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回1988/重生之凉味人生上一章:第 13 章
  • 重回1988/重生之凉味人生下一章:第 15 章

李卫国一听就兴奋了:“什么口味的?”

“有点辣,算是凉菜的一种。”

李卫国一听立即击掌:“好,就做手撕鸡了。俊伟妈,俊伟妈!”

高凉有些不解,这是干什么?

一会儿匡秀敏从厨房里出来了:“怎么了?”

李卫国说:“你今天不是买了一只鸡吗?高凉要做那个、手撕鸡,你跟她学去,一起做。”

匡秀敏说:“不蒸了?妈说蒸鸡才有营养。”

王奶奶听说要做手撕鸡,便说:“那就不蒸了,跟着高凉一起做吧。”

于是匡秀敏拿了鸡过来给高凉一起处理,高凉将姜蒜和各种调味品一起和匀,均匀拌在鸡上,然后将鸡和调味品装进食品袋里,放在李家的冰箱里冷藏起来,等待入味。到中午的时候拿出来,放在锅里煮,煮熟后取出撕成块状,然后将锅里剩余的汤汁浇在上面,鲜辣可口的手撕鸡就出锅了。

高凉还特意炒了一点花生米,碾成碎末,撒在鸡肉上,凉热都可以吃,极其鲜嫩开胃。吃得高强和李俊伟去添了三次饭,幸亏两人没在一个锅里吃饭,不然饭都不够吃。

吴春梅从来没有这么吃过鸡肉,准确说,她们家很少吃鸡,除了逢年过节,家里基本是不杀鸡吃的,每次杀鸡,都是清蒸的,因为这样才能保留鸡的最大营养。她不知道原来鸡还可以这样吃:“高凉,你这手艺都是从哪里学的啊?”

高凉笑着掩饰:“就是瞎做的。好吃吗?”

吴春梅点头:“好吃。”

高珊一边收拾碗筷一边说:“春梅姐,我大姐做菜都是无师自通,她会的菜可多了,而且每样都超级好吃。”

高凉听见小妹这么夸自己:“没那么夸张。珊珊和强强今天第一天上学,都学了些什么,上新课了吗?”

高强说:“还没有,上午就发书和排座位来着,我们班选班干部,我当了班长。”他说着还挺了挺胸,一脸自豪。

高凉笑着点头:“真棒,好好干啊。”

高珊一说到上学就不太高兴:“我们今天也发书了,还上了一节英语课。我有点想不明白,为什么“是的”和‘公共汽车’是‘爷死’和‘爸死’,英国人好讨厌!说话真难听。”

高凉一愣,才意识到这两个英语单词的发音勾起了妹妹的伤心处,别人学到这个可能笑笑也就过去了,但是他们家情况不同,爷爷和爸爸刚好都不在了。现在刚开学,二十六个字母都没学,肯定还没学到单词来,老师恐怕是为了调动大家对英语的积极性才跟学生说了几个简单又好记的常用单词。高凉笑着安慰妹妹:“只是英语发音而已,并不真是那两种意思,其实“s”的发音并不是“死”,要轻很多。”她说着给妹妹示范了两遍。

高珊还是有些闷闷不乐:“反正我心里有点不舒服。”

高凉想起当初高珊没继续升学的原因好像就是英语太差了,难道是起因是因为这个吗?她觉得自己有必要去学校跟高珊的老师谈谈,妹妹很聪明,希望老师能适当引导和鼓励一下她,调动她的学习积极性。

高凉换了话题:“说点高兴的事吧,今天上午我们的菜都卖完了,你们猜卖了多少钱?”

这下高珊和高强都兴趣浓厚起来:“多少?多少?”

高凉说:“九十多块,赚了应该有二三十块。”真是一个上午就能赚过去一天出两次摊的收入。

高强赶紧说:“每天三十的话,那一个月是多少?是、是90?”

高珊轻拍了一下弟弟的后脑勺:“笨蛋,900啊。”

高强傻笑着挠头:“对哦,这么多!”

吴春梅惊讶地看着高凉,没想到能赚这么多钱,高凉真厉害!

