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生之奋斗在激情年代上一章:第 43 章
  • 重生之奋斗在激情年代下一章:第 45 章

赵明月说:“你怎么在家的时候不告诉我呢,应该早点和我说的,我好去劝劝你姐。那个畜生,居然会动手打人,真是没看出来。”

于有清又说:“我姐是年二十九那天回来的,遍体鳞伤。过年那个畜生都没登门,看样子完全没打算认错求饶。”

“你姐怎么说?”

“她不说话,也不回去,不知道怎么想的,问起来就只会哭。”

赵明月说:“那就离了吧,告诉你姐别担心。一定会有活路的,现在国家在开发经济,国家划了几个经济特区,引进外资,广东那边有个深圳经济特区,很多香港人跑到那边建工厂,招收工人,她可以去那边找事做,绝对饿不死她们母女的。”

于有清看着赵明月,似乎问题到了她这里,就从来不是问题,都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真的可以在那边找到事做吗?”他也是看报纸新闻的,知道那些政策,但是对于这些详细的内容却不知道,赵明月怎么知道深圳有香港工厂呢。

赵明月说:“当然可以,现在去那边的人很少,大家的信息都很蔽塞。不过去那边的话,都要到乡政府去办身份证和边防证,现在抓得严,这些证件绝对不能少。”人民公社已经于去年解体,建立了乡政府。

于有清点点头:“那我回头写信跟我姐说一声。”

赵明月叹了口气:“这要是我当面跟她说就好了,等到了学校,我给她写信封吧。成永强那个畜生,简直就不是人,要你姐干脆点,早点跟他离了,这样的男人留着干什么,给自己找罪受呢。”

于有清点点头:“嗯。”

赵明月的心情本来挺好的,但是听见于有芬的经历,心中顿时难受得要死,当初她费了那么老大的劲,将她从赵金云手里救下来,结果没想到命运还是这样多桀,她那命怎么那么苦呢。于有芬现在谁也靠不住,只能靠自己的双手去改变命运了。

回到北京,沈旭跃告诉赵明月,家里已经同意了沈启学和方臻的婚事,他们俩今年就要结婚了,不过是在部队里办,一切从简。

赵明月听到这个消息,低落的心情才好一点:“那我们是不是要准备一份礼物啊。”

沈旭跃说:“对啊,我想好了,给我哥送一台海鸥相机,用我的稿费买。”

赵明月笑着说:“我没有稿费,那我还是从事老本行吧,给他们一人做一身衣裳。不过我估计他们也不怎么用得上,平时他们都是穿军装吧?”

“那不管他,他们总不能365天都穿军装吧,上次他们回来,不就没穿?”沈旭跃说。

赵明月点点头:“那行,我去买布料做衣服去。”

“先别忙,要等到五一才结婚呢,还早着呢。”沈旭跃拉着她说,“今天没事,我们好久没有出去逛逛了,去逛街吧。”

赵明月看了一眼沈旭跃,欣然同意了。

赵明月已经很久没有好好逛过百货商场了,她每次去商店买得最多的东西就是布料,还有针线纽扣之类的,总是买完东西就走了。宿舍里的几个姐妹也基本上不怎么逛街,大家都不富裕,省着钱办自己该办的东西。

赵明月发现,百货商场里的商品种类似乎丰富了不少,逛商场的人也更多了,熙熙攘攘的,都是顾客。这是国家的经济复苏的体现,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提高。

赵明月看见不少稀奇古怪的东西,像是从国外进口来的,不少人都觉得新鲜,看热闹的人很多,赵明月见惯不怪,沈旭跃的求知欲很强,看到稀奇的,要是人不多,就过去看看,赵明月就和他一起研究一番。

沈旭跃拉着赵明月到了鞋帽专柜,站着看了一会,然后指着一双带帮的高跟短靴说:“同志,给我拿那双女鞋来看看。”

赵明月说:“干嘛呢?”

