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生之奋斗在激情年代上一章:第 45 章
  • 重生之奋斗在激情年代下一章:第 47 章

原来也是个吃过苦头的人。

赵明朗又说:“她高考的时候,成绩非常好,报考了医大,但是没有被录取,上了一所专科,跟我是同一年毕业的。”

赵明月说:“我觉得她很不错,好好待她,哥。”

“我当然会的。”赵明朗笑了一下。

第81章 结婚

赵明月知道过完这个暑假,以后她就不单单是父母的女儿了,还是别人的妻子和儿媳了,想要这么随心所欲陪着父母也不能够了,以后她的第一考量就是丈夫,还得顾及公婆的感受,回个娘家都要跟大家打招呼说理由了。所以这个暑假她的第一要任,就是留在家里陪父母。

农忙收稻子的时候,赵明月想下地帮忙干活,被父母和哥哥嫂嫂们拦住了:“不要去,这么大太阳,晒坏了怎么办,你不久就要做新娘子了,要漂漂亮亮的才行。我们这多么人,哪里还用得着你帮忙,在家待着,给我们做饭就成了。”

赵明月只好留在家里做饭菜,看着父母兄嫂晒得又黑又瘦,心里既感动又内疚,这都是她最亲最爱的亲人,纵使他们都有点为自己的小家庭打算盘,但他们都是爱护自己的。所以她只能尽心尽力地为大家做饭菜,照顾几个侄子侄女。

忙完农忙,暑假就差不多该结束了,老师比学生开学早,八月下旬就该上班了。赵明月要返校了,于有清要比她晚几天走,法院已经判了他姐的离婚案,经过调解,成永强最后答应支付一千五百块钱赡养费。但是钱还没有拿到手,于有清知道这事拖不得,得尽快了结,这几天正和他哥在成家要钱呢。

赵明月知道一千五百块现在看起来很多,但是却支持不了多久,她也和于有芬聊过,为她将来的出路出谋划策,当然只是提供一些点子,做决定的还是于有芬自己。于有芬的人生道路,还得她自己去走,她不是救世主,只能为她做到这些。

赵明月带着全家人的叮咛踏上了去北京的路,想到以后北京就是她的归宿了,心里感慨万千。

到了北京,她才发现自己要做的事情非常多。开学了,要开始忙工作了。国庆节要结婚,离婚期只有一个月多一点时间了,还有许多东西要准备,这年头可没什么婚庆公司,所有事情都得自己策划准备,沈旭跃已经跟他的单位打了申请报告,婚房一时半会儿还批不下来,到时候结婚,就只能在沈家举行了,婚房只能暂时先用沈旭跃的单身宿舍。

沈母正在操持儿子的婚事,请木匠师傅来打家具。其实国营商店有成套的家具,但是沈母眼光很高,她觉得那些款式太老土,而且棕红色这个色调太难看,不适合年轻人用,便坚持自己打家具。赵明月觉得这事还挺难为沈母的,什么东西都得买,木头、配件、配饰等,还得去访一个巧手的木匠。木匠一忙活,就是十天半个月的,这段时间在家吃住,还得给做饭菜,多辛苦啊。除了家具,还得给他们准备被子褥子之类的。

沈母其实并没有觉得累,她的两个儿子终于都要成家立业了,她心头的大石也要放下了,觉得情绪高涨,终于有自己的用武之地了。沈启学的婚礼,是直接在部队里办的,父母根本没为他结婚准备过什么,所以这次打家具,沈母干脆打了两套,兄弟俩一人一套。

赵明月想说,不用做家具了,过几年这些式样肯定过时,又得重新买新的,但这都是父母的心意,做子女的当然不好拒绝。其实相对于自己打的新家具,赵明月更喜欢上旧货市场去淘家具。暑假回家之前,她就将自己的东西都搬到教职工宿舍去了,并没有在那边住,现在才发现屋子里空荡荡的,除了原本有的一张床,别的什么都没有。她觉得屋子里应该还需要添置一些家具,便趁周末拉着沈旭跃去旧货市场买家具。

