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起得突兀:"此恨何时已?"此乃化用李之仪《卜算子》词"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成句,劈头一个反问,道出容若心中对卢氏之死深切绵长、无穷无尽的哀思。自卢氏死后,他对她的思念一直没有停止。容若既恨新婚三年竟成永诀,欢乐不终而哀思无限;又恨人天悬隔,相见无由,值此亡妇忌日,这种愁恨更有增无已。人生常恨如水,唐李之仪《卜算子》里就问"几时此水休?此恨何时已。"那尚是在"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的情况下,虽然生离,有长江水维系,到底还有见面的可能,心有慰藉。而死别,是遽然断裂的山崖,罅隙巨大,回身无路。
据1977年出土的《皇清纳腊(兰)卢氏墓志铭》:"卢氏年十八妇……康熙十六年(1677)五月卒,春秋二十有一,生一子海亮。容若词中有"三载悠悠魂梦杳"之语,故知此词写于康熙十九年(1680)农历五月五月三十日。
卢氏卒于农历五月五月三十日。此时已是夏天,争奇斗艳的百花已大都凋谢,故称"葬花天气"。容若不谓"落花",而称"葬花","葬"与"落"平仄相同,自非韵律所限。是因人死方谓"葬",用"葬"字则更切合卢氏之死。容若更怜亡妻之死如花零落。
妻死整整三年,仿佛大梦一场,但果真是梦也早该醒了。被噩耗震惊之人,常会在痛心疾首之余,对现实产生某种怀疑,希望自己是在梦境中。梦中的情景无论多么令人不快,梦醒则烟消云散。可是那有一梦三年的呢?三年,三年之后又三年。年年卢氏生日,忌日,容若都心哀痛如刀剐。世间有击缶而歌的超然,就必然有终身不忘的耿切。
容若他始终学不会忘记,记得亦是有缘。
卢氏离世后,容若陡觉人间无味。词风遽变,由清丽婉约转向哀感顽艳,凄婉缠绵。尤其是悼亡词,直白凛切,纯以血泪织成。杜鹃啼血之哀。
读这词,一字一句间似乎有深深的泪泉,低望不可测。忽然之间有落泪的冲动,捺住了,心酸地笑出来,有一个男人如此牵念,那么缘悭薄命的遗憾都可以在他的思念和眼泪中烟消云散了。死亡也不是可怖的事。
死亡,这人世最大的障碍和恐惧。它不仅没有分开我们,反而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本来,我是居于我的躯壳之内,我再与你近,也是隔了我的身体同你说话。可是,死亡化去了我的形迹,我们之间的再没有任何阻隔,我也再不用恐惧时间,我不会老去,不会病痛,已经消失就不会再消失。在你的记忆,你的身体内我如花飞旋,一年一年地轮回再生。
他生他世里,我仍在初见的地方静候你。
我明白。即使要续娶。也不损你深情。感情和婚姻本不可一概而论。
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故园声】
《长相思》,取《古诗-孟冬寒气至》中"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的诗意为名。初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又名《双红豆》、《忆多娇》等。六朝以来诗人多以长相思发端,现存词大多写思妇之怨,而一贯风花雪月的纳兰容若居然用这么短捍的一小令描摹透了边塞风光,既写出将士们磊落的男儿风,又极精道地点出自己的故园之思,也算是个异数。
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康熙帝平定云南,出关东巡,告奉天祖陵,时年二十七岁的容若扈从出关。此词作于出山海关之时。身为满洲贵胄的容若,有感于塞上苦寒,三月天气仍是风雪凄迷。年轻的男子在营中卧听风雪吼叫,悠然动了思乡之念,写下了这首萧壮的《长相思》
一路上登山涉水,山山水水,行行重行行,往榆关那边行进。夜深宿营,只见无数座行帐中都亮着灯火。挨过了一更又一更,风雪一阵又一阵在耳边呼啸,吵得人乡心碎乱。乡梦难圆,在我的故园,几曾有聒耳的风雪声?"
