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村子里的车子和农机,就算是爱惜使用,有老刘叔会维修,最长也就是二十年了吧?就算有武三舅给的最简单的脚踏动力车技术,最后还是得弄到能源和金属才能开工。

总而言之,一切中长期的规划,最后还是要着落到卫星村上。

向武三舅汇报完之后,司娓娓又召开了一次村民大会。

这次大会的主要内容就是两点。

一个是安定大伙的心。

从前大家突然来到古代,跟亲人失去了联系,心里起初都是慌的,后来经过村委的全体动员,人人都有事情做,又击退了土匪的两次来袭,炸断了对外的通路保障了村子安全,还走下悬崖,在大湖里打鱼炖汤,大型的集体活动不光是达到了效果,还稳定了军心……

但这次大伙跟现代的亲人联系上了,高兴是高兴了,但难免又存了侥幸心理,觉得也不用那么费劲,就在村子苟着,说不准哪天睡着一醒来,发现又给穿回去了呢?这么想是没错,可大自然的鬼斧神功,哪里是靠想就能实现的?

如果都是这种心理,怕是整个村子人心散了,队伍没法带了,碰到点风吹草动,就凉了。

司娓娓为了说服村民也是拼了,挖空心思,摆事实讲道理,把有可能要发生的不利给村民们说明白了。

二是司娓娓把之后整年对村子的规划都说了一遍。村民们自然没什么反对意见。她又把接下来一个月的任务,都安排到具体的人头上,因为她这一个月,又要长驻卫星村了。

两条船,八个人,载着粮食和调料,还有些村民们听说卫星村的情况后,捐出来的旧衣裳旧鞋帽等物品,顺流而下,向着卫星村而来。

卫星村的小孩子就在河滩地上打野菜。

他们已经习惯了在干活的时候,时不时抬头朝河面望一眼,看看有没有船从上游过来。

从上游下来的船,每回都装的是精细的粮食,还有各种好东西,有的他们这辈子都没见过。

而和善的东家们,却对那些好东西一点也不吝惜,都分给了他们这些雇来的人。

小孩的心思比较单纯,只要看到船,就想到好吃的和好东西,立马就欢呼起来。

“二牛哥!石头哥,铁柱哥,快看,船来啦!船来啦!”

许小山,许小云,还有王喜鹊这些小孩子放下手里的篮子,蹦蹦跳跳地朝两条船使劲挥手,又喊正在捡石头的几个大孩子。

封二牛是最早被司娓娓他们发现并且收留的孩子。

正是因为看到了他们四个,司娓娓才下定了要建设卫星村的决心。

而方石头,方铁柱就是两个多月前司娓娓带人搜救回来的,是一对十三岁的双胞胎少年。

石头铁柱他们比封大牛小一岁,比封二牛大两岁,也干不了什么活,但是让他们看着年纪更小的孩子还是没问题的。

大小孩子们一起冲到小码头上,眼巴巴地看着两条船依次靠岸。

还很机灵地派出了封二牛跑回卫星村报信。

司娓娓一下船,就被几个孩子围在中间。

孩子们叽叽喳喳地向司娓娓汇报着这两个月发生的事情,还有只半大的小黑狗,也跟着欢蹦乱跳汪汪叫着摇尾巴。

“村长姐姐,小母鸡会下蛋了!”

“小粉猪长大了!”

“小羊也长大了!”

“小栓子变得好看啦!”

司娓娓笑眯眯地,挨着个地摸了摸孩子们的头。

两个月不见,这些孩子肉眼可见的脸上有肉了,个头似乎也高了一点。

“嗯,你们做得很好。”

“你们怎么在这里捡石头?”

两个大孩子笑得很腼腆。

“我们捡些小石头,回去铺院子……下了雨就不泥了。”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逃过荒的孩子更懂事。

这不是他们有天听着王大军跟赵小二闲聊,说等闲了要怎么修整院子,就记在了心里,带着弟弟妹妹来割草的时候,就捡些背回去。

司娓娓笑眯眯地从口袋里掏出糖块来,一人发了两块。

村里从现代过来的糖果,数量已经很有限了。

就是普通的白糖红糖,大半的人家都用尽了。

遇到了困难,这不是就得想办法么?

