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生之军嫂奋斗史/重生之农家奋斗史上一章:第 19 章
  • 重生之军嫂奋斗史/重生之农家奋斗史下一章:第 21 章

有两个年轻的女孩子像受到了惊吓一样低呼一声,其余人的脸上都露出了不忍的神色,就连张书记也摇头叹息。

第一百零五章 借调

刘祥和唐明亮听得是一脸懵,什么桃花溪边有桃花,还有什么倭寇烧山,他们在大目村生活了这么多年,从来都没听说过,刘好好却说的煞有介事的,搞得他们都开始怀疑人生了,不知道是自己太孤陋寡闻,还是刘好好满嘴瞎话。

这个时候,刘好好话锋再一转,又转到了现在的新生活,一改刚才的沉郁,变得十分欢快,又是上头的政策好,又是公社的大力支持,生产队的发动有力,队员们个个充满干劲…总之是从上到下通通夸了一遍,就连张书记都被她含蓄地夸得连连微笑。

刘祥和唐明亮随着她的话向不远处望去,那些在地里干活的人还是像以前那样面无表情,可被她这么一解说,好像一个个都真变成了充满着积极向上的昂扬斗志,脸上洋溢着无穷的希望和喜悦的先进队员。

刘祥打了个激灵,刘好好这张嘴真能把黑的说成白的,死的说成活的。

“小刘老师,看的出来你很爱你的家乡。”爱掉书袋的赵老师笑道。

“爱国爱乡是人的天性吧,我觉得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家乡都不爱,一定也谈不上爱国。”刘好好颇有些自豪地笑道。

虽然在介绍大目生产队的情况时,她的嘴里真真假假,八分假两分真的,但刚才这话倒不是她装模作样。

无论前世今生,她都是地道的H市人,从小在这里长大,她的亲人朋友也都生活在这里,对这里充满了感情。

如果不是因为用心用情,她也不会将H市的市情资料烂熟于心,在帮刘祥他们整理生产队的资料时,将生产队的情况一一记下,固然一部分原因是她的职业习惯,但更多是因为她想要更全面地了解这里,只有了解了,才有可能深入地分析不足和原因,在将来努力地去改变它。

谁没有故乡?无论走到哪里,最难割舍的就是自己的故乡?上头下来的这几个人都是外乡人,刘好好的话牵起了他们的乡愁,一时间几人都沉默了下来。

刘祥和唐明亮又是一脸懵,这是怎么了?是哪里说错话了?

“听张书记的口音,应该是霖省人吧?”刘好好主动打破了沉默。

“你能听得出来?我很小的时候就跟着家里南下来南省了,就连霖省话都说不好了,你竟然能够听得出来?”张书记大为惊奇,但听得出来她的猜测让他的心情变得很好。

“口音虽然不重,但还是能够听出一点点,”刘好好也笑道,“霖省是个好地方,自古以来人杰地灵,名人辈出。”

“霖省的地理位置好,土地大都是平原,交通又便利,所以商业发达,读书人也多。”赵老师笑道,“我的口音比张良还要重,你肯定能听得出来吧。”

“是,您的霖省口音比较重,应该是成年之后才离开霖省的,而且您的口音中还带了一点儿京腔,应该是在京城读的大学吧。”

“真是绝了!听口音也能猜出来这么多,”男人惊奇地大笑出声,“张良啊,没想到这小山村里还有这样的人才!”

所有人都目瞪口呆,对他们来说,只能听出来这个张书记和赵老师是外地人,哪里能猜得出来什么霖省京城的。

刘祥想起之前赵寡妇的事儿,眼中又多了一丝敬畏,刘好好简直就是个神算子能掐会算啊!

“小刘是个人才,”张书记笑着点头,“还写得一手好文章,她写的文章代表我们公社在市里得了一等奖,市里还特地表扬了我们公社。最近公社正准备成立一个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工作组,趁着今天大家都在,小刘,你愿不愿意借调到工作组来做文书?”