旧货市场的东西很不少,东西参差不齐,但也有不少好东西,比如明清两代的家具。上辈子有一段时间收藏特别热,赵明月也看过不少这一类型的电视节目,听马未都说收藏之类的,对他说的家具收藏兴趣浓厚,曾经还花大价钱买了一套红木老家具放在家里。她知道这个时间入收藏市场那是再好不过了,不过也得有点资本才行,先得有人带着入门,还得有闲钱,赵明月这两者都不具备,那么就只能淘点还过得去的家具自己来用用。

挑了几件旧家具,花了一百多块钱。沈旭跃看着她买这些古色古香的柜子、桌子、椅子:“你花的钱买一套全新的家具都够了,这家具太过时了,这桌子连个抽屉都没有。”

赵明月摸着褐色的条桌:“这是古董啊,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

沈旭跃笑道:“好吧,搞不懂你们学历史的人怎么想的。”

赵明月冲他笑:“你看这些旧家具,你不觉得做得特别漂亮吗?”

沈旭跃看了看,点了一下头:“也是,古人做这东西还是挺费了一番心思的,很讲究。”

“可不是嘛。以后等咱们有钱了,我就买一整套的老式家具,放家里头摆着。”就做家具来说,古人比现代人讲究多了,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具有艺术价值。放在二十年后,一套完整的硬木老家具,其价值可以达到数十上百万,而那些花梨木、紫檀木之类的古典家具,更是论件卖的,上千万一件都是有的。不过她也只是想想,现在就是给她一套,她也买不起,没钱啊,好的东西,这年头就算是再便宜,那也是需要几百几千块的。

沈旭跃听见赵明月这么一说,不置可否,只是觉得她的小脑瓜子又在异想天开了:“老家具好是好,但是跟不上现在的时代了,也不大实用。”

赵明月点点头:“这个倒也是。对了,你那屋子里什么东西都没有,要不要给你买点家具用?”沈旭跃那屋子也很简陋,除了一张床和一张书桌,别的都没有,连衣服都是收在箱子里或者挂在衣架上的。

沈旭跃摇摇头:“不用,我等我妈把家具做好了,再搬点家具过去。对不起,明月,我们结婚后暂时只能住单身宿舍,单位的婚房大概要年底才能有了。”因为他们单位分配的婚房要大一点,就在他们单位申请了,赵明月这边的单身宿舍可以一直住着,平时在这边办公午休,冬天怕冷不想回家,也可以住在这边,周末才回去。

赵明月笑起来:“我连六人间的学生宿舍都住过,两人住单身宿舍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沈旭跃听她这么一说,这才松了口气:“咱们把哪些需要邀请的同学朋友都统计一下吧,不能铺张浪费,但是便饭肯定是要吃一顿的。”

“好,我们把名单都列一下,到时候还得写请柬送过去。”

两人预估了一下宾客名单,提早去饭店订了酒席。幸而市场经济已经发展起来了,除了国营的食堂和饭店,还有不少可供选择的私家饭店。

除了准备宾客名单,赵明月还得准备结婚礼服,十一的时候天气凉快了,正好可以穿厚一点。沈旭跃给了她二百块钱,让她去买衣服鞋子。赵明月就去扯了几块布料回来,给自己做一身旗袍,又做了一身毛呢料子的外套,还给沈旭跃亲手缝制了一套毛呢料子的中山装。这些料子都不便宜,沈旭跃给的两百块钱都花得差不多了,赵明月自己又添了些钱给两人各买了一双皮鞋,这样,结婚的行头总算是准备齐活了。

此外,还要提前给赵明月老家来的亲戚们准备住宿的地方。沈家的院子不窄,赵明月的宿舍也能住人,但是沈旭跃父母那边肯定也会有亲戚过来,所以还得去外面的宾馆预定房间。

结婚本来是两个人的事,简单一点的办法,就是扯一张证,然后和家人一起吃顿饭就够了,时髦一点的做法,就是两个人利用婚假去度个蜜月之类的。但是沈家三个子女,结婚没有一个操办的,就那么无声无息地嫁了娶了,一点喜庆的气氛都没有,所以家里人也觉得太冷清了,这次老三结婚,一定要办一次才行。赵明月家里也赞成要操办,他家只有一个女儿,怎么能够悄没声息地就嫁了呢。

赵明月就一边上着班,一边忙碌着结婚的事。赵明月之前自己做过老板,什么事都亲自做过,行政工作都是很琐碎的事,难度不大,就是事情杂了些,她适应得得心应手。

这个周末,赵明月去沈家,看见家具已经做完了,上着乳黄色的清水蜡克,显得非常淡雅,就目前的眼光来看,确实比时下的大众家具要漂亮多了。但是家具上面镶嵌的玻璃门和玻璃下贴着的红红绿绿图案,还是让人觉得俗气,但是每个时代都有局限性,赵明月也就不说什么了。

沈母非常得意地向他们炫耀自己的成绩:“你们看,这家具漂亮不?”