高凉笑着说:“也可能不会每天都这么多,还要除去租金之类的,不过肯定是能养活大家了。春梅就不用担心了,到时候我肯定有钱给你发工资的,要是赚得多,就多发一点。”

吴春梅连忙摆手:“不用多发。”她是由衷替好友感到高兴的,没想到高凉做这个生意真能赚钱,那是不是就意味着自己家里的肉鸭养殖真的能够发展起来?那家里以后有钱了,自己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读书。

作者有话要说:还是下午更一章吧,上午只写了这么点。

红包继续,么么哒mua~

第27章 越来越好

高凉睡了一个悠长的午觉醒来, 看见吴春梅正在缝纫机上做题。高凉看着她伏案的背影, 忽然觉得自己活得太实际了点,一直都在想法子赚钱, 似乎没注重过精神方面的提升和享受。

她看了一下床头的闹钟, 时间显示是下午三点四十, 她的闹钟调到了四点, 便将闹钟给关了, 轻轻下了床, 尽量不发出声音,以免打扰到吴春梅。九月的午后阳光非常灿烂,只是滤去了些许灼热, 看着也不那么可怕了, 高强快放学了,高珊要到五点半才下课,高盼则在学校寄宿, 一个月才放一次假,有空得去看看她, 顺便给她送点好吃的,现在是高盼最为关键的一年, 她希望高盼能够好好把握机会, 争取也考个高中。

李俊伟家院子里有点热闹,院子里堆满了家具,高凉走过去:“奶奶,您忙什么呢?”

王奶奶抬起头, 看着高凉笑了:“凉凉啊,你叔叔和阿姨说过两天要走了,要帮我打扫卫生呢。”

李俊伟捧着一个红黑格子花纹的布箱子出来了,看见高凉,点了下头:“下午不用摆摊了吧?”

高凉摇头:“不用了。用我帮忙吗?”

“不用。”李俊伟将箱子放在地上,王奶奶过去,打开箱子,翻出里面的衣服来晾晒。

高凉正要去帮她,看见匡秀敏吃力地挪着一个半人高的红漆木桶出现在门口,她赶紧过去帮忙:“阿姨,我来帮您。”

匡秀敏停下来直起腰擦了把汗:“好啊,谢谢你。这个空米桶死沉死沉的,不知道我爸用什么料打的。”

高凉闻言笑了:“阿姨,这是您的嫁妆?”

“可不是嘛。不过一直都没用,搁在家里占地方,扔了又可惜,其实还挺新的。”匡秀敏笑着说。

王奶奶看着那个米桶,突然忍不住笑了:“以前俊毅和俊伟兄弟小的时候,喜欢在家玩躲猫猫,有一次俊毅就躲进了这个米桶里,俊伟找了很久都没找到,直到天黑了俊毅人都没出来,俊伟就哭着说哥哥不见了。我们找了一大圈,以为人都丢了,结果俊毅这小子从米桶里爬出来了。你们知道怎么了?这孩子在米桶里睡着了,愣是给饿醒的。居然没给他憋死,也是命大。”

高凉一听顿时觉得好玩:“那时候俊毅哥多大啊?”

王奶奶说:“五岁吧,这么高的米桶不知道怎么爬进去的。那时候俊伟三岁,俊伟你还记得不?”

正在和他爸抬书架的李俊伟一脸茫然,摇头:“不记得了。三岁啊,太小了。”

“俊毅还记得,他还知道给自己留条缝隙出气,这孩子从小就聪明。”王奶奶说起大孙子就忍不住笑眯眯的。

李卫国非常不高兴:“聪明没用在正道上,书不读,兵不当,不知道要混成个什么样子。知道我要回来还往外面跑,等下次见到他,我非打断他的腿不可。”

高凉听见李卫国的话,分辨不出来情绪的真假,其实她跟李俊毅接触多了之后,还挺佩服李俊毅的,他那么有想法,而且那么有魄力,肯定是个能成大事的人。现在包括以后的时代都跟以前不一样了,只要胆识够,有闯劲,是很容易成功的。不知道他最近怎么样了,他给自己写的信多半是聊些生活琐事,很少提及他现在做的事,希望他一切顺利。

李俊伟又进屋去搬书:“我这是孔夫子搬家——尽是书。”

高凉也去帮忙,发现李俊伟的书种类繁多,文史类居多,古今中外的都有:“都是你买的?”