刘祥和唐明亮都懵了,无所适从地看了看刘好好,又看了看张书记,就这么把刘好好调走了?他们一点心理准备也没有啊。

张书记压根不打算征求他们的意见,他看重的是刘好好,征求的也只是刘好好的意见。

刘好好却抬眼看了唐明亮一眼,不知道是张书记年轻气盛,性格强势,还是现在并不那么注重规矩,要借调一个人首先得先征求原领导的同意,这是最基本的规矩,也是最起码的尊重。

“你要借调小刘老师,总得先问问人家校长的意见吧?”还是赵老师上道,意味深长地看了刘好好一眼,笑着打起了圆场。

“唔,唐校长怎么样?我借调小刘,你没意见吧?”张书记微不可察地皱了皱眉,虽然话里是征求意见,但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强势。

一向好说话的唐明亮却沉默了,学校里的老师本来就少,刘好好又刚刚进入角色,那些孩子个个都喜欢她,要是她走了,孩子们怎么办?

他的沉默让张书记的眉头皱到了一起,“怎么?舍不得放人?我记得小刘还没转正嘛,也不是你们的正式老师。”

这话就多少带着点强逼的意思了,如果说之前张书记只是出于对刘好好的欣赏想要借调她,现在更多的则是赌气,下头一个生产队里的小学校长都想挑战他的威信,在这么多人面前,他咽不下这口气。

唐明亮还是沉默,刘祥立刻慌了,他不知道唐明亮这个老好人今天犯什么轴,莫名其妙地想要和公社书记对着干,连忙拉了拉他的衣袖,朝张书记赔笑道,“张书记,唐校长他不是这个意思…”

“我问你了吗?我问的是唐明亮!”张书记沉着脸,声音严厉。

刘祥被他这么一喝,心里再着急,也只能讪讪地站在一边。

刘好好在心里微微皱眉,年纪轻轻就这么强势可不是件好事,在这么多人面前逼得下头的人下不来台,对他自己也没有好处,结合这段时间她在公社听到的边角八卦,这位张书记并不是那么得人心。

越是这样的人,越想要树立自己的权威,他不愿意放过任何一个立威的机会。

“书记,现在快要放暑假了,这个学期也快结束了,等到孩子们都考完试,我再去参加工作组可以吗?”刘好好微笑地打破凝固的气氛,不卑不亢地说道。

第一百零六章 方言

“有责任心!”张书记还没来得及说什么,赵老师就率先赞道。

看得出张书记对这位赵老师十分尊重,他老人家发话了,张书记也不好再说什么,脸色微缓,点了点头道,“也好,工作组目前也在筹备,大概也要等到你们放假之后才能正式开始工作,你现在还是个没有编制的代课老师,代课老师的工资可比工作组的补贴低多了,就算你到了公社暂时没有正式编制,但是今后要是干得好的话,说不定能转上城镇户口。”

张书记开出的条件让刘祥听得眼都直了,刘好好要是去公社当了文书,那他们家可不得了了,比刘大力老爷子在的时候还风光了。

刘祥心里微酸,得了张书记青眼的怎么不是他?但很快这种情绪就被他压下去了,刘好好太厉害了,论心机论聪明论口才论能力论水平,他哪一样能和她比?他这个生产队长不过就是多比她吃了几年饭而已,她这样的人的确不属于这里。

唐明亮皱着眉头直发愁,张书记把话都说到这个地步了,刘好好也答应了,这件事几乎就是板上钉钉的了。

学校一共就三个老师,刘好好这段时间不仅把各项活动搞得有声有色,让学校里充满了生机,还给他和赵一德减轻了许多负担,刘好好这一走,学校只有两个老师,怎么能把孩子们带好?那些孩子知道她要离开,心里肯定难过。

刘祥和唐明亮都一脸心事重重,反倒是当事人刘好好却和没事人似的,张书记那番许诺听上去很美,却哄不了她这个老油子,城镇户口可没这么简单就能够拿到,就算是公社上头也有好几个临时工还是农村户口呢,她压根就没指望过通过这条路进城。

眼看日头偏西,张书记带着文书小王赶回公社去了,刘好好则帮着刘祥张罗安排语言研究会一行人的食宿去了。

因为刘好好的家在生产队里的条件好,又空了一间房,所以赵老师就被理所当然地安排到她家住下。

赵老师十分风趣健谈,对南省的情况十分熟悉,和她一通神侃下来,她才知道他已经来南省工作了二十多年了。

“我知道你爷爷刘老爷子,他真是个了不起的人,在我们南省也算是传奇英雄了…”赵老师感慨道。

“我阿公有这么出名吗?”她是真有点好奇,“他看上去也就是个普通的老人家啊。”

“你这小丫头片子懂什么,他当年义薄云天,直到现在庄老司令也经常把他老人家挂在嘴边…”