引得容若夜不能寐的"故园声"是什么呢?不是塞上风雪酷寒,而是家中的高床软枕,妻子仆人的殷切伺候,知己好友的理解关切,这种种世俗的温暖是他毕生渴求并赖以为生的。他心心念念想脱离,其实骨子早已离不开那种安逸。就如我们有时想避开喧嚣都市,去某些偏远宁静的小城,其实不能适应那样艰涩的环境,因早已经习惯躺在家里用温水和浴盐泡澡,每周做头发护理,皮肤保养。装模作样自我放逐,却对城市心存无限眷恋,内心已经无法逃脱物质掌控。似兜了个大圈,又重新回到原点。
此词撇开王国维"夜深千帐灯"的好处不谈,"故园"二字也颇值得玩味,容若扈从康熙出关去东北祭祖。他是满州人,东北才是他的家乡,然而他现在竟把北京当做他的故园。王国维说容若未染汉人习气,这是据他的词意清切不好堆砌来论,事实上他本人早已深受得汉文化的熏陶,天生本性又似汉族的文士,游牧民族精悍剽疾的本色,早被他用汉族柔弱的文化,富贵温柔乡的生活,涤荡地差不多了。
容若是点子比较高的,康熙对他圣眷正隆,父亲又位高权重,在自己的文章里发发牢骚大家都当是复古,读着读着就读出了文人的风雅,惊呼:"哇!千古奇观。"可是某些点儿背的,被人穿小鞋的人就没这么好命了,尤其给你穿小鞋的人是皇帝,那真是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乾隆皇帝要寻侍郎世臣的错儿,见世臣"一轮明月新秋夜,应照长安尔我家"之句,便大为震怒,说:"盛京是我们祖宗发祥之地,是我们的家乡,世臣忘却,以长安为家,大不敬!"如果他看见容若这首词,不知要怎么说?不过皇帝老儿发起飙来是没什么道理好讲的,比小孩儿还能胡搅蛮缠。要是都跟你心平气和坐下来讲道理,那世上也就没有什么文字狱的玩意了。
像容若这种属于牢骚发得应景应时,发出了艺术性。这样的人,历代虽然不多,却也不少,文人的使命之一就是把个人的小牢骚发成能引起共鸣的大牢骚。于是乎,对人性的需索的探求就在文人的牢骚声中渐渐诞生了。
注:文字狱:
画堂春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一双人】
这词,又要从少游身上说起,《画堂春》始见于秦观《淮海集》,为咏画堂春色之曲,后来多有繁衍,不仅仅局限于词牌字面的意思。
这阕词应算是容若爱情词中的代表作了,读得很早,起初是被首两句吸引的"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又合着《红楼梦》一看,正看到两人怄气,被贾母说"不是冤家不聚头"那段。感觉太惊艳了!这不就是写林妹妹和宝哥哥嘛!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佳人却被世事折腾成了有情无缘的典范。两人甚至阖府上下都认定了彼此是合适的伴侣,婚约近在咫尺,却偏偏天上人间永相隔,用这一阕来解宝黛情事再贴切不过了!
我对容若一直抱歉的很,那时还不知道这首词是他写的。我总是先知道他的句子,再知道他的词,也一直觉得他的句子好过整篇。"有句无篇"是容若的毛病,也是诗自盛唐以后,词自北宋后的通病。说"有句无篇"太狠了。折衷一点讲容若属于"有句少篇"。他的悼亡词清白哽切,真挚到死,就有一气呵成,长虹贯日的气势。爱情词次之,其他词再次之。
这一阕的用典很讲究,也很完美。连用典而显不生涩,丝毫没有堆砌的感觉。这两个典故又是截然相反的意思,用在一起不冲突,还有互相推动的感觉,丰富了词义,这是难得的。我一向主张,诗词要么就少用典,没那功力别急着显摆,要用就用到大音若稀,大象无形的境界,干干脆脆融汇贯通。
"桨向蓝桥"用的是唐人裴硎《传奇》里的典故,裴航乘船至蓝桥时,口渴求水,得遇云英,一见倾心,遂向其母提亲,其母要求以玉杵为聘礼,方可嫁女。后来裴航终于寻得玉杵,于是成婚。捣药百日,双双仙去。容若用此典暗示在恋人未入宫前两人曾有婚约(即使是密约)结为夫妇不是全无指望的。
《淮南子-览冥训》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娥窃之,奔月宫。""药成碧海",似说恋人入宫,等于嫦娥飞入月殿,以后便难下到人世间来了。李义山"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容若此处反用义山诗意,谓纵有不死仙药也难像嫦娥一样飞入月宫,纵使深情也难相见了!