“也不是,好多都是我哥买的。”李俊伟说。

高凉看着一本本厚厚的书,很多都是自己没看过的:“我可以借点书看看吗?”

“应该可以吧,是我哥的,你把书保管好就行了,别弄坏了,也别丢了。”李俊伟说。

“我知道。”高凉高兴起来,拿了一本鲁迅小说集和杂文集,又拿了一本《月亮与六便士》,“我看完了再给你送回来。”

“看完了直接放在到书架上吧,到时候我和我哥都不在家。”说到这里,李俊伟叹了口气,“奶奶,你怎么办呢?我们都不在家,就你一个人了。”

王奶奶笑着说:“那有什么关系,你们以前上学的时候,我不也是一个人在家吗。”

“但那怎么一样呢?”李俊伟说,“那时候我们至少一个礼拜还能回来一次。”

匡秀敏说:“妈您要不跟我们去青海吧?”

李卫国瞪了妻子一眼:“你开什么玩笑,那边是高原,而且冬天那么冷,气候那么干燥,妈的身体怎么扛得住?”

高凉笑着说:“没事,不是有我呢,我一直都在家,放心吧,我会陪着奶奶的。”

王奶奶听见高凉这么说,顿时眉开眼笑:“对啊,有凉凉呢,你们担心什么。我闲得无聊,就去帮她看店。”

高凉赶紧说:“奶奶您来玩就可以了,看店就不必了。”

李卫国认认真真地对高凉说:“小高啊,叔叔要求你个事。”

高凉见他这么正式,忙说:“叔叔您只管吩咐就是了,不用客气。”

李卫国说:“每天来我家看看我妈,我就担心她老人家万一有个头疼脑热的也不打针吃药,不能按时吃饭,你帮我督促一下她。”

高凉笑着点头:“没问题,包我身上了,叔叔。”她其实很能理解他们的担心,老人家年纪大了,身体不好,容易生病,万一病了、磕着碰着没人管,那就会酿成大祸。

高凉在李家领了命,捧回来几本书,见吴春梅在做题,自己便看了几页书,看时间差不多了,起身去做饭,一会儿还要去店里做卤肉,自行车放在店里,得坐公交车去。

吴春梅见听见她做饭的动静,赶紧放下笔来帮忙收拾食材。高凉今天买了猪耳朵、猪头肉、猪腿和猪心,吴春梅要将这些收拾干净。高凉做了饭,过来烧水杀鸭子,想起今天的手撕鸡,问吴春梅:“春梅,今天的手撕鸡好吃吗?”

吴春梅一想今天中午的手撕鸡,便忍不住咽口水:“好吃。”

高凉说:“等过两天生意稳定点了,我就把鸡杀了来做手撕鸡,应该卖得出去吧?”

“尝过的人肯定都会买。”吴春梅现在对高凉的手艺是相当地有信心。

吃过晚饭,高凉交代弟弟妹妹在家学习,早点睡觉,她便和吴春梅带着收拾好的食材去店里,正好赶上最后一趟末班车。

市场里静悄悄的,只有她这一家还亮着灯,好在外面就是大街,虽然这年头的夜生活不甚丰富,但夜晚的街上还是有路灯和一些店子的。高凉将肉放进锅里煮,她准备了两种口味的卤水,一种是咸味的,一种是咸辣味的。高凉说:“等将来我有固定的客源了,我还要做好几锅卤水,辣的都要分好几种:微辣、中辣和变态辣。”

吴春梅听见她说变态辣,便忍不住咯咯笑起来:“变态辣是有多辣?”

