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好。”张氏笑呵呵地出去了,心里满意的不得了,这么毫不费力就得了个好姑爷,自家的闺女又特别的懂事、贴心,啥挑都没有,她做娘的怎么能不高兴。

张氏这次去的时间略久,再次回来的时候就是满面春风的模样了。

“都说妥了,”张氏乐呵呵地告诉连蔓儿道,“你和六爷这亲事,咱两家就算是口头定下了。下定啥的,等你哥的事定了之后,到时候六爷再请媒人过来,正式把亲事给定了。你哥先成亲,看你哥的日子,再给你和六爷挑日子。”

“六爷人家真是没挑,我和你爹跟他商量,说能不能先办你哥的事,六爷连个顿儿都没打,人家就答应了。”之后,张氏又满意地道,“这个事,人家要说急着迎你进门,不答应,那咱也没啥话说的事。”

连蔓儿就笑着听着。张氏平时话不多,只有特别高兴的时候,话才会多起来。

“你这事就算是定了,再把你哥的事情定下来。你们俩的大事都办了,剩下小七,那还得等几年。咱家的大事,就都算定喽…”张氏又道,眼神和语气中都是喜悦和憧憬。

到了时辰,前面就开了宴席,连蔓儿和张氏都没去前面坐席,娘儿两个在炕上放了小饭桌,只拣了几样爱吃的精致菜肴,就着粳米饭吃了。

过了晌午,前面的宴席才尽兴而散。

连守信、五郎和小七都乐呵呵地走了回来。

第九百三十四章 暖冬

连守信和五郎还没说什么,小七就先走到连蔓儿跟前,笑嘻嘻地跟连蔓儿道喜,还伸出手来说要讨喜钱。

连蔓儿这个时候本来有些害羞,不过看小七这个样子,她立刻就故意的立起了眼睛。

“喜钱没有,脑瓜崩儿就有。”连蔓儿说着,就给了小七一个爆栗。

这一下,自然不会真用力气。小七还是哎呦一声跳起来,一手护住了头,一边就喊疼。

“爹,娘,哥,看我姐打我了。”就这样,他还不忘记告状。

一家人就都笑,别看小七现在在外头总是小大人的样子,只有自家几口人在的时候,他还是忍不住时时流露出孩子气来。

“你姐害臊你,你还招她。她不打你打谁呀。”张氏就笑道。

小七见一家人都不帮他,满脸的委屈霎时间消失的不见了踪影,一面就挨到连蔓儿身边坐了,笑嘻嘻地看着连蔓儿。

姑娘家说了好亲事,这自然是大喜事一桩。但这同时也意味着,姑娘要嫁出门了。虽然是日子还没有定,但是一家人,包括小七,都知道,这日子肯定不会太远。

喜悦之余,现在就开始有点舍不得了。

丫头们送上解酒的茶并些新鲜的果子上来,一家人一边喝茶,一边就唠起了家常。话题,始终围绕着五郎和连蔓儿的亲事。

“刚才五郎跟我说,说是想把他的事抓紧定下来,办了,别耽误了蔓儿和六爷。”连守信低声地对张氏道。

连蔓儿在旁边,正跟小七说话,就听见了只言片语,略一猜测,就知道连守信在说的是什么了。

“爹、娘,哥。这事可不能这么办。”连蔓儿赶忙就道,“我哥这也是一辈子的大事,还不只是他自己个的一辈子,也关系到咱全家。”

说白了,连蔓儿如果嫁的不好,是她一个人委屈。可如果五郎娶了不合适的媳妇进门,那委屈的不仅是五郎,对整个连家都会有不小的影响。所以。五郎的事情是马虎不得的。

“我话可说在头里,千万别为了给我赶时间,把我哥的事办马虎了。一点马虎都不行,咱就像以前商量的那样。由着工夫,好好地给我们挑个嫂子。要不然,我第一个就不答应。”连蔓儿故意虎着脸道。

“马虎不了,放心吧。”连守信和张氏就都笑道。

五郎这个时候也就不好再说什么了。

“…六爷年纪比蔓儿大,看他的意思,也是想早点娶蔓儿过门。”张氏就道,“咱们说是得等五郎的事情先办了,说是这个规矩,其实。那也就是个说法。…家里就你们几个,你姐嫁人了,要是五郎这还没添人,蔓儿就出门子了,哎呀,我一想,我这心里就不是滋味…”

