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细细地看完后,点了点头,大笔一挥,圈了四个圆圈道:“这四天准了你的假,让你滋生些精气神儿。其他的日子给本王打起精气神儿,若再有行得过半,便嚷着要睡的情况,便当打屁板子伺候。”

琼娘没想到这王爷这般的无赖,当下气急,要去扯他,没想到却被他扯到了床上,又是胡闹到半夜。

等今晨醒来,依旧睡眼蒙眬,竟然忘了王爷休沐的事宜。

二人虽然都醒了,却未急着起身。只是叫翠玉将两个新灌的汤婆子送入屋子里来,塞入被窝里。

琅王有寒腿的毛病,往年到了冬季会复发,也与他不拘小节,不按时用药有关。

可是今年娶了新妇,自有能看管住王爷的人了。汤药,外敷全都紧盯着,症状居然大减。

饶是这般,琼娘还是请来了位医术高明的郎中,准备再给琅王号脉请个保靠除病根的方子。

这郎中乃是前世琼娘为尚云天寻访来的,治疗他的失眠多梦,外加盗汗内亏的症状。谁知调理好了尚郎的身子,却全贴补在柳萍川的身上。

如今,她再为人妇,请来这神医时也是几多感慨,不知自己这一番心力会不会尽付东流水。

不过琅王却并不认为自己那点子寒症算得了什么。只是看他的小王妃披散着长发,将几幅膏药放在被窝里的汤婆子上烫软,立刻手脚麻利地贴在了他腿上的穴位上,那等子娴熟劲儿,看了招人喜欢。

楚邪爱死了琼娘围着他转时的感觉,逮着机会,便不让琼娘闲着,只说腿又疼了,让琼娘用喜一双细滑的手给他揉捏腿穴。

窗外寒风凛冽,若是这般跟他的小娘在床榻上消磨一天,也是惬意。

不放过提起待会让那郎中看病,楚邪才想起一样事情来,一边摸着琼娘的胳膊一边道:“一会且让郎中也给你看看,嫁入王府月余了,怎么肚子总不见动静?”

琼娘的手缓了缓,弯长的睫毛微微一动道:“王爷……有时生不出孩儿,也有男子的原因。”

若是别的还好,这点事关男子的威名,不容含糊。

他虽则先前恶意抹黑自己,但那也是大丈夫自信的表现不是?

可琼娘这般说是何意?江东王就不爱看琼娘跟自己死杠的样子,当下抬起下巴道:“本王这般,又不是稀软的货色,怎么能播不下种?让你看病又不是嫌弃你是盐碱地,怎么这般矫情?”

如果可以,琼娘很想学了自家娘亲的嗓门,大喝一声:“老娘上辈子跟别的男人生了两个呢!田肥地沃,高产着呢!偏跟你没动静,还真备不住是王爷您的毛病!”

第90章

可这满腹的真言没法吐出,便只能强忍着。

其实依着琼娘的意思, 也很想要孩儿。前世遗憾太多, 最大的憾事便是孩儿跟自己不亲。

若是再有孩子, 琼娘打算便连奶娘都不要请, 自己手把手的教养孩儿, 绝不再有疏漏。

可是这般想着, 也是无用。琼娘突然想到上辈子风流的琅王为何一直没有子嗣?还真是备不住内有暗疾呢!

只这般想, 望向琅王的眼神未免怪异, 心内对这姻缘也更加无望。

琅王不爱看她那诡异的眼神,一抬手将琼娘拨拉到一边,伸手拽了一下她的长发:“敢再这般看本王,且收拾你呢!”

一时敷药完毕,二人也终于起身进早餐,翠玉领着小丫鬟端着水盆热巾帕子伺候。

而廊下喜鹊则领着几个小厮将房檐下的冰凌子用棒子打断,免得一会中午冰化掉下来, 砸到主子头。

一时屋内屋外,甚是热闹。

琼娘洗漱完毕, 便与王爷坐在外室的硬塌上一起就着矮桌吃饭。

虽则外室还有个大圆桌子,可是琅王不爱用, 更爱在硬塌上与琼娘挤在一处。

久而久之,琼娘也被琅王拐得乱了规矩, 只觉得盘腿吃饭甚是舒服, 闹得现在没有机会是下地吃饭的。

因为一会要请脉, 早餐吃得也清淡, 只一砂锅子白粥,外带一碟子底儿焦黄酥脆的羊肉煎饺。那小菜是琼娘自己腌制的金丝菜,鲜甜里带着咸味,用来进粥开胃得很。

待得吃完饭后,稍事休息了一会,那郎中便进来给琅王请脉。

老郎中满头白发,年近古稀,不过目光矍铄,两只手指搭在琅王的脉上,初时面无表情,随后面色凝重,半晌不语。

琼娘在一旁看得心内一紧,出声问道:“陆先生,可有不妥?”