“给你买双皮鞋穿。你不是说回家长冻疮了吗?我应该早点陪你来买鞋子的,穿一双保暖的鞋子回去就不会冻脚了。”沈旭跃说。

赵明月笑着说:“等过几天就好了,不要浪费钱。”

沈旭跃说:“北京的冬天还长着呢,起码还要两个月才能完全结束。”

售货员看沈旭跃穿得像个干部,赵明月一身衣着也很讲究,非常配合地将鞋子拿给了沈旭跃。其实他俩的衣服都是赵明月自己做的,但是款式都非常时髦,料子也不错。自己能赚钱,在穿着上,她倒是没苛刻自己,任何年代,先敬罗衫后敬人的都不少。

沈旭跃看着那双皮鞋,里面还有绒毛:“试一试吧。”

赵明月也不矫情,便问鞋的码数,换对了码子,这才试鞋:“大小合适。”

沈旭跃说:“我看看,还不错,要了吧。”

赵明月有些犹豫:“这鞋子穿不了多久,天又热了。”

“没关系,这鞋子是牛皮的,能穿好几年呢,等天冷了又能穿。”沈旭跃说。

赵明月看着沈旭跃自己脚上的皮鞋,是他爸部队里发的,他好像对自己的穿着不是很在意,有什么穿什么,没有刻意讲究过,只不过穿得很工整就是了。他现在的衣服,基本上都是赵明月给做的,从里到外都是,也难免就讲究起来了。

赵明月说:“那买了?”

“买吧。”沈旭跃问售货员,“多少钱一双,同志?”

“这是上海货,质量非常好好,还带羊毛的,牛皮鞋,非常耐穿,三十二元一双。”售货员说。北京到底还是大地方,售货员的素质也是与时俱进的,这要是早几年,估计没谁会主动介绍商品,你爱买不买。

赵明月咋舌,相当于好多人一个月的工资呢,她拉了一下沈旭跃的胳膊,沈旭跃说:“那麻烦你帮我包一下吧。”说着就从口袋里掏钱。

赵明月看见沈旭跃掏钱,连个钱夹子都没有,便想着一会儿给他买个皮夹子去。她压低了声音跟他说:“好贵啊。”

“不贵,这是必需品。”沈旭跃说。

赵明月忍不住抿嘴笑了起来,这算什么必需品。

沈旭跃帮赵明月提着鞋子,赵明月拉着他转了几圈,终于见到有卖皮夹子的了,赶紧过去:“我送你一个钱包,你挑一个自己喜欢的。”

沈旭跃说:“要这个干嘛,不是有口袋吗。”

赵明月心想,沈旭跃肯定不知道,钱夹和皮带在以后会被称为男人的脸面,她要从现在开始维护他的脸面。“选一个吧,我送你的礼物。”

沈旭跃看着赵明月:“明月,你是不是觉得我送你东西,你觉得不好意思,就一定要给回礼?”

赵明月眨着眼看着他:“据说在西方国家,钱包就是一个男人的脸面,我想让我的男人有脸面些。”

沈旭跃听见她说这话,立即不反对了,便说:“那你帮我挑选一个吧,我都喜欢。”

赵明月在玻璃柜台前看了一下,然后选中了一个款式简约的黑色钱包。卖钱包的生意显然不如别的,这个年代,大部分人还没有用钱包的意识,觉得花那么多钱买个皮夹子来装钱,真是奢侈到家了。

售货员看见有人终于买东西,赶紧过来招呼:“您要这一款是吧?眼光真好,这是上海产的钱包,您看看,这质量多好,牛皮的。”

赵明月打开来看了看,做工果然精细:“多少钱一个?”

“十六块。”售货员说。

沈旭跃一听价格就拖着赵明月的手肘,准备拉她走,赵明月不动:“行,您给我拿一个新的吧,我买了。”

沈旭跃在她耳边悄悄地说:“一个这么小的东西,又不实用,还这么贵,别买了,太浪费。”这要赵明月给人做多少件衣裳才能赚得回来啊,太奢侈了。

赵明月笑眯眯的付了款,将钱包递给沈旭跃:“拿着吧。我看过,这钱包做工非常精细,车线都非常好,你别看这东西小,做起来可费时间了。值这个价的。”

沈旭跃说:“我要是钱包丢了,估计里头的钱还不值这个钱包贵重。”

“那你就好好保管吧,沈旭跃同志。”赵明月伸手挽住他的手臂,“我们去买点东西吧,过几天要去喝干女儿的满月酒了,咱们这做干爹干妈的,一定要送点礼物才成吧。”

