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你生我干什么!是!老三好,老三哪里不好!他就是放个屁那也是香的!我呸!”赵学兵突然蹦起来,两眼冒红光,打断自己父亲的话后,就是一顿指责。

“我算什么,我呸,赵学文,赵学兵,对这个家就是可有可无的!谁家没孩子,那个父母不是一碗水端平了。我们是不如老三,我们算什么啊?我们不会撒娇,不会卖乖,不会按摩,不会给我妈画眉!”

赵建国恨得一跺脚:“放屁!”

赵学兵抹着眼泪,带着冷笑继续说:“从小,我就跟我哥知道,这个家,只有赵学军,没有赵学文,赵学兵。你看你跟我妈,买个桃酥进门,都要先问,三儿你吃桃酥不。我们算什么啊,我们就是吃赵学军吃剩的。他不要的,才轮得到我们。”

“放屁,那他不是小吗?”

“小?他精着呢,八岁就会骗着我跟老大给他写作业,背着他上学。有好处他先拿着,我们想分,还要陪笑脸,我们跟老大就是个小跟班。都说老三善良,你是没见他欺负我们?”

赵学军站起来,贴着墙面,面无表情的慢慢走到矮墙边,他悄悄爬上墙,顺着矮墙又上了房顶。他想仰面躺着静会子,没成想却被原就在房顶呆着的一个黑影吓得差点掉下去。那黑影将倒退的赵学军拉住,悄悄在他耳边说:“嘘,是我,王希。”

赵学军捂着胸口,低声问:“你怎么在这里?”

王希支支吾吾的说:“跟…我爸生气了。”

“为什么?”

“跟…你家差不多,没你家严重。”

“屁,那跟你家屋顶呆着!”

“我家屋顶不好上!”

赵学军顺着瓦面仰天躺着,他看着天上的星星一言不发。不久,王希也躺在了他身边,他躺了一会,大概觉得赵学军穿的少,又脱下自己的外衣帮他盖上了。院子里,赵学兵的指责,依旧断断续续传来,他哭一会,说一会,声音在寂静的小院里分外清晰。

“从小,我跟大哥放了学,就得先顾得小的,每次下雨,下雪。我们都要赶紧跑到学校门口…在学校门口,只要下雨,总是堆着好多爸爸妈妈。我们知道,那里面一定没自己父母,大哥脱了自己的衣服,裹了赵学军,我还得抱着小三的书包生怕湿了一起往家跑。

他爱洗澡,大哥就得一晚上担水好几次。 我妈,总是觉得小三瘦,每次都往小三的碗底放荷包蛋,她以为我们看不到,其实我们都知道。我们是哥,我们大,所以我们只能不说,可是,我哥每天那么累,担水,训练,他也需要荷包蛋吧?我妈给做过一个吗?没有!一个都没有!”

“啪!”一声耳光声传来。

“爸,别打了!”大哥带着哭音的声音传来,一阵哀求。

赵学兵根本不在乎的声音又响起来了,根本不怕挨揍,听音那是豁出去了。

“我跟大哥,年年拿第一,每次考试,不是第一,就是第二。奖状放了一箱子,可您看看,这家里,只有找赵学军的奖状挂在墙上。不是第四,就是第五。第一的,他一张都没有!

您给钱买东西,我跟我哥都能猜出来,他五毛,我们三毛。吃糖!他三块,我们一块。好吧!我们是哥,不计较。怎么能计较呢。您可真是亲爹。

您知道我为什么跑吗?您知道我为什么要上山吗?我就是想,我走了,就如您的意了,爸。这家没我多好啊,没我大哥多好啊。没我们了,您就不用跟着老师屁股后赔情,给我们擦屁股,不用半夜被派出所叫去了。我不是个东西,不该偷您钱了。不该跑了,不该偷小三的铜钱卖了换钱请别人吃饭了。哼,家里没温暖,还不许我跟外面找温暖吗?这个家,我早够了!”

“闭嘴!”…“啪!”

“我就不,我坚决捍卫我说话的权利,你这是独裁!”

“啪啪!”

“死刑犯还给权利写遗书呢,我还不是死刑犯呢!”

“啪啪!”

“赵建国,你堵得住劳动人民的口,但是你堵不住劳动人民明亮的眼睛!”

