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母女母子

刘彻和阿娇一行经过半个月的颠簸,终于能见到长安城了。

这时一阵马蹄声响起,接着就是一个声音响起:“奴婢见过太子殿下和翁主,长公主正在前面候着。”

阿娇惊喜的说:“母亲来了?母亲可好?”

“长公主很好,只是很惦记翁主。”

“好,你快去禀告母亲,我马上就到了。”

“诺。”

阿娇高兴的说:“楚姑姑,快些,免得母亲等得着急。”

刘彻拉住兴奋的阿娇,无奈的说:“娇娇,小心,你看看外面多少马车?再多快,也得注意自身的安危,小心姑姑骂。”

姑姑多心疼这个女人,他是知道的,要是娇娇有一点受伤,姑姑只怕要发疯。阿娇就是她的眼珠子,当年粟姬也只是贬低了阿娇,未央宫里就没有了粟姬。

阿娇压抑住心里的激动,坐正说:“知道了。”

儿行千里母担忧,她算是真正知道这句话的意思了,母亲不光经常来信,竟然还亲自过来接她,果真只有母亲才是真正为她好。

在另外一边,刘嫖正焦急的坐在马车,时不时的掀开帘子看向远方。

嘴里念叨着:“娇娇也不知道瘦了吗?这孩子从出生这么久还第一次离开我这么久呢!哎,外面哪里比的上京城,而且还遇到了刺客,让她回来她还和我倔上了,儿女都是父母的债啊。”

阮氏轻轻的说:“殿下不要着急,翁主聪明得紧,是不会有事的。”自从翁主走后,殿下真的吃不好睡不好,连董郎都得靠边站,可见翁主在殿下心中的地位。

“不见到人,总是担心。”馆陶公主叹了一口气,多说会话,心里也就好受了点。

“殿下这个样子,要是翁主看到,只怕会担心。”

“也是,娇娇一向心细。阮萍,替我整理一下头发和衣物。”

“诺。”

终于见到了馆陶公主的马车,阿娇一眼就看见站在马车前面的馆陶公主。她慢慢的下了马车,快速的扑到馆陶公主的怀里,喊了一声:“母亲。”

馆陶公主轻轻的敲了一下她的头,说:“还知道回来啊!”

“母亲,我想母亲。”

“这么大的人还撒娇,走吧,回府,老太太知道你今天回来特地叫黄婆到府里给你做了很多好吃的。”

“还是外祖母和母亲对我最好了。”

“知道就好,下次再离开母亲这么久,母亲就不管你了。”馆陶公主眼睛有些红,一走就两个月,不知道她也会想的啊!

“诺,母亲。”

刘彻看着母女俩的互动,眼底有淡淡的羡慕,从出生到现在,母后抱他的次数屈指可数。他听得最多的就是:“彻儿,你要好好听你父皇的话,听你祖母的话,不要得罪你姑姑和阿娇。”

他上前一步打了一个千,拱手道:“彻儿见过姑姑。”

阿娇离开馆陶公主的怀抱,然后上了马车,说:“母亲,快点上来哦。”

馆陶公主挥挥手,满意的看着刘彻。刘彻对她行的是家礼,而不是国礼,说明是个懂事的。

她说:“彻儿是先回宫里,还是到堂邑侯府吃点东西再走?”

刘彻笑着答道:“谢谢姑姑,我还是先回宫吧。”

馆陶公主点点头,说:“也好。你去吧。”

“诺。”刘彻拱手道,然后对着阿娇说:“娇娇,你回去好好休息。”

阿娇点点头。

在马车里,馆陶公主仔细的看了一下阿娇,气色很好,点点头,说:“受苦了吧,放心,那些刺客我已经禀报了老太太,不会放过他们的。”

阿娇拉着她的胳膊,说:“谢谢母亲。对了,母亲,这一路上我买了很多好玩的东西给母亲,还有外祖母,到时候你们先选。”

“行了,知道你有孝心,明天一早去宫里给老太太请安去,她都念叨好多天了。”

