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本书却跟别的格外不同。

是讲的一个个小故事,文字明白如话,每一页都有配图,那图上的人物寥寥几笔,不是普通的白描手法,却自有一种简单有趣的神韵。

他看了一个小故事,就被吸引住了,直接就着书案坐下来,准备看完。

“什么书这么让哥哥着迷啊?”

郑小娘子就也随手拿了本翻看。

看到第一页,就忍不住瞪大了双眼。

“呀,这画可真好看!”

她翻开的这页,一只粉嘟嘟,肉乎乎的小猪赫然入目,奇特的是,这小猪身上还穿了件小裙裙,头上戴着朵小花,两只大眼睛上长着长长的睫毛……

她这么一叫,倒把她哥给吸引过来,探头瞧了一眼,还有些奇怪。

“你这本是上了颜色的,我手里的倒没有……”

郑小娘子警觉地把手里的书抱在怀里,蹭蹭地跑到书房的另一头窗下,就着日光继续翻看这本神奇的画册子。

郑小公子扯了扯嘴角,妹妹手里抱的那本明显就是给年纪小的孩子看的,他只是好奇了一下,根本没想抢好吧?

而且他手里这本一共十个小故事,他才看了两个啊。

郑将军从院子外头走进来的时候,看到的就是一双小儿女,一据书案,一坐窗前,都捧着本书,看得入神,这般场景,着实让人心里暖融融的。

郑小公子刚好看完了最后一个故事,正要再去书案上换一本呢,就瞧见了他爹站在门口。

“阿爹!”

“阿爹!”

一儿一女先后欢呼着朝他扑过来,郑将军禁不住笑眯了眼,张开双臂一边抱一个。

“路上怎么样?累不累?”

“不累,阿爹我跟你说啊……”

年纪越小,感受到的困难不便就越少,反正都有长辈和下人去操心各种事情了。

反倒是头一次出门,一路见了许多风景,还住过了不同的客栈和驿馆,郑小娘子有一肚子新鲜事情要告诉阿爹!

这不,拉着她爹一开始说话,就停不下来……还是下人过来,说晚膳都已经备好,只等着将军和两位小主人过去,郑小娘子才算歇了口气。

郑夫人站在花厅里指挥着仆人们上菜摆盘,看到丈夫子女亲亲热热地一起走进来,眉眼的笑意格外温柔起来……

中午吃到了几样新花样,却没想到晚膳里还有新菜。

可想而知,郑小娘子和她哥都吃得很香甜。

郑夫人指着女儿,对郑将军笑道,“这妮子在老家的时候,吃个饭就如同咽苦药一般,来了这边倒是能吃了。”

就刚刚那个荷叶饼夹肉,小姑娘就吃掉了两个!

不过也难为这边的人想得出来,那看着油腻的油,加点菜丝,再放点酱,夹在荷叶饼头一道吃,居然十分的美味!

郑小娘子歪了歪头,“咱们老家的饭菜若也是这样,我早就能这么吃了。”

亏得大房的姐妹还老说这边不好,她们要是知道自己在这边跟着阿爹吃香喝辣,肯定鼻子气歪!

郑将军就笑了,“这也怪不得她,自打何大管了厨房那一头,我的饭量也比从前大了许多……归根结底,还是那卫星村的王村长,见多识广,采众家之采,弄出了这么多的新菜式。”

郑夫人也听得好奇了。

“那位王村长是在海外做什么生意的?难道是开酒楼不成?”

就她回来吃到的这些,有的是新做法,有的是新品种,两顿饭没重样,却都是味道极好的……这般本事,别说是普通商人,就是一个多年经验的厨艺老手,怕是也弄不来。

郑将军摇摇头,“那倒不是,据他所说,也是跟着大海商一道,碰上什么赚钱就贩运什么……这些菜么,倒也不全是他一个人的功劳,他还有一位司表弟,和几位干活的同村。”

他听王大军讲过海上行商的一些故事,那各国的气候,特产,饭食习惯,风土人情等等,那真是随口就来,一看就是真有过阅历才能讲得出来的,反倒是王大军虽然健谈,却不擅长讲故事,明明很精彩的内容也能让他讲得平淡如水……

郑夫人目光闪了下。

“我怎么听说那位司表弟,其实是位女子?是女扮男装的?”

