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进屋,在床边发现了两只中刀而亡的蝙蝠。每一只,翅膀都有一尺八寸长,眼珠突兀,呈银色。
寺院住持说:“按《神异秘经法》的说法,百岁蝙蝠往往会附于生人的嘴上,吸其精气,以求长生。到三百岁时,就可化为人形,飞游天界。现此二物被灭,可见它们还不到三百岁,法力还不是很厉害。”
蝙蝠在古代被认为是神秘的象征,这种神秘来自它们的模样和习性:它们的相貌如此怪异,因类似老鼠,在唐时又被称为仙鼠。它们有一双没有羽毛的肉翅,喜欢倒挂着休息,夜间才出来活动,没人知道它们白天待在哪里。
这所有的一切都给人想象的空间。
古寺中的蝙蝠,单翅长达一尺八寸,双翅张开近四尺,个头非常大(现在发现的最大蝙蝠即吸血蝙蝠,双翅张开可达1.5米)。故事中,讲到蝙蝠吸人精气后,满三百岁,可化人形,但更多的观点认为,到了一千岁时,它们的颜色可由黑色变为白色,最后化为人形,甚至修炼成仙。所以,唐人对白色蝙蝠是非常敬畏的。
说到蝙蝠的颜色,按段成式在《酉阳杂俎》的记载,南方还有一种红色蝙蝠:“刘君云,南中红蕉花时,有红蝙蝠集花中,南人呼为红蝙蝠…”这种蝙蝠和其所喜欢栖息的美人蕉都是有剧毒的。
至于木师古,他背上行囊继续上路了。后来,有人在浙江赤城山看到过他。
太岁与灵芝
先说发生在唐朝宁州的一则短新闻:
当地农民耕地,在地里掘得一物,样子类似堆积在一起的菌类,上面似乎有上千只眼睛一样的东西,农民不知挖到的是什么,把它移到路边,行人大多也摇头不知,直到一个西域胡僧出现:“你挖到的是太岁,快埋掉,否则…”
农民虽没读过什么书,但也在老人那听到过这样一句话:“别在太岁头上动土!”惊恐中,他赶紧将太岁移回原处,埋进土里,但一年后他和家人还是死去了。
在太岁头上动土,历来被认为将会招致灾祸。这种禁忌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比唐朝还遥远的时代,人们就对太岁充满敬畏,认为太岁充满神秘色彩,见过它的人万中无一,一旦遇上则是极恶的凶兆。
关于太岁出现的新闻不止此一条。
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也有记载:山东即墨县百姓王丰掘地见一肉块,“大如斗,蠕蠕而动”,王丰担心遇见了太岁,慌忙把坑填上,但晚了,“肉随填而出,丰惧弃之”,那肉块追至王丰家,“经宿肉长,塞于庭”。几日后,王家老少全部暴毙而亡。在这里,令人恐怖的是太岁不断变大,最终塞满了王家的庭院。
太岁到底是什么?
太岁并不是虚构出来的东西,在人间确有其物。
它是一种生在土壤里的非常少见的“介于原生物与真菌之间的黏细菌复合体”。它有一个特点:假如你拿刀切一块,它马上又会长上。所以,在古人看来,太岁具有超能力。
当然,也有不怕太岁的。
晁良贞能判知名,性刚鸷,不惧鬼。每年,恒掘太岁地竖屋。后忽得一肉,大于食魁,良贞鞭之数百,送通衢。其夜,使人阴影听之。三更后,车骑众来至肉所,问太岁:“兄何故受此屈辱,不仇报之?”太岁云:“彼正荣盛,如之奈何!”明失所在。(《广异记》)
晁良贞曾在地里挖出一个太岁,不但不害怕,还抽了太岁数百鞭。后来,有一天晚上,他偷听到有声音问太岁为什么受辱而不报仇,太岁沮丧地说:“晁良贞精气强盛,我拿他也没办法啊!”转天,那个倒霉的太岁便不知道逃到哪儿了。看来,太岁也是看人下菜的,欺软怕硬。
