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另类小说上一章:755年:中国盛衰之交
- 另类小说下一章:1644:中国式王朝兴替
契丹国主耶律德光闻讯大喜过望,亲自率五万骑,解了晋阳之围,并帮助石敬瑭灭掉后唐当了皇帝。之后,契丹吞并了燕云十六州,建立了大辽国,并在幽州建立陪都,叫作南京,又称燕京。
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之举,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之后,河北、河东几乎无险可守,中原失去了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天然和人工防线,为日后契丹、女真、蒙古的南进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因此,许多史学家将石敬瑭列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卖国贼,成为最臭名昭著的封建帝王。出主意的桑维翰也被后世史学家王夫之评为“万世之罪人”。
燕云十六州被割让以后,往后各朝代都没有能够收复,流祸深远,贻害长达四百年。后周世宗柴荣雄才大略,仅仅收复瀛、莫二州,在攻取幽州时,突然病重,英年早逝。宋朝开国之后,面对辽人铁骑由燕云十六州疾驰而至的威胁,不得不在汴京附近广植树木,妄图以这种极为消极的方法来阻止辽军铁骑的冲锋。当然,宋太祖也想着有朝一日能够收复燕云十六州,不过不是靠武力,而是靠金钱。宋太祖在内府库专门设了一个“封桩库”,相当于一个专款专用的小金库,还说:“俟满五百万缗,当向契丹赎燕蓟。”打算等到小金库的钱积累够一定数量了,就用这些金钱去赎回燕云十六州的失地。宋太祖又曾向左右说:“我以二十四绢购一契丹人首。其精兵不过十万人止费二百万绢,则敌尽矣。”如此坦率地用金钱私利来衡量敌国大事,为中国封建君主中所罕见。这就是堂堂宋朝开国皇帝的“雄心”,由此推到一百五十年后,女真人的铁骑轻而易举地冲过了宋太祖所种的树木林,直入开封,就不应该感到惊讶了。
再谈谈宋太宗为什么一心要收复幽云十六州的心态。
宋太宗在可疑的“斧声烛影”中登上了皇帝位,朝野之中虽然不敢公然议论,但几年来疑云久久不散。所以,宋太宗一心谋取在文治武功上超越宋太祖的地位,以求摆脱宋太祖的阴影。就拿这次伐北汉来说,满朝文武,除了曹彬,其他人都持反对意见,宋太宗却一意孤行。降服北汉后,宋军已经在外征战几近半年,人马劳顿。因此一听说宋太宗要趁势伐辽,志在奇取幽蓟,群臣纷纷反对,宋太宗不听,坚持出兵。
开始一切都还很顺利,宋军势如破竹,宋将傅潜、孔守正在沙河大败辽将耶律希达,辽东易州刺史刘禹和辽涿州判官刘原德均主动献城出降。宋军一路上没费劲儿就打到了幽州(北京)城下。当时,幽州守将为耶律学古,采取了严防死守的策略,宋军进攻了很长时间,都是徒劳无功。双方呈现出胶着状态。
而辽国萧燕燕得知幽州为宋军所围后,立即派宰相耶律沙前去增援。耶律沙刚刚出发,辽将耶律休格也主动请缨,率人马前往幽州。
宋太宗听说辽国有援兵到来后,命令宋军在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外)布阵防守。辽国宰相耶律沙率部先到,与宋军在河滩上激战。经过一番血战,辽兵伤亡惨重,耶律沙急忙下令撤退。宋太宗下令宋军火速追赶。就在此时,耶律休格率军及时赶到,耶律沙立即决定回师。辽军两部合一后,声势大震,宋军一下被冲乱了,结果被打得大败。宋军兵将纷纷被杀,宋太宗那顶皇帝专用的黄罗伞盖则成了辽军的攻击目标。若不是举黄罗伞盖的宋士兵中箭落马,宋太宗可能早就死在辽军刀下了。宋太宗带着残兵败将一路逃跑,鞋也掉了,帽子也飞了,战马也陷进泥里。这时还是杨业赶到,杀退了辽兵,才救了宋太宗的命。
第16节:斧声烛影(16)
此时已经八月,秋风已起,塞外秋高马肥,宋军在与辽军的对峙中立时处于不利的地位。宋太宗遭受了高梁河惨败后,决定退兵。不料辽将耶律休格穷追不舍,追得宋太宗狼狈不堪。到了涿州,宋太宗还中了两箭,之后乘驴车逃脱,但随行的宫女、轴重等均为耶律休格所获。后来宋太宗死,便是因为此次的箭疮发作。
