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宅送的那份添妆具体的情况,连守礼是知道的。不过,后来连守信请郎中这事,除了他们自家人之外,并没有告诉任何人,包括连叶儿。

“跟我说了半天孝顺不孝顺的。他是没明说,暗地里怪我没让老爷子去坐席…”连守信又道,“就当着他姥爷、大舅、老舅的面,把老爷子说的老可怜了。要不是叶儿她们娘儿俩在外头叫他,他还得说。”

“他三伯这个人…”张氏颇为无语。

连蔓儿、五郎和小七也都做无语状。连守礼有的时候,做出来的事,说出来的话,真是让人无语。

“我三伯这个人,他的一些话,爹你根本就不用听。”连蔓儿想了想,就道。

第七百七十一章 回门

对于连守礼这个人,连守信自然是有兄弟的情谊。而张氏、连蔓儿她们则对连守礼怀有同情。再加上还有赵氏和连叶儿这母女两个,一家人对连守礼都十分的宽容。

而且,连守礼也就是给老宅跑跑腿,说些话,真要说做实事伤害他们,是不会的。这个所说的不会,一方面是连守礼不会那样做,另一方面,是连蔓儿有这个自信,连守礼根本无法伤害到他们。

而连守礼总往老宅跑,明里暗里要求连守信孝顺连老爷子和周氏这件事,其实有些好笑。连蔓儿将之理解为是连守礼的一种精神诉求。

可怜、可笑而且可悲。

干脆就不去管他就好了。

“爹,你其实根本不用往心里去。就像那天,有人还说应该让老宅的几个人都去坐席,你不也没听吗。我三伯说的一些话,也就是那样了。”连蔓儿就劝连守信道。

“这世上,不管是什么人,做什么事,也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就是神仙也做不到。爹,我给你讲个故事…”

连蔓儿给连守信讲了一个故事。

那是父子两个赶着一头毛驴去赶集,做父亲的心疼儿子,就让儿子骑毛驴,他牵着毛驴走。结果遇到人,就说儿子骑毛驴,当爹的走路,这不合礼法,是子不敬父。这父子两个就听了,换了父亲骑毛驴,儿子在地下走。

结果,又遇到一个人。这个人说当爹骑毛驴,让儿子在地下走,这是做爹的心狠,不爱护儿子。这父子俩也听了,干脆就父子两个都骑在了毛驴上。

然后,他们又遇到了人。这人说爷两个都骑毛驴,这是想把毛驴给累死吗?

这父子俩听了,就赶紧从毛驴上下来。干脆,谁也不骑毛驴了,都在地下走。心里还想着,这样总归该没人说了吧。

之后,他们又遇见了人。这个人就觉得奇怪,觉得这父子两个傻,有毛驴不骑,反而都走路。

父子俩被众人说的左右为难。怎么做都有不是。最后,父子俩一商量,干脆,两个人抬着毛驴走吧。

连蔓儿的故事讲完。小七先就忍不住捧腹大笑起来,五郎左右看看,也低低的声音笑了起来。

“真有这么傻的人啊。”张氏也笑了。

连蔓儿就笑,肯定没人真会抬着毛驴走路,但是却会做同类性质的傻事。

“哎。”连守信也笑,不过是苦笑。

虽是苦笑,但连蔓儿的这个故事,却及时地帮助了连守信,让他豁然开朗。

“这个故事好啊。”连守信就道。“还真就是这个道理。人过日子,是要听劝,可啥都听,没个准主意也不行。”

“人多打瞎乱,厨子多了做不了饭。就是这个理。”张氏就道,“咱做啥事,经得起讲究。对得起良心就行了。”

“对,不用听那些闲人闲话。要听他们的,咱就都跟那抬毛驴走路的爷俩一样,咱日子也别过了,还得让人笑话咱们是大傻子。”连蔓儿就道。

“咱们自家人说话,我看我三伯就是闲的没事,上老宅去献勤儿。”五郎就道,“别看他分家另过。咱还总帮着他。他心里总不扎实,总想着老宅给他好脸,夸他两句,他心里才能扎实。他这是心病,不好治,除非…”

