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女临门:暴君的伪善皇后上一章:第 263 章
  • 贵女临门:暴君的伪善皇后下一章:第 265 章

沈莉莉道:“今晨预备了咸鸭蛋,这是蜀省特产,唐大人一会儿多吃些。”

唐大满望着沐子轩,怎的这话听着客气,实则带着一些似曾相识的熟络感。

娄知文道:“我要青菜粥。”

沈莉莉盛了一碗递给唐大满,又动作熟络地递了娄知文一碗。

两人捧着粥碗。

沈莉莉没问沐子轩,直接盛了八宝粥,里头加了一点白糖,搅了一下:“夫君,用饭罢。”

桌上预备了三种馅的包子,唐大满喜欢吃的猪肉包子;沐子轩的素菜馅包子;娄知文的三鲜包子。

他各取自己面前的,一口咬下,发现是各人喜欢吃的,就连桌上的小菜,也各有他们爱吃的两样。

唐大满觉得诧然。

娄知文心里暗道:沐子轩什么时候还知我的爱好了?同窗几年,我可是没说过,还当唐大满心细,原来他也是个心细的。

沐子轩轻声道:“今晨辛苦娘子了?”

“原在家里常做的,算不得辛苦。”

她并没有怎么做,都是梁府的下人在做,只是与她们说了要做什么样的菜式,他们照着做了。骨头汤是昨儿酒宴上剩下的,取了些汤做了一锅骨汤蛋花粥。

安忆城早年就是小乞丐,吃不饱饭,跟了沐子轩日子好过些,他不挑食,做什么吃什么。跟着沐子轩后,大多数都是他在做饭,沐子轩的嘴叼,有时候还嫌他做得不好,对安忆城来说,他在这世上的亲人就是他师父沐子轩,所以他以做一手好饭菜为乐,还与人特意学过。今晨起了大早,跟着梁家的婆子学做菜,还问了一遍,婆子见他是小孩子,倒乐意教他,又说各种稀粥应该怎么做。

沈莉莉问安忆城:“你想吃什么粥?”

安忆城指了一下骨汤蛋花粥,看上去很好吃的样子,着实唐大满吃得很香,勾起了他的好奇与馋虫。

沈莉莉笑了一下,盛了一碗给他。

沐子轩道:“忆城,今儿就罢了,往后可是你给师父、师娘盛粥。你可是晚辈,懂不?”

安忆城面露愧色,忙道:“师父,我记住了。”

娄知文道:“与我住的客院,还有大榆县知县与本县知县。”

安忆城喝了几口,道:“师父,我与厨房的人说一声,让他们送吃的过去。”

唐大满道:“与我住一个院子的乡绅,快要烦死我了,一个劲儿地夸他儿子会读书,还说他两个庶女长得多好看。在我们琼林十二杰面前,夸他儿子会读书,就我们几个,当年入仕时谁不是二十出头的年纪,当真是少年才俊…”

娄知文接过话道:“唐兄说得是,与我同住的大榆县知县,见着我诚惶诚恐的样子,一个劲儿地哭诉。说接连几年,因为大榆县过试的秀才太少,他被上头训斥,说他身为地方官,不知教化百姓。年初童试,全县只出了五个秀才,这还是他做了五六年知县,从最初一个、两个秀才发展到今年的五个。”

大榆县知县很郁闷,其他方面的政绩不错,就因为全县的秀才太少,居然年年的考评被拉成中评,不是中上,就是中中,要不就是中下,就这样的政绩考评,他一辈子都别想晋升,好歹也要得个上评,这才能晋升。

娄知文道:“他与我说,在二十年前,草庙镇其实属于皇城仁义县所辖。因为草庙镇百姓顽固不受教化,当时的仁义县知县仗着与窦国舅有关系,就将草庙镇划给大榆县。说朝廷的划分编制,不该因为一人之私就给改了…”