另外,据古书上记载,倘若在地里挖到太岁,虽为凶兆,但若立刻抽它百鞭,便可免除灾难。晁良贞用鞭子抽打太岁的初衷即在于此。他很幸运,最后把太岁搞定。但也有不成功的:“上元末,复有李氏家不信太岁,掘之,得一块肉。相传云:‘得太岁者,鞭之数百,当免祸害。’李氏鞭九十余,忽然腾上,因失所在。李氏家有七十二口,死亡略尽…”
在上面的故事中,李氏用鞭子抽打了太岁九十多下,快到一百下时,太岁忽然消失不见,随后其家七十二口死亡殆尽,可谓功亏一篑。其实,对付太岁,还有一个办法,就是直接把它蒸着吃了,即以毒攻毒,一如下面故事中主人公所为。但意外的是,当主人公吃完后,发现那不是太岁。
兰陵萧逸人,亡其名。尝举进士,下第,遂焚其书,隐居潭水上,从道士学神仙。因绝粒吸气,每旦屈伸支体,冀延其寿。积十年余,发尽白,色枯而背偻,齿有堕者。一旦,引镜自视,勃然发怒,且曰:“吾弃声利,隐身田野间,绝粒吸气,冀得长生。今亦衰瘠如是,岂我之心哉?”即还居邺下,学商人逐什一之利。凡数年,资用大饶,为富家。后因治园屋发地,得物状类人手,肥而且润,色微红。逸人得之,惊曰:“岂非祸之芽?且吾闻太岁所在,不可兴土事,脱有犯者,当有修肉出其下,固不祥也。今果有,奈何!然吾闻得肉食之,或可以免。”于是烹而食,味甚美,食且尽,自是逸人听视明,力愈壮,貌愈少,发之秃者尽黰然而长矣,齿之堕者亦骈然而生矣。逸人默自奇异,不敢告于人。后有道士至邺下,逢逸人,惊曰:“先生尝得饵仙药乎?何神气清晤如是。”道士因轸其脉。久之,又曰:“先生尝食灵芝矣!夫灵芝状类人手,肥而且润,色微红者是也。”逸人悟其事以告,道士贺曰:“先生之寿,可与龟鹤齐矣。然不宜居尘俗间,当退休山林,弃人事,神仙可致。”逸人喜而从其语,遂去,竟不知所在。(《宣室志》)
江苏兰陵有位萧逸人,不知其名,曾入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落榜未中,遂焚书退隐,跟道士学神仙之术。
后来,他开始绝食辟谷,每天清晨,在水边伸展骨骼,吸纳野外之气,以求长寿。但似乎不那么成功,因为十多年后,本还是青年的萧逸人,头发已完全白了,面色枯槁,牙松背驼,看上去老得不成样子了。
有一天,他拿来镜子一看,见自己如此模样,勃然大怒。这是个脾气很火爆的人,上面已有考试未中就焚书的例子了。
萧逸人扔下镜子,说:“我弃名利,隐逸荒野,以求得道,竟衰老至此,这哪是我的追求!”
于是,萧逸人来到邺城经商,白手起家,几年后已是当地很有名气的富豪了。看来,此君既不是读书的料,也不是学道的料,而是经商的料。这时候,他称不上是萧逸人了,还是称其为萧商人吧。尽管家境已富,但萧商人还是颇为郁闷,因为他老态龙钟的样子着实让他忧心。
却说此日,他又购置了一块地皮,欲建别墅。起地基时,挖出一团东西,呈人手状,颜色微红,感觉肥润。萧商人大惊:“看样子,是传说中的太岁?我听说不可在太岁头上动土,挖地见太岁,当为凶兆!”
萧商人沮丧时,又想起一句话:“见太岁虽不祥,但若食其肉,可免灾。”
于是,他将太岁烹熟了,眼一闭,心一狠,咬了一口。意外的是,那东西味道奇鲜,令人欲罢不能。等吃完了,萧商人感到神清气爽,四肢通达,几天过后,拿镜子一照,老态尽失,秃顶变长发,牙齿亦新生,又恢复了年轻时的样子。
萧商人百思不得其解,但更多的是兴奋。
他周围的人都很奇怪:一夜之间,此人怎么返老还童了?
后来,一云游道士来到邺城,路上偶逢萧商人,大惊道:“您吃过什么仙药吗?否则的话,为什么如此清逸?”
道士为萧商人诊脉,说:“你曾吃过灵芝!”
“灵芝?”