“嗯,真好看,比买的好看多了。”赵明月实话实说。

“就是啊,商店里的家具丑死了,不如自己做的这么精致美观,虽然钱花得多一点,辛苦一点,但是值啊。”沈母乐得脸上都开了花,“明月,你过来一下,伯母跟你说说话。”

赵明月看了一眼沈旭跃,然后走了过去:“伯母,什么事。”

沈母看着赵明月,仔细端详了一番,然后叹息了一声:“你是个懂事的好孩子,来我家也受了不少委屈,之前伯母有做得不好的地方,你就多担待啊,别往心里去。伯母这脾气你也知道,来得快也去得快。以后我们就要成为一家人了,有什么难处和需要,你就跟伯母说。”

赵明月点点,笑得非常甜:“谢谢伯母,我会的。”

沈母从身后拿出两个绒面盒子:“这个呢,是我和你伯父的心意,你家里那边也讲客气,不让我们出彩礼。我们没有准备彩礼,就送你一点结婚礼物,你收着。”

赵明月转脸去看沈旭跃,沈旭跃笑着说:“既然是我爸妈的心意,那你就收着吧。”

赵明月接过来:“谢谢伯母。”

沈父在一旁说:“以后你们结婚了,小旭还需要你多照顾,希望你们和和气气的。年轻人性格冲动,有什么事,都互相包容一下,忍一忍,事情也就过去了。”

赵明月和沈旭跃都点头应下来。

私下里和沈旭跃相处的时候,赵明月将盒子打开来,居然是一条金项链和一对金戒指。沈旭跃笑着说:“原来我爸妈都准备好了,我还打算我去买的呢。”

赵明月摸着金项链和金戒指,突然间觉得鼻子有些发酸,她吸了一下鼻子,沈旭跃温柔地问:“怎么啦?”

赵明月说:“我高兴。”不是高兴得了金首饰,而是高兴沈母终于重视自己了。

沈旭跃非常懂她:“我就说,我妈会接受你的”

赵明月眼眶湿润地点了点头。

结婚的时间越来越近了,赵明月和沈旭跃挑了一个比较吉利的日子,去领了结婚证。结婚证是一张非常简单对折的纸,没有装饰,没有花边,左边是两个人的名字、性别、年龄以及籍贯,下面一句简单的话“自愿结婚,经审符合中国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关于结婚的规定,发给此证”,右边是贴相片处,下面是持证人和发证机关。

两个人的结婚照笑得非常甜蜜,脑袋挨得非常近,真是郎才女貌,羡煞旁人。这一年,沈旭跃三十岁,赵明月二十三岁,在他们认识七周年后,终于喜结连理。

拿到盖着大红印章的结婚证,赵明月有种不真实的感觉,居然真的嫁给他了,她的眼眶忍不住湿润了。沈旭跃也感触万千,将赵明月抱在怀里,两人许久都没有说话,享受着这份温情和幸福。

赵明月接到三哥的电话,告诉她,家里的亲戚们已经开始动身了,来的亲戚不少,准备好接待工作。赵明月心里既忐忑又高兴,高兴的是,父母终于要来北京了,忐忑的是,怕他们觉得自己在北京的生活环境太艰苦,令他们担忧。

一般按照老规矩,女儿结婚,父母是不会去送亲的,而是让女方的兄嫂、叔伯、舅舅姨妈他们去送亲。但是赵明月直接在北京出嫁,不是从娘家接出去的,自然也就不用按那些老规矩来办了。

父母是提前两天到的,赵明月干脆就休了婚假,在家接待父母兄嫂。非常可惜的是,赵明月离二十三周岁还差三个月,享受不到晚婚假,沈旭跃的假期倒是非常长,一共有十五天的晚婚假,而赵明月只有三天。

家里这次来的人不少,赵顺生夫妇都来了,大哥、二嫂、三哥,二婶也来了,还有一个姑妈、舅母、两个姨妈,基本上都带了一个孩子,老老少少加起来也有十多个。还有一大堆行李,果然有八床被子,还有两个箱子,这都是给赵明月带的嫁妆。

赵明月接到自己的亲人,就忍不住抹眼泪:“怎么还带这么多东西,多辛苦啊。”

三哥赵明朗笑话她:“这就开始哭鼻子啦,等到结婚那天,岂不是出不了门啦?”

