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堂上,冯太尉的势力还未倒,在后宫,冯皇后几乎又是一手遮天,在他还没来及有任何安排之前,皇帝如果真的闭了眼,不说自己了,恐怕白马寺里的那个人,也未必就能立下去。
想到这里,他不觉握紧了手。
此时福宁宫的主殿中,炭火烧得极暖。
太医们都已经退道偏殿去了,冯皇后坐在皇帝的榻边,她仰着头,下巴的线条映着绚丽的灯火,锐利而优雅。
太子跪在她身旁,目不转睛地看着躺在床榻上的帝王。似乎生怕错过他的任何一个表情。
皇帝鼻息孱弱,一双眼睛半闭半睁。偶尔吞咽唾沫。邓蝉在旁拧着帕子,不断替他擦拭额头上的虚汗。
人的身体,说垮就垮了。
昨日还精力旺盛的一个男人,只一夜的功夫,就只剩一口气儿。皇后脸上无悲无喜,只用一只手轻轻地扣着皇帝的手腕,身上穿着一身深褐色的牡丹金绣大袖,衬着寡淡的妆容,似乎为夫君的结局备好了仪式。
殿门从外面推开,冷风猛然灌入,将殿内的灯烛一下子吹歪了,人影如鬼魅般的舞起来,刘庆忙侧身挡了门。
“知都大人您回来宫了,圣人吩咐,谁都不许进来。”
“刘宪……”
刘宪还未回答,却听见床榻上那个微弱的声音在唤他。皇后握在皇帝的手腕的手指轻握了握,低头看时,皇帝已经睁开了眼睛,侧着头,看着那个如光洞一般的殿门。
门外刘宪头戴斗笠,身披斗篷,如一个年轻的文士般立着。那张勾魂摄魄的脸映入皇后的眼睛,让她不自觉地想起了福宁宫日日夜夜的淫靡与荒唐。
“官家的身体不好,还是不要见外人了,臣妾陪着你。”
皇帝侧眼看了一眼皇后,慢慢地将手从皇后指间抽了出来。
“圣人,朕有话,要与刘宪说,带太子……带太子先出去……”
“官家有什么话,不能与臣妾说吗?”
皇帝呛咳了一声,他喘息了几口大气,勉强将呼吸平宁下来。
“殿前司的人呢,来……送圣人。”
殿前司是禁军中抽调与皇帝地近身护卫,皇帝没有传宫人,太监,而是直接唤了禁军,由此,皇后大概也明白了皇帝的意思。她本就是个聪明至极的女人,知道此时为了刘宪与皇帝僵着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于是站起身,顺手扶起了已经跪得膝盖酸疼的太子。
“那臣妾先告退,晚些再来看官家。”
说完,扶着刘庆的手,带着太子和邓禅,从殿前退出去。
门前与刘宪擦肩而过,刘宪让至一边跪地行礼,皇后没有低头,从他身边行过时,脚踩到他按在地上的手指,刘宪稍一皱眉,觉得其中意思复杂。
“此去明仁路滑,圣人留意。”
皇后闻话顿了顿脚,脸上露出一丝满意的笑:“本宫不回明仁,本宫要去佛堂,上一炷香。刘知都,好生伺候官家。”

第10章 君有恩 他与皇帝这五年,究竟算什么呢……
殿门合闭。
独剩两个人的殿中好像冷了很多,哪怕炭火依旧烧得旺,皇帝却觉得冷,他咳了几声,伸手去扯胸口的被褥,刘宪忙上去替过他的手。
“不要跪了,坐。”
皇帝侧头看着他,嘴唇因上身上的疼痛微微颤抖。
“刘宪,朕给你两个选择。一,朕赏你一百杖,你能活就活,不能活就跟朕走。二,朕赐你一杯酒,风风光光地跟朕走。”
刘宪没有违逆他的话,在他身边撩袍坐下,一面解头上的斗笠,一面道:“罪臣选第一个。”
皇帝笑了笑。
“你……你是朕的妙人,帮朕定江山,帮朕该吏制,陪朕享天下最乐的事,朕啊,舍不得你。所以去年皇陵动土,朕在身边,给你留了个地方。”
不知道为什么,这一句话并没有让刘宪感到从前那般厌恶,反而隐隐有动容。
“罪臣对不起官家。”
皇帝抬手,拍了拍他的肩膀,那滚烫的手指,一触碰到他冰冷的斗篷面儿,不自觉地缩了缩。
