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里都有这么多人来来去去,电视从早开到了晚,她从兴奋中回过神来,这样下去,一个月的电费可不得了。

可是这乡里乡亲的都是熟人还有不少是自家亲戚,怎么好意思张口叫人家不来呢?

沈华凤琢磨了好久,终于想出了法子。每天晚上一到八点钟,她就会不好意思的解释要早些睡觉第二天早起有事然后关掉电视,看的正到精彩处的孩子嚷着还要看,大人们自然不好意思说这样的话就各自散去了。

这样两次一过,有些人就明白了这含蓄的逐客令,来的渐渐少了。即使来也会识相地八点钟自动走人,沈华凤暗自得意自己既达到了少开电视的目的又没正面得罪人。

可是里面也有些不太识相的孩子就像大宝,天天都磨着多看会不肯回家,沈华凤对这个调皮鬼侄子说也说不得骂又骂不得,只能板着脸让他回家。

感觉自己挺委屈的大宝回家和妈妈赵玉珍说起来此事,小孩不懂其中的弯弯绕绕赵玉珍哪有不明白的。

赵玉珍心里气沈华凤太过小气,边训斥大宝不准再去。

大宝不依,嘴里嚷着“就去就去我就要去看电视,谁让咱家没有电视,我就要去大伯家看”,被火冒三丈的赵玉珍甩了一巴掌。

见大宝的脸被打的红通通的冒出五指印,赵玉珍心里有些后悔,大宝还是孩子懂什么,何必把气撒在孩子身上呢?

住在一起的兄弟两感情不错,老大家富裕些经常接济自己家。缺着钱时也都是到周国富家借,大丫一直穿小霞的衣服―那时把自家孩子的旧衣服送给别家小些的孩子穿也是个不大不小的人情。

这样也使得赵玉珍在沈华凤前总有低人一头之感,心里暗暗憋屈,再加上大宝那句话实在刺痛了赵玉珍心中的痛处,一向很少对孩子动手的赵玉珍忍不住的重重打了大宝一耳光。

大宝“哇”的跑到屋里哭起来。

第四十四章 挨打后的大宝

正在写字的周小云见大宝眼泪一把鼻涕一把的哭着进来,不由大吃一惊,忙问:“哥哥,你怎么哭啦?”

大宝委屈地抹眼泪:“我被妈妈打了一巴掌。”

“妈妈打你一巴掌?”不太可能吧,赵玉珍向来对大宝宠溺,毕竟是第一个孩子又是男孩,既是家中的长子又是一大家的长孙,别说动手就连骂他两句都舍不得。大宝的脾气有一半都是被她惯出来的。要说是周国强打的倒还差不多:“妈妈为什么会打你啊?你今天做什么错事没有。”

大宝喊着冤枉把事情的经过细细的讲给妹妹听了一遍:“我今晚在大伯家看电视,正放到好看的大妈非要把电视关了,不让我们看了。我就央求着大妈让我们再看会儿,大妈不同意,硬是关了电视撵我回家。我回家后就告诉妈妈了,妈妈说不让我再去大妈家看电视,我不肯就被妈妈打了一巴掌。”

想了想大宝又把自己说的话学给周小云听了一遍,末了还说:“大丫,我说的哪儿错了,本来就是嘛,我们家没电视看我只好到大妈家去看,这都是事实。我妈干吗打我?”