随着赵学兵一声怒吼,赵建国打都懒得打了,这都什么啊,文化大革命那套都出来了。他跺跺脚,四下看看,找了一把锤子,一块木板,一言不发的开始钉箱子。

赵学军身体一阵颤抖,从不知道自己竟然将大哥,二哥得罪到这种地步。一边的王希看看他,想了下,伸出胳膊,搂住他学着自己的父亲的样子,拍了拍悄声说:“别听他的。不是你想的那样。”赵学军开始掉泪,那顿没完没了的哭,直把王希的衣服都染湿了。

院子里,彻底安静了,只有赵学兵不时的哭泣声传来。

这天夜里,赵学军眼睛瞪的溜圆,直直看着屋顶,完全没有睡意。他一直在想,到底是那里出了错,害的自己的哥哥们竟然恨到自己如此的地步。当那个蛐蛐再次悉悉索索的鸣叫,奶奶从一边坐起来,下了床,来到他面前,摸索着,那双满是老茧的手摸到他脸上,竟然摸得一手泪。

“俺军军不哭,军军是乖娃。”奶奶哄着,拍着他的小肚子。

赵学军坐起来,抱住奶奶流泪哽咽:“奶奶。”

“不是军军的错,是他们没长大。不懂的。”

“我也小啊。”赵学军郁闷。

“军军不小,奶奶啊,是不识字,可奶奶心里有个灯笼,可亮了,我军军啊,心里有个省城,心里有个大楼,有个大船哩,我军军长大了,是要坐船走很远的,是要带着奶奶去南方,看大鹅哩!”

黑夜里,赵学军噗哧乐了出来:“奶,那南极,是企鹅。”

奶奶坐到床边,搂住赵学军还是那么抚摸着:“娃,别恨你哥哥,你爸就是驴,笨的不会当人爹。你看他蠢儿给他骂的,硬是还不得嘴。我那个笨儿啊,这辈子吃亏都到那张嘴巴上了。

军军啊,你哥,他不懂。不懂做儿,不会当哥,你别恨他。他么跌,那天生生的跌了,恶生生疼他一下,一下他就懂了。你爷那会也不懂。他跟自己的哥,因为二分田,半辈子不说话。死了,想找他哥来,说对不住,二分田算个甚哩,可人死了么,那里去得后悔了么,只能来世做牛马了么。好好的亲兄弟,半辈子不说话,肚子里塞个大个盘(磨盘),上不得,下不得。喝口水,想起这事,生生憋死他了么。

我军军不气,咱不理他们,叫他们后悔去,理亏着呢,他们理亏呢,亏着我军军呢…”

第14章

妈,我奶呢?”赵学军放下书包,问正在厨房做饭的母亲。

高橘子放下手里打鸡蛋的碗,小心的看下小儿子的表情,带着一丝哄骗小孩子的语气说:“军军,你大哥,二哥今天放学早,我看你平日挺累的,就叫他们带着奶奶去了。你去跟同学玩去吧。”高橘子说完,更加赔了一些小心,她从口袋里拿出一毛钱塞给儿子假装神秘的低声嘱咐:“别叫你哥哥们知道。”说完,讨好的笑笑。

今天早上开始,这一家都不对。早上起来,妈妈做了三个荷包蛋,高高的放在碗面上,一人一个平均的很。赵学军面无表情的吃了早饭,背起书包最先出的门,在他身后,大哥,二哥语调十分高的说着学校的事情,不时的笑成一团。哎,看样子,自己是被孤立了。放学的时候,赵学军从学校的小后面,悄悄的走了,即便是知道哥哥们不会接自己,他也不愿意看到那边空落落的大门。

拿着妈妈给的一毛钱,赵学军回到自己屋子里坐了一会,想了一会。自己这是气什么啊?那里有着那么多时间去跟孩子置气。他想完,打开柜子把包好的那包银票取出,拿在手里提着出了门。

街景依旧是那样,只是今天的气温令人烦闷了些,新开的三路车直通博物馆。赵学军老实的跟在人群后面排队,看着身前的那位脸盘圆嘟嘟的红领巾不停的让着位置。这几年,尤其是三中全会承包责任制后,电影,书刊上也一直在宣传着。对于万林这样的小城,它距离大都市遥远的几近于闭塞,人们还是按照老调子在生活着,对于新的事物,政策,其实人们也是半信半疑。