那郎中没有开口,只伸手在针袋里抽出一根长银针,在碟子里点燃的白酒上燎烧了一下,然后朝着琅王腿部的三里穴刺去。

待得片刻的功夫抽出来时,再看那银针,竟然针尖漆黑一片!

这下连琼娘都看出来了,三里穴通肝脏,这……这分明是中毒的迹象!她不禁失声叫道:“怎么会这样?”

郎中叹了口气道:“没想到老朽有生之年居然还会看到有人用此毒害人,这毒叫千日醉,乃是失传的唐门用毒。与其他的快毒不同,此毒讲求的是个慢字。每日进服一点,悄无声息,人只会慢慢呈现衰减的不足之症,待得油尽灯枯的时候,也不过是脾肾出了病症,仿佛病沉而死罢了!就算到死,也不会有人是疑心中毒。”

琅王紧盯着那针尖,问道:“此毒经由哪种途径而下?”

陆郎中道:“一般经由饮食下毒,此毒因为含量甚少,经得起银针试毒的考验,但讲求个天长日久,得是每日饮食,日积月累才有效。不过王爷最近似乎服用的甚少,这毒看着下了甚久,却积量不足的样子。”

一旁的琼娘听到“饮食下毒”那一块时,心内便是一沉,她自入府来,每日总有那么一两餐是自己动手来做。此番若是真是毒从口入,自己也脱不开干系。

她还没来得及想出开解之词。可是琅王却连想都没想,便接着郎中的话道:“本王三个月前成婚,王妃素喜烹饪,爱与本王烹制小菜,许是这般,才打乱了那下毒者的进程。”

琼娘的心内一热,没想到琅王竟然不求验证,便自将自己排除了出去。

郎中此时倒是笑了:“王妃正是旺夫的贵人,不是老朽托大,若不是她请老朽来,换了旁人可能发现不了此种奇毒,到时候亏损了身体,就算后来发现了也调养得不大好了。”

琼娘此时倒是无心领受赞美,她忽然想起一事——前世里,琅王曾经因为饭食不爽口,暴虐地打死了厨子……

若是以前,她自是不疑心。可是现在,她自认为对琅王有几分了解。此人虽则骄横,连带着属下都有着一股子骄横劲儿,但并不是暴戾之徒,这般一口不顺便打死厨子的传闻如今落在她嫁的这个人身上,便透着匪夷所思之感了。

琼娘不禁想到这传闻的另一个版样子,据说是那厨子乃是皇上暗中派去,欲除掉琅王这个反贼而后快……大约就是前世,琅王机缘巧合发现了什么才这般行事吧?

想到这个,琼娘自开口道:“王爷,派人监视府中的几个厨子,看看能不能找出端倪,不过从今日起,府里其他人做的吃食不要动了,你的饮食全由我来做。”

陆郎中点了点头道:“幸而王爷现在中毒不深,与身体无大碍,待老朽开了方子,配以针疗,当能排净余毒。”

琼娘犹自不放心,又补问了一句:“那这毒,现在于身体有何妨碍?”

陆郎中道:“此毒耗费人的根源,大约会妨碍子嗣,但一经根除,便也无碍了。”