看看大宝脸上浮起的五指印,周小云心想看来妈妈气的真不轻,这巴掌打的够重啊。估计不一定全是气大宝吧,大妈的态度才是让自家老妈生气的主因,可怜的大宝当了出气筒了。

“哥哥,你别哭了。我妈这时候一定后悔打你了,在那儿心疼呢。”周小云柔声劝大宝。

“真的吗?妈妈会后悔打我?”大宝半信半疑。

大宝的脸上已经不像刚才那么疼了,也就止住了哭声。他哭一半是因为打的疼,另一半却是一向疼爱自己的妈妈忽然变脸动手,让大宝的脆弱的心灵受了点小伤。若换做是周国强动的手,他早不放心上了。

周小云用力点头加强可信度,然后又转移大宝的注意力:“哥哥,我遇到了一道数学题不会做呢,你都二年级了一定会,你来教我吧。”

单纯的大宝被骗过来了,一看妹妹问的是一道应用题。成绩好的妹妹居然也有请教于自己的时候,这让大宝得意起来,他装模作样的咳了咳给周小云讲起了题目。

周小云很配合的做起了好问的学生,等这题讲完,又指出其他几题让大宝讲。大宝在做老师的满足感中忘了刚才的不愉快,周小云眼中的“崇拜”让大宝飘飘然了。

周小云料的很准,赵玉珍心中正在为打了大宝而懊恼。

她嫁给周国强不久就生了大宝,那时大宝的爷爷还在世,见第一个孙子出世异常开心亲自给大宝取了大名周志梁,意为“立志成为栋梁之才”的意思。

而先结婚的老大先生了女儿周小霞一直到两年后才有了儿子周志海,大宝在这其中的两年给赵玉珍挣来了很大的面子。

那时候,重男轻女的思想在人的脑海里根深蒂固,农村人更是把生个男孩传宗接代视为头等大事,若家中没有男孩是让人瞧不起的。

后来孩子接二连三的出世,手心是肉手背也是肉,自己的孩子不管男女哪有不爱的。但是大宝在赵玉珍心中的分量肯定是更重些的。

大宝是个调皮捣蛋让人操心的男孩子,赵玉珍嘴上责备心里却没当一回事,谁家的男孩不淘气?不淘气的还像男孩子吗?

周国强脾气上来的时候会打大宝,她总是护着。她从未真正舍得动手打大宝,今天这样的重手也算是头一遭了。

赵玉珍唏嘘不已,让回家来的周国强很是奇怪,问及原因。

赵玉珍把前因后果一五一十都说了,然后又向丈夫诉起了苦:“他爸,我倒不是气别的,我就是气大嫂。他大伯是个手艺人,木匠活做的好挣了不少钱,日子一直是村里拔尖的。早早地盖起了瓦房,咱现在都还是草房盖瓦房不知要等到猴年马月。她家现在显摆又买了电视机,孩子看电视觉得稀罕天天往她家跑。你说,电费能值几个钱,沈华凤犯得着为了省那点电费就撵咱大宝回来吗?我越想越来气,让大宝以后别去她家了。大宝偏生说谁让咱家买不起电视就要到大妈家看,我听了这话,实在忍不住心头的火气,打了大宝一巴掌。”

周国强听了心里挺不是个滋味,三兄弟里大哥是木匠手艺好头脑精明会赚钱,三弟是文化人吃公家饭端着铁饭碗拿着高工资,妹妹嫁的好妹婿有本事开三轮车带客也很不错。

唯独自己没什么出息,靠着种地养些鸡鸭猪只能维持一家温饱,闲时替人杀猪也不是什么稳当营生,有时十天半月也碰不上一家。

赚的钱贴补家用养活四个孩子都有些吃力,哪有钱盖瓦房啊,更别提买电视机了。

第四十五章 周家的生财大计(一)

周国强心里在想什么赵玉珍一肚子数,看丈夫唉声叹气的样子赵玉珍有些后悔提这些了:

“他爸,你别多心,我只是说说而已,我没有埋怨你的意思。咱们孩子多,日子过的艰难些也难免,熬几年等孩子大了就好了。咱们村子里没盖瓦房的人家多着呢,也不只就咱们家。”

周国强知道赵玉珍是在说些好听的安慰自己,脸上的神色好看了一些:

“他妈,今年我们村又有几家都盖房子了。你说的对啊,咱们孩子多,正因为孩子多咱们才更应该想法子攒钱盖房子。不然,等再过两年二丫也大了,她睡在哪?再说了,大丫是女孩子,总不能老是和大宝小宝住一个房间吧!若是盖几间瓦房,让大宝小宝住一间大丫和二丫再住一间,咱们住一间,那多好啊!”