“反正辣得眼泪鼻涕一把抓,让人哭爹喊娘,哭了还想吃。”高凉哈哈笑。

肉类在锅里炖上的时候,她们就闲下来了,今晚她们有了经验,都很默契地带了书来看。高凉说:“其实晚上也没什么事,就是要等肉炖好而已,要不以后晚上你别来了,在家看书吧。”

吴春梅连忙摇头:“那不行,你一个人在这里坐大半个晚上,太危险了。而且这么大一锅卤水,你一个人也搬不上去啊。”

高凉一想也是,□□十年代经济开始复苏,随着苏醒过来的还有人的私欲,犯罪事件频发,所以才有了好几次的严打,她还真不敢大意,她笑了笑:“也是,真是多亏有你。”

吴春梅笑着说:“其实这样挺好的,可以学习一下,反正平时我也不会这么早就睡觉。”

高凉看着好友说:“春梅,到时候还是去复读吧。再考一次。”

吴春梅抿了一下唇:“我明年可能会报考,但是今年不会复读了。”要复读,起码也得家里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所以她把希望都寄托在高凉的店子上呢,希望能店子生意红红火火,能带动她家的状况也好起来。

高凉点点头:“好,你尽量多花点时间复习吧,平时事你就少做一点。”

吴春梅摇头:“不用,其实这样我已经很满足了,这比我在家学习的时间更充足。”而且压力也小很多,至少不会有父母那四道沉重的视线压着她。况且她如果去了别的地方打工,绝对没有高凉这里这么好待遇,哪个老板会让自己手下的打工仔多花点时间学习呢?所以想到这里,吴春梅对高凉真是有着说不出来的感激,她根本就无所谓工资的问题,高凉能够收留她就已经很好了。

到了十点多,卤菜都做好了,高凉和吴春梅将锅从炉子上抬下来,放在地上焖着,这样第二天早上取出来就可以卖了。明天过来做凉拌菜就好,晚上睡眠时间也能长一点。

第二天早点四点多,高凉到了店里,先将凉拌菜做上,等看见商贩来得差不多了,便去买食材,顺便从那个卖鸡鸭肉的老板那儿买来了一斤鸭掌、鸭脖、鸭头和鸡爪,还将鸭杂也买了回来。

这时候还没有客人,吴春梅看着高凉买回来的鸭杂和边角料:“你买这些干什么?”

高凉说:“卤了卖啊。”

“昨天好像也不是很好卖啊,你还特意去买这个来卖,真不怕卖不掉啊?”吴春梅有些担心。

高凉笑着说:“没关系,我买的也不多,饮食习惯都是养成的,说不定以后大家慢慢就都喜欢上了呢。”她自己最初看见卖鸭脖鸭掌的也十分不能理解,不过后来不也是爱上了吗,饮食习惯是可以养成的,她现在做的量也不算太多,她相信只要不遗余力地去推销,应该不成问题。

作者有话要说:二更送上,么么哒大家mua~

第28章 努力尝试

天亮了, 今天的生意又开始了。有了昨天的基础, 今天的客人终于不再是看一眼就走了,一个客人停下来:“昨天买了猪头肉, 味道还不错, 今天试试别的, 这鸭子味道怎么样?”

高凉笑着说:“您尝尝。”

客人夹起其中一片薄薄的鸭肉, 放进嘴里, 咂摸了一会儿, 一股辛辣在口腔里久久地盘旋着,这种口感颇为新奇,比平时自己用辣椒炒菜吃感觉更为爽口、过瘾:“这是辣的啊?”

高凉说:“对, 这一只鸭子是辣的, 还有不辣的,您都可以尝尝,看您需要买哪种口味的。”

客人又尝了点不辣的, 说:“给我来半只辣鸭吧,我觉得辣味的还不错。”

“需要给您切成块吗?”高凉举着菜刀, 将整只鸭子从中间剁开。

客人说:“切吧,免得我回去再切。这个是搭头吗?”