堂堂宋朝天子,竟然差点就做了辽军的俘虏,当时的混乱状况可想而知。而就在巨大的混乱中,犯下了一个极大的错误。就在宋军溃败途中,人人都只顾自己逃命,稍微安全一点的时候,群臣却突然发现宋太宗不知去向。于是人心惶惶,奔走相告,都说皇帝失踪了。更多的人怀疑宋太宗已经在乱军中遭难。于是,有人提议说:“国不可一日无君,现在皇帝下落不明,很可能已经遇难。武功郡王赵德昭是太祖子嗣,应该赶紧立他为皇帝,以安定人心,免得让辽国有可乘之机。”
前面已经提过,齐王赵廷美本来是该留守开封的,却因为吕端一番话,不得不随从宋太宗出征,以避嫌疑。赵德昭也跟随在军中。
当然,也有人反对,建议先寻找到宋太宗再说。就在众人争吵不休的时候,有人奔来告诉大家:“皇帝还活着。”于是,这件事就算平息了。
回到开封后,宋太宗心情十分不好,他此次出兵,目的在于提高声望、威服人心,不料却遭到惨败,全军覆没,狼狈逃命不说,连皇帝的屁股上都中了两箭,简直是奇耻大辱。就在宋太宗低沉抑郁的时候,有人告诉他在宋军溃败途中,曾有人谋立赵德昭为皇帝,宋太宗的脸色顿时阴沉得可怕,十分恼怒。但事出有因,他也不好多说什么。偏偏这个时候,毫无心计的赵德昭自己送上门来。
因为宋太宗心情极端失落,即使先前攻取太原、收服北汉也不能弥补,因而对在攻取太原中有功劳的将士也不给予奖赏。宋军将士对此意见很大,个个心怀不满。赵德昭见将士们议论纷纷,生怕军心不稳,便善意向宋太宗建议立即论功行赏,以安抚将士。宋太宗正为幽州之败而恼怒,没听完就大怒说:“战败回来,还有什么功劳?什么赏赐?”赵德昭说:“这也不能一概而论。我军征辽虽然失利,但终究荡平了北汉,请陛下分别考核,量功行赏。”宋太宗一拍桌子,声色俱厉地喝道:“等到你做皇帝时,再行赏不迟!”赵德昭开始还不明白叔叔为什么突然发火,愣在了当场,后来才幡然醒悟,不敢申辩,只是匆忙出宫。
回到自己的府邸后,赵德昭气愤难平,问左右随从:“带刀了吗?”随从见他满脸通红,情绪十分激动,不敢说带有兵器,怕出意外,便搪塞说:“我们进宫,按规定不准携带利器,所以身边没有带刀。”赵德昭越想越恼,越恼越悲,迅速走入自家的茶酒阁,关上阁门,取桌上的水果刀自刎而死,死时年仅二十九岁。
赵德昭气极自杀,不能不说与之前误传宋太宗失踪、宋军欲立赵德昭为帝有关。宋太宗虽然是一时气话,但猜忌之心一览无疑。赵德昭身为宋太祖之子,对之前的金匮誓书和斧声烛影之种种议论不可能一无所闻,一无所想,而现在被亲叔叔猜疑,无以自诉,只能以死来明志了。
赵德昭之死十分令人意外。宋太宗闻讯后赶来,大为后悔,哭着说:“你这个傻孩子,叔叔只是气头上的话,你怎么也当真,为什么要自寻短见呢?”命以亲王礼安葬赵德昭,赠中书令,追封魏王,后改吴王,又改越王。
如果有赵德昭之死还事出有因的话,赵德芳之死就格外令人生疑了。赵德昭死后一年多,太平兴国六年(981年)三月,宋太祖最小的儿子赵德芳神秘暴病身亡,年仅二十三岁。史书上对他离奇的死没有做任何说明,成为又一桩疑案。朝野间怀疑赵德芳死在宋太宗之手的人不在少数,只不过从来无人敢公开议论。斧声烛影当夜,宋皇后曾对赵光义说:“我们母子性命都托付于官家了。”其实就是担心赵光义日后会对赵德芳下手,想不到宋后的担心还是不幸而言中。
第17节:狸猫换太子(1)
这里特别要再强调一句,所谓的金匮之盟是宋太宗为了掩人耳目捏造而出来的,虽然能有力证明他得位的合理性,但最终却限制了宋太宗传子的愿望。至此,宋太祖四个儿子全部死去(其中两个早夭),皇位继承的顺序,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金匮誓书上的人也就只剩下赵廷美,宋太宗的亲弟弟。赵廷美的故事,到后面一节再讲。
至道三年(997年)三月,宋太宗在壮志未酬的遗憾和许多不堪回首的回忆中驾崩。至此,与金匮之盟与斧声烛影有直接关系的人全部都离开了人世。
《斧声烛影》一篇到这里就要结束了,这里再提几句后话。