唐大满大笑不已,“不能以一人之私?要我说,他是怕草庙镇拖了他的后腿,他晋升无望,想把包袱踹给仁义县。”

娄知文觉得头疼,朝廷对草庙镇兄弟同娶一妻的事,想纠正民风,奈何这一镇的百姓太穷,为了传宗接代,就想了这么个法子,现在想纠正,也纠正不了。数年前,宫中要放一批宫女离宫,朝廷就带了无家可去的大龄宫娥来草庙镇,鼓励各家的男丁从军,两个男丁从军可换一个宫娥为妻,虽带了一百五十人,只几天就都领走了。

可因宫娥里头有不孕不育的,现在娶了媳妇的有好些都懊悔了。更有的人家,出现了转卖不育妻子的现象,卖了不好的,全家又借又攒的另买了年轻的回来。

草庙镇兄弟同娶一妻的事,在几年前,连朝廷都知道。对于辖管此地的官员来说,这就是一根烫手的山芋。皇帝一直想教化这些百姓,可要朝廷给这些贫苦百姓一人娶一个妻子,这也不现象,着实娶了妻,他们也养活不了这么多的人。

娄知文被大榆知县一说,也觉得这事头疼得很。

他是大榆知县的顶头上司,要装不知,这也不成。

沈莉莉道:“其实要让他们改变固有的方法,亦不是没有法子,只要改变了穷困,他们谁还愿意兄弟共娶一妻,但凡家里过好了,自己就会乐意一人娶一妻。”

娄知文道:“贤弟妹有法子。”

第358章 沐洛缘-好字2(四更)

娄知文道:“贤弟妹有法子。”

“法子不过是以穷变富,草庙镇的百姓,也最是淳朴,也最容易知足,只要饿不死、冷不死,还能娶上媳妇生娃过日子,他们就满意了。”她顿了一下,“草庙镇往南,有方圆一百八十里山林。在前朝时期,那里也曾住了不少百姓,多是以狩猎为生。元祖皇帝一统天下,曾下令将山里的猎户赶至有人居住的村落定居。久而久之,山中野兽横行,若是朝廷能派人灭杀虎狼等猛兽,只要那里太平了,百姓们自然愿意迁徙至那里开垦生活。毕竟,并不是离开家乡,只是在离家不远处重新建造家园…”

方圆一百八十里的山林,全部开垦成良田,安顿百姓居住,这就解决了草庙镇百姓无地耕种的难题。

沐子轩道:“那片山林并非没有猎户,侠义镇逢双赶集,一到赶集日就屡见猎户们带着野物来兜售。”

草庙镇的百姓多胆小怕事,不敢去那山林居住,以前有胆大的去,夜里有狼出来,听说还把家里的孩子给叼走了,自那以后,原本壮着胆子搬去的人家又都搬回去了。

虎狼猛兽,也怕人多的地方,他们只在林子里出没,很少离开那片林子。

每到秋天,就会有无数的百姓成群结队地进林子,或是打柴,或是狩猎,但这需得会些武功的男子才能打到野物,有了野物或是变卖成钱,又或是腌制好后待年节时吃。

沈莉莉道:“那是其间一个法子,还有一个法子。娄大人定然也知道,草庙镇所辖十二村,村村都是大村子,少则二千余人,多则近万人。就像沈家村,住了五六百户人,其间九成以上都姓沈,有四千人左右。人多,耕地少,就算他们再勤劳,家家少则二三亩地,多则四五亩地,家里人口少则五六口,多的十几口,因只一妻,又不曾分家,这如何能吃得饱?”

