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跟他们预料的一样,羊毛衫这种轻奢,尤其是还在夏天,买的应该没几个,倒是马甲的销量还算不错,这一会儿的工夫,就卖出去七八件。

“小哥,这小孩的手套怎么卖?”

“小孩手套一双是七十文,还有小孩用的围巾和脖套都是六十文。”

听着的人都瞪大了眼睛。

好些人刚刚也都领到了礼品,肯定不会领了就走,也要进来瞧个稀罕,也顺便瞅瞅今天自己得了多大的好处。

这一听,好么,就这么小小的一个,还挺值钱的!

六七十文钱,说不贵是不可能的。

好些人一天也就挣个十几文钱。这一下子三四天的工钱就没了。

可要说贵吧,人家这是独一份的新鲜玩意,咬咬牙,努努劲,这附近的街坊还都是买得起的。

“小哥,那架子上的土色儿的,一团团的,是个什么东西?”

守在相对冷清柜子前头,朝圩村小伙小王见到有老太太问话,立马精神地一笑。

“婶子,这个是手纸,来您看看,这个挺好用的,一撕就下来了。”

朝圩村的手纸经过一年多的细节微调,已经在质量上好了不少。

虽然颜色没变,可是手感柔软了,也不掉渣了,还分出了各种规格。

从卫星村运去的几个大铁锅融了以后,又能打造出一套水力造纸机。

下一步就能把这套设备给运到卫星村,用本地的原材料造纸了。

不然田里那么多麦杆都烧了也是怪可惜的。

老太太接过小伙计递给她的一截子手纸,悄悄地揉了下。

是挺柔软的,这是手纸?

这肯定比那个杂货铺子里卖的两文一大刀的草纸好用啊!

“这,这得多少钱?”

老太太这一问,旁边也有人竖起了耳朵听。

尤其是那些中青年妇女们,让她们问肯定不好意思问的。

但这个东西,它就是很需要啊。

“五文钱一卷。”

这个东西他们村是真不挣钱,就是为了丰富一下铺子里货品的多样性。

老太太啧啧两声,“这也太贵了!”

可说完了又去掏钱,“给我先来一卷吧,是不是八折啊?”

买这么好的纸,可不是给她自己用的,是给家里才五个月大的小孙子用的。

小孩子皮太嫩啊!

“您收好了嘞!”

小王给拿了货,笑眯眯地收了四文钱,又去接待其他的大婶子小媳妇们。

卫星村的第一家铺子,就这么顺利地开业了。

开业第一天,营业额比大伙预估的还多少少。

就连觉得最贵的羊毛衫,都卖掉了十几件。

不过据雇来的本地小伙计娄小二说,买羊毛衫的都是城里的有钱人家。

好几单都是县衙里那几位家的下人来买的。

其它的腊肠肉脯羊肉干粉条粉丝甜辣酱这些,也零星地卖出去几十份。

至于玉容霜和唇膏,则业绩惨败,只卖掉了两三份。

主要也是因为司娓娓评估了开阳县的市场,觉得就算宣传带货也带不出什么来,而齐老爷那边却是供不应求,所以就一点宣传也没有,摆在柜台上就图个多增加两样的……

开了个简短的会,给留守的小刘安排了工作,司娓娓王大军他们就带着一帮子老老小小,回了卫星村。

应祥县城这些天,却也格外的热闹。

经过半年多的修建,三皇子府终于落成了!

