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中文武百官,并不是每一个都有私心的。总有一些真心实意为国为民的朝臣,他们不管新帝是谁,只一心想要为国家、为老百姓做些实事。以致于当毫无预兆的突然面临眼下的情况,这些忠臣登时就将所有的不满转向了那几位叫嚷的大臣身上。

整日里不干一件实事,就只会在这大声叫嚷,有本事倒是拿出些真本事和能耐来让在场的大家都为之信服啊!张嘴闭嘴就是监国公主不够好,监国公主坐镇朝堂不合乎礼仪和规矩,他们这么厉害怎么就没有跑到皇陵去向先帝控诉不满呢?要知道监国公主可是先帝遗诏定下的,这几人明明就是对先帝不敬!

这几位大臣自己也没想到,他们没有等来沈清河的动手,却等来了周遭其他朝臣们的弹劾和挤兑。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不赞同目光,这几位大臣缩了缩脖子,实打实的后悔了。

早知道,早知道他们就该再好好想想,方作出决定。可他们也没料到监国公主突然就顺应他们的话语,打算撒手不管朝政大事了啊!他们本以为,监国公主只会像以往那般无视他们的叫嚣,再不然就是冷言呵斥他们闭嘴的…

216.第 216 章

周月琦说到做到, 果然就不再过问朝政大事了。这样一来, 尽管每日的早朝依旧在上, 却没有了把持朝政的上位者,一众朝臣尽数大眼瞪小眼,没事上奏还好,有事上奏就真的是求助无门了。

眼看着早朝变成了摆设,文武百官哪里能不着急。没有任何的迟疑和犹豫,他们就连忙找上了沈清河, 寄望沈清河能劝服监国公主改变主意。

沈清河却也不是那般好说话的。若是周月琦没有自己提出来, 而是被这些人逼迫的不得不妥协,沈清河肯定不会善罢甘休。可是在那日早朝之后,沈清河当面向周月琦求证过, 确定、一定、以及肯定, 周月琦确实不打算过问朝政了。

既然如此,沈清河当然不会逼着周月琦非要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左右大周国也不是他们夫妻二人的,谁爱打理谁打理去呗!

也是到了这个时候,所有人才终于意识到了周月琦这位监国公主的重要性。早先还不觉得, 只当周月琦一介女流,哪怕名义上坐镇朝堂, 也只是走个过场, 并无多大的实际用处。可是真当没有了周月琦的坐镇, 他们陡然间就方寸大乱, 六神无主了。

都说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而今的文武百官便是实打实的这般感觉。明明之前周月琦主掌朝堂大事的时候, 他们没有太大感觉的。但是此时此刻, 当周月琦真的闭嘴不言,再不过问朝堂事务,谁都可以预料得到接下来的大周国将是如何的岌岌可危。

其实朝中明眼人本就不少。先帝过世的太过突然,几位已经成年的皇子又都没能继承到皇位,反而是才刚出生没多久的新帝得了这么个天大的好机会。可是,又能怎样?

嘴上说的好听,朝中是有新帝在位的。但是以新帝现下的年纪,根本就对朝堂、对百姓毫无益处,等同于无。

以而今的朝堂局势,正是因为有了周月琦这位监国公主以及兵马大将军沈清河的一力撑起,才能力保朝堂不会打乱,才能坐镇朝纲稳定,才能保障百姓安居乐业。

因着这样的心思,朝中不少大臣都是极为拥护周月琦和沈清河的。他们都不是迂腐蠢笨之人,正是因为他们看得都足够清楚明了,才会始终坚定不移的站在周月琦和沈清河这一边。

可是尽管这样,同僚中还是出现了一些害群之马。对于这几位害群之马的存在,朝臣们也是极为愤怒的。伴随着早朝一日接着一日的荒废下来,这样的愤怒日渐积聚和叠加,最终就形成了滔天的不满,直直的冲向了那几位所谓的保皇派。

说起来,忠于新帝真的没有错。当一个安安分分的纯臣,从不站队任何派系,只一位效忠圣上,哪里就不对了?可即便是效忠圣上,也需得分清楚局势和情势不是吗?