“知道了,母亲。”她只要母亲和外祖母好她就好了,谁真心对她,也将得到她的真心。

阿娇一回来,馆陶公主的高兴溢于言表,一路上都在询问她的情况,当听说高荣自戕之后,她皱了皱眉头,说:“这个高荣可有说别的什么?他对刘荣可是忠心耿耿,听老太太说高荣要不是个寺人,绝对是封疆拜侯之人。”

阿娇想了想,拿出玉佩说:“话倒是没有说什么,就是给了这个。”

馆陶公主仔细的看了看,说:“你好好收藏着,别给别人看。”她怎么看,都觉得不是普通的玉佩,以刘荣对阿娇的心思,恐怕是另有作用,收着没有坏处。

“诺。母亲,家里可好,兄长们可有惹祸?”

“放心,我看着呢,只要不惹大事,小事我刘嫖还是能兜住的。”

“母亲,别那么惯着兄长们,他们总得撑起侯府。”

“知道了,过一段时间,我会去找哥哥,给他们捐个小官,至少也得有点担当不是?说起来也是我看差了,原本以为你两个嫂子能够有点作为,谁知竟然是个没有用的,一点都管不住他们。”亏她还千挑万选,以为选中的是个精明的,结果半点事情都管不住。

阿娇好笑的说:“母亲,做人女儿和做媳妇是不一样的,两个嫂嫂也是怕惹你生气。”

“我是吃人的长虫吗?只要她们能够让须儿和蛟儿长进,我感谢她们还来不及呢,怎么会生气?”

阿娇不再纠结这个,她知道她的母亲一向护短,两个嫂嫂只要有半分出格,恐怕第一个不高兴的就是母亲。

再说男人花心,哪个妻子管得住?前世,她倒是管了,可是结果呢?歌女代替了她的皇后位,她这个高门贵女反而幽禁致死。

她想想说:“母亲,你来信说,长门园已经修好了吗?”长门宫,她住了那么多年,一草一木都有感情了,所以这辈子她是绝对不会让母亲把它白白的献给刘彻。

“早就修好了,等过段时间你去看看,真不知道那么多好园子,你怎么偏偏看重那个。算了,你喜欢就好,以后就是你的了。”

阿娇像小时候一样,搂住馆陶公主的脖子,说:“谢谢母亲,母亲最好了。”

“就你嘴甜。”馆陶公主也笑了。这么多年,娇娇还是那个娇娇。

阿娇回到堂邑侯府暂且不表,刘彻回到未央宫,王娡率平阳公主、隆虑公主已经在椒房殿等着了。

刘彻简单的说了一下他们的行程。

王娡点点头,赞许的说:“彻儿果真是长大了,你父皇已经夸奖你好几次了,不过千万不要心里自满。”

“诺,母亲,儿子知道。”

平阳公主仔细的看了看他,见他健壮不少,身体应该是康健,也就有心调笑了,说:“听说外面的女子虽然不比京城,但也别有一番风味。怎么彻弟竟然没有带几个回来?你也有十四了,可以有使女了。”

隆虑拆她的台,说:“算了吧,大姐,你又不是不着调彻弟可是被陈阿娇迷住了心魂,有她在旁边,彻底哪里敢乱来?不过,现在回到宫里,母后,你可得好好安排,找些漂亮的,彻底就喜欢那样的。”

刘彻头疼,他这两个姐姐纯粹就是拆他的台的。他摆摆手,说:“大姐,三姐,你们不要添乱了。父皇会骂的。”

王娡也喝住他们,说:“平阳、隆虑,说过多少次了,慎言谨行,你父皇没有开口,我是绝对不能插手彻儿的事情的。再说彻儿还小,我绝对不允许有狐媚子弄坏了他的身子。”

隆虑公主撇撇嘴,说:“只不是一个最末等的使女,父皇哪里会管?”