张氏此刻说的完全是心里话。

“再有。这事六爷那边急也不行。蔓儿的事,肯定得好好办办。这嫁妆啥的,那不得工夫准备!”张氏又道。

“这个肯定。”连守信就点头道。

“对。”五郎也道。

就在这一两年间,要办好五郎迎娶,和连蔓儿出嫁的两件事,一家人可是有的忙了。不过,对于即将到来的这种忙碌,一家人都甘之如饴。

晚上。一家人一起吃过晚饭,又在张氏的屋里坐着闲聊了一会,才各自回房。连蔓儿和小七都是先出来的,五郎留在最后,又跟连守信和张氏说了一会话才离开。

等连蔓儿这屋里已经熄灯就寝的时候,连守信和张氏的屋里还亮着灯。

两口子已经躺进了被窝里。正亮着灯低声地说话。

“蔓儿的嫁妆不能薄了,要厚厚的。五郎说的对,咱家有现在,多亏了蔓儿。六爷也是咱家的恩人,多给陪嫁那是应当的。”连守信道。

显然,五郎已经跟他们商量过这件事了。

“这肯定的。”张氏也道,“就是没有这个,蔓儿的嫁妆也得厚着点办。六爷对咱是十个头的,啥挑都没有。咱五郎和小七以后咋出息,那都是以后。现在咱家的身份,跟人家沈家差了一截。咱闺女嫁妆厚,过了门,说话干啥的腰板也直溜。”

“对,是这个理。”连守信连连点头道。

两口子低低的声音,商量到后半夜,才熄灯睡下了。

沈六亲临松树胡同,虽说是喝酒听戏,定亲的事情只限于口头的约定,但是消息还是飞快地传了开来。自然,沈六没有想将此事保密的想法,是主要的原因之一。所以,这一晚上,难眠的人并不止连守信和张氏。这辽东府内深宅大院,颇有几处彻夜灯火摇曳的所在。

连守信和张氏是高兴的睡不着,有的人家睡不着,却完全是另外一种原因。

“…真的定了?还是六爷自己登门提的?…不可能…她凭啥,一个乡下来的…这可咋办…”

接着就是杯盘落地的杂乱响声。

“这个事,谁也说不好。别说还没下定,就是下定了,那最后也不一定就能成。就算成了能怎么着,也有头一天进门,第二天就嘎嘣死了的。没那个福气,就是没那个福气。…沈家这样的事也不是没有…”

“就算第二天死了,也把大老婆的位置给占去了。填房的名声多好听那…我不乐意…”

“好,好,好,那就想法子别让她进门…”

这一夜连守信和张氏睡的虽然晚,第二天还是早早地起来,而且毫无倦色。连蔓儿夜里其实也睡的不太踏实,毕竟,她的生活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就算再淡定,心绪难免也有些波动。

一家人吃了早饭,就商量着安排给连蔓儿置办嫁妆的事情。五郎虽然还没定亲事,但这一两年娶亲也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因此,一家人商量着有些东西,正好可以一起置办。

连守信首先提到了房子的问题。

“我和你娘都想好了,我们心里舍不得,可我们不是那不明白事理的。五郎往后,怕是住府城的时候多。再远了,京城,南边啥的,那我们都不拦着。虽然是这样,咱老宅那边也是咱们的根。”

“我和你娘商量了,在咱老宅,给你盖了跨院。咱也学这府城里的做派,到时候你们年轻人自己一个院子,也方处。”

“对。”张氏就点头。

做出这个决定,对于连守信和张氏来说并不容易。如果依着这两口子的本心,就要在老宅他们的院子里加盖厢房,让五郎和小七娶了媳妇后住。这样,就在一个院子里,声息相闻,这样才符合他们作为父母喜欢儿孙围绕膝下、团圆、热闹的心意。

连守信和张氏还是很为孩子们考虑的,算是相当开明的家长。

“小七的院子就不等往后了,就手一起盖起来。你们俩的院子,咱就一模一样。”连守信又道。

五郎和小七都没有意义。原来规划老宅的时候,已经留出了足够的空间添建房舍,这两年,连守信心里一直打算要将五郎和小七的房子给盖起来。现在,正是时候。

“那这房子,就在府城请人画样子吧,看我哥和小七喜欢啥样,也能添减。”连蔓儿就道。

虽然是要讨论为自己置办嫁妆,但是连蔓儿并没有回避。这也是家庭里的大事,她的意见一如既往是很重要的。

“行,就这样。等画好了样子,我就回去一躺,把事情给张罗起来。往后监工,再安排几个可靠的人。”连守信就道。

“老宅的房子是这么个安排,往后你们俩在府城,就住这。咱这几个院子,再加上园子里那老些地方,咋住都行。”张氏就道。

房舍的事情,就这么说定了,接下来就是置办东西。

“要给蔓儿打一张拔步床,全套的家具,这个木料的事啊,我早就扫听好了。就从咱府城木材行里买,那啥好木料都有。”连守信就道,显然,连守信是心里早就有了这件事,才会留心。“咱辽东府本地的啥松木、榆木、杨木那都不用说,还有南面运来的上好的花梨木、红木啥的,到时候咱就去挑好的买。请最好的木匠,尽早动工。”

至于布匹、香料等,一家人就商量着让蒋掌柜,也就是如今的蒋大管事亲自南下去置办。

“往年去采办百货,都是他去。他那边熟,眼睛也毒,这事交给他最合适。”

