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苗苗也在?”雅卿惊讶,洛玉芬一听果然火冒三丈,立刻就想冲下去。

雅卿拦住她,问楚文岚,“咱们小区不是不让外面人进来么?”

楚文岚下巴点了点左家的方向,“应该是那家老太太带进了的。”

洛母气笑了,“这可真是猪八戒打架,倒打一耙,这贺大梅有病吧?”贺大梅是左老太太的名字。

洛母显然也知道洛玉芬不是一个能言善辩的人,连继承了梁老太太二分之一撒泼精髓的梁红娟都斗不过,更何况是本尊,此时下去只能吃亏。

中国的老百姓即使不读书也能从一代一代的传承中总结出生活的智慧,比如梁老太太,压根不懂什么激将法、舆论压制、道德谴责之类策略,但她无师自通的学会了让吴苗苗来激怒洛玉芬,然后还知道在怎样才能让舆论的杀伤力最大化。

她并不找洛玉芬,只在楼下人们乘凉的小花园里哭诉:“我们老梁家哪里对不起她啦,人家一般人家都是三百块的彩礼,她家要一千,可我儿喜欢,我只得把我姑娘嫁了。我姑娘因为这个没嫁个可心人,恨我这个老婆子黑心卖姑娘啊……”

“……我可怜的姑娘啊,最后还被这个嫂子亲自送去了劳改啊……”

“……我老梁家的孩子啊,不就离个婚么?她要我老梁家断子绝孙啊……”

“……抢了孩子还不算,还要我儿的全部家产啊。她倒是舒坦,拿着我儿的钱住着好房子开着店,她就是没良心啊……”

非常富有特色的老妇撒泼法,语调抑扬顿挫,配上梁老太太的好嗓子,和唱戏有异曲同工之妙,表演到位,调子到位,词都听不懂,不过有个吴苗苗在一旁做翻译,剧情也非常到位。

众人听得津津有味,如果这不是针对他们家,雅卿说不定也忍不住会一探究竟。

他们显然一直注意着这边,雅卿刚出现在门口,那边吴苗苗就叫起来,“雅雅,快来看看你奶奶,你奶奶老想你了。”

“你这个白眼狼啊,跟你妈就不学好,你妈把你姑送监狱,你也想把奶奶送监狱么?”老太太冲着雅卿哭起来。

雅卿迎着众人怪异的充满探究的目光审视着她,要是一般的孩子估计得吓哭了。

雅卿却不惧,直接迎上吴苗苗,“不是你让爸爸给我们钱,让我们不许认爸爸和奶奶的么?”又转向梁老太太,“如果我跟你们说了话,我家的房子就没有了,我也不能读书,只能去给她当丫鬟,伺候她生的小弟弟。”

雅卿留下足够的信息量也不给对方机会,直接转身跑了。听剧是有意思,但推理也很能激发大家的热情啊……

一时间梁老太太也怀疑起来,否则没道理离婚就要放弃孩子,还要给那么多钱的,如果是这个女人撺掇的就说得通了。不过老太太知道轻重,没有就地内讧。

傍晚胡彩霞哭丧着脸回来了,洛母皱眉,“怎么了?”这个时候应该正是客流量高峰才对。

“梁老太太堵在摊子口哭呢,客人们都赶跑了。”胡彩霞发愁道,“今天一天没卖多少,天气这么热,串串也不能放,都要扔掉了……”那可都是钱啊。

“要是他们天天让人过来堵,不用几天我们就做不能了。”洛玉芬焦虑起来,这摊子是她立身之本,“花几块钱,有的是愿意过来闹事的闲汉。”如果狠一点,一直闹下去也不是不可能的。

“慌什么,不是本来也计划着最近回去把孩子们的户口迁过来么?正好有空了,回去把事情办了,先把姓都改了再说。”洛母当机立断道,“彩霞你去镇上或者市里都去转转,看还有没有合适的地方摆摊子。”

洛玉芬惊道,“这是要干嘛?咱么可不能再搬家了呀?”

