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容身之地,富有才智的人不会说自己弱小;有了市场之利,聪明智慧的人不会说自己贫穷。土地果真开发起来,就不用担心没有财富;人才果真任用起来,就不用害怕抵御强敌。因此,神农氏教民农耕而称王于天下,商汤王和周武王攻战讨伐而使诸侯屈服。
国家愚昧落后,但依靠智慧就可以使国家变得强大;国民聪颖先进,而依靠实力就可以使人民变得强大。运用智谋的,可以使国家强大于内而富有于外;使用力量的,可以使国家富有于内而强大于外。所以,汉武帝能够南平百越,把它变成皇家园囿;北退羌胡,把它变成帝王苑圃,各种珍宝奇物充满后宫,各种宝马良驹装满厩舍,平民百姓都乘坐坚车良马,人们都吃腻了柚、橘等水果。这就是所说的运用智谋可使国家强大于内而富有于外的典型。秦孝公推行奖励开垦荒地的法令,使商人不得买进粮食囤积居奇,使农民不得随便卖出粮食,废除各地的旅舍以防奸商到处倒卖货物,封禁各地的山林湖泽以防人们随意捕猎和乱砍滥伐,提高酒肉的价格,增加关市的税收,从而使得农民安居乐业而使商贾疲惫劳顿。这样实行了数年之后,秦国的粮仓充实,百姓知达礼仪。到了秦始皇统治时期,凭借这些积累下来的财富为资本,向东扩张而先后吞并了各个诸侯国。这就是所谓的依靠力量可使国家富有于内而强大于外的典型。
由此可知,霸王功业的建立,其关键就在于不运用智谋就不能对外进行战争,不发展农业就无法使国家富足。除此而外,要想使国家变得富庶强盛,这是从来所没有的事情。
[解说]
本篇以《国有富强篇》为题,顾名思义,其宗旨是从国家战略的高度,着力阐述如何实现富国强兵这一重大国防战略决策的问题。
富国强兵,乃是我国古代传统的重大国防战略决策,也是历来有作为的治国用兵者所积极追求的目标和理想。它作为一个完整的治国用兵之策,最早是由战国时期秦国著名政治家商鞅提出来的。他在其所著《商君书•壹言第八》中写道:“故治国者,其抟力也,以富国强兵也。”意思是说:“所以,治理国家的人,要集中民众的力量,用它来实现富国强兵。”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正确指出:“当是之时,秦国商君(指商鞅),富国强兵。”(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指明“富国强兵”乃是商鞅最早提出的治国安邦的重大国防战略决策。而唐代兵学家李筌则在完全继承前贤传统思想精华的基础上,结合唐代当时的实际情况,就如何实现富国强兵这一重大战略决策,着重阐明了如下五个重要思想观点:
第一,实现富国强兵,必须切实贯彻“农战”并重的根本方针。
李筌开篇伊始就引经据典地指出:“国之所以富强者,审权以操柄,审数以御人。课农者,术之事,而富在粟;谋战者,权之事,而强在兵。”作者这里所提出的“课农”与“谋战”并重理论,实际上,是在对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商鞅所倡导的“农战”并重思想(见《商君书•农战第三》:“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的完全继承的基础上,而结合唐代具体情况所作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李筌明确指出,要贯彻“农战”并重的治国用兵方针,必须切实做到“兴兵而伐叛,则武爵任,武爵任则兵强;按兵而劝农桑,农桑劝则国富。”这里所说的“武爵任”,是指加强以武官职爵任用为重点内容的军队建设;所说的“农桑劝”,是指发展以农业为主体的社会经济。李筌认为,军队建设好了,兵力就强大;社会经济发展了,国家就富庶。显而易见,加强军队建设和发展社会经济,是贯彻实施“农战”并重的国家战略方针,从而实现富国强兵战略目标所必须同时进行的两项不可或缺的根本任务与措施。李筌强调指出,国家不发展生产就“不足以成其富”,军队不谋划战争就“不足以成其强”。所以,贯彻好“农战”两项根本任务与措施,乃是建立霸王之业的根本基础和前提条件。他深有感触地说:“伯王(霸王)之业,非智不战,非农不赡,过此以往,而致富强者,未之有也。”应当说,李筌此论,乃是其对我国古代国家走富强之路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总结。李筌此一“富国强兵”的基本思想观点,对于我们今天实现富国强军伟大战略目标,仍然不失有重要借鉴价值意义。
第二,实现富国强兵,必须坚持法天、法地、法人的“三法”原则。
