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圩村的当家人,研究了两天,居然做了个让众人大吃一惊的决定。

“什么?司姐,你,你要进京?”

司娓娓笑眯眯地点点头,“没错。咱们的人一直都这么小心翼翼,虽然安全稳当了,但是也偏安在一个小地方,消息并不灵通,对大泰朝的情况,都缺乏了解。”

“就咱们现在对于朝廷的各种信息,都是来源于三皇子那一派,但立场不一样,这说法也不一样,更何况咱们不过是平民百姓,又不是他们的嫡系人马,自然不可能得到更有用的内幕消息……”

司娓娓这人,在现代的时候,胆子就忒大,国内国外都敢一个人去玩。

来到古代以后,每天都在为了村子忙活,再加上古代世界出趟远门可不是好玩的,实力不够随时有性命危险,司娓娓胆子再大也是个惜命的,所以并不提起。

如今有了防身利器,村子里各方面的事情都上了轨道,物资又极大的充足,人手也有好些多的。

比如说村子里这几个少年,个头窜得很快,在村子里文化课和武术课两不误。

随便哪个,站出去都比同龄人显得优秀许多。

司娓娓挑中的是封家兄弟里的封大牛。

封大牛在逃荒的时候都能带着弟妹,还能给他们找来吃喝,可见本身底子就聪明又仁义。

后来在卫星村,不管是干活和学习,都是最勤劳的一个。

有他在,就给弟弟妹妹们起了个带头的作用。

跟上次三人一起上省城一样,司娓娓挑了辆不起眼的马车,车里载着一点货物,还有两人的行李用品,赶了个大早,就直奔京城去了。

司娓娓前脚刚走,后脚就有应祥县来的媒婆,为卫星村王村长的司表妹保媒。

这媒婆还是个官媒。

保的是三皇子座下一位五品校尉。

官位虽小,可媒婆说得却是天花乱坠。

“那位刘大人,年纪也不过三十有六,家里一双儿女,都有十四五岁了,不用费心教养,这位刘大人是三殿下亲兵营里的,很是得三殿下的重用,家里也有田有铺,穿金戴银,奴仆七八个,要是司娘子嫁过去,那就是现成的当家太太……”

王大军坐在主位上,脸皮就一个劲儿的抽抽。

居然有人来给村长提亲!

还是个二婚带两拖油瓶的!

虽然村长自从当了村长以后,脾气好得很,基本不骂人,更不用说动手了。

但都是一个村的,谁还不知道谁呀。

王大军可记得司娓娓小时候那个虎了吧叽的模样。

这也是村长不在,才能容得这媒婆说了这么一大堆。

“这位江大娘,这就可惜了,我表妹带着人出门做买卖去了,并不在村里。”

江媒婆愣了下,神情里就露出不赞成来。

“说起来,谁不知道王村长在两县,都是个人物,赚下的银子有成千上万了,怎么还要司娘子一个妇道人家去做买卖?这可不是我婆子倚老卖老,要多说两句啊……这女子么,什么精明能干,什么琴棋书画,识文断字,那都是虚的,还是要趁着年纪轻,寻个好人家要紧!”

她来的时候,都打听好啦!

这位王村长的表妹司娘子是个寡居的,常年跟在表哥身边,打扮成个男人,抛头露面地做买卖,也的确是精明强干的一把好手。

可一个女人家家的,挣那么多的银子,自己能落到几分?再说没成家没儿女,还不是一场空?

既然人家托到了她这里,她想着一个是官,一个是民,那还有不成的?

这不,就带了厚礼大老远地来卫星村了?

结果可好,人还没见着,居然又出去做买卖了!

“哈哈哈,人各有志,我表妹的事,我这个当表哥的可不敢做主。”

“不过,我倒是听表妹提过,她志不在嫁人,如今更是去南方贩货,一来一回,怕不得半年?劳江大娘受累跑这么趟,这些小小心意,请江媒婆喝茶。”

这老太婆说得实在是太可笑,没看来装着来送茶,其实是来听稀罕的几个卫星村小伙,那脸上的表情,都快要憋不住了么?

但王大军想到,朝圩村光棍问题还没解决,开阳县适龄女子太少,将来怕是还得去应祥县想办法,所以就不想得罪应祥县的婚介,这才和颜悦色,不但耐着性子听完了荒唐的提亲,还给了一两银子的跑腿钱。

而听说了这奇闻奇事的小伙子们,在装作送完茶又扎堆交流之后,抱着肚子笑成一团。

“扑哈哈哈哈,居然想把咱家老大给挖走!”

