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子一个人,如果远嫁会是什么滋味,想想也能知道。嫁到青阳镇上,虽然离烧锅屯并不近,但是离张氏却近。有个疼她的亲姑姑在跟前,凡事有个照应,这自然是再好没有的。

“以后,你和我姐,离的更近。”连蔓儿就笑道。

不仅张氏,就是连蔓儿也极赞成这门亲事。不仅是陆家各方面都合适,还有一个缘故,就是张采云也嫁在镇上,以后和连枝儿就住在了一条街上,姐妹两个相互之间也有个照应,平常可以串门作伴,就是各自家里有什么事,相互帮把手,都比别人强。

这一夜,姐妹三个叽叽咕咕就说了半夜,天快亮的时候才迷糊了一会。

大家如常吃了早饭,饭桌上,张氏询问地看了连蔓儿一眼,连蔓儿笑着冲张氏点头,张氏会意,脸上笑的更加开怀了。

刚吃过早饭,送了小七去念园,张青山一家赶着大车就到了连蔓儿家的门口。显然,这一家人是披星戴月地就赶路过来的。

张青山、李氏老两口子,张庆年、张王氏夫妻两个,张留年和胡氏夫妻两个,还有小龙和小虎两个也都来了。

“…天刚泛白,我们就吃晚饭出来了。…托了人看家,我们都来了。”李氏告诉张氏道。

大家相见,尤其是看见了回来的五郎,自然有一番寒暄、热闹。之后,人们就自动地分为两拨,男人们都围着五郎说话,女人们往后院东屋坐了,谈起了另一个话题。

水到渠成的事情,张家也是做事爽快的人,张王氏将张采云叫到一边,娘两个说了几句话,连蔓儿在旁边就瞧见张采云红着脸点了点头,然后张王氏就笑着回来。

“成了。”张王氏笑着道。

接下来的事情就更加顺利了,张氏打发了人去镇上,请了吴家几口人来,紧接着陆家的人也到了。这前院后院说笑声、厨房里油烟和香气都飘出去很远、很远。

张氏带着人张罗酒席,吴玉贵和吴王氏就做了大媒,陆家和张家相互交换了更贴和定礼,当即就将这门亲事给定下来了。

陆家老爷子的意思是两个孩子,尤其是陆炳武年纪不小了,想早点成亲。张家这边也没意见。连枝儿的婚期是冬腊月间,张采云和陆炳武的婚期就定在明年二月。

这样,和连枝儿的婚期隔开一些,两家人也有更充裕的时间准备。

因为是定亲的酒席,除了连蔓儿一家,张家、陆家、吴家这些人之外,又请了村里和镇上一些相熟的人来。开席的时候,连守信还安排小厮们在门外放了一顿炮仗,将喜庆的气氛烘托的更加热烈。