郑将军不在意地应了一声,“是郑喜他们说的?是啊,大概是女人在外头抛头露面做买卖不易,所以就常扮成女装了……不过那位司小官人行事爽朗大方,跟她打交道的时候是看不大出来是女子的。”

“哦?那她多大了,可曾婚配?”

郑将军摇摇头,“大概也有个二十多岁了吧?虽然没明说,王村长的意思,怕是他表妹是位寡妇,又比较喜欢在外头做事,所以就一直女扮男装了吧?”

二十多岁,还是寡妇……

郑夫人嘴角弯了弯,莫名放下了几分警戒。

她一听郑喜郑福他们总是提到卫星村那两个人,就忍不住多问了几句。

等知道还有个司小官人,其实是女扮男装的,本事不输王大郎,她这心不就提起来了么?

在后院呆着的女人最怕啥?

怕的就是爷们长年见不着,他们在外头碰上了年轻美貌又有意的女子,就动了心思,想要娶个小什么的。

虽说郑家二房从前也是有个姨娘的,但那个姨娘又没生下一儿半女,后来又打发去嫁人,没啥威胁性,如今这个一听就是挺有本事的,万一真多了个对手进来,再生儿育女,对她和儿女可都是大威胁。

但二十多岁,还是寡妇,这能进府的可能就小了。

再说丈夫提起这人的神态,也不像是有什么特殊关注的,郑夫人可不就松了口气?

她心里一番计较,她的小儿女们却没想这么多。

郑小娘子就轻扯下父亲的衣袖。

“阿爹,那些带图画的书都是从卫星村弄来的?”

郑夫人还纳闷呢,“什么带图画的书?”

郑小娘子就从怀里掏出一本小画册,宝贝般地给郑夫人看。

“就是这个啦!阿爹真好,给我买了好几本好看的书,里头都是有图画的,哥哥也看了呢!”

郑将军哈哈大笑。

“我就知道囡囡一定会喜欢。”

其实这一套画册,是好兄弟王大郎送的。

关系都这么熟了,人家送的也是不银子,他肯定不会不收的。

等他把这些带画的书都看过一遍,也不由得佩服卫星村能人的巧思。

以他对王大郎谈吐的了解,那就是个跟他学问差不多的武人,这些小巧的东西完全不擅长。

若说是那位俊朗的女扮男装司小官人吧?

他感觉司小官人似乎总是忙忙碌碌,应该也没那个闲工夫来编写。

估计还是卫星村里哪位不露相的能人了。

郑夫人也翻开女儿的宝贝书看了几眼。

她瞬间就明白为啥儿子女儿这么喜欢了。

这种小画册,就是她自己,没事的时候翻翻也是挺美的呀……

当然了,顾及到闺女眼巴巴的小模样,她还是翻了翻就还了回去。

“阿爹,那卫星村里,是不是有夫子?”

郑小郎君也终于有机会插了句话。

郑将军回想了下,他去过一两回,也没注意其他人,现在回想起来,都是老弱妇幼。

难道那个黑瘦的老头子,竟然还是位夫子?

“应该没有吧?大概还是在外地买回来的书稿吧?”

“等下回休沐,我带你们去那个卫星村做客,可好?”

两个小儿女互相看了眼,顿时齐声欢呼,“好呀!”

“谢谢爹!”

郑家女眷入住郑府,自然是从老家带来了不少土产。

郑将军让郑福准备了一份土产,外加亲自写了封短信,在上头提及,过几日想要带着家眷造访卫星村的意思。

王大军接了信自然是表示不胜荣幸,热烈欢迎了。

等送走了郑家马车,王大军就和司娓娓嘀咕上了。

“这咱们村子接待下郑将军这样的武将粗人,我倒是不怵,可这次还要带上郑夫人……这咱们可怎么搞?”

卫星村里就算有一大半都是古人吧,他们的习惯和风俗,朝圩村人过来跟他们呆在一起时间长了也都适应了。

但乡野山民的规矩习惯,肯定跟富贵人家大不一样的,尤其听说郑夫人还是个大家闺秀,端庄守礼那种……王大军可不就有点挠头了。

司娓娓就笑了,“这有什么的,咱们这儿不是也有一个现成的礼仪小姐么?”