村里有一家人,干脆做起了麦芽糖和饴糖。他们家的老人早年就做过糖稀,在一边看着就学了些,这会儿捡起来倒是容易点,再加上还有武三舅给的最方便省力的技术,这家人已经迅速形成了产量,开始换工分了。

所以司娓娓这次带来的,就是张家的饴果糖。

在做饴糖的时候,添加一点果酱,就是带夹心的果酱饴糖了。

果酱的品种比较单一,就是草莓和樱桃,朝圩村的果树都分散在各家,桃杏李梨枣都有,不过最大规模的还是李哥家,他家承包了村里的小山包,种了几百颗果树。大部分是苹果,也有些桃梨和核桃柿子。不过眼下苹果还没长成,所以张家做夹心糖只有两种。

张家原先是开了个农家乐,林刚和崔小强就住的是他们家,农家乐开不成了,他们可不就迅速转换了思路,雄心壮志,不但要做糖,甚至还跟果树李家讲好了,要用他家的水果做果脯。

还别说,这农家手工做出来的糖,味道确实比卖的那些好吃。

村里七八个小孩,都拖着大人去张家用工分换过糖。

现代小孩子什么都尝过,眼界高,就连他们也喜欢的,对卫星村的孩子来说,那更是极致的美味!

小孩们幸福地眯着眼,想着村长他们来的村子,一定就像是贺婆婆说的那样,是个神仙般的村子吧?

正说着话,卫星村的人就都迎过来了。

除了朝圩村的七个人,还有封大牛,贺氏和老高头。

老高头也是上次司娓娓带人搜救回来的,虽然在古代,已经算老人了,但其实也不过五十岁。吃了几顿饱饭以后,他就闲不住了,跟着新村的壮劳力一起加高墙面,开垦荒地,实在是勤快得很。

他的女儿高彩霞二十四岁,天天背着五个多月的孩子,做饭洗衣也是不闲着。

因为朝圩村有八个人长驻在卫星村,上回开视频全家福的时候,正好赶上王大军带了一个人回来拉粮食,这样就少了六个,但是再加上田草儿和周小兰,就是少四个了。

司娓娓也是没想到,在现代居然有人把视频定格,挨着个地数数,愣是算出少了四个人,就觉得是司娓娓这个村长做假了。

行吧,这回司娓娓就带了人过来轮换,把没拍全家福的六个给轮换回去。

这六个人不但回去要跟在现代的亲友视频,还担负着再拍全家福放到网上辟谣的任务。

一群人身上背着,手里拎的,说说笑笑地把运来的物资给弄回新村去。

隔了两个月,卫星村又有新变化。

墙加高了,从山脚开出了一条小路到村外。村内所有的空地,全都种上了菜。猪圈羊圈的旁边,又多了个兔窝……原来是上山砍柴的时候,碰到的一窝兔子,就直接给连窝端回来了。

第80章 发展新村

兔子繁殖快,而且全身上下都是宝。兔皮做衣,兔毛纺线,兔肉滋补,兔骨头也可以喂狗子,就连兔粪蛋,都能发酵了做肥料。

朝圩村里没人养兔子,这边的兔子如果能养得好了,倒是可以带一对种兔回去。

六只小兔子蹲在石头笼里啃着野菜叶子,一点也不知道已经被安排得明明白白的。

司娓娓又看了鸡舍羊圈猪圈,这些养动物的地方,都打扫得很干净。

就连那两只小猪,都像是被擦洗过一样,虽然已经成了半大猪,还是粉嫩的颜色。

最后一批搜救到的那五个,方石头,方铁柱,高老汉和女儿外孙,在新村里呆了两个月,明显的精神面貌都大不一样了。

高彩霞和赵母一起做的午饭。

鱼丸青菜番茄汤,配的软乎乎的大白馒头。

这顿饭要是放在朝圩村,那就很平常甚至还略有点简陋。

可这是在卫星村啊!

在卫星村,最快也是一个月才能从朝圩村运来一批补给。

这个天气虽然渐凉,可也存不住鲜肉。

送来的鲜肉一般只能吃一星期,后三个星期只能换成腊肉熏肉。

再好的东西吃多了也腻,村民们会抽点时间去打一两趟鱼,换换口味。

司娓娓和来接班的七个人都清楚这边的条件,肯定不会挑三捡四,相反,因为一路上走水路精神高度集中,不敢随意吃喝的,这会儿到了地方,热汤热水地吃下肚,反而还挺舒坦。

司娓娓都忍不住夸了几句。

“这个汤做得味儿好。”

赵母接上话,“是呢,早先小贺做饭就不错,没想到彩霞也做了一手好饭。我就不行了,这柴火灶,怎么也用不熟练。”

也得亏贺氏和高彩霞她们都是在自己屋里吃饭,不然听到赵母这话肯定得疑惑。

那不用柴火灶又用什么呢?

