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声音,倏尔与旧日重叠。更久远以前,那个少年说着相似的话,高傲而冷峻。
“女君?”侍婢的声音从旁边传来,徽妍回神。
那侍婢手里捧着匣子,里面盛着些首饰:“女君,是簪这玳瑁的还是这攒珠的?”
徽妍看了看,想说玳瑁的,忽然又想起了清漪殿,她把皇帝压在身下,拔出玳瑁笄……脸上忽然烧起来。
“攒珠的。”徽妍忙道。
侍婢应下,将珠钗小心簪入徽妍的发间。
待得再回到堂上,王缪看看她,仍觉得不够隆重,还想说什么,周浚道,“罢了罢了,是徽妍嫁人还是你嫁人?我见这般甚好,你就莫再搅合了。”
这时,家人来报,说司马楷已到门前,众人也没空多说,连忙迎出去。
司马楷出现在门前时,穿的是一身玄色的衣裳。徽妍看着他,没多久,就看到了他身后的两个小童。
见到徽妍,司马楷露出讶异之色,微笑地与她见礼,“女君。”
“府君。”徽妍还礼。
司马楷的一双儿女都生得十分可人,长子叫司马衍,小女儿叫司马歆。司马衍七岁,颇有几分他父亲的神采,行礼说话像个小大人;司马歆则活泼多了,虽有些羞涩,却很爱笑,见到徽妍,两只眼睛望着她,软软地说“拜见女君”。
各自见了礼之后,王缪笑吟吟地与周浚往堂上走去,却将来做客的司马楷与徽妍留在身后。
司马楷并未见怪,看看徽妍,露出微笑。
“前几日,在下听说徽妍女君回了弘农。”他对徽妍道。
“正是。”徽妍道,“妾本回了弘农,可家中出了些事,又回到了长安。”
“哦?”司马楷问,“可有须得在下效劳之处?”
徽妍又想到了皇帝,心底苦笑。“小事罢了,多谢府君。”她说。
司马楷看着她,也不多问,“若要在下相助,女君开口便是。”
听得这话,徽妍心底仍生起些暖意。
“多谢府君。”她微微颔首。
一顿饭吃得很是和乐。周浚与司马楷都在官署中做事,谈起官署中的趣事和一些共同识得的友人,滔滔不绝。其中,也包括皇帝。
徽妍每每听到他们说“陛下”,心就不觉地被牵了一下。
不过他们说的都并不是什么大事,都是说些朝廷中的琐事,猜测猜测皇帝做的哪件事,用意如何。
在所有人眼里,皇帝似乎都是一个远在天边的人。他说话是金科玉律,做事是万民之范,他活着人们的嘴里,以及朝廷的诏谕里。
这是这两天以来,她听到的所有的关于皇帝的消息。
徽妍觉得,自己那天在清漪殿遇到的,像个寻常青年一样问她喜不喜欢自己的人,或许真的是个鬼。
*************************
夜幕降下,众人用过膳,又闲聊一阵,司马楷带着孩子们告辞。
王缪的女儿们与司马家的儿女年龄差不多,玩在一处,有些依依不舍。王缪的二女儿周娴将一只草促织送给司马歆,司马歆拿在手里,很是喜欢。
“歆,”司马楷道,“你将女君玩物拿走,她还有么?”
司马歆闻言,犹豫地看向周娴。
周娴笑嘻嘻道:“这是我徽妍姨母做的,你且拿去,姨母再给我做便是。”
司马歆听得这般,立刻期盼地望向徽妍。
徽妍莞尔:“小女君便拿去吧。”
司马歆又看向司马楷,司马楷应许了,这才放心收下来。
众人皆笑。
“小女君甚可人。”王缪夸奖道,拿眼角瞅徽妍。
司马楷看着徽妍:“未想女君会做这等玩物,是在匈奴学的么?”
“不是,在弘农学的。”徽妍道。
“哦?”
徽妍道:“乡邑中时日平淡,我见家仆的孩童都会,便学了来。”
司马楷莞尔:“原来如此。”
送走了司马楷一家,王缪忙将徽妍拉到一边,问,“如何?”
徽妍脸红了红:“什么如何。”
“啧,自然是司马府君!你看他多好,仪表堂堂,知情识趣,一双儿女亦乖巧懂事。你姊夫前番都打听过了,司马府君为人甚端正,府中一个侍妾都没有,也从未与谁拉扯不清。”说罢,用手肘戳了戳周浚,“你说句话,是么?”