“所谓灵芝,形如人手,颜色微红,其状肥润…”
萧商人就将自己的遭遇告诉了道士,后者祝贺道:“那确实不是太岁,而是罕见的人手灵芝,吃了它,您寿命可与龟鹤齐年!所以,现在您已不适合居于俗世,当退隐山林,清净修道,成仙有望。”
萧商人大喜,这不正是自己早年的追求吗?
看来,他还是有仙缘的。再后来,萧商人抛弃家业,一个人悄悄地离开邺城,他的身影最终消失在唐朝的山林间…
在这个故事中,萧逸人的人生经历了非常大的转变,最终靠一棵稀有的灵芝改变了命运的走向。
灵芝属于菌类,在唐朝时尤其被人看重,因为大家认为食后有助于成仙得道。
事实上,早在东晋年间,著名道士葛洪在《抱朴子》中就曾披露过灵芝的妙用,还指出:假如在深山中发现有七八寸的小人儿乘着微型车马,他们即是被称为“肉灵芝”的异菌所变。吃了它们,就能成仙。
唐代志怪中,果然出现过葛洪记载的那种灵芝:“昔有人泊渚登岸,忽见芦苇间,有十余昆仑偃卧,手足皆动。惊报舟人。舟人有尝行海中者识之,菌也。往视之,首皆连地。割取食之,菌但无七窍。”这则记载见于《岭南异物志》。
说的是,有旅客在岸边芦苇丛中发现“十多人”卧在地上,奇怪的是脑袋都连着地,像从地里生出来的一样。这正是葛洪所说的“肉灵芝”。关于奇异的灵芝,在唐朝还有一些记载:
玄宗天宝初年,临川郡人李嘉家的房柱上生了一棵灵芝,形状像传说中的仙人天尊。
代宗大历八年,卢州庐江县发现了一棵紫灵芝,高达一丈五尺,在尺寸上为唐朝之最。
文宗开成三年,段成式在长安修行里寓所里发现枯去的紫荆树的根部生出一灵芝,“大如斗,下布五足,顶黄白两晕,绿垂裙,如鹅鞴,高尺余”。
武宗会昌二年,宋州莆田县山冈的一块巨石上,生出一棵灵芝,大小如土筐,盖子和茎部是黄白色的,下面依次变为浅红色。这有可能是最名贵的“石桂芝”。据说,这种灵芝生于岩石或洞穴间,吃一斤可延寿千年。
牧羊的龙女
唐高宗仪凤年间,书生柳毅到长安赶考,最后名落孙山,本欲回转湖南老家,但突然想起有个老乡客居泾阳,便择路去拜访。
柳毅催马走了六七里路,忽有群鸟从草丛间直飞天空,他的马受了惊吓,一路飞奔,好不容易才停下,当柳毅抬起头时,见有女孩在路边放羊。
女孩面容美丽,但双眉紧锁。柳毅下马相问。女孩并不应答,柳毅连问数遍,她才开口哭诉。原来,女孩是洞庭龙王的小女,嫁给泾川龙王的二太子,但二太子行为放荡,并不珍惜小龙女,公婆也护着儿子,还虐待小龙女,把她赶到野外。
小龙女泪水涟涟,说:“此地离洞庭遥远,我的遭遇父母并不知道。我知道公子的家乡离洞庭不远,可以为我传封书信吗?”
柳毅说:“这有何难!但问题是,人仙两隔,就算我到了洞庭湖,又如何去龙宫见你父母?”
小龙女说:“洞庭南岸有棵大橘树,您到树下,解了腰带,在树干上敲三下,便会有人出来迎你。”说着,她取出书信一封,潸然泪下。
柳毅很同情小龙女的遭遇,立刻上马辞别,去替她送信。走了一会儿,柳毅又回来,问:“你们神仙也放羊吗?有什么用处呢?难道神灵还会宰杀它们吗?”
小龙女:“哈!你看到的这些并不是羊啊,是雨工。”
柳毅:“雨工?”
小龙女:“所谓雨工,或称为雨师,也就是掌管降雨的神。”
柳毅举目望去,那些羊的样子和神情确实很怪。柳毅催马将走,又想起什么,转身说道:“这一次,我给你做信使,望姑娘回归洞庭后,不要忘记今日。我是凡人,你是仙女,莫要避而不见。”
小龙女说:“公子多虑了。以后,我们就像亲人一样了,怎么会避而不见呢?”