等吃过酒席,宾客散了,张家的人都留了下来。

“采云的事能这么定下来,我们这心里就松快了一大块。”李氏就道。

嫁闺女、娶媳妇,一般的人家更担心前者。因为闺女是嫁到别人家里的,以后过的好坏,娘家人做不了主。

“陆家是不错,不过,我特中意这门亲事,还不是因为这个。关键是有她大姑在这,这和嫁在咱们身边没两样。”张王氏就道。

“采云和枝儿以后就一条街住着,这个更好。”李氏也笑的合不拢嘴。

第六百六十一章 巧遇

“我也觉得这个好。”张氏也笑道。对于将娘家的侄女和自家的闺女嫁在同一个镇子、同一条街上这件事,张氏也很满意。

“这俩孩子都是好孩子,就是性子不一样。枝儿绵软可稳重,采云泼辣,却没枝儿稳。

以后她们姐俩离的近,有啥事一起商量,取长补短的,想想就让人放心。”李氏说道。

连蔓儿暗自点头,觉得李氏说的很对。李氏性子平和,又上了些年纪有了阅历,很多时候看事情都相当的老道。

大家又唠了半晌,见时辰不早了,张家人就说要回家,还要将张采云也带回去。

“…也该准备准备,让她自己做些针线啥的。”张王氏就道。

张氏自然苦留。

“就在我这,要做啥针线,跟着我还有她枝儿姐一起做也是一样的。我们这离镇上、离县城也近,要买啥东西也方处。”张氏就道。

张家人商量了一会,还是决定先带张采云回去。

“…过些日子再让她来也是一样的。”张王氏就道。

张采云刚定亲事,有些事情还是要一家人回去商量、决定。

张氏将张家人这样坚持,也就点头答应了。

“…采云的嫁妆你们尽管准备,我和她姑父这给她预备一份添妆…”送张家人出来的时候还小声在李氏身边叮嘱。

“你们给添妆是你们的心意,家里就这个大丫头绝亏待不了她。”李氏就笑着道。这倒是,张家过的富裕,而且还舍得给姑奶奶们陪送东西。

“采云姐,你回去肯定还有不少时。等过些天,我让我娘再接你去。”连蔓儿也小声地嘱咐张采云。

“这丫头在这住熟了,以后出了门子,来这里就当回门了,她肯定都不想家了。”张王氏听见了,就笑道。

连蔓儿一家都送到门口看着张家人的马车走的远了,这才慢慢地走回来。连守信在席上跟人喝了不少酒,一张脸有些泛红,回到上房屋里,就躺下了。

不过他并没有入睡,而是颇为兴致勃勃地跟张氏说着话。

“这算是又定下了一件大事,大喜事啊。”连守信呵呵笑道。张家和陆家结亲,他也很高兴。

连守信这样笑,一般就是喝醉了。他这样笑一会,说一会就会睡着。

“孩子们都长大了,就好像是一晃眼的事。”张氏在开心过后,还有些感慨。

连枝儿、连蔓儿和五郎见这夫妻两个聊这样的话题,就都从东屋出来,各自回了自己的屋子。连蔓儿上炕坐了,她有些困,却并不想睡,这个时候如果睡了,很容易走了困,到夜里就睡不着了。

小庆从外面进来端了两碗糖蒸酥酪给连枝儿和连蔓儿。

这个酥酪略经过冰镇,吃下去既可以消暑,又帮助消食。

“让你给老宅送的饭菜你都给送过去了。”连蔓儿吃了酥酪,又想起一件事来,就问小庆道。

“回姑娘,早就送过去了。”小庆答道。

“老宅那边,可有什么话没有?”连蔓儿就问。

今天张采云的定亲酒宴,也去请了连老爷子和周氏。周氏自是不来,连老爷子来了,却很早就回去了说是精神不济。连蔓儿家的规矩有这样的事,必定要送好饭菜去老宅给周氏。

小庆没有立刻回答似乎是有些迟疑。

“你尽管说,我还有什么不知道的吗?你也只在这个屋子里跟我说说,出去不要说就行了。”连蔓儿就道。

“是,那婢子就说了。”小庆就道,“…老太太还是过去那样,看见送的饭菜也沉着脸。婢子送了饭菜,就要回来,老太太叫住婢子,问了许多的话。”

“她都向你问什么?”连蔓儿笑着问。

“问的可多了,啥除了送过去的菜,酒席上还有啥别的菜啊?还问办这酒席花了多少钱,问婢子是不是老爷出的银钱?还问采云姑娘给陆家的定礼,是不是老爷和太太给出的。”小庆就道。

这还真是周氏能做出来的事。连蔓儿就和连枝儿交换了一个眼色,姐妹俩都是苦笑。

“小庆,你是怎么答的?”连蔓儿就又问。

“婢子就说,婢子就是干活的,哪知道主人家这么多的事。婢子还说,采云姑娘家条件也不差,定亲这么大的事,采云姑娘家也很看重。”小庆就道。

“说的好。”连蔓儿点头。之所以打发小庆去老宅送饭菜,也是看中了小庆的嘴巴厉害。

将小庆打发了出去,连枝儿和连蔓儿姐妹俩就低声交谈了起来。

“这都分开几年了,她也知道管不了咱们的事,还总这么啥事都打听,就猜逢咱们有钱不给她花,就给咱姥姥家花。”连蔓儿对连枝儿道。

“还不就是猜逢咱娘顾娘家呗。”连枝儿点头道。着吧,就是小庆那么说了,她肯定还是德猜逢,又该骂人。”连蔓儿又道。

“让她骂去吧,反正咱也听不见。”连枝儿就笑道。

连蔓儿猜的不错,接下来几天,周氏在老宅很是借题发挥地骂了几场,虽是指着老宅里的几个人骂的,但是她指桑骂槐,听见的,都知道她在骂连守信和张氏。很快,又有人听见,说是连守义和何氏两口子在周氏和连老爷子跟前抱怨,说是连守信一心向着外头,给外甥女安排了好亲事,却不管亲侄女。