除非赵氏立刻给他生个儿子。

大家都知道连守礼的这个心病。对他的宽容,也是因此。

“他也就是这么说说,在老宅那边卖卖好,到咱这,显得他比较孝顺。爹,你没发现吗,他就敢跟你说这些,跟我哥,跟我们,他就不说。爹,你要不以后他说啥你就都当听不见,要不,你下次就跟他说句狠的,保准他能消停。”连蔓儿就笑道。

“算了,我看吧。”连守信摇头、叹气、苦笑道。

“爹,那你心里好受点了没有?”小七忽闪着大眼睛问连守信。

“爹没不好受。”连守信就笑道。这次的笑容中,完全没有任何苦闷的意味。“有你们几个,爹还有啥可发愁、发闷、不好受的!”

连蔓儿故意问起他,又说了这样一个故事,五郎和小七也跟着开解,不过都是因为关心他。连守信心里明白,自然感动。

有这样的家人,他真的没必要因为别人而不开心。

第二天吃过了早饭,张青山一家就回去了。连守信和张氏要准备接待连枝儿三日回门,因此都在家中忙碌,自然也就没往老宅去。

连守礼也没来再说什么,那天他回家后,赵氏和连叶儿知道了他跟连守信说的话,很是苦劝。再加上接近年底,他手里还有没完工的活计,并没有太多的空闲。

一转眼,就到了三日回门的日子。这天一大早,连蔓儿一家就起来了,简单地吃了个早饭,张氏和连蔓儿就带着人又是一番洒扫和布置、

闺女和姑爷三日回门,这是一件大事,当然要郑重对待。

赵氏和连叶儿也早早地过来帮忙,二郎和罗小燕虽离的远,也一大早就到了。这是那天喜宴过后,张氏向二郎和罗小燕说了,让他们今天过来。

连蔓儿家有足够的人手,实际上并不是真的需要她们来做什么事。只是想着热闹热闹,也是将这些人不当外人看的意思。

当日头升起一杆多高的时候,就听见外面鞭炮声响,是吴家兴和连枝儿回来了。一众人就忙出来,一直迎出了大门口。

吴家兴骑了一头大青骡子,后面跟着一乘二人抬的轿子。吴家自有马车,不过因为是新婚回门,特意雇的轿子。轿子后面跟着几个二汉,都是两人担一个挑子,上面披红挂彩,是吴家准备的回门礼。头一个挑子上面,就是披了红绸的一个硕大的猪头。之后的三个挑子上,则是尺头、鱼肉等。

三十里营子婚假的规矩,三日回门要送猪头,这才是极隆重的回门礼。当然,也有买不起整只猪头的人家,那么至少在回门礼里头也要有一包猪头肉。

而辽东府的习俗,猪头则是姑爷专用的送给岳家的礼品。而岳家用来招待姑爷的,最具代表性的则是鸡。辽东府民间流传的一句俗语,就是姑爷进门,小鸡没魂。

连家送给连枝儿的四个陪房都跟着回来了,跟在吴家兴和连枝儿的轿子左右伺候。另外还有吴家日常雇佣跑腿的一个小厮跟着跑前跑后。

轿子在大门口停住,一身红衣的连枝儿被从轿子里扶了出来。

虽然才分别了没几天,可却像是经年离别一样,连枝儿下了轿子,看见连守信和张氏,叫了一声爹、娘,就和吴家兴一起过来要跪下磕头。

五郎扶住了吴家兴,连蔓儿扶住了连枝儿。

“先在牌楼前磕个头吧。”连守信就道。

牌楼前已经摆好了香案,安置了锦垫,大家走过去,就在牌楼前焚香叩拜,吴家兴和连枝儿更是磕足了三个头,这才被众人扶起来,大家说说笑笑簇拥着进了院子。

先到了前厅,连守信和张氏在上首坐了,两个小丫头过来在地下摆了锦垫,吴家兴和连枝儿跪在锦垫上,规规矩矩地给连守信和张氏磕了头。

以前吴家兴称呼连守信和张氏都是叔、婶,磕头过后,则跟着连枝儿改叫了爹、娘。

连守信和张氏都是笑容满面地答应了,小丫头端着托盘,将两口子给吴家兴准备的见面礼端了过去。

连家给吴家兴的见面礼是一对玉佩,还有一个荷包,荷包里面是两个笔锭如意的小金锞子。这个见面礼,也有改口费的意思。连家对吴家兴这个姑爷很满意,这见面礼就给的丰厚。一对玉佩是上好的白玉,而平常用的小银锞子更被换成了成色十足的小金锞子。