“住嘴,以后不要提了。”王娡生气了,这个小女儿没有吃过苦,说话完全不经大脑。她虽是皇后,但上还有皇太后,下还有很多美人争宠,她这个皇后也是过得战战兢兢的,就怕走了前薄皇后的路,最后不得好死,还得连累家人。

隆虑公主一看王娡生气了,吓得立即跪下认错。王娡生气可不是闹着玩的。

平阳忙打圆场,说:“母后,我们也就是见到彻弟平安回来很是高兴,才开开玩笑的,彻弟的事情我们哪里管得了?母后,我们错了,以后不会再犯了,您别生气。”现在不管,以后嘛。

刘彻在旁边淡淡的说:“大姐,三姐,我不会有使女的。”

平阳公主挑挑眉,却没有说话。男人嘛,都是喜新厌旧的,她就看看他能喜欢陈阿娇多久?

隆虑公主是彻底噤声了,母亲还生着他的气呢。从小长在王娡身边,隆虑公主可是知晓王娡的手段和果决的。二姐不就是被她送出去的吗?

刘彻不管两个姐姐,直接问王娡:“母后,父亲可有新的旨意?”他都十四了,政事也早就接触很久了,可是却还没有指婚的太子妃。

  第16章 不用着急

王娡摇摇头,说:“我探过皇上的口风,也选了几个公侯家的小姐,但皇上说暂时不着急。”

刘彻沉思了一会,说:“母后,你觉得父皇可有深意?”母后陪伴父皇多年,从小小的美人到皇后宝座,虽然不能全部但猜对部分心思还是能够的。

王娡坐下整理了一下广袖,说:“你父皇只不过是在犹豫罢了,阿娇是最好的人选,既能联系宫外的馆陶公主,还能影响长乐宫。别的无论是谁,都比不上阿娇。可是皇太后和你姑姑不点头,他不会违逆他们的意思。”说完看着他。

刘彻有些无奈,他知道他母后的意思,可是阿娇对他很是冷淡,连对韩嫣一半的好都没有。他就不明白阿娇为什么就是不愿意嫁给他?天底下还有哪个男子给她能够给她至尊的位置和无上的荣华?

隆虑公主看着气氛好多了,于是就凑过来有些好奇的说:“彻儿,你们这次出行,她竟然还没有松口吗?陈阿娇骄傲也得有个度吧,这样子下去长安哪个男儿谁敢娶?”她这个嫡公主还没有她那么大的架子呢。

平阳公主缓缓的坐下了,说:“三妹,你说错了,有祖母和姑姑在,谁不想娶她?彻儿不是一样吗?”

刘彻嘴动一下,想反驳,却不知道如何反驳。突然心里有些心惊:或许这就是阿娇不愿意嫁给他的原因?

平阳公主也不管他,继续说:“而且,我听到一个消息,姑姑最近在挑选长安的好儿郎。”

“什么?”这是刘彻和隆虑的声音。

王娡瞪了他们一眼,皱着眉头,说:“这是什么时候的事情?”她完全没有听说。

“我也是偶尔才听说的,姑姑都是暗中进行的,但在调查长安适婚的儿郎这件事是千真万确的。”平阳公主肯定的说。

哪里是偶尔,只不过是她很关注堂邑侯府,最开始的时候只不过是想着抓住陈阿娇的把柄,让她以后不敢对她那么耻高气扬。

吩咐了一句也就没有在意,谁知负责的人竟然是一个有本事的,给他带来了这个天大的消息。

她弟弟的状况她也是知道,再不喜欢阿娇,她也不希望他弟弟的太子之位坐不稳,不把姑姑最宝贝的女儿弄到宫里来,总是让人觉得不放心。

并且长乐宫对阿娇的宠爱绝对不必姑姑低,而正好长乐宫对他们椒房殿没有什么好脸色。那位老太太可不是一个空有头衔的皇太后,而且身体健朗,说句不好听的话,也许父皇的身体还没有她好呢。

也许这就是父皇犹豫的原因?怕梁王之事重演,梁王刘武先前可是在老太太的支持下,差点当了皇太弟。

彻弟要是坐不稳太子之位,江山也就易手了,但直接下旨只怕更加坏事,索性拖着。但要是姑姑真的选好呢?