又晋张华《博物志》载:"天河与海通,有人居海上,年年八月,见浮槎去来不失期。多赍粮乘槎而往。十余日至一处,见城郭屋舍俨然,宫中多织妇,又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遂问此地何处,答以君还蜀郡问严君平则知。其人还至蜀间严君平,曰:"'某年某日有客星犯牵牛渚',计年月,正此人到天河时也"。故饮牛津指传说中的天河边,是凡人不可轻易到达的地方,可知容若与恋人幽会之难。
李义山年轻时曾与宫嫔恋爱,有《海客》一绝云:"海客乘槎上紫氛,星娥罢织一相闻,只应不惮牵牛妒,聊用支机石赠君。"容若与恋人相恋,也用此典,与义山暗合。可见此词是写给被迫入宫的恋人。
结句则采用了中国诗词用典时暗示的力量。容若有意让词意由"饮牛津"过渡到"牛衣对泣"容若乃权相之子,本不贫,现在用"相对忘贫"之语,无非说如果我能同她相见,一个像牛郎,一个像织女,便也可以相对忘言了。如若能结合,便是做睡在牛衣中的贫贱夫妇,我们也满足。
情感上经历过无奈离别的人,对这首词会格外有感觉,会忍不住心有同感--多少人,相思相望却不能够相亲,忍不住要问:天为谁春?
突然,想起一个独自生活在沙漠里眺望西边白陀山的男人曾经说过,年轻的时候总想知道山的那边是什么,其实山的那边还是山,当你到达那儿,你或许会觉得还是这边更好。
这个道理放在很多人身上都适用,包括容若。没有得到的感情就像一座想攀却没有攀上的山,横亘在心脏底部。
然而有时候,攀过去了,又怎样呢?我们已经不再迷信得到。
红窗月
燕归花谢,早因循、过了清明。是一般心事,两样心情。犹记碧桃影里、誓三生。
乌丝阑纸娇红篆,历历春星。道休孤密约,鉴取深盟。语罢一丝清露、湿银屏。
【誓三生】
容若在这阕词中提到一件广为人知的事:"誓三生。""三生石上证前缘"是属于中国式的誓盟,从古到今,从帝王到贵族平民,无论是神话还是现实,安顺和婉的中国人用行动和言语演绎出东方千年的深细情感。
这样柔韧坚定的表达像烟雨江南,很多人不喜欢它太过风花雪月。我们不相信别人不变,如同别人不相信我们不会变一样。即使现代人已经对誓言淡漠,对承诺怀疑,然而无论男女,在经意和不经意间仍会被触动。
"三生石"典出唐代袁郊的《甘泽谣》。《甘泽谣》中有的一篇《圆观》,写圆观和朋友李源三世相交的故事,颇有禅意。袁郊借圆观之口吟出禅诗--
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
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
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
吴越山川遊已遍,却回烟棹上瞿塘。
"此身虽异性常存"一句精辟切。袁郊导人向善,放下执念的用意明显。在佛家确有"三生"之说,意指前生,今生,来生。佛家相信灵魂没有特定形态,没有实质,也就不存在死灭的问题。灵魂于不同的生命中流转,如同一盏灯的火。这盏灯点亮第二盏灯,第二盏灯又点亮第三盏灯,一直延续下去,直到这个锁链的终点,其火焰既是同一个火焰,又是不同的火焰。这原是佛教的用语和精深教义,流传到民间来的时候却衍生了更为浪漫世俗的传说,比如有人说夫妻是三世姻缘,而有人说是九世。三生石的位置也有争论,然而不论结论怎样,这一切都已深切地影响了后世人的思想和情感。
滴水穿石。而滔滔流年,却洗不薄冥冥中对某个人的一点坚心。如果不是失望,如果不是害怕伤害,谁又是真的铁血无情?