“三哥你真坏,你不是说没有空来吗?”赵明月见到赵明朗,心里别提多高兴了,简直有点喜出望外。

赵明朗嘻嘻笑:“这个就叫惊喜,我唯一的妹妹结婚,我就是下半年不休息,我也要过来参加婚礼的。”

“谢谢三哥。”

沈旭跃和杨茂林各自开着一辆军用吉普车来接人,赵明月让父母长辈们带着孩子坐了上去,自己则和两个哥哥打了一辆的士跟着。

赵明朗笑着说:“沈旭跃还真会给你长脸,这一来,就是专车接送。”

赵明月笑得非常开心:“可不是嘛,生怕怠慢了外家人。”

大哥抱着怀里的小儿子一起看窗外的风景:“我这辈子也看一回北京。”

赵明月笑着说:“大哥喜欢这儿,以后可以常来北京玩啊,这又不是什么难事。”

大哥摆摆手:“你可别说,来一趟还真不容易呢,倒车倒几趟,路上要一天时间,都赶上我去两三趟省城了。”

“那等以后有飞机,坐飞机过来。”

大哥吓了一跳:“你别吓我,飞机哪里是我们这种老百姓坐的呀,有火车坐就觉得已经是天大的好事了。”

赵明月听得咯咯笑。

他们看着窗外的夜景,赵明月给大哥指点介绍着。此际的北京正是一年中最好的时节,除了干燥了些,偶尔有些风沙,一切都十分宜人,风景优美,气温适宜,最适合出游。

赵明月说:“可惜我的假期太短了,到时候让旭跃陪着大家去北京四处看看,难得来一次。”

“那可不是,一定要好好看看才行。”大哥接茬道。

赵明朗说:“你的假期是几天?”

赵明月无奈地说:“只有三天,我在结婚前就全休了,等国庆过后,再请两天假。”

“你的婚假,哦对,你还不到二十三周岁呢。”赵明朗明白过来。

赵明月说:“早知道我就年底结婚了。”

赵明朗说:“你可别,年底结婚要冻死我们大家啊。”

“就是考虑到这个原因,所以才选择这个时节结婚的。让大家在北京好好玩几天,不然冬天就没法玩了,外面太冷了。”

他们先带大家去吃了饭,再送到招待所安顿下来,第二天再上沈家去拜访。本来是说让他们住在沈家的,但是赵明月知道家人到时候肯定是在学校这边送自己出嫁的,那就住在自己学校的招待所里,省得来回奔波,这就相当于单位这边就是自己娘家了。双方父母都同意这么安排。

晚上母亲胡年春跟着到了赵明月的宿舍去睡,女儿要嫁人了,做母亲自然有不少体己话要交待的。胡年春看着女儿睡在一间十多平方米的小屋里,不由得有些唏嘘:“你们学校就给你分了这么大间屋子?”

赵明月笑道:“可不是吗,我现在是单身教师,以后的话,要是结婚了,我可以在学校申请一室一厅的房子,但是我不打算申请,旭跃单位的房子要大一些,有两室一厅,他那边申请。我这个房子就做临时宿舍,平时在这边休息,周末了再回家。”

胡年春总算知道了,原来城里百般好,其实也有不如意的地方,住的地方就跟个鸽子笼一样。

赵明月笑着说:“本来就是啊,农村再穷,但是地大屋宽。城里人多,地方小,只能一人分个小房子。我这还算是好的,还有比我住得更差的呢,有很多人一家三口都挤在这么大一间房子里。”

“哦哟哟,那不跟我们村的赵相同家一样了,一个儿子分半间屋?”胡年春说的这个赵相同是他们村的一个穷人家,家里四个儿子,只有三间房,四个儿子都结了婚,结果每人只分得半间屋。赵明月曾一度非常疑惑,就那样的人家,儿子居然都娶上媳妇了。