这样一想,她也着急了。

对着刘彻说:“彻儿,你怎么搞的?这么久怎么就没有让她点头呢?你还不快去,最好让阿娇亲自开口。”她可是在想着以后加上长公主的头衔呢。

刘彻一听,反射性站起来,他觉得头脑都一片空白,这是什么感觉?

可是站起来后,他又不知道该做什么?问阿娇,她绝对会冷淡的说:“管你什么事情?”

问姑姑吗?结果是显而易见的。祖母,父皇都不会理会的。他有些茫然的看向王娡。

王娡一拍桌子,说:“坐下,彻儿,平阳,你在做什么?现在去找阿娇有什么用?尽添乱。”

刘彻缓缓的坐下,低下头想着阿娇对着别的男人浅笑嫣然,那个男人每天为她画眉,让她为她生儿育女,渐渐的他广袖下的手指掐紧手心都不觉得疼痛。

他愿意看到这个画面吗?他怎么愿意?陪她长大的是他,能够给她最好的也只有他。她只能是他的,可是他一个还得小心行事的太子尚在自保,她对他又根本没有男女之情,他该怎么办?

平阳公主看向王娡,说:“那母后,你说怎么办?总不能眼睁睁的看着吧。”

王娡缓缓的说:“暂时不用着急,你姑姑没有调查好,也不会那么快的将阿娇就随便嫁出去,我们且等着吧。”

这么多年的后宫生涯告诉她,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不能急急忙忙的出混招,否则连带的就是一连串可怕的后果。

二十多年的等待,她终于成为了椒房殿的主人。她不着急,竟然成了皇后,她的儿子成了太子,她就不允许她们再落入悲惨的境地。

等着吧,总会有机会的。她有预感。

王娡的冷静让刘彻和平阳公主也回复了正常,低下头,行了一个礼,说:“诺。”

王娡接着说:“彻儿,你要想娶阿娇就听好,你从现在开始不要和任何的女子有暧昧关系,更加不要说要纳小;多多和你父皇学习政务,听从他的安排不得有异议;要每天向你皇祖母请安。”

平阳公主想说话,王娡一瞪眼,她只好住嘴。

刘彻深吸一口气,说:“诺。”

王娡叹了口气说:“彻儿,且忍着,等你…..自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刘彻想说他并不想做什么,他只想和阿娇好好的,他隐隐约约的有些不喜母亲这样说,仔细深究却不知道原因。但这并不妨碍他最终只是回应了一个诺。

皇宫的孩子都早熟,尤其是这些年接触很多事情,父皇警告他,不懂没有关系,但万不可露出自己的情绪,稳妥回答就好。

想想这些年,反而在阿娇面前有些他的真性情。

母子母女又说了一会话,清点好刘彻所带礼物后,王娡就催促刘彻去长乐宫请安,说:“彻儿,你父皇有旨意让你晚上去觐见,但你祖母那里,你得现在去。”

刘彻点点头,说:“诺,那母亲和大姐、三姐先休息一会,我先去长乐宫。”

大汉一孝治天下,刘彻回来应该是先拜见窦太主的,但一来刘彻尚未行冠礼,自是要先向王娡禀告;二来所带物品甚多,需要经过未央宫主人先行过目,以免惹太后不快。

刘彻可不是长乐宫放在心尖尖上的阿娇,也不是长孙刘荣。所以还是老老实实按照规矩办反而不会出事。

长乐宫。

窦太主正在悠闲的摸着阿娇送来的饰物,品尝着带回来的特色吃点,脸上满是会心的笑容,说:“你们看看,老身可没有白疼这丫头,一回来只怕是还没有坐下,就送这些东西过来。”

长乐宫大长秋司氏帮着窦太主倒了一杯茶,接口说:“皇太后,翁主一向有孝心,刚刚听堂邑侯府的寺人说翁主本来是立即赶过来的,但由于旅途劳累,脸色不大好,长公主殿下就拦着没有让翁主过来,翁主带话还说明天过来请皇太后降罪呢。”

窦太主一听阿娇不大好,忙坐正,眼睛没有焦距的盯着远方,有些焦急的说:“怎么个不好法?难道是那些天杀的刺客伤了她?怎么没有人禀告给我?但胆子大了吗?”