难道是监国公主逼着先帝立下新帝的?难道是监国公主逼着不让新帝长大成人的?监国公主把持朝政以来,可曾有过任何排除异己的举动?又何曾开拓过自己的派系和势力?

监国公主明明就很是用心的在帮新帝打理朝政,只等着新帝速速长大不是吗?这些保皇派如若非要向圣上表忠心,只管老老实实的等到新帝把持朝政,再跳出来蹦跶不好吗?非要在这个时候闹,闹什么闹?监国公主不再打理朝政,难不成要这些保皇派来处理国家大事?他们敢吗?

西宫太后也听闻了朝堂上的动静。本来她是没有什么心思的。可眼下的时机着实千载难逢,西宫太后登时就起了不一样的想法。也不管别人怎么想,她只管抱着新帝上朝了。

于是这一日,当文武百官再度战战兢兢的静待监国公主周月琦能改变主意和决定,接着打理朝政之时,盛装打扮的西宫太后就这样带着新帝出现在了朝堂之上。

到底是圣上,新帝出现在朝堂上,没有任何的逾矩。至于西宫太后,打着照顾新帝的旗号跟着出现,倒也无可厚非。只不过如此一来,西宫太后和监国公主的擂台便算得上是公然彰显在所有朝臣的面前了。

见到西宫太后抱着新帝出现,周月琦丝毫没有觉得意外。正好闲着无事,也懒得继续坐在这里陪朝臣们玩沉默,周月琦径自起身,离开了。

一见周月琦离开,太监总管下意识就张嘴要喊“退朝”。这也是近段时日养成的习惯了,本能反应。

“慢着。”不等太监总管把话喊完,西宫太后便毫不客气的抱着新帝坐在了周月琦一贯坐着的位置上。隔着珠帘屏风,西宫太后嘴角得意的扬起,全然不顾朝堂上的吵闹,自顾自下了旨意,“继续上朝。众位卿家有事尽管启奏,圣上在这儿听着呢!”

原本西宫太后的出现就已然引来了朝臣们的议论纷纷。听闻西宫太后居然有意代监国公主把持朝政,朝臣们就越发有想法了。

监国公主虽说同样是女眷,可有先帝遗诏在,又有兵马大将军在朝中鼎力支持,他们这才愿意照常呈递上奏折。但是西宫太后?除了那几位保皇派,其他的朝臣尽数都低下头,秉持了缄默。

几位保皇派大臣应该高兴的。毕竟就是因为他们的不断蹦跶,才引得监国公主不再把持朝政了。可没有了监国公主,偏偏又来了一位西宫太后。

尽管西宫太后怀里抱着的确实是新帝,可是这些保皇派依然懊悔不已,只觉得他们下了一招很臭的棋路。

西宫太后哪里就比监国公主好了?监国公主再怎么说也是姓周,是皇家的公主。但如若换了西宫太后来代为打理朝政,就是实打实的外戚强权了。

一想到接下来即将面临的局面,保皇派们不禁就露出了担心的神色。西宫太后绝对不是最好的取代人。若是必须挑选一个人来代为把持朝政,他们更情愿是交到监国公主的手中。最起码手握先帝遗诏的监国公主名正言顺,又哪里是不请自来的西宫太后可以比得上的?

还是那句话,早知道会是这样的局面,他们还不如什么也不做,放任监国公主继续过问朝政大事呢!至少这样一来,国泰民安,朝中上下都没有二心。

西宫太后本以为,只要她抱着新帝出现,自然有的是朝臣愿意拥护新帝。毕竟周月琦之所以会被逼的一退再退,可不就是这些朝臣们的鼎力作为?