“嗯?”周浚看看她,对徽妍道,“哦,是,司马府君确是个正人君子!”停了停,面露纠结之色道,“可惜有一双儿女……”
“勿多舌!”王缪不耐烦地打断,继续对徽妍道,“徽妍,这般好男子,翻遍长安也寻不出!”
“你这话说得,我就不是正人君子?。”周浚在一旁酸溜溜地说。
王缪不理他,拉着徽妍的手,“你可想好了,司马府君这般翩翩君子,若错过,便再也没有了。”
徽妍被她缠得无法,苦笑,“长姊,你怎不担心,若我仍要采选如何是好?”
王缪又“啧”一声:“陛下未说应许,也未说不应许不是?世事皆是命,若你仍要采选,躲不过便躲不过了。万一躲过了,司马府君便是良配。徽妍,你先告知我,你以为司马府君如何?”
徽妍犹豫了一下,道,“甚好。”
“那便是了。”王缪笑眯眯,“此事且搁起,若你采选如果,便无后事;若不采选了,我与你姊夫便探探司马府君之意。”
******************************
因为怕家中牵挂,徽妍从宫里回来的第二日,就已经传书家中,告知了皇帝的态度。不过为了避免引起更大的恐慌,她没有说皇帝的意图,只是说,他还没有确切答复。
三日后,徽妍回到弘农,家里人都一副尽人事知天命的模样。
“陛下诸事操劳,见你已是恩典。”戚氏叹一声,道,“万民皆是人臣,陛下就算不许,亦是情理之中。”
“徽妍,”陈氏有些紧张的问,“你陈情之时,陛下如何答话?面色好么?”
徽妍回想着,不知如何回答,道,“陛下只说朝廷会奉养母亲。”
戚氏面上有些许宽慰,颔首,“陛下还是念你父亲旧情。”
“那……你不曾与他争执吧?”陈氏又问。
何止是争……徽妍又想到她把皇帝扑倒的情景,心中又是一阵暴汗。
“未曾。”她说。
“徽妍是大人,你道在天子面前她会那般不懂事么?”王璟笑道,“你和母亲,都拿她当孩童。”
众人皆笑,气氛轻松起来,也不再多问,张罗晚饭,为徽妍接风。
在家中待了四五日之后,传说中的采选终于来了。
乡邑中虽偏僻平静,消息却不闭塞。宫使到了哪家采选,未出一个时辰,王宅里的人就知道了。
“你还是快去县邑中打听打听,徽妍在不在册上。”陈氏耐不住性子,不住地催王璟。
王璟却是平静,在堂上与王萦下棋,落下一字,缓缓道,“急甚,该来便会来,躲也躲不掉。”
“璟说的是,莫急。”戚氏道,“徽妍连陛下都见过了,还怕应付宫使么?”
陈氏见众人皆如此,便也不说话了。
徽妍坐在一旁,眼睛望着堂外。只见天高云淡,太阳艳艳。
她一向自认处事镇定,但最近,似乎不是这样了。她时常会分神,便如现在,就连鸟雀降落在庭中,也能引得她注目,像那颗跳动不稳的心一样,扰人烦乱。
一家人坐在堂上,直到太阳西沉,也并没有宫使登门。
当家人来禀报,宫使探访了离他们只有三里远的一家农人刚刚离去之后,众人这才露出惊异之色。
“都回去了?你可都打听对了?”戚氏紧问。
“都回去了!”家人擦着汗,“小人亲眼所见!”
陈氏松一口气,露出笑容,“天公保佑!方圆十里,我们家最大,宫使怎会绕来此处而去访一户农人?想来定是徽妍不在册上!”
戚氏亦笑,却催王璟,“还坐着作甚,快去县邑中打听!”
王璟一愣,回过神来,忙道,“哦哦!是!”说罢,让曹谦备车,小跑着出去。
“徽妍,莫着急。”陈氏安慰徽妍道。
徽妍看着她,扯扯唇角,只觉手心竟起了一层汗腻。
王璟去得很快,才入夜,就回到家中。
“此事确实!”他笑着走进来,“徽妍确不在册中!”
众人欢呼,戚氏大大松一口气,朝长安的方向拜了一拜,又拉着徽妍,几乎喜极而泣,“幸好幸好!”
王璟让人去取酒来,喝一杯庆贺。
“二姊!”王萦亦是高兴,抱着徽妍,“太好了!你不必入宫了!”