沈旭跃笑眯眯地点头,完全没有反驳她的话,其实他们俩现在还没结婚呢,还不能认干女儿。

赵明月拉着沈旭跃到了首饰专柜,早几年这些东西是没有的,随着WG的结束,改革开放的发展,这些东西又开始悄悄兴起来了,不过买卖首饰的人还是非常少的,毕竟这些东西比较贵重,能有闲钱消费得起的人不多。而且大家的观念里,戴首饰都是小资产阶级的专利,很多人的观念还没转换过来。

赵明月说:“给冬冬买对银手镯,还是买个玉坠?”

沈旭跃说:“手镯吧,总觉得女孩子跟银比较贴切。”

“那就买手镯。你看哪一款比较好看?”赵明月低头看柜台。

沈旭跃终于还是提醒赵明月了:“明月,咱们俩现在还没结婚,按理来说,还不能当干爹干妈,咱们现在就送了,到时候正式认的时候,咱们是不是还得再买?”

赵明月顿时羞红了脸:“可不是吗?”不可能到时候空手啊。

沈旭跃在她耳边悄声说:“其实我倒希望咱们现在就能送。”

赵明月的耳朵都红了。

最后他们只买了一对虎头鞋,又买了一件小披风,至于那些礼物,还是等以后他们结了婚后正式收干女儿的时候再说吧。

回来之后,宿舍的姐妹们看见赵明月的高跟皮鞋,都艳羡得很:“又是老沈给你买的?”

赵明月点头:“嗯,他说我脚生冻疮了,买双鞋子保暖。”

李春梅说:“怕只怕到时候脚一暖和,然后就奇痒无比。”

赵明月满脸窘迫,可不是这样嘛,不过这也是沈旭跃的一番心意,痒就痒吧,也是甜蜜的折磨。

马上就要毕业了,最后一个学期还有几门课要修,剩下的就是写毕业论文了。大家的心都有点躁动起来,虽然工作不愁,但是大家对分配也都是有些惴惴不安的,他们是第一届恢复高考后的大学生,怎么分配,大家心里都没有谱。除了像唐卫华这样的极少数要求回到原籍工作的,大部分人都想留在北京,毕竟北京的条件比别处好太多了,能够留在北京,以后自己的子孙后代就全都是北京人了。

师范类学校都是国家培养的,工作分配都得服从国家的安排,师范生的原则是哪里来回哪里去,而且无从反抗。但现在的情况是,北京各学校也亟需补充师资力量,所以大家都期盼着能够留在北京。

赵明月心里对工作分配并不特别紧张,她估摸着,大家基本上都能留在北京,因为跟全国各地一样,北京也呈现出严重的人才短缺,作为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的大学集合了全国的精英,这自然首先当然要满足北京的需求。而且沈旭跃肯定不会让她分回原籍的。

他们这群天之骄子,就好像是试验田里的第一批作物,到底会是结什么果,大家都只能焦急又耐心地等候着。毕业论文答辩过后,大家还依旧按部就班地学习着,每天不学到半夜是不会有人去睡觉的,因为一旦离开学校,就再也没有这么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良好的学习氛围。

赵明月虽然无心做学问,但是这四年多时间里,在这样浓重的学习氛围下,也看了不少书籍,史籍、哲学、文学等等,她的文化素养已经得到了质的飞跃,不夸张地说,她现在也是满腹诗书了。

某天上午,大家接到通知,要宣布毕业分配去向了。他们宿舍就只有钱斯盛不用担心这个,因为她已经定下来去英国留学了,她是最早从毕业去向的焦虑中解脱出来的。班里还有四名同学考上了学校的研究生,所以也无需担心分配去向。

大家都去了教室里等待,老师拿着名单在讲台上念,念一个人的名字,然后后面则是毕业去向。先公布的是分配到外地的学生,唐卫华的名字是第一个,她是早就跟西安的那所学校联系好,那边学校发函过来要求的,毫无悬念。

接下来有五名同学分配到外地,基本上都是回原籍,剩下的同学则是分配到了北京市的各单位,有文史研究所的,也有各重点中学,高东方去了北京四中,李春梅和毛剑兰都去实习的学校,赵明月的名字却迟迟没有出现,直到最后,赵明月才听见了自己的名字,居然是留校。她对这个结果非常意外,自己的成绩在班上顶多算是中等,怎么会留校呢,难道是沈旭跃家里人活动的结果?

