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阳苦涩地说:“我要的自由不是得了允许便能随处逛逛的自由,是终其一生都能无拘无束,不受权利管制,也不受外力约束。我若是真吃您的拿您的,仗着您的恩宠在宫里享尽特权,到了您心中生厌那一日,恐怕满皇宫的人都会拍手叫好,等着一人吐我一口唾沫呢!”
“朕不会!”皇帝说得急切。
昭阳抬头看他,眼中慢慢蓄起了热气:“不,您不会明白的。”
他没有亲身经历过一夜之间痛失亲人、流离失所的滋味,也不知道皇家的权势会给人带来怎样的尊荣,就有可能带来多大的灾祸。她不要那些令人战战兢兢的好运,只想一辈子平平安安,就像曾经跟赵侍郎说的那样,天大地大,何处安家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是她,身心自由的陆昭阳。
想到这里,她在心里笑了。皇帝要管着满天下呢,哪里记得那么多巨细靡遗的事情呢?他压根不记得就连她这名字也是他取的了。
那年冬日,纷纷扬扬的大雪落了满京城,一地都是厚实的白雪,踏在积雪上脚都能陷进去好几寸深。她坐在朴实无华的马车里进了宫,一路哭着到了南苑门口。那不相识的嬷嬷把她抱下了车,一路牵着领到那屋檐下,长廊深深,大殿朱漆,那道身影却是耀眼的明黄色,颀长挺拔。
她红着眼睛望见了那个背影,那是记忆里第一次见到皇帝。
可那却不是皇帝第一次见到她。她出生时,他就抱过她,小小的孩子尚在襁褓里,陆家人都说她是个小公子,却不知他早有眼线在陆家,心知肚明她只是个女童。定国公无后,独子又于数月前为保护四弟而身亡,那老头子因独子之死,完全丧失了斗志,甚至恨起了四弟,连兵符都不肯再交给他,这点私心终于避免了一场兄弟间因皇位而发动的兵变。
定国公垂危,可仍盼着陆家荣华能延续下去,他临死前布置好一切,要将独子的这个遗腹子变成实打实的男胎。他手握先帝遗诏,对年轻的皇帝尚有威慑力,皇帝不得不给他这面子,封了这个新生儿为定国公世子。
偏定国公一走,昭阳的母亲却舍不得按照计划把女儿送走,迎来一个毫无血缘关系的假儿子。她把昭阳留了下来,女扮男装冒充世子。
可皇帝却由始至终都知道,他只是冷眼看着,直到五年时间到了,皇权已然稳固,陆家的罪状也全部掌握得一清二楚。于是那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流放权臣大案便发生了,罪名便是陆家欺上瞒下,将女童冒充男儿请封世子。
而那日,他站在长廊中,外间是漫天鹅毛,放眼望去尽是茫茫一片的白,深红色的皇宫也好似因此升华,成为了洁净所在。
那五岁的女童哭着朝他走来,他问她叫什么名字,她磕磕巴巴地说:“我叫簌锦。”
皇帝看着她肿得跟桃子似的眼睛,笑了,片刻后缓缓舒了口气:“天这样冷,这雪也不知要下到什么时候,从今往后,簌锦这名字是不能叫了,你就叫——”
昭阳。你就叫昭阳吧。
朕盼着这漫天大雪快些过去,来年春日,昭阳初升,瑞雪之后便是丰年。
朕对你的祖父铁面无私,毫不留情,却在你年幼时抱过你一次。你那样小,眯缝着眼睛在朕的怀里笑得那样开心,朕虽早知你会有今日,却也不忍叫你小小年纪便流离失所,跟着去了那天寒地冻的淮北。
那一日,皇帝替她取完名字便走了。她是无足轻重的人,只要陆家再无威胁,她就不必被人记在心上。后来皇帝果真忘了她,天下人也忘了她,可唯独她却牢牢记着那一天。
昭阳望着皇帝,到底是没能说出半个字,哪怕心中波浪滔天,她也未置一词。
经历过那样的人生,她此生哪里还会对所谓的富贵权势有半点留恋呢?那些都是今日得到明日便又失去的东西,她唯一拥有的是自己,所以更该好好珍惜。
第39章 海底月
皇帝此生难得被人拒绝过,由其是在他把心窝子都恨不能掏出来的情况下,昭阳依然满眼怅然地摇着头,只说一句“您不会明白的”。
他是不明白,不明白这世上为什么会有这样可笑的事情,他喜欢上一个姑娘,喜欢到犹不自知时便已用情颇深,可他却到现在也不明白要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才能换来她对他也怀抱同样的感情。
他心里像是针扎一般痛,她怎么能这么果断就拒绝了他?他待她不好吗?他这皮囊她不是再三夸赞过吗?他引以为荣的一切为何到了她这里忽然就一文不值了?