刘好好眸光一闪,这个赵老师和庄老爷子也有交情?庄见明那个层次的人,可不是随随便便什么人都能认识的,而且听起来现在他和庄见明还有交情。

“可以吃饭了。”程招娣局促不安地搓着手,求助似地看着刘好好。

“赵老师,咱们吃饭去吧,乡下地方没什么好东西吃,委屈您了。”刘好好歉意地招呼道。

“不委屈不委屈,哪里都一样,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最苦的那几年已经过去啦,那时候你年纪还小吧?那几年天灾,咱们南省可饿死不少人呐…”赵老师话很多,谈起南省往事来滔滔不绝,倒是让刘好好长了不少见识。

“赵老师,你们这次来是研究我们南省的方言,还是我们金花这一带的方言?”刘好好好奇地问。

“我们是一个很大的课题组,南省方言是迄今保存最为完整的古汉语,虽然南省的每个地域,甚至连每个公社的口音都不同,但是你们是同一个根子。西晋的时候,战乱频发,为了躲避战乱,大量中原人南下,因为南省山多,交通不便,与外界的联接不够多,在唐末的时候南省的语言体系就基本定形了…”赵老师讲起自己的专业更是来劲。

刘好好听得也十分起劲,她本来就是个好奇又好学的人,来到这里以后,过着没有书读的日子,如果不是还能经常和老李、夏医生他们闲聊,她的精神生活恐怕要无聊到爆炸了,现在遇上了赵老师,讲的又是她很感兴趣的南省文化,立刻听得出了神,连吃饭都忘了。

赵老师难得遇到一个除了学生之外的听众,见她听得认真,也说得更加起劲了,这一顿饭吃得太久,程招娣干站在旁边等着收拾,催也不是,不催也不是。

还是刘好好先回过神来,连忙招呼赵老师匆匆吃了饭,饭后两人还是意犹未尽,一人端着一个茶缸,从方言谈到普通话的推广,又从普通话的推广普及谈到方言的可能会面临消失灭绝,是否需要保护的问题。

赵老师的谈兴越来越浓,他只知道国家一直在想办法推广普通话,却没有想过将来可能有一天因为普通话的推广,会造成方言的灭绝,反倒要开始保护推广方言,刘好好提出的这个观点让他十分新奇,可是细想之下,好像又挺有道理的。

“我觉得凡事都不能矫枉过正,但是普通话不推广也是不行的,不推广普通话,别说工作上交流的难度变大,我们南省的人也不容易走出去,要是评个劳模什么的,上台发言讲话还用南省话,其他人可就听不懂啦。”刘好好笑道,“听说古时候我们南省出的进士多,状元却少,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说的话皇帝听不懂。”

“就是这个理儿,我们现在来研究南省方言,也是为了推广普通话。”赵老师笑道,“其实我也是半路出家开始研究这个的,根本就不是个有语言天赋的人。你看我到了南省这么多年,还是学不会南省话,实在太难了!我刚来这儿工作的时候,和老乡们交流就只能连比带划,半蒙半猜,那会儿可真不容易啊。”

“你们觉得学南省话不容易,南省人还觉得学普通话更难呢,”刘好好笑道,“我阿公也算是个出了名的聪明人,可他那一口普通话,也没几个人能听懂,过去庄爷爷和他说话恐怕也是连比带划,连蒙带猜。”

第一百零七章 敏锐

赵老师大笑,“别说是刘老爷子了,就连在你们家长大的老庄,说话也带了一股南省腔。不过你说得对,听你们南省人说普通话太费力,你们生产队长今天在屋子里和我们聊了半天,我就没听懂几个字,我们小组里还有几个年轻人也是你们南省人,可他们说你们这儿的腔调他们也听得很困难。”

“扫盲这么多年,我们南省的文盲率还是居高不下,和方言也有不少关系。”刘好好叹了口气,“南省多山,交通不便,导致生活闭塞,语言融合进程缓慢,出现了太多的语系和分支,别说你们外省人了,我们本省之间的交流都不顺畅…”

“小刘啊,你真是个不错的好苗子,和我那些学生比起来,非但不外行,比他们还强些,你当时怎么就没上大学呢?”赵老师有些奇怪,“你读书的时候成绩应该不错吧,又根正苗红,怎么当时生产队和公社就没推荐你呢?”