“你太急了,你会为你的所作所为付出很大的代价,其中包括你多年培植的人,包括你的恩师,也包括朕。”
这句话一出,刘宪彻底怔住了。
入宫五年,他摸爬滚打,从一只蝼蚁开始,一直到如今的地位。皇帝与他说尽世间情话,做尽人生荒唐美事,揶揄他,甚至虐待玩弄他,了无情感的伴君生活如同地狱,而将才那句话,几乎像是从地狱头顶降下的一声佛音。
他愣在那里,他突然明白过来,这么多年,这个荒唐的皇帝,其实什么都知道。
“你不该让枢密院使在这个时候上弹劾冯太尉的折子。”
皇帝的声音十分微弱,目光却是有神的。他看着刘宪的眼睛,不徐不疾继续说道:“朕与皇后相识多年,朝堂上解不了的事,夫妻之间解决。若夫妻之间也解决不了,就会用如今的方法解决。”
说着,他抬起自己的手腕,那双手青筋凸起,宛如一下子在富贵窝里蹉跎了几十年光阴的让你,皮肤细腻,骨胳骇人。
“皇后喂朕喝了黑心的东西。刘宪,枢密院的人早了一步,皇后也就早了一步。呵呵……”
他突然笑开,手摸进刘宪的衣襟间。刘宪的腰猛地绷得笔直,他没有动,哪怕面对这个孱弱的将死之人,他只要一只手就可以推开他,但是此时此刻,他竟然做不出来。
皇帝的声音没有停。
“等着明年开春,新的募兵制度编撰完毕,不用弹劾,朕也要挪冯家人的位置,朕不明白,你是那么聪明的人,为什么想不到这一点。”
那只失去力道的手艰难的扯拽着他腰间的革带子,刘宪低下头,自己伸手替下皇帝的手,两三下解开,从腰间抽出来丢到了一边。
“官家知道,奴婢不敢。”
皇帝的手松垂下来,“不罪臣吗,怎么又自称奴婢了。”
“奴婢……不配做陛下的臣。”
皇帝弯曲手肘,试着坐起来,刘宪扶住他,又从榻旁拿过软枕扶他靠下。
皇帝摆了摆手。
“朝堂上的事,你没辜负朕。朕把你放在前面十年,就过了十年耳根清净的日子,臣嘛……
你刘宪还是配称一声的。朕这样的人,在紫宸殿上多坐一刻都觉得腰骨头不舒服,如果你没挨那么一刀,朕让给你,也无妨。”
这话是皇帝说出来的,荒唐如同儿戏。但在刘宪听来,却既是侮辱,也是怜悯。
他身上只剩一间白色的中单衣了,灯火与炭火的热度烘着皮肤。十年里,每每面对这样的场景他就内心煎熬,满心污浊。但表面上又竭尽一身的力气去迎合,去撩拨。可这一晚,他不愿意动。
但并不是因为他觉得有多恶心,只是因为,此时此刻,他不想骗他。
“官家,您不要多想,太医会为官家医治的。”
皇帝拍了拍刘宪的手背。
“你去叫杨嗣宜进来,朕要给你留道旨意。”
刘宪依旧僵着背脊,没有动。此时他觉得喉咙里好像梗着一块什么东西。
有的人该恨,可临道死前,要在面前告别一个与自己的生命,前途关联十年的这个人时,却又突然之间恨不起来了。刘宪清晰明了的脑子里,头一回理不出一个利落的观点。
“你刚才说你选的第几个,你再说一次。”
“第一个。”
“好。”
刘宪最终还是亲耳听到了这一道留给他的折子。
福宁宫里,皇帝口述,杨嗣宜秉笔。大概的意思是这样的。
皇帝归天后,由太子即位,不设辅政大臣。大政皆归新皇所掌,除此之外只有一条特别列出,刘宪于国有功,不可废,不得杀。
他以为最无情的人,实则有情。
人生活到这个地步,步履维艰,满目疮痍,突如其来的温情,几乎媲美剜肉割心的刀子。刘宪静静地听完榻上的人耗尽力气所述的天子之言,在低头望向皇帝的眼睛。那双眼睛还是和从前一样,满是怀疑,引诱,不屑,蔑视,和赤/裸裸的欲望。
但这双眼睛的主人,如今只能借着他的手老解他的革带,只能剥去他的外衣,只能与他彼此留存着白绫中衣默默的对视。
身体消隐,刘宪突然觉得,自己并没有自个恨这个男人。