赵玉珍何尝不想,盖房子是农村人的第一件重要事情。哪家的日子过的如何只要朝房子上看一看就知道了。

村里稍微有些本事会挣钱的人家都盖起了瓦房,她和其他妇女在一起闲聊时听说不少人家都在买砖头先存着,留以后盖房。

羡慕之余,赵玉珍又为自己家着急,照这样子下去,别等村里家家都是瓦房了自家还是草房,这走到哪儿头都矮了一截。

盖房子的事情她在心里不知想了多少回,就是没在丈夫面前提而已。今天既然提起了这话题,赵玉珍也就把自己想了许久的话说了出来:

“他爸,咱们不懒惰也不缺力气,天天地里家里忙活个不停。每年这几亩地够我们俩忙活的,可是粮食除了一家人吃外,卖不了多少钱。鸡鸭下的蛋也不过刚够买些油盐和家里零用。这年尾的猪卖了倒能攒几个,可是一年也不过就一回。你在外转的挺辛苦赚的也不多,我看,咱们得想法子赚钱才行。”

周国强很赞成:“他妈,你这话说到我的心坎里去了。我们村里有不少人出去替人做工,挣的是现钱,要不我也跟着去做点工?”

赵玉珍想了想:“做工也不是天天有,再说咱们家里外一大摊你不在家也不行。要不,咱也做点生意吧!”

做生意?

周国强听了赵玉珍的提议有些犹豫:“做什么生意呢?”

赵玉珍早在心里盘算过了,不得不承认赵玉珍是个聪明的农村妇女,比起丈夫多了一份灵活:“我早就琢磨过了,我们逢集市就去卖东西。三天逢一集,一次逢集不过一个上午,既不耽误家里的活,又能挣些钱。”

周国强觉得这个主意还不错,点头赞成:“这主意还成,我看能行。大宝和大丫都上学了,你可以把小宝和二丫带着,我们一起去集市卖东西,轮流照看孩子。总共半天,耽误不了家里的事情。不过,咱们能卖点什么呢?”

“这个,我倒没有细想过,”赵玉珍道:“要不,咱们好好商量商量。”

两人就这个问题商量了许久,卖菜有些行不通,那时家家都有小菜地,大部分都能自给自足吃不完的才拿到集市上换点钱。卖点布什么的,最好有辆车本钱有些大了。若是卖些小杂货,利润不大本钱回笼较慢。若是卖点豆腐,就得起早贪黑的做豆腐,太辛苦了些,再带孩子恐怕忙不过来。

这边两口在讨论做什么生意,在旁边偷听了许久的周小云实在忍不住了:“爸爸,你经常去替人杀猪赚点手工费钱太少了,还不如买猪回家来杀再去卖猪肉。卖猪肉比卖别的东西利润要大多了。”

其实也算不上偷听,周国强和赵玉珍在自己屋说话,周小云从自己屋里走过来穿过小小的正屋再到父母这屋不过几步路。

周小云本是想过来和赵玉珍说说大宝的事情,听见了父母的对话她也感受很深。

前生家里一直是村里比较穷的人家,几乎是本村最后盖上瓦房的。她以前也偷偷埋怨过父母没什么本事,连带孩子们都过着节衣缩食的生活。

可是无意间听到父母的对话让她对自己的父母有了重新的认识,或许父母都不是什么特别精明强干的有本事的人,可是他们爱孩子的心是毋庸置疑的。

自己前生与父母的疏远冷淡难道要全怪罪于父母吗?拒绝与父母沟通拒绝为父母着想只为自己考虑只从自己角度看问题的自己难道没有责任吗?

