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青青刚想仔细问一问,李榆和李柏带着全家来了,王氏、胡氏也进屋来看孩子,大家又是一通寒暄,桂青青也就不好多问了。

很快就到了晌午,大家饱饱的吃了一顿,因为路远,未几,大家也就各自散了,倒是李榆、李柏不肯走。

李松见二人好像有事儿,便问道:“你们怎么了?有什么事儿吗?”

李榆讪讪道:“哥,你上次给的粮食…没…没了…”

李松一皱眉“这才几天功夫,怎么就没了?”

胡氏一旁插话道:“大哥,您也知道,现在家家户户缺粮食,我的娘家…我总不能看着他们饿着不管…”

桂青青在旁边听着,早就恼了,他们若是真的救济了亲戚,也有情可原,桂青青冷冷地说道:“我怎么听说你们拿粮食换了田地?你是不是觉得你大哥大嫂是傻子?很好糊弄?”

王氏理直气壮道:“大哥大嫂,反正你们家的粮食换地也比别人家换的便宜,既然这样,何不把便宜让给自家人?”

李福满老爷子一听,抓起身边的茶杯“啪”的一声摔到了地上“都给我滚出去!既然你们拿粮食换了地,就去吃土去,粮食一粒没有!都滚!”

家里的存粮的确不多了,桂青青买下的粮食,总共换了一千多亩地,剩下的也只够一家人吃到明年秋天,这还只是其次,李福满最生气的就是去年秋天,他明明让这两个儿子都不要卖粮食,可是人家根本没听他的,现如今大儿子分给他们粮食了,救命粮他们竟然也敢卖了!如何让李福满不恼火?

李榆、李柏两家人被李福满老爷子撵出门去,灰溜溜的走了。

这时候,长生醒了,小家伙可能是有点饿了,哭得惊天动的,桂青青把他抱在怀里,他就开始拱,桂青青笑道:“长生饿了吗。”她把衣服解开,喂孩子吃奶,这时李松进来了,他握住儿子的小脚丫,小心的说道:“青青,别生他们的气。”

桂青青笑道:“我嫁到李家又不是一天两天了,他们是什么样的人我知道的一清二楚,若是跟他们生气,早该气死了。”

李松笑道:“还说不气,这还不算气话?只是他们终归是我兄弟,我总不能不管他们死活…”

“那你打算怎么办?”

“也不能就这么算了,当然要让他们吃点教训,先饿他们些日子,免得得了粮食又去换地。”

桂青青说道:“下回每次少给他们些,给他们定好了量送去,多了没有。”

“嗯嗯,就这么办。”李松连连点头。

时过不久,朝廷的赈济粮果然来了,即便如此,青浦县还是有不少老百姓纷纷逃难去了,事后一统计,只有李家村的村民,一个逃难去的也没有,不过大部分田地都被李家用粮食换去了。

自此,李家不但有了仁义的好名声,也成了青浦县有名的地主,马县令在青浦县一呆就是六年,这六年李松一直做青浦县的典史,整个青浦县倒也吏治清明,李松特意组织手下的衙役开了一家镖行,即便不用“钓鱼”,手下这些人手头也很宽裕,这些衙役对李松自然是万分拥戴。

等到马县令高升,李松思之再三,终是辞了典史的职位,他推荐杜小埔接任了典史,他自己回到李家村,修了一个大大的宅子,安心做起了富家翁,李家现在家大业大,总是妻子忙活李松有些不忍心。

六年中桂青青共生了三个儿子,这天李松的小儿子过百日,李松大摆筵席,等他送完了客人回来,就见长生坐在炕头,手中推着摇车,摇车里的小儿子却是不肯睡,嘴里咿咿呀呀的,不晓得说什么。

二儿子已经睡熟了,长生虽然困倦,却仍睡眼朦胧坐在那里看着最小的弟弟,迷迷糊糊地不知道嘴里嘀咕什么。旁边的丁大嫂怎么劝,长生就是不肯去睡,他听到动静,见父母进来,脸上顿时多了笑模样,他站起身来,张开小胳膊,往炕沿这边扑来。

李松忙张开双臂接住儿子,长生将小脑袋埋在父亲的脖颈上,小胳膊使劲地搂着不肯撒手,他跟父亲亲热,却一声不吭,生怕吵醒了二弟。

桂青青赶紧去哄小儿子睡觉,李松则抱起长生去了临屋,将他放到了床上,长生说道:“爹,你又喝酒了,味道不好闻。”

李松不禁莞尔“好汉子当然要有酒量,你跟爹爹学武不是还说将来要做大将军吗?”