“你是八一小学的吧?”身前那个一直让位的红领巾突然扭头。

赵学军呆了一下,点点头。

“我认识你哥赵学文。少体校的人说他是枪王,上次市运会,我们看过他的比赛,你哥可真厉害。四百米,一千米他都是第一。我是英雄小学的,是我们小学的小记者。”

这位倒是充满热情,声音洪亮的介绍自己,他拿着自己的小记者证,眼神晶亮的介绍自己,眼角瞄着周围的大人。赵学军点点头:“啊…哦,你好,你好,你怎么认识我?”

“我们看到过你哥跟你在广场说话,就去年六一节,我们去你们那边采访过,我见过你。听说你二哥,考初中的时候,是你们八一小的全年第一,你们家可真棒!”

赵学军被迫的跟着这位自来熟的孩子聊了一路的天,这个时代的少年人总是带着一股子热情。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自己的家乡,甚至即便是十几岁的年纪,他们都充满自信,坚信自己可以征服一切,只要等到某一天,只要每一天都足够努力。这个国家就可以追赶上那些资本主义的国家,他们时刻准备着,去挽救被压迫的一切苦难兄弟,无论是孩子,还是老人。大家都充满激情的在生活着,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这几年眼见的富裕了,虽然物质未必那么丰裕,可是只要有一点点细微的幸福都可以感染整个城市。

整个国家都环绕的幸福感,整个世界都是幸福的。有时候,赵学军觉得,今后,无论世界走向何方,无论那是多么富裕的国家,那些人都活不过这个年代的人。那种全然的坚信,全情的依赖,深深的热爱。是没有什么制度以及物质可以取代的。在这里,没有我这个称呼。每个人都知道,这是,我们,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建设国家就是建设自己的家。

下了公车,赵学军无奈的跟趴在玻璃上笑的十分憨傻的小记者告别挥手。他提着东西,沿着石牙子走进正在修建大门的博物馆。今年开始,万林市开始从新修新华书店,市图书馆,少年宫,青年俱乐部,还有这博物馆。听老常说,明年再来这里,那可真的要买票了。

摸着墙壁上的古砖,赵学军来到博物馆后院,还没进小院门呢,就听到熟悉的吵闹声。喊得最大声的是爸爸赵建国,语气带着讥讽的是老常伯伯。

“赵建国,发扬下风格好不好?这一下午你心不在焉,我让你好几次了。你怎么能得寸进尺呢?”老常的语气颇为不客气。

赵学军悄悄躲在一边,沿着一堆堆放着的古代石碑堆儿隐藏起身体,他找了个角落,没有惊动那两个人的坐了下去。

赵建国丢开手里的象棋子,苦笑了一下:“哎,你说老常,我们那会,吃口饱饭就觉得没什么可以想的了,现在的孩子是怎么了,怎么就活得这么复杂呢?”

老常将象棋子一个一个的整齐的归纳进一个点心盒子,一边整理一边笑:“别拿你的老思想跟现在的孩子比,你早就过时了。现在的孩子,精着呢。”

赵建国听了,自然是不服气,他盘腿坐到门廊下的石头墩子上,取出香烟递给老常,他们俩点了便开始拉家常。

“老常,你就说吧,我们那会,我爸爸就是个瓦匠,到处给人盖房子,那时候给人盖房子不管工钱,只给口粮。我爹有一次给人干活的时候,正好赶上抓壮丁。我爹吓破了胆子,吓得没命的跑,他又不识字,四十岁的人跑进大山,顺着黄河走,硬是给跑丢了。

这一丢,我爹就丢到了省城,在省城别人问他家乡在哪里,他说在疙瘩村。人家那里知道疙瘩村啊?没办法,我爹就在省城给人扛活,那时候省城太钢招小工,我爸爸就去出苦力,没日没夜的干了一年,人家给他发了三个大洋。还给了一匹粗工布。一起扛活的老工人对他说,你的口音是万林的,你就往万林走。”

老常叹息了一下:“那时候,都不易啊。”