“我娘买了镇上的西山,那里的土脚不好,满山的石头,就是这样的荒山坡地,百姓们也能拾掇出来耕种,可见他们勤劳,更热爱土地。他们也胆小,害怕猛兽,害怕重赋重税。朝廷可以鼓励百姓迁徙去有土地耕种的地方,若有一系列的奖励措施:如第一批去的,可免税几年,还可发放安家银子,更可帮助他们娶媳妇,这样一来,必有人愿意迁徙。”

娄知文沉了沉心,他当年高中,从知县做到知州,在县上是的政绩不错,在冀州知州一职上,也想干出一番大事。

沈莉莉又道:“大赵三十余省,数百州,北地姑娘少,可南地姑娘却是多的。我听说闽省琼州、崖州一带,妇人下地干活,男人在家做饭带孩子,甚至有姐妹同嫁一夫的,何不南北合作,将北方的男子送往南方,再将南方的姑娘嫁至北地。”

沐子轩不合事宜地道:“我听说琼州一带的姑娘长得一个赛一个的黑丑。”

沈莉莉一扭头,这话是他说的?

沐子轩连忙扒饭。

他说的是实话,他见过海边的姑娘,就算里头的美人放到西南姑娘里头那也是容貌平平者。

唐大满若有所思地道:“这样一来,就要官媒署得力办差,把北地的壮年男子送到南方去,再从南方带一些姑娘回来。”

几人正说话,院门外头传来一个男人的声音:“大榆知县林大手特来拜访娄知州大人、唐知州大人与沐公子!”

娄知文恼道:“唐兄,比缠你的那个厉害吧?我都避到这里用晨食了,他居然还给追了过来。”

沐子轩淡淡地道:“知文,那是你的下属,你要不要他进来?”

娄知文反问:“你不是东主?”

沐子轩道:“我现在是民,可不是官。”继续吃饭。

林大手还在朗呼:“大榆知县林大手特来拜访娄知州大人、沐公子!”

娄知文听得直冒火,对着院门大吼:“林大手,你给我滚进来!”

再被他喊下去,住在客院的人都会知道他们在正院,不一会儿,肯定引来一大群人。乡绅、官员们都知道,娄知文、唐大满与当今皇上是同窗,同拜洛廉门下,感情比寻常人要好,尤其是唐大满,这可是做了几年御书房侍讲的天子近臣,皇帝对他的信任,超过其他人。虽说唐大满现在是知州,可他日前途不可限量,那也只是放到地方磨砺几年,待本事厉害了,早晚是要回皇城各部院任职。

林大手进了院子,立在堂屋门口,揖手行礼。

娄知文道:“免礼!免礼!”

林大手道了声:“客院里人太吵,我来这里用晨食。”

我们和你熟吗?

娄知文面露恼意。

不过是昨日才与他见面,说得好像与他很熟。

林大手径直移了个锦杌坐下,扫了眼八仙桌的三样粥,自己取了碗筷,盛了一碗骨汤蛋花粥吃,着实他一眼,发现唐大满吃的正是这粥,瞧上去很香的样子。

林大手道:“草庙镇的钱秀才,一大早就缠着我,快被他烦死了。要把他的庶女许配给我做妾室,我林大手就是寒门学子,养活自己和妻儿老娘都吃力,哪有银子养侍妾。我特意躲到这儿来,钱秀才不惧本县,却惧娄大人。”

沈莉莉暗暗吃惊:钱秀才就算吃喜酒,不是应该去沈家吃酒,怎么来这儿了,他与沐子轩可是八竿子打不着。

林大手说话的时候,还瞧了瞧唐大满。

文武百官,谁不知道唐大满家里只一个嫡妻,连个通房都没有。

唐大满就常说“我就是农户的儿子,能娶一妻足矣,就算富贵了,也不能忘本。”皇帝曾打趣,说要赏他美人,也被他谢绝了。自那以后,皇帝动不动就拿赏美人的事吓唬他,尤其他据理力争的时候,“唐大满,朕赐你几个美人如何?”他立时就住嘴了,不再说话。

皇帝百试百灵,满朝皆知唐大满怕纳妾,还说“女人多了麻烦”。

林大手这么说,就是为了迎合唐大满。

唐大满果然对林大手好感倍增。

娄知文道:“你这小子,不想办法教化大榆百姓,只怕你在大榆县待一辈子。”