徽妍亦笑,喜不自胜。只觉自己多日来的彷徨无措,此时才算是放下。
心仍一跳一跳的清晰,却已经不是等待未知的不安。
……这便是你的意思。
她望着堂外的夜色,黝而不浊,含着月光,恰如那双注视过她的眼睛。
作者有话要说:看了大家留言,上一章的确漏了一个很重要的点。徽妍拒绝皇帝的时候,其实主要手段是祭出爹来,告诉皇帝“我爹想要我过平凡日子,所以好人卡给你~”
而写出来却过于强调了要侍奉母亲,造成了大家的疑虑。
所以鹅修改了~
为避免麻烦大家回头看,在这里贴出修改后的对话:
徽妍低着头,几乎不敢抬眼。
她能听到自己的心在激撞,每一下都清清楚楚。
“妾……妾惶恐。”徽妍道,声音好像不是自己的一样。她压下心绪,再拜在地,叩首,“陛下盛情,妾只恐无力承恩。”
皇帝似乎未想到徽妍这般回答,讶然,脸色变了变。
殿中静下来,只剩沧池上的风掠过殿外树木的声音,沙沙作响,更显气氛怪异。
“无力承恩?”皇帝咀嚼着这话,不掩诧异,“何谓无力承恩?”
徽妍道:“妾姿容粗陋……”
“你何等姿色不由你说了算。”皇帝道,“朕记得当年太傅送你去选太子妃,便是有意让你入宫,如今亦是一样。”
徽妍咬了咬嘴唇,答道,“陛下,并非一样。当年后事如何,陛下亦知晓,妾父亲直至临终,仍对送妾入宫之事后悔不已。”
“当年之变,乃起于党争。”皇帝的语气缓和些,“如今并非当时。”
“可妾也已经并非当时。”徽妍鼓足勇气,抬头望着他,“陛下,妾往匈奴八年,为国驱驰,虽苦寒孤独,亦是无悔。陛下隆恩,许妾南归,骨肉相聚,妾心中感激,虽死不能报其万一。然妾远走多年,昔日荣华,已无追忆之心,金阙之福,惫怠之躯恐难消受。妾此生,只求做一闾里之妇,执帚于凡庭,此妾之福也,亦父亲临终所愿!”
皇帝没说话,过了好一会,语气似笑似嘲讽,“说得好像你快入土了一般。”
虽看不分明,徽妍却觉得那目光慑人,而自己的背,早已被冷汗湿透。
徽妍再拜,没有回答。
“这便是你的意思。”皇帝缓缓道,“不愿入宫,是么。”
“妾深愧。”徽妍小声道。
皇帝不多言语,未几,站起身来。他稍稍活动了一下手臂,好像身体僵了似得。
“徐恩!”他唤了声。
殿外,徐恩露出脸来。他小步趋至皇帝面前,一礼,“陛下。”
“回宫。”皇帝淡淡道。
徐恩领命,忙走出殿去。
徽妍意识到皇帝要走了,抬起头来。却发现皇帝没走,在她身旁站着,负手看着她。
徽妍吓一跳,正想再伏下,下巴却被皇帝的手指抬住。
她愕然,浑身僵着,只见那双漂亮的凤眸盯着她,好像猎手盯着野物。
“朕再问一事,”片刻,皇帝低低道,“若朕不是皇帝,你喜欢朕么?”
徽妍望着他,只觉自己的脸和脖子都像被烧着了一样。
“陛下龙凤之姿,妾,妾……”她说不下去,舌头似打了结一般。
“那就是会了。”皇帝目光深深,“你想好了么?”