皇帝心头就跟油煎似的,不知哪里来的狠劲,就这么一把将人箍进怀里,不顾一切地说:“朕不管,朕就是要你留在皇宫。你就是今天不愿留,明天不松口,朕也还能留你到二十五。都说只要功夫深,铁杵都能磨成针,朕还不信朕没法改变你的主意!”
他可以用泼天富贵去留住她,用他所能想到的一切办法,总之他还有那么长的时间,不怕留不住她。
昭阳傻眼了,她没想过那个高高在上的皇帝也有这样的一面,说道理是说不通了,居然就撒泼赖皮,这,这还是那个杀伐决断的皇帝?她伸手抵住他的胸膛,一碰之下又赶忙松了手,他没穿衣裳呐,她一摸就摸到不该摸的地方了,那胸上没有软绵绵的肉,反倒硬邦邦的很硌手。她涨红了脸,扯着声气儿对他说:“你,你不能这么赖皮!”
“朕怎么就赖皮了?”他不管不顾,就是要紧紧抱住她,好像这样她才溜不掉。
昭阳心里急,最后都快哭出来了:“您若是再这样,又和那李家大爷有什么区别?我不愿,您还非逼着,您这不是存心欺负人吗?”
皇帝蓦地松了手,听她提到李家大爷,哪怕心中再难熬,也不敢这么强行对人动手动脚了。他瞧着她手忙脚乱地爬下了床,也不管那衣裳还是湿的,就胡乱笼上了,心下一阵钝钝的痛。
说什么他欺负人,他这个欺负她的人反倒心痛得难以忍受,分明是她在折磨他。
皇帝也坐起身来了,他未着上衣,只穿了中裤,就这么瞧着昭阳穿好衣裳,没忍住一阵剧烈的咳嗽,直咳得昏天暗地,也不知痛的是嗓子还是心。余光瞥见昭阳想上前来替他拍拍背,可才动了动又停住了,就这么木愣愣地站在原地,活像是不敢靠近他这只吃人的老虎。
她心里也难受,扭头往外走,嘴里说了句:“小的去替您看看屋后有没有灶房,能烧点水最好,喝了水嗓子就没那么干了。”
可外面下着倾盆大雨,她又没有伞,难道要出去淋雨?皇帝急了,扯着嗓门儿命令:“不许去!”
她只顾着往外走。
皇帝都急得站了起来,怒斥一声:“没长眼睛吗?外面下这么大雨,你给朕站住,不许出去!”
昭阳停在门口,头也不回地说:“主子,您是主子,我是奴才,照料您本就是分内之事。您对我这样好,我就是肝脑涂地、米分身碎骨,也难报您对我的情意。这些小事儿您就让小的去做吧,不然我心里难安。”
她还是走了。皇帝心头真真是被人用石头砸了一样血淋淋的,她知道他的情意,也愿意为他肝脑涂地、米分身碎骨,可就是不能回应他一星半点。她宁愿说着那些叫人动容的可怜下场,也对他喜欢不起来。
他见着她冲进大雨之中,明知自己今天已经疯够了,不该再进一步,可脑子是清醒的,身子却不听使唤。他披上湿漉漉的外衣猛地冲了出去,一把拽住昭阳的胳膊:“什么主子奴才,朕是男儿,你是姑娘,就算要做,这些事情也合该朕来做!”