“生产队倒是推荐了啊,但是在公社这一关被刷下来了,应该是有更合适的人选吧。”她浑不在意地说。

“可惜了,可惜了,”赵老师连连摇头,“你要是能上了大学,出来之后就是干部了,也不至于埋没在这个小山村。”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要真是个人才,不会担心自己被埋没。”

“你这个孩子倒是挺豁达的,你要是能上大学的话,我一定把你要来加入我们这个小组,其实你要是愿意的话,我也可以借调你到我的研究小组来啊,待遇不比在公社差,而且省里的级别可要比公社高上不少啊。”赵老师怂恿道。

刘好好却笑了起来,“赵老师,您可真是抬举我了,我这纯粹是半瓶水叮当响呢,就是觉得你们研究的这事儿比较新奇,喜欢多听您聊聊而已,要说起做研究,我还真不是那块料。”

赵老师一脸郁闷,“你倒是拒绝得毫不犹豫啊。”

“我这是有自知之明。”

“那你倒是说说,你是哪块料?我瞅你这双手,一定不是下地干活的料。”赵老师指着她的双手笑道。

这一双手虽然算不上滑腻白皙,却没有什么茧子,一看就知道她在家里没怎么干过粗活,在农村被这样娇养着长大的女孩子可不多,可见刘大力当年确实很看重她。

“我去世的阿公疼我,从小就让我认真读书,没让我干过什么重活,还真被您说对了,论地里的活,我还不如我弟弟妹妹呢。”

“刘老爷子是个有眼光有胆量有魄力的人,”赵老师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你这样的人才应该到更广阔的天地里去发挥自己的作用,只是做一个小学老师,可惜了,好好珍惜这次去公社的机会,争取留下来,今后可能还会有进步的空间。”

“到哪里都是为人民服务。”刘好好嘻嘻一笑,一脸浑不在意。

赵老师也笑了起来,“小刘啊,你的内心可不是这么甘于庸常的人,否则你一个小学老师把你们生产队的基本情况记得那么牢做什么?我看你们那位生产队长都没你了解情况。”

刘好好也不恼,偏头一笑,反将他一军,“赵老师也不是甘于平淡的人啊,否则您一个语言学家把南省的政治经济情况摸得这么熟做什么?”

赵老师被她的话给噎住了,瞪眼瞧了她好半晌,“好你个刘好好,之前拿话套我?你倒是猜猜看,我在来语言研究会之前是做什么的?”

“赵老师您受过高等教育,看您的谈吐应该是在京城名校里读的书,二十多年前,您应该就是在那里参加了革命工作,后来组织安排您到南省工作,您这才孤身到了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南省有许多像您一样的南下干部,但是文化程度像您这么高的并不多,所以您之前应该也是从事文宣类的工作,其他的我就猜不出来了。”她不慌不忙地笑道。

赵老师的后背蓦地出了一身细细密密的冷汗,在这个小村姑面前,自己竟然有一种无所遁形的感觉?他还没完全看透她,她就把他的底细猜出了八九分,这是何等敏锐的洞察力。

她说猜不出来其他的,就真的猜不出来了?他才不信!

“你!刘老爷子怎么教出你这个鬼精灵来的?”赵老师愣了好半晌,才闷闷地出口,能够从这些细节推断出他的背景,不仅需要敏锐的洞察力,还需要对整个体制有全面的了解,不是他看不起农村的孩子,而是他们的确缺乏这方面的环境和氛围,大多数人这辈子见过最大的官可能就是公社书记,就算他们再聪明,都没有办法猜出他的底细。

刘好好的谈吐举止,完全不像是个农村出身的小姑娘,而像是一个被大家族精心教养长大的接班人。

真不知道刘老爷子当初是怎么教她的,赵老师和刘大力并不熟,只是曾经和他有过数面之缘而已,觉得这个老人家身上有义气有豪气,但并不像刘好好这么细腻敏锐。

看来为了把这个孙女嫁入庄家,老爷子在她身上下了不少苦功夫,“庄家那个小子娶你不亏。”

刘好好一哂,这么听起来自己倒像是一件为庄立军精心准备的货物。

赵老师见她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就知道她对这桩婚约未必有多上心,活到他这把岁数,看过的人,经过的事也多,知道像她这样聪明优秀的小姑娘,未必就会太把婚姻生活当一回事。

优秀的人,无论男女,他们的心都很大,能够装得下很多很多的事,装的事太多了,反倒忽略了家庭。

他自己也曾经犯过这样的错,现在后悔了,他走过的弯路,不希望她也走一遍,“小刘啊,立军是个很不错的年轻人…”

“赵老师,您和庄爷爷他们一家很熟?以前共事过?”刘好好笑盈盈地看着他,语带探究。

赵老师一噎,“你这小丫头,又套我的话!”

