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娘,我出去看了,她没去叶儿姑娘家,直接到咱们家来了。现在就在前头,我让她等一会。”小庆向连蔓儿禀报道。

连蔓儿想了想。就低声向小庆嘱咐了两句,一边叫她出去,将罗小燕领进来。

连枝儿和连叶儿听到了消息,也从西屋走了过来。张氏在炕上正位坐了,连枝儿、连蔓儿和连叶儿都在旁边陪坐。

少顷,小喜和小庆在前面带路。领了二郎并一男一女走了进来。

一进门,二郎就领着那个女人扑通一声在张氏跟前跪下来,一边叫着四婶,一边蹦蹦蹦,就磕了三个响头。二郎磕头磕的很实在,那个肤色微黑的女人,自然是罗小燕,竟然也磕的一样的实在。

他们的动作很快,一进门就磕头,小喜和小庆甚至没来得及在地上铺上垫子。

“快起来,快起来。”张氏连忙就道。

二郎和罗小燕这才站起身。

连蔓儿在旁边,少不得打量罗小燕。连叶儿说的不错,罗小燕是个高个子,模样并不算漂亮,不过也还端正,眼睛不小,却是单眼皮。再看她周身的衣裳,都是半新不旧的,不过也还整洁利落。

张氏也是第一次见罗小燕,因此也将罗小燕上下打量了一番。张氏看罗小燕,和连蔓儿看的重点还不一样。张氏觉得罗小燕长的还顺眼,粗手大脚的,一看就能干活,而且胯骨很宽。

“应该是个好生养的。”张氏心里暗道。

“别站着,来,炕上坐。”张氏就招呼二郎和罗小燕道。

二郎憨厚地答应着,不过并没有立即就坐下,而是在看罗小燕的眼色。

“四婶,俺们成亲,也没办酒席啥的,就过来给四叔、四婶磕个头,认个门。”罗小燕说话嗓门并不高,声音还略微有些沙哑,“这是俺兄弟,罗小鹰,今天送俺过来的。小鹰,过来给四婶磕头。”

罗小鹰和罗小燕长的有七八分想象,身材比罗小燕略矮。他听了罗小燕的话,立刻就也跪下,蹦蹦蹦磕了三个响头。

受二郎和罗小燕的头也就罢了,罗小鹰竟然也跟着磕头,张氏一边说着“这可怎么好,”一边让他们都坐下。

罗小燕还是没有坐,眼睛往连蔓儿几个身上瞟了过来。

“这几个,都是你妹子。”张氏就介绍道,“枝儿、蔓儿,这两个是我闺女,那边的叶儿,是你三叔家的闺女。”

罗小燕就忙屈膝,朝三个小姑娘万福。庄户人家,礼节粗疏,罗小燕这个福礼就行的很不像样子。膝盖弯的太过,手臂僵硬,身体扭转,毫无美感可言。

想来是很少用到这样的礼节,这怕还是现学现卖的。

连蔓儿几个都忙起身,向罗小燕还礼。三个小姑娘的福礼都行的极为规矩,看上去赏心悦目。这一比较,差距就出来了。

罗小燕微黑的脸上隐隐透出些红霞来。

“嫂子快请坐吧,小喜、小庆,还不快点上茶。”连蔓儿一边让罗小燕坐下,一边吩咐旁边伺候的两个丫头道。

连蔓儿并不会因为罗小燕的礼行的难看,就看不起她,或者嘲笑她。一个庄户人家的闺女,又不曾有人教过她,这并不是她的错。

庄户人家的女人,除了一定的场合要给长辈磕头,同辈之间是不讲究行什么礼的。

二郎、罗小燕和罗小鹰都在炕沿上坐了,小喜和小庆端了香茶和点心进来。

二郎和罗小燕这亲结的尴尬,大家并没有什么话题可聊,张氏只是笑着说客气话。

“你爷、你奶,还有你爹、你娘那都磕了头了?”张氏笑着问道。

“已经磕了。”

“你三叔、三婶那去过了没?”张氏又问。

“还没。”二郎答道。

“一会就去。”罗小燕道,“从村里出来,一步就到了四婶这。二郎总跟俺说,四叔和四婶对他特别好。”