王大军豁然开朗,“哦,你是说莲香?”

行吧,还是小村长会调度人。

还别说,自打莲香来了,他们卫星村人的衣着,都上了一个档次。

到目前为止,这年轻姑娘看着还算安分,他都觉得再考察个一两年,就撮合她跟赵小二算了。

只是赵小二不知道咋想的,有莲香在的地方,他都躲得远远的。

司娓娓笑道,“郑夫人再怎么样,规矩也不可能比得上皇子府吧?有莲香顶着,咱们能省许多心呢。”

接着又说,“说起来,我觉得咱们除了城里的铺子,应该再弄个庄子或者宅院什么的,不管是在应祥县,还是开阳县都好。这样,以后咱们若是跟有来往的人家打交道,像今天这种应酬就可以在那儿办。”

王大军也很赞同,“那咱这可真是狡兔三窟了!只是最近花钱的地方多,暂时还没那么多的余钱……”

炼铁场简直是个烧银子的,而开阳县的铺子新开,虽有赢利,但买铺子加装修再加开业大赠送,一个来月也就是回了一半的本,想日进斗金短期内不太可能。

第133章 石渣矿场

本来司娓娓是打算留在村子里等着招待郑将军一家的。

但前一天杨添才让少年封大牛回了趟卫星村,捎信让司娓娓过去。

虽然这口信没说什么原因,司娓娓也猜着了。

废渣场投入了这么久,基础设施是早就建成了。

而运来的废渣也都堆成了小山,烧的银子都小一千两了。

但一直都还没见着成果。

司娓娓最近一次过去的时候是在四天前。

虽说有武三舅那边提供的最简化技术,但要想熟练运用成功,也是很不容易的。

司娓娓四天前就亲眼见证了第五次提炼失败。

不过当时她就跟杨添才两个人认真研究过了,这中间有可能出的问题。

归结出了几个要注意的点之后,杨添才又信心百倍地表示,接下来的几天,他就会依注意那几处关键,等将要有好消息的时候就叫司娓娓过来。

于是,司娓娓都没等到第二天,直接就跟着封大牛去石渣场。

石渣场的人除了从应祥县买回来的那十来个之外,后期司娓娓也在开阳县的牙人那儿买回了两三个人,都是孤佬一个,没有别的亲人的那种。

而石渣场的宿舍都修好之后,那些原本在卫星村暂住的小孩子们,也都送回到爹娘的身边。

司娓娓专门让在宿舍区留出了一间空屋子,在里头摆上桌椅,还有黑板。

石渣场的小娃们,被送到卫星村的时候,就会跟着卫星村的孩子们一起上课,学几个大字什么的。

等到回了石渣场,司娓娓也专门交待过,每天都让这几个孩子来上两个小时的学。

这样哪怕是一天只学三五个字呢,这一年下来,会上七八百个字,都差不多够日常用的,不算文盲了。

这里头学得最努力的,就是跟着封大牛做事的刘小哥了。

他年纪最大,也最懂事,虽说比不上封大牛胆子大会来事儿,但他倒是内秀,跟着封大牛没事的时候,就学几个大字,这日积月累的,学会的字也有上百个了,就连算数,也会了百以内的加减。

而其他的小娃,虽资质各有不同,但总体上都是很好的学生。

司娓娓每次过来的时候,都会亲自给这边的小娃们上一堂课。

卫星村能印书之后,更是在这边的教室里也放了一套。

之所以没给每个孩子都发一套,一来是因为他们跟卫星村的孩子们比,认的字还是太少了,二来人也少,总共就五个……司娓娓就想看看,如果只给分一套书的话,这些孩子会怎么样处理?

一套书五本,虽然字有许多不认识的,可上头的画大家都能看得着啊?

石渣场的孩子们顿时被这些书给迷住了。

没出一天,就发生了点小事故。

两个孩子为了抢一本书,给打起来了!

不光打起来了,还误伤了书……撕坏了两页!