长生想了想,说道:“娘最讨厌酒味儿了,那我将来不做大将军了,我要做个状元!”

李松觉得小孩子也不过是随便说说,哪里想得到十几年之后,儿子真的考中了状元回来。

桂青青共生了五个儿子两个女儿,夫妻俩悉心教导孩子,有了长子做榜样,其余的四个儿子也都颇喜读书,先后也都考中了进士。

多年之后,青浦县的人说起状元门第,就没有不知道的,李氏早已经成了名门望族。

(全书完)

番外

桂青青是在得了五个儿子之后,最后才得了一对双胞胎的女儿,女儿还没满一岁,长子长生已经中了状元,娶了当朝首辅的嫡女杜氏。

李松觉得对方门第太高,生怕儿子受委屈,本来不想答应,可是桂青青的义父秦怀德此时已经是户部尚书了,他跟杜氏的祖父是世交,居然在京城直接就给长生做主了,弄得李松满心郁闷,却半句不满的话不敢说。

于是在桂青青双胞胎女儿两岁的时候,媳妇已经给她生了一个孙女了。

生男还是生女,李松夫妇倒是没有什么不高兴的,反正儿子、媳妇还年轻,以后还能生,倒是杜氏担心公婆和丈夫不高兴,很是纠结,好在女儿刚生下来没半年,她就又怀孕了,因为妊娠反应厉害,她没有办法照顾女儿,长生便使人将瑾儿送回老家,请父母帮忙教养。

李松得了孙女,自然很欢喜,可是两个女儿却吃醋了,每每一看见父亲抱着侄女,两个女儿也要父亲抱,吵得李松头疼。就在这吵吵闹闹中,几个孩子一起长大了。

瑾儿同两个姑姑玉钗、玉簪一起长大,情分自然非比寻常,期间她娘接连怀孕,又生了三个儿子,到了瑾儿**岁,还生活在祖母身边,少不得要学针线,桂青青便亲自教几个孩子。

教习了几个月过后,桂青青便拿出一叠子花样,让女儿和孙女每人自己选绣样,绣出的绣品就算是送给自己做生日礼物。

玉钗和玉簪自持是姑姑,当然要侄女先选,瑾儿原想摆手说不,但是见旁边祖母冷眼旁观,瑾儿便有些害怕,祖母平时很和蔼,但是在正经事上,要求很严厉,瑾儿生怕祖母不耐烦,便随手拿了离自己最近的一个绣样,那绣样折叠着,她连什么图案都不知道。

“是什么是什么”玉钗和玉簪都凑过身子,就着瑾儿手中看绣样。

待绣样打开,瑾儿有些傻眼,竟然是一幅富贵牡丹图,玉钗和玉簪一见,两个都乍舌,这牡丹花瓣重重叠叠,一朵花的颜色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是花草绣品中绣工最繁杂的,若是平时也就罢了,这回祖母可说了,绣成的东西算是送她的生日礼物。瑾儿生怕绣不好,急得差点要哭了。

玉钗也担心侄女为难,抬头看向娘,寻思着跟娘求情给侄女换个绣样,就听娘亲淡淡地语气说道:“瑾儿已经挑完了,你们两个当姑姑的还磨蹭什么?快些吧。”

一句话就将玉钗还没说出的话堵住了,玉簪忙道:“姐姐,你先挑吧。”先挑的最起码可以挑些绣工简单、配色少些的图案,以她们现在的手艺,绣出来不会很难看。

玉钗知道妹妹比自己绣的好,便点头应着,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兰草的绣样,玉钗心喜,刚想说自己就要这个了,抬头正好见瑾儿拿着那牡丹绣样愁眉苦脸,她不由心中一动,侄女都选了那么繁复的图案,自己这当姑姑的反而选了简单的花样,传了出去可没脸,这样想着,她便将兰草的绣样撂下,挑了个“丹凤朝阳”的绣样。

所有的绣样中,最繁复的就属那幅“百鸟朝凤”的图案,其次就是“凤穿牡丹”、“龙凤呈祥”、“八仙过海”、“折枝缠凤”、“喜鹊登梅”、“松鹤延年”,和这些绣样一比,“丹凤朝阳”也算比较简单了,不过对玉钗来说,还是有些难。