连蔓儿趁着她们说话,就招呼了小喜从东屋出来,一会的工夫,她带小喜走回来,小喜的手上托了两个尺头。

一个是大红焦布,另一个是毛青布。

“娘,”连蔓儿就走过去,在张氏身边坐了,低低的声音说了一句。

张氏见连蔓儿拿了东西出来,已经会意。

“…头一次见面,婶子我也没啥准备。这两个尺头,一个给你裁件衣裳。另一个给你兄弟。这孩子看着本等。”张氏就笑着道。

本等,是辽东府这边的乡村土语,意思大概是举止稳重,为人本分的意思。这是乡村人家对人最为朴素的评价和夸奖。

罗小燕忙摆手推辞。

“俺们是晚辈,啥也没孝敬四叔、四婶的,也没啥东西给兄弟、妹子们。俺没脸拿四婶的东西。”

“你这孩子,别说这客气话。你们好好过日子,比啥都强。”张氏就道。

“四婶放心,俺们以后一定好好过日子。”罗小燕立刻就道,“四婶,让二郎帮着俺家,俺知道,外面有老多不好听的。可是俺没法子。…俺不是那光吃不做的,俺也能干。俺以后肯定心疼二郎,俺把二妞妞当俺亲闺女疼。”

罗小燕这些话说的极为顺溜,表情很诚恳,还略有些紧张。连蔓儿细想,这些话,想来是她演练了许久的,想要说给连守信和张氏听的。

“你四叔和你兄弟有事出去了,这离的也不远,以后有的是机会见面。”张氏又道,终于还是强着让罗小燕将两个尺头收下了。

二郎和罗小燕又坐了一会,就都站起身,说还要去连守礼那。

“去吧。”张氏见他们这么说,自然不会阻拦,“一会别急着回去,晌午饭就在四婶这吃。”

第六百七十章 余地

可以说,张氏这就是一句客气话。二郎和罗小燕即便是要留下来吃饭,也没有不在老宅自己爹娘家里吃,反而来叔叔婶子家里吃的。

二郎和罗小燕都摇头,说是要赶在晌午之前回罗家村,今天二郎就要搬去罗家村了,总得安顿安顿。

“那以后有空常来走动。”张氏就道。这也是一般庄户人家迎来送往的一句客套话。

大家往外送二郎、罗小燕和罗小鹰。连叶儿将连蔓儿拉到一边,低低的声音询问。

“蔓儿姐,你们家给礼了,一会他们上我家磕头,我们家是不是也得给点啥?”

“这个,你们不用比着我们来。”连蔓儿想了想,就告诉连叶儿道,“看你爹娘咋安排。对了,咱爷那边,还有芽儿她爹娘那边,都给礼了吗?”

“啥也没给。”连叶儿就道。

连家老宅一直以来的规矩,孩子们没有压岁钱,新媳妇进门磕头也都啥也不给。

连蔓儿就没再说什么了。

二郎、罗小燕他们要去连守礼家,连叶儿就和连蔓儿告辞,领了二郎他们过去。

将近晌午,连守信和五郎从外面回来,张氏就和两人说起二郎带着罗小燕来磕过头的事情。

“…她弟弟还给我磕了三个头,哎。”张氏告诉连守信道,“我和蔓儿商量的,给了她们两个尺头,算是见面礼。”

“老爷子那边给了啥没?”连守信就问。

“听说是没有。”张氏就道。

“哦…”连守信就哦了一声。

“是我做的主,大老远的奔着来了,咱现在在外头又有个有钱的名声。”连蔓儿就道,“两个尺头,不算多。也不算少,也是她们居家过日子能用的着的东西。”

“给的对。”五郎就点头道。

连蔓儿和五郎都是一样的想法。如今她们家的条件和以前不一样的,身份和地位也有了变化。人们对他们有了新的期待。他们一家过日子,尤其是人情往来,需要考虑的事情就更多了一些。

她们原本就不是斤斤计较的人,现在手面就要更宽一些。

在这个年代立足,就要符合这个年代的主流文化习俗。连蔓儿家现在有了钱,当面、背后惦记她们的人可不少。她们不能对人予取予求。但同时也不能一毛不拔。有人想来沾一些,有的时候,你就得让她沾一些。

不过,让谁沾。让沾多少,主动权要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这种事情,也要讲究一个度,还要讲究章法。

今天罗小燕来,有老宅的例子在前头摆着,连蔓儿家也可以什么都不给。但她们还是给了,这是连蔓儿出于多方面的考虑做的决定。

“蔓儿,你今天看见人了,觉得咋样?”五郎低声问连蔓儿。

“给她两块尺头。我看她挺高兴的。至于她的为人啊,有没有别的心思啥的,现在下结论还早,这要看以后的。”连蔓儿想了想,答道。罗小燕今天的一些言行很有趣,但是初次见面,连蔓儿不想这么早就给她画上标签。