在他们漫长的相处之中。其实说不清楚究竟是谁对不起谁。于刘宪自己而言,他受尽折磨和屈辱,但也得到了显赫的地位和财富。他在宫外买了大宅子,把老娘皆进去奉养归了西,死时,皇帝甚至还下了一道旨意,封赐她诰命。
朝堂上,他也没有手软,该杀的杀了,该行的法令也行了,除了宫外人喊他一声“中贵人”,朝上人称他一声“刘知都。”他这个“臣”其实做得还算爽快。
至于对皇帝,刘宪似乎也问心无愧。
魏家的江山和社稷,他没有谋夺,反而算是竭心尽力地维护。
所以,他与皇帝这五年,究竟算什么呢。

第11章 卿自辨 知遇侮辱,熟重孰轻。
臂儿粗的宫烛烧完一大半,偏殿太医局的人惶惶恐恐地过来了。为首的姓段,不知是因为恐惧还是紧张,一双手一直不断地搓捏着衣袖,袖口绣着的云纹已经被搓得开线了。
他进来,见殿内只有刘宪与杨嗣宜在。其中一个只着一身白绫中衣,袒露胸口,靠着蜀柱沉默不语地坐在皇帝身边。另一个立在案前,手执御笔,另一手下按着全天下人都翘首而望的天子言。
皇帝靠着床塌坐着,乌青色的嘴唇干裂,起了一层白色的干皮。眼睛抠陷地厉害,手扣着刘宪的一根食指。虚弱地说着些什么。
刘宪静静地看着皇帝,一只腿褪去了鞋袜,屈盘在另一只腿下。偶尔点头应声。
这个场景,实在不是宫廷里该有的。他历经两朝,也是侍奉过先帝爷归西的。那个年代,无论是宫人太监还是后宫嫔妃,每一个人都是一板一眼地地守着,面要露悲,眼要含泪,但在皇帝断气之前,不能哭出声,那种阴郁压抑的气氛让他这样的太医觉得十分安心。因为人人都承认人世轮回,人人都用最虔诚的心,最大的尊重,对皇权和黄泉最深的恐惧,在告别一个时代。
而不像如今。
皇帝在生死之间,身旁陪着的,是一个衣冠不整的阉人。而皇帝的发妻,却带着寡淡的笑,和对皇帝的结局的笃定,在宫廷里游刃有余地搅动风云。
其实皇帝中毒,太医局所有的太医都看出端倪,不过皇后轻咳那么一声,人们便面面相觑,最后都顺着皇后一句:官家所遭风寒为何如此凶险。”而胡编乱说了一大一通。
段太医是太医局起头的,他明白皇后的手段和意思,在弑君这见翻天的大事上,他这个苍天下的蝼蚁是没有话语权的。他甚至在恶毒地想,死了这个荒唐无道的君王也好,死了他刘宪这个阉人也就倒了。说不定还会被绑着去东市,吃那么一剐,他那魅惑君主的身子,以及下面丑陋的模样,哪一个自诩修养深厚的士大夫不想亲眼看看呢。
纵然,如此他的生命也不会有任何改观,但为官的人就是这样,自以为有气节,总期盼着身在高位,靠着魅惑君王上位的阉人死,好像这样,天下的公道才能站在自己一边一样。
殊不知,这也是一种扭曲。
段太医用这样的想法说服了自己,而更多的人,则是为求保命不得已而为之。他们跪在地上,几乎匍匐下去。段太医硬着头皮开口道:“官家的风寒入骨,原并无大碍,只是官家近日身疲体劳,才至有凶险之兆,臣等已未官家配了方剂,望官家近日莫要费力劳神,仔细保养。”
皇帝此时并不大想这些人说话。殿内就这样沉默下来,外面已经开始起更了,因帘幕深重,殿门紧闭,那更声飘渺,几乎不闻。
后来,开口回应的是坐在床塌边沿的刘宪。
“官家近日身疲体劳,为何不见你太医局的医官在《起居注》上有所标注。”
这话很难回答。对于段太医来说,总不好当着皇帝的面直接说:“官家是在女人身上亏损了身子吧。”着实语塞。灯烛烧面,本就如油烹煎的脑子和内心此时更是难受。
他甚至觉得面前刘宪的目光犀利又恶毒。素衣衬出的容颜白皙如雪,这种非男性的阴柔之美让他觉得十分恐惧。
“这是···这是太医局的疏忽。”
他憋了半天从口中憋出这么一句话来,话一出口,连他自己都恨不得拍一把脑袋。
“那就该杀。”