既然周国强和赵玉珍都萌生了要赚钱盖房让孩子过好一些的生活,她这时自然不能袖手旁观。无钱无能力的她最少还能为父母出谋划策吧!

周国强听了周小云的话陷入了思考,也顾不上问为什么她会出现在屋里的事了。

周国强替人杀猪有一顿没一顿,手工费很少。若真能把猪收购回来杀了再到集市上卖,倒是不错的主意。本钱不算太大,买一头猪的钱他还是有的,卖完了再去收下一头,家家都养猪都会卖猪的也不愁货源。

平时那些猪贩子下乡收来的猪都卖去了城里的屠宰场,乡下卖猪肉的有些都是自家有的杀了去卖,集市上专门卖猪肉的很少。

而且,这时猪肉的价格虽然偏高一些但是谁家逢年过节来客人的都要买,若固定摆个摊位卖猪肉生意肯定不会太差。

周国强越想越觉得这个主意很好,朝赵玉珍看去。

赵玉珍和周国强想的差不多。她想的更细一些,甚至想到了自家卖猪肉还能时不时的给孩子解解馋,赚不了多少钱最起码能让几个孩子吃的好点。

第四十六章 周家的生财大计(二)

夫妻两人对望一眼,就明白对方都赞成这个主意。

这时才想起周小云还笑眯眯的站在旁边,周国强问道:“大丫,你怎么会想起来建议爸爸卖猪肉呢?”

周小云当然不会说凡是杀猪卖猪的日子久了都挺有钱的,她笑的天真无辜:“我就是觉得爸爸天天替别人家杀猪,人家有了猪肉会拿去卖了挣钱,可是爸爸拿的好少啊。还不如自己卖猪肉,我们也能沾光吃肉的机会多一些。”

说着,还故意表现出馋样,周国强心想到底还是孩子就惦记吃的,让她回去睡觉。

周小云知道父母肯定还要再具体的商议,乖乖的去了。

这边周国强和赵玉珍两人又讨论了半宿,基本通过了卖猪肉的提案。至于具体怎么操作,还有待商讨。

别的不谈,就是买猪总得有本钱吧,这些钱家里凑凑还能拿出来。可是拖猪卖猪肉都得有辆三轮车才行。买不起吴有德那样的机动三轮车,最起码也得买一辆人力脚踏的三轮车。这笔钱说多不多可说少也不少从哪来呢?

最后,周国强果断地拍板:借!

可是,向谁借又成了问题。

本来,向老大家借是顺利成章的事,料想周国富不会拒绝。可是赵玉珍一想到沈华凤连电视都舍不得给大宝看这件事心里就有气,她发狠再也不去沈华凤家借钱。

城里的周国民手里肯定会有余钱,对他来说也就是一月工资的事情不至于借不起,可是城里有些远,去一趟不大容易。再说,农村人进城心里总会有点别扭。

赵玉珍的娘家光景也不错,但是有个弟弟老大不小的还没结婚,等结婚时还得张罗着买家具什么的,哪好意思张这个口。

赵玉珍的两个姐姐嫁的都比较远,去一趟也不大容易。

这样算来,只有去孩子姑姑周芳那借了。

吴有德开车带客有几年了,远近闻名,手里肯定有现钱。再说,周国强和妹妹感情一直不错,去借钱也能张的了嘴。

说干就干,打定主意的周国强第二天就去了妹妹周芳家。

见了周芳,先是客气寒暄了两句,问了问家里近来怎么样。

周芳笑着迎着周国强进了家门,给周国强倒了杯茶,两人坐下来说话。

聊了几句后,敏感的周芳觉得周国强神色有些紧张似乎有什么话要说,就对周国强说:“二哥,你是不是有什么要和我说,咱们都是亲兄妹,有什么话不好说的。”

周国强心里正盘算着怎么开口借这个钱,见妹妹开口问了也就心一横说了:“妹妹,做哥哥的本不好意思来张这个嘴。可是咱们是亲兄妹,哥哥有事不来找你又不知该去找谁,只好今天厚着脸来了。”

周芳听了这话心里有了点数,这时候让人如此难以启齿的还能是什么?