徽妍不知道他问想好了是指那样,只觉得心快要跳了出来。
喉咙卡了一下,她低低道,“妾方才所言,皆是肺腑。”
皇帝没有再问下去,少顷,松开手,转身离开。
衣袂带起微微的风,蕴着淡香,拂过徽妍的脸颊。
徽妍看着他的背影,怔怔的,未几,忽而想起他并未明确表示,忙道,“陛下……”
“今夜,你就当遇到鬼了。”皇帝一边走出殿去一边道,步伐似流星一般,须臾,不见了身影。

 

寿筵(上)

徽妍不必采选,王家上下都松了一口气,心头大石终于落下。
刚紧张过这般大事,戚氏也想开了许多,徽妍和王萦的婚事也不那么着急了,吩咐王璟再好好看看,挑个合适的人家才是。得了这话,徽妍和王萦也轻松了许多。
一切重归平静。
春去夏来,雷雨渐多。王家的田地虽置的不好,宅子四周却是景致宜人,桑林和竹林绿油油的,路边栽的花木开满了花,小河涨了水,流的哗哗的。戚氏很喜欢宅院外面的景致,常常带着儿孙们去散步,让仆人们带着茵席浆食,到原野里赏花,到水边赏鱼。
如今,徽妍才觉得,自己真的在过着归田的悠闲日子。她每日在家中,或者陪伴母亲,或者与兄长下棋,有时教教三个侄儿侄女读书识字。这般情景,她在匈奴时,也就只能做梦的时候想一想。
当然,如果没有府库里的烦心事就好了。
过几日师戚氏五十五寿辰,家中要办寿宴。筹划之时,曹谦将上月的账册呈与王璟和徽妍,仍是入不敷出。
王璟看着,脸色不太好。
徽妍却是平静,这些其实都在意料之中。
家里唯一的收入来源就是田地里的庄稼,如今禾苗才长起,要到秋天才能有收成。仆人们在宅后也开辟了菜园,养了禽畜,还有鱼塘,其中产出也不过满足家中日常食用。王家上下衣食不缺,缺的是钱财,如今青黄不接之时,家里用钱,是靠徽妍周济。而戚氏的寿筵,总须采买些物什,也还要花钱。
“要不然,便节省些。”王璟对徽妍道,“不请那么多人,家中的酒肉也能招待吃一顿。”
徽妍想了想,摇头,“母亲早就逢人说起寿筵之事,亲戚们都知晓了,怎好不请。”
“那……”
“兄长不必担心,一场筵席也费不了许多钱。”
王璟很不好意思:“徽妍,你已经帮了家中许多……”
“一家人,兄长莫说这些。”徽妍忙道。
话虽如此,徽妍心中还是打起了鼓。她虽然还有些钱财,但坐吃山空总不是办法。每到这时候,她就会去数日子,李绩出发已经有月余,过不久,就该回来了吧?
随着日子临近,王家上上下下又开始忙碌起来。徽妍和王萦为戚氏做了新衣,陈氏做了新履,日日要做针线。除此之外,徽妍还要帮着王璟夫妇主持内外,算着请了多少人,该宰多少禽畜,买多少酒。有些远道而来的亲戚,夜里留宿,还得将一些屋舍腾出来,以备待客。
从前在匈奴,公主每设筵席,都由徽妍操办,如今戚氏的寿筵,内外之事虽繁杂,徽妍也仍然安排得井井有条,戚氏见了,亦是惊讶。
“亏得是有了你。”她说,“你兄长与长嫂加在一处,也不如你得力。”
徽妍笑笑:“母亲,兄长乃一家之主,宾客都要他出面,长嫂要照料三个儿女,哪有许多精力。”
戚氏摇摇头,道,“你莫以为我不知么,你兄长那性情,治学可成,掌家难为。你长嫂自幼便是大户中的闺秀,在内宅相夫教子身后,打点家事却一样无甚主意。”
王萦道:“那如今可不是好了?二姊什么都会,此后家中便让二姊来掌。”
戚氏点点她额头,“岂有女儿掌家,且你二姊总要嫁人,还如何掌家?”
徽妍笑道:“母亲若不弃,我不嫁人便是……”
“胡说!”戚氏瞪她一眼,也点点她额头,“你敢不嫁,这家也莫回来了!”
徽妍摸着额头,讪讪然,不再多说。
***************
戚氏多年未办寿辰,此番聚宴,来的人十分多。
巳时过后,宅前便已经热闹起来。登门贺寿的亲戚、乡邻、佃户纷沓而至,王璟和陈氏在堂前迎客,王萦陪着戚氏在堂上与客人寒暄,徽妍则与曹谦张罗内外接应,忙得不亦乐乎。
除了乡人、王兆这边的叔伯族人,戚氏母家的人也来了许多,还有陈氏在长安的兄长一家,加在一起,把堂内堂外坐得满满,连庭中也摆上了案席,仆婢们都用上了,还几乎忙不过来。
陈氏的兄长叫陈匡,妻子卢氏,女儿陈荞。陈荞与王萦相识,二人年岁差不多大,行礼之后就一起到后园中玩去了。陈氏与兄嫂亦许久未见,领着儿女们行了礼,也坐到一边去说些家常话。
而相比叔伯们,徽妍更喜欢外祖这边的舅父和姨母。他们住在上雒,离这边远了些,上次徽妍回家的筵席,都未曾请到。如今,徽妍和舅父姨母们是多年来头一次相见,见礼之后,被他们围着问长问短,各生感慨。
“能回来便是幸事,想从前,上雒也有乡人跟着公主去乌孙和亲,一辈子也没回来。”徽妍的大舅父道。
“正是,回来便好!”大舅母擦擦眼角。
二姨母问:“徽妍,今年是二十四了么?”