赵建国靠着石墩后面的墙壁,表情是深深的怀念:“是啊,我爸扛着粗布,一路走了十五天,舍不得住大店,他住沙子店,鸡毛店。辛辛苦苦的回到万林,找到家,当时我娘以为他都死了,还给修了个衣冠冢。

我爹回到家后,我娘哭的都晕过去了,孤儿寡母的,眼见得家里就要断顿了。没爹的孩子们,心里孤啊,我哥带着我们三,每天上山挖野菜,回到家,我们拿着小石磨,磨一点粮食,加了野菜团团子。那种东西,吃了拉都拉不出来。我哥怕我们饿着,每次都分给小的。

我爸拿着三个大洋回家,那时候村里人那里见过钱,最多就是有些铜子儿,这一下,家里就翻了身。我伯爷叫我爸爹翻盖家里的房子。可我爹说,不盖房子,叫我两个哥哥去念书。你不知道,那个年月,我爹说出这个话,全村人都笑他傻,可我爹说了:我在外面累死累活,干了一年,三个大洋一匹布。可管账先生,顿顿有酒,月末有肉,人家掐掐算算,每个月就一个大洋。

他认准了,只要念书,家里的娃就不用跟他受一样的苦,就这样,我家没盖房子,所有的钱都拿到镇上的秀才家交了授课钱。

爹那会总是不在家,他每年春节回来一天,初二背着行李就上路,赚了钱,回来给我妈,不许买粮食,不许盖房子,家里的四个娃,都必须去念书。哎…那罪受了不知道多少。后来,解放了,部队上要人,我家的四个孩子,人家连个子都没量,我最小的弟弟年龄都不够,可人家就是都要了。就是因为我们有知识。老赵家,一门四文书,当时那十里八乡谁不羡慕。后来,我哥死在朝鲜。爹才第一次哭,说:不该叫我们念书。不该害了我哥,对外面我们是烈士家属,可是回到家,我们知道,我爸,那是真后悔。他宁愿孩子们是个文盲,跟家种地,也不想孩子们早早的丢了命去。

天下,那个父母不是一样的疼孩子,可你说吧,我们家的孩子,怎么就那么难管呢?吃得饱,穿得暖。要什么,有什么,这吃饱了,穿暖了怎么就这么多事儿呢?!他们跟我要公平,我跟谁去要,跟我爹要?他爷早死了!都该给这帮鳖孙子生在农村,叫他们种地受苦,省得他们起腻腻。说老三对吧,老二气,说老二对吧?老三气,说他们都没错!难道是我这个做爹的错?你说这个家务事那就有道理可说了?”

赵建国唠叨着,一根一根的吸着烟,老常没说话,只是一直帮着他往一个大罐头瓶子里续水。

“要说这家里的孩子,你猜猜我最…担心谁?”赵建国问老常。

老常端起杯子笑笑:“你家军军吧。”

赵建国翘起大拇指:“高,您老,真是高。”

“其实,军军啊,这样的孩子我也第一次见,不用父母操心,什么事情都有自己的主意。那孩子眼睛里透着一股子大人的悟性,老赵,你家军军,那真叫个天资聪明,性格温润,那要放在古代,可做国士。你有大福气啊!”老常叹息着。

坐在一边的赵学军,大大的打个寒战,疑惑的眨巴下眼睛,他,他这个样子,还是国士之才了?笑话吧?

“我不会你那些酸词汇,我就知道,我打赵学兵,打完就打完了。可你知到吗?我这个老子,我不敢打赵学军,即便是他是我的混蛋儿子,我打他我得想想。我不知道打了他会有什么后果,您可能不敢相信,那孩子有时候,说的那个小话,那叫个贴心,感动的你直哭。可是你再想下,他就是个孩子,尿尿和泥,闯祸顽皮,这才是孩子。对吧?就拿昨晚来说,想来想去,橘子说了,不是孩子们的错,是大人的错,这心啊,其实我们还是偏了,偏的孩子们冤屈了。哎…”

老常点点头:“一家一本难念的经,谁家不一样,还是我好,孤家寡人一个,一人吃饱,我是全家不饿喽!”