柳毅打马而去。
在泾阳老乡处,柳毅小住两天,即告别朋友,回转湖南。在洞庭南岸,真的就发现了一棵大橘树。柳毅按小龙女说的做,当腰带在树上敲到第三下时,洞庭湖水掀起巨浪,有甲士现身波浪中,拜而问道:“贵客从何处来?”
柳毅只是说有事要见龙王,甲士见其有来头,便引路:“请您闭上眼。”
柳毅闭上眼。再睁开时,已到龙宫。龙宫楼阁相连,金碧辉煌,仿若梦境。甲士带柳毅来到一处叫灵虚殿的地方。这里的殿柱是用白玉做成的,台阶是用青玉铺就的,床则是珊瑚镶制的,帘子是水晶串成的,门楣上镶着琉璃,屋梁上饰着琥珀。
柳毅心里想:到底是仙境啊,装修得确实不错。
左等右等,龙王一直没露面。柳毅问:“你家大王呢?”
甲士:“我家大王正在玄珠阁跟太阳道士论《火经》,很快就过来。”
柳毅:“《火经》?”
甲士:“龙以水显灵,随便一个水珠就可淹没山谷;太阳道士是人,人善用火,小小灯火就可化阿房宫为灰烬。水火有别,本质不同。太阳道士精于火理,我家大王此次请他来,就是要听一下他有关于火的高论。”
话音未落,一穿紫袍者飘然而至。
洞庭龙王问:“洞庭水深,先生何以到此?”
柳毅简单地介绍了一下自己,随后把小龙女在远方的遭遇一一说明。随后,取出书信,交给了龙王。龙王看完信后,掩面而泣,泣罢一再感谢柳毅。龙王把书信传至后宫,于是很快听到一片哭声。
洞庭龙王说:“不要这样哭,钱塘君会听到的!”
柳毅问:“钱塘君?”
洞庭龙王说:“也就是我弟弟。他以前做过钱塘长,现在已被罢官。”
柳毅又问:“为何怕他听到哭声?”
洞庭龙王:“他脾气不太好。当然,他也极为勇猛。上古时,尧为帝,天下泛滥洪水达九年之久,即是他发怒的结果。这些日子,他又跟天将不和,发水淹没群山,天帝看在我的面子上,才没治他死罪。现在,他被拘禁在我这里。”
话音未落,一声霹雳,一条带着锁链的红色巨龙如烈焰升腾般现身玉柱旁,随即飞腾而去,不知踪迹。
后来,洞庭龙王宴请柳毅,席间有众多龙宫人物。
奇异的是,柳毅一抬头,似乎看到小龙女的身影。难道她已经被解救回来了?
洞庭龙王说:“在泾川受苦的小女,确实已经回来了。”
柳毅很迷惘。
宴席上,一风度翩翩的男子向柳毅敬酒,正是钱塘君。
钱塘君对洞庭龙王说:“兄长,我刚才直飞泾阳,在那里与泾川水族接战,大胜之,又向天帝禀报情况,天帝知道了实情,把以前对我的惩罚也免除了。”
洞庭龙王问:“这次与泾川水族作战,伤害了多少生灵?”
钱塘君答:“六十万。”
洞庭龙王又问:“毁坏田地了吗?”
钱塘君:“八百里。”
洞庭龙王:“那欺负我女的无情无义的小子在哪里?”
钱塘君:“已被我吞吃。”
宴罢后,柳毅一直想着小龙女。
转天,洞庭龙王再次宴请柳毅。两龙王载歌载舞,最后拿出分水犀牛角、夜明珠等珍宝相赠。
第三天,钱塘君单独宴请柳毅,酒过三巡,抓住柳毅的一只胳膊,说:“我有一事对君说,若答应,皆大欢喜;否则,大家都不好看。足下以为如何?”
柳毅不卑不亢。
钱塘君:“欲将小龙女嫁与先生,望先生勿要推辞!”
柳毅当即回绝。冲动起来的他,跟钱塘君吵了起来,最后说:“何以强加于人?再者,难道我为你们送信,就是为了这个吗?”