容若也是陷入爱情的人,所以免会遵循爱情的惯例,誓言盟约一样不少。在碧桃影深处,幽香初动时,他看着眼前的佳人心中情意涌动,萌生要表达爱意的想法。
执起她的手,看着她的眼,许下誓言,是说给她听,其实更是说给自己听。乌丝纸上写下的鲜红的篆文,如夜空的星斗一样清晰。叠好深藏的是--你跟我共同的心愿。
那时不会相信,誓约会有无法实现的一天,那时不会想到,日后回忆起你我之间的情事,会忍不住泪如夜露,打湿了银屏。
因为有了轮回,我们原先微薄短暂的生命有了希望,今生难了的夙愿,可以寄望于下世,对你难解的纠缠,也可以自解为:是我上辈子欠了你的。
三生,与迷信无关,与信仰无关,我只是需要一个理由,许自己一个期限,可以在等待时更坚定。
木兰花拟古绝决词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西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儿,比翼连枝当日愿。
【如初见】
有太多人喜欢这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
可见我们遗憾深重。命运像最名贵的丝绢,怎样的巧夺天工,拿到手上看,总透出丝丝缕缕的光,那些错落,是与生俱行的原罪。
纳兰词,长于情也短于情,有时太过直抒胸臆,显得浅了,反而没有多少余味。这一阕也有这个毛病,但有了第一句,其他都可以忽略不记。
这一阕,"人生若只如初见"后面的话其实是可以略去不看的。其他的七句,是为了迎合这个词牌而存在。而"人生若只如初见"是泄露的天机,在浩如烟海的词赋里,也是独绝的存在。实在难找到可以和这句话比肩的句子。用力去想,好象也只元好问那句:"问世间,情为何物?"勉强可以相当。
两句话,都参透了世情,问懵了苍生。
小时候听故事,喜欢听故事遥遥的开头。在很久很久以前,在某一个地方,有个某个人,在某一天,他怎么样……一切在刚刚开始的时候都很是美好。
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与地是合在一起的;在很久很久以前,大地上还是洪荒,没有人;在很久很久以前,女娲炼五彩石补天,捏黄土造人。是的,在那一切混沌未明的时刻,时光如卵,一切的故事还没有破壳而出。来不及发展,我们还来不及悲伤。
初见,在杭州的西湖。一个叫白素贞的蛇妖看上了一个叫许仙的弱冠少年。淡烟急雨中,借伞同船,凝眸深处,是心波微漾,我对你的情是小荷露了尖尖角。
初见,在清净的书院。一个叫祝英台的女子轻轻坐在一个叫梁山伯的书生身边,她叫他:"梁兄。"三载同窗,一朝诀别,楼台相会,你终省得,我就是许你的九妹,可是,此刻知晓,花期已误,我们之间是否太迟?
初见,在大汉的未央宫。她身姿曼妙,体无瑕疵,更胜她姐姐飞燕三分,合德,她美得让人脱口而出"红颜祸水"。刘骜,她是命中的魔星。有了飞燕和合德,你是否还会记得,当日从黄金辇上伸出手来,柔情似水,邀我同车的情形。
初见,是在骊山的行宫。一次皇家谒见,稚气明朗的玉环给皇帝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武惠妃死后,大唐的皇帝需要一个新的女人了。无法抑制的爱恋,促使他设法纳了自己的儿媳。容若是在白居易写下《长恨歌》的千年之后,说出"人生若只如初见"这句话的。想来千年前初见的那刹,"回眸一笑百媚生、三千宠爱在一身"该是惹人赞叹的。
初见。我是蒙昧的孩童,天真无邪,兼被初遇的光彩迷惑了双眼,看不见世事的峥嵘。投向你,如从断崖上纵身扑入大海。如此义无返顾。我也知道情深不寿,天妒红颜。可还是心存侥幸,希望和你是例外。
可是后来的故事总是那么凄惨:许仙背叛了白娘子,使她心如死灰,永镇雷锋塔;祝英台成了马家妇,梁山伯呕血而亡,最后的相守,也不过是化成彩蝶一双,算不得成全;曾经的宠冠三宫,被人赞许的贤妃班婕妤,在长信宫中银牙咬碎,泪水滴破脸颊也改不了秋扇见捐的命运;玄宗回马杨妃死,马嵬坡上三郎终是背弃了玉环,生死诀别。南方荔枝的鲜甜怎化得尽黄花满地无情死的苦涩。于是就有了白居易《长恨歌》:"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叹息。
盛衰开谢,悲欢离合是轮回之道。你共我,怎么躲得过?
