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肌肉量足够,骨头和关节也会经受不住的。

以目前的情况来看,霸王龙和雷龙殊途同归,由于步行困难和容易频繁跌倒,夜间睡觉时笨重的身体会成为活靶子,再加上衰老造成的瘫痪,它会成为敏捷的小型食肉恐龙的点心,寿命不可能太长。

按理说,这种食肉恐龙本应早早绝迹,可是它们却和巨大的食草恐龙一样,同样号称拥有长达数千万年的繁盛期,与生态学和生物学的常识背道而驰。

此类巨大的食肉恐龙在昔日的地球上实实在在地存在过,这是有化石佐证的现实,不容辩驳,因此常识便退避三舍,只得承认这些恐龙每天都在怡然自得地漫步。可是,他们腿上的肌肉细得恶魔岛幻想曲第三章恶魔岛都不足以自如地步行,要想比猎物跑得更快,以这样的体格来说,它们需要不低于现状的五十倍的肌肉。与此同时,胴体部分的重量也要降至十分之一。以生物学的常识来看,这一计算结果是天经地义的。本人的结论就是,体格“离经叛道”

的这种生物的移动速度至多等同于人们在商店的橱窗前流连的速度,即便偶尔能够达到人类快走时的速度,那也持续不了多久,更别提奔跑了。

于是,一个耐人寻味的事实由此产生。以这样的速度,它连一只耄耋之年的鳄鱼都追不上。

事关生死存亡时,即便是鳄鱼也能展现出惊人的速度。小型恐龙、小型哺乳类动物的行动还要更为敏捷。如此一来,这种恐龙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的盘中餐从自己眼皮底下跑掉,它谁也追不上,也就别想能过上食肉的生活。将霸王龙归之为食肉恐龙的前提将被颠覆,古生物界的常识须得改写。教科书和图鉴的内容也要修订为这种恐龙是靠采食不会动的植物为生的。

这样一来,这种恐龙所拥有的众多大型锯齿、用于咀嚼的强劲的面部肌肉都成了毫无用处的摆设。天知道它长齐这些东西是为了什么。如果每天只是嚼嚼叶子的话,如此强大的牙齿就毫无用处了。另外,它的粪便化石证明了这种恐龙属于食肉类,而这一点在逻辑上又是自相矛盾的。这些“暴君们”究竟如何做到每天都能成功捕获到疯狂逃命的生物而大快朵颐的呢?

草原上所上演的猎豹的高速追逐戏,相信很多人都在电影院里看到过。这就是动物界的生存现实。如果说这种大型生物以肉为食,那么,它们必须要时时表现出与此相称的行进速度;它们恶魔岛幻想曲第三章恶魔岛必须拥有比从它们的骨骼和肌肉的比例所推算出来的要快上百倍的速度。而这是不可能的。因此,由骨骼分析而得出的这种恐龙的长达数十年的寿命,以及漫长程度相当于当今人类数千倍的繁盛期就不啻为一种虚幻、一个不解之谜。

这一谜团从未在现代的古生物学者们的心里引起过哪怕一丝的涟漪,因而所有人都对这个问题视而不见。期待在不远的将来大家都会注意到矛盾的存在,并给予足够的关注。霸王龙无法奔跑,移动迟缓如婴儿,它赖以为食的生物们全都跑得一个不剩,至于它自己,走不了几步便气喘吁吁,还常常跌倒在地,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腹内空空地躺着度过,上了年纪以后很快就会寸步难移——这一从证据导出的或然性的推论,在人们的眼前呈现出了一幅与其可怕的外表极不相称的凄惨得令人唏嘘的生存画面。

然而,博物馆里所收藏的这些恐龙的化石却讲述了一个完全相反的事实。粪便化石显示,它们天天捕杀动物,将这些动物的肉作为营养来源。

因此,与食草的大型恐龙相比,它们的体形虽然小了一些,但却肌肉精悍。这等于是说,尽管这种恐龙就像是配了两条细腿的大象,可它却拥有无法理喻的神一般的运动能力,使它们得以长寿,并创造出漫长得令人窒息的繁盛期。

这并不是什么少儿科幻故事中的空想,这一点从霸王龙前腿的小型化中也同样得到了体现。

较之活跃在侏罗纪的同为食肉恐龙的异龙而言,霸王龙的前腿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萎缩、退化。这似乎表明,霸王龙在日常活动中没有必要“用手擒拿对方”,手反而成了多余的东西。