她要淋雨是吗?他也淋。
那样大的雨水冲在身上,视线都快被模糊了。昭阳想哭,想叫他别再逼她了,她这颗心太小太小,只装的下自己,别的都嫌多。可他就这样与她一同站在雨幕里,她最终还是妥协了,由着他把她拉回屋里去。
屋内是干燥安稳的小天地,从那激烈的雨中陡然回到屋内,皇帝似乎清醒很多。他抹着面上的雨水,最终颓然地说:“你安心待着,不必再逃。今日之事,你大可抛在脑后,朕生病了,脑子不清楚,做的事情有失分寸,唐突之处,还请你见谅。”
他不逼她了。他怕了。她就这么安心待在他身边,他就该谢天谢地了。
昭阳木木地望着他,不知为何得到了想要的答案,心里也依然高兴不起来。她觉得这一切都不大真实,像在做梦,一个最离奇最叫人惶惶不安的噩梦,只不知何时才能醒来。
这场雨一直下到了黄昏,油纸包里的油条只剩下了一根,皇帝吃了三根,昭阳吃了两根,吃的时候两人各自坐着,默不作声。屋内似乎成了寒冬腊月,一切都被冰封起来。
皇帝坐在窗边看着外面的大雨,昭阳只能坐在床上心乱如麻。这样的沉默太难熬,却也只能各自煎熬。
终于等到雨停,也不知谁比谁更松了口气,最终昭阳将屋子收拾妥当,合上门,与皇帝一同踏上了来时的路。只是来时两人谈笑声风,去时却异常安静。
江南的夜晚又来了,灯笼高挂,红烛不灭。那些被大雨困在家中一整日的人都出来了,经过一条河上时,两人随意朝下一望,竟望见河边挤满了人,大人小孩都捧着莲花灯,河上已有一连串的灯蜿蜒着飘向远方。水天相接处尽是一片亮堂堂的灯火,叫人分不清那是天际的星辰,还是凡间的烟火。
身边热闹的人群口口声声说着这是江南的花灯节,孩童拽着母亲的衣裳嘟嘴说:“我也要许愿!”
母亲含笑买了盏路边的莲花灯交与他:“你要许什么愿?”
那孩子兴奋地捧着点燃的莲花灯跑到河边,蹲下去往河中放,母亲不放心地在身后叮嘱:“小心些,别掉下去了。”
皇帝忽然顿住脚,扭头往一边的摊铺走去,昭阳不明就里跟了上去,却见他也跟着买了盏莲花灯。
那货郎含笑说:“公子可有火折子?让我替您点上吧。”
一边点,他一边说:“我这儿的花灯可灵验啦,包您心想事成呢。去年城东卖猪肉的沈大娘病了,她女儿来我这儿买了盏花灯,许了个愿,嘿,没成想就几天功夫,沈大娘的病就好了一大半。您瞧,如今她又开始生龙活虎地做起生意了呢!”
皇帝没吭声,掏出碎银子付给他,在他眉开眼笑的连声道谢里走开了。昭阳继续跟着,见他一路走到河边,那河边的青石块上光滑无比,她担心他踩滑,没忍住伸手去拉住他的衣袖,被他察觉后又猛地松开手,讷讷地说:“小的,小的怕您踩滑了,这天太冷了……”
掉下去可不是说笑的。
皇帝看了眼衣袖,没吱声,转头蹲了下去,慢慢地将那盏莲花灯放入水中。那灯与真的莲花差不多大小,是布做的,红艳艳的,四周都是盛放的花瓣,点燃中间的烛心后说不出的好看。
他松开手,看着那花灯随着其他灯一起晃晃悠悠地飘远了,最后蜿蜒到了远处,直到他也分不清那河中的万千灯火究竟哪一盏才是自己的。
他在原地站了好一会儿,漫天星辰,河上灯火辉煌,桥上有无数看热闹的人群,说着江南的吴侬软语,嬉笑着,喧哗着。真是好热闹的夜晚。
皇帝回过头去,看见身后一直静静等待她的人,一时之间不知该喜该悲。他踏上河岸,轻声说:“回去吧。”
与热热闹闹的人群摩肩接踵,一路往陈家的方向走。只是原来人群越吵闹,他才觉得越寂寥,她不再走在他身侧,而是跟着慢他两步的地方,似乎刻意在拉开这距离。
昭阳一心想要改变眼下的气氛,便又厚着脸皮像往常那样凑近了些,嘻嘻哈哈地问:“主子,您许了什么愿望呐?”