第一百零八章 初心

刘好好笑而不语,倒也不否认。

“以前庄老司令还在南省的时候,我在他的手下干过一段时间,他是我的老领导,我和庄家也是老交情了,立军更是我看着长大的。”赵老师也不遮遮掩掩,“这孩子踏实沉稳,有责任心,是个好男人,我看了这么多年轻后生,就没几个比得上他的,刘老爷子给你选了这桩婚事着实是煞费苦心。”

“是啊,我阿公一直都在为我操心,庄立军这么好,还真是委屈他了。”刘好好感慨,“赵老师,您别急着否认,在您认识我之前,听说他有这么一桩婚约,肯定为他觉得可惜吧?”

赵老师干笑两声,“那时候对你不了解,有误会是正常的,毕竟谁也想不到刘老爷子能培养出你这样的孩子,你嫁入庄家对你有好处,离开这里,到京城去再多见一些世面,多学一些东西,将来前途不可限量啊。”

“也不一定要靠着庄家才能离开这里到京城去吧。”她漫不经心地捧着茶缸,模样看起来散淡,却带着一股笃定。

赵老师不知道她哪来的自信,“哦,你还有其他的法子到京城去?你可是连上大学的资格都被别人夺去了,你不会觉得自己接下来到了公社,很快就能到县城,再到省城…就算你再聪明,这一切也没这么简单。”

“谁知道呢,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今后的事情还真的很难说,就像您过去想不到自己会把大把的时间花在研究工作上一样,您过几年说不定还会怀念现在的悠闲时光呢。”刘好好淡淡一笑,把话题又绕回了赵老师身上。

赵老师又被她反将一军,她的话让他的心里产生一股说不出的惆怅,可是心情似乎又莫名地轻松了很多。

连他自己都说不上来自己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也许他真的不甘心这辈子都把时间浪费在这种边缘的研究上面,也许是觉得就算被这个小村姑看破了也无碍,他太需要找个人倾诉心里的愤懑了。

赵老师叹了口气,“我是有心想要多做些事情,可最后还是落到了这个田地,研究这个没什么前途可言的课题,那几个孩子跟着我也是白白耽误时间。”

“怎么会是白白耽误时间?”刘好好听出了他被深深压抑住的不满,摇头笑道,“您在我们南省这么多年,有多久没有这么一个个生产队一个个公社走过去了?如果不是您研究这个课题,怎么能够知道这么多基层的社情民意?您真要为咱们办点实事,光坐在屋子里凭空想象可不行,还得这么一步步脚踏实地地走下去。厚积薄发,您现在的付出都是为了将来打基础的。”

赵老师瞠目,自己在官场上这么多年,竟然被一个十来岁的小姑娘给教育了?这孩子的年龄还没自己的工龄长呢!

“我就不信刘老爷子能教出你这样的鬼精灵!”赵老师简直都无言以对了,就农村这样的生活条件,凭着刘老爷子这么个没多大文化老头子,真能教导出这样的孩子?

刘好好大笑,“赵老师,您可别小瞧我阿公,他可是远近闻名的聪明人。”

“那你阿爹还是独子呢,怎么他就教不出来?”赵老师摆明了不相信。

“天赋有限嘛,您不知道世界上有一种人,她就是天才,学什么都比人快,想的也比普通人更深更远,像我这样的人,只能感谢老天爷愿意赏我饭吃,您不用太羡慕…”

“你这丫头,脸皮还真厚!”赵老师抚掌大笑,觉得这丫头真是绝了,从没见过人这样吹捧自己的。

“这叫作自知之明。”

“你还敢说?刚才是谁说自己不是做研究的料的?”