能修成的这么快,主要也是三皇子舍得花银子,全应祥县的工匠几乎都被雇来了干活了,而三皇子也对三皇子府的要求不算高,只要几个主要的院子修得好就成了,别的地方,都可以将来再慢慢做。

之所以这么心急火燎,也是皇后一系,虽然暂时动不了大皇子,却把被留在京城的老三皇妃当软柿子捏。

据三皇子妃的密信所说,每次进宫请安,都要受皇后为难。

冷眼冷遇这些还好说,但每次喝了皇后宫中的茶,她都觉得身子骨不爽利,吃饭都没胃口的。

要是只有她一个人还好说,但每月都得带上孩子们去宫里请安的,她是实在担心会在不知不觉间被皇后一系给暗算了。

这不,三皇子府一落成,大门上的新漆还没干,三皇子就马上派人去接三皇子妃和孩子们。

而三皇子那些属下,也都紧跟步伐,去派人把家眷们给接过来。

他们置办产业的首选,那肯定是应祥县,将来等三皇子妃过来,开个宴会,进府拜见啥的,自然是在同一个地方方便了。

而且等到大伙的家都安置妥了,这相互之间肯定也可以来往走动,儿女亲事,消息沟通,那事情可是多得很呢!

郑良派去接家眷的时间,比三皇子还要早上一个多月。

他不像三皇子,还得待府第落成,他就直接在应祥县买了一处现在的三进宅院。

虽然小点,但先安顿下家眷,将来如果长期在这里居住的话,把两边的房子买下来扩大也是可以的。

从凤台到应祥县城,郑家的车队用了一个月的时间。

郑家车队进城的时候,正好三皇子府落成,众文武属下都去三皇子府参加庆贺。

第131章 进驻郑宅

应祥县城南的南华街,原本正是城中富贵人家聚居的所在。

能在这条街上有个宅子,除了家财巨万之外,还得是县里头举足轻重的人物。

比如说齐老爷,他手下的脚行里有几百号力工,也是一呼百诺了。

但他家也就是在南华街不远处的南采街上,都没够格在南华街上拥有一席之地。

要不是亨通脚行这个活,要卖死力气,而且还得跟天南地北各处打好关系,挣的都是琐碎银子,而齐老爷也是块难啃的骨头,说不定早就被王家看上,侵吞强占去了。

因此南华街上的十来座宅子,不是王家亲眷,就是县令县丞家的。

去年一场巨变,王家众人人头落地,县令县丞也都来个大换血。

这南华街上的宅子竟无一幸免,不是全灭就是被抄家流放。

空下来的宅子,正好被三皇子系的属下们给买下。

因这些宅子空出来得原因不大吉利,价格只是前两年的一半还少。

身为三皇子倚重的郑将军,他得的这个三进院子不是最大的,却是挺抢手的。

因为住在这个宅子的原主人一家,是原先应祥县的县丞,他们家是受了牵连,因此就是被抄家流放,感觉上这宅子会比其它的宅子要吉利一些。

当然了,这些气运什么的,有的人讲究,有的人不讲究。

郑夫人就是个讲究的。

一行十几辆车队,浩浩荡荡地进了南华街,停在了一处宅院的大门口。

居中最为讲究的那辆马车里,下来两个仆妇,一人打帘子,一人伸手,将车中的贵妇人给扶了下来。

贵妇人瞧着三四十岁,体态微丰,脸色白皙,长相端庄美丽,只是究竟年纪长了,眼角额心都略有些浅浅纹路。

虽然经过长途劳顿,贵妇人衣饰严整,淡妆不乱,举止间仪态大方。

“阿娘!”

而在她前头和后头的马车上,也相继跳下来一对少年少女。

少年十四五岁,少女不过十岁出头。

少年的长相,就是郑将军的少年版。

少女则除了眉眼间有点郑将军的影子,倒是更像贵妇人,只是少女稚嫩的小脸上一团天真活泼,打量着周遭环境,眼中透出好奇。

贵妇人点点头,“你们阿爹去了王府赴宴,所以派郑喜郑福来接咱们……”

少年和少女一左一右地依在郑夫人身边,瞧着匾额上写着郑府的宅院,大门敞开,一群奴仆分列两边,行礼迎接。

“小的/奴拜见夫人,见过大公子、二娘子。”

贵妇人看到位列最前的郑喜和郑福,还有跟在他们俩身后的十来个从老宅发来的仆人,笑容端庄,“辛苦你们了。”