“你说我老婆,她也不是个当娘的,哪有当娘的每天跟自己的儿子,问他,妈妈可不可以做这个?妈妈可不可以做那个,妈妈穿这个好不好看?你不知道,我有时候听了,我觉得我儿子是我老子。就拿昨晚来说,你说吧,老二说的那些话,是气人,可我不敢再动手逼孩子了。他要是再跑了,你说,我还不得撞墙去?说老三吧?一般孩子听了,肯定跳脚的跟自己哥哥们折腾,我家老三倒好,悄悄的一个人上了房,一声不吭的呆到下半夜。我是吓得不敢睡,生怕那孩子心思重,做出什么。我知道,老二心眼小,可是军军啊,那心眼也不大。”

“屁话,老二要跑,你叫他跑好了,受点罪,吃点亏。早点懂事,你也省心不是。我要是你,一天打他八顿!”

“你那也是屁话!你敢说,你不偏心?那小子没事就来你这里,这事问你白问!我老二那孩子聪明,可是也挺笨的,每次老三挖了坑,他一准掉进去,每次看的我那个急。我自己的儿子,他就跑一天,受一天罪我都舍不得。你说,他们那个出事,我都不得撞墙。老大现在有自己的大主意,老二呢,他觉得自己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儿的自己跟那里可怜自己。孩子闯祸,就是想我多注意他。至于我家老三吗…说实话老常,我不懂,我赵建国就是个平常人,可你看看,大半夜的,一声不吭的躲屋顶上。今儿早上起来,没事儿一样该吃饭吃饭,该上学上学。他两个哥哥怎么折腾,他就是一点表示都没有,我看着慎得慌。”

赵建国没完没了的唠叨了很久,他一直说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呢的喇叭响,这才起身,回头对老常说:“今晚,我们那里有事,我回去加班。”说完,骑了车子离开那里。

老常坐了一会,对着石碑后说了句:“出来吧,你要躲到什么时候?”

赵学军站起来,伸伸懒腰,溜溜达达的走过去,坐到老常身边,端起自己爸爸那半杯水喝了起来,他是真渴了。

“还跟你哥,生气呢?”老常笑眯眯的坐到他身边,还从口袋拿出两块高粱饴给他。

拨开糖纸,赵学军将糖块丢嘴巴里笑笑:“将愤忍过片时,心便清凉。”

“臭孩崽子,你才多大,别学我说话!”老常气笑了,伸手给了他个大巴掌。

赵学军含着糖,有些不服气的问:“我用错了?”

“倒是没有。”

“那你打我干啥?”

“我高兴。”

一时气闷,赵学军不再说话,脸上倒是有了小孩子的愤愤的表情。老常站起来,留下赵学军一个人坐着,他去了不一会,打了两份饭,递给赵学军一碗,爷俩坐在院子里便吃了起来。吃了一会,用筷子点点那包东西,老常问:“那是啥?”

抹下嘴巴,赵学军说:“您自己个看。”

将碗放置在一边,老常走过去打开包裹,将张脏兮兮的糊裱纸打开,撑了半院子。

“咿?”这一次老常倒是惊了,他来来回回的看着,表情就如找到玩具的孩子,越来越兴奋:“好东西啊!”

赵学军将碗里的汤喝完,走过去蹲下问:“伯伯,您给掌掌眼,看值多少?”

老常失笑:“屁孩子,哪里学的歪词儿,历史能拿钱衡量吗?这是啥,这是山西的宝,这是…晋商的魂啊…”

赵学军没吭气的笑下,看着老常从屋子里取出一个放大镜仔细的端详,他端详了一会说:“这东西,没了,这么完整,这么…齐全,放伯伯这里,我帮你还原吧,现在,着万林也就我有这手艺了。”

“伯伯,这手艺,您教教我呗。”赵学军眼巴巴的。

老头立刻拒绝:“别学这个,我这一辈子,就是因为这个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你呀,个性残缺,天性不足。你写大字吧,这手艺的事儿,那也要分心性,你不行。”

赵学军不辩解,走到一边端起两个空碗去洗。老常收拾完那些东西,从屋子里取出一本古书,翻开一页,指指一边的位置,赵学军走过去坐下来,两只手撑着下巴,开始听老常给他念古书。

“忧患当明理顺受!人世间,自有知识以来,既有忧患不如意之事。小儿叫号,其意有不平。自幼自壮至老,如意之事常少,不如意之事常多,虽有大富贵之人…甚少…”