果然,周国强下面就提到了借钱的事情:“…我和你嫂子在家里合计,想做点生意到集市上卖点东西。这样,一来不耽误家里种地,二来也能挣点钱好盖房子。可是,做买卖得要脚踩的三轮车来回运东西,我和你嫂子钱不太够,想来问你有没有余钱…”

周国强话说到这里就被周芳打断了:“二哥,你跟我还用得着这么客气嘛,说吧,看缺多少,我来替你想法子。”

见妹妹如此大方慷慨,周国强提在半空的心顿时落下来,说话有底气多了:“我也没去买过这种车,估计怎么也得一百多块吧,你看能不能借我一百?”

周芳盘算家里还有多少现钱,想了一会儿对周国强说:“你想好卖什么了吗?”

周国强告诉她:“我准备收猪回来宰了卖猪肉。”

“卖猪肉?这点子不赖,谁家办事了来客了过节了都点割点猪肉的,不过收生猪也是要点本钱的。你从我这拿一百你收猪还有钱吗?”周芳关心的问。

自家二哥想做生意赚钱她也替着高兴,农村人就在地上刨最多有个温饱哪能富裕起来,现在头脑灵活的都在想着做生意。她家靠着吴有德的三轮车日子过的还算滋润,几个兄弟就数二哥家困难,她看了也着急。现在周国强的事情她是很乐意帮扶一把的。

“我家里还有一些,估计将就够。”

“将就够哪成,现在猪贩子下来收猪都是要给现钱的。你若钱带的不够,人家怎么可能把猪卖给你?这样吧,我这儿也没有太多,一共两百,你买了车后还能剩下一些,就给你当本钱。”周芳去了屋里取了十元十元的一沓钱出来,共二十张,一共两百块。

周国强接过了钱,感动地说不出话来。良久,才说:“妹妹,等有了钱我一定尽快还你。”

周芳爽快的说:“不着急,等你生意做起来了能周转开再给我不迟。”她没有提到这笔钱本来是打算盖一个猪圈的,想着家里那个还能凑合着用,周国强的事情要紧,让自家的猪再等一阵吧!

借到了钱的周国强骑上自行车回家,觉得浑身都是力气,骑着自行车都快了许多。

第四十七章 周家的生财大计(三)

赵玉珍见周国强借到了钱欢喜不已,悄声问:“他爸,孩子姑姑借了咱多少啊?有一百吗?”

周国强得意的掏出兜里的钱让赵玉珍数:“你自己来数。”

赵玉珍一张一张数的分外仔细小心,数完一遍后不敢相信又数了一遍,还是二十张十块的,她惊喜地问道:“他爸,整整二百哪。你不是说就借一百的吗?我刚才还在担心若是孩子姑姑一时拿不出这么多现钱怎么办呢!”

周国强把到妹妹家的事完整地说给赵玉珍听,最后特地强调:“…这钱可不是我要多借的,我本来就说能借一百就行了。孩子他姑非说怕咱们没本钱收猪特地多借了一百给咱们,这人情咱可得记在心里。”

“你说的是,这年头找谁借钱都不容易。我估计若借十块二十块的你大哥能借给我们,这么多钱光是大嫂那一关就过不了。”

赵玉珍打心眼里感激小姑,借钱难,不是什么人都这么大方的。好在姑爷一向是个好脾气都是小姑当家,不然他们夫妻俩也不好意思去张这个嘴。

周国强对赵玉珍的话深有同感,大哥和他没什么毕竟是亲兄弟又住在隔壁,不至于对弟弟袖手旁观,可是大嫂那个人就有些难说了。她笑容满面的看起来好说话,心里却小气精明有些抠门,借的少些碍于面子不会说什么,若多了保不准会说两句难听的让人下不来台。