“简直是做梦呀!”

“就是,要是来个高帅富的小鲜肉也就算了,居然是个二婚拖油瓶男?”

“可惜司老大走得早啊!咱们错过了一场火星撞地球的好戏!”

“不,不是,我就纳了闷了,咱卫星村又不在应祥县,司老大也不在应祥县活动,那个什么刘大人,又是怎么想起来要向司老大提亲的?”

这个蹊跷的问题,也被王大军当面提出了。

“嗨,王村长能攀上郑将军,还常常在村里宴请,听说席面上都是天南地北的美味,这些可不都是司娘子一手操持的么?这郑将军和郑家的小娘子小公子回去一夸赞,可不各位将军和大人也就都知道了么?正好刘大人正房娘子没了半年了,寻思着续一房好为儿女操持婚事,可不就寻着老婆子我了么?”

王大军眉头皱了皱。

居然是因为宴请了几次郑将军?

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儿似的。

“嗯,这事等表妹回来就告诉她,让她自己拿主意吧。”

王大军虽然外向爱结交朋友,可并不喜欢弄这些婆婆妈妈的事儿,得亏司娓娓不在,他都不用想太多的理由,就能直接回绝。

“这么好的亲事,唉,王村长不能派人去唤司娘子早些回来么?错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刘家怕是等不得那么长时候呀!”

王大军就端茶送客,“这做生意出门在外,谁知道人在哪里?刘家等不了就另找旁人好了。”

第168章 打卡宝地

媒婆是怎样不甘地离了卫星村,回到应祥县又怎样对司娓娓此人大肆渲染,说她是如何的离经叛道,如何的性情粗野,根本不适合娶到内宅里当贤妇……

这些司娓娓统统都不知道,她带着封大牛,一路上晓行夜宿,花了三天工夫,来到了省城。

在省城呆了几日,四处考察,收集信息,又上路去了京城。

不得不说,王朝之初,一切都处于上升期,不管是治安,还是经济,都是有大大发展的。

比如说,头一次去省城的路上,他们三个人就遇到了好几次拦路抢劫,还有夜宿遇袭。

但这一次到省城,就一路太平。

当然了,也有可能是因为司娓娓坐的这辆车并不大,又半新不旧,十分不起眼,车辙也不重,看着就不像带了多少值钱物件的。

从省城进京,又花了半个多月。

主要是这一路上轻过了三四个重镇名城,司娓娓也都停留了一两天。

这些名城,大部分都比省城要繁华发达,除了占着交通便利之外,也有地位重要的原因。

安远城离着政治中心有些太远了。

等到了进了京城,不要说从来没离开过开阳县的封大牛,就是在现代去过国内国外许多名城的司娓娓,也深感大开眼界。

她终于见到了完整的古代京城!

在现代看到过的那些唐宋明旧都,都是历尽战火风霜洗礼的,能遗留下来十之一二都了不得了,哪像现在,正是处于上升期生机勃勃的全球最繁华都城?

司娓娓趁着不被人注意的时候,拍了不少照片和视频。

这些等回去的时候,可都是宝贵的资料啊!

京城可就不是小小安远城能比得了的了。

三朝旧都的历史让这座城足足有十个安远城那么大。

虽然也经过战乱疮痍,新朝初立不到十年,有些地方没来得及维护,让有些前朝建筑显得黯淡古旧,也无损世界之都的泱泱气派。

少年封大牛的世界观受到了大大的拓宽。

自从在卫星村,学会了念书认字,又学会了拳脚工夫,还跟着他弟弟二牛会了一点点的医理,在石渣场跟着杨添才学会使用各种工具,知道了水泥的制作流程,去县城特产铺子里帮忙又了解了点做买卖的门道……

这个少年的眼界和才干,可以说远超过开阳县的所有同龄人。

虽然少年还是保持着他好学勤劳的好习惯,可心里其实是有一点飘了的。

县城里的人还总是瞧不起乡下人,就开阳县城那些人,他们的日子,有卫星村好过吗?

骑马都追不上!