好么,打架的孩子都傻了眼,看着撕下的两页不知所措。

其他的孩子,指责的指责,告状的告状……

没一会儿就叫来了家长。

家长一看,这么金贵的书,而且还是带着画的书,肯定比一般的书更金贵的,一套五本就算你们几个小屁孩一人一本都够分着看了,有什么好抢夺的?

看看,这糟蹋了书,还敢打架!

打架的两个孩子,分别遭到了两方家长的男子单打。

并且另外三个孩子一致同意,禁止这俩罪魁祸首一个月内碰到书册。

此后那五本书就被孩子们保护得极为小心,甚至还有家长用布面给每本书包了个封皮。

这件事之后,司娓娓就暗自点头,看来她在挑选人的时候,没有看走眼。

司娓娓赶到石渣场的时候,已经是太阳快落山的时候了。

她想得没错,杨添才给她传口信,就是估摸着明天这次应该会成功了。

跟杨添才去了最关键的转化炉场看了遍,又一起吃了饭。

司娓娓这才去到宿舍区,趁着有空给五个孩子上了一堂课。

她不是没想过,给卫星村和石渣场的小孩子们都配备上靠谱的老师。

可是就朝圩村那个条件,村里唯一的学校都只有一个老师,还是美术老师出身,就这样的师资,怎么给卫星村和石渣场的孩子们做输出?

而朝圩村民们,年轻人太少,壮年们也都各有各的事业,老年人倒是闲,可这不是出不来么?

而出了朝圩村的那些年轻人,每个人都像赵小二,杨添才一样,管着一摊子,不可能专职去搞教学的。

而请本地的读书人教孩子们吧。

一个是本地的读书人太少了,肯到村子里来教书的那水平实在不怎么样,而且肯定三观不和,教出来的效果跟司娓娓想要的可差远了。

哦,她出钱,请个酸文士回来,教男孩子些:“君君臣臣父父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再教女孩子些:“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笑不露齿,动莫摇裙,以夫为天,女子无才便是德”

给她教育出一群被洗脑的人出来。

什么技术算术的都不会,倒是会摆起文人的谱儿来,而她们卫星村,缺的是合格的新农民,产业工人,会计,养一些只会清谈卖弄的家伙做什么?

而且就算这些人以后也能学会技术,但三观已成,就觉得卫星村的人这也不合规矩,那也不合规矩,又指不定头脑发热,跑去官府举报什么的……

那可就是在为自己培养掘墓人了。

所以说,宁可慢一点,也要保证方向是对的。

所以司娓娓不管到了哪里,甭管是朝圩村,还是卫星村,石渣场,只要有空闲,她就会去学校瞧瞧,哪怕不让课,多观察下一代的情况也是好的。

“上回教给了大家十二个字,大家记得怎么样了?有没有人能默写下来?”

教室里点着三盏油灯,比各家的家里可都要亮堂得多。

夏天蚊子多,这教室几乎每天都要用艾草熏过,这是石渣场的各家轮着的。

比如说现在窗户上贴着窗纱,门上挂着帘子,屋里宽敞明亮,打扫得干干净净,三盏灯亮闪闪的……这条件,比各家自住的可强不少。

五个孩子,由最大的刘小哥带头,排成两排坐,认认真真地拿着炭笔和小本子,听着站在讲台上司东家的讲课。

“我,我能!”

积极举手的是何家的闺女,今年八岁,正是半懂不懂,咋咋呼呼的时候。

夜里偷偷地趴到窗户外头听孩子们上课动静的几位家长,就都忍不住直撇嘴,满教室的孩子就属何秀秀最爱表现!

但何家夫妻俩却是挺乐意的。

表现有什么不好,给主家一个好印象,将来有好活计,也能派给闺女啊?

这闺女的差事当的好了,还能拉拨下亲弟弟呢!

四天前司娓娓教了十二个字。

说起来她还担心孩子们记不住,就安排每人重点学三个,之后再互相教。

但这只是美好的愿望,要是孩子学习能完全受大人安排,也就没有那么多爱逃学厌学的学生了。

但何秀秀给了她一个惊喜。

这小姑娘居然把十二个字全都默写了出来。

甚至每个字的意思都说得没差。

司娓娓表扬了几句,给了小姑娘一个小奖品,用来写字的小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