钱既然有了,最大的难题就迎刃而解了,两人商量着要去城里买三轮车。

赵玉珍把小宝和二丫托付沈华凤照看一下,和周国强骑了一辆车去了县城。

到了市场上专门卖三轮车的地方转悠了大半天,一共几家被转了个遍,最后终于买了一辆稍大一些的三轮车。花了一百一十多,贵是贵了一些,比小一号的多花了二十块。但是能多装不少东西,夫妻俩犹豫了半天还是决定买这种。日后想多收两头猪也能装的下,长远看还是不省这个钱了。

中午到老三去吃了午饭,老三两口见到周国强骑着崭新的三轮车很惊讶,等周国强讲明了用途两口都为之高兴。周国民特地到冷食店买了些荤食回来,和周国强喝两杯。

等周国强走时,三轮车上多了一摞报纸是宋明丽让捎给周小云的,赵玉珍忙不迭的表示感谢,不管东西好赖最少人家还把自家的女儿放在心上惦记着,这让做母亲的心里很是温暖。

周小云的奶奶趁老三两口和赵玉珍说话之间,悄悄地把周国强拉到一边,从身上掏出了几十块钱塞进儿子口袋里:“强子,妈手里就这么多了,你拿着别嫌少。”

周国强连忙摆手不要:“妈,你这是干什么,这钱你留着自己用我不要。做儿子的没孝敬您已经够不应该的了怎么还能来要您的钱。”

奶奶硬把钱塞进了口袋,示意周国强动静小些别让周国民他们听见:“儿啊,你孩子最多最穷,妈也帮不上你,成天惦记着总为你发愁。你拿着这些钱好好去做些生意,不谈挣多少最起码得养活孩子,攒点钱把房子盖起来。妈这把老骨头也就放下心了。”

儿子再大在母亲眼里也还是孩子,奶奶背地里没少为二儿子操过心。老大家和老三家不用说,闺女家的姑爷也是能吃苦的主没少挣钱。就是二儿子孩子多,日子最艰难,到现在还住着草房,怎么能不让奶奶为之着急呢!

已经感动的说不出话来的周国强没有再推辞母亲的好意,告别老三两口,骑着新买的三轮车和赵玉珍踏上了回家的路。

赵玉珍骑着自行车伴在旁边,有些好奇地问周国强:“他爸,孩子他奶拉着你到旁边神神秘秘的说什么了?”

周国强长叹了口气:“妈硬塞了几十块钱给我,我不肯要,她非让我拿着。我这做儿子的心里惭愧啊。这么些年,咱爸去世后咱妈一直跟着老三过,我们从没孝敬过什么。现在还拿她积攒的私房钱,我想想都脸红。”

赵玉珍听了也是一楞,难怪孩子他奶背着老三两口,想想也是的,和老三他们住一起,吃的穿的用的都是老三两口供的。这几十块钱也不知道老奶奶多长时间才省出来的,现在都掏给了自家丈夫。赵玉珍陪着丈夫感慨:“他爸,孩子他奶心地还是不错的。咱们家这样子她老人家也着急啊,我们得好好苦,人不能穷一辈子。”

周国强点点头,暗下决心要好好干让家里过上好些的日子。

到了村子后,崭新的三轮车惹来了不少同村人的注目。

有人干脆跑到了周国强家里来看,这时候有三轮车可是很稀罕的。再说了,农村人没什么娱乐活动,这家那家的事就是大家的事谁都爱凑热闹。

周国强家一时间热闹如同集市,不少人都来看三轮车,这其中也包括周国富和沈华凤两口。

第四十八章 会做人的沈华凤

沈华凤把小宝和二丫带了过来,赵玉珍连忙道谢:“大嫂,谢谢你了。这两孩子没淘气吧,让你费心了。”

沈华凤一张甜嘴,说话很叫人如意:“哪儿的话,孩子都听话的很,不需要我带什么自己玩的。我说他二婶你可真是有福气的,孩子个个都不赖,大宝人机灵活泼,大丫懂事能干成绩又好全村找不出第二个来,小宝听话乖巧,二丫现在看来就是小美人坯子。你这以后就等着孩子出息了好享福吧!”