三皇子府是一直在修建,郑良却不用这么麻烦,直接买了现成的就能住。

但要把原主人的痕迹给抹去,换成现任主人喜欢的样子,也是不少的活计。

这几个月来,这干人马想来也是费了不少力。

众仆人赶紧道不敢当。

郑夫人携着儿女走进宅子,三进的宅子并不大,前院没什么好看的,第二进是带着两个小跨院的正院,第三进则是后院,也分成了几个小院子。

早前那县丞住的时候,后院足足分出了五个小院子,五个院子就住了五个姨娘。

然而郑将军也就一个妾室,还是老太太那边赏下来的,十来年了也没生个一儿半女,后来索性就放出去再嫁了。

因此这后院的五个小院子,着实没啥必要了。

郑喜郑福就把五个小院子拆分成了三个。

收拾得最好的那个院子,自然是给二娘子用的。

余下的两个,可以做客院,万一亲戚们谁家来了,就能接待女眷。

正院倒是动得不多,拔掉原主人偏爱的花花草草,改成夫人的喜好,再粉刷修缮一番,换成全新的家具,也就差不离了。

郑夫人初来,吩咐了随身仆妇去收拾打理,倒是带着儿女,由郑喜他们带路,先把这个宅子逛了一圈儿。

整体看下来,还算是满意的。

至于说宅子不大这个缺点,她倒是不怎么在意。

毕竟,在老家的时候,还是两房人奉着老太太,家里还养着几个依附的亲戚,人多事多,宅子虽大,却不省心。

如今大房的嫂子回了老宅孝顺老太太,她正好可以脱身出来,自己一家子住这个小宅子,反倒是自在。

尤其是参观完宅子,一起到花厅用餐。

厨房送上来的几样菜肴,居然很是合口。

郑夫人和一双儿女,在路上走了一个月,出门在外,样样不便。

再加上夏日炎炎,难免有些胃口不佳。

但厨房上来一道酸汤鱼,满盆红艳艳的汤,里头漂着片好的鱼。

本以为热气沸腾,不大想动的,谁知道,由仆妇给盛了一小碗酸汤,摆在三人手边,说是喝了以后能开胃。

郑小娘子好奇地尝了一口,就大呼好喝。

她就也跟着尝了尝,这一尝,只觉得味道酸咸中带着微甜,又十分爽口。

饮下腹中,似乎把积下的烦闷和暑气都给驱散一空了。

这胃口一开,再吃什么酸辣凉粉,黄瓜鸡丝,荷叶鸡的,就只觉得十分美味。

虽然没有夫君作陪,但母子三人边夸赞着菜色,边尝着美食,倒用得比前两日多了不少。

“府里的厨子可是何大?”

原本郑将军跟着三皇子来赈灾,身边是不可能还带个自己专属的厨子的。

所以只能是郑福自己张罗,不会厨艺也得学两手。

等到后来,三皇子决定扎根六县之地,郑将军也买下了这个宅子。

这才接收了一批郑夫人从老宅送过来的下人。

何大就是郑夫人用惯了的厨子。

“正是呢,何大来了这边,就学会了这边的几道新菜,不过试做了几回,就十分正宗。还得了将军的夸赞呢。”

其实最早在卫星村学做新菜的是他,只不过他倒底这上头没天分,做出来也就是勉强还行,换成老何,只做了几回就掌握了要领,味道能跟他在卫星村尝过的相比了。

“这些新菜,就是应祥县的本地菜?”

郑小娘子忍不住好奇。

“回二娘子,并非,这是开阳县卫星村所创,他们的当家人曾经出海经商,见识过许多新鲜菜蔬和各地特色,等回到咱们大泰的家乡之后,就在本地栽种,用这些新奇品种做出了新菜。”

“新品种的菜?可是过年时候送到老宅的土豆?”