李筌认为,古代的圣人所以能称“皇”,贤君所以能称“帝”,智主所以能称“霸”,原因就在于他们都能按照“法天”、“法地”、“法人”的“三法”原则,切实做到了“乘天之时,因地之利,用人之力”。因此,他们都能够实现富国强兵的战略目标。按照作者李筌的释义,所谓“法天”,是指“乘天之时”,即顺应农时节气以发展农业生产;所谓“法地”,是指“因地之利”,即充分利用土地和物产资源;所谓“法人”,是指“用人之力”,即充分发挥农夫、织女、商旅等劳动者的作用,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以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社会经济。李筌认为,认真遵循此“三法”原则行事,顺应农时节气以努力发展农业生产,使土地果真开发起来,就“不患无财”;使人才果真任用起来,就“不畏强御(强敌)”,从而达成富国强兵的战略目的。应当说,这无论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或是当今现实生活中,都是颇具重要价值意义的正确观点。
第三,实现富国强兵,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李筌在以大量篇幅详细列举了唐代当时许多地方的土地和物产资源情况之后,又从地理条件与人员状况之间相互关系的角度,辩证分析地指出,富庶之地并不能保证人们自然富有,贫瘠之地也不能决定人们必然贫穷;而富有与贫穷的差别,是由于人们自身的勤劳或懒惰、节俭或奢侈造成的。所以,他说:同居一地的人,“非有灾害、疾病而贫者,非情则奢;世无奇业,而独富贵者,非俭则力。”又说:“同地而或强或弱者,理乱使然也。苟有道理,地足容身,事可致也;苟有市井,交易所通,货财可积也。”显而易见,作者李筌已经意识到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乃是直接影响国家贫富强弱的决定性因素。这是非常可贵的思想。
第四,实现富国强兵,必须搞好教育以开发人的智力。
李筌指出:“夫有容身之地,智者不言弱;有市井之利,智者不言贫。”可见,作者十分重视人的智力对于实现国家富强的重要作用。他以“神农教耕而王天下,汤、武战伐而服诸侯”为例,大力提倡要通过教育来开发人们的智力。他认为,抓好以“农战”为中心内容的教育工作,就能开发人们的智力,提高国家的文明程度,从而可以使“愚国”依靠智慧来摆脱愚昧落后而变成“强国”,使“智国”的民众依靠实力而变成“强人”。为了进一步说明搞好教育、开发智力的实践意义与重要作用这个问题,李筌又以“用智者,可以强于内而富于外”的汉武帝和“用力者,可以富于内而强于外”的秦始皇为例证,阐明了“国愚则智可以强国,国智则力可以强人”的深刻道理。这是颇具说服力的。
第五,实现富国,既应强调发展农业,又要重视发展商业。
李筌在阐述富国的主要途径时,既意识到农业是社会经济的基础,因而得出“非农不赡”的正确结论,又承认发展商业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因而提倡发展以“通四方之珍异,以有易无”为内容的商旅事业。作者虽然曾引述了秦孝公“行垦草之令,使商不得伞,农不得粜”的限制商旅活动的做法,但从其主导思想看,他对商业的重要作用还是持肯定态度的。所以,李筌强调指出:倘若有了商业市场,进行交易流通,那么,社会物资财富就可以积累起来。显而易见,李筌重视发展商业、
活跃市场经济的主张,与战国时期的李悝、商鞅、韩非等政治家所主张的“重本抑末”或曰“重农轻商”之策相比较,无疑是值得予以肯定的一大历史进步。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作者李筌在论述如何实现富国强兵总体战略目标时,提出了所应遵循的一系列方针、原则和基本途径方法,既重视对土地、物产资源等客观物质因素的充分利用,更强调对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充分发挥,从而揭示了实现富国强兵战略目标的主客观条件。这对我们今天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富国强军的宏伟目标,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意义。
贤有遇时篇第六
[原文]
经曰:贤人之生于世,无籍地①,无贵宗②,无奇状,无智勇,或贤或愚,乍醉乍醒,不可以事迹求,不可以人物得。其得之者,在明君之心。道合而志同③,信符而言顺④,如覆水于地,先流其湿,如燎火于原,先就其燥。
故伊尹有莘之耕夫⑤、夏葵之酒保⑥,汤得之于鼎饪⑦之间,升陑而放桀⑧。太公朝歌之鼓刀⑨、棘津⑩之卖浆,周得之于垂纶⑪之下,杀纣而立武庚⑫。伍员被发徒跣⑬,挟弓矢,乞食于吴,阖闾向风⑭而高其义,下阶迎之,三日与语无复疑者。范蠡生于五户之墟,为童时,内视若盲、反听若聋⑮,时人谓之至狂⑯;大夫种⑰来观而知其贤,扣门请谒,相与归于地户⑱。管夷吾束缚于鲁⑲,齐桓⑳任之以相。百里奚自鬻于秦㉑,秦穆㉒任之以政。韩信南郑之亡卒㉓、淮阴之怯夫㉔,汉高㉕归之以谋。