恶魔岛幻想曲第三章恶魔岛换言之,这似乎告诉了我们,它仅凭两条后腿和嘴巴就可以做到生活得完全自给自足,前腿的作用充其量不超过睡醒后起身时的拐棍,而长着一个可做致命武器之用的嘴巴的头部可以做出不亚于当今犬类的迅捷动作。

霸王龙可以在瞬间一气呵成地完成对猎物的捕获、咬碎、撕断、咀嚼和吞咽,于是,它的手便无所事事了。也许它有时会用手摁住猎物将其大卸八块,可它着实没有这个必要,因为它只要使劲地摇头晃脑就足够了。锯齿表面成排的凸凹便是威力无比的切割机,猎物在顷刻间就会粉身碎骨。

这类体重五吨的食肉恐龙,为了成为狰狞的暴君,成为一统天下的百兽之王,在追击企图逃走的猎物时必须发挥出堪与猎豹媲美的速度。然而,这一点正是生物学家们再怎么穷竭所有的视觉记忆,甚至牵强附会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以那样的大块头来看,它即便像鸵鸟那样将双腿蹬得飞快,速度也提升不了多少。那么,这种大型的食肉恐龙对于如何追到猎物真的就毫无招数了吗?

有,那就是袋鼠跳。本人就是这么认为的。

前腿退化了的霸王龙的姿势使人联系起生活在当今地球上的一种哺乳类动物,也就是澳洲大陆上的袋鼠。侏罗纪的异龙也一样,它的前腿同样短小,尽管尚未小到霸王龙那样的程度。袋鼠通过将双腿并拢连续跳跃可以使自己跑得飞快,从而将行进速度提升到极限。此时,它是靠尾巴保持姿势的稳定的,而两条前腿则蜷缩起来,因为它大概是觉得它们碍事,要知道这两条前腿也是有恶魔岛幻想曲第三章恶魔岛相当的重量的。出于这一原因,前腿便逐渐退化、变小。

从异龙到霸王龙,食肉恐龙体形的变化似乎也昭示了同样的情形。果真如此的话,那么这些食肉恐龙应该擅长自上而下的空袭以提高捕获猎物的成功率,同时,为了能在追逐戏中亮相时尽可能提高速度,它们还暗藏独门绝技,能够在必要时以连续的袋鼠跳方式奔跑。就是说,它将两腿并拢后当作弹簧,蹦蹦跳跳地前进。这么想的话,霸王龙的食肉生活也就可以理解了。

当前方的猎物防备懈怠时,最精准的攻击方式就是从高处,比如距离恰到好处的一块岩石,像袋鼠那样纵身一跃扑到猎物的身上,由于一击致命,体力也得到了节省。追击猎物时也是如此,此种行进方式可以获得速度上的压倒性优势,一追一个准。本人认为,虽然今日的古生物学者做梦也不会想到,但是此类食肉恐龙就是身藏这样的绝技的。唯有以这样的思路,方能真正理解这些“暴君们”特权般的肉食生活。

然而,这是不可能的。这些比大象还要庞大、奔跑起来笨拙无比、连道都快走不动的巨大的生物,是不可能暗藏什么袋鼠跳之类的独门绝技的。

仅凭两条后腿的单薄肌肉就能带动那般巨大的胴体和腹部蹦得老高,这样的跳跃动作在力学上是说不通的。

不过,以这样的身体比例做出这类动作的生物在今天的地球上也还是有的。青蛙就是很好的例子。青蛙仅靠两条细细的腿就能像踩弹簧一样将有着一个大肚子的胴体弹得老高。

恶魔岛幻想曲第三章恶魔岛4恐龙这类古生物中最为令人困惑不解的当属飞行龙了。当今普遍的观点是,被冠以生物史上最早出现的鸟类的始祖鸟同时具有鸟类和爬行类的双重特点,属于进化到鸟类的过程中的过渡阶段。也就是说,始祖鸟被视为了处于爬行类和鸟类之间、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缺失环节。除非未来的研究能够证明始祖鸟早已“断子绝孙”,这种观点恐怕还将延续下去。

由于这一假说很符合基督教思想的胃口,时至今日,始祖鸟与鸟类有着直接的血脉关系这一观点越来越成了一种常识。但是,本人对此持否定的看法。不过,鉴于这一层与下面所要论及的内容无甚关联,还是留待别的机会再做详述吧。

本文所要论述的命题则是,被认为是生物史上最古老的鸟类、在侏罗纪后期就已经出现的这种原始的类鸟类生物是否真的能够在空中展翅飞翔。

第一个不可思议的地方就是,在始祖鸟的身上可以同时找到“能飞”和“不能飞”这两种证据。无论是鸟类,还是飞机,飞行这一行为都具有两种形式。要么是凭借自己的力量升空后飞行,要么就是像滑翔机那样在空中滑翔。前者可以飞行很长的距离,而后者不过是由高处飞到地面上而已。