宋太宗之死却并没有使斧声烛影的风波平息,反而引来多方猜测。宋太祖在斧声烛影中暴死,五、六年内两个儿子也不明不白地丧生,在天下激起了层层波浪。许许多多的有关宋太祖暴死的神秘故事也通过各种渠道广泛流传,但大多是对宋太宗不利,几乎都认为是宋太宗杀死兄长夺取了皇位,不但有下毒一说,还有宋太宗用斧子砍宋太祖一说。到了北宋末年,半壁河山被金人所占,徽、钦二帝被俘虏,成为宋朝立国以来的奇耻大辱。而当时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宋太祖借了金太宗完颜晟(女真名吴乞买,完颜阿骨打之同母弟)之手,报了当日的刀斧之仇。由此可见,宋太宗得位不正的说法在当时是何等深入人心。倘若地下有灵,宋太宗定然也是死不瞑目了。
最令人惊讶的是,宋太宗的子孙们也似乎相信他们的老祖宗杀兄篡位的说法。南宋的第一个皇帝宋高宗赵构幼子早殇,之后一直无子,太子人选因而成为突出的问题。朝野上下都为此议论纷纷,一种强有力的意见是:宋太祖是宋朝的创造者,应该在他的后代中选择继承皇位。此时,到宋高宗赵构一代,血缘已经与宋太祖的子孙相当疏远。因此,对于这种立太祖子孙为太子的提法,宋高宗开始认为是异想天开,往往是严加贬责。但是,突然有一天,宋高宗改变了主意。据说这是因为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开国君主宋太祖赵匡胤带着他,逆转时光,回到当日的“万岁殿”,看到了当日“斧声烛影”的真实情景。宋太祖还严肃地对宋高宗说:“你只有把皇位传给我的子孙,大宋国势才可能有一线转机。”还有一种传闻是,曾经出使过金国的使臣回来后说:“金主(金太宗)长得酷似太祖,传说太祖要回来夺皇位。”于是宋高宗说:“太祖皇帝大公无私,有子却将皇位传给弟弟,其后人衰微,朕准备将皇位传给太祖的后人。”最后决定从宋太祖的后人中选拔皇位继承人。
梦境和传闻也许是假,但宋高宗传位给宋太祖的后代却是真真切切的事实。宋高宗赵构费尽心力,找来宋太祖的七世孙赵昚(宋太祖幼子赵德芳的直系后人),收为养子,并在日后退位为太上皇,将皇位传给了赵昚,即为宋孝宗。
第二章
狸猫换太子
景德元年(1004年),这是中国历史上不能被忘记的一年。
从这一年的正月开始,便有十分不好的兆头,宋朝京师开封连续三次发生了地震,这是非常罕见的现象。随后,冀(今河北冀县)、益(今四川成都)、黎(今四川汉源)、雅(今四川雅安)诸州均发生了地震。
就在这一年,辽军大举攻宋,北方州县频频告急。在新上任的宰相寇准的竭力劝说下,宋真宗赵恒御驾亲征,到达澶州(今河南濮阳附近)。宋军皆呼万岁,气势如虹。而辽军孤军深入,已经无力持久。就在宋军已经明显占据优势的情况下,宋真宗却坚持与辽军谈和,由此签订了著名的“澶渊之盟”。盟约大致的内容是:宋辽约为兄弟之国,辽主(辽圣宗耶律隆绪)称宋真宗为兄,宋尊萧太后(辽圣宗生母萧燕燕)为叔母;宋每年给辽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称为“岁币”;双方各守现有疆界,不得侵犯,并互不接纳和藏匿越界入境之人;另外辽军撤退时,宋军不得沿途进行袭击。
宋真宗刚刚即位的时候,为了应付北方强大的辽国,以及西北与党项的战争,大肆扩军,招募禁军至五十余万人,加上地方上的厢军,号称养兵一百万,数目相当庞大。澶渊之盟后,宋真宗立即着手裁减军队,遣散老弱残兵,精减编制,如取消富有战斗力的河东效顺一军,龙骑军原有十二个指挥,减为六个指挥等等。不仅如此,宋真宗为了表示友好的诚意,还将同辽国接壤的地名做了改变:改威虏军为广倌军、静戍军为安肃军、破虏军为信安军、平戍军为保定军、宁边军为永定军、定远军为永静军、定羌军为保德军、平虏军为肃宁军。
第18节:狸猫换太子(2)
澶渊之盟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事件,对整个北宋朝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一方面,这是一个在宋军占有优势的局面下签订的屈辱性条约;另一方面,这个屈辱性的条约却给宋辽边境带来了长达百年的和平,极大地促进了两国经济、文化的发展。甚至有人认为澶渊之盟“影响了中国思想界及中国整个历史”(蒋复璁语)。