“咦?不是贺大娘和你在做饭吗?怎么换人了?”

“这不是彩霞勤快嘛,都想着她要带孩子,让她管管院子里的菜就好,谁知道根本闲不住,把孩子往背上一绑,干起活来麻利得很,不光管了菜,连厨房的活都接过去了。小贺那人也琢磨着彩霞做饭更好吃,就去忙地里的活了。”

赵母说起话来滔滔不绝。

“诶呀,看人家的孩子,怎么就那么懂事!往背上一背,就能自己东张西望,吃吃手,咿咿哦哦自己跟自己说话,能安生好半天呢,都不耽误他妈妈干活的。”

赵母曾经进城去给大儿子看过小孙子。

诶呀妈呀那叫一个难带。

冷了哭,热了哭,饿了哭,无聊了还哭,曾经有段时间,到了夜里就精神,非得大人抱着他在地上走来走去,还不能停!

好像这种类型的孩子有个啥说法,叫什么高需求宝宝。

得,那就是纯折磨大人的呀!

这不,带到两岁上,说是让丈母娘来看段时间,赵母表面不舍内心愉快地就回了村。

司娓娓点点头,表示同感。

“是啊,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不管多大的都挺懂事。”

说着就想起来,“这回过来,村里各家都给捐了些旧衣裳啥的,我挑了些他们几个能穿的光带过来了,一会儿婶子和我分发一下。”

司娓娓上次回村的时候,就偷偷给救助回来的这些人拍了照。

古人肯定没见过手机,看着那位村长东家手里摆弄个四方的东西,好奇有一点,但肯定不会想到自己被拍进去了。

司娓娓回到朝圩村里,就把几个人的照片在村民群里一发。

问谁家有身高差不多的旧衣服能捐的。

这些年村里人日子过得好,吃穿不愁,谁家都有一堆堆的旧衣裳。

虽说穿越了以后再也买不着了要省吧,但大方惯了也不会在这上头抠。

看那照片上的村民,瘦得一个个皮包着骨,跟骷髅似的,谁不觉得心里难受啊。

虽然人家是古人吧,但跟朝圩村都是开阳县的,长的模样,说话口音,都那么像,绝对算老乡……能伸手还是伸手帮一把吧。

大家群起响应,村委会那边就收到了几百件旧衣裳和各种各样的东西。

司娓娓还是挑了些更合适的带过来。

比如说秋天的外套,冬天的棉袄,保暖的秋衣秋裤,小婴儿的衣裳,小孩的运动衣,运动鞋之类。

耿老二也找了好些过期纱布捐了,说可以给小婴儿当尿布。

最大方的还是老常家。

居然捐了一头正在产奶的山羊和它的山羊宝宝。

赵母一听就眉开眼笑的。

“我就说看着那一大一小的,就有些奇怪呢,原来是母羊!这可太好了!现在能挤奶吗?我去试试!”

赵母找了个小盆就去羊圈了。

吃饱了饭的司娓娓跟在后头,看着赵母跟母山羊斗智斗勇,总算是挤到了一盆底。乐颠颠地就拿去厨房加热。

司娓娓全程好奇地跟着,“那小家伙这两个月都吃的什么?我看着好像也白胖了点。”

“小栓子吃的是米糊糊。上回王大军从村里回来,带了点大米和小米,还有糖,就熬稠汤,舀上头的那层,加点糖,小栓子吃得好着呢!诶,可惜了,早知道,先头家里还有半包奶粉的,咱村刚穿那会儿,我怕过期就赶紧跟老头给喝了。”

早先各家都是物资丰富的,时间一长像奶粉,白糖这些就都光了。

说着话,羊奶就热好了。

司娓娓就看着赵母麻溜地就给送到高家住的那间屋去了。

高家三代三口人,住了一间屋,因为是父女俩有点不方便,屋中间还给装了道木头隔断,算是分成两间小屋。

没过几秒钟,就听到了那屋里传来感谢的声音。

司娓娓摸了摸下巴,赵母对高彩霞母子,也太好了点吧?