生物的飞行形式也是如此:其一,在平地振恶魔岛幻想曲第三章恶魔岛翅,靠自身产生的浮力升空,然后飞走;其二,从高耸的崖顶或树上俯冲滑翔。当今的不少动物都会这种滑翔的功夫,比如鼯鼠、飞蜥、鼯猴等。

而鸟类是绝对不会在平时做出这种动作的,它们要么靠扇动翅膀自力更生地飞行,要么就干脆不飞。

始祖鸟是个鸟类中的例外,虽然不乏有学者认为它靠自己的力量挥动翅膀升空,并做长距离的飞行,但是更多的研究学者却不这么看,他们中的大多数都认为始祖鸟的能耐是滑翔。虽然作为鸟类来说未免特立独行,但却是情有可原的,因为这种生物正处于从爬行类向鸟类过渡的中间阶段。人类发明飞机的历史也是始于利用滑翔机进行滑翔,再逐渐发展到装上了螺旋桨发动机的飞机。鸟类的诞生过程也公认有着相似的历史。

另外,始祖鸟生就一双大大的翅膀,存在的时间也不算短,要说它不会飞却空长着一身漂亮的羽翼只是在地面上转悠,这在道理上是讲不通的。

不过,认为始祖鸟只能滑翔的观点面临着一个不利的事实。这是因为,出土始祖鸟骨骼化石的地方迄今为止都是些灌木丛生的平地。

始祖鸟最早是一八六一年在德国索伦霍芬的石灰岩地层中被发现的,而这一地区属于水洼遍布的泥沼地带,在这里从未发现过高度超过三米的树木化石。因此,谁也无法解释始祖鸟是怎么在只有灌木丛的平坦湿地中学会登高滑翔的。

再者,有的研究表明,始祖鸟的脚是抓不住东西的。如果真是这样,这就等于是说,它既无法攀住树枝,也没办法爬树,更别提从高处进行恶魔岛幻想曲第三章恶魔岛滑翔了。

那么,始祖鸟真的不能从地面上振翅而飞吗?有关鸟类的比较权威的研究成果之一就是,只要观察一下飞羽的形状,这种鸟到底能不能飞便可立见分晓。比如鸵鸟这类不能飞的鸟,它的飞羽相对于羽轴是左右对称的,而会飞的鸟,出于航空力学上的要求,长出的是左右不对称的飞羽。我们知道,始祖鸟的飞羽相对于羽轴明显地呈不对称分布,具备了会飞的鸟的特征。另外,它的飞羽的长度也足够充分,类似于现在的依靠自己的力量展翅飞翔的鸟类。

而对“飞行可能说”有利的一个事实就是,始祖鸟的大脑中掌管视觉的部分很大,内耳的构造也相当发达。这表明它具有在飞行中所不可缺少的对空间的把握能力,因此,有的研究结果认为,飞行是始祖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同时,主张始祖鸟不会飞的人也不在少数。

其根据就在于,鸟类为了飞起来,必须要具备很大的力气将翅膀向前下方扇动。这个动作的力度越强,鸟类获得的浮力和推进力就越大,因此,向下扇动翅膀的能力对于自主飞行是不可或缺的。而这个能力的大小取决于鸟的胸部肌肉。故而,鸟类的胸部都拥有厉害的胸大肌,可以用力地将翅膀向下扇动,而它们为了获得这样的胸大肌,其胸部骨骼就必须拥有发达的龙骨突。然而,始祖鸟却并没有这样的龙骨突。因此可以想见,它的胸大肌单薄,翅膀的力量不足。

但是,鸟类还有另一种途径可以让自己飞起来,它未必非得用力挥动翅膀从静止状态一飞冲天,只要在地面上快速奔跑获得初速度,它也一恶魔岛幻想曲第三章恶魔岛样可以飞起来。飞机的起飞就是利用了这样的原理,当今百分之九十的鸟类都是在“起飞”时依靠自己的腿部力量获得初速度的。

始祖鸟的腿部力量应该足够强劲,如果是平坦的地方,在它飞到低空后还会产生一种称为“地面效应”

[1]

的现象,可以延长滑翔的距离。可这样一来,人们也会产生一个疑问,它怎么会胆敢选择遍布水坑、深一脚浅一脚的低湿地带作为栖息之所呢。

有的研究结果给予了当头棒喝,它指出,从化石来看,始祖鸟的羽轴相对于长度而言过于纤细,不足以支撑体重。现在的鸟类,它们的翅膀强度都可以承受自身体重的六倍乃至十三倍的负[1] 即Ground Effect,亦称为翼地效应或翼面效应。当运动的飞行器掉到距地面很近时,整个飞行器体的上下压力差增大,升力会陡然增加。