“娄大人,在下不是找你商量法子?下官比任何人都着急,恨不得百姓个个都吃饱穿暖娶上媳妇,过上媳妇孩子热炕头的好日子。”

第358章 沐洛缘-好字3

(续上章)“…过上媳妇孩子热炕头的好日子。”

唐大满道:“刚才正在说改变草庙镇的贫困现状,一是将禀报朝廷,派人灭除兽患;二是将百姓迁徙到北边。前几年打仗,那一带荒芜了不少的的土地,土地肥沃。”

林大手忆起昨晚与娄知文出的主意:让他出面,把草庙镇推给仁义县。

看来娄知文就没想甩掉这个包袱。

娄知文似知他的心意,冷哼一声:“我等为官是造福百姓,丢给仁义县,草庙镇的百姓就能过上富足日子?穷的还是穷的,与其如此,倒不如尽心改变他们的穷日子。法子总是有的,只要用心就能做到。”

他们可是琼林学子,恩师与各位先生教的,可不是教他们推责任、甩包袱,他娄知文也干不出这样的事,要是真推出去了,肯定被同窗们瞧不起,没有尝试又如何知道法子行不通。

林大手在大榆县想了很多法子,就算朝廷将退役的宫娥送来,因出现有不育宫娥的事,百姓对此怨言很大,还有人家卖了宫娥另买年轻的姑娘做媳妇的。乡下百姓,求的就是传宗接代,不能生娃,对他们来说那就是天大的事。

林大手不吱声。

娄知文道:“近来我正好得闲,你今儿随我回冀州城,我再召了城衙大小官员商议草庙镇的问题,不把这一镇的百姓教化好,我等无颜面对皇上。”

林大手喜上眉梢,娄知文这是要下重手整理了。

用罢了晨食,娄知文带着官兵回冀州城。

林大手坐着他的马车上,带着县衙的官差一行跟去冀州城,临走的时候,对唐大满道:“在下仰慕唐大人多年,其景仰之心无法言表。”

唐大满原对他的印象不错,一听他说话心下一沉,“无法言表就不要表了,快随娄大人办正事要紧。”压低嗓门,提醒道:“娄大人正在劲头上,你可抓紧了,否则过了这村可没这店。”

“多谢唐大人提点。”

林大手一路快奔,上了马车,“跟上娄知州大人的马车,我们去知州衙门。”

娄知文、林大手走了。

仁义县的知县站在唐大满身边,正小心小意地说话。

他已经听人议论了,说林大手要把草庙镇给推回来,这可是连朝廷都知道的贫穷镇子,要推给他,他也别想晋升了。“唐大人,你说说,这都叫什么事,草庙镇明明属大榆县所辖,怎么就要推给仁义县。”

唐大满不说话。

仁义县知县就道:“唐大人,你可得帮帮下官…”

唐大满见他跟着自己转,恼道:“就你这点出息。娄大人根本就没想把草庙镇推出来,他可是出名的干臣,要一个草庙镇他都治不了,就不是娄知文!”他指了指仁义县知县,失望地摇头,“越是烫手山芋,有时候也是机会,你不要机会,自有人会抓住机会。”

草庙镇的难题,有一百多年了,如果在娄知文手里真被治理好了,皇帝肯定要记他一功,这就不是寻常的教化百姓之事,而是造福一方。

仁义知县凝了一下。

就草庙镇那鸟不拉屎,穷得娶不上媳妇的地方,还能成为机会?

反正他是不想沾,沾上那地方,他肯定得被愁死。

钱秀才见娄知文、林大手走了,这会子一双精明的眸光四下里一扫,发现了几个仁义县的乡绅,揖手与他们打招呼、套近乎,这可是多少年都巴结不上的,认识几个人,说不得往后就更好办事。

娄知文正要出侠义镇,经过“满堂香”酒楼时,一抬头看到那个偌大的匾额,“满堂香,这字谁写的?谁写的?”他提高嗓门大声喝问,立有同来的师爷飞一般地下了马,去打听这是何人的书法。

林大手坐在后头的马车上,亦望着那匾上龙飞凤舞的大字,仰着头道:“这字写得好大气,气势磅礴,意境不凡啊!”