洛母冷笑,“活人还能叫尿憋死,我们非要自己出摊了么?咱们这个有配方,谁也学不了。雅雅早就给我算过一笔账,你们两这个摊子,平均一个月能赚五千,要是雇两个人,一人两百块有的是人愿意来。如果你们光加工汤底和串串呢?开上十个这样的摊子,你们就能挣五万,刨去雇人和租摊子这些成本,你最少能挣四万。”

洛玉芬和胡彩霞都惊呆了,一个月四万!老人家可真敢想,可是洛母算得也很对啊。

“惊什么,能开二十个摊子,你还能挣十万呢!”洛母道,“不叫洛家串串香,改个名字,雇当地人去做,让他去闹,打不死他们。”

雅卿也惊了,本来她只是想潜移默化的影响姥姥,为以后洛玉芬开连锁打基础,没想到姥姥竟然如此大胆果断,如果她有机会早些走出大山,肯定会有一番成就的吧。

如果这话由雅卿来说,那必然又是异常异想天开的想象,但洛母说出来,众人潜意识中已经不自觉的做好了开始行动的准备。

一瞬间安身立命的摊子可能被毁掉的打击就变成了对更辽阔前程的憧憬,洛玉芬慌乱的心安定下来,改为兴奋:“对,正好趁着这个机会,把孩子们的事情办了,以后怕要忙起来了,加工串串熬汤底……”因为有洛向荣的摊子,洛玉芬一瞬间倒是想到了许多。

“不过宝宝和孩子们不能一直不出门啊。”这个家立身的根本解决了,洛玉芬的注意力移动到了其他的方面。

洛母道,“让她唱吧,说的那些东西,但那个姓吴的生娃的时间就能让明白人清清楚楚。这也是现在人们新鲜着呢,过一段时间你看着,姓贺的妖婆子以为她是个聪明的呢!”

不过洛母也不打算坐以待毙,“明天玉芬你就悄悄地回老家,彩霞你去忙你的,雅雅你还在家里照顾弟弟,去顾爷爷家玩也行,我还带着琪琪去串门。”还不信了,我王红枣还不比你李花花有魅力!

王红枣是洛母的名字,而梁老太太闺名李花花。

第二十七章 坏事变好事

洛家的摊子歇了!这个结果让梁老太太和吴苗苗非常得意,也算是变相的给了她们鼓励,她们演得更卖力了。

左老太太也很高兴,她进派出所的当天晚上,就让儿媳妇退了雅卿的学,想跟她作对?让他们知道厉害。

雅卿收到刘晓莉退的学费还有些惊讶,不知道左老太太跟刘晓莉说了什么,刘晓莉待她的态度十分疏离,仿佛对有这样一个学生很不齿一样。本来还觉得左家只有老太太不好相处的雅卿才明白,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一个老师连亲自求证都没有,就可以凭着臆测放弃一个学生,呵呵。

雅卿接了学费,摆出更加疏离和不齿的态度利落的转身离开,听到后面刘晓莉恼怒的抱怨,“单亲家庭的孩子就是不行,真没礼貌。”

雅卿被古筝班退学的事情洛玉芬不知道,她已经在回老家的路上了,洛母倒是很生气,“教古筝的又不止他们一家?这种老师,跟着学也得学坏了。”怕雅卿难过,安慰道,“不怕,等这事儿了了,给你找个更好的老师。”

雅卿自然是无所谓的,基本的指法已经学会了,先买把古筝练习着也不耽误什么。

梁老太太每天都在楼下唱着大戏,吴苗苗的孩子毕竟还小,没法每天跟来,所以想梁老太太熟悉环境之后,每天就由梁正杰陪着来了。

串串香的摊子暂时歇了,她就守在楼下,好像打了个戏台子一样,想听戏的人,或者得空没事做的人,就过来凑热闹。接连几天竟然人流不断,老太太似乎得了趣,一出戏反复唱得更加好听了。

只要洛家人出现在楼门口,那必然会跟在身后叫骂。洛玉芬不在家,胡彩霞和梁向荣早早出门,胡彩霞去市里,而梁向荣则去门脸房那边,把门一关,为农贸市场那边的摊子做准备,也不耽误什么。