“我是说过呀,”她正儿八经地点头道,“做研究的人得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心如止水,一心只读圣贤书,我可做不来,我这个性子啊,是最坐不住的,红尘万丈,才是我向往的地方。”

“幸好张良识货,把你挖去公社干活,你好好珍惜机会,别被轻易埋没了。”赵老师一辈子都没有见过这样灵气四溢的小姑娘,如果他还在位子上,早就想办法把她给挖走了,也轮不到张良这个小屁孩儿,真是可惜了。

“我会的,公社毕竟比生产队上了一个层次,接触的面也更广,咱们金花公社有的生产队靠山,有的面海,情况各不相同,我不想做一只井底之蛙,我想要多看看多听听。”她诚恳地说。

“其实你到公社上头去,也只是一个小文书,能起什么作用?”赵老师刚才还让她珍惜机会,现在又来泼冷水,其实并不是针对她,这话虽然是在问她,更多的却像是在问自己,他落到今天这个田地,一个落魄的穷书生而已,对社会还有什么用?

“开阔开阔自己的眼界,将来肯定有更广阔的舞台等着我呢,我得做好准备。”她笑嘻嘻地说,“这不是您刚才说的吗?”

“你还真是自信又乐观。”赵老师不知道该怎么说了,他一向自诩心志坚定,可是这些年的大起大落,还是难免让他产生了自怨自艾的情绪,刘好好这乐观的样子倒是让他心中的阴郁散去不少,可到底是积郁太深。

“是赵老师您太悲观啦,人生起起伏伏是难免的事情,怎么可以因为一时的失意,而失去自己的初心?你要相信自己,相信这个世界!”

赵老师又被她一句话给堵住了,这丫头会读心吗?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刘好好笑嘻嘻地朝他举了举杯子。

他却从她的眼中读到了一丝落寞,那是一种和他相似的失落,带着对现实的不甘和无奈,只是她比他又多了一丝蓬勃的朝气和东山再起的勇气。

他怔住了,这小丫头不是无知者无畏式的乐观,她比谁都通透,可是她一个十九岁的姑娘,人生才刚刚起步,怎么会真的明白那种从高处落下的滋味。

第一百零九章 不后悔

“你这孩子,年纪轻轻的,怎么好像什么都懂。或许真是老天爷赏饭吃,你天生就是吃政治这碗饭的料。”赵老师缓缓叹了口气,“不过这条路不好走啊,你一个女孩子更是难上加难,可要想清楚了。”

很多时候理想会被现实击垮的。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总是要做些什么,留下些什么,才不枉费来这世上走一遭。”她站起来,手里还拿着搪瓷大茶缸,“还记得保尔柯察金说过,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

正在桌旁写作业的仨姐弟转过头来,呆呆地看着自家大姐慷慨激昂的朗诵,听得似懂非懂的,但被她饱满的情绪所感染,一个个眼眶莫名地红了。

刘好好自己的情绪也有些激动,前世她已经度过了她完整的一生,也曾有过悔恨,恨自己对父母亲人的关心不够,让父母白发人送黑发人,但是在她的人生选择上,却从不曾后悔过。

高中时正是移民潮盛行的时候,家里在国外的亲戚不少,父母也曾经动过让她移民国外的念头,她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她的根在这里,父母亲人朋友都在这里,父母在不远游,那时候仅仅是为了无法割舍父母亲人而选择了留下。

大学毕业后,因为她漂亮的成绩和履历,几家知名大律所大投行都向她伸出了橄榄枝,可是她还是回到了H市,选择人们眼中安逸不上进的公职,拿着不到她同学零头的工资,还一度在同学中传为笑柄。

她也不是多么高尚的人,天生就想为这个社会奉献自己,燃烧自己的光和热,只是觉得人们与其天天抱怨社会有多么不好,多么不公,不如自己想办法去做些什么,改变一些什么,哪怕力量很微薄,贡献很小,但也至少尽力了,多多少少也为这个社会做了一点事。

她不敢说自己上辈子有多么成功,也没有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除了对父母家人的亏欠之外,她再无遗憾,因为她问心无愧。

现在,老天又给了她一次机会,她还是会坚持自己的初心。

她很清楚以她的能力就算在前世也能赚得盆满钵满,现在又有了对社会发展的先知先觉,想要赚钱过上好日子,并不是什么难事,可这从来不是她的目标。

钱再多,不过是银行卡里的一串数字;房子再大,晚上也只能睡在一张床上;包包再昂贵,也不过是用来装东西的工具…

她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长大,但幸好父母从小就给了她并不匮乏的物质生活和足够丰富完整的精神世界,没有缺衣少食过的她,对物质没有强烈的渴望,也不需要金钱来弥补内心的空虚。