不过既然是留校,那也好,好歹是留在北京了。结果一公布,只有极少数两个人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余下的人都解脱似的松了口气。

高东方说:“我还以为小赵也会跟我一起去四中呢。”

赵明月说:“我倒是想呢,不知道怎么给我留校了,我也没拿过奖学金什么的。”

“你不是系里宣传部的吗,大概学校老师觉得需要你这样的人才,就留下来了。”唐卫华说。

赵明月想起来这茬,这两年她确实在宣传部做事。

李春梅笑着说:“留校多好啊,大学老师,说起来可比中学老师威风多了。”

赵明月摊手说:“其实我都没打算做学问。”

“也不一定就让你教书了,也可能是分管学生工作。总而言之,能留在北京就最好不过了。”钱斯盛伸出胳膊揽住她的肩,虽然她不用分配,但也替宿舍姐妹们操心着,所以也跟着去开会了。

赵明月点点头:“对,能留北京就好。”至少不用担心分居两地,也不用想着辞了工作招沈母白眼。

第79章 毕业

赵明月接到分配通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找沈旭跃。沈旭跃听说她留校,一把抱起她,开心地转了一个圈:“太好了!这下我们就高枕无忧了。”

赵明月看着他:“这事不是你家里给我办的,我怎么就留校了呢?”

沈旭跃摇摇头:“当然不是,我让我爸找人打听了一下,说你已经定下来被分在北京了,然后我爸就没管了,他觉得反正只要是在北京就好了。可能学校觉得你表现突出,所以给你留校了。”

赵明月不由得“噗嗤”笑出了声,这老爷子还真是心宽:“那你呢,什么时候分配单位?”

沈旭跃说:“过两天就分配了吧。马上就要毕业了,咱们什么时候结婚?”

赵明月说:“这个嘛,得问问我爹妈,看看他们的意见,我估计得九月份以后了。”

“太久了吧,越早越好啊。”沈旭跃做了快三十年和尚了,这下终于可以结婚了,巴不得早一点美人在怀了,但是却听来这么一个消息。

赵明月笑起来:“急什么,你不信回去问问你爸妈,肯定也不会让这个时间结婚的。这种事都有讲究的,五、六、七几个月是不能结婚的,要入秋以后才成,你看谁家办喜事是挑这几个月的?”

沈旭跃平时很少注意到这些细节问题,皱着眉头一想:“那我哥和小蕊都是五一结的婚啊。”

赵明月说:“说的农历五、六、七三个月,天气太热了,不好办喜事,所以都避开这段时间。”

沈旭跃点点头,似乎觉得也有理,便说:“那也好,我们也有时间好好准备一下。”

两人凑在一块,感觉好不甜蜜,沈旭跃感慨地说:“时间过得真快啊,咱们从认识到现在,都有七八年了,要算上那之前从未交流的年头,都有十几年了,没想到咱们的缘分这样深。”

赵明月捧着腮看着沈旭跃,嘴角深深往上扬,自己认识他何止十几年呢,都有好几十年了,这辈子真像是做梦一样啊。

沈旭跃说:“到时候咱们住单位的房子,还是自己去外头租房子?”

赵明月摆摆手:“等你的工作定下来再说吧。”

“也对。”沈旭跃内心已经按捺不住雀跃之情,开始规划他俩结婚的事了。

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像他们这样甜蜜,临近毕业,工作分配下来之后,也有少数人没能像预期的那样留在北京,而是分配回了原籍。现下的分配情况是这样的,一般由高校统一分配,但是有的地方单位会向某高校引进人才,向有关部门打申请之后,高校就会推荐来自该地的毕业生过去。学生碰到这样的情况,也不得不去,你要是不去,那就是不服从分配,学校也不会再给你安排接收单位,而且也不会给你开介绍信,没有介绍信,就入不了职。这年头的大学生是没有择业自由的,安排你去哪儿就得去哪儿。