“咱开了单子,让他照单子上买。另外再嘱咐他,也不用就局限在单子上,他看着啥好的、新鲜的,也尽管买。”

一家人就这样将几件大事情议定了,马上就着手安排人置办了起来。

喜悦、忙碌中,时间是过的最快的。而辽东府的冬天,随着第一场落雪,迫不及待地降临了。

松树胡同连家大宅,后院倒座厅内,连蔓儿穿着家常的锦缎烟霞红一斗珠的对襟褂子,银红色撒花锦缎皮裙,坐在炕上。

入冬了,屋里的炕烧的暖暖的,地下还拢着火盆。连蔓儿坐在那,手里捧着一个四方墩造型的小手炉,脚下踩着脚炉,正在看小丫头们端进来的新鲜玩意。

第九百三十五章 物以稀为贵

说是新鲜玩意儿,其实物件本身却并不是什么稀罕物。不过是几篮子嫩绿的小葱、小菠菜、小油菜、还有些豌豆苗和香蒿。

但是连蔓儿却很高兴。这些东西,在春夏自然并不稀罕,可在冬天里,却是难得的稀罕东西。

一到冬天,辽东府可以说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整个辽东府的菜园子都是一片荒芜。大家伙根本就没有新鲜的青菜吃,能吃到的算得上青菜的,除了冬储大白菜,就只有秋天割下来窖藏的菠菜。

即便是一等富贵的人家,虽餐桌上依旧丰富,但一样缺少青菜。

就像连蔓儿家,是特别有心思的,特别在秋天的时候窖藏了一些别的青菜。像萝卜、藕等菜蔬还好,可以长时间储存保鲜。但是,这些叶子青菜即便是最精细的窖藏,保鲜的日期也不会太久。至于秋天晾晒的菜干,在这个季节,又怎么比得上这些鲜嫩的叶子菜更招人喜欢那!

这些新鲜的叶子菜,是连蔓儿家城外的庄子上刚刚送到的。

小丫头拿了这些新鲜菜蔬来给连蔓儿过目。隔着帘子,送这些菜蔬来的庄头正垂手站在外头,等候吩咐。

“很好。”连蔓儿看过了几样菜蔬,就笑着点了点头,又吩咐小丫头们,“拿到后院去,给太太看看。然后…”

连蔓儿说到这,微微低头沉吟了一下,就将后面要说的话咽了回去,只吩咐让人将东西送去给张氏看。

小丫头们答应一声就往后院去了。

“…就只有这些?”连蔓儿这才又问外头等候的庄头道。

“回姑娘的话。现在能吃的就这几样。…另外还种了的茄子、黄瓜,现下已经搭架了,等再过些日子,就能吃到小黄瓜、小茄子了。还有听姑娘的吩咐。从山里弄来的那些香菇的土,也伺候出蘑菇来了,就是太小,也不多。这次没好意思拿进城来。等小的回去,铁定接着好好侍弄,保证过些日子,能让老爷、太太、姑娘和爷们吃上更多新鲜的菜蔬。”那庄头站在外屋,陪笑着说道。

连蔓儿听着,正要说话,就见刚才出去的小丫头又回来了。

“回姑娘,太太看过东西了,也说好。说是一半让人送到国公府上去。另一半挑出些。给秦大人家里送去尝尝鲜。下剩的,就送到厨房去。”小丫头向连蔓儿禀报道。

“我知道了,就这么办吧。”连蔓儿听了。就点点头道。

小丫头这才行礼就要出去,好传话让管事的安排去送东西。

“等等。”连蔓儿一眼瞧见茶几上摆着的一盆水仙,又将小丫头叫住了,“再让人去园子里,挑开的最好的花,挑六盆送去国公爷府上。…四盆送去秦大人府上,就说是我送给秦夫人和秦姑娘看着玩的。”

小丫头就忙答应了出去。

“也难为你们了,我知道,这些东西难侍弄,得费心思。等到年下,论功行赏,忘不了你这一份功劳。”连蔓儿这才对那庄头说道。

“这是小的份内应当的,应当的。”那庄头心里高兴,嘴上犹自说道,一会,又向屋里说道,“姑娘看,是不是在小的庄子上,再添一座暖棚?”

“你先别急,暂且就这样,”连蔓儿想了想,就道,“等过两天,老爷、太太、大爷、二爷,我们得闲了,去庄子上看看,到时候再定。”

“是。”那庄头忙就答应了一声是,庄子上再多添一两座暖棚,不仅多添了他的功劳。这收益多了,他做庄头的自然也跟着多受益。

“后天,你再多送两篓子鲜藕,还有两篓子鲜鱼过来。”连蔓儿就又吩咐道,想着再没别的事情了,就让那庄头退下,“你下去吧,去前头看看,老爷和大爷还有没有别的吩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