赵明月笑道:“差不多吧,城里人越来越多,但是地方和房子都有限,只能这样挤着。现在好多地方都要拆迁盖楼房了,就是为了解决这个住房问题。”

母女俩聊着私房话题,赵明月将沈母送的金首饰拿给母亲看,让母亲放心,沈家对自己还是不错的。沈母也笑呵呵的,亲家对女儿好就行。

要嫁女儿了,胡年春很是激动,迟迟没有睡意,最后赵明月催着母亲睡下了,坐了一天的火车,虽然都是卧铺,那也够辛苦的。

第二天早上,经过一夜休息的亲人们总算是大致恢复了精神,大家洗漱一番,换上体面的衣服去沈家做客。沈母一向不喜欢农村亲戚,不过这回家里来的农村亲戚可不少,沈父老家的亲戚也来了不少,沈母还是很注意场合的,表现得很是得体。

大家都对沈旭跃家的院子很感兴趣,这院子不小,在农村也是有钱人家了呢,何况是北京城里。亲戚们终于对沈旭跃家里情况有了直观的认识。

大姨问赵明月:“你们结婚后住在这里吗?”

赵明月摇头:“不,我们单位有宿舍,住单位。”谁愿意跟沈母住一块啊,没问题住久了都会出问题啊,保持距离最好。

大姨点点头:“嗯,分开住比较好,不要和公公婆婆一起住,再通情达理的婆婆,都会挑儿媳妇毛病的。”

赵明月抿嘴偷乐,看来这是天下婆媳的通病么。

第82章 新婚

沈家的院子虽然不小,但是架不住客人多,赵家这边十几个,沈家老家那边由于离得近,来的人就更多了,据说这还只是老家的亲戚,还有大部分北京本地亲朋好友,要婚礼当天才会过来,所以显得还是很拥挤的。

一群南腔北调的亲戚,还有十来个孩子,将整个小院闹得都翻过天来了。由于语言障碍,双方交流有点困难,所以客人还是自成团体,但是孩子们却不怎么受语言限制,很快就打成了一片,院子里倒也和乐融融。

吃过午饭,沈旭跃提议让赵明月陪着亲人去逛北京,他自己则有不少事情需要忙活,走不开身。人多,车坐不下,自然只能坐公交车。杨茂林开着一辆中巴车,从驾驶室里探出头来招呼:“是不是要出去玩,上车来,我送你们去。”

赵明月笑道:“姐夫,你哪来的客车?”

杨茂林说:“跟人借的。旭跃说,这些天你们肯定要出去玩玩,没有车不方便,让我去租辆车来用,我就给大家做司机了,你们想去哪里,直接跟我说就好了。”

赵明月笑道:“那就太感谢姐夫了。爹,妈,上车吧,旭跃姐夫开车送咱们去玩。”

于是一群人上了车。去游北京,当天下午,他们去了天安门,又去看了故宫。赵明月拿着相机,给家人照相,大家轮流站在广场的旗杆下,拍下宏伟高大的天安门城楼,以后拿着这个照片,足以跟人炫耀一辈子了。

赵明月问大哥:“怎么不带大嫂一起过来玩?”

赵明亮说:“本来让她和你二嫂一起过来的,结果发现来的全都是娘子军,担心男人太少了,于是就派了我过来。”

原来是这么回事:“那以后等有空了,大哥再陪着大嫂一起过来玩吧。”

赵明亮说:“等以后你生孩子满月了,要是摆酒,再让你大嫂过来。”

赵明月笑了笑:“好。”满月酒可能就不摆了,现在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沈旭跃现在是国家干部了,不能不以身作则。这一次他们还是一切从简,结果亲朋好友也到了八桌。

第二天,赵明月就不去沈旭跃家了,他俩也不见面了,全家人一齐动手,装饰赵明月的新房,贴上红双喜,就等她做新嫁娘了。

婚礼定在十一这天,跟共和国诞辰是同一天,好记,不容易忘。一大早,母女俩就起了床,头天晚上,母女俩说了半宿的话,胡年春交代了女儿不少事,过完今天,赵明月就是别人家的人了,母亲的感触当然良多。