这话一出,琅王的脸更阴沉了。可是琼娘此时却全然没有调侃他的心情,只一个劲儿询问着相关的排毒事宜,用纸笔一一记下。

最后在琅王的要求下,郎中又给琼娘号脉,发现她体内也带了些毒素,但是因为入府后大多吃自己的吃食,倒是不甚多,只微乎其微。

琅王乃是好吃的老饕,府里的厨子都是惯用的老人,有些甚至是从老琅王起,便在府里当差的了,但也有几个是入京后雇佣的名厨。

若问哪个有嫌疑还真不好说。

因为有夏宫的经验,琼娘先是暗中排查厨房里的配料调味,并无关隘后,便得看做饭人的手笔了。

为此,琅王在厨房隔壁开了个暗间,命专人整日轮班把手,看这几个厨子做饭的手笔。

没过几日,便看出的端倪。

其中一个入京时皇帝赏赐下来的厨子,此人最善烤肉,这也是喜食肉的琅王的爱好。

可是那厨子每次烤肉时,用的红柳枝,却并不是府里备下的,而是自己从屋子里带出的柳枝。

几次之后,常进带人搜查了那人的屋子,自在他的屋子里发现了浸泡柳枝的木桶。而那木桶拿去给郎中检验后,确凿无疑,便是含有那千日醉的药性。

原来这厨子并未直接在食物中下毒,而用穿肉的柳枝浸毒,再在高温炙烤下沾染到烤肉上。

这般进行,自然无从觉察。

待得琅王听了常进之言后,开口道:“审,看看是何人指使!”

常进审人,自有一套,其细节是常人不能忍,那厨子早就挨受不住了,可是目露恐惧似乎不敢透露事主的身份,只说:“求求王爷,杀了小的吧,小的也是被逼无奈,小的一家老小,尽在那人的手里捏着呢。”

常进卸了腿架子,看着那满脸污血的厨子,磨着槽牙道:“你以为你硬抗,王爷就会放过你一家老小?不过棋子而已,你死了,你们家人也便要被灭口了事,还真以为有人管你家人的养老吗?”

到了最后,那厨子终于招了,琅王下了府内地下的私堂听完之后,一脸阴沉转了出来。

琼娘在灯下见琅王进来,便小声问:“他可招了?”

可琅王却并没有说话,只一味沉默。

只过了一会,常进来请示琅王该如何处置时,琅王沉吟一会道:“乱棍打死!”

琼娘在一旁听得却是一急,拉住了琅王手道:“王爷,这般恐有不妥……”

其实琼娘也看出,这背后指使之人的身份恐怕是不可言说,所以琅王才一脸难以纾解的阴沉。但是厨子乃是外雇之人,又是皇帝的恩赏,并非家奴,怎可说打死便打死?

琅王向来是不在乎自己名声的,自然是怎么解气怎么来。

但是琼娘却知,这厨子若真死在王府,外面的人言会将王爷妖魔化成何等的模样。

想到这,她温言开解道:“甭管那背后的致使之人为谁,我们琅王府是证据确凿,人赃并获,何必动用私刑,污了自己的清名?既然审出了,自己心里有数便好,那人还是移交给大理寺,只说此人下毒,请大理寺代审,至于那人会不会说,自有人操心,全不管我们琅王府的事情。”

在琼娘的认知里,这背后指使之人保不齐便是万岁,虽则这样的想法让人背后生冷汗,可既然发生了便要从容面对。

但琼娘又觉得,琅王身为一国重臣,怎么这般下作地去除?实在是不似皇帝之所为。也可能是太子一流,但无论是国君还是储君,都不是臣子能妄言的。

移交了大理寺,其实也问不出什么,肯定有人会出手让这厨子悄无声息地死去,但是至少琅王不会背负暴虐打死下人的污名。

琅王在琼娘温柔的开解细语下,渐渐压制住了火气,自又想了想,便吩咐常进道:“按王妃所言行事,将人移交到大理寺。”

人到了大理寺,初时过审还好,只是过三日,那人便畏罪自挂在了牢房里。

皇帝闻听此案震怒,下旨抄那厨子的全家。同时派人清查了琅王府外请之人的籍贯,家眷,全部记录在册,但凡有人再心怀不轨,便是以这厨子为例,全家满门抄斩,诛连九族。

这等处置,乃是加害皇族之人的责罚。自然又有御史请奏,直问圣上是否量刑太重。

嘉康帝这次毫无明君风范,直接将奏折甩在了御史的脸上,质问他放着国家大事不管,为何来包庇残害栋梁的罪犯,那下毒之人,可就是他派去的?

这样的铁帽子,谁的脊梁也受不住,再无人敢言。

但经此一事,朝中的文武也终于看出了些许的名堂。

这位琅王,还真是深得圣心,难怪能把持运河盐税十年,这就是圣眷在身,一朝宠臣之相啊!

第91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