然而,西宫太后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那便是,保皇派支持的仅仅只是新帝本人,而不是她这位太后娘娘。拿她和周月琦相比,在本质上其实都没有太大的区别,皆是代为打理朝政,而并非真正的圣上亲政。

如此一来,西宫太后想要趁机赢得朝堂众臣的支持和信服,就根本是无稽之谈了。也或许她确实可以打着新帝的旗号,将朝中百官都强行留在这里。但要说逼着这些朝臣假装什么事情也没发生般一如既往的继续上奏,就根本是不可能了。

比之周月琦主动提出不再过问朝政大事还要死寂的沉默氛围,就这样在朝堂上迅速蔓延了开来。

一炷香、两炷香、一个时辰、两个时辰…

不单单是一众朝臣沉默不言,就是西宫太后自己脸上的得色也挂不住,分分钟感觉到尤为的尴尬和羞辱。

西宫太后倒是很想执拗的跟这些朝臣永无止境的耗下去。可是西宫太后怀里还抱着什么也不懂的新帝。新帝饿了要哭、尿了要哭、不舒服了还是要哭。一次、两次西宫太后还勉强能哄住,时间久了西宫太后哪里能耐得住性子?

最终还是西宫太后自己率先烦了,呆不住了,以着尤为丢脸的姿态灰溜溜的抱着新帝离开了。

已经等得太久的太监总管长长的松了口气,忙不迭就高呼了一声“退朝”。再这样耗下去,他也担不起责任啊!

朝臣们先是没有动。不是不想动,而是尚未回过神来。主要是今日西宫太后的作为太过震撼了,他们尽数都被弄懵了。好端端的,西宫太后这是想要干什么?明着跟监国公主争权吗?真真是不知所谓,有伤朝纲!

沈清河倒是一直都很冷静,反应也尤为平静和淡定。相比其他朝臣还身处不敢置信的震惊之中,沈清河已经率先转身,大步下朝了。

有了沈清河的带动,其他朝臣们这才反应过来,连忙三三两两的往外走去。不行,他们得追上去好好问问兵马大将军,今日这到底是怎样的状况?千万不能让西宫太后把持朝政,必须得将监国公主再度劝回来。否则,国将不国,他们愧对先帝的殷切期望和临终遗诏。

沈清河是真心没有太多的想法。这些朝臣着急,他却不觉得有什么好担心的。至于西宫太后的伎俩,只要朝臣们吃这一套,那便尽管将朝政大事都丢给西宫太后打理便是。反正,对他也没有太大的影响。

至于想要求琦儿再度接手打理朝政?谁是这样想的,谁去求他家夫人呗!他不干预,也不阻拦。

第 217 章

周月琦说不打理朝政, 便真的不打理了。无论谁来说、谁来求,她都是一样的态度,一样的说法。与此同时, 周月琦也不在宫里住了, 直接抱着周承彦回了将军府。

而今的皇宫之内, 太皇太后和东宫太后无疑是可以当家做主的。无奈她们两人都没有过问此事, 放任周月琦大摇大摆的离开了后宫。

西宫太后也可以站出来说两句,尽管周月琦不一定会听她的, 但是最起码她也是顶着新帝生母的名头, 身份到底不同。不过, 西宫太后是肯定不会劝阻周月琦的。反之,她巴不得周月琦再也不要进宫, 就这样回了沈家就别再现于人前了。

相比之下, 群臣就是真的很着急了。他们以前也没多么的排斥周月琦这位监国公主, 而今更是尤为怀念有周月琦代为监国的日子。乃至于周月琦在朝臣们心目中的威信急剧提升,愣是无人能比。

西宫太后是打着算盘想要接替周月琦在朝堂上的地位的。然而很可惜的是,她的算盘注定了要落空。反之, 不论她多么卖力的跑到群臣面前寻求表现,最终都是落得一场空,什么也没得到。

在接连好几日不请自来的跑到朝堂上坐镇却根本没有一人买账的尴尬处境之后,西宫太后默默就选择了退散。

也罢, 她还是等到新帝登基,再来跟周月琦一争高下吧!反正到了那个时候,周月琦一定会将手中的大权毫不保留的交到她这位圣上生母手中的。

存着这样的念头和想法, 西宫太后咬咬牙,不情不愿的缩回了她自己的寝宫,打算先行蛰伏几年再说。

周月琦对此倒是没有太多的异议。带着周承彦回到沈家,她乐得清闲,每日都全身心投入的陪着三个儿子一起过着甚是安稳且悠哉的日子。至于朝臣们的祈求和盼望,以及西宫太后的态度转变,周月琦都没有任何的想法,也都没有放在心上。