“正是,土豆只是其中之一,还有西红柿和黄瓜……”

郑喜一使眼色,就有仆人飞奔去厨房,不多时捧着一盘子新鲜的蔬菜过来。

这上来的一盘子,算是个拼盘。

西红柿是个头小的,也就比大拇指大一点,红艳艳的能当水果吃。

黄瓜也就比巴掌大一点,洗干净了碧绿鲜嫩,实在是解暑良品。

还有土豆不能生吃,不过厨房也有办法,挑了个头小的,煮熟备用的,就盛在盘子里端来了。

“这能生吃吗?”

郑小娘子好奇地拈起一枚小西红柿。

然而那头郑公子已经拿起黄瓜,咔嚓啃了一口,嚼吧两下,就赞道,“挺脆的,味道不错!”

“这两样都是能生吃的,只有土豆得煮熟了吃,这个土豆就是煮熟了的。”

郑小娘子听了这话,也咬了一口手上的小红果子。

“唔,酸的!不过,味道还挺好呀!”

郑小娘子把盘子递到郑夫人面前,“阿娘您尝尝呀。”

又嘿嘿一笑,“大娘三娘她们还说这边靠北,是穷乡僻壤,还笑话咱们呢……我看这地方挺好!等阿爹回来,我要让阿爹带我去那个什么卫星村玩!”

大娘三娘她们,是大伯家的庶出女儿,大伯身为大皇子手下的得力人,家眷都上了京,就留下两位姨娘两位庶女一个儿子在老家孝敬祖母。

大娘三娘她们嫉妒嫡出的四娘五娘,却不敢说什么,倒是经常在二房的小娘子跟前说些酸话。

郑夫人笑而不语,拈了一个红果子尝了尝味道。

虽然还不错,但她午饭吃得不少,为防积食,就不再试。

就听郑福接着说,“二娘子不必去那卫星村,也能见着各种新奇玩意儿……咱们将军但凡见着什么好东西,都给二娘子搜罗了,如今都放在二娘子的书房里哩!”

说到这儿,又加上一句,“公子自然也都有的。”

郑小娘子瞬间眼睛放光,“当真,那我可要去瞧瞧!”

看她这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郑夫人按了按额角,强忍着困意,“你可消停着吧,才到了宅子里,还没歇晌呢……”

郑小娘子精神头十足,“阿娘我不困……”

说着就看向郑公子,“阿兄你也不困吧,走,咱们一道去瞧瞧……”

郑公子也不答话,眼睛却看向母亲。

郑夫人见状,只得朝这对兄妹摆摆手,“你们去吧……可别太疯,等你们爹回来,一个个没精打彩的,到时候你们爹罚你们,我可是不求情的。”

“知道了!”

得了批准,这一对小兄妹就都兴冲冲地往后院去了。

第132章 一场虚惊

布置书房的都是郑家用习惯的老人了,郑家两小来到后院,很容易就找到了小娘子的书房,这书房的布局跟在老家差不多,书案,多宝阁,坐榻,琴台各在其位……

郑小娘子一眼就看到,书案上琳琅满目地摆着不少东西。

这些都是郑将军平时在街上偶然遇到,觉得家里的小女儿会喜欢,就顺手带回来的。

这些小玩意他觉得新奇,但其实大部分郑小娘子早就已经有了。

有本地特有的小玩意儿,郑家兄妹俩就就是新鲜了一下,把玩了没到五分钟就放下了。

“咦?这是什么书?”

郑公子就瞅见一堆玩具和文房四宝旁边,还整齐地摆着几本书。

就拿起来翻看,这一看,发现竟是从来没看过的。

这时候能读书的都是有钱人家,光是笔墨纸和书本这些就得不少银子。

而市面上的书也就是那么些。

除非是一些底蕴深厚的人家,会有些珍藏的孤本,这也是那些世家跟新贵的不同处之一。

郑良算是挺重视子女教育的,郑家老宅在发达以后,也设了个藏书楼。

管家会定期地买回市面上新出的书籍充实书楼。

郑家人都能随时进书楼,而郑公子算是比较好学的,他家藏书楼里的书不说都精读过了吧,起码都翻开过,知道里头是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