与宋朝周旋多年、令宋朝廷无比头疼的党项人李继迁也死在了这一年,但党项的威胁并没有就此解除。李继迁长子李德明继立,孙子李元昊更是在后来建立了西夏国,成为宋朝西北的心腹大患。
同一年,宋朝出现了铜版印刷。此时的铜版印刷主要用于印制广告,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济南刘家功夫针铺”铜版,便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印版上方标明店铺字号“济南刘家功夫针铺”,正中有店铺标记——白兔捣药图,并注明“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方还有一段广告文字:“收买上等纲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铜版印刷的发明,反映了宋朝印刷技术的发展,也是宋朝经济与文化繁荣的有力佐证。
这一年,是宋朝“积弱”的开始,宋真宗赵恒也因澶渊之盟而成为“岁币”的始作俑者。最富有戏剧性的是,最初在宋太宗赵光义的传位名单上,并没有赵恒的名字。这个在机缘巧合下幸运地被立为太子的人,在登上皇位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而宋朝继“斧声烛影”后的另一大诡异传闻“狸猫换太子”,也与其有直接的关联。
一 有惊无险的真宗即位
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后,雄心勃勃打算收复燕云十六州,以创立不世的军功来超越其兄赵匡胤,于是率军亲征辽国,结果大败。宋军几乎全军覆没不说,连皇帝本人的屁股上也中了辽军两箭。之后,宋太宗长年累月受到箭伤的折磨,身体健康每况愈下。尽管在皇位继承问题上波折重重,但在宋太宗晚年,还是立赵恒为太子。尤其随着箭疮复发、病情加重,宋太宗开始想方设法巩固太子的地位,名臣吕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从而上演了一场精彩的扶助太子即位的好戏。
吕端担任宰相时已经六十一岁,这之前,他在地方和中央朝廷都做过官,经验丰富。不过,吕端信奉黄老思想,奉行清静无为的政治策略,以清简为务,并无显著政绩。因此,曾有不少人反对宋太宗任用吕端为相,说他为人糊涂。宋太宗当即反驳说:“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关于这句话的前因,前面已经在《斧声烛影》中讲述,这里不再赘述。
据说在重用吕端之前,宋太宗还专门写了一首《钓鱼诗》,其中两句是:“欲饵金钩深未达,磻溪须问钓鱼人。”宋太宗以周文王自诩,而将吕端比作姜太公,显然对其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后来,吕端果然不负宋太宗所托,将一场针对太子赵恒的宫廷政变不动声色地消于无形之中。
至道三年(997年)三月,在位二十二年的宋太宗因箭伤发作去世。之前,宋太宗已经立赵恒为太子,顺理成章,自然应该是太子赵恒登基为帝,这没有任何疑问。然而,偏偏后宫事多,宦官与皇后勾结起来,掀起了一场倒太子的风波,由此还牵扯出早已经被废为庶人的宋太宗长子赵元佐。
宋太宗皇后李氏自己没有儿子,但她偏爱宋太宗长子赵元佐。之前,赵元佐本来是最有希望被立为皇太子的,但他同情被宋太宗迫害致死的赵廷美,借发狂来发泄对父皇的不满,因此被废为庶人。之后替代赵元佐位置的是弟弟陈王赵元僖,赵元僖却又莫名其妙地死去,皇储人选再一次空缺。赵元僖的死对赵元佐而言,自然是个新的机会。李皇后在宋太宗面前为赵元佐说了很多好话,希望能立赵元佐为皇太子,朝中拥护立赵元佐的大臣也不在少数。
不过,宋太宗却有自己的心思。他不是不爱赵元佐,原因是赵元佐虽是他的儿子,却还是政治上的敌对派。赵元佐同情赵廷美,谁知道他当上皇帝后会做出什么事,搞不好要为赵廷美平反。更说不准赵元佐一发疯,将皇位让给了赵德昭或者德芳或者廷美的后人。这自然是宋太宗所不愿意看到的。所以,经过反复权衡后,宋太宗还是决定考虑赵元佐的同母弟赵元侃(即后来的赵恒),赵元侃性格软弱,没有兄长赵元佐那样反叛。但宋太宗一时还下不了决心,便想征求寇准的意见。