皇帝顿了顿,侧头看她一眼,唇角微微扬了些,眼神深幽地望着她:“真想知道?”
她却又霎时间说不出话来,不敢再追问了。
她只怕那答案会让她更加无地自容,会让他的眉头蹙得更紧。她低下头去,不搭话了,只又转移话题说:“这江南真是好热闹啊。”
皇帝看着近在咫尺的她,又想起方才那货郎说过的话。只盼着那盏花灯是真灵验,这样他许的愿才有可能实现。
海底月是天上月,眼前人是心上人。他只盼她终会如他挂念她这样,有朝一日离不开他,天大地大,什么都不如相思大。
第40章 下战帖
皇帝一大清早就带着昭阳离开陈家,到了黄昏都还没见人影。
陈家上下一干人这一整日过得可真是坐立不安,方淮的脸绷了一天了,几乎能拧得出水来,不断在厅中来回踱步,又派人出去寻皇帝。陈家人也备受煎熬,这么一尊黑面神在这儿杵着,他们连大气都不敢出,生怕方统领一个震怒就拔剑相向,说他们对皇帝不敬。
皇帝都不见了,他们难不成还能乐呵呵地该做什么做什么?自然得跟着方统领一同忧心忡忡,长吁短叹。
赵孟言老神在在地坐在花厅里削苹果,才刚削完皮呢,冷不丁被方淮一把抢走了。方淮的声音透着怒气:“皇上不见了,你倒还有心思吃水果!”
说着,他咔嚓一声对着那白白净净的果子咬了下去,似乎跟它有不共戴天之仇,牙齿咔咔作响。
赵孟言很伤脑筋,这人不让他吃苹果,自己却吃了下去。他又从盘里拿起一只,一边削一边说:“有什么好担心的,今天是那位的大日子,皇上这趟下江南本来有一大半都是为了这个。十多年没见面了,还不许人家好好叙叙旧?”
可那是个死人!叙什么旧能叙这么久?
方淮还是没法放松下来,来回踱步着,眉头紧锁:“皇上也太大意了,好歹也应让我随行才是,有个好歹我也能第一时间护着他。”
“你自小就这样,活像咱们皇上是个小鸡崽子似的,事事都需要你这老母鸡护在前面。你忘了他这些年处置过多少贪官污吏,把多少大权在握的权臣都给斗成了丧家之犬?你这忧心来得太没必要,依我看,他可不是能受人欺负的主儿。”赵孟言笑了两声,手中的苹果又削好了,他的手指修长好看,指节分明,舞刀弄枪虽不擅长,但赏心悦目这一点倒也说得上。
片刻后他又想到了什么,忽的抬头看了眼方准:“我早知道他去见那人的时候一准儿喜欢清静,不会让我们跟去,可昭阳那丫头居然能跟着……”顿了顿,他咬了一口苹果,含含糊糊地问方淮,“我问你,若是有朝一日你和皇上看上同一只果子,你会争一把吗?”
“皇上是君,我是臣,岂有臣子与君王相争之理?左右不过一个果子,我换一只吃不成吗?”方淮自小就对皇帝忠心不二,有时候甚至没有自己的主意,有些愚忠了。
赵孟言却是个心眼很多的人,哪怕和皇帝感情好,也自有主见,不会因为皇帝说什么他就怎么想。他出神地看着手里的苹果,半晌才低声又问:“果子让得,那——”
“那什么?”
他又蓦地笑起来,唇角弯弯,又成了那个翩翩贵公子,好似世间没有什么事能叫他改改这种懒散风流的习性。
“没什么,我随意说说罢了。”
方淮低头看着他,眉头蹙得更紧了些。
一整日的等待终于在夜幕降临后落下帷幕,看门的小厮回来禀报说皇帝回来了。方淮尽职尽责地把皇帝迎了回来,避开众人后第一时间开始单膝跪地请命,说皇帝这么不把个人安危放在心上,实在是他这个禁军统领失职,这些年来没把保护皇帝的规矩给立好。
他若是出言责备,皇帝倒还好应对,毕竟方淮不擅长口舌之争,他随随便便说几句,方淮也就无言以对。可哪知道这节骨眼上这厮居然学机灵了,不讲大道理,反而请罪,口口声声说自己有错,请皇上责罚。
有什么好责罚的?一声不吭单独出门的是他,方淮这么忧心忡忡一整日,难道还能受责罚?