即便是有些功利。有些想头,只要不过分,那就好说。水至清则无鱼,连蔓儿从没打算要用道德标兵的标准来要求任何人。

“嗯。”五郎点头,她明白了连蔓儿的意思。

“那个罗小燕是和二郎同岁吧,看着可显老。”张氏正在跟连守信说话,“要说这模样,二郎配她是有点亏。…我看着那人说话还算实诚。也是苦命的人。我还留他们吃饭了。他们没答应,说要在晌午前赶回罗家村去。”

“连家的儿子,以后就得住到罗家村了。”连守信的语气中透露出的情绪颇为复杂,他看临近晌午,就打发人去老宅请老罗木匠过来吃饭。

“顺便看看二郎两口子走了没有。”连守信吩咐管事韩忠道。

很快韩忠就将老罗木匠给请了过来,厨房里给他准备了饭菜。以后每天晌午这一顿,就让他和管事韩忠一起吃。这个待遇,比连蔓儿家一般的长工要好。拿连守信的话来说,工钱给的足,再好吃好喝招待着,人家是有手艺的人,这心里痛快了,把活计给你做的漂亮些,就比什么都强。

韩忠来过来向连守信禀报了二郎的事,说是二郎和罗小燕已经走了,老宅那边并没有留饭。二郎只带走了他随身的衣裳,还有一套行李,二妞妞是被罗小燕抱着走的。据说罗小燕在老宅,就喂二妞妞吃了奶,然后哄着二妞妞睡了。

“老爷子看着咋样?”连守信听了也没说什么,就问连老爷子的情况。

“老爷子今天吃了药,看着挺精神,坐在外头看老罗干了半天的活。”韩忠就道。

家有男丁,本来应该添人进口的,可是现在,却少了人口。以连老爷子的个性,就算是点头了,想开了,那心里也不会痛快。只是他为人要含蓄很多,即便是苦闷,也会闷在心里。

“行了,我知道了,你去陪着老罗吃饭吧。”连守信就向韩忠挥手道。

韩忠答应了一声,退了出去。

烤鸭的挂炉已经买了回来,并安置好了,合适的木材也有了,只是这几天又是忙着给连老爷子打棺材的事,又闹腾二郎和罗小燕成亲的事,因此试做烤鸭的事情就一直耽搁了下来。

现在这两件事都算有了着落,连蔓儿就和张氏商量着,该开始试做烤鸭了。

试做烤鸭,连蔓儿是理论指导加副手,大厨是张氏,连守信也是副手。现在张氏按照连蔓儿提出的方式宰杀鸭子已经相当的顺手了,将鸭子宰杀并放血之后,褪毛,并在鸭子肋下开一个小口,将正副的内脏都取出来,再彻底地进行清洗。

然后,就是用烧沸的饴糖水给鸭子烫皮上色。接下来,是将处理好的鸭子挂在阴凉通风的地方,进行晒坯。在这个季节,一般只需要两到三个时辰,鸭皮就干燥了。这个时候,就可以进行烤制。

入炉之前的鸭子,要先灌汤,再打一遍色。同时,在挂炉内燃烧木柴,等炉温升到一定的程度,就可以将鸭子挂入炉子里,进行烤制。

烤制的时候,要注意观察,适时地翻动鸭坯。从鸭子入炉,到烤熟,大约需要两刻钟的工夫。将鸭子烤好之后,就可以从炉内取出来,然后根据鸭子腔内的汤的颜色,来判断鸭子烤熟的程度。如果汤呈粉红色,则说明这鸭子烤的火候不到,最多只有七八分熟,如果汤呈浅白色,这个火候是最好的,如果汤呈浓稠乳白色,那么就是火候过了。

出炉后的鸭子,还要马上刷一层香油,让鸭皮更漂亮,卖相更好。

连守信和张氏小心地控制着火候,连蔓儿则在旁边仔细地做着记录。

这天傍晚,在几口人忙活了半天之后,第一只烤鸭终于出炉了。

“这是不是火候有点过了。”将烤鸭出炉之后,放出里面的汤汁来查看,发现颜色偏乳白色,张氏记得连蔓儿给她讲过的,这个颜色,说明鸭子烤的有点太熟了。

“还行。”连蔓儿看了一眼,在自己的册子上记下了几笔。“第一次,这样就不错了应该。下次,再稍微把火控制的小那么一点点,应该就可以了。”

张氏点头,表示她记下了。

在辽东府这里,大家常吃的是炖菜,一般都偏向于将食物做的熟烂一些。张氏的操作,是出于习惯的结果。

鸭子烤好了,又刷香油上了色,接下来,又是一个重头戏,片鸭子。这个活计,由连家刀工最好的连守信来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