自然也不会让几个小姑娘去烧火、上灶。

连蔓儿几个,加上丫头小喜和小庆,就搬了小板凳,都坐在阴凉处,有媳妇提来菜篮子,还有大木盆和水,几个小姑娘一边说笑,一边摘菜、洗菜。

这种活计,对于惯于劳作的庄户人家的闺女来说,简直和玩一样轻松。

连芽儿不怎么说话,不过干活却很利落。一开始连蔓儿还怕她像何氏,等看了一会,发现连芽儿的手脚利落,菜都摘洗的非常干净,连蔓儿才放下心来。

因为连芽儿话少,连蔓儿就引着她说话。连芽儿很实诚,连蔓儿问什么,她就答什么。

“…俺娘想来,俺爷没让她来,让她在家带二妞妞,让俺来了。俺爹俺娘,也乐意让俺来…”说到这,应该是想起连守义和何氏说的什么话,连芽儿有些不好意思地低下头。

对于连守义和何氏会说什么,连蔓儿能猜出个大概,因为怕连芽儿尴尬,她就没有继续追问。

“大嫂在家干啥那,她没说要来?”连蔓儿就又问道。

“大嫂带大妞妞,还得看着朵儿姐,朵儿姐闹那,大嫂还得做饭…”连芽儿就道。

“连朵儿闹腾,她闹腾啥,都咋闹腾?”连蔓儿就问。

“…她偷着掐大妞妞,让大嫂看见了…”连芽儿就道。

第六百五十三章 杂音

“连朵儿那心也太毒了吧,”张采云在旁边听见了,一边摘豆角,一边就道,“大妞妞那可是她亲侄女。”

“她咋敢那?”吴家玉也诧异道。现在连朵儿在老宅那边,全要靠蒋氏照应着。

“以为别人发现不了呗。”连蔓儿想了想,就道。连朵儿心里不舒坦,有气没处撒,就拿比她还弱小的大妞妞撒气。她不敢当着蒋氏的面,就只好背地里这么偷偷地干。

不知道蒋氏对这件事会怎么想。

“还真是随她娘,毒蝎子一个。”张采云就道。

说古氏是毒蝎子,这还是英子的发明。提起英子…

“采云姐,你说的那家,真的是我们村的那个英子?”连蔓儿扭头问张采云。

“英子,英子又咋地啦?”吴家玉就问。

“应该是她吧,说是你们这边的,家里那个情况的,除了她也没别人了吧。”张采云先是回答了连蔓儿,接着才向吴家玉道,“我也是听人说的,是这么回事…”

原来烧锅屯往西北,离着烧锅屯大约有三十几里的大山里有个杨树沟村,那里是真正的大山里,土地极少,村民多靠果树还有打猎为生。杨树沟村有一户人家,只有寡母带着一个儿子。那儿子前两个月娶了个媳妇,就叫做英子。

至于怎么烧锅屯知道了这个消息,是因为那个叫英子的媳妇嫁过去之后,很受婆婆的虐待。

“听说她往外头跑了两回,都给抓回去了。就是她跑的时候,跟人家说她是三十里营子的,还说让她爹娘去救她。”张采云告诉几个小姑娘道。

这个年代,媳妇被婆婆虐待,那是家常便饭,人们对此的容忍度是相当的高。要不怎么说新媳妇进门不叫过日子,而是叫“熬”日子,直到也熬成做婆婆的那一天,才能扬眉吐气。

英子的事被传扬开来,是因为她受不了虐待,跑了,又没跑成功,也是因为。她所受的虐待超过了人们一般的认知。

“不给吃饱饭,成天就是让干活。挑水、烧火、做饭这些不用说了,就连掏粪的活,都让她干。”张采云又道。

庄户人家。也是男主外、女主内。在干活方面,一般都是更孔武有力的男人负责那些更粗重的活计。比如说掏粪,一般就没有男人会让女人干这个又脏又臭的活。

家里又不是没男人,为了生计,女人们干活是没法子,可谁舍得让自家的媳妇或者闺女去掏粪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