亲人们也从招待所那边过来了,于有清也过来了,赵明月大学宿舍的几个姐妹也来了,匆匆吃过早饭,就来给赵明月梳妆打扮。赵明月换上了那件亲手做的旗袍,红底描浅金蝴蝶型状花纹的缎面,非常漂亮,又不显俗气,就是稍微有点薄,好在白天的气温还不算太低,感谢改革开放,长统丝袜也能有买了,可以不用光腿。

大姨帮赵明月梳头,大姨家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全都结婚生子了,儿孙满堂,家里条件在农村也算中上,可谓是全福之人。大姨给她梳头的时候,高东方和李春梅他们就在一旁喊:“一梳梳到头,富贵不用愁…”

赵明月忍不住噗嗤笑了起来,高东方说:“这都是老三想出来的点子,不知道她是从哪本书里翻出来。等她结婚的时候,我们也给她念念好了。”

大姨给她梳了个髻,又在发髻边簪了一朵红色的头花。这个发型意味深远,古代女子婚后都要束发,意味着成了一个女人,正好这发型也跟赵明月的旗袍十分搭配。

赵明月熟悉打扮过后,脸上略施脂粉,看起来明艳照人,大家一看,都十分惊艳,就连她爹,看着女儿这样,都愣了一会儿,然后点头说:“好,好,好!”连说了三个好字。

赵明月看着她爹的眼眶都开始湿润了,不知道到时候自己会不会忍不住哭出来。外面的爆竹已经响了起来,迎亲的队伍到了。这个年代北京还没有禁烟花爆竹,办喜事还是能放爆竹的,噼里啪啦一响,热闹的气氛就起来了。

大家嘻嘻哈哈地将房门关了,然后等着新郎来迎亲。因为只有一间房子,很多人都在这间屋子里待着。在妯娌姐妹的道贺声里,本来有着不舍情绪的胡年春愁绪倒是淡了很多,哭嫁这个环节看样子要省略了。

沈旭跃被一群朋友簇拥着上楼来,在楼道里被一群小孩子拦住了,一个劲地问着要糖吃,沈旭跃发了许多喜糖,这才让过去。许多邻居也在看热闹,沈旭跃的喜糖是逢人就发,终于到了贴着红双喜的宿舍门口,开始敲门:“爸,妈,开门!”这是沈旭跃第一次改口叫赵明月的父母。

屋里赵明月的姐妹们就作弄他,让他对诗什么的,沈旭跃也算是个文化人,但是架不住有备而来的高东方啊,从古体诗到现代诗都有,而且都是情诗,他绞尽脑汁磕磕巴巴答对着,最后终于满意了,这才开门放人进去。

沈旭跃穿着立领中山装,头发用发蜡梳得一丝不苟,整个人都喜气洋洋的,见人开口笑,逢人就发喜糖。给岳父母敬过茶,然后穿过满屋子的人群,杀出重围,终于见到了坐在床上的赵明月,他的新娘今天打扮得真是娇艳动人,像一朵怒放的红玫瑰。沈旭跃屏住呼吸:“明月,我来接你回家。”伸手去牵她的手,赵明月坐着不动。

大家都哄笑起来,李春梅说:“妹夫,我们老幺没穿鞋,赶紧给她穿鞋吧。”

沈旭跃看了看赵明月的脚,果然没穿鞋子,他明白过来,这可能是哪儿的习俗呢:“鞋呢?”

“得你去找啊,就在这屋子里。”大家哄笑。

屋子里原有的鞋子都被大家收走了,只有赵明月需要穿的那双鞋子被藏在屋里,沈旭跃到处去找鞋子,床底下,桌底下,柜子底下,就差跪地上去找了,逗得大家一阵阵哄笑,最后在柜子顶上找到了赵明月的圆口半高跟皮鞋,蹲下来,一手拿着鞋,一手握着脚踝,细心地替赵明月穿上。赵明月看着沈旭跃,心情激动而荡漾,以后,这个给自己穿鞋的男人,会领着自己走完这一生吧。

沈旭跃站起来,伸手去牵赵明月,赵明亮过来:“妹夫,我们那边的习俗是哥哥送妹妹上花轿的,我来背她,你在前面带路。”赵明亮在赵明月身前蹲下,赵明月爬上大哥宽厚的背,想起自己很小的时候,大哥把自己背在背上去找爹妈,现在这样恍惚又回到当年,令她感慨良多,这一辈子,恐怕是最后一次被大哥背了。