刘宪依旧眼中无波,和床榻上的必死之人一道看着眼前妙手仁心的医官演绎宫廷里司空见惯的阴谋,可内心却如同被繁复又潮湿的根枝不断纠缠勒紧。床榻上的人荒唐了一世,此时却抑住身上的疼痛和心中的痛苦,几乎是头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灵台清明地起手,运筹帷幄。
要稳住自己魏家的江山,就要饶恕痛下毒手的发妻。要稳住魏家的朝堂,就无论如何要保住刘宪的性命。
其实,在大陈皇朝奢靡忘本的传统里,皇帝,也不算有什么多大的罪过。
于是,刘宪口中为皇帝的这个“杀”字,说得是有真性情的。
皇帝何尝听不出其中的声调的变化,他按着胸口,艰难地嗽了几声,时间越久,人就越虚弱,张口出声时,已觉得喉咙里发出一丝一丝腥臭的甜腻滋味。
“你跟着朕以后,杀了几个人?”
刘宪低下头。
“若加上今日,怕是要满百了。”
皇帝苍白地笑了笑,“既如此,就凑百吧。”
这句话一出,跪在外头负责记录皇帝案脉的医官颤颤巍巍地跪不住了。本来就是一个没有什么门道和心思往上爬的老太医,到了四五十的年纪还捉着根笔,摸不上贵人的脉,他觉得唯一心安的就是不用担忧在宫廷斗争里死于非命,没想到,还是莫名其妙地葬送在刘宪这个人手中。
一时之间,好像一生读书修身的气节全部都炸裂在这个无风无雪的夜中。他直起身,颤抖地抬起手,指向刘宪破口大骂。
“无耻阉人,祸害忠良,以谄媚侍奉上主,行若勾栏娼妓,你今害我性命,日后必遭上天降谴,身入地狱…身入…”
这话其实说得十分狠,甚至带着恨意,把皇帝都骂了一通。皇帝没有出声,只有刘宪侧头看向他,伸手将自己垮至肩下的衣衫扯起。
“张太医,你不如趁着这个心气,把大陈宫该骂的罪人全部骂到。骂谋权夺位,毒害君王,骂罔顾人伦,杀父弑君。”
此话说得并不算大声,依旧是那个翩翩公子如朗月清风般的声音,入耳却如炸雷一般“噼啪”一声,震慑了所有跪在地上的,各怀心思的人。
将才那说话的老太医,耿着脖子僵,愣愣地在了蓝釉唐三彩烛台的后面。
这世上的对和错,从来都没有绝对的,大部分时候是人们对一人,对一个群体的偏见。
比如内侍就是斯文扫地的人,阉人就是在皇帝身边奴颜婢膝,尽谗害人的祸患。但就算明明知道,皇后是大逆不道的罪人,却没有一个人肯张这个口去讨伐。
若被被阉人威胁,死也保住气节,也要胸口的浊气不吐不快,好像这样就能在天下读书人的心中留下美名,不至于落得遗臭万年的地步。
那被皇后威胁呢,就要缩着身子,胡乱张口一张嘴,把在药王祖面前说的话,把一生啃吞的医书,一生修行的医术都背叛了?
面对刘宪。面对这个坐在皇帝榻前袒露皮肉,看似已万劫不复的无情人,众人竟不知如何面对良心质问。
于是他们所幸都沉默下来。在是非功过之上,其实身在局中的人都是弱势的。强势地是高墙之外,史官手中所书,百姓口中所传。
人言可畏。
所以,就算这一群人在这福宁宫里输给了刘宪,其实也没有关系。大陈宫外,成千上万的文人之笔会帮他们力透纸背地找回体面。这就是传承千年的“正道”。
坚硬非常,不容置喙。
殿前司将浑身颤栗的老太医架了出去。他一边用脚拼命地摩擦着汉白玉的地面,像一只将要死的兔子一样挣扎扑腾着,一面口中狂喊着:“苍天无眼,奸宦祸国”。
年迈的人,被侍卫架起胳膊从背后拖走实在难堪。尤其那近乎惨烈的呼声,更令闻者难免心惊。殿外跪着的嫔妃见张太医被以这幅姿态拖出来,面面相觑,皆唏嘘不已。
阴沉沉的天,冷月悬空。
洞开殿门后,厚厚的罗帐吹开一角,刘宪的影被灯火映在帘幕上,茕茕孑立,犹如鬼魅。
在这一夜里,其实没有一个人能解得了皇帝和刘宪的内心。杨嗣宜适时放下手中的笔,站起身,从帐子后面绕了出去。
“你…不是号称…杀人有度吗?”