徽妍答道:“正是。”
二姨母讶然:“哎?前番天子采选,不是要十八至二十五的良家子么?你可是正好啊!”
戚氏在一旁听了,笑道,“尔等是不知,徽妍为了此事,可是好一番奔波。她竟去向陛下陈情,说要侍奉老妇,不想入宫!”
“向陛下陈情?”亲戚们皆惊奇不已。
“还可这般?”
“那可是天子!徽妍想见便能见?”
“二姊可是女史啊,才归汉之时,陛下曾亲自接见呢!”王萦走回来听到,忍不住插嘴道。
亲戚们了然,却仍是诧异。
“陛下答应了?”三姨母道,“哎呀,陛下若是恼怒了可如何是好?”
“我也这般说她!”戚氏道,“这小女子,不想入宫便不想入宫,拿老妇来搪塞!幸好陛下是个通情达理之人,准了此事,将名氏从册中销了。唉,诸位不知,我等可是提心吊胆了许多日!”她说得痛心疾首,眼角却不掩笑意。
众人听了,皆欷歔,“如此说来,陛下真乃仁君!”
“你莫怪徽妍。”舅父抚着胡须,“徽妍在匈奴八年,定是想家想得深了。如今好不容易回来,自然想多尽孝,入了宫却如何做得?都是为你好!”
戚氏笑着,连连应声。
听着他们一口一个“天子”“陛下”“恩德”什么的,徽妍却觉得似乎有什么在戳着自己,连笑也变得不由衷,低头饮一口水,不出声。
正寒暄着,忽然,她瞥见曹谦走过来,示意请她出去。
徽妍向众人告了退,走出堂来,“哪家人来了?”
“并无客人。”曹谦压低声音道,神色闪烁,“女君,小人方才见四主公将主人拉着说话去了”
“四叔父?”徽妍讶然,看向王璟那边,目光冷下。
*******************
王璟原本在庭中迎宾,觉得渴了,回堂上喝水,在堂前遇到四叔父王叙。
“贤侄辛苦!”王叙见到他,笑容亲切。
“招待亲友,本是应当,不敢言苦。”王璟谦道。
“唉,迎宾之事且交与家人,一家之主,这般劳累作甚。”王叙关切的说,“来来,叔父许久不曾见你,来陪叔父坐一坐。”说罢,便拉着王璟到角落里去。
庭中有树荫,下面也设了席。王璟不好推拒,只得跟着王叙入席。
王叙笑容满面,看案上有待客的果脯,抓一把在手里。
“我见贤侄近来气色甚好,”他边嚼着杏脯边说,“如何?家中可是有甚喜事?”
“叔父过奖,母亲寿辰,自是阖家大喜。”王璟道。
“寿辰自然是喜,可不是叔父说的喜。”王叙摆摆手,笑眯眯地看他,压低声音,“我可听说,你近来发了家。”
“发家?”王璟愕然,“叔父,这话从何说起?”
“莫装了,乡中谁人不知,徽妍从匈奴归来,朝廷赏了整整一车财帛,金玉无数!”王叙眼睛笑得发光,“贤侄,我早说三兄养了好儿女,你兄妹二人都这般出息,我等亲戚亦面上有光!”
王璟哭笑不得:“叔父,莫听长舌之人胡说。”
“啧,怎是胡说,人家都看见了,徽妍回来之时,车沉得压出尺余深的车辙。”王叙说着,话锋忽而一转,语重心长,“贤侄,莫怪叔父说你,得了荣华,不可忘了叔伯啊。别人不说,但说叔父我,从小到大,待你可好?”
王璟愣了愣。
“你小时候,你父亲还未去长安,对你最好的是谁?是叔父。岁时节庆,叔父那次未给你送过新衣,后来每回去长安,也未忘记去看你。贤侄,你是读经明理之人,须知立身处世之本,乃在恩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