封大牛觉得自己最幸运的就是,在差点活不下去的时候,带着弟妹们遇见了贵人。

而且弟妹们都很聪明懂事,没有一个拖后腿的,各个都学了些专长,将来少不得也是被村里重用的。

他甚至都想好了,他就好好干,将来娶个贤惠的媳妇,像司姐那样能干到顶点的不敢想,像莲香那样漂亮过火的他也不敢要,就像高嫂子那样做一手好饭菜的就很好……娶个媳妇,生几个娃,教导他们跟自己一样念书习武,子子孙孙安逸地在卫星村生活下去……

然而少年这点小见识在京城算是受到了挑战了。

京城的大街平坦宽阔,站在街头一眼看过去,两边全是店铺,都看不到尾。

一个大店来往的客人比开阳城半个城的人还多!

大街上跑的马车,各种各样,有的用彩纱罩着绣出各种纹样,有的上头还挂着鎏金铃铛,一走过去,香风阵阵,铃声清响……

还有大街上的人,贵人,有钱人可真多!

有钱人的花样也多,什么衣裳首饰,珍奇斗艳,什么丫环婆子,宠物猫狗……

当然了,京城的物价也贵得吓死人。

同样条件的客店,在开阳县一百文,在这儿得翻个八倍。

更不用说吃饭喝水,便利是便利,美味也美味,实在是干啥都要钱。

偏偏当家做主的司娓娓说是来京城做买卖的,可来的头几天,就带着他四处闲逛,吃吃喝喝,听曲看百戏,悠哉悠哉的,一点也没有急着把带来的货物脱手的意思。

“掌柜的,我听小二哥说了,咱这条街尾上就有个货行,能收毛货。”

司娓娓还坐在客舍的窗边上,桌上泡着杯奶茶,手里拿着古代的报纸,仿佛有了回到现代的错觉。

其实是这个时候的茶叶,都是研成沫再加上调料喝的,司娓娓觉得很有趣,就买来了茶粉,自己加上糖和牛乳,居然风味胜过现代的奶茶,再配上古代甜咸点心一起食用,看着邸报,小日子不要太惬意。

看到封小弟这么着急地卖货,司娓娓就微微一笑。

“行啊,那你就拿上咱们的毛衣,先去投石问路,打听下价吧?”

“啊?哦!”

封大牛微愣之后,立马重重点头,表示一定要做好这个活儿。

“没事儿,咱们手里的货也没几件,这件来主要是打通渠道,不是来挣钱的……你放心,再怎么样,都会有咱们回去的路费的。”

过惯了苦日子的孩子都习惯节俭,比如说在路上,住店的时候封大牛就非得去住大通铺,舍不得他住单间的店钱,吃饭的时候他都点的是素菜面,连个加肉的都不舍得……

司娓娓觉得这个小弟是在担心她大手大脚花光了钱,两人最后就回不去了。

看着封大牛认真地在他们带来的货物里头挑出件毛衣,是件中等尺码的,花灰色,跟店小二借了烙铁细细地熨平了,又用细布包好,放在他随身的布挎包里,整整衣冠,像一个准备面对客户的推销员那样,精神百倍,信心十足地出了门……

看看,这就是他们朝圩村培养出来的下一代力量!

司娓娓欣慰地给小弟比了个加油的手势,看着封二牛迈着自信的小步伐走向街尾,她也站起身来,伸了伸懒腰……

她也该去忙活啦!

三朝之都,新朝方兴的京城。

除了达官显贵,平民百姓,还有天南地北的客商云集来往,共同创造着京城的盛世繁华。

不管是白日还是黑夜,都有数不清的热闹形胜。

比如此时,天色将晚,在城东烟柳巷内,便有好几处院落,大门敞开,宫灯高挂,里头隐隐就飘出了丝竹乐曲,女子若有若无的娇笑声……

而来自京城各处的客人,也络绎不绝地走进了这些院子。

这其中就有一位客人,走进了巷内第三座院子。

迎宾的下人赶紧将客人引进了一楼的大厅,安排了位置坐下。

才坐定,便有鸨母笑嘻嘻上来招呼。

鸨母经验丰富,阅历无数,一双眼不过上下一扫,就把这客人给细细过了一遍。

这客人,没带什么下人,穿着的一身绸衫和佩饰也是普通,放在乡下也能算个乡绅,在京城里那实在算不上什么,只是这客人腰板挺直,目光清洌有光,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那神情未语先笑,看着就觉得十分亲切随和,让人有拉着他说说心里话的冲动……

别的不说,就算不够有钱,也是院里姑娘们会喜欢的那一类俊哥哥。

“客人万福,不知客人是头回来,还是曾来过的?在咱们这儿可有相好的姑娘?”

这位客人,可不正是女扮男装的司娓娓。

上回去省城,孔金顺去某些场所,还被她给批评教育了。

结果她就自打脸,亲自到这种地方来了啊!