她对生活的要求精致,却绝对没有到奢侈的地步,所以她更愿意把精力放在改变这个社会上。

“小丫头,有雄心壮志是好的,可是命运有的时候对你未必永远都是公平的。”赵老师给她泼了一盆冷水,宦海沉浮这么多年,他对此体悟很深,这些年在官场上漂的人,谁没有个起起落落的。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刘好好毫不犹豫地说。

她的眼睛亮晶晶的,室内那盏昏暗的煤油灯落在她的眼中,反射出无与伦比的光华璀璨。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赵老师豁然开朗,反复念叨着这两句话,声音越来越大,最后竟然流下泪来,“你说的对!说的对!”

程招娣并着几个孩子都是一脸懵,刘好好和赵老师说的话,他们压根就没听懂,更不知道他为什么会被刘好好几句话说得泪流满面。

“那个那个,同志,我们家好好不懂事,您别和她计较。”程招娣手足无措地说,这个赵老师可是从省城来的,得罪不起啊。

赵老师虽然还是听不大懂南省话,但是程招娣那一脸歉意的样子,光靠猜就能猜出她说了什么,当即朗声笑道,“大姐,你生了个懂事的好女儿啊,真是有福气!”

程招娣其实听不不大明白他的话,但是看着他翘起的大拇指,就知道他对刘好好十分赞赏,便放下心来,笑容里带着浓浓的自豪。

她的女儿当然是生产队里最优秀的,就连生产队长刘祥都一个劲儿地夸她呢。

自从把话说开之后,赵老师和刘好好的关系就更近了一层,仿佛互相掌握着对方不轻易示人的秘密一般,充满了默契,闲来无事的时候,两人就凑在一块儿,大喇喇地谈着南省的现在和将来。

南省山多,可利用耕地面积少,交通也不方便,不适宜发展大规模的农耕,在这个以农业为主的时代,南省的农民过的日子比平原地区的农民要苦得多。

“还是要多建工厂,早日实现现代化才好!工厂建得越多,就能让更多的农民到工厂里去工作,这样才能根本解决南省农业问题。”赵老师重重叹了口气。

“不能一味地建工厂,”刘好好坚定地摇摇头,拿起纸笔画着,“您看,这是我们南省的母亲河南江,南江有许多支流,就像是叶子的叶脉一样,给整个南省提供水源和养分,老百姓的生活用水全靠南江和它的支流。如果我们大建工厂,尤其是为了生产和运输方便,把厂区建在江河两侧,那么工厂生产出来的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我们的南江和其他支流,这条江用不着几年就会彻底发臭,而南省所有老百姓的饮用生活用水都只能是臭水沟里的水!这些被污染过的水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有毒成分,长期饮用这样的水,所有南省人恐怕都得出问题!”

赵老师脸色一白,他从没有听说过这样的说法,但是按照她的逻辑推下去,的确有可能出现这样的结果,但他还是硬着头皮问,“江河湖海不是都有自净作用吗?”

第一百一十章 思路

“如果自净的速度比不上污染的速度呢?现在工厂建设并没有饱和,城市人口也不多。假设我们沿江两岸都建了大工厂,那工人们必然要住进厂区,每天都要不停地朝江里排放大量的生活和生产污水,污水量恐怕都能超过南江的水量,这样的江还有可能是干净的吗?”

“照你这么说,我们南省就不能实现四个现代化了?”赵老师有些烦躁地说,农业也不行,工业也不行,到哪里去找出路?

“赵老师,您只记得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忘了还有科学技术现代化?”

“科学技术?”赵老师还真的忽略了这一节,不过这也不怪他,科学技术是国家层面的事情,他从来没有想过一个省能靠科学技术有什么特别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了,我们的水稻品种可能和现在的完全不同,真能够实现亩产千斤,只需要很少的土地,就能让大家都吃饱;科技进步了,工厂的产能提高了,不需要四处兴建工厂,也能够满足大家的生活需求。我觉得科学技术是一切的基础,也是未来的发展目标。”

“你说的有道理,”赵老师的脸上并没有太大的喜色,“可是要到那一天,还需要多少年?在这么多年间,我们还得一直受穷。”