于是每年都会有那么一些毕业生被分配到了自己不想去的单位和地方,没有办法,不去也得去。有不少在学校谈恋爱的情侣就被迫要分开,毕竟工作不在一个地方,以后就几乎不可能会在一起了。

宿舍的姐妹们都在恭喜赵明月和李春梅,唐卫华说:“老二、老三和老幺终于修成正果了,毕了业就能结婚了,可惜,喝不上你们的喜酒了。”

钱斯盛说:“我估计也喝不上了,等离校的时候,我们大家去聚个餐吧,好好喝一通,把喜酒提前喝过来,对了,把你们那一半都叫过来。”

但是高东方却有些郁郁寡欢,赵明月看出她的情绪有些不对:“怎么了,二姐?”

高东方看着她,眼圈儿都红了:“老秦要去石家庄。”

“啊?”大家都吓了一跳,“不是说分在北京吗?”

“他们那省里有个单位来要人,系里就把他推荐上去了。”高东方说到这里,眼泪都下来了。

所有人都静了,这要怎么办,虽然石家庄离北京不远,但也有两百多公里,他们也不可能就这么分居两地啊,赵明月小心翼翼地问:“那你们怎办?”

高东方抹着眼泪:“我也不清楚,从北京到石家庄,要坐四五个小时的车呢。”

大家都同情地看着她,她和老秦年纪都大了,两人难得志趣相投,毕了业差不多就三十岁了,早就打算一毕业就结婚的,没想到半路上杀出一个程咬金。

毛剑兰小心翼翼地说:“能不能调动单位呢?”

赵明月想到,调动单位的话,从北京调去石家庄可能比较容易,但是从石家庄调回北京,恐怕就比较难了。

赵明月说:“二姐,你别难过,如果你们真的感情牢固,就是距离也隔不开的,这人是活的,可以调动的。大不了先分居两地个一两年,到时候想办法调到一起去就好了。”

李春梅说:“二姐,你不是有寒暑假嘛,在一起的时间还是会有的。”

高东方叹了口气:“我也不是没考虑过这些,要是都分在北京,就没这么多麻烦事了,要调动工作,那得多难啊。”他们一个礼拜才休息一天,想要周末团聚,那是不可能的了。如果真的在一起,那就只有寒暑假的时间,此外就是老秦平时自己积攒的假期,总之,聚少离多是免不了的。

因为有了高东方的事,宿舍的人也高兴不起来了。

同时因为恋爱关系也闹出了很多事来,他们学校有个化学系的毕业生,毕业分配之后,被分配在了北京。因为他没有回家乡,他原来在老家的对象就找来了,结果跑来一看,这个同学在北京已经另外找了对象。老家那个对象是在考大学之前找的,本来打算结婚了,后来听说可以考大学,女方便支持他考大学,约好毕业后就回去结婚的。结果事到临头变了卦,人家姑娘等了他四五年,人都等老了,他却琵琶别抱了。

他那对象也是个性子刚烈的,跑到他们系里去闹,说他忘恩负义、始乱终弃,学校觉得这个事影响恶劣,便将这个学生的介绍信给扣下了,延迟毕业。

大家对这件事唏嘘感叹不已,有说女方太冲动、男方很无辜的,又说男方太薄情寡义、咎由自取的,说法莫衷一是。

赵明月也不知道说什么好,各有各的立场,这种事恐怕只有当事人知道苦楚了,外人怎么议论也枉然。

赵明月在食堂碰到于有清,这才想起来问他的分配单位,于有清告诉她,自己分配在原来实习的单位了,赵明月一听:“那就是和我们宿舍的剑兰在一个学校了?”

于有清脸上有着几不可见的红晕:“她也分在师大附中了?”

“对啊,你们还挺有缘分的。哎呀,太好了,你也留在北京了,以后可算有个人可以一起说说家乡话。我留校了。”赵明月高兴地说。

于有清表现得并不诧异:“我知道了。”

赵明月说:“你怎么知道的?”

于有清说:“我听、听你的同学说的。”

“你听我哪个同学说的?”