师爷近了娄知文跟前,“禀大人,说是草庙镇一个叫沈桦的少年所写。满堂香的东家黄二爷,悬赏了三千两银子换来的书法。”

娄知文乐了,“自德圣娘娘之后,皇城人都追捧唐大满的书法,看到这字,唐大满该要惭愧了。”他又问道:“草庙镇的沈桦?”

林大手奔了过来,“回大人,这个沈桦下官知道,正是沐夫人娘家的弟弟,年纪不大,今年十一岁,十月初三在知县衙门参加童试,书法写得不错。”

“不错?”娄知文意味深长,“这样的书法还叫不错?你可真会捧人。”

捧的谁,肯定是唐大满。

皇城一带不都追捧唐大满,夸他的书法好。

娄知文觉得这叫沈桦的就能压住唐大满一头。

真正是后生可畏!

这字很让人满意。

唐大满此刻正与沐子轩辞行,带着他的人出了沐宅,远远就瞧见娄知文骑在马背上,仰头看那个匾额。

因娄知文的驻足观望,唐大满策马过来,“这字写得好!谁写的?”

唐家的长随立时就要转头打听。

娄知文不紧不慢地道:“听说是沐弟妹娘家的弟弟沈桦所写,一个少年郎,却有此等书法,令人惊叹。大满兄,以愚弟拙见,这书法在你的之上…”

唐大满深以为然,仰头看着匾额。

因为二人的驻足观望,惹得沐宅里其他的乡绅也立在满堂香底下看那匾额。

唐大满则索性下了马,进了店子,“匾额是照着字做的,那幅原字书法在哪儿,取出来给本官欣赏欣赏。”

立有一个中年掌柜迎过来,指了一下大厅上挂着的装裱书法,“满堂香”。

唐大满立在大字前,久久地凝视:怎的瞧着有些熟悉?

像洛子书法,又似德圣皇后的字,他与洛俪同在御书房当差,有师兄妹之谊,对洛俪的书法也算是极为了晓了,这一幅颇有前朝大家程长龄之风,却又独具一格,起笔、落笔有洛子书法的特点,当真是难得一见的好字。

娄知文、林大手也跟着进了店,立在大厅里欣赏书法。

一干吃喜酒离开的乡绅也都进去了。

钱秀才站在人群里。

“好字啊!好字!”

一些识得几个字,却没有功名的有钱人,见娄、唐二位大人在欣赏,这两位可是当年出名的大才子,能让他们赞赏的,肯定是好字。

第359章 沐洛缘-成亲1

(续上章)能让他们赞赏的,肯定是好字。

立有一个乡绅老头低声问钱秀才:“听说是草庙镇一个少年写的,叫沈桦!此子年岁几何?”

“十一,虚岁十二。”

乡绅捻着胡须,这么小就有如此好字,将来的成就非凡,家里还有几个女儿未许配人家,倒可以结成姻亲,虽然草庙镇的人穷,可自己再提携一二,将来肯定能有大出息。

钱秀才又补充了一句,“沈家的五小子,几时字写得如此好了?”

镇子上出了一个少年才子,可他钱秀才今儿才知道。

娄知文念头一转,对身边的林大手道:“林知县,要不你走一趟草庙镇,去与我家嫡长女与沈桦保媒。”

林大手惊道:“娄大人是当真的?”