“不会的,我们省情和其他地方不同,山多交通不便,是制约我们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所以我觉得要想让发展,就必须先修路,不仅要修路修桥,还要修隧道,您看,我们生产队到公社要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这一个小时不停地上山下山,如果修了路桥和隧道,能够缩短一半的路程还不止,不仅如此,生产队里的农副产品对外运输的效率也能大大提高,不到十分钟就能把生产队的东西用汽车送到公社。我们南省靠海,海产品丰富,但是沿海的几个生产队却生活得特别贫苦,为什么?因为他们种不了粮食,而捕捞上来的那些海产品除了晒成干的之外,其他根本运不出去,只能任它们腐烂掉,如果修了路,运输效率提高了,不仅外头的人都能吃上新鲜的海鱼,他们的生活水平也能大大提高。”

赵老师这才有些意动,但很快又皱起眉头,“修路要花不少钱啊。”

“是,但是我觉得再穷也得修路,这是南省发展的第一步,必须打通我们和外界的交流渠道。”她坚定地说。

“你说这是第一步?那第二步,第三步是什么?”赵老师感兴趣地问道。

“要想富,先修路,少生孩子多种树。”她脱口而出,看到赵老师一脸惊愕,她也忍不住笑出声来。

当年这些标语可是刷满了全国农村,别看挺俗气的,但是话糙理不糙。

赵老师也是聪明人,愕然之后,就立刻理解了其中的意思,也笑了起来,“但是你说的多种树又是为什么?南省多山,树已经够多的了,再种树,到哪儿种田去?”

“因为地理条件的限制,南省再怎么发展也成不了农业大省,南省虽然没有东北的大林场,但是森林覆盖率在全国却是名列前茅的,南省气候高温多雨,适合许多热带、亚热带的水果生长,还有花卉、茶叶、菌菇、中药材,不少都是我们省独有的,这些都是我们在农业上的优势。下回带您到山上看看,虽然我们大目生产队的山不高,但是山货却真是不少。在农业上我们没有必要去追求粮食产量,而应该因地制宜发展我们的特色农业。”

“你说的,说的,很有道理!”赵老师激动得语无伦次,在屋子里转着圈,刘好好的话仿佛给他打开了一扇窗。

刘好好安安静静地坐着,并没有惊世骇俗地把制度改革这种顶层设计贸然说出口,她只能在现有的框架里发挥,这几条路是南省农业发展的方向,却不能真正让南省的经济腾飞。

历史发展有其独特的规律,有时候欲速则不达,她比谁都沉得住气。

赵老师就没她那么淡定了,她的话给了他很多启发,这段时间虽说是来研究的,结果每天都足不出户,埋头在屋里写写画画,弄得他们研究小组的几个年轻人一脸无所适从,完全不明白自己老师在抽什么疯。

刘好好却照常到学校上课,看起来和过去并没有什么不同。

唐明亮看到淡定的刘好好,十分纠结,“好好啊,你真要去公社做文书?”

“张书记都开口了,我总不能拒绝吧?”刘好好摊摊手。

唐明亮直叹气,“唉,你要是走了,咱们小学可就少了个好老师,我都不知道怎么向孩子们交代。”

刘好好嘻嘻笑道,“谢谢校长的肯定。”

唐明亮被她笑得老脸通红,“不管怎么说,能去公社是件好事,对你今后有好处,但你可别得意忘形喽,到了公社上头好好干,别给我们大家丢脸。”

“那是必须的呀。”刘好好自信地说。

“就是可怜这些孩子们了,他们喜欢你哦,一定舍不得你走。”唐明亮做了一辈子的校长,和孩子们的感情很深,凡事都站在孩子们的角度考虑,其他的事情他都可以忍,但是和孩子们有关的事,他很难退步,所以那天他这个老好人才会梗着脖子惹张书记不快。

“我也没走啊,只是借调而已,我还是孩子们的老师,今后说不定还要回来的,再说只要我有空,照样带着他们玩儿,合唱团要办下去,科学讲座要办下去,手工展览要办下去,讲故事比赛也要办下去…到时候校长还是得支持我!”刘好好笑道。

“你还愿意回来办这些活动?”唐明亮的眼睛亮了。

“当然,对孩子们有感情的,可不止是校长啊,我也喜欢他们,我希望他们一个个都能有出息,咱们大目小学出去的孩子,能够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这才是最实在的!”刘好好一脸歉意地看着唐明亮,“校长,我知道这段时间以来,我在学校折腾了不少事,也给您添麻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