这几个人梁老太太碰不上,所以能骂的也只有必须出门去买菜的雅卿和会出去串门的洛母了。

雅卿对于梁老太太,或者说对整个两家人,除了最小的姑姑梁彩娟之外,基本上都没有什么感情。或许在她还小的时候,梁老太太也曾看着她是爸爸第一个孩子的份上疼爱过她。但随着妹妹琪琪的出生,连续两个女孩儿消磨掉了梁老太太对洛玉芬的耐心,连带着两个孩子也不再喜欢,好吃的好玩的永远都是给堂弟们的。

上辈子,老太太明明知道梁正勇在外养情妇,却在得知情妇也给她生了个儿子后,便没多问过一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梁正勇的自私自利,其实是遗传自梁老太太的。

所以面对所谓的奶奶,雅卿就像面对一个陌生人,完全不会产生任何情绪波动。

她知道自己一个小孩不是她的对手,不过她跑得快,梁老太太用“白眼狼”开个头,她就一溜烟跑得不见踪影。老太太不敢、也舍不得扔下一堆观众追着她跑,所以洛雅卿翻来覆去听的最多的也就是“白眼狼”这个称呼,几乎都已经麻木了。

而洛母更是久经风浪,有着梁老太太跟在身后叫骂,她自抱着琪琪八风不动,悠悠然的往朋友家去,只把对方当做不存在,反倒把梁老太太气得个倒仰。

洛母走几步路就去了相好的朋友家,梁老太太就只能在楼门口止步。众人都知道她不是这个小区的人,左老太太能带她在小区的花园里乘凉,但却不意味着她能随意进楼道。

虽然这个时代还没有那么明显的阶层分明,瑶华小区这样的高档小区也会允许外来人进入,但到了不属于自己的地方,多少都会有些怯场,光那个电梯就能阻止两老太太的脚步。

人都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洛母较好的朋友们也大多明事理,除了有一家疏远了洛母,其他人都不受影响。静静奶奶本来还有些担心她的,但见她毫不在意的模样,倒是好奇起其中的隐情来。

洛母也不避讳,直接把事情前因后果说了一遍,末了道,“她那个,也就是听着新鲜罢了,哪里能站得住脚,等大家冷静下来想想就明白了。”

可不是么?再跌宕起伏的故事,每天听也听腻歪了,而有 不同的声音传出来后,异常熟悉的剧情反而方便了众人抽丝剥茧地寻找违和之处。比如,梁红娟为什么会被送去劳改;比如既然他们这么想要孩子,离婚的时候为什么没有争取?而洛家都搬来这么久了,为什么他们现在才找来;再比如,不是刚离婚几个月么?为什么已经有大学生儿媳妇给她儿子生了孩子……

左家老太太说是帮忙找孙子,可她明明都不确认那是人家的孙子,万一真的是人贩子呢?既然好像为什么不光明正大的告诉,而是偷偷摸摸的配合?

所以梁老太太的诋毁其实很容易破解,只是看人愿不愿意相信而已。

比如七楼的吴三妮,盯着新作的烟花烫发型,穿着这个时代前卫无袖低领花裙子,把架在鼻梁上的吗墨镜往脑袋上一推,露出两个涂着宽宽蓝色眼影的大眼皮,鲜红的嘴唇张开,叫住要抛开的闺女,望着不远处和雅雅、楚文岚玩在一起的孩子道,“可别跟白眼狼一起玩,小小年纪为了钱六亲不认,你这种老实孩子,人家把你给卖了也不知道。”

她的声音经过刻意的提高,周围的人都听得清清楚楚。看到那边孩子们看过来,得意的把墨镜又放在鼻梁上,踩着高跟鞋一扭一扭的朝着和作家老太太扎堆的一群人走过去。

雅卿和楚文岚也不想理会,吴三妮其实并不知道,揪着小孩子欺负的她才是丢脸的那一个。

不过旁边的一对兄弟却不知道为什么忽然激动起来,只听弟弟喊道,“赵媛媛那个女流氓来啦!她妈是个大流氓,她是个小流氓,我们赶紧跑,一定要保护好自己!”