大家扶了吴家兴和连枝儿起来,让他们两个在旁边坐下了。

连蔓儿、五郎和小七就都过来,向吴家兴行礼,笑呵呵地叫吴家兴姐夫。小七的眼睛亮光闪闪地看着吴家兴,眼神中分明写着要红包,要大大的红包。

吴家兴忙起身,还了礼,一边笑着叫人将给几个弟弟、妹妹的礼物拿过来。

吴家兴给五郎和小七准备的礼物是一样的,一盒湖笔,一方砚台还有一盒徽墨,另外还有一套衣袍,鞋袜俱全,显然是按照两个人的身量裁制的。显然,这回门礼是早就开始准备的。

给连蔓儿的礼物,也是一盒湖笔,一方砚台、一盒徽墨,一套衣裙,也是鞋袜俱全。

吴家给姊妹三个准备的礼物大体一样,只是连蔓儿又额外多了一挂珊瑚珠。这珊瑚珠子颗颗血红,每颗都有小指肚般大小,看上去竟毫无瑕疵。

这个年代,是没有染色珊瑚的,而这样红色的珊瑚也是极为难得。

连蔓儿心中欢喜,上首坐着的连守信微微颔首,张氏更是笑的眼睛都眯了起来。

接下来,吴家兴又和赵氏、二郎几个都相互见过了。大家这才都坐下叙谈,等一道茶过后,连蔓儿就拉了连枝儿起身,张氏等一众女眷往后院来。

第七百七十二章 担忧与欢喜

留下连守信、五郎等和吴家兴在前厅说话,张氏、连蔓儿等就和连枝儿往后院来。一众女眷在炕上坐了,就有小丫头另送了精致的点心、茶水和果子上来。

张氏拉着连枝儿紧挨着坐着,就低声询问连枝儿在婆家过的怎么样,吴家兴对她怎样等语。

连枝儿没开口,脸就先红了。她本来就腼腆,如今做新嫁娘第一次回家,虽都是至亲的骨肉,却还是害羞,对张氏的问话,都答好。公公婆婆都待她好,小姑和她也好,吴家兴对她更是没的说。

连蔓儿在一边笑呵呵地看着,其实不用连枝儿说,她也猜到这几天在吴家,连枝儿必定是过的极好的。刚连枝儿从轿子上下来,连蔓儿就注意看了连枝儿的脸色。连枝儿的脸色现在是白里透红,还淡淡地擦了一些脂粉,更显得粉面桃腮,春风满面,眉眼间都是羞答答的喜意。

连枝儿的性格隐忍,但却并不擅长伪饰,有这样的脸色和神情,是很能说明一切的。

连枝儿从轿子上下来的时候,旁边虽有丫头和婆子扶持,吴家兴却还是极自然地上前扶了连枝儿一把。还有之后,吴家兴和连枝儿之间虽然没说几句话,但是吴家兴的一些小动作却处处体贴,小夫妻两个眼神相交,那种恩爱、欢喜也不是能够伪装出来的。

虽然说,刚成亲这几天,并不能够保证以后天长日久总是这样。但是良好的开头则是以后美好生活的基础。

张氏先是低声问了几句体己话,接下来就细细地问起连枝儿这几天在吴家的生活起居。

连枝儿在炕上坐了有一会,慢慢地不那么害羞,她知道张氏这是关心她,对于张氏的问话就都一一的答了。

“…跟我过去的四个家人,已经改了名字。”连枝儿就告诉张氏和连蔓儿道。

那一家四口,因为连枝儿的坚持,如今都随了吴姓,吴玉贵今天已经拿着他们的身契往县城的衙门里去。重新登记上档子。那汉子如今改名叫做吴忠,他媳妇钱氏从此自然就被称作吴忠媳妇了,至于那一个小厮和一个丫头,则分别改名叫做吴栓子和吴小梅。