大家热热闹闹簇拥着新人出门。赵明月回头看了一眼人群里的父母,他们脸上带着不舍又幸福的笑容,她的鼻子不由得一酸,差点落下泪来。赵顺生夫妇显然也感觉到女儿从此以后要离自己而去,成为别人家的人了,忍不住伸手抹了一下眼睛。二嫂和三哥陪着他们,不知道说了什么,他们又马上破涕为笑了。

赵明月被放到军用吉普车的后座上,开车的是杨茂林。宿舍楼前还停着两辆中巴车,是来接赵明月的亲朋好友的。大家都上了车,跟随婚车到沈家去。

沈旭跃握着赵明月的手,在她耳边轻声说:“老婆,你今天真漂亮!”沈旭跃心里的得意都要溢出来了,赵明月终于是他老婆了。

赵明月回他一句:“你今天也很帅。”

沈旭跃满面红光:“是吧,我们真是登对的郎才女貌。”

车子到了沈家,沈旭跃给赵明月打开车门扶她下车,牵着她的手,走进自家院子,客人们都过来讨喜糖吃,说吉利话,屋子里热热闹闹的。等所有客人都到齐了之后,赵明月在沈旭跃的陪同下,给长辈们点烟倒茶,终于改口叫沈父沈母为爸妈,还得了两个改口红包。

休息片刻,大家去饭店吃午饭,没有人主持婚宴,只有双方的父母代表发了言,也没有挨桌敬酒的习俗,这年头一切从简,过程倒是便利得很。赵明月觉得这样挺好的,不那么折腾。

倒是沈旭跃的几个同学朋友,年轻人耐不住寂寞,又羡慕嫉妒他娶了个这么漂亮的媳妇,跑上来给沈旭跃敬酒灌酒。沈旭跃也是来者不拒,那些人看他喝得爽快,劲头更足了,继续敬酒。赵明月赶紧抢过来帮沈旭跃倒酒,沈旭跃喝到嘴里,发现味道寡淡,才知道被老婆兑了水,不由得觉得开心,还是老婆好,会心疼人。

吃过午饭,这婚礼差不多就算结束了,本地的亲朋们就都回去了,只有沈旭跃那几个朋友,约好晚上来闹洞房。

大家又都回到沈家,一起喝茶磕瓜子聊天、看收到的各种礼物。家里的亲人们吃过晚饭,这才送沈旭跃和赵明月回新房。

杨茂林将新人送回沈旭跃的单位,亲戚们也跟着去看了,单位宿舍,环境是很不错,就是房间窄了点,屋子里被床、书桌、高低柜和立柜塞得满满的,几乎就只能容人转身。幸亏他们不用做饭,到时候就吃食堂,否则这么大点屋子,哪里容得下啊。

床上摆着好几床被子,都是赵明月的父母从老家带过来的,每床被子都是在老家就请人缝好的,也需要找一个全福的女人来帮忙做,这样才能沾染上好福气,有个好预兆。

人们将赵明月的侄女和侄儿抱到床上,让两个孩子去滚床。沈旭跃一直都笑呵呵地看着这一切,他的朋友们也都来了,吵吵嚷嚷地要闹洞房。

条件比较简陋,像抹锅底之类的就免了,表演啃苹果吃糖之类的还是要的,大家闹了一阵,就都散去了。杨茂林依然负责将客人们送回去。

闹了一天,此刻终于清静了,两人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由得都噗嗤笑了。沈旭跃走过来抱着赵明月:“老婆,你穿旗袍真漂亮。”

赵明月轻笑不语。沈旭跃凑过来亲她,赵明月躲了一下:“等等,先去洗个澡。”两人满身都是汗,先后去澡堂子洗了澡,沈旭跃洗完后,回到屋里,看见穿着睡衣的赵明月正在衣柜边整理东西,她回头看着沈旭跃,都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

沈旭跃走过来,抱住赵明月,埋首在她颈间使劲地嗅:“真香。”

赵明月说:“我用的香皂,跟你用的是一样的啊。”

沈旭跃毛茸茸的脑袋像只大狗一样摇摆着:“不是香皂香,是你身上原本就香。”

赵明月笑了一下:“哪有。好了,放开我,替我将那床被子放到柜子上层去。”

沈旭跃松开手,将一床被子捞起来,折了一下:“放哪儿?”

“那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