如若,人生若只如初见,愿宝黛初会就各自转身,两两相忘,省却那滴不尽的相思血泪抛红豆;愿金莲对武松不要起意,不要生情,不节节纠缠,就不会衍生恩怨,最后不会手刃佳人,血溅寒堂。如若,如若,人生若只如初见,诸葛亮隆中相见,清茶奉君,转身就该掩了柴扉,关门高睡,不要六出祁山,光复汉室。壮志未酬身先死;梁山好汉只管跟着晁盖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生辰纲这样的不义之财来多少劫多少,不要跟着宋江混什么狗屁功名,图什么正途出身,搞到寥儿洼招魂幡动,依稀鬼哭。万世豪情一朝消散。什么是正途?可知,刘项原来不读书。
爱情用来遗忘,感情用来摧毁,忠诚用来背叛,在时之洪流中起落,人心常常经不住世事熬煮。一切都存在变数。猜得着故事开头,却往往料不到最后结局。我们躲不开。尘世后那只翻云覆雨手。
人生若只如初见。短短七个字,炸断了多少故事尾巴。无论是词还是人生,这后面都该是……
初见即是收梢,不用惋惜,不要落泪。留得住初见时心花无涯的惊艳,才耐得住寂寞终老。
青衫湿遍
青衫湿遍,凭伊慰我,忍便相忘。半月前头扶病,剪刀声、犹共银釭。忆生来小胆怯空房。到而今独伴梨花影,冷冥冥、尽意凄凉。愿指魂兮识路,教寻梦也回廊。
咫尺玉沟斜路,一般消受,蔓草斜阳。判把长眠滴醒,和清泪、搅入椒浆。怕幽泉还为我神伤。道书生薄命宜将息,再休耽、怨粉愁香。料得重圆密誓,难尽寸裂柔肠。
【青衫湿】
这首词,从"半月前头扶病"句来看,作于卢氏亡故的半月后。当是他所赋悼亡之作中的第一首。此时遽然死别的悲痛尚未被时间冲淡,刻骨铭心的思念难以自制,悲痛至剧烈。落到在纸上便字字凄怆滴血,诚如顾贞观所言:"令人不忍卒读"。
想到你,泪水就将我的青衫衣襟打湿!你对我的真情和关慰,点点滴滴我又怎能忘记呢?半个月前你还带病而强打着精神做事,当时你剪灯花的声音现在还仿佛留在银灯边。回想起来,你生性胆小,连一个人在房子里都害怕,可如今你却在那冷冷的幽暗的灵柩里,独自伴着梨花影,受尽了凄凉。我愿意为你的灵魂指路,让你的魂魄再一次到这回廊里来。
你我近在咫尺,正一样地消受着这夕阳晚照下的荒原凄景。我愿用我的热泪和着祭祀的酒浆把你滴醒,让你又活转过来,可又怕你醒来后继续为我伤神,你定然会说:你书生命太薄,应该多多保重,不要再耽于儿女情了!但我却记得你我曾有过的密誓,现在想来那誓言真的难以实现了,想到这一切又怎能不叫人肝肠寸断呢?
词之长调比小令难,要求"语气贯串,不冗不复,徘徊宛转,自然天成"。《青衫湿遍》此调谱律不载,是容若自度曲,其实词牌本身已是那段日子里,他天天泪湿青衫的真实写照。因此无论情感还是结构都自然流畅,到了浑然天成的地步。词情凄惋哀怨,更如人世山光水影一样深长。唐诗里有"泪湿罗巾梦不成"的女子哀怨,落到现实来容若却是泪湿青衫梦不成了。
康熙十六年(1677)五月中,卢氏生下容若次子富尔敦。因产后受风引起并发症,缠绵病榻,半个多月之后撒手人寰,香消玉陨,年仅二十二岁。
这一逝如同惊雷,让容若从往事中惊起。与卢氏生活的点滴都鲜明起来。在他的记忆深处中星光闪耀。从她作女红开始,想到她生前胆小怯弱,不敢独自待在空房之内。他想起妻子的贤惠,温柔体谅。种种可敬可怜之处。而在之前,也温柔也怜动,却不会为她惶惑,因为她已是自己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妻啊,好象是栽定了庭院的树,不会轻易移动。两个人都还年轻啊,一个二十三,一个二十二,好象站在路口,看见前面路径深长,可以一路携手长行不会想到,拐弯之处就是断崖。
人多数是这样的,生性奢侈,以为眼前的人就一定不会离开,指间光阴一定漫长,知道有天意,生死大限规律使然。然而事不临头,又无惧这些规律。若有惧怕,人又会说,你的人生不够坚定,不够乐观。人行在当中,的确艰难。
写悼亡很有名的贺铸在痛失爱妻赵夫人后,硬生生地把个《鹧鸪天》改成了《半死桐》。容若在失去卢氏以后亦创出了新词牌《青衫湿遍》,真情付诸词章,都是笔花四照,催人泪下的经典之作。我却发现我自己,无力为外公做任何事,甚至只是用自己挣的钱,买菜,做一顿饭给他吃也是不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