荷,否则的话,它们将无法抵御高空的强风或阵风,也不能承受自己激烈扇动翅膀的动作。

可是,我们已经知道,从其羽毛、骨骼和肌肉等方方面面来看,始祖鸟都只能承受自身体重零点五五倍的负荷,它的下一代孔子鸟则是零点三九倍。这可不是一个能在高空自在翱翔的飞行物体所应该具备的强度。一旦在高空遭遇了阵风或强风,或者自己的翅膀扇动得剧烈了一些,它的翅膀就有可能像一把廉价的阳伞那样折断。难以想象这样的生物还能飞翔。

从侏罗纪开始,还有一种会飞的生物与始祖鸟共生共存,那就是翼龙。始祖鸟的推测体重有二百七十克左右,而它的这一邻居,在收拢翅膀的静止状态时,有的家伙的身高与当今的长颈鹿都几乎不相上下了。

恶魔岛幻想曲第三章恶魔岛这种翼龙由于长着一条长长的脖子,它的外表通常被人拿来与长颈鹿相提并论,可是从出土的骨骼化石来判断,它的体重应该超过了一百公斤,全部展开后的翼展宽达十一到十二米。这个块头抵得上一架塞斯纳[1]

了,而且还是食肉的。

以如此庞大的躯体来说,如果它实际上不会飞的话,它就别指望能过上以身姿灵巧的小动物为目标的食肉生活了。它在地面上的活动缺乏速度,重量偏轻的身体华而不实,在与大型生物的搏斗中占不到任何便宜。这种巨大的翼龙,其存在本身就是一个超越了大型食草恐龙雷龙以及食肉的霸王龙的不解之谜。

在当今地球上繁衍的最大的鸟类要数漂泊信[1] 塞斯纳飞行器公司(Cessna)成立于一九二七年,是世界上设计与制造轻、中型商务飞机、涡轮螺旋桨飞机,以及单发活塞式发动机飞机的主要厂商。

天翁了。这种鸟的双翼展开后的幅度可达三点五米,它在飞行时可以巧借风势调整双翼的角度,使自己乘风翱翔。

风势合适时它就顺势滑翔,在无风或风速恒定的情况下则适当地扇动翅膀,因为不这样做就会输给重力或空气阻力,掉到地上去。不过,即使是这种鸟,它在起飞时也需要不停地扇动翅膀,拼命产生升力。飞上天后,假如风势不作美,它还要继续扇动翅膀,可这时的速率则会慢了许多。

振翅速率仰仗的是胸肌的力量,通过对包括漂泊信天翁在内的大大小小的鸟类的观察,人们得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研究成果。那就是,翅膀的长度、体重以及胸大肌所产生的振翅速率之间存在着有趣的关联性。

受制于肌肉的大小,振翅的速率总会存在瓶恶魔岛幻想曲第三章恶魔岛颈。翅膀越长、体重越大的鸟,就越无法快速地拍打翅膀。像漂泊信天翁这种大型鸟类,它的平均体重有十二公斤,即使在风速为零的条件下,它不借助助跑,仅靠拍打翅膀也好歹能飞起来。

可是,这已经接近了鸟类的极限,如果一只鸟每天都需要频繁地飞上天去,那它在起飞时就必须不能这么辛苦,因此,体重十公斤就是一个上限。

只有这种体重的小型鸟,它的振翅速率才会很快。

综观为数众多的鸟类观察的结果可以看到,对于利用滑行的初速度起飞、可持续进行巡航飞行的鸟类来说,它的体重上限是四十公斤。

在海面上空飞翔的鸟类很擅长借助风势进行滑翔,可它们在起飞时每秒钟的振翅次数都很多,等到了巡航时,再把这个数字降下来。

起飞时的振翅次数相当于胸大肌所产生的最大输出,而高空滑翔时所需的最低限度的振翅次数则是最小输出。实际上,所有会飞的鸟都需要在这两个值之间保持一个很大的跨度。可是,随着体重的增加,两个峰值之间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小,在体重达到四十公斤时,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差值就变成了零。体重大的鸟没办法在空中利用气流进行滑翔,即便能够升到高空,它也必须拿出和起飞时同样的劲头不停地拍打翅膀。