说罢兄弟配合默契,弟弟拉了楚文岚,哥哥拉了雅卿作势要跑,引得周围人全都看向吴三妮。偏她今天学着港台那边的明星打扮,学了个不伦不类,要知道在老一辈人眼里,描眉画眼那就是不正经,人家喊得还真没错。

吴三妮气的跳起来要理论,兄弟两这下真的拉着人开始跑。

“黄鑫健!你给我等着,看我不告诉你妈!”吴三妮追不上人,只能气急败坏的叫骂。

拉着雅卿的哥哥黄鑫健愤恨地扭头,旁边刚刚骂人的弟弟黄鑫康回头做了个鬼脸笑道,“去啊去啊,臭流氓!臭流氓!”

刚骂完就被黄鑫健踹了一脚,“妈大的不是你!”

黄鑫康做了个鬼脸,哈哈大笑起来。

这两人是雅卿新认识的朋友,是和赵家住在同一层的邻居。一堆双胞胎兄弟,比雅卿大几岁,乍一看长得确实一模一样但稍微熟悉就能分出来老大是黄鑫健,老二是黄鑫康,两人的性格神态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黄鑫康见雅卿和楚文岚好奇,便解释道,“那个吴三妮每次都分不清我两,每次都管我叫黄鑫健,我都跟她说过很多次了,她就是不听。前提我实在恼火,骂了她一句‘傻B’她就告我妈了。”

黄鑫健满脸愤恨的接口,“然后我妈就把我打了一顿。”

……

雅卿忍不住哈哈大笑,楚文岚也抿起最,眼睛里全是笑意。

所以说,梁老太太来闹的事情也不算坏事。就像这一对兄弟,原先他们并不认识,经过这件事情之后反而知道了洛家。要知道,作为洛家串串香的忠实粉丝,好几天都吃不到简直太痛苦了,没成想竟然是一幢楼里的邻居。

这件事情反而像一场邻居的筛选,明理的和不明理的,胆小怕事的、忠义仁信的,一眼分明,倒是省了心思去挑选较好的或者疏远的邻居。

这些全都是洛母社交的加过,而雅卿从一开始也没打算闲着。

她回头看了看朝着她指指点点的一群人,虽然冷处理这件事情迟早会过去,但她还是想给弟弟妹妹创造一个更加健康友善的环境。

算算时间,记者应该差不多快来了吧?

第二十八章 剧情反转

这天清晨,两家老太太照例寻了左家老太太坐在楼下。经过几天的相处,两人已经能互相听懂对方说的大部分话,交流的似乎更顺畅了。

她们正说得热火朝天,一辆喷着“晋省晚报”的面包车驶进了小区,在她们面前停了下来。车门打开,穿着白衬衫黑裤子,蹬着一双小跟黑皮鞋的干练女人走下来,脖子上挂着“记者证”的牌子,后头跟着一个同样白衣黑裤的男人,只不过对方脖子上除了记者证之外,还挂着一个相机,这可是这个时代的精英人物。

女人看到聚在一起的老太太打听道,“请问李花花女士在哪里?我是晋省晚报的记者刘建红,听说她家里发生了一些事情,想采访一下。”

梁老太太茫然的看向左老太太,有些不知道这些人找她干什么。左老太太眼睛一亮,连忙搀着梁老太太站起来,“这位就是,这位就是。”

这个年代,上报纸不亚于上电视,上过一次报纸,那是要成红人的节奏。左老太太介绍完却搀着李花花不挪动,显然想着沾沾光。

刘建红也没辜负她的希望,“看起来你们很要好,方便一起接受采访吗?”

左老太太点头如捣蒜,脸上都笑开了花。

稍后梁老太太也在左老太太的解释下知道了这是要上报纸的好事,能让全省的人都知道洛玉芬干的坏事,自己还能出名,左老太太脸上的笑容立刻复制粘贴到了她的脸上。

小区里来了记者是大事,不少人都围了过来,下面熙熙攘攘的一堆人,雅卿在楼上很快也注意到了。她趴在窗户上看着楼下得意洋洋拍照片的两个老太太,心中不由嗤笑,这时候的记者和后世收了车马费就能随便发稿子的记者可不一样。