就这样,在周月琦和沈清河的多方不配合之下,朝堂开始闲置了下来。一日两日是如此,十天半月依旧是这般处境,直闹得朝野上下人心惶惶,只恨不得立刻去八跪九叩的将周月琦这位监国公主请回朝堂之上来坐镇。

周月琦不理睬,沈清河不过问,朝臣们求来求去还是只能求到了太皇太后和东宫太后的面前。再怎么说,这两位都是监国公主的长辈,想来是能够说得动监国公主的?

偏生,不论是太皇太后还是东宫太后,都只是平平淡淡的回了一句“后宫不得干政”,之后便再无下文。以致于朝堂上的惊慌情绪一而再的蔓延,谁也拦不下来。

那几位先前叫嚣的尤为厉害的保皇派几乎是欲哭无泪了。每日都面临着同僚们的排挤和不赞同眼神,他们差点要疯了。

他们也不是没有主动去找监国公主认错,可监国公主根本不理睬他们,他们也是有心无力,做什么都是徒劳。时日一长,眼看着朝堂上的颓废局势,这些保皇派越发成为了千古罪人,着实羞于见人。

如此这般,周月琦的声望无形间就一刷再刷,很快便跃居新帝之上,成为了所有人眼中唯一的朝堂掌权者。

沈清河起初并未意识到这一点,等到察觉之时,他也没想过要阻拦。毕竟眼下的局势对琦儿是尤为有利的,沈清河只是静观其变,任其发展。哪怕真的到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沈清河依然无所畏惧,轻轻松松就能撑住局面。

周月琦一直拖了整整三个月,才在群臣接二连三的诚恳祈求以及保皇派们痛哭流涕的负荆请罪下,勉强答应回到了朝堂之上。而自周月琦重新回归的那一日起,周月琦在朝野上下的威信已然超过了当初先帝遗诏才刚传出时候的轩然大波。

这一次,所有人都心甘情愿的迎接周月琦的归来,对这位监国公主可谓发自内心的信服和忠诚。一时间,朝堂上局势大定,再没出现过丁点不和/谐的声音。

至此,开启了独属于周月琦的时代和王朝。

后续番外:

周月琦一直在朝堂上坐镇了十三年,才迎来了新帝的亲政。

这一年,新帝十三岁,在西宫太后的大力撺掇下,开始走入所有人的视线之内。

西宫太后早已经迫不及待了。她都等了十三年了,周月琦要是再敢拦着不让新帝亲政,她势必要跟周月琦闹个不停。

在西宫太后的心里,新帝八岁就可以亲政了。可她这样的念头一出,居然引来了朝堂上所有大臣的反对声音。彼时差点没将西宫太后气死,只恨得西宫太后接连好几日都食不下咽、寝不能眠。

西宫太后坚定的认为,新帝之所以会被群臣反对,就是周月琦从中捣的鬼。肯定是周月琦向群臣施压了,简直是罪不可赦。

然而事实上,群臣会反对新帝那么早亲政,完全是发自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一个才刚八岁的娃娃能搭理朝政大事?肯定不能啊!

群臣也不是没有想过,或许可以先让新帝步入朝堂,再请监国公主代为垂帘听政,借以磨练新帝。但是,谁都知道监国公主跟新帝并不亲近。监国公主真的会答应垂帘听政,辅佐新帝直到新帝成年?