这一观察结果所告诉我们的是,只要是生息在地球上的鸟类,体重超过四十公斤就将无法进行长时间的巡航飞行。随着体重增加到四十五、五十甚至五十五公斤,振翅所产生的升力将不足以托起自身的重量,起飞也就无从谈起。生物都逃不出这样的宿命,如果其体形越来越大,那么肌肉的运动速度也就越来越慢。大块头的生物是恶魔岛幻想曲第三章恶魔岛无法快速地运动自己的肌肉的。这就是说,鸟类也一样,个头越大,即便竭尽全力,振翅的次数也将越来越低。

鸟类的体重一旦超过了四十公斤,即使通过拼命拍打翅膀得以一时地飞上天,它也难以在空中持续地进行长距离的飞行。如果认为这一观察报告令人信服,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体重超过一百公斤的大型翼龙是不会飞的。

无论是始祖鸟、食草的雷龙,还是翼龙,它们有一点是共通的,翅膀的骨架部分由骨头组成,而骨头的材质都是磷酸钙。就这种材质而论,拿大型的翼龙来说,光是它的那对大大的翅膀,重量就得超过四十公斤了。这样一来,它的胴体和头部就必须变得很轻,可如果太轻的话,生物的机能又无法发挥出来,它也就因此丧失了存在的意义。

如果改弦更张,强行减轻翅膀部分的重量呢?吹过高空的高速强风,以及为了使沉甸甸的身子飘起来而剧烈地扇动翅膀所产生的强烈的风压会造成翅膀上的骨头不堪其负,骨架土崩瓦解。

鸟类学者们很清楚生物进行飞行的难度,而恐龙学者们却对这一点掉以轻心了。他们都成了大大小小的恐龙教派的盲目信徒,深信两亿年前的翼龙和始祖鸟的肌肉比现在的鸟类还要进化得多,它们摆脱了流体力学的理论制约而在广袤的天空中展翅翱翔。

巨大的食草恐龙在两百年的时间里无休无止地用背肌和颈部肌肉扛着长达十三米的长脖子,用四条腿支撑四十吨的超重身躯若无其事地四处游荡。

恶魔岛幻想曲第三章恶魔岛霸王龙后腿上的单薄肌肉也同样神奇,它使得这种五吨重的食肉恐龙仅凭两条后腿就能做到健步如飞。

这种情景在当今的地球上是不可能发生的。

即便肌肉扛得住,骨头也承受不了。只要芸芸众生的骨头都是出自同一种材质,以这样的方式让骨头受累百年的话,骨折和关节劳损都会如期而至。

巨大的翼龙是绝对不可能依靠自身的力量飞到空中去的。它既不可能飞得太高,也不可能在高空转换成巡航飞行的状态。

假如大气的密度大幅度上升的话,倒是还存在着可能性,可这时的氧气浓度又是个大问题。

前面已经讲过,属于恐龙们的中生代是一个极端低氧的时期。如果大气稠密,其主要成分就应该是甲烷和二氧化碳。而巨型翼龙也是需要通过肺部来呼吸氧气的。即便它能够顺利地飞起来,可如果窒息而死,那就前功尽弃了。

它们的大翅膀是派什么用场的呢?不会飞的巨型翼龙缘何会出现在大地上?假如出土的为数不少的巨翅化石不是地球所故意营造的幻象,那么,这种生物尽管根本不会飞,但却有着如此漂亮的翅膀,甘于在地面上繁衍生息?而且,它们只是拖着收在身下的翅膀在地面上生活了无比漫长的时间吗?

在地面上拖着这样的大翅膀每一天都会举步维艰,那它为什么还能过上食肉生活呢?它有着如此漫长的进化时间,可是为什么束缚了身体活动的大翅膀这一对无用的累赘却不曾发生退化呢?

恶魔岛幻想曲第三章恶魔岛5太阳系的各个行星,如果剔除离太阳最近的水星、第二近的金星以及最远的冥王星这三颗行星,它们在自转速度方面都有着某种程度的统一性。

拿地球和火星来说,火星上的一天基本上相当地球上的一天。就是说,地球上过了一天,火星也就自转了一圈。说得精确点,地球自转一圈所需要的时间是二十三点九三个小时,而火星则为一点零二六天,非常接近。我们不清楚两颗行星的这一共性是刻意安排的结果,还是纯属偶然。

位于火星外侧的木星虽然体积是地球的一千倍,可自转速度却快得多,它的一天,即自转一圈所需的时间为九点八个小时。因此,木星的赤道部分便由于离心力的作用而膨胀。这也是因为这颗行星至少外廓部分是由气体构成的。木星外侧的土星,自转周期是十点二个小时,在这两颗行星上,一天的时间都不及地球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