“他们谋害君王,该死。”
“你为朕…不平?”
刘宪的眼睛里闪过一丝晶莹的光,他松开盘起的脚,就着榻沿儿慢慢地躺了下来。
“奴婢很惭愧。”他声音十分低。散在鹤首吐出的龙涎香里,几乎微不可闻。
皇帝笑了笑,这一声笑牵扯出一通呕心呕肺的咳。
“朕也想把你…带到地底下去伺候,但…谁让朕当年纵你上了朝堂。你应该知道,你背着朕做的那些事,罪无可恕,朕本该将你千刀万剐…可是,朕问过你了,既然你还想活着,那朕就成全你…”
刘宪合上眼睛,眼前是通明的灯火烧映的一片橙黄。
“官家。”
“嗯。”
“知遇侮辱,熟重孰轻。”
两厢沉默良久。
“两样皆已为,盖棺定论时,卿自辨轻重。"
五年之间,被这两句话道尽。
五年之中,也唯有这两句话,彼此出自本心。刘宪睁开眼睛,殿中灯火已烧暗。
他坐起身,穿靴披衣。
“去何处。”
“为官家添灯”
作者有话要说:  这一篇,写的时候有点难受

第12章 风雪路 不得姑娘准许,一生不恕自己……
平贞二十七年,临近年关。皇帝在汴京最大的一场雪前殡天。
宰臣胡志玉立于紫宸殿殿庭西阶上,宣读皇帝遗制。开篇第一句如是:自冬以来,数冒大寒,积以成疾,药石弗用,遂至弥留…”
通共三百余字的遗诏中,皇帝没有对自己的后事做过多安排,给予了嗣君与皇后极大的自由,除了那落给刘宪的十几字,如用珍珠盘中混入的青晶石一般,乌油油地发出偏执又脏污的光,令所有殿前听旨的人侧目,唏嘘。
新帝升东楹,百官按品阶列位而贺。那日大雪几乎封城。艮岳园中的“太湖奇石”被一夜累雪埋了几尽一半,鼓楼上的内官瑟缩在大铜钟的后面,大钟前头临风的一面,已被大雪填满了钟身所有精雕细刻的花纹。
一场雪,几乎令整个汴京陷入大丧之情中。宫中的人裹着华美精致的大毛氅衣斗篷,麻木地抬头望着灰蒙蒙的天。宫外无数炊烟,谋生的人义无返顾地行进雪中,挣前途的人守在冯家的大门前。
刘宪独自一人从紫宸殿漫长的玉石阶上下来。天才刚刚发亮,夹道的宫登还没有熄灭。清晨昏黄色的灯火映着他通红的一双眼。几乎三日未曾合眼,胃里正一阵一阵地冒着酸苦的水。他有些想发呕,但在所有人注视的目光之下,他又不得不强逼着自己每一步都踩稳。
宫灯尽头,殷绣站在雪地里等他
她手中擎一把紫竹柄儿的油伞,一身素白,头簪素花,背光而立,光将她的影子细致地勾勒于苍茫的雪影间。
刘宪原本以为殷绣会急着与他说什么,哪想她却没有开口。
在寒冷刺骨的北来风中,她露着一截白皙修长的脖颈,耳后的碎发被雪沾染在皮肤上。撑伞的手也露出半截子瘦弱的手腕,腕上那只老玉镯子与伞柄儿靠在一起。
灵秀精致,质弱而风流,虽一身素朴,却仍是人间不凡色。
“杨嗣宜让你来的。”
“嗯。”
伞下人点了点,朝他走近几步,“杨内官怕知都一人雪中不好行,令我来为知都送伞。”
刘宪抬手按了按眉心。
杨嗣宜这个人,着实是一个在他手下修成精的人,就传了这么一句话,看起来也不刻意当真算是关怀了自己,也是关照了殷绣。
想着,他强然一笑,抬手将殷绣手中的伞接过来。
“这些日子不曾照拂你,是刘宪之过。”
刘宪想起两人上一回也是这般行在伞下,那时时节在盛暑,如今一晃已入冬数月,人间光阴流转,岁月如入江的水,当真决绝无情。