吴春梅见她将手指向装鸭杂和鸭脖的盘子, 说:“这个不是, 也是一起卖的。一样的价格,都是辣味的,很过瘾的,可以当零食吃, 也可以下饭。”她比起昨天来要放得开多了,再也不像之前那么羞涩。

客人看着摇了摇头。高凉说:“您买了半只鸭,我可以给您送点鸭肠尝尝,您要是觉得好吃,下次可以单独来买这个。其实鸭杂和鸭脖子比鸭肉更入味,吃得更过瘾。”

“不一样的做法吗?”客人问。

高凉笑着说:“一样的,但是因为小,在卤水里煮更容易入味。不信您尝尝。”她夹了一点鸭肠递给对方,对方抓过去放进嘴里,脸上果然露出意外又满足的表情:“你多送点给我嘛。”

高凉笑着摇头:“只能送一点给您尝尝,太多了我们会亏本。”她将鸭子装起来,放了一点鸭肠进去。

客人说:“送点调料啊。昨天给了。”

高凉说:“这个辣味的,其实不需要调料了。不过您要是需要的话,我给您装点。”

送走了客人,吴春梅压低声音和高凉说:“高凉,你这都是花钱买的,都送人了,不怕亏本吗?”

“刚开始少赚一点没关系,主要是打开市场。”

吴春梅只好不说什么了,毕竟她不是老板。

今天的生意跟昨天的差不多,人们还是对鸭边角料的兴趣不大,大部分都是人家买卤肉的时候送出去了,倒是鸭杂还好卖一点,因为鸭肠、鸭肝和鸭胗都是肉。

高凉心里也有点怀疑自己决定卖鸭掌这些是不是太着急了点,目前来说,人们的生活水平还没达到那个高度,还不太懂得吃的乐趣。但是高凉又有点不想放弃这个机会,毕竟现在已经是1988年了,不是1978年,温饱已经解决了,人们开始追求精神和物质上的享受了,从满大街不绝于耳的流行歌曲和热闹非凡的迪斯科舞厅就能看出来了。

高凉想了又想,还是坚持一下吧,毕竟她不可能一直卖凉拌菜,等天气一冷,凉拌菜绝对是无人问津的,毕竟大冬天的谁都想吃口热乎乎的饭菜,而不是看着就透心凉的凉拌菜。而卤味是任何季节都能卖的,冷热皆宜。

高凉留了心,将买回来的边角料称好重量,等做好后重新称一下,发现居然缩水了二两多,这可是个大问题,按照她原来定的三块一斤的价格,那是要亏本的。怎么办呢?

当时她们就在店里,吴春梅一看这情况,比高凉还着急:“我就说了不行吧,这都要亏本啦,以后还是不要做这个了吧?要是比肉价格还贵,那就更没人买了。”

高凉咬着下唇,皱着眉头想了许久,对吴春梅说:“春梅,你带纸和笔了没有?”

吴春梅点头:“带了。”她带了本子过来做题。

“借我用一下。”高凉拿过纸和笔,在上面开始写价格,凉菜的、卤肉的、鸭杂的、鸭掌的等等。

吴春梅凑过去看:“鸡爪和鸭掌按个卖?两毛一个?鸭脖子一块二一根?”

高凉点头:“对啊。以后就按个卖。我算了一下,一斤鸭掌大概是15-20个左右,我卖两毛一个,要是个儿大,我至少不会亏,要是个儿小,那我就能多赚一点了。”因为鸭掌、鸡爪之类的不管怎么缩水,数量是不会少的。如果按个卖,那么多少还能赚点。

吴春梅无奈地叹气:“其实这样看,也赚不了几毛钱一斤,还要担风险,卖不出去或者个头太大了,你都可能亏本。为什么非要卖这个?”

“嘻嘻,就当是我个人的喜好吧。”如果是以前的高凉,对比一下,肯定也不愿意去担这个风险,但是她想到以后别人能将这些东西做成上市公司,她就相信这是有潜力的,她也不指望什么上市公司发大财,至少能在这个小城里立住脚,别人一说鸭掌、鸭脖之类的,就能想到她家的熟食即可,她只想要一份安身立命的营生。

吴春梅看着高凉,似乎有点不相信这能卖掉:“一斤肉才三块钱,一根鸭脖子就要一块二,谁买全是骨头的鸭脖子吃啊?”