“妈,我…我弟呢?”赵学兵擦擦汗,问正在做饭的母亲。

高橘子拿着火柱上下捅火:“玩去了。”

“跟谁?”赵学文进来问。

“我咋知道,你们自己问三儿去,这都几点了,死孩子还不回来。”高举看着漆黑的天,有些担心。

赵建国推着车子,进了后院,他隔着玻璃对里面的人说:“老常跟博物馆,打来电话,说军军在那边吃饭了,晚上不回来了。”他说完,从自行车车座下取出一块布,坐在小板凳上开始擦车子。

这是赵学军出生以来,第一次不在家里住。这一整晚,家里从大到小,倒是都失眠了。赵建国翻来覆去的愤怒:个死小子,谁说他懂事了,谁说他不会发脾气了。这是啥,跟老子抗议呢?屁!老子才不理他,有本事他住去吧!

第15章

一九八四年春节,奶奶拥有了一个胶片唱机。万林本地民间曲艺并没有灌制唱片,老太太只好在家里没日没夜的听越剧,黄梅调,京剧。赵学军倒是问过奶奶听得懂吗?老太太听了直接翻了他个白眼:“我又不是外国人。”话说,外国人那也听不懂吧!

外国人,外国友人,是奶奶知道的新词汇。八三年底,一群有着不同于国人的黄毛绿毛外国人,在去参观五台山的路上,不知道怎么了,就进了万林市。万林市人民永远无法忘记这一天,半个城的人涌上街头,看猴子一般的看那些洋鬼子。家里,老妈去了,俩哥哥去了,最后老爸跟市委领导竟然也去了。能不去吗,外国友人被人当猴子围了,吓得硬是不敢下车。

洋鬼子走了,年来了。好久好久没说话的赵家三兄弟还是老样子。赵学军每天起得早,他说他拿着全班的钥匙,要去给同学开门。每天放学,他直奔博物馆,有时候就留在博物馆跟老常吃。他躲着自己的两个哥哥,有时候,远远地看到大哥,二哥站在学校门口,他扭身就从学校后面走了。不是他心狠,他害怕。他害怕下意识的,自己还会争宠,下意识的,自己还会做一些支配别人人生的事情,他害怕自己对别人付出太多,失望太多。他害怕,有一天他会越来越喜欢他们,依赖他们,当那个秘密暴露,那就不是原谅的事儿了。有些情感,他承受不起,骨子里,他认为自己不配。自己觉得自己清醒过来的赵学军,将自己缩进了一个小房子,他蜷缩着,连自己都没发现。

赵学文,赵学兵最初是打算这一辈子都跟自己弟弟划清界限的。他们在弟弟面前大声谈笑,把他做的事儿全部揽了下来,一点机会都不给他。对于他们这种孩子气的争宠行为,父母并未干预。赵建国与高橘子,只是努力做到公平。他们觉得,孩子的气那就是几天儿的事儿,发过了就完了,谁家孩子不都这样?甚至,奶奶也是这样想的。

这都多少个月了,赵学军不再与家人亲厚。他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上学,放学,跟王希出去看鸽子,跟王瑞出去,王瑞和泥他看着。他不再卖报纸,收集破烂,只是沉默的过着自己的日子。他努力模仿,就如这个年纪的孩子一般,屁股是绝对不肯在家呆着。他出去,别的孩子是玩,他是拿着一套文具,每天都去博物馆临碑文,练心性。

赵学文早就把自己嫉妒弟弟的事儿,想通了。从他跟弟弟分开,独自去广场自己个儿看着气枪摊子看了一下午之后,他就想跟自己的弟弟和好。他骑着车子来回四十里地的拉奶奶听书,他就想跟弟弟和好。看到什么好吃的了,摸下口袋,他就想跟弟弟和好。一星期后,他不洗澡,不洗头,直到发臭了,没听到弟弟唠叨,他就想跟弟弟和好。他上学,放学看着别的哥哥接弟弟妹妹。每次看到嫉妒的就要疯掉。这到底是怎么了,自己怎么就不能在那晚为小三儿说句公道话呢?自己咋就失了哥哥的本分呢?现在赵学文每看赵学兵一眼,那眼神就像下小刀子。每次都吓的赵学兵腿都发软。