娄知文若有所思地点头,“自是当真,我嫡长女今岁七岁,那少年听说十一,年纪相当,待我长女及笄,便可嫁入沈家为妇。你这就走一趟草庙镇说媒,一说好了,你先回大榆县把家里安顿好,尽快来州府衙门商议正事。”林大手心里暗道:自来说媒的事,哪是男子能做的。“禀大人,下官的妻子嘴巧,为人热心,最喜成人之美,下官差人回家与太太禀报,请太太出面保媒。”

刚才唐大满提点他,要他趁热打铁,生怕娄知文这一阵子热心过再不管草庙镇的事。

这种保媒拉纤的活怎是大男人干的?应该由妇人出面为宜。

娄知文道:“让你夫人帮忙保媒吧?”

林大手唤了官差过来,叮嘱了两句。

官差应声而去,这官差是林大手在县衙的心腹。

林大手约莫三十多岁,见娄知文看重沈桦,心里琢磨着:沈家有四子,这最小的儿子都能说亲,自己是不是给家里的闺女也定一个。他后宅只嫡妻一人,还有个二十出头的弟弟在读书,也早该说亲了,只低不成高不就,一直没合适的。

林老太太是年轻守寡,长子得中进士,谋到实缺后,带着幼子、儿媳跟着林大手到大榆县任上。

早前有人说商贾家的姑娘,林老太太嫌是商人,瞧不上眼。又说了秀才家的姑娘,林老太太嫌对方门户太低,配不上他们官宦人家。

唐、娄二人在满堂香大厅里欣赏书法。

沐子轩带着安忆城将吃喜酒的人都送走了。

因唐娄二人的停驻欣赏,惹得其他人也立在大厅里,只不多久的工夫,整个大厅里站满了人。

唐大满道:“沈桦小小年纪却有此等书法,真是难得!娄贤弟,若非我家嫡女太小,我都想订下这门亲了。”

“唐兄,我难得瞧入眼一个,你就让给我,没的我们俩兄弟为个晚辈生了隙嫌。”

唐大满笑了两声,压低嗓门道:“我就盯上沐子轩了,瞧他们夫妻,将来生出的儿女,定是出色的。”

娄知文哈哈大笑,“我还有第三子,今年才三岁。”

唐大满挑着眉头,“到时候你与我抢,我就闹上娄府大门去。”

“若是沐子轩夫妇瞧得上我的儿女,你儿子得站一边。哈哈…”

唐大满道:“到时候,看谁抢得过谁?”

两人一边打趣,一边说话。

娄知文与唐大满都是爱惜人才之人,看到好书法、丹青就会移不开步子,此刻也是如此,两个人立在大厅,颇有不想离开之意。

终于,唐大满道:“掌柜的,我出三千一百两银子,将这幅字卖于本官如何?”

掌柜的发愣。这不是他的,他就是一个看守酒楼的下人,这可是他们东家黄二爷花了三千两银子得来的,这更是店里的招牌,哪有把招牌字当书法卖掉的。

唐大满一落音,娄知文就大笑,“唐兄,你是昏头了,你买个招牌大字回去作甚?你家要开酒楼。”

难不成到时候这酒楼的名字也叫“满堂香”,这可是黄御厨家酒楼的名字,黄御厨家有两个大酒楼:满堂香、客来喜。而这两大酒楼,一个由黄御厨的嫡次子打理,另一个是他弟弟在打理,两大酒楼的总店在皇城,各地省府又开有分店。因侠义镇南北通瞿、交通发达,黄二爷特意在此又开了一家。

唐大满道:“你若真做了沈桦的岳父,帮我与他讨一幅好字。”

娄知文笑道:“八字还没一撇呢。”

唐大满恋恋不舍,一步两回头出得店门。

沈莉莉送走亲朋,困得不轻,又回屋里睡觉。

沐子轩进来时,她正躺在临窗的小榻上,身上盖了锦衾一角,眼皮微阖,这懒、娇羞状瞧得沐子轩入神。

他尽量轻柔地坐在小榻旁的锦杌上,轻轻地拉过锦衾。

沈莉莉启开双眸,“客人都送走了?”

“都走了。”

沈莉莉扬起双臂,圈搂住他的脖颈,“阿轩,这些日子你变英俊了?”

“我素来英俊。”