他们每一篇报道都是要认真调查取证的,希望到时候报道出来,这喜人不要后悔。

九十年代初网络还没普及,能看的电视台就有限的那么三四个,而且新闻或者娱乐也都是按时按点,过时不候,所以报纸是人们信息的主要来源。

而嫁接了机关报同时又讲究消遣娱乐,全方位的报道本地和埠外新闻综合性报道的晚报发行量非常大,镇上的人家几乎每天都买来看。

各地晚报曾在十年浩劫的初期被迫停办,前几年才陆续复刊,而《扬子晚报》、《钱江晚报》等报纸的崛起,也让很多地方开始有追赶的目标。晋省自然也下了大力气开办了《晋省晚报》,内容的质量要求都很高。

楼下的采访足足持续到了下午,只要是梁老太太没什么文化,撒泼唱调很流利,但是说话叙事却没什么系统,语言又不同,还是后来听说了采访的吴苗苗赶紧赶来做翻译,刘建红才终于把他们说的事情弄清楚。

刘建红抬手看了下手表,下午两点钟了,不知道今天能不能采访完,希望洛家能顺利一点。

当刘建红打听洛家住所时,左老太太不屑地道,“记者同志,您还要去她家啊……可别去了,小心影响不好。”

刘建红笑了笑没说话,心里却翻了个白眼。她作为晋城晚报看重的记者,可报道了不少社会新闻,况且她直接赵来这里,也不可能一点情况都不打听。

就算这两老太太各种美化自己,但梁老太太那种理所当然重男轻女的样子显然其中有更多的内情,错在谁身上还说不定呢。

洛母早就在家里做准备了,本来看到记者来采访那两老妖婆她还有些着急,但雅卿说记者是她请来的之后,洛母顾不上着急了,赶紧询问是怎么回事。

“王大爷说了,这个是咱们省里卖得最好的报纸,”雅卿道,“我看到上面有报道友人离婚的事情,然后记者能提供帮助,就给报纸打电话了。我不想奶奶天天骂我和琪琪,记者阿姨也说会帮我们的。”

即便洛母已经习惯了自家这个外孙女的胆大包天,也还是吃了一惊。知道这事儿是好是坏,但事到如今,也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只要不是光听那两个妖婆子的就好。

洛母伸出食指点了点雅卿的脑袋,“有什么事不能先跟家里人说么?小小年纪自作主张,之后再跟你算账!”

到底采访的事情更重要,她心里想着一会儿该怎么说话。

等刘建红来敲家门时,洛母的准备还算充分。先端茶倒水的招待了两位记者,等两人缓了缓才开始询问要采访些什么。

刘建红总算歇了口气,听到洛母开口,更是心底一松。虽然不标准,但好歹是能听得懂的普通话,不用来回翻译。

因为时间紧迫,刘建红也不拖拉,直接拿了提纲出来挨着问,洛母娓娓道来。

当听到留下那个充当翻译的女人是“小蜜”上位,孩子刚刚出生时,双方的对错几乎一目了然。

洛母苦笑,“这种事情警察也不管,但老太太没什么事情,能每天堵在楼下,我倒是没什么,可三个孩子还小,总不能让孩子们也不出门吧。”

刘建红看到睁着大眼睛好奇的望着她的琪琪和宝宝,心下也是发软。这样的孩子,应该快乐的长大才对,心里不自觉的偏向了洛家。

又问道梁红娟的事情,洛母也没多说什么,只给了当初班里这个案件的派出所的电话让记者亲自去了解。

对比梁太太满嘴的诋毁和谩骂,洛母只陈述客观事实,一句对方坏话都没讲的态度,单品性修养就立见高下。

说起来,这个还是洛母跟着顾家学得。她虽然不懂大道理,但她知道哪些好哪些不好。顾家的家教让老太太十分推崇,她便从自己开始做起,在面对记者们的时候尤其注意。很显然,有文化的人们对着红品德更加喜欢。

记者在洛家采访得很快,只一个多小时事情的来龙去脉就清楚了。对比之前的折腾,简直轻松的不得了。

 因为还有时间,记者又走访了顾家、静静奶奶甚至还有赵家等邻居,直到天色擦黑才离开。

记者走后,小区里的居民们都开始等着晚报。身边的邻居能上报纸,那也是意见稀奇事了。众人的注意力也从洛家的事情转移到了报纸这件事情上,连梁老太太也不讨伐洛玉芬了,而是每天询问报纸的情况,幻想着上了报纸之后自己会成了名人。

一天、两天……

按理说晚报的记者们效率应该挺高的,可是采访过去四五天了,还没有相关的报道,可急坏了楼下的两个老太太。左家老太太甚至忍不住还堵了洛母问过,那天采访说了啥?不会是你们不叫人家记者报道的吧?