第二部分
第19节:狸猫换太子(3)
寇准即民间传说中的寇老西儿。他是华州下邽(音gui,同归,今陕西渭南县))人,少年好学,通晓《左传》等经典古籍。七岁随父登华山时,便留下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俯首白云低”的诗句。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十九岁的寇准考中进士甲科,并取得参加宋太宗殿试的资格。当时,因宋太宗多喜录用中年人,有人便劝寇准在殿试的时候多报几岁年龄,以增大录取几率。寇准却严肃地说道:“我正思进取,怎么能欺君瞒上呢!”还是如实申报,结果,寇准凭借满腹经纶,一试得中,受任为大理寺评事(虚衔),实任大名府成安县(今河北成安)知县。与寇准同榜中进士者还有李沆、王旦和张咏,这四人后来均成为北宋名臣。
寇准少年得志,在朝臣中以刚直足智著名。端拱二年(989年),寇准在大殿奏事,极言利害,对朝廷的一些政策多有抨击。宋太宗听不进去,生气地站起来要回内宫。寇准却上前扯住宋太宗的衣角,非要皇帝听他把话讲完才能走。旁边的大臣都为寇准捏了一把冷汗。事后,宋太宗想明白了,反而十分赞赏寇准的执拗,高兴地说:“我得到寇准,就像唐太宗得到魏征一样。”
话虽如此,但宋太宗对寇准始终不能像唐太宗对魏征那样亲密无间,倍加信任,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寇准夫人宋氏是宋太祖宋皇后的幼妹。宋太宗始终没有忘记当时宋皇后急召赵德芳进宫即位的事,这也是为什么宋皇后死后,宋太宗甘冒天下汹汹之口的议论,下令不准以皇后礼下葬的原因。宋太宗的胸襟气度,也由此可见一斑。
寇准任同知枢密院事时,与知院张逊不合,张逊一直想找机会扳倒寇准。刚好有一天寇准外出办事,路上遇到一个疯子,疯子拜在寇准的马前,高喊“万岁”。张逊借此事弹劾寇准,寇准被贬知青州。寇准离开京师后,宋太宗耳根清净了许多,却反倒有些不习惯,经常询问有关寇准在青州的情况。这次涉及立太子一事,宋太宗便干脆将寇准召回京师,拜为参知政事。
寇准从青州赶回京师时,宋太宗的伤口已经恶化,痛苦不堪,一见到寇准,立即动情地说:“相公为什么来得这样缓慢?朕时时刻刻都在想念你。”寇准当时感动得热泪盈眶,君臣二人一时感伤,郗嘘不已。
外臣不得干预内事,尽管宋太宗亲自征询太子人选,寇准还是相当谨慎,没有明确表态,只是劝宋太宗要早日拿主意。于是宋太宗提出想立第三子赵恒(即赵元侃),寇准以一句“知子莫若父”委婉地表示了支持,赵恒立太子一事因此而定。不过,寇准几经宦海沉浮,结局并不好。在宋太祖、宋太宗两朝,有赵普和卢多逊的党争,在宋真宗一朝,则有寇准和丁谓之争。这一节到后面讲到澶渊之盟时再详述。
重新回到宋太宗病危的话题。宋太宗临终前,宋太宗皇后李氏和宦官王继恩联合起来,决定废除太子赵恒,改立宋太宗长子赵元佐。
王继恩就是曾经在斧声烛影中扮演了关键角色的宦官,可以说,他在宋太宗即位的问题上起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宋太宗坐稳皇帝宝座后,也知恩图报,派王继恩代天子巡视,又任王继恩为剑南西川治安使,平定西蜀王小波、李顺领导的农民军起义。王继恩到任后,不知兵事,却独断专行。先锋官马知节不肯依顺他,他便尽收其军,只给马知节三百名老弱士兵,派去守彭州。马知节多次请求调拨精兵,王继恩就是不答应。后来,农民军十万人攻城,从早晨到黄昏,马知节部下士兵多战死。马知节横槊突围而出,招来援兵,呐喊着再次攻进城,农民军才溃败。宋太宗得知后,也没有追究王继恩。农民军起义失败后,宋太宗专门设宣政使之职,授予王继恩。这是宋朝立国以来首开重用宦官的先例。王继恩身为宋太祖一朝的宦官,却在宋太宗一朝得宠,权势熏天,原因只能从当年斧声烛影的雪夜中找理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