皇帝心思不在这上头,也不愿多说什么,今日太累了,太倦了,明明只是几个时辰的工夫,他却好像经历了一场浩劫。看着方淮跪在地上一板一眼的模样,他弯腰把他扶了起来,转头看着天边的月亮,慢慢地,慢慢地问了一句:“方淮,这世上有什么你一心想要得到,却始终得不到的东西吗?”
方淮一怔,望着皇帝萧索的背影,半晌才说:“臣是个不懂风月之人,不过一介莽夫,渴求的很少,不过衣食无忧,君主顺遂,国运昌盛,如此而已。”
皇帝笑了笑,却没说话。从前他也是这样想的,他要的也不过是一路顺遂、国运昌盛罢了,可为何一夕之间就变得贪心起来?他忽然想要的更多了。可那人不过是天上月,水中花,哪怕近在眼前,伸手才发现难以触碰。
他转身拍了拍方淮的肩,慢慢地,慢慢地叹了一口气,眼里一片怅然:“你这样很好,没什么想要的,也就没什么得不到的。这样很好,很好。”
那些很好也不知是在说给谁听,但方淮看着他,并不觉得此刻的皇帝很好。他的面上写着大大的四个字:朕很不好。
昭阳先回小院去了,皇帝去了正厅,她就从侧门穿过长廊往住的地方走。哪知道半路忽然听见有人在身后叫她的名字:“昭阳姑娘。”
她蓦地回头,就看见赵孟言穿着一身青衫从长廊尽头走来,眨眼间来到她面前。
“赵大人。”她俯身行礼,抬眼瞧他,“不知赵大人找我有何事吩咐?”
夜色已深,她的发髻有些散乱,今日下了场大雨,看样子是淋了雨。这身衣衫也皱皱巴巴的,不成样子。还好她平日里都不抹脂粉,不然这张脸恐怕也得花里胡哨的。
赵孟言不知怎的,忽然想起第一次与她在八宝街的茶铺子前相遇时的场景,那天早晨他专心致志地给姑妈挑着茶叶,却听见身后有个伶牙利齿的小宫女替他戳破那摊主讹人的伎俩。他一回头,就看见她穿着宫装、竖着新月髻神情活泼地朝他走来,先是眨眨眼,然后就底气十足地下了个套把摊主给笼进去了。
当时他还在想,是谁家养出了这样聪明可爱的小姑娘?明明生得玉一样玲珑,却偏要学江湖侠女行侠仗义,最有趣的是她面对他的道谢时,竟然双手抱拳,不伦不类地说了句:“好说好说。”
他费了好大功夫才克制自己不笑出来,这才问她是哪个宫里的人。没成想她居然骗了他,害他次日进宫时白白找了一趟,尚仪局的人说他们那儿压根没这么个人,他才知道自己聪明一世,居然给个小丫头片子骗了。
很多事情历历在目,他是那种用方淮的话说,牡丹花丛过,片草不沾身的人,可这一次好像到底还是留下了一点印记。他说不上来自己是不是看上了这丫头,可但凡在她面前,他总是忍不住起坏心眼去逗她。
赵孟言看着她,片刻后似笑非笑地问了句:“也没什么要紧事,就是想问问你,那日跟我说的话还作不作数?”
“什么话?”昭阳有些摸不着头脑。
“那日咱们一同去你表姐家,你在长廊下跟我说的话。”他提醒她,“你说到了二十五就出宫,天大地大,做什么都行,只要自由自在便好。我想问你,如今可还是抱着这样的念头?”
她毫不犹豫地点头:“还是如此。”
“就算皇上对你另眼相看,给你富贵荣华,你也仍要出宫?”
昭阳忽地警惕起来,抬头看着他,摸不准他为何忽然问出这样的话来。难道他知道皇帝今日对她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心下千回百转,她仍是点头道:“是,我仍要出宫。”
片刻后,她苦笑着问他:“赵大人,我的身份皇上不清楚,难道你还不清楚?我是罪人之后,何苦留在宫中?我祖父当年可没少做坏事,若是有朝一日我身份败露,宫中人不少都被他害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还不都得来找我算账?再说了,真有那日,恐怕第一个对我心生忌惮的就是皇上。”
世间万事都是这样,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谁会相信她陆家满门被流放,而她一介小小孤女接近皇帝竟然毫无二心,只一心做个安分守己的好奴才?