赵学兵的日子是最不好过的,大部分心思他跟大哥一样,想跟弟弟和好。从第一天写了自己的作业,伸出手捞拔弟弟的书包,空了一下手开始,他的心就空了。他富裕出大把的时间玩,最初的时候他挺高兴的。吃荷包蛋的时候,下巴是高昂的。父母给了一样的零花钱,他也是毫不客气的自己独享了。家里的水缸他按照想法,本着公平的原则,大哥一桶,他一桶,小三一桶。每天小三自己会早早的把水挑好。他不再跟家洗澡,每天约了王希去部队澡堂。他的小口袋再不会为赵学兵变出想不到的好吃的。每次丢了东西,也再没人提醒他:“哥,你别马虎,老叫我给你看东西…”

家里没了小三儿的笑声,撒娇声,耍赖声。一个冬天,气温虽冷没有赵家的人气低温冷。高橘子努力撩逗小儿子,每次赵学军也配合。只是,他演的太假了,假的是个人就看出来,他在勉强自己。现在上学他起的最早,王希那个混蛋孩子,来的也勤。他不再依赖家里的每一个人,有时候话都懒得说。偶尔父母不在家了,他会早早的做好饭,热在炉子边,但是,人却不会呆在家,等着哥哥们进屋,再每人,笑眯眯的一人递一个放了热水的罐头瓶给他们捂手。

赵建国就纳闷了,自己就偏心了一回怎么就判了死刑呢,他跟儿子谈了无数次。当着他也狠狠地骂了,假装使劲打了老大,老二。逼着他们跟小三道歉。但是谁都想不到赵小三儿的气性那就不是一点半点。他就像变了个人,从屋顶上下来开始,他就像一个大人一般,自己照顾自己,自己管着自己。该做好的事情自己做,从不问父母。我该怎么,我需要什么,我能怎么怎么。他沉默,沉默的你都说不出话来,他一本一本的看书,你能不叫他看吗?星期天,他坐在那里写大字,一写一白天,你能不叫他写吗?逼迫他出去玩,他转身就去图书馆,要么就是博物馆。实在逼得紧了,他就跟邻居的孩子出去,别人的孩子撒欢的玩儿,他就傻乎乎的靠着墙壁看。总之无论别人怎么示好,小三再也回不去了,再也不是那个以前的赵小三儿了。

年初二,外面的鞭炮还是那么响。今年赵建国买的鞭炮实在多,他期盼通过这些孩子们喜爱的东西,将去年的霉气崩走。可惜的是,今年赵学军一个炮仗都没摸,新衣服,压岁钱,穿了,拿了。表情真诚的也道谢了,甚至年前他还买了一副手套给自己上班的妈妈做新年礼物。弄得赵建国挺嫉妒的,甚至他觉得小三儿是故意的。

吃罢饭,放下筷子,赵学军取出一个粗瓷大腕,盛了一碗饺子盖好,他穿起大衣,对家里人说:“爸,我去常伯伯那里。”

赵建国放下碗,想发脾气,又憋住了:“早点回来,大过年的,谁家不是一家人守在一起呢!”

赵学军点点头,将碗扣好,转身出了门。

赵学文,赵学兵有些急,想跟着,又没那个胆子。小三儿,现在根本懒得搭理他们,甭管他们怎么示好,弟弟对他们都客气的吓人。这种客气令人惶恐,那种再也回不去的感觉,令这两个少年第一次感觉到,你可以不断犯错,你也可以随意发脾气。可是,有些东西是不能伤害的,比如感情,亲情。这些情感虽然伤害起来肉体不会感到疼痛,可是一旦有了伤害,每个人的承受能力都不一样,好比赵学军,他会把自己缩起来,锁起来。再也…不相信你了。一个世界上最好的弟弟,就这么没了,不在稀罕他们了,赵学文,赵学兵这一次倒是真的长大了。

“爸,我骑车驮着三儿去,去了放下就带他回来。”赵学文放下碗,对父母说。

赵建国那气顿时消了:“路上小心炮,别崩到了。”