至于街坊邻里,连老爷子,尤其是周氏对连守信这一家是怎样的,连守信这一家又是怎样处处孝敬连老爷子和周氏的,大家都看在眼里。因此他们谈论这件事的时候也都是一边倒,多说张氏贤惠,说周氏不知足、霸道。

连蔓儿一家只当什么都不知道,为了张采云定亲的事,很是高兴了几天。

在连蔓儿的期盼中,定制的挂炉终于制作完成送了来。将挂炉安置好,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试做挂炉烤鸭。

连蔓儿检查了一下家中的各种调料,发现其中两样有些短少,就和张氏商量了,打算去镇上买一些回来。

青阳镇上有杂货铺,每逢集日的时候还有专门卖各种调料的摊贩,因此家常所用的各种调料都能买齐,并不需要到县城去买。

“明天就是集,我正好跟人订了枣木的木柴,明天过去拉回来,缺啥东西,我明天都带回来。”连守信听见了,就道。

“爹,明天市集,那我想去看看。”连蔓儿就道。

这些日子总是有事忙碌,连蔓儿已经很久没去逛青阳镇的大集了。

“那县城你啥时候想去都能去,你还稀罕咱这镇上的集?”张氏就笑道。

“咋不稀罕,咱镇上这个集可不比哪里的差。”连蔓儿就笑道。

连蔓儿喜欢县城的繁华,同时依旧喜欢着镇上集日的热闹和亲

“行,那你就逛逛去。”张氏就点头答应了。

第二天,连蔓儿吃过了早饭,又在家里做了一会针线,这才带上小喜和小庆,做了车往镇上来。连守信带了人和车也一起来了。这赶集的规律,卖东西的人去的早,为的是早点占个好位置·早点开张,而买东西的人则无需那么着急,可以等集上人多了再去,那个时候卖东西的已经来全了。

到了集上,连蔓儿就下了马车,由小喜和小庆陪着,又有连守信带着家人跟在身边,一路逛了过去。小喜和小庆如果不是跟随连蔓儿,是不能随便出来逛的,两个小丫头见了集市上热闹的场面都很欢喜。

连蔓儿挑挑拣拣地买了些东西,最后又到卖调料的货摊上,挑了几样香料称了。之后,一行人就从集市上出来,往东走,这里有一条巷子,直通到一片河滩,这是每逢集日,专门卖木料的地方。

“我定的木料就是那家。”走进巷子,连守信往前面指了指,说道。

连蔓儿就朝连守信指的方向看了过去,父女俩就都是一愣。就在前面不远处,连老爷子正站在一堆木料前面,正跟那摊主说话。

“我爷咋一个人赶集来了?”连蔓儿几乎是自言自语道。

看见了连老爷子,连守信和连蔓儿都忙走过去,跟连老爷子打招呼。

“爹,你老咋来了”连守信就关切地问,“你老身子骨没事了?”

“爷,你老咋一个人来了那,没带人?”连蔓儿也问道。

“我这身板还硬朗着,也没啥事,就是随便出来逛逛,就走到这了。没想着来集上,就没让他们跟着。”连老爷子转过头来,慈和地道,同时回答了连守信和连蔓儿两个人的问题。

“老四,蔓儿,你们这是来干啥?”连老爷子又问。

“爹,我们买点木柴。”连守信如实答道,又问,“爹,你老这是有啥东西要买?要买啥啊?”

“没啥,没想没啥。”连老爷子就摆手道。

“老爷子,你老这眼光是刚刚的。就我这木料,在这集上那都是数一数二的。你老还别嫌贵,我看你老诚心要买,我可没跟你老要谎。”那个摊主瞧瞧连老爷子,又瞧瞧连守信,就开口道。

要谎,是三十里营子这里的方言土语,意思大概是虚报高价。

“爹,你老这是要买木头啊。”连守信就听出一些意思来,问道。

第六百六十二章 寿材

“不是,不是。”连老爷子忙摆手道,“我就是走到这了,随便看看。”

“哎呦,老爷子,你老刚才可说要买的。”那买木材的摊主就道,“跟你老说,就你老看中这两块,你老现在不赶紧买了,等你老溜达溜达再回来,那肯定就得让别人给买了。你老可想清楚了,这样的木头,别说咱这个青阳镇整个集上,就是咱整个县,也没有比这个更好的了。”

连老爷子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落到了摊主身后的木材堆上,脸上露出一些犹疑的神色。

连守信并不是傻子,刚才连老爷子否认的太急切,现在又露出这样的表情,他自然猜到了事情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