万一监国公主直接撂摊子不干,转而将朝政大事全部推给新帝打理,他们要找谁哭去?监国公主早先可是有过前/科,撒手就不再过问朝政长达整整三个月的。那三个月的折磨,群臣已然亲身体验,再不想经历第二次。

跟随了监国公主这么多年,群臣可是很清楚,监国公主根本对朝政毫无兴趣的。都说权力容易动人心,监国公主却是最大的另类。如若不是他们哭着求着恳请监国公主代为打理朝政,大周国早就乱成一锅粥了。

也是以,乍一听闻才刚八岁的新帝要亲政,朝臣们心下非但没有丝毫的期待,反而生出了浓浓的忐忑和不安。唯恐监国公主会突然转身走人,群臣们极为默契的达成了一致意见,坚决反对新帝过早的亲政。

再然后,西宫太后就一等五年,直到新帝十三岁才终于成功的将新帝推上了朝堂。

周月琦其实很好说话。如若她真的想要争抢权力,新帝根本不可能安安稳稳的活到十三岁。而这十三年里,周月琦前后送走了太皇太后和东宫太后两位长辈,对皇宫更是再无丝毫的眷恋,就等着新帝来接手朝政呢!

而在这十三年里,沈清河也顺利为三个儿子铺垫好了最是平坦的道路。伴随着周月琦不再监国,沈清河亦是没有拖泥带水的径自找新帝辞官了。

新帝怎么也没想到,他才刚亲政第一日,就迎来了兵马大将军的辞官。虽然很清楚兵马大将军交还兵符对他来说是好事,他以后都无需畏惧兵马大将军功高震主。可是,眼瞅着兵马大将军双手送上兵符,新帝却怎么也不敢动手去接。

西宫太后又不是多么睿智的长辈,新帝这十三年里什么都学习了,却偏偏没能养成足够的君主霸气。到底是才刚十三岁的少年,对于朝政一无所知,对于兵权更是敬谢不敏。

这一瞬间,新帝率先想到的是,没有了兵马大将军坐镇朝堂之上,日后若是边关告急,他能找谁来护住大周国的河山?放眼扫过朝堂上一众武将,新帝也就只敢对沈清河这位兵马大将军最是放心。

故而,新帝摇摇头,眼中闪过明显的惊慌神色,急忙就想要劝阻沈清河交出兵符的举动。

比新帝还要着急的,当然就是朝中其他文武百官了。

监国公主已经不再打理朝政,连兵马大将军都要辞官,他们日后可怎么是好?难道要仰仗年仅十三岁的新帝?可新帝什么也不懂啊!说句大不敬的话,而今的新帝根本不足以担当起打理朝政的重任。总不能日后稍微有点棘手处理不来的问题,就转而跑去将军府求助吧!真要是那样,还不如敬请监国公主和兵马大将军都再多留在朝堂上几年呢…

于是乎,在新帝明言拒绝沈清河辞官之后,朝臣们也都纷纷仗义执言,只盼望能留下沈清河。

只可惜,沈清河一旦做出决定,根本不是旁人能够劝阻得来的。十三年,琦儿累了,他也烦了。该是时候将朝堂还给皇家了。新帝已然长大,自然该是交给新帝自己来处理朝务。

最终,不顾所有人的挽留,沈清河义无反顾的留下了手中的兵符,头也不回的离开了朝堂。

一如所有人预期的那般,没有了监国公主和兵马大将军坐镇朝堂,新帝的能力着实不足以撑起一个国家。不过是一个月的时间,新帝就被折腾怕了,整个人都瘦了一大圈不说,还起了极大的畏缩心理。不管西宫太后怎么劝,他都坚决不再上朝,直接将朝中文武百官撂在了那里。

听闻新帝不肯上朝,一众朝臣彼此对视几眼,皆是面面相觑。果然,一切都在他们的意料之中。就是不知道,他们再度跑去将军府哭天喊地的抹脖子、撞柱子,监国公主和兵马大将军可还愿意理睬他们的苦肉计?