“杨内官与我说了,官家殡天,内东门司几乎都忙疯了,我们的事在官家的大事面前连开口的道理都没有。怎么好再怪您。”
不知为何,刘宪在她轻垂于地的目光中看出了某种疏离和试探。但他没有立场去问其中的原因,索性也不再兜绕。
“这方是第一日,按旧制逢七而临,还有七七四十九日的丧哭礼。你妹妹的事要如何处置,就得看皇后准不准她临于福宁殿。若准,官家之事就不会责至于她,若不准,恐怕就有罪降,如今得且行且看,毕竟遗诏已经降了,病由拟的是风寒之故。不过你也不要有太大的希望,遗诏中未留有官嫔妃殉葬之事,所以这事不在明面儿上。纵使不降罪,婕妤也难在殉葬的事上逃得一死,皇帝倒在翠微殿,她知道的,恐怕有些多。”
殷绣抿了抿被被风吹得发干的唇。
刘宪的话说得十分直白清晰,甚至没有为照顾她的情绪而有意委婉。她不自觉地将身子往旁移了移,半弯手臂就曝露于雪中。
人的温度融化冷雪,潮湿的水与温柔的呼吸令年轻的人浑身发腻,殷绣的手绞缠于窄袖之中。她犹豫良久,终开口道:
“刘知都,我想见见……”
“你最好什么都别想,就守在你的长春宫里,一步都不要走错。”
伴着这句话,天渐亮起来。
刘宪的骨节分明的手暗暗握紧,他的步子有些快,殷绣几乎要跟不上他。其实他有些后悔对殷绣说得这么多。她在宫廷时日不短,虽人在微处,却也有一颗洞察世故的玲珑心,刘宪怕她知道得太透,反而会戳心刺骨。
但显然,事实恰好正如她所想。殷绣追着她跑了几步,耳边的珍珠坠子伶仃作响。
“知都的意思是,官家的死…背后有别的原因?那殷茹究竟知道什么?”
刘宪顿了一步,殷绣几乎同时往前一踉跄,刘宪忙伸手扶住她的腰。雪寒风冷,周身知觉异常敏锐,于是肢体接触,两人都愣了愣,刘宪没有松手,只是一时沉默地避开了殷绣的目光。直至她稳住脚下的步子。
良久,刘宪方回头。
“绣姑娘,不管朝廷还是宫廷,都有刘宪所不能掌控之事,但请绣姑娘放心,但凡有可能,刘宪都会竭力护姑娘与婕妤周全。我希望姑娘不看不问,等我来见你。”
这席话在风雪之中,被风带出去好远。
殷绣抬头看向他。嘴唇有些发颤。
“刘知都,您的话我都明白,可我们殷家一门离散。殷茹是我在这个世上唯一的妹妹了,我不能让他就这样不明不白的死在宫里。若知都能救她性命…”
“绣姑娘!”
殷绣脸色有些白,就差那么一点,她就要说出那堕落入恶鬼道的话了。但却被刘宪陡然提高的声音压在喉咙里。
寒天冷雪中的两个人靠彼此很近,这种场面就连道旁扫雪的宫人见了,都忙不迭地避到了后面去。
刘宪清俊的面庞上也渐显一丝不易察觉的痛苦之色。他低下声来。
“自从相府提亲被殷相所拒,到后来身陷舞弊冤案,入宫为内官,刘宪对姑娘,早已不敢再有非分之想,但刘宪对姑娘情意不变。但凡有不及之处,望姑娘信刘宪,已竭尽全力。若姑娘不肯赐体谅,刘宪必将从姑娘之心,不得姑娘准许,一生不恕自己。”
这几句话,如同一颗一颗冰冷的钉子,深深打进殷绣的血肉之中。纵使隔着厚重的冬时衣衫,殷绣仍能感觉的二人之间隐秘着一丝情/欲。而情\欲的主人似乎拼命地咬着牙,试图令它散于寒雪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