玉簪在旁边看着姐姐挑完了,她自己早看好了一幅“三阳开泰”图,此时便拿了起来,这图虽然看似简单,但是初学的人若想把三只羊绣的活灵活现,也不简单。

桂青青一旁看着,心里颇为欣慰,几个孩子既没有耍尖,挑最鲜亮的图样,也没有偷懒,挑最简单的,而且姑侄难得的友爱,桂青青最看重的是这个,她看见孙女还捧着绣样在皱眉,便问道:“瑾儿,知道你今天犯了什么错吗?”

瑾儿诺诺道:“奶奶,我应该仔细看一看再选…”

桂青青点点头“你记住了这教训便好,奶奶之所以不准你换,就是想告诉你,很多事情,机会只有一次,无论什么事情,必须认真对待,有时候机会错过去了,就再也没有了…”

桂青青话音未落,就听见门外有人笑道:“姐姐,又开始训诫小辈了。”说着话,桂满仓走了进来。

玉钗、玉簪和谨儿赶紧上前见礼,有称呼舅舅的,有称呼舅公的,桂满仓应了,在桂青青跟前坐下,下人端上来茶水,桂满仓一边喝着一边笑道:“还是姐姐这里的茶好。”他的动作优雅无比,浑身都带着书卷气。

桂青青笑道:“都是长生捎回来的,你若是喜欢,走的时候带些好了。”

“算了,我若是拿走了,外甥该说我这个舅舅不识趣儿了。”

桂青青瞪了兄弟一眼,说道:“你外甥的茶叶不知道被你喝了多少了,他们孝敬你的难道还少了?这会儿居然拿乔来了。”

桂满仓被姐姐说的讪讪的,转而笑道:“姐,你眼看就要四十五岁的生日了,孩子们都不在跟前,不如弟弟帮你张罗宴席,如何?”

桂青青笑道:“不过是个生日,又不是整岁数,有什么要紧?对了,你怎么不在家看书了?不是还打算来年参加秋闱吗?”

说起这个,桂满仓就更不好意思了,本来他考中了举人,若是在别人家已经够自豪的,可是在自家,他被几个外甥压得死死的,直到外甥们都考中了进士,他这个做舅舅的还是个举人,这让他觉得很没面子。

桂满仓听了姐姐的询问,苦笑道:“我想来想去还是算了吧,屡试不第,我自己都厌烦了,再说几个外甥都不在家,正好我留下来陪你和姐夫做个伴儿…”他从小到大就一直是姐姐资助读书的,就连成家立业也是姐姐帮忙的,虽然他是桂青青的弟弟,不过在他心里,一直觉得姐姐和姐夫比他的父母强百倍。

恰巧李松这时候回来了,他在门外听了小舅子的话,便笑道:“你能这么想就好了,当官有什么好?天天蝇营狗苟的奔忙,还不如做个富家翁自在。”

桂满仓知道姐夫这是安慰他,也不接这话茬,只站起来问道:“姐夫,又上山打猎去了?今天猎了什么?”

“打了两只狍子,正好过几天你姐过生日,留着待客用。”

桂青青忙说道:“还是算了吧,我可不喜欢吵吵闹闹的过生日,不如咱们一家人一起吃个团圆饭。”

瑾儿忙插嘴道:“舅公,你不是说龙云酒楼新请来了御厨吗?不如外婆过生日的时候,咱们去那里吃吧。”

桂青青心道青浦县怎么可能有御厨来?不过是大家以讹传讹罢了,她无可无不可,不过几个孩子都想出门,李松满自然口答应,桂满仓也赞同,于是桂青青生日这天,一家人坐车去县城。

马车走在青浦县的街道上,瑾儿忍不住偷偷掀开车帘往外看,那熟悉的街道,让桂青青不由自主的回忆起过去,哪个小面摊上卖的馄饨很好吃;哪个文具店的纸笔物美价廉;哪个巷子里的馆子鸭血粉丝是一绝…

桂青青轻快的语气说出来,李松一直微笑着听她说,不时还常常插嘴,两个人四眼相对时,便微微一笑,李松悄悄的握住妻子的手,桂青青只觉得他的手格外温暖,有他在身边的日子就让人格外安心,即便是这么多年过去了,还同以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