都说国不可一日无君,西宫太后是不可能放任新帝胡闹的。也不管新帝情不情愿,她就是强势逼着新帝必须去早朝。

新帝已经不是三两岁的娃娃,又哪里会听西宫太后的话?任凭西宫太后怎么催、怎么哄,他都不闻不问,咬牙撑着不上朝。

随即,西宫太后和新帝母子之间爆发出了极大的矛盾和冲突。几乎是日日不间断的争吵,直闹得宫里人尽皆知,甚至传到了宫外。

眼看着局势不对,西宫太后一狠心,找来三尺白绫跑到新帝的寝宫,扬言新帝若是不上朝、她便吊死在新帝的面前。

年少气盛的新帝实在被西宫太后气的不行,眼珠转转,当日就顺应西宫太后的威胁,上朝了。

目送新帝老老实实的乖乖去上朝,西宫太后不无得意的笑了。姜还是老的辣,新帝的年纪哪里是她的对手?

然而,不等西宫太后得意太久,就等来了新帝的传位诏书!

没错,就是传位诏书。谁能想到,才刚十三岁的新帝,不过是亲政一个月,就亲自下了传位诏书,被传位的下一任帝王还是监国公主和兵马大将军的第三子,被先帝遗诏赐了皇家姓氏的周承彦?

传位诏书一下,新帝转眼间变成了先帝,自己动作麻利的为周承彦腾了地方,笑眯眯的将一大堆烂摊子丢给周承彦这位尚处于云里雾里的新帝去收拾,他则心情愉悦的搬去了另外挑选的寝宫,当起了万事不管的太上皇。

反正周承彦打小就比他厉害,打理朝政这么困难的事情,还是交给周承彦这位能者多劳吧!他和周承彦可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好“兄弟”,他有难,当然得找周承彦鼎力相助啊!

面对先帝如此甩手掌柜的作态,被“兄弟”的周承彦着实被坑的很惨。他哪里跟先帝关系好了?凭什么要让他来帮先帝收拾烂摊子?他娘都不愿意打理的朝务,难道他就喜欢了?

无奈先帝事先一丁点的风声都没透露,也没有给他留下丝毫拒绝的余地,手持传位诏书的周承彦撇撇嘴,只能自己上了。

算了,他先干着吧!实在不行,他也学他娘,管个十几二十年就直接走人。又不是只有先帝会当甩手掌柜,他也照样能。至于打理朝务难不难?反正他是从小就帮他娘念奏折长大的,早已经游刃有余,轻而易举的小事一桩罢了。

就这样,在所有人都没有意料的情况下,周承彦名正言顺的成为了下一任新帝。而周月琦和沈清河,莫名其妙就变成了太后和太上皇,而且还是不容他们拒绝的。

在巨大的震惊和咋舌之后,朝堂上很快就恢复了平静。不得不说,有沈清河和周月琦这么一对爹娘在,朝臣们对新帝的接受程度不可谓不高。

更甚至,因为新帝是周承彦,群臣们皆是心存侥幸,求之不得的。还好还好,先帝那个不靠谱的自己当了甩手掌柜。再不然,他们可就真要哭死了。

有人高兴有人哭。曾经的西宫太后,而今的太皇太后就很是伤心了。她的儿子变成了太上皇,她的名分确实跟着提高了没错。可她还是跟以前一样,手中一丁点的大权也没有,又因为周月琦当了太后,她还是必须得看周月琦的眼色过活。她,她…她这一辈子,怎么就那么的苦呢?

毫无防备当了太后的周月琦在初始的怔愣之后,自我感觉还算不错。

好吧,这样一来,沈家是肯定能护住了。而她,只需要安安心心跟沈清河一路游山玩水去了。日子如此美好悠哉,何其幸哉?

带着周月琦离开帝都皇城的那一日,沈清河随手将书房内的密信尽数烧掉,眼底的笑意始终都没有退散。

不会有人知道,先帝之所以会退位,周承彦之所以会成为新帝,一切都不是偶然。精心铺垫了十三年,这才是沈清河真真正正的筹谋和算计。

没办法,谁让琦儿不喜欢打理朝政呢?那么,就索性丢给儿子忙碌去吧!孩子们也都长大了,是时候该承担起他们的重任了。

自此之后,他和琦儿会远离皇城的是是非非,尽享独属于他们二人的悠闲和幸福。山长水远,再无归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