柳毅不从,钱塘君对其更加佩服,二人继续欢宴。
转天,柳毅辞行,洞庭龙王的夫人露面,大家为柳毅饯行。这一次,小龙女在座。她上前拜谢,神色忧伤,似为别离,而柳毅,竟有点后悔自己先前拒绝了钱塘君的提议。
柳毅上岸,发现十多个龙宫侍从挑着满筐珠宝跟在后面,直到还家后,这些侍从才告别离去。由此,柳毅成为超级富豪。再后来,他娶了妻子,但很快妻子就死了。他又娶了第二任妻子,没多久也死了。
柳毅很是悲伤,决心离开这伤心地,于是搬家到金陵。
这一天,有人向柳毅求亲,称有卢姓小姐,来自名门,品貌双全,丈夫早死,现求一配偶。柳毅想了想,便答应了。开始时,还没发现什么,直到婚后一个月,柳毅发现妻子长得越来越像小龙女了,只是比印象中的小龙女更为丰满娇媚。
柳毅试探着给妻子讲自己传书的往事,卢氏听后一笑:“怎么会呢?真是不可思议啊!”
一年多以后,卢氏为柳毅生下一子,两人更为恩爱。孩子满月之日,卢氏笑道:“夫君,难道想不起我们的往事了吗?”
柳毅望着妻子。
卢氏道:“也许你猜到了,我便是洞庭龙王的女儿,也就是你曾在旷野中相遇的牧羊女。深蒙大恩,亦爱郎君,当时欲嫁,却被拒绝。后父母想把我嫁给锦江龙王之子,我不从,剪发闭门明志。父母为我所动,而恰逢郎君丧偶,故而有机会再次出现在你面前。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孩子,是大喜之事,故而说出这一切。你还记得吗,当初我们旷野相遇,你曾对我说,将来我若回到洞庭,希望我不要对你避而不见。我不知道,那时候你是否已喜欢上我了?但后来,在龙宫,你为什么又拒绝了我叔父的提亲?时过境迁,你可以告诉我你的真实想法吗?”
柳毅听后,泪水盈眶,说:“旷野相遇,我更多的是为你的凄惨遭遇而抱打不平,虽然心有爱慕,但亦努力克制。之所以说希望你以后不要对我避而不见,只是信口之言。至于拒绝钱塘君的逼婚,是因为在当时的情境下,激起了内心的反感和愤怒,因为最初搭救你为的是个‘义’字,如何能娶你而去?但别离时,我再次看到你,心里已开始后悔。”
话说到这儿,小龙女已经是泪眼迷蒙。
后来,两个人辗转回到湖南,拜见洞庭龙王,皆大欢喜。
再后来,夫妻移居南海,过着逍遥的日子。到玄宗即位,求各地修道之人入宫传授仙术,为了避免被骚扰,柳毅携妻重返洞庭。
开元末年,柳毅的表弟薛嘏被贬南方,乘船过洞庭,远望一座大山现于碧波,很快山后飞来一船,船上人问:“是薛嘏吗?柳公恭候。”
薛嘏上山,峰峦苍翠,楼阁隐现,一如仙境。柳毅出现,拉着薛嘏的手,感叹道:“我们分别没多长时间,但你都已经有了白发!”
薛嘏笑:“兄为仙,我为人,如何比?”
柳毅拿出仙丹五十粒赠予薛嘏:“每服一粒,可增寿一年。吃完后,再来找我,到那时,就不必再在人间受苦了。我们兄弟,也就不会再分开了。”
薛嘏大喜。
宴饮后,兄弟拱手而别。
关于柳毅的传说,到此结束了。
从那以后,再没有他的消息。而这个柳毅娶龙女成仙的故事,是薛嘏讲给别人听的。听众中,有陇西人李朝威。他默默地把故事记录了下来。将近五十年后,人间也没有了薛嘏的消息。
这就是凡人与龙女的爱情传奇。
在唐时,龙女作为精怪的一种,大量涌入志怪。柳毅与小龙女的故事是最有代表性的一篇,影响也是最大的,故而有无名氏做续集,但续集中没有没继续讲述二人以后的生活,而是谈到其后代,一个叫九娘子的小小龙女。
说的是这样一个故事…泾州东有一花树掩映的湖,里面有一叫九娘子的龙纹灵怪出没。乡民在湖边建庙,求其保佑风调雨顺。泾州西,亦有一深潭,有潭神叫朝那。朝那经常骚扰九娘子。
到了唐僖宗年间,泾州刺史周宝在梦幻中奇遇九娘子,后者向其倾诉:“我本为龙女,外祖父乃是洞庭龙王。我嫁给一处龙王之子,但他性情暴虐,遭了天谴,除我脱身外,满门族灭。后来,我拒绝父母为我安排的新的婚事,辗转独居于泾州东湖,却遭西潭灵怪朝那的胁迫,屡屡逼我成亲。我不从,虽接战,却不敌,故而想向您借兵。”
周宝迟疑:“你既是灵物,为什么向凡人借兵?”