莫非?

司娓娓在旧衣包里找出了给婴儿的小衣裳。

还有几件适合年轻女子的。

等赵母进来了,就把这些让赵母给送过去。

等赵母再回来的时候,就抱了个小婴儿。

“来,让村长瞧瞧我们小栓子!”

赵母抱着换了衣裳的小栓子给司娓娓看。

小栓子如今满七月了,司娓娓虽然没带过宝宝,但也有常识,这娃虽然长了肉,看着还是挺瘦小的,完全跟司娓娓记忆里的那些七月大的宝宝不能比。

小栓子大概经常让赵母抱着,乖乖的不哭不闹,虽然脸还是瘦小,可两只大眼睛特别好看。

赵母给小栓子换上的是件鹅黄色连体棉服。

小孩子长得快,一件衣服洗两水,穿不了几次就得换号码,虽然是旧衣,还挺新的,显得小宝宝干净可爱,瞪着眼睛又很无辜。

“咦?这个袜子?”

小宝宝的小脚丫上头套着弹力的袜子。

司娓娓很肯定,自己这次带来的物资里没有宝宝袜。

赵母捏捏小栓子的脚,“嗐,这不是天气凉了吗,我把我的袜子改小了给孩子的。”

司娓娓就瞅着赵母,“婶子,你跟我说句真话,你为啥对这孩子这么好?”

赵母有点不好意思了,“咳,瞧你说的,这孩子多喜人啊是不是?婶子我一向就是这么热心肠的……”

司娓娓还要再问,就听着王大军在院里叫了她一声。

“司村长,我有个事得跟你说说!”

王大军的事肯定优先级更高,司娓娓交待了一声,让赵母接着分发物资,就赶紧出去了。

“走,去看看我们新修的地窖去!”

粮食都从朝圩村那边带来,做饭洗衣都有人管。

种菜喂鸡这些事也有人做,王大军带着壮劳力几乎都把时间用在基建上了。

围墙加高到了三米,而且增加了箭垛,如今从朝圩村运来的弩箭已经有十把,箭支略少只有两百来支,主要是因为金属不足。

王大军也有火力不足恐惧症,觉得正经箭不够用,还用削尖了的木头做了几百支木箭。

又在围墙周边做了十几个陷井。

引水进村的设施也进一步完善。茅房也从茅草树枝搭的小屋改成了坚固的石屋。

王大军想着土豆很快就能收了,于是顺手又修了个地窖。

司娓娓跟着王大军下了地窖,手里还提了个充电式照明灯。

“王哥,你这地窖,怎么修得跟个防空洞一样,厉害啊!”

四四方一个屋,墙面地面都抹了平,地窖口还有台阶可下,这修得是相当有水平了。

王大军哈哈一笑,“以前在部队修过呗。”

“王哥,你是要跟我说啥?有啥新情况了?”

如果光是随便村里几个青壮年在新村这边,司娓娓肯定是会提心吊胆的,总怕会出点什么乱子。

但有王大军这样一个专业过硬,头脑也灵光的坐镇着,司娓娓就可以放心的撒手两个多月。

“上个星期,我没事就在这周边四处转转,在离码头三四里的地方碰到一个男的。大概有个三十来岁,看着挺瘦,但不是老高头他们那种的瘦!”

王大军就回忆起他碰见这个人的经过。

在这种荒郊野地,两个陌生人碰头,那肯定不是什么老乡见老乡的感人场面。

王大军本能就觉得这人怕不是个什么善类。

肯定不是像新村里收容的那些老幼,在这乱纷纷的时候,手上估计也沾了点血。

但王大军这人身高块大,相貌堂堂,再加上腰里别着刀,背上背着弩,衣裳上连半个补丁都没有,脚上还登着靴……绝对不好惹!

第81章 准备入籍

既然惹不得,而且在这荒山野外的……那人就堆起笑脸,拱拱手,行个礼,跟王大军攀谈起来。

据他说,他本是开阳县的人,闹灾的时候他逃到了省城,没钱进城,守在城墙下等着施的那点清汤寡水也不是长久之计,就去了附近郊县,找了个门路,给大户人家打短工挣口饭吃。

这一干就是半年,如今不是听说三殿下带兵将五县给整治清净了么。

且三殿下还向朝廷上奏章,请封五县之地,朝廷也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