洛母心中也纳闷呢,但蛋刀她那无耻的样子,便摆出胸有成竹的姿态,神秘一笑:“你猜?”

顿时把对方气得半死。

在两个老太太的诅咒中,洛玉芬从老家回来了。和离开时的偷偷摸摸不同,她回来得很高调。头发剪短,烫了个跟明星张敏同款的波浪翻翘,白色短袖陪着黑色的喇叭裤,几乎盖住整个脚面,只隐约能看到一点皮鞋尖,当然也少不了刘雄的墨镜。

高跟鞋啪嗒啪嗒的走过来时,谁都没认出她来,左家老太太还忍不住夸了句,“这谁家的闺女啊?一看就是个能干的。”

等到洛玉芬摘下眼镜,左家老太太就跟吃了死苍蝇似的,脸色难看得让人忍不住发笑。梁老太太也惊得忘了说话,洛玉芬将手中的户口本打开,“您尽管骂吧,大不了摊子我不开了,但是这三个孩子全是我洛家的了。姓都改了,看见没?你要是敢抢,那就是犯罪,反正已经把梁红娟送进去了,再把你送进去也熟门熟路。”

梁老太太本来还在愣神,待听完洛玉芬的话,立时什么想法都没有了,“嗷”的一声跳起来要打人,“你这个挨千刀丧天良的倒霉鬼!正勇瞎了眼看上你这么个没良心的玩意儿,老天怎么不收了你呦……”

洛玉芬早就防着,快速后退躲过,点了点吴苗苗道,“快拦住,你带来的可要好生带回去,不然你的勇哥饶不了你。”

末了又对老太太道,“我要是你,与其在这里耗着,还不如赶紧回去给梁正勇张罗着再取一个赶紧生儿子。反正就是个二奶,又没领结婚证。”

看热闹的人一愣,不约而同地看向吴苗苗。这女人可是一直顶着梁老太太儿媳妇的名分的,却没想到竟然只是个二奶?这梁老太太也挺绝的,带着儿子的情妇找自己孙子的麻烦。

梁老太太也顿了一下,扭头看吴苗苗。她还不知道他们没领结婚证的事情,不过老一辈人结婚证倒是其次,他们认定的是结婚仪式,不过梁正勇和她确实也没办婚礼就是了。

梁老太太不禁去思考洛玉芬说的可能性,而吴苗苗脸色大变。梁老太太可不是什么都道人,但看她对梁正勇跟洛玉芬离婚的事情就能看出来,要是一般明理的婆婆,哪里会轻易让儿子跟媳妇离婚。

就老太太对孙子的那个执着劲儿,给梁正勇另娶是绝对能做出来的。

“妈,你别听她胡说。”如今换成吴苗苗张皇无措,“是勇哥一直在工地上忙着才没有去领证的,我们确实是名正言顺的夫妻,我给他孩子都生了……”

“呵呵,名正言顺的夫妻啊。”静静奶奶拿着一份崭新的报纸走过来,意味深长的看了左家老太太一眼,直接朝着洛玉芬走去,“你妈在家呢吧?呦,这捯饬得不错,哪里做的?”

“一个朋友帮忙弄的,怎么样?好看么?”

“好看好看,年轻了十几岁……”

梁老太太眼睁睁的看着洛玉芬离开,倒是左老太太注意到了静静奶奶拿报纸的样子,忽然意识到了什么,赶忙问道,“报纸,今天的晚报出来了么?”

“出来了。”有路过的人拿着报纸回来,不过看向左老太太的眼神却有些奇怪。

左老太太直觉不对,如往常一样开口道,“小刘,这份先给我看看,我给你钱再去买一份吧。”说着作势要掏钱。

被叫做小刘的年轻人心中嗤笑,这老太太关会装模作样,谁不知道她兜里从来没掏出过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