说起来,小厮和丫头的名字并没有改,只是跟了吴姓,只有那汉子连名带姓的都改了。

“…第二天,我就让吴忠和他媳妇到前院去。还有栓子,都让他们听公公婆婆的安排。小梅也让我打发过去,让她伺候家玉去了。”连枝儿就告诉张氏和连蔓儿,在成亲第二天。她是如何处理陪嫁过去的这个四个家人的。

“你这么做就对了,我的枝儿本来就懂事,如今更长大了,事情做的周全。”张氏连连点头,赞同连枝儿的处置。

连蔓儿也笑着点头。连枝儿这么做,倒不是平常人说的会来事儿,她是出于一片对公婆孝顺,对丈夫敬爱和对小姑子友爱的心思。就是在娘家的时候,有什么好东西。连枝儿历来也是先敬着连守信和张氏,再让着弟弟妹妹们的。

连蔓儿、五郎和小七想出来要给连枝儿陪嫁家人,就是为了帮连枝儿的忙,让她以后的生活中能有个帮手。连枝儿作为吴家的长子媳妇,也是唯一的儿媳妇,按照这个社会的要求,她要上孝公婆。下抚小姑。而将这几个家人直接安排去伺候吴玉贵、吴王氏、吴家兴和吴家玉,其实也是在帮连枝儿尽责。

而这样做,还更能获得吴家人的好感和认可。

连枝儿出嫁的时候,连蔓儿就想到了这件事,不过她并没有特意去提醒连枝儿。因为以她对连枝儿的了解,她已经能够猜到,连枝儿会将这几个家人都交给吴王氏来安排。

“姐,那现在这几个人。都是咋安排的?”连蔓儿就笑着问了一句。

“我是都给打发到前院去了,可公公婆婆不答应。说是我的陪房,没有这么处置的。”连枝儿就笑道,“我就跟公公婆婆说,说爹娘、弟弟妹妹送这四个人给我,就是帮着我服侍公公婆婆。服侍家兴,照顾家玉的。我不知道该咋安排,请公公婆婆替我安排。”

“枝儿真贤惠,这话说的好。”赵氏在一边就赞道,“枝儿现在是大人了,会说话。”

张氏自然极高兴,看着连枝儿的眼睛里几乎就要笑出花来。

“后来,还是你姐夫帮着我劝说着,公公婆婆才答应了。跟咱们原来在家里说的大概差不多,以后吴忠和栓子就跟着公公和家兴在外头办事,吴忠媳妇和小梅在家里帮忙家务。”连枝儿就又道。

送过去的这四个家人,连守信也跟吴玉贵说过,就是给吴家添帮手。再加上连枝儿如此谦让、和顺,吴家自然乐得接受。

有吴忠媳妇和小梅,另外还有吴家常雇佣的一个婆子在家里帮手,吴家人口又轻,并没有太多的家务。这是再不用担心连枝儿家务负担重,太过劳累了。估计除了帮着吴王氏管家,差不多也能像在娘家那样,每天做做针线就行了。

“得闲就陪着你婆婆和你小姑说话,也别总忙着做针线。别说你还有那些陪嫁的东西,就是没有那些,你婆家的家当也尽够你们用的了。该请裁缝就请裁缝,忙不过来的活计拿回来,娘和蔓儿还能帮你做。”张氏就和连枝儿道。

连枝儿就笑着点头。她知道张氏这是心疼她。

“你婆婆,让你立规矩了没?”张氏又问。

吴家以前也是大户,据说规矩还不少。二丫的奶奶,也就是周氏的堂姐嫁进门的时候,很是给婆婆立了两年的规矩,只在生了儿子之后,才宽松了。

锦阳县境内,也有地主人家是要媳妇立规矩的。所谓的立规矩,简单地说,就是人家坐着,你站着,你家吃着,你看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