高凉耸肩:“我也不知道,总要尝试一下才知道行不行。”她又撕了一张整纸,写上“消费满五元送鸭脚或鸡脚一只”,然后用钢笔涂黑涂粗,贴在店里比较显眼的位置:“好啦!我们可以回去了。”她将写好的价格纸都整整齐齐叠好,“这个拿回家去找纸板贴上,然后做成价格牌放在架子前,人们一看就一目了然,不会因为我们忙不过来而立即走人了。”

这一点吴春梅倒是非常佩服高凉,因为她真是说做就做的那类人,正因为这样,所以才能在这么短短的时间内就把店开了起来吧。

市场开张的第三天是星期六,这个时候国家还没推行双休制,正规单位都是两周休三天,学校里都是每周休息一天半,所以星期六上午高强和高珊还要上三节课。有的单位则实行单双周轮休,比如汪彦君所在的棉纺厂。

因为有的单位轮休,今天来菜市场的人比前两天多了不少。高凉和吴春梅都比平时要忙,高凉也考虑到了这点,所以多杀了一只鸭,至此,从吴春梅家买来的十只鸭子全都杀完了,吴春梅说她下午回家一趟去捉鸭子,对于自家卖鸭子的事,她还是很上心的。

正忙着,高凉就见到熟客了,是真正的熟客,棉纺厂的人,在她这儿买了一个多月的凉拌菜的老顾客,对方一见到高凉,别提多激动了:“你不来我们厂里卖菜,我们吃饭都没滋味了。昨天中午我还特意赶来看了一眼,你早都关门了。”

高凉笑着说:“实在是抱歉。我一般就卖早上这一阵,中午和下午都不开店。以后你想吃,可以早点来。”

“我也想啊,但是要送孩子上学,忙不过来。好不容易今天休息了,所以赶紧过来看看。”客人打量着柜台,“多了这么多菜,还有肉啊。”

高凉热情地跟对方介绍,老顾客几乎什么都想尝尝,最后差不多每样都买了点回去。

这一天棉纺厂来了好几个老顾客,还有结伴一起来的,卖到最后,卤肉都没了,只剩下凉拌菜和鸭头鸭脖子之类的。

吴春梅暗暗称奇,没想到高凉的魅力这么大,老顾客吃了都念念不忘。这时市场门口又进来一个人,一看见高凉,就兴奋地跑过来了:“真的在这里,老板,生意好吧。”

高凉看着熟悉的面孔,笑着打招呼:“还可以,好久没见到你。”

这是个圆脸的年轻女人说:“是啊,你开店了就不来我们厂里卖了,想吃一顿凉拌菜都不容易。刚刚我同事在你这里买了卤肉,没肉了吗?”

高凉赔笑道:“卤肉没有了,就剩下鸭脖子、鸭头和鸭掌,还有鸡爪子,买点这个吃吧。”

“都是卖剩下的啊,别人不要的吧?是不是不怎么好吃?”圆脸女人有些迟疑,“要不还是买点凉拌菜吧。”

高凉说:“还真不是卖剩下的,我特意分出来做了卖的,味道很好,不信你尝尝。”

“哎呀,鸭掌也要两毛钱一个,尝了你多不划算啊。”圆脸女人已经看到价格牌了。

高凉笑着说:“没关系,都是老顾客了,照顾我那么多生意,尝一个鸭掌怎么了。你吃着好吃再买。”

对方被高凉劝得动心了,真抓了一个放进嘴里,一边吃一边咂摸味道:“这个拿来当零嘴吃倒是挺有意思,有嚼头,味道也够。”

高凉笑着点头:“对,就是当零食吃的。”

对方说:“那我儿子肯定喜欢。要不我买点吧,还剩了十几个,我都拿了。”

“好嘞。凉拌菜想要什么?我这有新品种,珊瑚草和海蜇皮,买点回去尝尝吧。”高凉一边忙一边推销。

对方一边嚼鸭掌一边点头:“好。”

最后边角料在高凉不遗余力的推销下,卖得只剩下了四个鸭头。高凉将这四个鸭头带了回去,给李家送了去。李俊伟过两天就要开学报到了,他们一家三口明天就要出发,李卫国夫妇送了儿子报完到后就直接返回部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