司氏忙跪下,有些颤抖的说:“回禀太后的话,来人没有说翁主受伤,只是连夜赶路,有些劳累。”

窦太主这才放下心来,说:“好吧,你起来,我不放心,你带个侍医亲自去堂邑侯府去看看。”

“诺,婢子一定办好。”

“行了,快去快回。”

“诺,婢子告退。”

等司氏走后,寺人就来报告说刘彻来请安,窦太主正担心阿娇,就不像见他,但随即改变了注意,说:“叫太子殿下进来。”

刘彻进来行完礼,说:“祖母,这是孙儿孝敬您的一些小物件,虽不值钱,在京城却难得一见,也就博祖母一笑。”

“好,你能记得我这个老婆子,还是有小心的,来人,将太子殿下带来的东西放好。”

“诺。”有婢女过来收拾好。

窦太主“看”向刘彻,说:“你和我说说你们这路上的行程。”

“诺。”刘彻知道她主要是想问他阿娇的情况,所以就尽量说阿娇的情况。

听完后,窦太主点点头,说:“你是个知事的,娇娇是弱女子,你照顾得好,以后才能更加好得掌管大汉。”

刘彻心里有些好笑:什么时候照顾好阿娇和大汉江山联系在一起呢?不过是老太太的死心罢了。但这个时候不表示什么时候表示?

他正色说:“祖母放心,无论什么时候,我一定照顾好娇娇,绝对不让她受委屈。”

“好,你要记得你今天说的话。”

“诺。”刘彻看着窦太主拿起了茶杯,就起身告辞,窦太主也不挽留。她只不过是想敲打一下刘彻罢了。

不过光敲打还不不够,还得敲打一下皇帝,不能让他瞎指婚。

走出长乐宫,刘彻看看天色尚早,宣室奏对没有这么早结束,于是对着杨得意说:“杨得意,走吧,去博望苑。”老太太这里看样子不太好突破了,她完全是以阿娇为主,唉,真不知道阿娇什么时候才能冠上他的姓呢?

“诺。太子殿下,韩典令在博望院。”

刘彻惊喜道:“王孙过来了?”

  第17章 辗转反侧

杨得意低头行礼,说:“韩典令早就在博望院候着殿下了。”

韩嫣,字王孙,乃是秦之前六国之一韩国王室后裔,也是大汉功臣弓高侯韩颓当之孙,当之无愧的贵族王孙。

韩嫣年十四,与刘彻年纪相当,敏而好学,太子太傅卫绾极力推荐他伴读刘彻,景帝见过之后也是赞叹不已,自是同意了。

韩嫣也不负卫绾所望,和太子刘彻相处得极为融洽,功课也相得益彰,于是景帝就封了一个典令给他做。

几年下来,韩嫣和刘彻的关系几乎比亲兄弟也差不离了。

所以刘彻一听到韩嫣过来了,就赶了过去。

博望苑是皇子读书之地,景帝皇子众多,皇子加上伴读,人数是相当可观。刘彻作为太子最开始并不是光凭着一个身份就能让皇子们福气,但刘彻很多时候是不能亲自上阵,否则给皇父一个对兄弟凉薄的印象,他就要吃不了兜着走了。

幸好两人配合不错,太子历练出来了,伴读也不是省油的灯,大家都好。

刘彻赶过来的时候,韩嫣正在藏书殿整理着藏书。

夕阳下,容貌俊美的少年拿着书正聚精会神的看着。韩嫣,本就是京城有名的美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