赵孟言不知自己为何问出这样一番话来,可听她这样一说,却好似放心不少,一块大石头也落了地。他迟疑片刻,忽然对她弯了弯唇角,轻声说:“我信你。”
昭阳一愣,睁大了眼睛望着他。
月色之中,他低下头来看着这个生动活泼的小姑娘,没能克制住那颗忽然之间柔软又轻盈的心,于是又添一句:“就算真有那天,你也不用怕,还有我在呢。”
昭阳做梦也没想到这个总也没个正经的公子哥竟然会对她说出这样一番话来。她不知所措地望着他,却分明感受到了那双眼眸里的好意。他是认真的,前所未有的认真。
他,他真是个好心人。
昭阳不知怎的,竟有些感动。这么多年,好像还没有多少人对她说过这样的话,叫她不要怕,他在。此刻的心情无关风月,却总叫她安心又动容。她拉扯着衣角,最终也朝他笑了:“多谢赵大人。”
你瞧,老天爷还是公平的,虽然她没了家,没了亲人,但她还遇见了这样好的皇帝,这样好的侍郎大人。昭阳转身回屋时,心下除了怅然,还有一片难得的宁静。
赵孟言目送昭阳穿过长廊,刹那间拐入小院没了踪影。他唇角还带着一抹笑意,犹不自知,冷不丁从长廊顶上跃下一人,直挺挺地立在他面前。
方淮一言不发地看着他,眉头深锁,眼神复杂。
赵孟言吓一大跳,皱眉呵斥:“有病?大晚上的躲在上头听墙脚,不知道这么突然冒出来会吓死人?”
“我有病?”方淮的声音低缓沉静,却一字一句有种直达人心的通透,“孟言,你比我聪明,就连我都看明白了皇上对那宫女的态度不一样,我不信你看不出来。”
“看出来又怎样?”他嗤笑,“我与她说话,跟皇上有什么关系?皇上对她青睐有加,又与我有什么关系?”
强词夺理。
方淮不动声色地看着他,知道这人脾气一向倔,旁人说不通,可说不通也要说:“果子可以再寻一只,心上人也可以再找一个。她有主了,不管最后这事成没成,你是没有机会的了。”
“她是人,她有她的选择,哪怕是皇上也不能强人所难。她若是选了我,我不信皇上会不顾念这些年我们的手足之情。皇上是明君,就算一时动气,气总会消。”
“你就这么笃定她会选你?可我看着,她对你没有半点意思。”
赵孟言扬声大笑,片刻后不紧不慢地说了句:“论武功,我不如你;论治国之才,我不如皇上。可论风月之事,我赵孟言从未输过。”
那是皇帝又如何?他一样无所畏惧。只要他对她好,把心窝子掏出来捧给她,那丫头总会被他捂热的。这一刻,原本不那么确定的心似乎也尘埃落定,他的感情里带着赌气的成分,带着让人兴奋的刺激感。
至于是不是喜欢,像他这样的风流之人从不会太计较这种事。
第41章 南湖行
这几日皇帝忽然忙了起来,总在方淮与赵孟言的陪同下早出晚归,太傅的忌辰过了,一桩大事已了,剩下的便是盐政之事了。
这些日子在嘉兴多方打听,小官小吏的见了不少,零零总总算是把当地的盐务摸了个清楚。如今朝廷在地方设有盐运司,而都转运盐使司便是这盐运司的最高官员,负责运盐,管理当地的官盐买卖。
按理说这市面上的盐只能由盐运司提供,一切有关盐的买卖都归朝廷管辖,可这几日皇帝在嘉兴的市场上却探听到不少隐私。不止是嘉兴,整个江南地区都私盐泛滥,朝廷的官盐虽说精细、质量高,但价格却被抬到了正常盐价的五倍有余。百姓吃不起盐,而市面上又涌现出各家私盐商贩,那些盐虽说不够精细,粗糙多砂石,但价格却比官盐低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