好听话人人爱听,赵玉珍自然不例外,她被沈华凤这番话逗得合不拢嘴。明知这是奉承话也高兴:“看大嫂说的,我都要飘天上去了。”

说了几句后,沈华凤忍不住心中的好奇:“他二婶子,我多嘴问一句,你家这三轮车买了多少钱,估计不便宜吧!”自家还没舍得买这种车呢,只有一辆平板车。她是知道老二家的情况的,很奇怪他们家哪来的钱买三轮车。

赵玉珍心里很清楚沈华凤真正想问的是什么,她故意把向小姑借钱的事情说了出来:“这车一百一十多,我们家情况你也知道的,哪来这么多钱买。孩子他爸想去收猪宰了再到集市上卖猪肉,做这门生意少不了三轮车,这钱是孩子他姑借给我们的。我们本打算就借一百的,他姑非多借了一百给我们,不然我们可买不起。”

这一通话摆明是说给沈华凤听的,人精似的沈华凤当然听出了其中的含义:老二两口没向住在隔壁的老大家借钱,反而跑到邻村的小姑那,当然是怕她有钱也不肯借。说句良心话,她肯定是不愿意借这么多的钱给人家的。

沈华凤有些尴尬的转移话题:“你们打算卖猪肉啊,那我们以后可有地方买肉了。你看还缺什么跟我说,咱们两家可是亲兄弟别客气。”

话点到为止,也不能真正的把人恼了。赵玉珍见好就收,顺着嫂子的话往下说:“你还别说,大嫂,我还真想求你们件事情。我想着以后到集市上去卖肉,还得要个案板才行,你看…”

沈华凤拍拍胸脯,一口答应下来:“成,这事包在你大哥身上。家里正好有些好木料是做大桌子的,我让你大哥打个结实耐用的案板给你们,算我和你大哥送你的。”

赵玉珍不得不佩服大嫂会做人,轻易地就避开了尴尬的“借钱”问题,还送了个人情过来。不过,这也真是他们现在需要的,当下向沈华凤表示了由衷的感谢。

这边妯娌俩暗中交锋了一回合,那边弟兄俩也在聊天。

得知弟弟到邻村的妹妹那借了钱,周国富抱怨起来:“老二,你有困难怎么不来和哥说呢。多的不敢说,这一百两百的我还能拿出来的,你跑到妹妹那借钱,这不是让我难看吗?妹妹肯定在想我这做大哥的不厚道不肯借钱给你,你让我以后见了她怎么和她说话,她不说我两句才怪。”

周国强一直和哥哥的感情不错,平日里哥哥对他还是不赖的,自家也得了不少帮衬。这时听了哥哥的埋怨连忙解释:“大哥,我不是想着你们家刚买了电视手里不一定方便嘛,就没好意思向你张嘴。”没说出口的是沈华凤怎么可能同意借那么多钱给他呢。

周国富也知道自家婆娘的个性,一时也不好再说什么了。

这时沈华凤走了过来,对着自家男人说道:“海子他爸,我可替你答应老二媳妇了,你得做个好案板送给他们。别的忙没帮上,这可是你的老本行,活做的好些让老二他们多用几年。”

周国富哪有不同意的,当即回家忙活了起来。不出两天,厚实的长案板就抬着送了过来,一看就是好木料做出来的。

周国强也是个识货的,家里的大桌子用的就是这种木料,结实的很,当下谢过了哥哥,欢欢喜喜的和赵玉珍两人把案板抬进了家里。

周家四兄妹都得知了家里要卖猪肉的事情,都是兴高采烈。

当然,高兴的原因各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