于有清含糊其辞:“忘了叫什么了,就是你们宿舍的。”

赵明月以前偶尔会带于有清一起出去玩,估计也认识了他们宿舍的舍友:“总之,咱们都留北京了,挺好的,以后就可以常来往了。”

“嗯。”

沈旭跃的单位也定下来了,他去了中央某部门,这是在赵明月预料之中的事,他果然还是去了政府部门工作。沈旭跃有些意外,他以为自己会分配在环境部门的,因为那样才对口,现在这样,跟他的专业八竿子都打不着边儿。但是这年头,分配工作想专业对口也是需要撞大运的。

工作分配一定下来,就感觉到了浓浓的毕业氛围,大家都在准备毕业事宜了,写同学录、合影留念,请老师同学吃饭,一团繁忙的景象。

这个周六的晚上,赵明月宿舍的同学聚餐,叫来了沈旭跃、老秦和王兴凯,这是他们第一次这么聚会,也恐怕是最后一次了,以后再聚,就得多年以后了,唐卫华回了西安,钱斯盛去了英国,大家以后就真的各奔东西了。

饭桌上,他们上了好几瓶二锅头,这个时候不喝酒,以后就没机会喝了。所以就算是酒量再不好的人,也没有拒绝这杯离别的酒。大家吃着饭,喝着酒,渐渐地话就多了起来,眼泪也跟着下来了。

女生们都动了感情,抱在一起呜呜地哭,赵明月趁着酒兴,也无拘无束地肆意哭了一回。三个男人看着抱头痛哭的女人,也无奈地叹息了一声,然后举着酒杯,三人碰杯,喝着闷酒,虽然他们平时也不常接触,但是这么一看,也算是连襟了啊,难得有缘。

哭过闹过之后,大家都坐在马路牙子上看星星,马路上车辆很少,北京的天空还能看得见漫天繁星,夏夜干爽的风从街道上呼啸而过,大家都沉默不语,知道这一幕恐怕会铭记一辈子。不知是谁带头唱起了歌儿:“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这首歌太应景了,唱得眼睛还红肿的姑娘们眼眶又湿润了。

赵明月连忙出言打断大家:“别唱这么伤感的歌了,我们来开个演唱会吧。唱一点高兴的歌儿。旭跃,你先来给大家起个头吧。”

沈旭跃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好,我就抛砖引玉吧,给大家起个头。我唱个什么呢,好多年了,我还是喜欢这首歌,还是给大家唱一首《红莓花儿开》吧。”他清了清嗓子,开始唱,“田野小河边,红莓花儿开,有一位少年正是我心爱…”

大家都开始跟着轻轻地哼唱,这首歌,使大家的心情都轻快浪漫起来。唱完之后,大家都鼓掌,赵明月说:“下面我来给大家演唱一首吧,唱点新歌,《月亮代表我的心》,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我爱你有几分,你的情也真,我的爱也真,月亮代表我的心…”

赵明月这首歌温柔得快要滴出水来了,大家平时也偷偷地听的,但是没想到赵明月居然会唱,而且还唱得很不错,大家都小小惊艳了一把,就连沈旭跃,也忍不住频频转头来看身边的赵明月。没有灯光,没有音乐,只有几个喝得半酣的好友,夜色昏沉,星光灿烂,离绪纷乱,却引发了大家心中无限的温情。

赵明月这首歌唱完之后,马上就有李春梅接过去唱《甜蜜蜜》了,这两年邓丽君的歌风靡了两岸三地,街头巷尾也渐渐开始公然传唱了,因为思想受压制的年代已经过去了,人们的心都急于跳出囚笼,寻找宣泄的渠道,来自海峡对岸的这些“靡靡之音”恰好就拯救了人们无处宣泄的情绪。

大家将几乎会唱的流行歌都唱遍了,有《走在乡间的小路》、《外婆的澎湖湾》、《小城故事》、《恰似你的温柔》、《牧羊曲》等等,最后以一首合唱《年轻的朋友们》结束。

赵明月发现,原来大家居然会唱这么多歌,而且这个年代的歌居然都这么好听,真叫人感慨万千。赵明月唱得不多,只拣大家都熟悉的唱,不敢唱她自己熟悉的歌,万一人家那歌现在还没有发行,自己要是唱出来了,不就露馅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