真不是她穿越玛丽苏病发作,非得来这里打卡。

而是通过这段时间的打听,她才知道,要想得到最详细的情报,这里就是最佳场所。

“虽是头回来,却是听朋友提过,贵院的莺语姑娘最是风趣可人,不知道她这会儿可有空过来坐坐?”

鸨母瞬间明悟。

“在,在的,客人稍待,奴去唤她来!”

她们院子里虽有花魁娘子,能勾得贵人公子常来常往。

但其实最赚钱的,还是来来往往的客商们捧场。

三教九流,推杯换盏,弹曲听音,多少有用的小道消息,多少买卖生意,就是这么打听和做成的。

村长司娓娓也是无奈啊。

在现代,她能足不出户,直接在网上搜寻各种信息。

到了古代,邸报上的都是大方向,大事件,对于一些蛛丝马迹的风声和故事,那是不可能有的。

所以在打听到这烟柳巷飞红院有莺语燕歌几位宝藏姑娘之后,她只好亲自来接受腐蚀了。

“客人万福!”

没到五分钟的工夫,莺语姑娘就袅娜多姿地来到司娓娓面前,躬身一福,姿态端庄秀美,要不是司娓娓知道这是什么地方,保准以为这是哪家教养良好的小娘子呢。

有点门道!

要不说莺语姑娘能在商圈儿里传出名号呢,还是很有两把刷子的。

“有礼了,快请坐……”

司娓娓同姑娘见了礼,微微一笑,请对方入座。

“不知道司客官,是来京城做什么买卖的?”

一番寒喧,见这位俊哥哥很是斯文有礼,就知道醉翁之意不在酒了,莺语姑娘就直接发问。

第169章 小强不死

“边远小县城来的,贩点不值钱的杂货……还要请姑娘多多指点哩!”

司娓娓眉稍轻挑,脸上就带了令人愉快的笑容。

京城繁华,各地客商云集于此,尤其是那些来到这条巷子里寻欢作乐谈生意两不误的人,甭管身家如何,那都是要在姑娘们面前显摆吹牛一番的。

然而这位年轻官人就那么云淡风轻交了自己的底儿,反倒让人高看一眼,觉得这位必是在谦虚。

“一看客官就不是凡俗中人,这话也太谦了,奴先敬客官一杯!”

莺语先入为主,自然对小官人好感倍增,笑靥如花。

几句开场客套过后,司娓娓就从袖中取出一个小袋子。

将小袋子的东西倒在桌上。

却是两支手指长的小竹管,一个圆溜溜的小瓷罐。

“这两样,便是我这次进京带来的小杂货之一了,正好当个小礼品,送与姑娘把玩。”

“咦,这是什么?”

莺语姑娘既然能在京城里出点小名头,自然是见过大世面的。

她如今有二十五六岁的年纪,在院子里肯定不能跟那些十八九岁正芳华正茂的姑娘们比,但谁还没年轻过……她年轻的时候也曾是位花魁娘子,多少富贵荣华都见识过了,虽说一直在这一行沉浮,倒底也没把年纪活在了狗身上,学了许多技艺,结交了许多人脉,靠着见多识广,善解人意,心思玲珑,这才能姿容褪色之后也能在院里有立足之地。

虽说这两样东西看上去就不怎么值钱,但她已经过了靠外表来断定价值的时候了。

所以她望着这几样小礼品,那是明眸含光,唇角带笑,怎么看都是讨人喜欢的美人儿。

所以说跟聪明而且见过世面的人打交道,就是舒心啊。

司娓娓笑眯眯地把竹制唇膏旋开,“这个是唇脂,这次我带了两种,一种滋润,一种点唇,这一罐里,是做好的面霜,涂抹肌肤,美白润肤。都不是多稀罕的东西,不过图个乐子罢了。”

莺语接过来瞧了一瞧,又轻轻地旋出一点点,看那唇脂光润自然,香气淡雅,而面霜呢,虽没打开,但光看那蓝白花色的小瓷罐,微微逸出的香味,就知道都是很好的东西。

她们这样的姑娘,除非有特殊情况,手里一般都不缺钱,在吃喝装扮上都大方得很。

古代有好几个朝代,女子流行时尚都是从她们开始的。

莺语的笑容就更加甜了。

“呀,这实在是精巧得很,多谢客人厚赐了!”

莺语欢欢喜喜地将这些小礼品收到了袖中,甚至还站起来行了个小礼。

她这也是真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