故曰:明君之心㉖,如明镜,如澄泉,圆明㉗于中,形物㉘于外,则使贤任能,不失其时。若非心之觉㉙,非智之明㉚,因人之视,借人之听,其犹眩耄叟㉛以黼黻㉜,聒聋夫㉝以韶濩㉞,玄黄㉟、宫徵㊱无贯于心,欲求得人而幸其伯㊲,未之有也。
故五帝得其道而兴,三王㊳失其道而废。废兴之道,在人主之心㊴,得贤之用,非在兵强、地广、人殷、国富也。
[注释]
①籍地:指官宦门第。地,这里通“第”。
②贵宗:指显贵宗族,义犹“贵族”。
③道合而志同:语出三国魏曹植《陈审举表》:“昔伊尹之为腾臣,至贱也;吕尚之处屠钓,至陋也。及其见举于汤武、周文,诚道合志同,玄谟神通。”句义谓彼此的志趣理想一致(或曰事业相同)。
④信符而言顺:谓彼此的信念相符合(或曰信念相同)而言谈投机。
⑤伊尹有莘之耕夫:典出《孟子•万章上》“伊尹耕于有莘之野”。伊尹,商初著名大臣。名伊(一说名挚),尹是官名。相传其生于伊水,故名。奴隶出身,曾为耕夫(农夫)。随有莘氏(商代部族名)女陪嫁到汤做仆人,后为汤举任为国政,助汤灭夏桀。
⑥夏葵之酒保:夏葵,即夏桀,我国奴隶社会夏朝之末代君主,因其名履葵,故又称夏葵。酒保,旧称贩酒之人,或谓酒店伙计。相传伊尹在夏桀时期当过酒保。
⑦鼎饪:本指古代烹饪之器,这里借指烹饪的所在厨房。
⑧升陑而放桀:典出《尚书•商书•汤誓序》“伊尹相汤伐桀,升自陑”。升,从下往上之谓陑(ér),古山名,位于今山西永济县境。桀,夏桀。
⑨太公朝歌之鼓刀:典出《楚辞•离骚》“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太公,即姜太公吕尚。朝歌,古都邑名,位于今河南淇县。商代帝乙、帝辛(纣)时期的别都。鼓刀,宰杀牲畜时敲击其刀使之发声称为“鼓刀”。这里借指屠夫。
⑩棘津:古代黄河津渡名。位于今河南延津东北。相传姜太公在此卖过酒。
⑪垂纶:垂钓;钓鱼。相传吕尚未出仕之前,曾隐居于渭水之滨垂钓。故后人常以“垂纶”喻隐居或退隐。纶,指粗丝钓鱼线。
⑫武庚:商纣王帝辛之子,名禄父。周武王灭商后,封武庚为诸侯。后武庚与管叔、蔡叔作乱,为周成王平定。
⑬伍员被发徒跣:伍员,即伍子胥,名员,字子胥。春秋末期著名军事谋略家。楚国大夫伍奢之次子,因父受楚平王迫害而逃到吴国。后助阖闾杀吴王僚而夺得王位,实行整军经武,致吴国日盛。不久攻入楚都,以功封于申,故又称“申胥”。被发,谓披散头发。被,这里通“披”。徒跣(—xiǎn),指光着脚。
⑭阖闾向风:阖闾(?—公元前496年),春秋末期吴国国君,军事统帅。一作“阖庐”,名光。他指使专诸杀死吴王僚而自立为君,公元前514—前496年在位。向风、谓仰望其人之品德或学问。
⑮内视若盲、反听若聋:内视,自视;反听,自听。内视反听,本谓自我省察的一种道德修养,或谓道家所提倡的眼不观外界之物、耳不听外界之声的养生之道。但在本篇这里借以形容范蠡孩童时期的视力如盲、听力如聋的状态。
⑯至狂:谓严重精神病患者;疯子。
⑰大夫种:春秋末期越国大夫文种。字少禽,一作“子禽”。曾助越王勾践励志图强,灭亡吴国。
⑱地户:古代传说天有门、地有户,天门在西北,地户在东南,因称地之东南为“地户”。本篇这里指春秋时期地处东南的越国。范蠡本楚国人,由楚来越,恰由西北向东南,故以“地户”代称越国。
⑲管夷吾束缚于鲁:典出《国语•齐语》。管夷吾,即管仲(?—公元前645年),春秋初期齐国主政之卿,著名政治家、军事谋略家。名夷吾,字仲,一作“敬仲”。辅佐齐桓公实行改革,使齐国力大振,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⑳齐桓:即齐桓公(?—公元前643年),春秋初期齐国君主,军事统帅。姜姓,名小白。
㉑百里奚自鬻于秦:典出《孟子•万章上》。秦,原文误作“虞”,今据《孟子》校改。百里奚,春秋时期秦国大夫。原为虞国大夫,虞为晋灭后,晋拟将其作为陪嫁之臣送秦国,百里奚耻之而逃,又为楚人所捉。秦穆公因闻其是贤才,遂以“五羖羊皮”(即五张黑色羊皮;羖,读gú)将其赎回,用为大夫。故百里奚又有“五羖大夫”之称。后辅佐秦穆公建立霸业。自鬻,自卖其身。
㉒秦穆:即秦穆公(?—公元前621年)。春秋中期秦国君主,军事统帅。名任好。公元前659—前621年在位。
㉓韩信南郑之亡卒:典出《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公元前196年),秦末汉初著名军事家。官至大将,封淮阴侯。南郑,地名,今陕西汉中。亡卒,逃亡的士卒,逃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