九娘子解释:“我确实是龙女,跟天下湖海中的龙王,都多少沾亲带故,但若借水族大军,必杀得天昏地暗,此处百姓与良田难保。当年,我家亲戚钱塘君为我母报仇,使泾州化为齑粉。况且,我前夫罪犯天条,我也是待罪之人,不便大张旗鼓。”
这样一说,周宝才答应。转天,周宝发兵千人到东湖庙外护卫。
七天后的凌晨,天还没亮,周宝发现帐前垂手站立一人。周呼其人,不应答,便欲点上蜡烛。
那人说:“人仙路殊,阴阳有隔,莫用烛火逼我。”
那人继续说:“我是九娘子的仆人,您虽发兵千人,但由于我们所在的两界不同,所以九娘子并不能指挥他们,周大人可以再仔细思量一下,看看怎么办。”
周宝想了想,叫部下拿来花名册,从中找出以往战死士兵的名单,共计步骑兵一千五百人,领头的是都虞侯孟远。随后,登坛焚香,发牒至东湖庙。
先前护庙的士兵回来后,其中一士兵状若痴呆,后密报周宝,说自己被领去见了九娘子,九娘子称带兵的孟远谋略不够,作战时,本欲袭击对方,却反被对方打了埋伏,问周宝能不能换一个将领。
周宝没办法,想起一名不得志的大将,叫郑承符的,但郑还活着。可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周宝再次登坛焚香,发牒至东湖庙。没多久,周宝就接到郑将军去世的消息。又过了几天,听说他又复活了。
按郑将军描述,被九娘子请去后,终于有了用武之地,施展自己的谋略,动用三道埋伏,佯败逆袭,两路夹击,大胜敌军,力擒朝那。不过,按郑讲述,朝那作怪,是受了九娘子父亲柳毅的指派,因为他不愿叫女儿凄苦地独居异地…
在人间就不得志的郑承符,似乎尝到打仗胜利的甜头,因为本来复活的他在几天后就真的死去了。有目击者看到,在郑死的当天,这位大将军带着一队人马,诡异地出现在东湖边,又诡异地消失在湖中。


第四卷 奇闻异录:不为人知的故事
鼍又被称为“猪婆龙”或“土龙”,有人认为就是鳄鱼,有人认为是甲鱼的一种。却说此条江鼍,爬到李鹬滴血的地方,将血迹舔食干净后,令人惊异的事发生了:食血后的江鼍,竟慢慢地站了起来,变成李鹬的模样。李鹬却浑然不知,依旧在前面慢慢悠悠地走着。
仙侠传说
遍翻唐朝志怪与传奇,给人两个最深刻的印象:一是故事本身的诡谲与惊奇;二是那么多优秀的篇章,竟都出自“无名之辈”的手笔。对于这些“无名之辈”,后人是如此陌生,甚至可以说是一无所知。他们是历史河流中的被湮灭者,绝大多数无法进入正史。但他们的作品却熠熠生辉,值得我们长久地凝视。如果说在风云时代里,他们无法与皇帝、谋臣和战将相比,那么在他们自己所创造的诡幻世界里,他们都是独立自主的赫赫君王。
比如,虢州刺史袁郊,此人不过是一个地方官,但他却塑造了最著名的两个女侠的形象:聂隐娘和红线女。二人之事均见于袁郊所著的《甘泽谣》中。这无疑是晚唐最出色的志怪传奇集。这部作品写于唐懿宗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它打通了唐传奇与后世武侠小说(乃至仙剑小说)之间的通道。
聂隐娘和红线女的故事,都与当时最强势的藩镇魏博镇有关。
“聂隐娘者,贞元中魏博大将聂锋之女也。”唐德宗贞元年间,魏博镇大将聂锋的女儿——聂隐娘年方十岁,她聪明伶俐,容貌娟秀。一天,一形貌异于常人的尼姑出现在聂锋家门口,讨饭之余见到隐娘,非常喜爱,直言道:“将军,可否把你家女儿交给我?”
聂锋一皱眉:“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