“知道!”赵学文说完,推了车子急急的赶了出去。没一会,他又回来,有些郁闷的冲着父亲带着一丝委屈说:“他躲着我,我找不到他。”

赵学兵喝完饺子汤,站起来,帮妈妈洗了碗,给家里挑了水,帮父亲合了煤泥封了火。给奶奶煮了中药,端着看着奶奶喝了,帮她点开唱机,挑了唱盘。做了这一切好,赵学兵站在家门口,等弟弟回家。

屋子里,赵建国把苹果洗了,糖块摆了,两幅新扑克放在圆桌子的当中。做完这一切,他跟高橘子就听着收音机,默默地等着。一边等,一边拉闲话。

“橘子。”

“啊?”

“你说,他们能和好吗?”

“不是说早和好了吗?”

“你怎么给人当妈的,你没看三儿,压根不想理他们吗。”

“那我能强迫他理吗,一次就够了,都是你,你叫我别管。好了吧,现在管,能管得了吗?这都养成习惯了。”

“这人吧,就是贱,老大懂事了,老二乖了,老三那么爱学习,今年还三好学生了。可是我吧,我感觉怎么不对劲啊。”

“我也觉得是,还是以前好,虽然闹腾点,可那也是有孩子的家。你赶快想法儿,军军这才多大,就像个小老头一样。”

初二夜里的一声二踢脚,震得老赵家屋顶直颤悠,赵学兵左等右等,见弟弟没回来,就顺着小路接去,他走出大约三里地,看到成堆的人围着马路边,当时他的心就是一阵颤悠,他挤过去,拨拉开人群,顿时傻了。三十那天下的那场大雪的雪地上,一个网兜散落着,粗瓷碗里的饺子滚了一地…一摊子不大的血渍在雪的白色衬托下,刺眼的冻在那里。

“弟,我弟呢?谁见…我弟弟了…啊?叔叔,阿姨?这是我弟弟的碗,你见他了吗?啊?”赵学兵哭的很伤心,抱着那个碗哀求着问路人。

高橘子跟赵建国是哭到医院的,那时,赵学军还没进手术室。运输公司的一个小年轻司机,喝了几两酒,年初二悄悄在工地偷钢筋给老丈人,雪地,路滑,又害怕,又着急,拐弯的时候,车打滑,车尾摆到了人行道,好好走路的赵学军倒霉,被一根拇指粗的钢筋从前胸扎了个对穿。要不是车速并不快,赵学军也许当场就死了。

半躺在急救室的赵学军,也觉得纳闷,自己的重生之旅就这么结束了?自己来到这里?到底是干啥来了?自己改变啥来了?家里没照顾好,是不是临走还要骗爹妈一泡眼泪?他格外清醒,他清醒的看到很多人围着他,后来消防队的来了,有人找来锯子,将他从车尾放下来,又一起送他到医院。那一路,一直有人安慰他,大概是怕他害怕,有人把衣服蒙到他头上。再后来,他就一直等着,等着有人来,他好告诉家里一些遗言。他害怕自己死了,死回去就没机会了,从没这样害怕过,好些事还没做呢,有些遗憾…

不知道,等了多久,耳朵边,仿若有场大风呼呼的刮着,他觉得冷。最爱的人却一个都不在身边。他有些后悔了,真没想到,这辈子,也会后悔。后来,有人抓住了他的手,拨开衣服,爸爸那张带着鼻涕眼泪的脸就露出来。惊恐的看着他,强忍着看着他,不知道怎么办的看着他。

“军军,军你别怕,爸爸来了,别怕啊,爸爸在这里呢。”

赵学军笑了下,伸出手去摸父亲硬是急出来的胡子茬:“爸…”

“哎…我儿不怕,一点事都没有。你想想解放军叔叔…对了…还有董存瑞叔叔…”

“呵…爸,你过来…”赵学军伸着手,不知道哪里来的力气,使劲去捞自己爸爸,吓得赵家人一堆儿的围过去。

急救科外,正在过年的主刀大夫,麻醉师,被紧急召集到了医院,市里领导都打来电话,甚至有重要领导都赶来看了,赵建国这几年人缘真的很好。

“爸,我的铜钱…不许卖了!”赵学军吃力的嘱咐。

赵学兵一顿惭愧,差点没给自己弟弟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